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案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案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1篇

太原近郊农业区位于山西中部、晋中盆地北端,包括太原市6区4县及晋中的榆次区。区域内东为太行山支脉,西处吕梁山东翼,东西北三面环山,中部和南部为汾河冲积扇平原,汾河自北而南贯穿太原。最高海拔2659m,最低760m,平均800m。农业国土面积8289.45km2,64个乡(镇)和20个涉农街办、1287个行政村,总人口400.76万人,农户28.92万户,农业人口79.84万,现有可耕地面积1145万hm2(17177万亩)。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太原作为省会城市的区域中心地位得到加强,近郊农业向创意农业转型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景点)已经发展到132家,占地面积2.54万hm2,总投资额46.65亿元[2];还发展了2个“一县一业”特色基地示范县(即小店区奶牛基地和清徐县蔬菜基地)和153个“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选定了十大主题产业园(即山西水塔醋文化产业园、山西大禾高效蔬菜科技园、太原万亩葡萄产业园、太原华辰葡果休闲农业园、山西青玉食品加工产业园、山西梅芝园艺花卉产业园、山西九牛牧业循环产业园、山西裕吉农产品物流园、太原龙城向新生态恢复示范园、太原惠农马铃薯科技产业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90个,实现销售收入101.13亿元,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445个[3]。总体围绕“十园引领,百园兴农”的战略目标,突出太原近郊农业的优势特色,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主题,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大载体。但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统一规划、技术支撑不足、起点低、规模小、布局分散、品种单一、品位不高和供求信息不畅等问题。

2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布局

太原市地形、地貌类型多,气候条件差异大,自然资源禀赋各异。以太原市近郊农业生态区划和农业生产类型划分为依据[4],按照“一川一线两山”的总体设想,制定近郊创意农业规划,推进产业化发展、板块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社会化服务。(1)一川。一川是指太原市近郊平川地带,包括7区(太原6区及晋中市榆次区)1县(清徐县)的平川地带,重点发展现代温室蔬菜、现代温室园艺以及现代化畜禽水产健康、清洁养殖业,培育现代农业休闲、观赏、采摘、品尝、体验、教育园产业,为国内外游客和太原市市民提供良好的生存、生活和休闲环境。(2)一线。一线是指太原市郊区大运高速交通干线两侧地带,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境内大运干线两侧。以大运路为中轴线,依托太原畜产品工业园区、清徐食品工业园区和阳曲农产品综合园区,重点围绕太原市居民需求,充分发挥近郊农业资源、交通及区位等优势,融合农业、观光、休闲、养生于一体,发展近郊创意特色农业。(3)两山。两山是指太原市东西两山的丘陵山地地带,主要包括太原市6区、清徐县以及晋中市榆次区的丘陵山地地带。遵循现代农业高效、生态、优质、安全的发展要求,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在确保良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体现区域特色,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基地。

3科技创新推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重点

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传统近郊型农业向现代都市型农业转变,实现生产集约化、栽培设施化、农业生态化、产品精品化。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包括设施农业(温室蔬菜、温室园艺等)、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立体农业、生物质能源等)、特色农业(优势农产品、特色农产品、创意农产品等)、休闲观光农业(理念创新、环境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服务创新)四位一体的农业生产体系。(1)设施蔬菜、瓜果、花卉领域:一是积极开展优质多抗、特色瓜果、蔬菜和花卉品种的选育,力求取得新的突破;二是开展蔬菜、瓜果、花卉无公害生产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的新型肥料和生物农药;三是开展蔬菜和瓜果规范化高效立体栽培技术研究,将关键生产技术、产地环境控制、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形成新型的规范化的生产技术标准;四是日光节能温室生态环境调控技术研究,应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化生产。(2)生态农业领域:一是循环农业技术开发应用,将农业生产和加工剩余产品以及废弃物的资源化、循环再利用等技术进行组装配套,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二是低碳农业技术,重点加强清洁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培育新型氮素高效利用农作物新品种。(3)休闲观光农业领域:一是开展观光农业农产品的外观、品质、功能等方面的研究,培育适宜观光农业发展的种植、养殖品种;二是开展观光农业植物观赏性和游人参与性方面的栽培技术研究和观光采摘等功能研究;三是开展观光农业的生态功能研究,如植被保护、抗逆植物育种、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与环境修复等领域的研究;四是观光农业的生物防治研究;五是观光农业的环境容量研究。

4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路径

(1)搞好5个对接,加速创意农业发展。一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需求对接,依据现在城市居民生活观念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适时拓宽农业服务范畴,丰富近郊创意农业的内涵,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二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农产品加工对接,跳出农业抓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抓手,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推进近郊创意农业转型升级;三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市场流通对接,充分利用省会城市交通便捷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流通业,提高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活力;四是近郊创意农业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接,实现交通、水、电、通信、市场资源等共享,为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五是近郊创意农业与科技创新对接,要与省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超前预测市场需求,建立综合性或专业性科技创新中心,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入驻科技园区,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和关键性加工装备的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研究;六是继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应用体系,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人才队伍结构,培养有文化的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拓展近郊创意农业发展深度和广度。(2)以科技创新项目为抓手,实施创意农业推进战略。科技创新项目是载体,是抓手,抓住了项目,就抓住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要把科技创新项目建设作为推进太原近郊创意农业发展的着力点。因此,应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筛选一批有影响、有科技含量、有推广价值的科技创新项目,并与相关企业对接,推动企业尽快达到一定的规模,产品获得一定的档次,增加一定的经济效益。(3)建立科技创新专家团队,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而企业发展离不开科技、离不开创新,也离不开专家。因此,科技主管部门应组建专家服务团队,按行业或产业试行首席专家制度,组织相关专家分行业研究各个行业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技术瓶颈、市场、趋势和前景等,在为政府制定相关扶持政策、扶持方向、扶持环节等提供依据的同时,通过首席专家制度组织专家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服务,帮助企业开发创意产品、解决工艺技术难题、策划市场营销和管理方案等,实实在在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作为企业,要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密切联系,进行合作,创建自己的科技创新队伍,快速取得高新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生产。(4)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科技创新离不开信息,但目前信息渠道多,信息量大且分散,信息面五花八门,信息真假难辨。因此,应构建全市统一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着力畅通信息流,推进农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科技推广与生产实际应用进行较好的无缝连接,形成太原市近郊创意农业发展与城乡发展之间的信息融通、信息对称的良好格局。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应由政府出面以政策或制度的形式抓好软件建设,尤其是信息类型、采集渠道、筛选及传递方式、信息分享等机制的建设,以切实发挥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

5结语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海南;启示

中图分类号:F3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2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休闲农业不仅可以调整并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而且可以保护并改善自然环境,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的需求。无论是在促进农业发展方面,还是在推动旅游建设方面,休闲农业都显示出积极的功效。台湾与海南,作为中国两大岛屿省份,都在致力于休闲农业的发展。文章旨在通过对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分析,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予以启发。

一、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概述

台湾是中国最早发展休闲农业的地区,起始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为了拯救趋于衰退的台湾农业,寻找农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1990年,台湾“农委会”在《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中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加大了对休闲农业支持的力度。在2002年立法将休闲农业纳入产业规划,此外,台湾“农委会”还在台湾一些高校,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利用群众组织帮助农民转型,在持续的政策,法律支持下,台湾观光休闲农业得到顺利发展,使得台湾农业得到质的飞跃。

目前,台湾休闲农庄约有1102家,平均每个乡镇有3.3个,主要有乡村花园、乡村民宿、观光农园、休闲农场和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休闲牧场等类型。休闲农业点平均占地约90亩,每个休闲农庄投资约为200万元新台币,每个休闲农庄年游客人数约45000人。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朝阳产业,年营业总收益达40多亿元新台币。

二、台湾休闲农业经营模式分析

在这30多年的发展中,台湾休闲农业以发展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经营模式,在台湾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扶持下,坚持生产与经营并重,开展多种营销活动,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经营管理模式。

(一)当局重视,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在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当局重视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1.主管部门明确,制定政策法规。台湾休闲农业主管部门是农业委员会,简称“农委会”。1989年4月台湾“农委会”举办了第一次“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2000年通过立法界定休闲农业的定义。为了帮助发展休闲农业,当局在各个阶段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规定,如“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休闲农业辅导办法”、“休闲农业辅导管理相关规定”等,在原有基础上修订了“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除专项法规政策外,在土地、环境、旅游、农业发展等领域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有力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发展休闲农业的过程中,台湾从省一级到市、县、区、乡镇,自上而下都形成了统一的休闲农业规划管理格局,综合利用当地资源,由农业延伸至服务业,积极推进“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明确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每一个农园和农户,也都积极从市场定位、项目设置、开发原则、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方面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的规划。

3.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和扶持。1998年,台湾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2003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台湾休闲农业学会及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积极发挥休闲农渔业(农场)发展规划、区划和制(修)定相关规定、政策、制度以及技术培训辅导、发展监评等综合功能。“农委会”在一些院校如台湾大学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此外,台湾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

(二)以乡村体验经济为核心,开发多种休闲农业类型

上世纪四十年代,体验经济的概念在国际上出现。台湾休闲农业以体验农业为核心,发展体验经济。几乎100%的台湾休闲农场都设有体验的项目和内容,包括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由此也形成了种类丰富的休闲农业。

1.休闲农场。休闲农场是利用农场原有资源的多样性,通过游客在农场采摘、耕作,让游客参与其中,同时集观光、度假、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区。截至2011年6月30日,台湾真正通过申请,经由“农委会”准予筹设的休闲农场共有479家[1]。包括教育型休闲农场,利用农村产业资源,对中小学生进行农业和农村知识教育;以种植经营有机蔬果为主的有机类休闲农场;生态型休闲农场,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以生态工法营造生存环境,如昆虫生态、溪流生态、渔业生态;专业化休闲农场,从事果蔬采摘及水稻、花卉、茶园、香草、药草、菇类、咖啡等劳作体验,或从事林场体验、渔场体验等。

2.观光农园。观光农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和观光差远等。主要特点为在游客参观体验农产品时,满足好奇心,放松心情,延长游览时间,促进农产品的直销。如,挪威森林广场主题花园,环绕着天鹅湖而建。园中设有大型停车场、露营烤肉区、欧式花园、精致餐饮中心、纪念品贩卖部、露天咖啡广场等,为游客提供如置身欧洲般的观光享受。

3.市民农园。市民农园是将都市近郊的农地集中规划分置,由城市居民利用业余时间租赁经营的农业园区,市民在农业园区内栽种花草、蔬果或经营家庭农艺,同时为其提供土地耕作技术指导,使其在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体验农业生产经验。

4.乡村民宿。乡村民宿是指利用乡村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将农民废弃或多余的农舍加以改造,提供给都市休闲度假者住宿。以家庭成员经营为主,可以少量雇人,餐饮供应以当地特色食物为主。这些“民宿”具有度假、休闲、观光的功能,住宿规模可容纳25-60人。截至2011年8月3日,台湾的合法民宿共有3310家[1]。

台湾休闲农业体验的项目内容众多,除了教学体验、生态体验、农作体验外,还有风味餐饮体验、乡村旅游体验、果园采摘、农庄住宿、蔬菜采收、农业展览、民俗技艺体验、林场体验、牧场体验、渔场体验、农村酒庄和市民农园等体验内容。

除此之外,台湾还有教育农园、民俗旅游、农业公园等类型。休闲农业的体验化是体验经济在农业的实践,如何将优势资源设计成知识性、趣味性、人性化的体验活动,将游客融入情境,这是未来休闲农场取胜的关键。

(三)生产经营一体化,创新多种营销方式

目前,台湾现有的休闲农场,基本都可以直接从事农林渔牧业生产与经营。多数休闲农场能集合初级产业、次级产业、三级产业于一体,休闲产品的品种、花色、项目、内容繁多;经营管理者重视企业化经营、社会化、现代化经营,积极开展休闲产品、旅游产品、健康产品、保健产品的系列开发,重视农业结构的升级和功能转化。

台湾休闲农业,充分利用本土农业与文化资源,发展多种主题休闲农业。在营销方式上力主多样化,扩大宣传休闲农业的影响力。具体营销方式如下:

1.将文化元素融入产品设计与开发。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不应局限于农业栽培、农产品,应更纵深地探究到农村、农民、农业的各个不同层次和角落。引入当地文化,开发农业创意产业,才能满足游客对更高层次文化品位活动的需求。这些创意农业产品,既促进了民间手工艺等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发展,也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为乡村旅游增添了游客参与的体验型项目。此外,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价格和品味都得到很大提升。

2.利用农业展会,进行农业宣传。台湾当地的市县经常举行各种规模的农业展览会、展销会。比如,2012年在“农委会”主导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结合全台各地特色休闲农场,集生态、景观、餐饮、农场住宿及农业活动于一体,在《2012海峡两岸台北旅展》中推出《台湾休闲农业馆》,以“在地消费、永继发展”为概念,规划三大主题旅游,分别为“台湾农场趴趴走”、“食材旅行”和“自然旅行”。还有2012宜兰青年美食文化体验营[2],既推广了宜兰的美食,也让人们对宜兰的食物文化全面了解。展览宣传活动不仅仅在台湾岛内进行,有时也会联合大陆各省的市县组织农业会展活动,进行宣传推广。

3.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相结合。台湾的休闲农业协会、农会不仅仅制作大量的印刷品进行广告宣传,而且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宣传推广。如,“NOW news”旅游新闻、“自由时报”生活新闻等。此外,网络媒体也成为重要的宣传平台,如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网、农业旅游咨询网、农业易游网等,各网站都有相应的农场讯息、活动详情、会员服务等各项帮助。充分应用信息科技、互联网,将客户需求具体化,使农场所提供的活动或服务最能符合他们所需。

三、对海南发展休闲农业的几点启示

海南休闲农业起步较晚,1999年,海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生态省,制定了《海南省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最初的设想都是从“农家乐”起步,产业形态较为简单。2009年海南在全国率先设立了休闲农业发展局,据海南农业信息网《农民日报》报道,海南目前在建或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休闲农庄已有300多个,其中,全省休闲农业园区已达136家(农户经营的“农家乐”不在其内);直接从业人员9000人,带动农户1.3万户;园区农民人均年收入达7550元,远远高于当地农业人均收入;休闲农业园区年经营收入4.7亿元。尽管如此,海南休闲农业在经营发展中还是表现出一些不足,如产品表现形式单一,产品设计趋于雷同,缺乏文化内涵,游客体验性不足;政府关注不够,社会各界的支持不足;营销方式单一化,等等。

(一)加大政府重视力度,鼓励社会各界支持发展

各级政府在休闲农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首先,通过制定相关发展政策,给予积极引导推动。其次,科学布局,统筹规划。再次,财政资金的投入与扶持。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0年6月8日获国家发改委的正式批复,各级部门都对海南省发展休闲农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继2009年12月“冬交会”在海南省休闲农业体验之旅启动仪式上推出5条休闲农业精品景点线路之后,2010年8月6日,海南省农业厅与海口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关于加快发展海口热带现代农业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致力于发展海口市休闲农业产业带、低碳农业产业示范区、海南省优势产业带等,计划3年内建成35个休闲农业示范点,把海口市建设成为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市[3]。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在国内具有极高的独特性,合理规划农业资源区域,避免重复建设、“遍地开花”、“一哄而上”的现象。加强政府、休闲农业局以及海南省休闲农业协会之间的协作,积极发挥海南休闲农业协会的作用,将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充分利用。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发展体验经济,创新休闲农业产品

纵观海南目前的观光农业项目,在内容与形式上基本雷同,游客的体验参与性无法体现。各个项目之间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海南已有的休闲农业类型包括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垂钓园、科级示范区、度假型及其他。在已有的农业园区中,游客体验的内容有限,再加上配套的服务接待设施不完善,比如住宿设施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娱乐活动项目数量贫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因此,在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上,应围绕本地自然与文化资源,提高游客的参与性与体验性,增加旅游硬件设施建设,提高软件服务素质,使各区域农业发展既能满足生产需要,又能形成旅游产品,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区域。如2012年海口火山口附近开业的开心农场,除了满足游客采摘,观光的需求,还设置了陶泥坊、豆腐坊,促进游客亲自制作食品、艺术品,满足游客体验的需求。与此同时,舒适的住宿设施,放心可口的餐饮,都为开心农场赢得了较多的利润。

(三)营销方式多元化,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知名度

海南休闲农业资源虽然很丰富,但其知名度还较为有限,因此,增强市场营销意识,采用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如电视、广播、网站等,以此提升海南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共同提升。

(四)加强与台湾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海南休闲农业发展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的诸多成功经验,值得海南学习与借鉴。因此,无论是政府间,还是民间,都应积极创造合作交流的环境。如利用海峡两岸休闲农业发展论坛,“冬交会”,或者组织专业考察团赴台考察等。通过这些活动,加强琼台两地在休闲农业发展上的深入合作,推动两地休闲农业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琼.台湾各县市休闲农业现状分析[J].台湾农业探索,2011(5).

[2]杜函函,于蕾,孟柱,等.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及其借鉴意义启示[J].绿色科技,2013(4).

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方案范文第3篇

年初,明确了我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7万亩,新增设施面积1.5万亩目标任务。把高效设施农业、规模农业项目投入量层层分解到各镇,每月进行调查督促,了解进展情况,半年度进行点评、通报。全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8万亩,累计达61.2万亩,占耕地比达58.29%;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6万亩,累计达11.77万亩,占耕地比达到11.2%。新建扩建规模以上农业项目135个,项目投入12.5亿元。

在台创园管委会的组织推进下,我区台创园集中区与辐射区已建成“三园二区一田”雏形。即: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城东现代农业产业园、海韵现代农业产业园、循环农业示范区、高档鲜食瓜果示范区和万顷良田。台创园核心区展示中心4栋玻璃温室已在安装玻璃,27栋高标准双膜智能温室已搭建8栋,并已组织生产。景瑞现代农业产业园被命名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该园区深加工二期项目及物流配送中心正在加紧建设,目前已完成工程量的60%。台创园中的城东农业产业园得到进一步扩展,以裕隆农业为代表的农业基地规模再次放大,并积极组织生产。台创园辐射区中的海韵现代农业产业园(位于三余镇)规划已通过专家论证,首批流转的200亩土地已开工建设。以五甲南片、东社北片为中心的循环农业示范区,以五甲东片、三余西片为中心的高档鲜食瓜果示范区也得到所在镇领导的高度重视,并正在洽谈多个项目。万倾良田拆迁工作加紧推进,招商工作也已展开,拜肯生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拟入园兴业。目前,正在实施的连片500亩(其中新建300亩)的钢架大棚基地2个(十总迎阳、三余永平)。拟实施的连片500亩(其中新建300亩)的钢架大棚基地8个(西亭李庄、二甲路中、东社香台、三余大乐、三余建新、骑岸东场、五甲兴隆灶、兴东紫星)。十总镇迎阳设施蔬菜项目规划面积400亩,目前完成1400亩。

(二)以农产品质量检测为抓手,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监管长效机制

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整治活动。今年,我委把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认真制定了工作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落实了工作责任,召开了专题会议进行部署。切实加强了对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执法检查。加强了质量检测,严格“产地准出”。至目前,我委对全区集贸市场、超市、蔬菜产地共抽检了1221个样品,合格率达99.4%。进一步规范“产地准出”制度,在基地产品上市前实行批批检测,合格的发放无公害农产品“准出卡”。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48个,绿色食品4个,12个无公害农产品进行了换证。组织“银河”面粉企业申报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

(三)以打击假劣农资为重点,全面规范农业投入品销售市场

制订“2011年区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以打击假劣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农资和禁限用农业投入品为重点,以市场整顿、日常监管、质量抽检和案件查处为手段对全区的农资经营点进行拉网式检查,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生产经营假劣农资和生产销售使用禁限用农业投入品等违法行为。至目前,共出动执法人员350余人次,检查各类农资经营点390多家,查处制售假冒伪劣农资违法违规案件7起。

(四)以技术培训为保障,努力提高农业生产与技术服务水平

严密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元月中旬就开始组织,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外出学习,召开动员会议,完善培训讲师团成员,印发培训检查办法、考核意见等,力求使培训有声有色。至目前,全区已举办各类培训班546场(次),培训农民10.815万人(次),全面完成省农委下达的培训任务。

(五)以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场创建为抓手,以动物防疫为保障,稳定发展畜牧业

至目前,全区生猪、家禽、山羊、奶牛饲养量分别达86万头、1820万羽、53万只和1550头,分别比上年增长5%、3%、10%和持平。防疫方面,在规模养殖场,生猪口蹄疫、猪瘟疫、猪蓝耳病、禽流感H5N1、牛A型口蹄疫、羊二价口蹄疫苗等防疫密度均达100%。同时,组织开展免疫示范场建设,探索规模养殖场的最佳免疫程序,提高规模养殖场免疫水平。

(六)以提高作物单产为主攻方向,稳步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与水平

认真组织落实上级各项惠农政策,全区上半年发放水稻直补、农资综合补贴、油菜小麦良种补贴、小麦弱苗补助等资金累计9498.8万元。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措施,全区夏熟36.57万亩小麦,亩产达385公斤,比上年增8.82%;40.7万亩油菜,亩产达210公斤,与上年基本持平;9.96万亩蚕豆受干旱等气候因素影响,单产达187公斤,比上年减产6.03%。油菜万亩示范片平均单产276.1公斤,超过目标产量56.1公斤,油菜高产增效创建工作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专家、教授的一致肯定。秋熟生产形势良好,正陆续开始收获。预计全区46.3万亩水稻,亩产624公斤,比上年增0.5%;10.9万亩棉花,亩产75公斤,比上年减15.7%;9.3万亩玉米,亩产511公斤,比上年增3%;12.9万亩大豆,亩产145公斤,比上年增3.6%;6万亩花生,亩产180公斤,比上年弱增。

(七)以发展内河池塘养殖为重点,努力发展水产养殖生产

在海水滩涂养殖减少的情况下,我区积极推行河沟主养四大家鱼和套养河蟹等特种水产品种。开展河沟养殖示范村建设,8个示范村面积超过3万亩,辐射带动了全区河沟养殖发展。全区实现水产品总产量5.8万吨,比上年弱增。

(八)以效能服务品牌建设为重点,努力改进作风,打造服务型机关。

我委扎实开展“服务三农、科技兴农”效能品牌创建活动,“12316”三农服务热线保持24小时开通,“999”民生热线、“三农服务台”分别在线播出2期、7期,科室站所挂钩服务镇区、首席专家结对服务农业项目、“五有五统一”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设立“四大课堂”开展农民培训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全方面、多层面免费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市场信息、涉农政策等方面的咨询服务,不定期到镇村、田间地头开展巡回指导,随时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所遇到的疑难杂症,实现了零距离便民、利民、富民服务,深受农民群众的欢迎和赞许。

一、突出“一个载体”,即以台创园核心区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农业项目。

一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市、区两级部署,按照都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要求,加快台创园核心区各镇路、桥、闸、防渗渠道、河道疏浚、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确保一期投资1.5亿元,累计投资4亿元。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把台创园核心区基础设施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二是大力发展农业项目。加强台创园核心区展示中心生产与管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立与之相关联的生产基地。台创园集中区与辐射区所在镇要抢抓各种政策机遇,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广泛动员多方力量,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和资金,大力发展农业项目。力争全区新建农业项目100个,台创园核心区所在镇要确保完成2个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每镇要确保完成3个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三是强攻农业招商引资。全方位、大力度吸引“三资”投入农业。注重产业导向,把资金重点投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有利于做大基地、做优特色的项目上,带动农业先进技术、新型品种和高效耕作制度的引入和发展;注重效益导向,优先发展对农民增收有带动、对地方财政有贡献的农业项目,尤其要引进单体规模大、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项目,全面提升我区项目农业的层次和水平。

二、狠抓“二个提升”,即提升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水平,提升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

一是提升高效设施农业建设水平。大力促进秋冬季农业高效。紧抓秋播契机,大力推广“稻—大棚蔬菜”、“稻—大棚草莓”等高效种植模式;充分利用麦田冬季空幅,大力推广麦—菜、麦—豆等夹套技术,在麦田空幅中套种青菜、香菜、大蒜等叶菜类蔬菜,增加产出与效益。大力推广林地养鸡、林地种植豆类和桑田套种等冬闲田高效模式,全面提高高效农业比重。大力发展设施可控农业。大力发展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水泥柱钢架混式大棚,积极发展防虫网、遮阳网、避雨栽培和滴灌节水栽培。继续推进设施养殖和规模养殖,积极开展畜禽良种化、动物防疫规范达标和畜禽生态健康养殖三方面示范创建活动,提升设施养殖和规模养殖发展水平。继续推进水产设施养殖,重点推进河沟规模养殖、利用废沟呆塘建水产精养基地、推进水产人工特种养殖,不断提高水产设施养殖总量和水平。2012年,力争全区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2万亩,占耕地比达到11%以上。不断提升休闲观光农业水平。按照区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城东休闲观光农业片区,加快培育一批农业产业特色鲜明、乡土文化浓郁、田园风光优美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打造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精品线路。

二是提升农业产业化建设水平。加大园区建设力度。进一步创新园区发展思路,引导资金、土地、人才等各种要素向园区集中,加强主导产业与大面积生产的对接,进一步提升园区发展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创建省、市级农业园区,积极申报参与省级先进农业园区评选。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加快发展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培育“原料以本地为主、成员以农民为主、销售以境外为主”的农业龙头企业。推行村企挂钩,引导龙头企业在本地建立农产品原料基地,带动农民增收。加快建设一批对农民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农副产品加工流通企业,推动龙头企业升级升档。大力发展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冬春设施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等消费需求,强化生产管理,增强供给能力。引导规模种养基地与超市、批发市场、大型消费集体等对接,积极发展农产品专卖直销、网上交易等新模式,切实增强市场流通对本地农产品资源消化能力和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三、做好“三个加强”,即加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业创新体系建设。着力培育现代种业。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开展品种科技创新,大力引进推广优质、高产、高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以良种推广补贴为抓手,引导农民应用优良品种,提高良种普及率。着力开展科技推广。围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关键环节,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补贴力度,扩大有机肥使用面积。推进绿色植保,突出抓好重大病虫害防治和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加强重大病虫监测与防治,提高防治效果。大力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先进施药机械和科学施药方法,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着力开展技术培训。切实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民上网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围绕我区特色产业和农民的实际需求、围绕农时季节和结构调整开展培训,选择实用的培训方式,发挥好农技推广队伍和农村科技能人、土专家两支队伍的作用,使农民一学就会、一看就懂。有计划安排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开展知识更新,着力培育“一专多能型”乡镇农技推广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