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族艺术的概念

民族艺术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族艺术的概念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原生态 民族艺术 民族文化 生态保护

在全球经济交往日趋深入的今天,全球文化在不断的交往与碰撞中相互融合。在中国的艺术长廊中,有一种艺术形式被称为原生态民族艺术,这为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带来了别样的生机。 

一、原生态民族艺术与民族文化 

原生态,顾名思义,代表着生命之态、自然之态,是一切生活及艺术的根源。原生态一词最初见于声乐比赛,随后在表演艺术等领域迅速蹿红,成为文化领域的特殊符号。原生态这一概念被引入文化领域之后就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特征存在着。而所谓的原生态民族艺术,多是指一些原始的、原创的、民间的、乡土的艺术形式,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民间智慧存在于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可以说原生态民族艺术是在特定的原始环境中衍生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作为比较原始的民族艺术,原生态民族艺术的素材多源自于对自然的崇拜以及人类的本能,经过不断的融合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原始为基本的奇特的艺术形式。原生态民族艺术所代表的,是民间艺术和民族风俗所组成的一个多元的文化空间,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融合的产物。 

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在没有被更多的人认识的时候,往往是以一种民间艺术的形式存在。不论何种民间艺术或民族艺术,都有其丰富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艺术,其本身就具有特定的精神功能,是整个民族广泛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原生态民族艺术在未被发掘之初,是只在这个民族内部流传的一种艺术形式,表现的是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精神生活,往往带有原始文化的特征在里面,会有对自然现象的原始崇拜的现象。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始的活动及其所代表的文化活动,这种不为人知的民族艺术才能被称为原生态的民族艺术。当某种不为人知的民族艺术及民族文化被众人所接受的时候,带给人们的往往是来自原始文化的冲击,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这些民族文化为什么被称为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本身所具有的原始的、乡土的甚至是神秘的气息。人们通过原生态的艺术形式,了解这个民族的物质文化生活,甚至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起源,这就是原生态民族艺术呈现给世人的来自于非物质文化的整体价值。原生态民族艺术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本身所展示的是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态度,是这一民族的价值体系、心理认同在艺术文化上的体现。 

二、原生态民族艺术和民族文化的生态保护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民族艺术 大众化 消费   

 

一、民族艺术及其分类 

 

1.1民族艺术的涵延 

民族艺术主要指与生活生产关系较密切的,直接源于生产实践的,以可见形式保留下来的,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等。从广义上来说,民族艺术还包括了音乐、文学、曲艺、杂技等在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共有的和独特的文化现象,广义的民族艺术几乎等同于民族文化的范围。 

1.2 民族艺术的分类 

民族艺术的分类往往由于对民族艺术的涵延有着不同的理解而不同。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可以简单的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法;从应用产生的环境,即民俗的角度,又可以分为礼仪、节令、生产等几个方面。在对民族艺术研究的初期阶段,作为具体调研的依据,可以根据生活习俗,围绕生活生产活动进行简单的分类: 

1.衣食住行:日常服饰、日用品、建筑、交通工具、公共设施; 

2.生产活动:畜牧、农耕、贸易; 

3.庆典仪式:婚姻、丧葬祭祀、歌舞娱乐、节日; 

4.社会关系:家法、氏族、游宴、结社、娱乐; 

 

二、大众化消费文化的现状分析 

 

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是一种比较典型的都市消费文化。它集中产生于各大中心城市,通过大众传媒辐射到其他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其突出鲜明的消费特性与欲望特性,给城市的低收入阶层和农村群众带来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上世纪90年代初,轰轰烈烈的“人文精神大讨论”在全国展开。精英们为理想高呼,为人文精神呐喊,面对那些琳琅满目的绚丽商品,面对人们逐渐显现的对欲望的追求,精英们深感忧虑,中国要往何处去?传统的价值坚守还有意义吗?”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财富积累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家在精神文明建设上的广泛引导和投入的加大,人们的消费需求也从过去较为单一的、以物的占有和使用为目的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逐渐向更具社会性和象征性的、更注重消费过程的多元化消费发生转变。其中,文化消费在人们的日常消费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成为当代社会最突出的消费模式之一。文化消费的崛起带动了民族艺术产业的发展。 

 

三、大众化消费背景下民族艺术的发展反思:符号化生产 

 

作为兴起于大众化消费时代的一种文化现象,民族艺术展演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是在社会结构变迁、文化观念改变和民族艺术审美范式转型的现实语境中得以彰显的。那些拥有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地区,应广泛利用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和奇异的民族风情来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品、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产业。作为“地方性知识”的民族艺术因其较强的艺术性、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而被纳入当代社会的文化消费范畴,成为一种具有符号意义的文化商品。如果把尚未经过市场化开发的传统民族艺术视为一种民族文化“原生符号”的话,那么,作为文化商品的当代民族艺术的符号化生产,就是对“原生符号”能指层面的形式征用和所指层面的意义改造,并将新的能指与所指进行重新拼接、组合,以形成新的文化“再生符号”。 

3.1“想象性审美” 

由地方政府主导的符号化生产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各种可资利用的文化资源越来越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在许多民族地区,古老的民族传统文化因其形态独特、内涵丰富、底蕴深厚而作为地方性资源优势,被纳入经济建设的轨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地方政府发展当地经济的普遍做法。从扩大宣传、提升形象、振兴地方经济的实用功利目的出发,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对于当地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普遍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在开发民族工艺品、展示民间歌舞艺术、挖掘特色民俗风情、复兴民族传统节庆、打造民族旅游市场等方面,当地政府往往都会不遗余力地参与、引导,并在政策上、经济上给予强有力的扶持。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3篇

而广义的“声乐”的概念,系指“音乐的一个大类。由人按词曲乐谱歌唱表演,使人感受艺术效果。常带器乐伴奏。有独唱、合唱等多种形式”。(《辞海》缩印本),即应包括戏曲唱腔在内。

本文使用的是“声乐”的狭义概念,按照这一概念,则“民族声乐”也不包括戏曲唱腔,而专指民歌、民族艺术歌曲、民族歌剧选段。

但是,这并不能割断“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血肉相连的关系,“民族声乐”对戏曲唱腔有许多吸收与借鉴,从而也提升了自身的美学品位与民族意蕴。这种吸收与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方面。

一、民族声乐词作的吸收与借鉴

“民族声乐”与戏曲唱腔的歌词与唱词,同根同源,都来源于我国传统的民歌与古典诗词。而戏曲唱腔的唱词,古典诗词的特色更为明显强烈。“民族声乐”的歌词,有许多是受“五四”的影响,现代诗和现代散文的特征很明显。但是,仍有许多“民族声乐”的歌词吸收借鉴戏曲唱词的民歌或诗词的优长,最为明显的是七字句式的采用,这是民歌与旧体七言诗(包括七言绝句、七言律诗、七言排律、七言古风等等)最为明显的标志。戏曲唱词七字句式很多,例如“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君子听我言”。(京剧《苏三起解》)“手提红灯四下看,上级派人到隆滩。时间约好七点半,等车就在这一班”。(京剧《红灯记》)而“民族声乐”中的民歌、艺术歌曲、歌剧选段等,也有许多七字句式的歌词。例如“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唱支山歌给党听》)“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歌剧《江姐》)除此之外,戏曲唱词的五字句式、十字句式,“民族声乐”的歌词也颇多吸收借鉴,限于篇幅,不再一一列举。

由此可见,在歌词创作上,“民族声乐”得益并得力于戏曲唱词的实例,比比皆是。而这种吸收与借鉴,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二、民族声乐曲作的吸收与借鉴

不仅歌词创作如此,“民族声乐”的歌曲创作,也与其歌词同步,同样吸收借鉴了戏曲唱腔的音乐精华。

其一,民族艺术歌曲曲作对于戏曲唱腔音乐的吸收借鉴。“艺术歌曲”之名来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原词为“Art Song”,系指根据抒情短诗谱写的歌曲。我国的民族艺术歌曲,也是根据著名诗人的抒情短诗或重新创作的抒情性歌词谱写的歌曲。在这些民族艺术歌曲中,也有许多吸收借鉴了戏曲唱腔音乐的精华。例如《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赵元任根据著名诗人刘半农的抒情短诗谱写的艺术歌曲,其中就运用了京剧“西皮原板”过门的音调加以变化,突出了民族特色;陈啸空根据著名诗人郭沫若的抒情短诗《湘累》谱写的民族艺术歌曲,也巧妙地运用了京剧青衣唱腔悲切幽婉的音乐旋律,民族韵味十分浓厚。近年来,又出现了以戏曲唱腔音乐为基本素材谱写的各种“戏歌”,其中也不乏“民族唱法”的“戏歌”,例如最早由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演唱的“豫剧”《大快人心事》,当时称为“豫剧清唱”,实际上就是“豫剧”。还有根据京剧唱腔谱写的“京歌”《我爱你,塞北的雪》,也是民族唱法的“京歌”。或者说,由戏曲清唱直接变成民族艺术歌曲。

其二,民族歌剧选段对于戏曲唱腔音乐的吸收借鉴。由于许多民族歌剧的曲作从整体上吸收借鉴了戏曲唱腔的音乐精华,所以作为“民族声乐”艺术歌曲的歌剧选段,也就自然地带有吸收借鉴戏曲唱腔音乐的特点。在这方面,也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歌剧《刘胡兰》的唱段《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数九寒天下大雪》,歌剧《小二黑结婚》选段《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均吸收了山西梆子的唱腔音乐精华;又如歌剧《洪湖赤卫队》选段《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吸收借鉴了湖北天沔花鼓戏的唱腔音乐;歌剧《江姐》的唱腔广泛吸收了京剧、评剧、川剧、婺剧、越剧的许多戏曲唱腔的音乐精华,并借鉴了戏曲唱腔板腔体的作曲技法与技巧。

由此可见,在歌曲创作上,“民族声乐”也以戏曲唱腔音乐为丰富的宝库,以丰富自己,提高自己,并以此突出自身民族化的艺术特色与文化底蕴。

三、民族声乐演唱的吸收与借鉴

声乐的生命和灵魂在于演唱,没有演唱就没有声乐。“民族声乐”同样以演唱实践完成由纸上的歌谱变为空间的声音艺术与听觉艺术的创造过程。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4篇

艺术源于生活,它又来自于民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中国当代油画多元化发展的今天,来自民间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重要元素,也将成为中国当代油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推动其发展。

二、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的概念及意义

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文化,它除了具有我们一般所说的“艺术”特征之外,还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其基本特征是:民间性、功利性、从众性、传统性和民族性。民间性源于民间、源于生活,其元素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衣食住行,民间文化的色彩十分浓厚;功利性具有相当多的使用价值,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很多也服务于宗教,所以功利性也显而易见;从众性是集体情感和体验的表现,并不代表着个人,如:山歌、戏曲等,在一些技巧上表现为程式化,也并非代表着个人的创造;传统性和民族性代表自己民族的风格和特点,有其特殊的一面,也有其独特的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只要这个民族没有消失,其民族艺术将会永远延续。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数量虽少,但分布很广,其民族的文化、习俗和艺术也具有独特的一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艺术是整个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是中国艺术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们需要充分运用少数民族的艺术文化元素,把丰富的艺术资源运用于我们的油画创作中去。近年来,中国油画的发展一直是一个备受众人关注的话题,而对这一由西方传播而来的画种,我们更应该画出自己的风格特点,在创作中应该融入更多的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元素和精神气质,吸取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的精华,创作出独特的中国油画艺术表现形式。由此看来,我国的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文化特征对我国油画艺术的发展有着特殊的美学意义。极大地提高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审美价值,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

三、以陈丹青为例看少数民族传统艺术文化元素在当代油画创作中的表现

油画在中国发展百余年,当下它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融入了中国的现代绘画体系,也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艺术形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以及个性化的审美意识。中国油画表现形式和风格样式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变得更加多样、更加丰富,形式感也越来越强,不再一味地模仿西方写实和抽象,而是更偏向于“中庸”的审美表现,这种审美表现推动了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在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语言中,民族和民间的艺术文化元素表现得尤为重要,它将放大和强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让世界不断地了解中国当代油画。谈到中国当代油画,不得不提及致力于油画教学和探索的著名油画家陈丹青。在艺术上,他出道很早,自学成才。早年,就在多个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后来,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深造和学习,使他更好地掌握了油画绘画的技法,他的视野得到开阔,思想也得到升华,为他后来的绘画生涯及创作优秀作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也直接影响了中国当代油画的发展。早在1980年,陈丹青便以油画作品《组画》闻名海内外,成为中国油画的杰出代表,这一系列作品也被公认为“”后划时代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美术界和文艺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一致的好评,对中国当代油画创作的发展有着轰动性的影响。其作品冲破了当时长期盛行的教条化主题创作模式,是中国当代油画创作中一个新的转折点,其新颖的题材和对写实的熟练把握,令人钦佩不已。多年来,陈丹青和他的《组画》一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他放弃了当时流行的强调主题性、思想性的做法,以写生般的直接和果断,描绘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片段,所创造出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意义巨大,对中国油画创作影响甚远。《组画》共7幅作品,分别为《母与子》《朝圣》《洗发女》《牧羊人》《康巴汉子》《进城之一》《进城之二》,所有作品均在拉萨创作完成,作品以写生的方式直接描绘了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充分地运用于创作当中,表现出他对油画创作的独特见解,画出了属于自己的代表作。作品《母与子》主要描绘的是藏族妇女哺乳孩子的画面,表现出当地藏族妇女的真实生活;作品《朝圣》描绘的是当地居民朝拜的现场,显示出一种庄严美和质朴的民风;作品《牧羊人》中描绘的是一对拥吻的藏族牧民情侣,充分表现出藏民大胆直白的个性;《康巴汉子》则是描绘的几位藏族当地勇猛的青年,人物在画中是并列而立,流露出藏族青年的个性。陈丹青画风鲜明有力,借鉴了法国乡村画派但又不失个人特色。画面色彩团块厚重,仔细品后味会后觉得画中环境风貌的特征、藏民朴实淳厚的气质给人一种感人的境界,鲜活地传达出粗犷动人的高原美与人性美。陈丹青在绘画中对饱满的色彩运用充满了激情,在衣着、首饰、表情和场景上充分地利用了当地民族艺术文化元素,民族感和民间感浓厚,充分地表达出其个性的复苏,表现出少数民族内在的精神及民俗民风以及浑朴天然的人情风貌和藏民生活朴实醇厚的气质,《组画》是中国油画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四、结语

民族艺术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国画;传承与发展

国画是我国的一种知名美术创作,是我国民族艺术中的一朵奇葩。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画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在经历了漫长的传播、教育与发展后,国画逐步形成了新的文化结构,实现了传统与现代创作手法的融合、东方美术与西方美术的交融,使国画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的发展姿态。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的相继出现,社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新媒体时代,而新媒体的繁荣发展适逢我国民族艺术事业发展黄金期,在新媒体的推动作用下,国画与新媒体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体系中,都进行了相互介入和融合,同时也为国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鉴于此,新媒体视野下,就国画的传承与发展这一课题展开论述,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新媒体与国画传承发展的内在联系

相比于传统单向性的传媒方式,21世纪的新媒体明显表现出了特有的功能。在计算机、手机等现代化科技产物的支持下,新媒体打破了传统传媒在物理上的空间概念,不受传播距离的影响,信息的传递更为快捷和广泛,这为国画文化的传递和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使之能够更加有广度和深度地进行。现在的国画文化基本实现了全球性的发展迁移,其不仅能够把自身特有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还能够进行文化渗透教育,对世人产生文化熏陶影响,丰富世界各地的艺术文化氛围。此外,依托现代数字技术的新媒体,还能够把文化传播的空间进行物理化压缩,在互联网的辅助作用下,可以在短时间内把数字化后的文化信息传达到各用户,实现文化的零距离、跨越空间传播。同时,在新媒体的推动下,世人也能随时随地感受国画文化的独特魅力。

2 新媒体视野下国画传承和发展的实现路径

2.1 传承传统,打造国画文化精品

国画在现代艺术文化的滋养下,经受了历史的洗礼,不仅意蕴丰富,还有着坚强的生命活力,在我国的民族艺术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现代艺术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其把社会大众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空间,在这个虚拟化的空间平台,人们可以看到丰富的信息资源,这为国画的创作也带来了一定的便捷性,让创作者可以增长见识,促进自身创作理念的更新。一方面,在新媒体丰富信息资源的灌输下,创作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创作思想也变得更加丰富,创作人能够借助互联网平台快速捕获不同风格、类别的国画作品,并根据作品的反馈评价感知受众的口味。这样一来,创作主体就可以从美术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实际出发,借助新媒体所具备的优势,深入研究国画文化,去其糟糠,取其精华,打造出极具艺术特色,符合时展的文化艺术精品;另一方面,新媒体打破了国画和社会大众之间的隔膜,为两者搭建了一座沟通桥梁,使美术文化成了大众可以分享的对象化。

2.2 多元传播,继承与发扬国画文化

当今社会,由于新媒体自身所具备的、复制、传播功能以及“无孔不入”的影响力,毋庸置疑,新媒体势必会成为文化传播的“宠儿”。因此,新媒体在继承与发扬国画文化时,可以采用现代人乐于接受的方式,如艺术品展示、展览会等方式来向世人展示其所特有的文化底蕴。除此以外,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完善、升级,新媒体还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多层面、多维度地把国画文化展示出来,拧紧文化保护、传承的绳索,从而达到传承与发扬的目的。例如,针对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态势,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丰富、涵盖面广、交互性强等特点建立国画文化艺术专题网站、网上论坛等,以扩大国画文化的影响力。

2.3 博采众长,凸显国画文化特色

内容是行业发展的灵魂,对于传媒行业来说,“内容为王”是其亘古不变的主题。因此,新媒体要想有效推动国画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就必须要从自身的内容入手,制作符合时展潮流且能够彰显国画文化特色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现国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此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媒体是依赖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所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形态,其具备了现代化信息技术所用的优势和特征,能够反映出虚拟化的现实。但是,现有的新媒体技术,绝大多数都诞生于发达国家,而且这些国家开发技术的出发点与我国实际并不相符,这给我国现代的国画文化传承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使得当代的国画艺术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呈现,更别说表达自身的艺术韵味了。所以,我们必须要从文化建设入手,推出内涵型的国画新型文化,为我国的艺术文化深入发展提供“养分”。

2.4 创新教育,推进国画教育的开放性和人性化

国画文化所特有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国画得以在文化相互激荡的21世纪浪潮中站稳阵脚的根底,其所透射出来的是民族精神所特有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民族精神的灵魂。然而,国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无法脱离学校教育,所以必须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以课堂教学为渠道,传承和发展传统国画文化,让后人能够根据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文化作进一步的改善、发展和创新。当然,教育作为文化传播的必然途径,在此过程中无法脱离教育而存在。同时,新媒体视野下,新媒体技术给国画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改变,推进教育的开放性和人性化发展,新媒体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阵地,新媒体的国画教育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是信息科技与现代化教育的有效结合,它能够有效地把网络信息资源融合到国画教育中,从而扩宽学生的视野,把学生带入一个全新的世界。

3 结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东西文化的融合、渗透,我国的民族艺术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国画作为我国民族艺术苑的瑰宝,其发展至今,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走向国际发展舞台,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同时,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升级和创新,我们在传承和发展国画的过程中要避免简单意义上的传媒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堆砌,而是要从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要求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借新媒体之力,促进我国国画艺术的发展和进步,让其早日腾飞世界。

参考文献:

[1] 余潜,陶玲玉.论陶瓷创作与中国书画的艺术欣赏[J].景德镇陶瓷,2011(02).

[2] 张晓芳.浅析吴冠中先生的中国画现代化[J].安徽文学(下),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