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能源供给研究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水危机是未来20年中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水的短缺日益成为人和自然之间巨额“生态资源赤字”。水危机的性质不同于能源危机,能源短缺可以通过国际市场大量进口得以缓解,水的区域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应对水危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目前关于水危机的性质分析有不同的认识,一种较为流行的看法认为水危机是资源供给短缺导致的资源危机。我们认为水危机表面上是资源危机,实质上是治理危机,是我们治水体制的长期失效(包括政府缺位、市场缺失和计划失效),导致治理能力低下,不能有效应对变化条件下的各种挑战。
危机则是改革的契机。在人类应对挑战、对付危机的各种行为中,制度的确立与改进最具有根本性,它的作用就在于节约成本,降低不确定性。制度是人类成功应对挑战的结果,又是成功迎接进一步挑战的先决条件。响应水危机的行为调整,既需要工程建设、更需要制度建设。过去我们应对水危机是以工程建设为中心,建设了大量水利工程和调水工程,但是资源供给总是赶不上人类的需求,水危机反而越来越突出,这表明开源的水利工程建设只能治标,节水的制度建设才是应对水危机的治本之策。中国的治水模式必须从过度依赖工程建设扩大供给为主转向制度建设激励节水,从单一的硬件建设(如水利设备、基础设施)转向软件建设(如制度、法制、民主)和硬件协调发展,政府水利主管部门主要职能应从工程投资优先转向制度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
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与用水严重浪费的现象普遍共存,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2001年年初,由43位院士和300名专家提交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认为,解决我国水的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建设节水型社会,确立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指导原则。国家“十五”计划纲要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节水型社会。2002年8月修订的新水法规定,要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
中国应对水危机需要综合战略,关键是建立节水型社会。黄淮海流域是中国水短缺最为严重的地区,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研究报告,如果黄淮海地区水管理能够达到欧洲发达国家的水平,并在减少废物排放及废水集中处理方面加大投资,节水潜力达到500亿~800亿立方米,不仅完全能够弥补北方需水量的不足,而且将大大改善中国的水环境。南水北调工程建成通水后,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北方缺水,而如果不能有效提高北方的用水效率和控制污染,将有25%~40%的调水量被浪费。南水北调工程要发挥预期效益,避免“大调水、大污染、大浪费”,关键在于北方能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中国应对水危机的最有效途径,节水导向的战略适用于整个中国,不仅适用于缺水北方,也同样适用于丰水的南方。
节水不仅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缓解资源供给压力,而且可以减少污水排放、降低供水投资。据《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报告》预测,我国2010年供水设施单位投资约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相对于调水和治污,节水不仅成本较低,而且有很高的生态环境正外部性。
关键词 日本低碳社会情景 城市 农村社会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选择。发达国家举力推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行动,争相抢占低碳技术的制高点。在此背景下,日本率先提出建设低碳社会,主张低碳理念不应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而应渗透到整个社会发展层面。2004年,日本启动“面向2050年的日本低碳社会情景”(以下简称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目的在于采用取倒逼机制法来寻求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本文将介绍、总结日本“日本低碳社会情景”对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的阐述,希望借此为我国的相关问题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1 “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及其成果
日本《京都议定书》(1997)中承诺,2008年至2012年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的排放量降低6%。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换届频繁的日本政府在低碳社会建设问题上保持了高度一致,各届政府都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使得相关研究得以深入持久地进行。2004年4月,日本环境省设立的地球环境研究综合推进基金开始了“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该项研究以国立环境研究所和京都大学为核心,由来自大学、研究所、企业等部门的约60名研究人员组成专家队伍,并划分为发展情景、长期目标、城市结构、信息通讯技术、交通运输等5个研究团队,通过采用“温暖化与能源的一系列综合评价模型”的情景研究方法,研究探讨温室气体的削减量、技术选择、能源选择以及其经济性等核心问题。此外,还包括由城市规划、国土利用、交通和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家参与研究未来的社会系统配置及相应的技术选择等问题。由此可见,该项研究是一项不局限于环境问题的,涉及能源、产业和国土规划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研究。
2007年2月,“日本低碳社会情景”项目组发表了题为“日本低碳社会情景: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70%的可行性研究”的研究报告。报告阐述了日本2050年低碳社会发展的情景和路线图,得出了到2050年日本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能源需求的同时,实现减排70%的目标在技术层面上是可行的结论,并提出了技术创新、制度变革和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的宏观对策。在此基础上,2008年5月,项目组又发表了题为“面向低碳社会的12项行动”的研究报告,报告中的“12项行动”涉及到住宅部门、工业部门、交通部门、能源部门以及关联交叉部门,每一项行动中都包含未来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障碍及其具体战略对策。这两项研究成果成为日本政府制定低碳社会建设规划的重要理论支撑。2008年7月,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建设低碳社会的行动计划》,明确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目标以及全社会为此需要作出的各种努力。《行动计划》的出台并非政府趋于世界形势的权宜之计,而是在日本各界对相关问题深入研究基础之上提出的。从此,一场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低碳革命在日本正式拉开帷幕。
2 “日本低碳社会情景”中的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
2.1通往低碳世界的两条路径
通往低碳世界有两条路径可以选择。一是通过技术进步,继续延续目前的能源技术社会;二是摆脱对能源技术的依赖向自然共生的社会转型。我们知道,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面临枯竭,煤、油页岩、沼气等虽然仍有相对较多的埋藏量,但由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而不能无所顾忌地大肆利用,被称为低碳能源的原子能又存在核扩散等不安全患。因此,无论能源利用技术怎样进步,最终我们还是要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能源技术社会向未来延续的结果只能是穷途末路。
既然如此,不如立即调整方向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第二条路径。如今,在狭小的国土上寻求发展的欧洲社会已经在朝着第二条路径的方向努力,并且已经形成要领先世界的态势。“日本低碳社会情景”研究计划的实施,正是为了论证日本实现低碳社会和选择第二条路径的可能性,从而为产业界和全体国民提供明确的挑战目标和努力方向。
2.2能源技术社会的转型
21世纪的文明是以能源无限存在为前提,为追求更便利的技术而竞争的文明。以汽车为主体的移动方式、舒适的住宅、便利的家用电器、来自世界各地的食品等等,诸如此类的商品都试图满足人类的各种选择和欲望,无一例外的是,任何一种商品想要达到令人满足的便利性和舒适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2007年德国G8峰会的目标,是到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降低50%,这一目标何以实现?仅仅依靠推进原始能源的低碳化是难以达标的,必须从当前的能源技术社会转型为大幅度抑制能源需要的社会。
有人口专家推断,日本的人口到2050年会减少2至3千万人,加上家庭和企业等能源消费者的技术革新在不断推进,只要消费者能做出明智选择,能源消费就一定能够减少。所以,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物量能源消费文明,尤其是商品的生产方,不以“能源无限存在”为前提进行生产,向以更好的服务质量赢得利益的经营方式转型,依靠凝聚节能智慧的商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配合消费者的节能行动。总之,我们必须做出决断:向第一条路径诀别。
2.3产业结构的调整与技术开发
由能源供给方主导的技术社会向有节能需求的能源消费方主导的技术社会的转变,势必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例如,在很少有人通过的走廊里安装自动点灯传感器来降低能源消耗,这种消费方的节能行动,不仅可以减少消费方的费用支出,还可以增加自动点灯传感器厂家等高新信息技术企业的销售额,与此同时,作为能源供给方的电力公司的销售额相应减少,这就完成了迈向低碳的产业结构调整的第一步。国土基础设施建设和住宅重建、选择节能机器、国民的意识变革等,消费方的行动和技术选择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温室气体产生于社会的几乎所有领域,因此,防止温室气体的产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一劳永逸的万能之策,只有在每个领域都不断开发更有效的节能减排技术。同时,为了能使这些技术在全社会得到有效应用和普及,必须坚持不懈地进行相关教育和宣传,引导消费者进行更明智的选择。
2.4自然共生的国土建设
日本正处在国土基础设施更新的时期,在人口减少、少子化和高龄化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城市结构应该基于怎样的理念来进行怎样的调整,这是日本目前所面临的课题。今后,必须通过建设小型城市、防灾城市和高龄化适应城市等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来实现向低碳社会的转型。比如,在交通系统,一方面,
由于人口高龄化的加速,旅客交通的需求会自然减少,另一方面,由私家车向公共交通的利用转移也可以减少相当数量的能源消耗。再比如,由市街中心代替郊外大型购物中心,可以减少汽车的使用,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城市中心可以施行类似伦敦“拥挤税”的政策,彻底地实现公共交通优先,那么城市中心的交通能源需求就会减少,从而直接带动低碳城市的建设。
2.5农村的新作用
低碳时代中农村也将发挥新的作用。不管是作为生物量的供给基地,还是在森林和土壤等二氧化碳吸收源的保护方面,农村都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从“食物里程”的观点来看,食物经过漫长的运送过程,不仅需要更多的包装与保存的材料,而其一路上交通工具所消耗的汽油与随之而生的废气,都将增加环境的负担。因此,食品的安全性以及地产地销的意义都应当受到更高重视。农村不仅是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心、安全的丰富食品的生产基地,还是提供自然共生的田园生存方式的示范基地。在未来的气候变化中,自然环境的价值将变得更加重要,今后的农村被赋予了国土保护的新使命,其功能也将更加丰富。
2.6体现自然价值的经济系统
现在,稳定的气候已被视为人类共有的有效资源。我们必须对这一自然资源的价值,包括其非经济性价值进行正确的认识和评价。通过环境税、排出量交易等的制度化,使自然价值纳入经济市场之中,促进更加有效的能源利用。然而,由于稳定的气候是人类生存所需的最基本的资源,在经济系统中必须采取限制措施,避免投机者行为引发市场碳价格的极端变动,有效地保障和体现自然资源的价值。
2.7生活方式的变革
在社会系统相对成熟的先进国家,人们应该从通过物质享受获得满足感,转变为从高等教育、福祉、艺术等软服务中得到满足,实现价值观的飞跃变革。在发展中国家,应该避免重蹈先进国家的覆辙,探索出与上个世纪先进国家所推行的能源技术社会不同的生活方式,实现向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节能型文明社会的直接转型。
3 启示
如何以更少的能源实现更好的生活,气候变化带给人类挑战,也带给人类开始新产业革命的契机。转变传统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标志的“低碳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和行动。从“日本低碳社会情景”所阐述的低碳社会给城市、农村和社会体系带来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正以建设低碳社会是可行的为前提,在自然共生、技术革新、城市再生、国土保护和全新的生活方式等多方面探索通向低碳世界的路径。
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规避可能出现的“气候壁垒”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实质损害,实现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然而,中国在向低碳经济转型中,面临着特定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积极开展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技术研究,探索符合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显然,日本建设低碳社会的举措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参考文献:
报告分析,2016年,国产汽车市场超预期高速增长,预计全年市场规模超过26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8%,其中狭义乘用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速将超过14%。进口车市场主要受去库存和国产化的影响,呈现供需双降局面,预计全年市场规模110万辆,同比下滑3%。同时,进口新能源汽车、平行进口成为新亮点。
预测2017年,面对购置税优惠政策是否延续的不确定性,预计全年销售109万辆左右,与2016年基本持平或小幅下滑。展望“十三五”期间,产品供给仍将成为主要决定因素。随着量销低级别车型、更多品牌的国产化进程的持续推进,进口车供给大幅减少,市场规模逐步下降,预计2020年进口车市场规模在90万辆左右。未来,满足车型消费升级、个性化需求和培育进口新能源汽车市场,将成为进口汽车市场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发力点。
2016年进口车供需双降,
新能源汽车与平行进口成为新亮点
2016年,国产汽车市场超预期高速增长,预计全年市场规模超过2650万辆,同比增长超过8%,其中狭义乘用车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同比增速将超过14%。进口车市场在去库存和国产化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主要呈现供需双降、厍存压力犹存、价格优惠幅度大等特征。
据国机汽车中国进口汽车数据库数据显示,2016年1-10月汽车进口83万辆,同比下滑6.5%。经销商交付客户进口车(AAK) 销量为72.7万辆,同比下滑3.9%。较2015年全年分别下滑24.2%和20.6%,降幅减小17.7个百分点和16.7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市场销售110万辆,同比下滑3%。
2016年10月行业库存3.61个月,回归到2012-2013年水平,经销商库存相对减小,但行业库存压力犹存。成交价格优惠幅度加大,行业平均87折销售,新产品溢价情况鲜有。
车型结构方面,2016年1-10月轿车实现增长,SUV下滑13.1%,份额首次回落至60%以下。排量结构方面,3.0L以下排量占比略有下降,1.5-2.0L份额继续提升,连续四年为最大区间。
相较整体市场的黯淡,进口新能源汽车、平行进口成为了行业新亮点。在进口新能源汽车方面,2016年1-10月新能源汽车进口1.04万辆,同比增长超过2.5倍。预计2016年全年进口新能源车市场规模将在1.4万辆左右,占进口汽车总量的1.3%。虽受进口新能源汽车政策受惠有限、产品品种少等因素影响,但引入积极,相较补贴政策利好的国产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比1.9%的数字,应该说表现不俗。其中,PHEV汽车进口力度大幅增加,占进口新能源汽车总量的40%。
平行进口汽车方面,在“打破汽车销售品牌授权单一模式,扩大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省市范围”等一系列鼓励政策推动下,平行进口持续增长,占进口市场份额超过一成。2016年1-10月,平行进口汽车9.54万辆,同比增长4.8%,占比11.5%,好于进口车市场整体情况。截至2016年10月,平行进口车型达到135个,其中,2016年新增车型18个,新车型的进口速度和频率均快于往年。随着平行进口车型的多样化,1-10月,SUV占比相较2015年同期小幅下降,其中7月和9月占比低于80%。 预计2016年全年平行进口规模将在12万辆左右。
2017年或持平,未来市场规模将逐步下降,
创造新供给成行业发力点
2017年,中国经济仍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增长态势主要取决于宏观政策走向,预计GDP增长6.6%左右;行业政策“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关于汽车业的反垄断指南”等政策将对汽车市场现有格局产生影响;汽车税收政策或将调整;第四阶段燃料消耗量标准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大企业油耗达标压力;国产汽车市场面对购置税优惠政策是否延续的不确定性,狭义乘用车市场增速将大幅放缓,预计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仍将恢复到个位数增长;新产品供给2017年全年将有超过40款进口新车投放中国市场,其中“量销”新车型有限,新产品主要以市场补充为主;平行进口汽车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占比将继续提升,控制试点企业数量,提高试点企业经营水平,建立及完善试点企业的退出机制将成为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基于以上因素分析认为, 2017年,面对购置税优惠政策是否延续的不确定性,预计全年销售109万辆左右,与2016年基本持平或小幅下滑。
展望“十三五”期间的进口汽车市场发展,市场供给仍将是决定因素。随着绝大部分A、B和C级车型的国产,A级以下,C级SUV和D、E级轿车将成为主要进口产品,在国家产业导向和政策激励下,跨国汽车厂商将加大产品结构的调整,创造新供给将成为未来发展主要方向。短期主要以加快小排量、PHEV和柴油版车型的导入,中长期主要引入纯电动产品。由此判断,因受进口车国产化与量销新品有限两大主要因素的影响,进口汽车供给量将大幅减少,市场规模将逐步下降并趋于稳定。预计2020年,进口车市场规模保持在90万辆左右,占比降至3%左右。
金融危机最严重的阶段已经过去,全球经济正在复苏,然而复苏是微弱的。据世界银行(World Bank)最新预测报告,全球经济在2011年增长3.2%,将略高于2010年2.7%的增幅。然而,世界银行报告也明确指出全球经济依然面临很多不确定性,不能排除2011年增长略微减速的双重下滑情景,也不排除复苏势头增强的可能性。相对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全球经济增长幅度的预测较为乐观。根据其2010年7月最新全球预测报告,世界经济预计将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别增长约4.5%和4.25%。由于2010年下半年的金融波动,下行风险骤增,IMF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增幅将略低于2010年。IMF研究报告也指出,上述预测的先决条件是重建信心和稳定政策(尤其是在欧元区)要得以实施。虽然上述两大国际研究机构对全球经济的预测有所差异,但都明确判断:全球经济在2011年将继续复苏,经济复苏的步伐将较为缓慢,而且复苏还面临很多挑战和不确定性。
全球石油需求在2011年将有所增长,石油价格基本稳定。国际能源署(IEA)最新预测表明:全球原油需求将由2010年每天8694万桶,增加到2011年的每天8816万桶,增幅为1.4%。根据国际能源署工业和市场部主任David Fyfe的分析,全球石油供给至少到2011年中期将是充足的,如果全球经济在2011年较为低迷,原油需求将大幅下降,2011年全年石油供给都将非常充足。上述判断与世界银行对2011年石油价格预测也非常一致,根据世界银行2010最新预测报告,2011年石油平均价格为76.6美元/桶,相对于2010年仅提高0.8%。
全球生物能源产量在2011年增幅将非常有限。根据德国著名全球生物能源研究公司―F.O. Lichts公司在2010年10月的全球生物能源发展报告,全球生物能源产量的增长速度在2011年将低于5%,这是在过去10年内出现的最低涨幅。导致2010年全球生物能源发展增幅较缓的原因有政策和生产成本两个方面。就政策方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国―美国,其产量已经接近政策规定的150亿加仑传统生物(也称第一代)燃料乙醇的临界产量,而且前期补贴政策和54美分/加仑的进口关税政策也将在2010年底结束,这都将制约美国在2011年生物燃料乙醇的生产。其次,由于石油价格较为低迷,农产品价格却显著上升,从而导致生物能源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企业投资和生产增幅将显著低于前几年。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以下初步判断:首先,在2011年全球经济将继续复苏,但是全球经济增幅将较为缓慢;第二,石油供需在2011年将保持较为稳定状态,石油价格依然保持较低水平;第三,全球生物能源产量增长幅度在2011年将较为缓慢。
二、主要模型假设
为了分析在2011年全球农产品变化,我们同时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和中国农产品政策分析及预测模型(CAPSiM)进行预测。主要的经济判断和假设如下:
第一,各国经济在2011年的发展状况,将主要依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全球经济最新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
第二,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幅度。根据世界银行预测,国际石油价格将由2009年的61.8美元/桶提高到2010年的76.0美元/桶,增加23.1%。同时预测2011年石油价格为76.6美元/桶,相对于2010年仅提高0.8%。虽然世界银行的预测与2010年石油价格增幅有偏差(国际原油价格在2010年前10个月上涨40.8%)。但综合IEA和世行的预测,在分析中,全球石油价格在2011年将依然采用较低增幅,假设石油价格提高1%。
第三,生物能源与石油之间的替代关系,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的生物能源与石油之间的替代弹性数值为5,这一弹性值与Hertel etal. (2008)所采用的3和Banse etal. (2009)所采用的5基本一致。
三、模拟和分析结果
(一)2011年全球农产品价格变化判断
粮食作物价格将有所提高,但增幅不大。根据模型预测,在2011年国际大米和小麦价格将分别提高5.7%和3.9%;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提高1.9%和2.7%。大米和小麦价格变化与全球经济在2011年恢复较为缓慢,以及前期大米和小麦价格跌幅较大有紧密关系,在2011年大米和小麦价格将基本保持稳定,价格略有提高。由于受到全球生物能源发展明显减缓的影响,全球玉米价格在2011将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出现显著上涨。
棉花和糖的价格将有所下降。根据预测,在2011年糖和棉花的价格分别下降约6.7%和6.0%。由于经济复苏的步伐较为缓慢,纺织服装业在2011年增长幅度有限,对棉花的需求不会快速增长;同时,由于2010年国际棉花价格因为天气原因价格快速上涨,也会对2011年棉花产量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棉花产量有望进一步提高,这都将促使2011年棉价有所回落。在2011年国际石油价格增幅较小,依然保持较低的水平,这不会刺激以甘蔗为原料的生物乙醇的快速增长。与棉花一样,2010年快速上涨的糖价也会显著促进来年的产量。由于需求相对稳定而供给提高,国际糖价将在2011年有所下降。
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根据预测,在2011年国际牛羊肉产品、猪禽类产品和奶制品价格保持稳定,变化幅度在1%以内。由于饲料作物价格基本稳定和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畜产品需求不会快速增长,供需不会发生大的变化,畜产品国际价格在2011年将基本保持稳定。
(二)2011年国内农产品价格变化
2011年国内大米和小麦价格将保持稳定,玉米和大豆价格将有所上涨。根据模型预测,2011年国内大米和小麦价格将基本保持稳定,价格小幅上升,涨幅在2%左右。相对而言,玉米价格上升幅度较为显著,上涨约6.5%。虽然全球经济恢复较为缓慢,但我国经济将依然保持较快速度增长。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增长并不显著提高大米和小麦的需求,大米和小麦供需稳定,价格变化较小。然而,国内居民收入增长将显著提高畜产品消费,从而拉动玉米需求,国内玉米价格将面临较大上涨压力。国内大豆价格变化与国际价格变化基本一致,价格提高约2.9%。
国内棉花和糖的价格将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将低于国际价格。根据预测,在2011年国内棉花和糖的价格分别下降约2.7%和2.4%。由于全球经济在2011年复苏乏力,对纺织服装的需求不会出现显著上涨,同时由于2010年棉花价格过快上涨,2011年国内棉花生产将有所提高,这将导致国内棉花价格有所回落。随着全球在2011年糖产量的提高,国内糖价将随着国际糖价下降。
国内畜产品价格将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上升。根据预测,在2011年我国猪肉、牛肉、禽肉、蛋类和奶制品将分别提高约3.6%、6.6%、4.0%、2.0%和7.6%。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内畜产品消费和生产都将快速提高,供需总体上保持平衡,但由于饲料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畜产品价格将有所上涨,但除了牛肉和奶制品价格涨幅较高外,猪肉、禽肉和蛋类产品价格比较稳定。
四、总结和政策建议
在综合考虑全球经济发展、石油价格和生物能源发展等因素的基础上,我们采用全球贸易模型(GTAP)和中国政策分析与预测模型(CAPSiM)进行分析,基于研究结果,对2011年国内外农产品价格做出如下判断:
国际农产品价格在2011年基本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幅上涨的情况。其中,国际粮价将有所提高,但增幅不大。在2011年国际大米和小麦价格将分别提高5.7%和3.9%;玉米和大豆价格分别提高1.9%和2.7%。而棉花和糖的价格将有所下降。在2011年糖和棉花的价格分别下降约6.7%和6.0%。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在2011年国际牛羊肉产品、猪禽类产品和奶制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降升幅度在1%以内。
国内农产品价格整体变化趋势与国际价格基本一致,国内农产品总体价格不会出现快速上涨,但价格变化在不同产品间有所区别。2011年国内大米和小麦价格将保持稳定,玉米和大豆价格将有所上涨。根据模型预测,2011年国内大米和小麦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价格小幅上升,涨幅在2%左右。相对而言,玉米价格上升幅度较为显著,上涨约6.5%。国内大豆价格变化与国际价格基本一致,价格提高约2.9%。国内棉花和糖的价格将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将低于国际价格。在2011年国内棉花和糖的价格分别下降约2.7%和2.4%。国内畜产品价格基本保持稳定,略有上升。在2011年我国猪肉、牛肉、禽肉、蛋类和奶制品将分别提高约3.6%、6.6%、4.0%、2.0%和7.6%。
上述分析结果是基于标准的经济假设,然而一些不确定因素非常值得关注和考虑,这些不确定因素都将对国际农产品价格产生显著影响。这些风险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各国在2011年所执行的经济刺激政策和货币政策。各国在2011年进一步提高或取消其前期的经济刺激政策,这将对世界经济及产品价格产生显著影响。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譬如:欧盟和美国)所采用的货币政策,将对全球货币总供给和货币流动性造成重大影响,这不仅直接影响各国间的汇率和通货膨胀率,并导致国际商品投机泛滥。
第二,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国际农产品短期供给变化。气候变化将在短期内显著影响国际农产品供给,并通过国际投机和政策调整等因素进一步放大对国际农产品价格的影响,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在短期内发生剧烈变化。因此,监控国际主要农产品长势对于预测和掌控短期农产品短期波动具有重要意义。
国泰君安研究报告认为,本次电价上调将提升6月电力热力行业PPI环比涨幅约0.34个百分点,行业PPI涨幅下滑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从历次电价上调后月度PPI的走势看,电力热力行业PPI上涨对整体PPI影响并不显著,同时考虑到居民电价不变,因此对6月整体PPI及CPI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报告预计,未来经济增速将明显下滑,通胀将在下半年回落,在PPI回落的背景下,电价上调对短期通胀的影响有限,更多地将拖累各行业的利润。其中,电力投入占比较高而成本传导能力较弱的行业受电价上调拖累较大,比如非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制品、化学工业、金属冶炼与压延与金属制品等行业。另外,基于极低的市净率和强烈的盈利回升预期,首推华能国际和国电电力。
海通证券认为,当前调整电价能给相关火电企业带来“瞬间”的盈利改善,包括国电电力、ST金马、通宝能源、国投电力、赣能股份、华电国际、华银电力、九龙电力、皖能电力、豫能控股、长源电力、湖北能源、建投能源、大唐发电、桂冠电力等。
中银国际分析师则认为,此次上调的是销售电价,并非上网电价,因而对电力公司的实际影响不大。但是,销售电价调整后,电网公司的盈利能力将有所提高。
东方证券研究报告表示,继续看好电力行业长期趋势,维持之前的“限电不止、上涨不止”的行业推荐逻辑。继续推荐在清洁能源方面先行一步、斩获颇丰的国电电力、川投能源和长江电力,以及估值低、业绩优、有整体上市预期的广州控股。
行业评判
申银万国水泥行业增长趋势确定
随着限电效应持续,水泥价格上涨趋势确定。从盈利角度来看,全年盈利看好,将会呈现季度环比向上的趋势。主要推荐业绩增长确定且低估值的海螺水泥和冀东水泥,以及弹性较好的华新水泥、福建水泥、巢东股份、天山股份、青松建化和江西水泥。
银河证券汽车板块短期风险释放
汽车板块的整体静态估值已降到历史平均估值水平以下,充分反映了未来增长预期下滑的影响。在短期风险释放以后,行业的长期价值将会得到体现。看好优势汽车零部件市场企业和增长情况良好但估值已低的乘用车企业。零部件行业推荐潍柴动力和松芝股份,整车企业推荐上海汽车和江铃汽车。
中信证券 汽车经销商趋向集团化
汽车经销商百强排行中已有多家公司在A股、H股或美股市场上市。经销商行业市场空间广阔,但集中度偏低。优势企业已有较强的竞争力,有望通过新建店或兼并收购方式实现规模的较快扩张。预计汽车经销商集团化将成为大趋势。推荐关注A股庞大集团和H股正通汽车、中升控股等。
中金公司港口航运股具有防御性
市场大幅震荡和下跌阶段,部分低估值和业绩增长确定的港口具备防御性,值得配置。部分个股的绝对股价已接近2008年低点。建议在看淡大盘的时候增加低估值港口股,如上港集团、天津港、唐山港、宁波港的配置。
国金证券航空运输受两因素制约
由于航空运输业需求增速有所回升,而且今年航空公司普遍加大了飞机更新力度,行业供需关系有望保持良好,国内航线整体景气程度有望超过去年。但制约航空股估值的因素――紧缩导致宏观经济硬着陆和“四横四纵”高铁将陆续投入使用未明显改变,因此短期对航空股仍持相对谨慎的态度。关注南方航空和上海机场。
投资策略
中金公司机构入市将利好资金面
宏观流动性进入政策敏感期。6月是加息和调存款准备金率的重要时间窗口,因此未来几周央行态度将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从市场资金面来看,虽然短期内市场情绪的持续低落抑制了资金面,但中期来看资金供给在改善之中,机构资金入市利好资金面。
国信证券资金紧张局面短期缓解
商业银行的日均存贷比考核在6月份,资金面紧张局面还将加剧。在CPI高企的情况下,无论从降低通胀预期还是挤出通胀中货币因素方面的考虑,货币政策应不会在6月份转向。但6月初,资金面非常紧张的局面短期有望暂时得到缓解。外汇占款的下降有望推迟央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时间。为平滑资金,央行会使用短期工具把部分资金推移至7月份到期,但货币市场利率中枢水平应会较3月初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申银万国资金面或受益财政支出
下半年财政支出加速,资金状况有望改善。2011年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进入2010年以来,财政支出增速不断上行,而中央项目投资增速不断下行,地方项目投资保持稳定。这反映出,财政资金下拨之后,资金并没有投入使用,或许是政府考虑到当前的通胀压力,延缓了项目的开工进度。那么,下半年随着通胀逐步得到控制,这些延迟开工的项目将推出,届时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又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