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慢性病健康指导

慢性病健康指导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慢性病健康指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慢性病健康指导

慢性病健康指导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行为干预

6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40-0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400例,其中男性患者250例,女性患者150例,平均年龄为76.5岁。患有多种慢性病。

1.2方法①家庭护理:家庭护理不仅要对患者进行护理操作,还应该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训练,使患者得到较为完善的服务;社区全科医护人员应指导慢病患者及家属树立科学的健康观念,通过家庭关系影响并调整家庭成员的生活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带来的不良影响,注重对慢病患者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预防。②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社区全科医护人员首先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疾病的看法,根据具体情况向患者进行相关的介绍,也可以通过定期向患者发放相关资料,组织患者及其家属参加相关健康教育讲座和活动等;在患者对疾病有一定的认识的基础上,积极与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通过共同制定适宜的治疗和康复计划:包括护理的计划、饮食的调整以及用药的指导等方式进行干预,重点是对其生活行为的干预使患者能够得到全方位的照顾。③心理指导:社区全科医护人员应该定期以诚恳、主动以及热情的态度与患者进行交流,在与老年人进行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导帮助其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及勇气,以正确的心态对待疾病,积极主动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和进行康复训练等。

1.3效果评价方法干预前,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疾病相关知识、社区家庭护理干预满意度、主动要求健康体检和主观幸福度的调查,共发放问卷400张,回收有效问卷400张。干预一年后再次进行填表调查,由受试者根据近期情况自行填写,回收有效问卷400张。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录入Excel,用SPSS13.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3讨论

3.1提高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主观幸福度及生存质量本次调查得出通过社区医护人员实施家庭健康行为干预,老年慢性病患者对所患疾病知识了解程度明显增加,慢性病门诊及管理服务满意度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2体现社区全科医护工作的社会价值建立良好和谐的护患关系是社区全科医护工作者开展慢病健康干预的基础,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对社区全科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区全科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生理、心理、专业技能、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还要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和优良的品质的形成。开展社区老年人慢病管理健康行为干预,使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充分结合,能有效调动全科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水平,并在更广阔的空间中体现处社区全科医护人员工作的社会价值。

总之,老年慢性病患者与社会脱离,产生孤独、压抑情绪,严重影响了主观幸福感及其生存质量。通过社区全科医护人员从门诊到家庭的全方位健康行为干预,使患者从知、信、行三方面接受健康指导,能够有效延缓和遏制慢病并发症的发生,使病情得到有效地控制,最终提高了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主观幸福度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慢性病健康指导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住院期间;健康指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我国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调查[1],90%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缺乏与疾病相关的知识,部分患者5~10年后可发展为肺心病,10%的患者并发消化性溃疡。因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健康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健康指导,有效地帮助病人预防并发症,促进自我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选择2005年1月-2011年12月在本科住院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并属本地段公费医疗的30例进行观察和追踪调查。被调查者年龄53~58岁,其中男27例,女3例。2005年1月-2011年12月,30例患者中有22例住院6次,8例住院9次,平均每人每年住院2.27次。2007年1月起,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和出院后定期随访,并设咨询热线。2007年1月-2011年12月,同是这30例患者,有18例住院2次,12例住院3次,平均每人每年住院仅0.8次。30例患者中无1例出现并发症,2例死于呼吸衰竭。

2 健康指导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1.1 清除呼吸道阻塞

老年患者痰液和气管内分泌物多,易造成呼吸道阻塞,增加通气阻力,加重感染和呼吸困难。因此,指导患者每天保证足够的饮水量(1000~1500ml)和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就非常重要。方法如下:(1)深吸气后屏气,然后突然咳嗽,可排出大气管内的痰液。(2)先指导患者进行深的腹式呼吸,先以鼻吸气,然后将嘴缩成吹口哨样将气呼出。吹时迅速,吹气后用鼻吸气。当患者掌握了这种呼吸方法后,就可开始吸气法咳嗽。先做4~5次上述深呼吸,然后张口伸舌进行咳嗽,咳嗽至少2次。痰液咳出后,可放松体力,稍稍休息片刻,再进行深呼吸练习,练习后再咳嗽,尽量排出痰液。

2.1.2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一活动即感气喘加重,大多数患者不敢进行锻炼。指导患者在缓解期根据心肺功能决定运动量,进行锻炼。锻炼的形式应结合日常生活活动,如行走、慢跑、登楼、踏车、家务劳动等,锻炼初始,一般坚持5~10min,以较轻的运动负荷来逐渐增加运动次数,每天4~5次,逐渐适应后再延长时间为20~30min。

2.1.3 耐寒锻炼

耐寒锻炼应从夏天开始,先用冷水毛巾擦头面部,逐渐扩展到四肢。对体质较好、耐受力强、呼吸功能Ⅲ级以下者,可坚持到冬季。面部及四肢冷水摩擦可增强皮肤对寒冷的适应力,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减少冬季发病次数,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

2.1.4 预防感冒

注意环境及气温变化,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地方;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和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注意居室空气流通,可用食醋熏蒸,预防感冒,食醋用量5~10ml/m3稀释一倍后温水加热蒸干。如出现流涕、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用药,防止感染向下蔓延。缓解期坚持用支气管扩张剂如β2兴奋剂、茶碱类等,以减少急性发作。

2.2 营养调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并发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7%~71%。其原因为摄入量不足,进餐时血氧饱和度下降10%,可引起气喘、厌食、膈肌下降,使胃容量减少;缺氧和高碳酸血症等造成胃肠淤血;抗生素和茶碱类药物对胃黏膜刺激等。营养不良又可降低呼吸肌肌力和耐力,易发生呼吸肌疲劳,进而发生呼吸衰竭。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以低糖、高蛋白、高脂肪饮食为好。如:牛奶、牛肉、鸡蛋、猪肉等,少量多餐,不出现腹胀、腹泻为度。一般每天所需的总热量中,蛋白质占15%~18%,脂肪占22%~25%,碳水化合物占55%~58%,必要时加静脉营养。

2.3 缓解期呼吸功能锻炼

2.3.1 缩唇腹式呼吸

肺气肿患者可通过腹式呼吸以增加膈肌活动来提高肺活量,缩唇呼吸科减慢呼气,延缓小气道陷闭而改善呼吸功能,因而缩唇腹式呼吸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呼吸功能。患者取立位,亦可取坐位或卧位,一手放在前胸,另一手放在腹部,先缩唇,腹内收,胸前倾,由口徐徐呼气,此时切勿用力,然后用鼻吸气,并尽量挺腹,胸部不动。吸与呼时间之比为2:1或3:1,7~8次/min,每日锻炼2次,每次10~20min。

2.3.2 控制性深呼吸法

采取坐位、卧位或侧卧位,排除杂念,姿势自然,放松全身肌肉,缓慢深吸气至最大肺容量后排气。开始时为2~5s,逐渐增加到10s,然后缓慢呼气,连续做10~20次。此法或增加肺活量、肺总量及肺泡通气,改善吸入气体分布不均状态为低氧现象,提高气体交换功能。护士先给患者示教,然后请患者回教,直到掌握此法。要让患者坚持锻炼,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效。

2.4 氧疗

目的在于纠正组织缺氧,降低肺动脉高压,延缓右心衰的发生,增强人对生活的耐受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通气能力下降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等原因,均可导致PaO2下降和PaCO2升高。因此,长期氧疗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康复的主要治疗措施。但大多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缺氧耐受性强及对本身疾病和治疗不了解,认为吸氧越多越好或暂时不吸氧影响不大或感到气促时才吸氧,这些因素都会造成氧疗失败甚至加重病情。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尤其伴II型呼衰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时减弱了缺氧对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作用,使呼吸中枢失去了外周低氧的驱动作用,使呼吸变浅变慢,二氧化碳排出减少,造成二氧化碳潴留增加,最后导致呼吸中枢麻痹以致死亡。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要持续(15h/d)低浓度(25%~30%),低流量(1~2ml/min)吸入氧。注意事项:做好防震、防火;每周更换2次湿化瓶内液体;氧气设备每周消毒1次,每天更换吸氧管1次。把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锻炼方法打印成小册子,在住院期间反复给患者讲解、示教,直到患者理解、掌握。出院时把小册子发给患者,从而真正达到宣传的目的。

【参考文献】

慢性病健康指导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动;慢性病;健康管理

1 引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NCD)是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患(COPD)、慢性牙病(龋齿、牙周病)、骨质疏松症等疾病的总称。慢性病已成为21世纪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国慢性病报告》显示近3亿人超重和肥胖,慢性病死亡占总死亡比例呈持续上升趋势,2005年全国慢性病死亡人数750万。美国从1972年以后的20年间,通过健康管理,生活方式疾病已大幅度下降,心血管病发生率下降了55%,脑卒中下降了75%。由此可见,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慢性疾病进行健康管理、干预和指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可以使心脑血管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运动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影响因素,国外研究表明,人群中不同强度体力活动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关,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最有益于健康,而静坐生活方式则是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运动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有重要作用。

2 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及流程

2.1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概念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是对个人或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以及预测和预防的全过程。慢性病健康管理(health management for the chronic disease)是指组织慢性病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为慢性病病人提供全面、连续、主动的管理,以达到促进健康、延缓慢性病进程、减少并发症、降低伤残率、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医药费用的一种科学管理模式。

2.2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收集健康信息(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患者体检后填写健康信息调查表。第二步:评估健康状况(认识健康危险因素),用评价系统分析患者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三步:改善健康状况(通过行为干预解决健康问题),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并督促实施,这是整个健康管理过程的核心。上述3个步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每一个周期都有针对性地解决患者的某些生活方式问题,从而达到逐步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目的。

2.3慢性病健康管理的方法措施主要分为四步:一是建立健康档案,收集信息,早发现,早控制。二是改变慢性病患者已经存在的不良生活方式。目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控制病因:①加强环境保护。②加强健康教育。③控制高血压。④降低吸烟率。⑤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合理营养。⑥控制体重。⑦加强体育锻炼。⑧加强监测。三是加强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四是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慢性病是终身疾病,治疗需要持之以恒。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外,还包含了对所患慢性病的解释教育。

3 运动与慢性病

3.1运动与肥胖、能量平衡运动不足与过食,可引起超重或肥胖,肥胖与遗传易感性或代谢效率变有关,很多慢性病均以腹部肥胖介导而发病。肥胖可引起血脂水平增高、糖耐量下降、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从而产生胰岛素抵抗,结果5种以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疾病(肥胖、冠心病、高血压与高血脂、2型糖尿病、脑卒中等)接踵而来。成人体重超重者与体重正常者比较有较高的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高血压、子宫内膜癌等的发病率。运动产生效益的关键在于维持合理体重和体脂的作用。研究提出运动与体重指数(BMI)存在负相关,采用稳定同位素研究证实:能量消耗与肥胖负相关。

3.2运动与心脑血管病缺乏运动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多数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与冠心病呈负相关。目前公认运动可使对人体有利的各种功能(心肌功率、循环功能等)得到强化,增加有利物质的含量,减少不利于机体健康的多种因素。体力活动可减少发生冠心病(CHD)的危险。研究显示,少量的每日中等强度的体力活动可减少处于HD高危险中的老年人CHD死亡率。对于CHD患者,适当的体力活动是重要的干预措施,因为它不仅能降低CHD的死亡率,而且能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

3.3运动和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诱发因素是体力活动不足、能量摄入过多、肥胖或应激、自身免疫因素、胰岛素抵抗等所致的高血糖、糖耐量受损和胰岛素敏感度降低有关。运动对2型糖尿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有规律的运动会对糖尿病人产生有益的代谢影响,总体包括: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增加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改善机体的脂代谢状态,减少治疗糖尿病的药物用量,提高免疫力,改善心肺与神经内分泌功能,肥胖者体重降低(尤其是与饮食结合)、肝葡萄糖合成减少、血压降低等。现代医学更是将适当运动与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列为糖尿病防治的三大法宝。

3.4运动与骨质疏松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使骨质丢失。骨的破损率高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增加体力活动使骨形成增加,运动训练有助于提高骨密度。运动员尤其是进行力量训练者的骨密度比非训练者高;肌肉力量、肌组织量和最大吸氧量与骨密度相关,力量和耐力运动训练均可增加骨密度。缺少体力活动和钙以及维生素D营养不良会使骨质丢失,如骨的吸收率大于成骨率,会导致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发生。

4 运动与慢性病的健康管理

研究已证明合理的运动可对多数慢性病有良好的影响。因此在慢性病的健康管理中,运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缺乏运动是不良生活方式中影响最大的一部分,积极从事体育活动是人类健康的根本保障。运动不仅仅是从身体角度、机能角度促进健康,参加体育活动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沟通,释放心理压力,调节心理情绪。

对于慢性病患者,开始一些较剧烈的运动前应有医生指导,包括定期开发新的活动,树立坚持一生运动的计划。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则是:有氧运动,包括大肌肉群、规则、重复的方式,3~5次/周,最好1次/d,持续30~60min/次,强度达到50%V02max左右(40%~85%VO2max),根据年龄和身体情况安排,循序渐进,然后保持一定的活动量和强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考虑慢性病的适应证与禁忌证,避免适得其反。尽管运动防治慢性病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合理的运动将对促进人类的健康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5 讨论

慢性病健康指导范文第4篇

慢性病的特点

慢性病是和急性病相对而言的,病程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现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从病因来看,慢性病是各种危险因素联合作用的结果。其危险因素分为个人行为、环境、人类生物学和卫生保健四大类。个人行为因素则占四大类因素的第1位。对人体健康影响较大的偏离健康的行为,如嗜烟、酗酒、饮食不当、缺乏运动、滥用药物等是引起慢性病的主要病因。纠正人们这些偏离健康的行为,对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由于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大多以个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因素为主。可通过个人的努力避免或去除,因此,慢性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健康教育,使人们养成有益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控制慢性病的发生,通过早期发现危险因素,在症状、体征出现前降低或去除危险因素,在疾病发生之前或临床期间采取措施,控制其发生、发展是预防慢性病的有效措施。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大城市开展社区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多以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种为主。从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看,对防治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减缓病程进展,起到了肯定的作用。据资料统计,全世界因心脑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40%,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指出,如果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每年大约可以挽救600万人的生命。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精神状况、经济因素对心脑血管等疾病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国际国内防治经验都证明,发展社区综合防治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慢性病综合防治具体措施

慢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全科医疗服务。全科医疗护理服务强调服务的连续性和综合性。全科医护人员执行预防服务的主要方式有健康教育、预防接种、筛检、周期性健康检查等。

社区慢性病的管理,就是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内影响人们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慢性病种为目标,采取有计划的指导干预,从而降低该病的致伤、致残率,提高治愈率的一种健康工作方法,慢性病管理的实质是三级预防工作的具体落实,即疾病前的病因预防,疾病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治疗和护理,预防残疾和死亡,综合康复和护理。

健康教育:全科医护人员的责任是提高居民对慢性病的认识,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降低疾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一级预防的有效措施。“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健康的“四大基石”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已被国际公认。慢性病管理的另一方面就是对疾病高危人群进行有侧重点的保健服务而达到防病目的,照顾范围不仅仅限于心理、行为、饮食方面,还要对其家庭生活、卫生环境、社会人际关系、合理用药、遵医行为等相关因素进行干预。在这一点上社区卫生服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健康促进:社区慢性疾病健康促进的目标是激励全社区居民关心自己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促进规划的制定,开展疾病预防、促进健康活动。通过教育的手段改变个体和群体的行为、生活方式,降低本社区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精神文明程度。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社区性健康促进工作,社区医护人员在防治慢性病工作中要善于使用健康促进的工作方法,通过建议政府采取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或立法,采取行政干预、社会支持的综合方法,达到防治慢性病发生的目的。

慢性病健康指导范文第5篇

【摘要】慢性病是当前人类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因,占总体死亡的80%以上。因此提高慢病防控能力,有利于家庭、社会和谐发展。自2009年我县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启动后,经过各级专家的反复跟进培训,我县医生的慢病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就医环境和综合服务也逐步得到了居民的认可,慢病防控能力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慢性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中图分类号】R19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1065-021.慢性病防控现状

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慢性病危险因素的监测我县还未开展。就慢性病防控评估能力看,我县整体评估能力薄弱,截至调查之日,我县尚未开展过慢性病防控评估,慢性病工作开展的局限性和短期性,限制了慢性病评估的有效实施。

从基线调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入手,通过开展“家庭主妇培训班”、“小手拉大手”、“健康一二一”和发放限盐勺、控油壶等活动对辖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达到预防与控制各种慢病的目的,已取得了一定成效,采取的方法和措施逐步被群众认识和接受。2.慢性病干预

慢性病干预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手段。慢性病干预的覆盖面越广,人群受益率越高,慢性病防控工作效果越好。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发现管理工作开展的远远不够。需要加大慢性病干预工作点,扩大干预范围,创新干预方式,加强干预力度。我县慢病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以国家经费补助项目或自治区科研项目的支持为依托开展。基层目前开展的慢性病管理主要围绕项目在所辖区开展高血压、糖尿病管理,肿瘤筛查和重性精神病人管理治疗等项目工作。

2.1高血压、糖尿病的干预。各单位对辖区内所有35岁以上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为管理目标人群,并且在以65岁以上老年人体检为契机,对高血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评估登记建档管理和随访,并制订了高血压、2型糖尿病筛查、评估、确诊管理工作流程,做到了慢性病个案实行一人一病一档案,每个档案中有个人信息表、个人体检表、每次随访记录表等。

2.2精神卫生工作的干预。精神卫生工作作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其造成的个人、家庭、社会危害是有目共睹的。今年来,针对精神疾病的卫生关注度和防治管理逐渐被纳入到慢性病的重要工作范畴。2009年,国家医改工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纳入9类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当中。宁夏地区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自2010年起,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全面纳入到疾控工作的常规性工作任务当中。2010年我县开展实施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工作的辖区覆盖率基本为100%,然而因地区在精神卫生专科的发展上缺少配置,我县普遍存在专业精神专科医师和精神疾病防治工作人员短缺问题,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率未得到有效提高。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队伍并未得到壮大,疾控机构中开展精神卫生工作的人员普遍缺少专业的精神疾病专业知识,加之诸多的疾病控制工作内容的统揽一身,难以保证精神卫生专业防控和管理水平的提升。

总之,慢性病的管理缺少长期的、规范的、具有顺畅工作流程的管理模式。因此,要实现慢性病长远的预防控制管理水平,则需要制定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指南,在如何有效发挥疾控机构工作人员能力和基层百姓的参与性上进行深入思考。

2.3其他。2009年9月,隆德作为宁夏的试点县,首次开展实施中央补助地方妇女子宫颈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随后在2010、2011年增加肿瘤随访登记、食管癌/贲门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2012年又启动了妇女乳腺癌早诊早治项目工作,在项目支持下,推动了一部分的慢性病防控工作内容的开展,惠及广大群众。

较之结核病、艾滋病等重点传染病和免疫规划工作,隆德县慢性病防控工作缺乏丰富的经验、规范化的流程和科学指导的工作规范。慢性病工作涉及内容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需求的增多,除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防治外,对于肿瘤防治、营养保健、口腔卫生等健康需求日益增大,慢性病防控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以隆德县现有的疾控队伍力量和慢性病防控机构、人员建设现状来看,满足人群诸多的慢性病防控需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3.建议

3.1政府制定政策,落实防治经费,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协调各部门共同努力的“大卫生”新格局是关键。

3.2发展一支战斗力强的慢病防治工作队伍是保障;主动协调好涉及乡镇村领导和部门关系外,参与工作的乡村医生建立和管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给予一定的补助,形成“大卫生”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