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循环经济产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农业循环经济概述
作为循环经济系统子系统之一,农业循环经济是指在农业资源的投入、生产、消费和废弃的整个过程之中,将传统意义上依靠农业资源消耗的线性化经济系统转化成为依赖于生态型农业资源循环的新型经济系统,其本质上属于生态经济,也就是应用生态学的规律而非机械论规律来指导现代社会之中的各项涉农经济活动。农业循环经济应当坚持以下三大原则:一是“3R”原则,也就是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所谓减量化就是要致力于实现节水、节肥、节点以及减人等。归根结底,就是应当以确保农业循环经济效率的基础上,在最大的限度上控制农业开支,节约各项农业成本。所谓再利用是强调对农业废弃物实施资源化利用,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以实现对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副产品以及有机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并且开发出全新的产品,进一步延伸当前的产业链。所谓再循环,是对传统农业觉得没有用处的有机废弃物、畜禽粪便等进行利用,立足微生物发酵等方式,实现变废为宝的目的。二是产业融合原则。鉴于农业系统中的大量废弃物资源在产业中难以消化和利用,这就应当具备相应联系的产业进行相互配合,以实现各类要素之间的耦合。三是科技支持原则。传统农业观点下的农业垃圾往往会被看作是废弃物而予以抛弃,但是在目前的新技术条件之下,应当依据循环农业的运作方式对废弃物加以收集并实施秸秆气化处置,从而得到更为清洁的能源,并且促进产业链之延伸与农业资源利用率之提升。
二、实现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化的必要性
农业业产业集群结构的建立,为发展我国的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基础。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模式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良好但是环境生态效益不佳,而循环经济正好能够弥补该不足,其经济效益之减低还需要通过农业产业集群加以提升。例如,循环经济需要集群之中生产的过程、企业彼此间的交流过程、企业和别的机构间的物质循环,能够很好地提升资源利用率,并且很好地控制住当地的环境污染。当然,农业产业经济的集聚还能提升循环经济的效益,能够创建不同企业间的生态联结,并且降低交易的成本等。所以,实现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化的优势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能够改进农业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传统意义上的集群通常是单向线性的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集群经济,却忽略了集群生态网络的重要作用。循环经济将原来的线性模式改变成为循环利用模式,并且希望各主体都能够在最大限度上加以聚集,如此一来,不仅降低了运输等交易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还控制了成本,提升了资源的利用率。二是能够促进集群知识技术等的不断扩散以及增值。循环经济之下的农业产业集群在地理位置上更为聚集,彼此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地频繁,分工也显得更为明确,这就推动了信息和知识等相互交流和传播,能够让企业管理者以及科研工作者更加快速地解到技术动态以及市场的变化,并且推动企业加快技术研发的进程。三是能够促进环境和资源等相关问题的切实解决。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运行模式,不仅运用资源循环利用以提升利用率,而且还注重于降低资源之投入,对生产中的废弃物降低开展综合性评价。在此基础上,循环经济还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农业集群的规模化效应。
三、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主要类型
一是水平型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主要是依据产业的关联度和同一行业或者不同行业同一层次企业而产生的水平状产业结合关系,产生的根源应当追踪至本地区所独具的历史状况和创造性优势上,尤其是在产生了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之后,最为重要的要素为资源供应是不是充足、本地气候或者自然条件等,这些都是农业产业集群产生的主要来源与核心要素。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推进,资源要求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开始消退,产业集群竞争开始更加关注知识动态要素。但由于这仅仅是发展趋向之一,因此对于属于弱势产业的农业尤其是我国农业这种水平较为一般的产业集群来说,自然资源还是是决定是否集聚的一个关键要素。二是垂直型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这种集群主要是指诸多分工较为明确且彼此联系紧密的上流与下流企业,运用彼此合作,在相应的地理位置上加以集中,从而逐步产生垂直结构状态。各农业企业间的彼此竞争和合作的关系,不仅能够让分工变得更为明确,关系变得愈加紧密,体系更为健全,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持续增强。同时,还能摆脱以往争相夺取十分有限的资源这一恶意竞争之局面。强化协作不仅有利于促进知识与技术等方面的对外传播,同时还能提高农业产业的总体创新力,让企业的生产率得到新的提升,让交易变得更为频繁。这种集群是以市场优势为基础而集中了诸多在纵向上彼此联系的产业集群。集群中的企业产业属性有所不同,在分布上具备了明确的主从关系,其主导性产业的专业化能力强,能够带动诸多以副产品或者废弃物为主要目标的辅助企业取得新的发展。三是混合型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该集群中的企业间彼此互动作用能够加快自我强化而且让主辅关系变得更为显著。强势企业具备了非常强大的吸附力,能够运用产业联结关系而引进各类企业进入到本集群之中,或者是运用自身的裂变分化出别的企业,这样一来集群之中企业内部结构产生了新的变化,朝着生产网络体系加以迈进。可见,这类集群是以各地所独有的优势为基础,吸收诸多各个不同产业的企业汇集为集群,从而形成较为全面的新型产业链体系。这种集群往往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形成,主要是运用水平型与垂直型等两种产业链扩张的方式加以形成。前者除需要考虑在原有的基础之进行竞争之外,还需要考虑到供应企业、生产企业以及客户等在纵向层面上加以合作。后者一些主导型或者优势企业觉得不仅原料的提供者与销售者,且中介服务机构等都是该集群提高实力的关键要素。
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的对策
一是积极开发生态经济型农业家庭循环经济。家庭可以说是生产与消费的重要主体。以家庭为主体积极创建农业生态经济体系的循环,这不但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基础环节。循环经济需要家庭的经济行为依据生态开发之要求,致力于节约资源和美化环境等,从而形成农村地区的家庭绿岛。在农村地区要积极健全完善与推广生态经济型的现代家庭经济。比如,要以生物食物链为重要平台,积极建设以种加养加沼气为主要环节的循环经济模式,从而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村家庭面临着的厕所卫生、秸秆气化、家庭绿化以及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等诸多问题。二是依赖于优势产业积极培育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从而促进优势产业的更好更快发展。要依靠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形成符合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状况的农业产业园区。要致力于发展区域性的优质农产品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可以说是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开发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之一,同时也是延伸我国农业产业链,加快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要致力于扶持与发展农村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业,实施产、供、销等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必然会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现代人工作与生活节奏的持续加快,人们消费习惯也在改变,对于蔬菜、水果、肉类等农产品的半成品以及成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所以,完全可以积极引入或者自办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农产品加工公司,把蔬菜和水果等农产品加工成为更易于加以携带,食用起来更加方便,也更加卫生的食品,从而更好地满足现代人不断增加的需求,而且也利于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在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时,废物量往往会非常大,然而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之中,上一级废物实际上就是下一级的宝贵资源。所以,在现代农业生产以及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时,只要是和上下游企业能建立起产业链的项目均要积极加以发展。三是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并且积极开发生态型基地农业。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竞争愈来愈激烈的大环境下,推进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已完全成为农产品是否能够进入到市场之中的一个重要条件。标准化农业生产通过全面利用农业生产之中的工艺流程以及系统化的标准,依赖于科技成果转化成实际生产力,能够很好地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快速形成一整套标准化技术操作流程,形成健全的农业标准化服务机制,通过标准化来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推进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建设。
五、结束语
[关键词]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需求;江苏;产业环境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5174
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和培训是实现和完成有效的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重要途径。从江苏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来看,必须要有充足的、受过专门教育的以及能够适应未来经济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本文基于对江苏省部分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分析江苏省当前产业环境下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的需求以及影响需求的因素。
1江苏省产业环境及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
江苏省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就业岗位充足,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近年来,江苏省各地深入实施就业富民、创业富民和社保富民等行动,积极构建转移就业、素质就业、平等就业、创业就业和稳定就业“五位一体”的农民就业创业新格局。“十二五”时期,江苏创建创新型省份,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第三产业的比重超过48%,三大产业实现了“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先进制造业发展迅速,旅游业也呈现突破性增长。据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数据显示,江苏省201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383万人,其中新增农村转移劳动力2572万人,到2014年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率已超过七成,全省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总量为18572万人。其中培训农村劳动力2265万人,有404万农民享受职业技能培训鉴定获证奖补政策。截至2015年年底,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875万人,转移率超过70%。
2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教育和培训的需求现状分析21农村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教育和培训需求
调查显示,江苏农村转移劳动力有着较强的培训需求,有625%的农村居民明确表示愿意参加各类免费培训。其中,表示愿意参加农业种植、养殖技术免费培训的占285%;表示愿意参加经商技能免费培训的占155%,愿意参加农产品加工技术免费培训的占129%,愿意参加各种手工技术、汽车维修、电子产品维修等免费培训的占123%,愿意参加文化基础知识免费培训的占86%,愿意参加电脑、管理、会计等免费培训的占61%。
22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技能培训的需求呈现多样化
调查表明,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培训需求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在表示愿意参加教育和培训的人中,苏北地区明显高于苏南、苏中;表示愿意参加经商技能培训的,苏南略高;愿意参加各种手工技术、汽车维修、电子产品维修等培训的,苏中略低;愿意参加文化基础知识培训的,苏北略低;愿意参加电脑、管理、会计等培训的,苏北略低。
江苏农村劳动力教育和培训意愿充分的有利因素,主要是江苏经济形势良好,就业岗位充足,收入水平高。2014年,江苏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12元,比上年增长118%,高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江苏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提高。但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不高,劳动文化程度低,外出从事行业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岗位就业者还偏少,也是促使江苏农村劳动力产生教育和培训需求的因素之一。苏南地区外来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由于受学历层次、劳动技能和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外来人员以一线工作为主的居多,职业的低层次明显。大多数外来农村转移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所从事的职业主要以二、三产业中的加工制造、商业服务、餐饮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物流运输操作等。
23企业和社会方面对劳动者专业技能等资质的需求进一步提高企业对劳动力在受教育程度上的要求,直接体现为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很多单位对新招录人员要求至少高中文化程度,或者为大中专职业院校甚至大学本科及以上,或者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或有技术等级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等。转移劳动力中的年轻人更看重学历层次,也越来越希望通^教育和培训来提高在城市就业的劳动技能,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3影响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需求的主要因素31年轻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需求相对旺盛
农村转移劳动力参与教育与培训的意愿,特别是参与非农业技能培训的意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的趋势。年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高于年龄偏高的劳动力,由于其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较高,而且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市民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向往城市生活,希望改变现有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因此,年轻转移劳动力更希望通过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
32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且有过教育培训经历的人员有更强的培训意愿农村转移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越高,其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就越强,越能充分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曾经参加过教育培训的转移劳动力,对教育培训的形式、内容及培训收益和效果等信息了解得更充分,而且前期的教育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技能和收入水平,职业和收入的改善有利于他们对新的教育培训形成良性的预期,大大提高了参加教育培训的可能性。同时,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合理的培训时间安排、灵活的培训形式以及资质较高的培训机构,能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对培训的认可。总的来说,文化程度高的农村劳动力收入相对较高,承担教育培训成本的能力相对就较强。
33企业和社会对劳动力的资质要求,是激励农村转移劳动力参加教育培训的重要因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必然的刚性需求。目前,江苏省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旺盛,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文化知识、学历程度、专业技能等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技能培训的力度,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面对社会对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或有技术等级证书、专业技术职称等资质要求越来越高的趋势,农村转移劳动力对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劳动技能的意愿会更迫切。
4改善江苏省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和培训需求的思考41完善培训需求信息化服务,突出年轻人作为教育培训对象的重点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关注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需求,使需求调研动态化、制度化,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需求机制。基层政府、培训机构和学校要进行多渠道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现代媒体工具,搭建政府培养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信息平台,及时向农村劳动力和社会公布相关培训和政策信息,使有转移需求的农村劳动力了解培训的项目和内容,激发他们的培训动机。关注农村新增劳动力,确保未能继续升学并准备进入非农产业就业或进城务工的初高中毕业生免费参加短期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42创新内容与形式,提高教育培训质量
对培训效果的主观评价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教育培训意愿的重要因素,而这种主观看法的形成取决于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时间的适应性、培训形式的灵活性及培训机构的资质等。因此,政府要加强政府劳动保障部门、企业、社会力量办学机构及职业介绍机构的沟通与合作,灵活办学,结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和劳动力转移的趋向,多形式、多渠道组织教育培训。以劳动力需求为中心,创新培训内容。引入竞争和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和审查,提高教育培训师资的素质,推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示范学校与示范基地建设,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对教育培训机构的信任和对效果的J可。
43推行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制度,做好人力资源战略储备各地政府要能够根据当地经济的发展要求以及产业升级的潜在需求,为本地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进行战略性的人员培养和储备。教育培训部门可根据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和要求以及行业企业提出的岗位能力,推行培训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制度,提升受训人员的技能水平,真正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工作技能和就业技能,保障参与教育的培训者的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田妹华新农村建设背景下苏州农村劳动力培训现状调查与对策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46-49
[2]高珊,周春芳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现状及需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6021-16022,16030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关系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只有以产业集群为载体全面发展资源节约型社会才能够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冲突。循环经济具有高效率、低消耗和低废弃的特点,也完全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循环经济可以发挥产业集群效应来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双丰收。
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及特征
循环经济是经济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而必然产生的历史产物,是我国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是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发展产业集群动力。
循环经济是把经济从传统的线性开放流程转变成新型的封闭式环形流程,它是以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为标准,要求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原料和能源在循环经济中都能得到合理的利用,控制废弃物的产生和处理,把人类的经济活动纳入到自然界循环机制中,进而减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因此,循环经济的发展不仅仅能够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的保护利用,而且可以通过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来达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以日益更新的科学技术和研究成果作为发展的源动力,以人力资源质量和素质作为发展的先决条件,以信息技术和通讯设施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桥梁纽带,以逐渐与人们生活紧密连接的服务行业作为循环经济主导产业等这一切都需要以科学文化知识作为发展的灵魂,也只有以知识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石更有效的促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及制约因素
产业集群的成功促成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但从产业集群自身发展角度分析,我国的产业集群由于过分依赖低廉的劳动力资源而完全忽视了技术研发创新和市场品牌创新导致了在国际市场上处于完全劣势的状态。面对全球产业日趋激烈的竞争,我国的产业集群将面临更加残酷的竞争。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国产业集群主要面临如下几个方面的制约。
(一)资源与环境的制约
我国产业集群的成功建立在低廉劳动力、低廉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零成本的因素上,但是随着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资源价值得到了回归,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增强,我国的产业集群也将面临着资源和环境双重因素的制约。因此我国传统粗放式的产业集群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从根本解决我国产业集群所面临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二)技术创新的制约
我国产业集群由于资金累积的不够和工艺技术的欠缺导致了在技术创新方面能力不足,进而出现了在国际产业链中我国的产业集群处于产业链的初始阶段。技术更新的加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因为虽然技术更新的加快可以使产业集群利用后发优势在竞争中占取优势,但是面对技术创新的频繁导致缩短了技术模仿周期,并且大大提高了技术模仿成本,对于我国缺乏技术创新的产业集群而言,完全疲于奔命在淘汰的技术中。因此,我国只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发自己的产业技术,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技术更新带来的危机。
(三)全球产业链的制约
所谓的“中国制造”仅仅只是制造业的低端产品生产或加工组装,这说明我国的产业集群仅仅是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级生产制造阶段,我国的产业集群发展是局限在制造环节内,因此而获取产品价值的空间不容乐观。跨国集团的融资并购使我国产业集群龙头企业直接受到全球产业链的整合,这将严重抑制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因此,我国只有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国内产业集群的有机产业链才能减弱全球产业链的制约。
三、产业集群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产业集聚是一种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能够在产业竞争中获取优势,但是资源环境、技术创新和产业链等一系列问题则严重制约了我国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高效率、低消耗、低排放为标准的循环经济成为了我国产业集聚发展的新路径。
(一)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
产业集聚由于其线性和开放的物质流动是导致不可持续的根本原因,因为高校可行的系统永远是循环封闭的。循环经济在资源利用方面表现为高效和循环利用,在环境上表现为低排放或零排放,并且循环经济又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因此,循环经济能为我国产业集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二)产业集群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产业集群的各个开采、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产生的终端废弃物都有两种处理方式:再循环利用和废弃到自然环境中。根据能力守恒的规律表明,再循环的物质越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就越小,进而可以实现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由此表明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空间组织又承载着循环经济活动。因此,产业集群这种产业组织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
(三)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互补关系
发展循环经济最大的障碍在于经济效益低,而产业集群在提高资源利用率、共享信息和基础设施、降低交易费用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从而弥补了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而循环经济的高效闭环为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所以,循环经济与产业集群的发展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有机体。
参考文献:
[1] 冯薇,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范剑勇,产业集聚与中国地区差距研究[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 郑健壮,产业集聚、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M].上海三联书店,2009.
关键词:循环经济;产业链融资;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 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7-0043-04
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循环经济理念进入我国以来,我国的循环经济已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在发展理念上,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既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也是一种新的污染治理模式,还是经济发展、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一体化战略。从宏观角度看,金融是经济的核心,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自然也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从微观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发展是每一个循环经济主体企业发展的总和,金融部门支持循环经济就是通过支持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达到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目的。因此探索金融如何有效地介入循环经济主体,进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当前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对循环经济产业链及产业链融资的研究
(一)循环经济产业链
1. 对于循环经济产业链概念内涵的界定。杨银涛(2011)总结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内涵:首先,循环经济产业链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核心。其次,循环经济产业链必须以3R为原则,就是在生产的源头减少物质投入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生产过程中循环利用废弃物,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排放;在产品消费后,废弃物尽可能通过处理重新变为资源。第三,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落实以具体的产业链构建为载体。第四,循环经济产业链以产业链式发展为增长途径,促进经济发展。
2. 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机理。乔晶(2008)认为,企业是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础,而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因此,能够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才是企业需要的。杨雪峰(2008)从价值链角度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他认为价值增值空间是循环经济产业链存在的价值基础。刘志坚(2007)探讨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耦合机理,认为资源深度利用驱动、生产驱动、利益驱动是循环经济产业链耦合的三个驱动因素。
3. 循环经济主体企业构建产业链的必要性。唐晓兰(2007)指出大型浆纸企业内部有必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首先,企业可以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在产业链上游,通过培育企业林木基地,既能保证原料供应,降低生产成本,又能减轻森林资源的生产压力;在产业链下游,开展适当的业务,企业可以将生产过程中剩余的高质量浆渣生产成纸箱和纸板等产品,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其次,企业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树皮、木屑、污泥作为锅炉燃料,为生产提供能源。最后,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改进,在排出的工业废水废气中提取有用化学物质,重新合成生产所需的化工产品。在企业层面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能够在企业内部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闭环流动,把生产链条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是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
(二)产业链融资的相关研究
1. 循环经济产业链融资的内涵。循环经济的发展一般分为研发阶段、技术转化阶段、科技成果企业化、商品化阶段和产业化阶段。循环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金融支持的要求是不同的。在研究开发阶段,主要依靠政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多以政府资助的方式投入资金。在由理论成果向技术转化的阶段,资金需求量较大,单纯依靠政府投入远不能满足要求,需要综合政府开发资金、企业研究开发资金和个人投资。在科技成果企业化和商品化的阶段,由于蕴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而且资金需求量更大,所以往往以风险投资方式为主。在产业化中后期和生产经营规模化阶段,对于金融支持的依赖性更强,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包括资本市场的产权交易、证券融资及商业信贷等方式。
2. 产业链融资密切了金融与循环经济主体的关系,提升了循环经济与金融结合的层次。从某种意义上讲,产业链融资对循环经济内部企业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围绕链条上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中小企业基于价值链的密切联系,使银行资金在可控风险之内流入产业链条并使其持续稳定运转。从表象来看,产业链融资发展最大的受益者是银行和核心企业,但对于循环经济这个大的范畴来讲,只有银行与循环经济内部企业的良性互动才能确保其快速稳步发展。因此,产业链融资产生的积极因素是从微观向宏观传递的,其意义在于提升了银行与循环经济内部企业的合作层次,对循环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二、泉林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及产业链融资
(一)泉林集团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形成
2000年,泉林集团年制浆生产能力仅有5万吨,但每日外排废水就达5万立方,COD高达450mg/L,被环保部门列入关停“黑名单”,年产由5万吨下降到1万吨,并面临全部关停的危机。2003年下半年,国家实施经济宏观调控、紧缩信贷资金,直接影响了造纸业这种资金密集型产业企业的投融资和资金的回笼,最大的影响体现在流通资金与项目建设资金上。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造成企业财务费用增加,产品间接成本大幅上涨,压缩了产品的利润空间。此外,贷款难度加大,造成在建项目进展缓慢,限制了企业的发展速度。
面对种种困难,泉林集团决定引入循环经济技术,依靠政府拨款等措施,先后投入资金5亿多元,以环保技术创新为突破口,自主研发了十多项环保治理专利技术,建起了中水深度处理、白水回收、黑液处理等多系统配套废水综合处理工程,不仅在造纸废水的处理上提前达到山东省2010年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制浆黑液提取木质素制造绿色肥料,废水处理净化后,回流生产与灌溉自有原料林竹基地,成材后的原料林竹用于制浆造纸。按“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了包括浆纸工业基地、生态林竹基地、水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绿色肥料基地和无菌复合软包装基地等五大经济实体,在产业链条的各个“节点”上,通过不同规模的科研项目促生了相关的企业群体。
泉林集团产业链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链以“内部化”为目标。在泉林集团循环经济的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都是围绕泉林集团的核心——浆纸一体化而发展的,虽然每个节点的企业都是独立的法人企业,但都是子公司,其产业链内部化特征明显。二是泉林集团产业链的构建是以系统效益最大化为前提。泉林集团的产业链属于多产业高度关联行业,以林业、物流、能源供应、环保企业、化工企业等产业群,通过物质流动形成多条产业链。这种发展模式不仅仅考虑了浆纸企业本身资源循环,更重要的是横向提升了整个产业体系的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了规模效应。
(二)泉林集团产业链融资的主要方式
从银行与泉林集团合作方式看,实现产业链融资主要有两种模式。
1. “一对多”模式。这种融资模式是银行通过考察企业产业链,审查整条产业链的业务往来及交易状况,充分掌握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之后,针对其上下游的不同企业和项目等多个目标实行信贷介入。如农业银行高唐支行在泉林集团循环经济发展中,注重对整个产业链流程的支持,从农民的农作物生产,到泉林的秸秆收储、运输,以及造纸、有机肥的生产销售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信贷支持。目前农业银行依托该产业链发放的贷款达到13亿元。
2.“多对一”模式。该模式是指多家银行对循环经济主体产业链上的一家企业或一个项目的银团贷款支持。如泉林集团2012年立项的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进入了建设实施阶段。国家开发银行经过考察,决定发放40亿元的固定资产项目贷款,主要是为满足企业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长期资金需求。由于有政策性银行中长期贷款的保证,因此该项目很容易地获得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流动资金贷款授信,为项目投产后的正常生产经营提供了保证。“多对一”模式对企业的重点项目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完善和延伸。
在产业链融资模式的基础上,银行为企业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信贷品种。泉林集团贷款包括流动资金贷款,还有逐笔申请、逐笔审贷的周转贷款,以及在银行规定时间及限额内随借、随用、随还的循环贷款。产业链融资为泉林集团在金融部门开通了“绿色通道”,保证了该公司各项业务的快速办理。
(三)泉林集团产业链融资的成效
1. 企业获得了发展循环经济必需的资金支持。从企业开始引入循环经济技术起,到目前企业在循环经济上所耗费的研发、建设等费用大部分来自于产业链融资的商业银行贷款。产业链融资给予了泉林集团发展循环经济充足的资金。如果没有银行的贷款,企业自身的盈利无法满足发展循环经济庞大的研发和建设费用。以泉林集团产业链发展为脉络,可以清楚地表明产业链融资在泉林集团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006年5月,“林浆纸一体化项目”正式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准。2006年12月,“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通过国家开发银行总行贷款委员会的审查,这不仅解决了项目建设所需的17.6亿元资金问题,而且得到了政府贷款平台的支持和其他股份制银行的积极跟进,2007年仅工商银行就为泉林集团新增贷款16亿元,泉林原材料供应的产业链进一步得到加强。2011年,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立项,2012年获得国家环保部、发改委立项批复,项目总投资规模106亿元,拟申请银行贷款79.54亿元,其中申请银团贷款59.54亿元,设备融资租赁20亿元。截至2012年末,泉林集团贷款余额达到40亿元,开出银行承兑汇票6亿元,国际信用证5000万美元,保理业务4.7亿元。
2. 企业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产业链融资助推企业走向发展的快车道:2012年泉林集团的总资产已达93.7亿元,年生产能力机制纸70万吨,精制浆40万吨,有机肥料40万吨,食品医疗包装盒24亿只。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93.9亿元,利税11.34亿元,其中上交税金3.5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14.9%、12.5%、8.8%。泉林集团在生产能力逐年上升的同时,日平均排水量仅3.5万立方米,化学需氧量稳定在60毫克/升,悬浮物为30毫克/升,达到了山东省海河流域水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100毫克/升、悬浮物≤70毫克/升的要求。泉林集团的发展也给农民带来了实惠。已经建起了周边遍及河北、江苏、河南、安徽等省的原料收购站,原料收购网络从原来20公里范围的收购半径辐射到周边600公里的范围。2010年,泉林集团草浆年生产30万吨,年可消耗麦草等农作物秸秆约75万吨,以每吨550元计算,可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农民带来4亿多元的经济效益。与秸秆燃烧相比,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0万吨;与秸秆自然弃置相比,每年可减少堆放污染源化学需氧量排放260万吨;与国家有关标准相比,节水4000万吨,减排化学需氧量3200吨。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资的有效性分析
(一)循环经济特有的稳固的内部化产业链,契合银行信贷规则
当前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一般都是大型企业,其规模化发展往往将企业间的产业链内部化,这样就形成了更加稳固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不仅仅是废物流动所形成的,它还包含产品生命全周期过程的横向拓展。由于产业链的内部化和同一产品生命周期的拓展,银行较容易获得循环经济产业链上所有的企业状况(包括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利于银行分析链条上目标企业的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资料,或分析产业链条上重点项目的发展前景等,使银行从静态看待企业财务状况转变为通过客户管理、业务分析等系统,审查链条上核心企业与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的综合信息,在贷款效益和风险控制上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精准的信息,增强信息的透明度,降低银行的融资风险。
(二)循环经济发展的多阶段性特征,决定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金融支持手段
由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多阶段性特征,决定了循环经济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于金融支持的要求是不同的。前期由于蕴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虽然资金需求量大,但需要以企业自有资金和政策性资金为主;在产业化中后期,生产经营达到规模化阶段,产生了明显的效益,对商业性信贷资金的吸引力增强。例如本案例中泉林集团开始引入循环经济技术,依靠的是政府拨款等措施,先后投入资金5亿元。在资金耗用量大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方面,是由负有政策性支持任务的国家开发银行首先给予的大额贷款。在循环经济的主体企业产业化后期,银行部门逐步介入,基于对产业链管理程度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的掌握,通过审查整条产业链,为循环经济产业内核心企业和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三)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资格局
从银行角度来说,产业链融资模式既实现了对企业的个性化增值服务,又从根本上转变了以往银行和企业点对点的服务模式。银行可以通过自身对循环经济行业的宏观把握能力、信息掌控优势以及风险控制手段帮助产业链上企业改善经营并巩固产业链建设。从企业角度来说,银行纵向切入产业链,使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以不同方式获得资金,明确了资金的使用目的,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加快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也确保了资金有序、顺畅地流入整个产业链,促进循环经济同步稳定发展。
(四)产业链融资利于银行信贷突破地域界线
以泉林集团为例,其根据产业化链条延伸的需要,在聊城、德州以及辽宁省等地投资建设原料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因此与其有业务往来的银行就会存在大量异地业务,而异地金融风险难以控制一直是银行开展异地业务的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银行对企业的资金供给行为。产业链融资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由于异地企业属于本地企业的产业链关联企业,银行可以从信息角度控制风险,并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在异地的开拓,进而为循环经济发展引入外地投资开辟新途径。
四、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链融资模式将产业链上的诸多“节点”企业作为一个整体,结合产业发展特性和企业自身特点,通过综合评测和融资方案的设计,既解决了链条供血不足的问题,又激活了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有效解决了企业实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中的资金问题,为当前循环经济主体企业解决融资难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郭文才,薛绯.论金融支持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J].科学管理研究,2008,(2).
[2]中国人民银行七台河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发展循环经济金融支持模式的研究[J].金融参考,2008.
[3]李宾.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08.
[4]李睿,徐灵通.循环经济产业链研究相关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2,(26).
【关键词】管理创新 循环经济 发展
一、前言
纯碱工业的生产多为重工业性质,产业规模大、生产流程多,是化学工业生产中的耗能大户。在循环经济普遍得到重视的今天,对于纯碱工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单个化工企业的基础上,结合市场的发展,从战略的高度探讨优化纯碱工业的方式,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在纯碱工业的发展。随着化工工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当前的化学工业已经能够通过宏观产业布局与未还企业的发展等方式,推动废物的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发展方式,主要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循环经济引入纯碱化工的发展,能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使污染的产生量与排放量最小化,从而增加生态效益,推动行业的不断发展。
二、循环经济增长模式与现状
(一)循环经济增长模式
循环经济是以清洁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以节能、降耗、降污等为目标,通过管理和技术等方式,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行。循环经济的主要是将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增长模式,转变成为循环利用、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对于化工企业而言,通过将原料与产品形成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传递,能够减少化工生产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与产品损失,合理使用清洁能源;加强清洁生产,减少原料与中间产品的损失,提升回收效率;产出清洁产品,确保生产制造过程以及生产产品对人体、生态环境无污染。将循环经济与绿色生产相结合,能够在企业运行整体的基础上,对中间过程进行优化管理,最大限度的利用可再生资源,提升产品的耐用性。
(二)循环经济现状
我国的循环经济的研究与实践起步较晚,当前的生产管理体制不健全、化工生产设施较为落后、化工生产工艺相对落后,导致循环经济增长并没有达到相应的效果。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需要技术、设备、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适应,但是当前我国化工企业生产的设备相对落后,为了提升生产效益,一些企业采用相对便宜的原料进行化工生产,而且化工生产设备的管理不严格,造成跑冒滴漏等现象,影响化工生产效益,造成环境污染。以纯碱生产为例,国内的纯碱生产工艺包括案件发、联碱法与天然碱法三种方法,其中氨碱法是传统生产工艺,具有单位产能投资小的优点,但是废渣量大且难以处理,联碱法具有生产废渣少、资源利用率高的特点,但是投资较大,天然碱法受资源分布的制约较为明显,我国的联碱工艺排除含有氨,因为废水排放量大,容易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设备利用率较低,生产管理理念落后,造成企业的能耗较大,节能技术推广程度不足。化工生产循环经济管理体制不健全,制约了生产资源的高校利用和循环利用,制约了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管理创新措施
(一)系统观创新,做好产业结构调整
循环经济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等构成的完整体系,为了推动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增长,需要整合化工生产资源,消除化工生产消耗量较大、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情况,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增大生产规模,鼓励企业合并,逐渐减少高耗能的小企业数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化工生产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需要树立大资源观与大发展观,从大局出发的角度整合化工生产资源,积极构建管理创新体系,通过社会化投入与市场运作将化工生产与环境所形成的一条完整的体系,促进化工生产循环经济的增长。在化工生产规划过程中,需要将环境、生产工艺、化工设备以及配套政策相结合,对化工生产工艺与设备进行检测,对于化工生产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评价,在确保化工生产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维护生态平衡,从而获得最大的综合效益,促进化工循环经济的发展。
(二)生产观创新,加强产业投入与设备更新
循环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尽可能的节约自然资源,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绿色环保的目标。循环经济上增长需要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和谐统一,为了达到该目标,需要创新当前的化工生产观,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优越的生产工艺与生产设备,同时关注化工企业上下游的关系,使整个生产-经济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减少资源的消耗。为了推动化工企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再使用原则和再循环原则进行生产,从企业、产业以及社会层面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增长方式,从企业方面,尽量加强设备与生产的管理,减少企业的消耗;从产业层面上加强产业的循环经济发生,集中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从社会的层面上,考虑产业的集群效益以及产业链的形成,将上下游的产业形成网络结构,是通过管理形成产业集群网络,以统一的产品标准与规格进行生产管理,上推动产业的发展。
四、结语
循环经济增长模式是确保生态平衡的基础上,采用管理以及技术等方式减少生产中的浪费,提升企业生产效益,从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的管理体制不健全、化工生产设备与生产方式发展不完善,导致当前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推动化工产业的循环经济增长,需要从系统的观念、整体的观念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考虑化工产业的开发与管理,对于化工生产环境进行保护,将化工生产上下游产业链进行整合,减少生产与经营过程中的消耗,确保化工产业的集群化,推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家平,孔令丞,籍魏.石化产业一体化运行模式的循环经济效果[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32(1):8-13.
[2]郭鹏,庄相宁.氯碱化工发展循环经济的分析与研究[J].中国氯碱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