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文化的礼精神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Confucian culture is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ulture, which not only exert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but also has the modern significance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Chinese nation. It is incumbent on us to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the Confucian culture. Animation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nfucian culture and the most suitable means of communication. Only by innov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nimation industry, creating the platform of Confucian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spreading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mainstream culture and socialism to the world can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be further enhanced.
关键词:儒家文化;动漫;传播
Key words: Confucian culture;animation;dissemination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7-0217-03
0 引言
当前,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历史新时期,弘扬和传承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对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凝聚民族精神实现“中国梦”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儒家文化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及现代传承价值
自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以来,经过儒家世世代代的努力和传承发展,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1 儒家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有益启示
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他总结了春秋时期之前的中国文明,形成了经学,从而创立了以“和”文化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所以说孔子是中国文明史上承上启下的圣人。
儒家文化的精髓是“和”,强调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序,其核心是仁和礼。从基本内涵来看,“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的心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仁爱之心”,是通过正_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成整个社会达到和谐的状态,这是社会成员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礼”是建立维护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秩序的行为标准和规则,实质上就是现代意义上的“法”,它的重要作用是全体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有序和谐。“仁”是人自身内在的道德修养,“礼”则是人的外在行为规范,它们共同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使之和谐有序的发展。
儒家文化“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强调“礼”营造社会和谐秩序的价值,目的在于维持并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而践行“仁”和维护“礼”又以和睦为贵,它植根于中国传统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在社会实践中建立一种新的和谐秩序和心理平衡,这就突出反映了“和”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儒家文化是一种和谐文化,是人类社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传承弘扬这个文化遗产,对于构造国民信仰、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启示意义。
1.2 儒家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意义
中华民族要复兴、要发展,需要回顾借鉴民族的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儒家文化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的伟大结晶。
孔子倡导的“以德治世”的“德治”思想,强调道德乃政治之本,历经后世儒家的诠释发挥和理论升华,把儒家文化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已成为一套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是中国历史政治文化中的精华。儒家文化中“以民为本”的德治思想与仁爱精神正是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源泉。“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它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从“德治”的方式来看,儒家强调为政者应在道德方面起表率作用,正像孔子所说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也就是说,如果能够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群臣百姓的心就会朝向你,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所有的星辰都会围绕着它。由此可见,以“民本”为主要内容的儒家“德治”思想的实质是,通过实现社会群体价值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虽然儒家“民本”思想的真正内涵,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民的利益,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现今社会所用,但其思想精髓为当代中国的治国实践提供了借鉴。
今天,我们把“以德治国”作为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中的基本治国方略,就是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个人理想与国家目标相结合,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1.3 传承发展儒家文化是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经过中华民族的世代努力而传承至今,对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文化在几千年的传播发展过程中,多次受到域外外来文化的挑战侵蚀,屡遭域内异质文化的冲击排斥,都没有改变其固有的内涵,依然凭借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自我修复完善能力,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更新。而今,儒家文化传承创新更是体现在文化的传播方面,截至2015年12月,全球134个国家(地区)建立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90万人。这些机构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引导世人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在增加国民信仰与文化自信力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的话语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未来中国向世界出口的最有影响力的产品应该是中国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产品。
当然,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承袭,应根据现实的需要做出价值选择,传承弘扬包括儒家文化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那些符合当今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价值原则,可提取转化为时代精神发扬继承,古为今用,服务现实。因此,儒家文化要实现传承发展,成为人类文明的精神资源,必须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不断挑战中进行更新;必须挖掘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要实现古今文化精神上的对接,让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生活中鲜活起来。我们应该借鉴儒家“德治爱民”的政治文化,培育民众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操;借鉴儒家“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倡导当今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各方面协调发展,创新以人为本的共同价值理念。
正如主席指出的那样,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
2 发挥动漫传播优势推动儒家文化传承发展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为了能够让世人更多地了解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应当积极推动儒家文化的广泛传播。动漫无论在艺术综合表现能力上,还是在融合传播媒介新模式方面,都更具有特有的时代性和广泛的影响力,是儒家文化最适宜的传播方式。
2.1 动漫传播的优势和时代特点
动漫,不是一个独立的词汇,是动画和漫画的合称与缩写。业内一般将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三者习惯合称为ACG,或加上轻小说(novel)合称作ACGN。动画和漫画都是流行艺术,虽然没有多大的区别,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漫画是通过写实、夸张、讽刺、幽默等不同手法,依靠描绘图画配上文字述事的艺术表现形式。漫画是平面和静止的。动画是对许多帧静止的画面,逐帧拍摄之后连续播放形成活动的影像。动画是动态的漫画,是漫画和影视艺术相结合的复合艺术。动漫文化的繁荣发展,出现了众多崭新的表现形式,已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造型艺术综合体,随着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动漫传播越来越具有时代特点和独特优势。
2.1.1 传播媒介多
动漫产业进入21世纪后,经过日新月异的发展,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不断拓展,借力于科技新技术,动漫与媒介互动发展,出现了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兴传播媒介共存的繁荣局面。主要有四种表现形式:①通过报、杂志、图书以漫画形式传播的出版类动漫;②以影院和电视为传播媒介的影视动漫;③以互联网为传播媒介的网络动漫;④以手机、智能电视、公交地铁液晶显示器为传播媒介的新媒体动漫,等等。动漫已经成为一种复合型的文化传播载体。
2.1.2 受众群体广
当今,动漫产品的受众消费群体已由少年儿童小众消费群体发展至青年消费群体,正向成年消费群体迅速蔓延,所有年龄段都有属于自己的动漫产品,动漫已成为大众化全年龄段的共同消费品。伴随着4G网络的发展,手机动漫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到2015年9月国内4G用户总数达到3.02亿户,包括3G用户在内的移动宽带用户规模已超过7.3亿户,其中18~35岁年龄段的用户群体,95%为手机动漫注册用户,预计2016年手机动漫的消费规模将超过400亿元。动漫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2.1.3 跨国界融合度高
动漫是摆脱以语言为主要表现形式,依靠图像要素来表达题材内容的视觉文化。因此,动漫能够在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跨越语言文字障碍,轻松地将输出国的价值观念、民族文化渗透到输入国,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变着输入国受众的思维方式和国民信仰,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认同和接受异域文化所传递的道德理念。动漫这种跨国界传播能力体现了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动画片《米老鼠和唐老鸭》就是很好的例证。迪斯尼塑造的“米老鼠”调皮又可爱,赢得了全世界几代人的喜爱,观看人数超过七亿人。正是借助于“米老鼠”,美国把其核心价值和意识形态轻而易举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树立起美国在世界上的新形象。
2.1.4 形象周期长
动漫的价值在于通过创意塑造形象,透过形象授权催生衍生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品牌授权和衍生品销售是动漫赢利的主要来源,这为动漫产业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保障,从而持续延长动漫产品的生命周期。迪斯尼公司的成功再次印证了动漫产业所具有的行业辐射广、衍生产品多、形象周期长的特征。自1928年诞生以来,“米老鼠”已经出演过120多部动漫影视作品,发行过130多种语言的动画片,形象授权商品数以千计,迪士尼乐园开创了动漫形象与旅游业相结合的先河,80多年里“米老鼠”历经几次“换装”和“性格调整”,其动漫形象和品牌价值经久不衰,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到美国的民族文化和价值取向。
2.2 创新动漫产业发展思路,打造儒家文化传播平台
在当下,儒家文化的传播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结合时代特点,充分发挥动漫的产业优势,推动儒家文化的传播,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2.2.1 创新动漫发展理念
我国是动画影片发展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继1906年,美国人詹姆斯・斯图尔特・布莱克顿(J.Stuart Blackton)拍摄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动画影片《滑稽脸的幽默相》(The Humorous Phase of funny Faces)后,1926年,万氏兄弟就制作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回望历史的星空,我国动画事业也曾繁星璀璨,《神笔》、《小鲤鱼跳龙门》、《大闹天宫》、《铁扇公主》、《小蝌蚪找妈妈》、《哪吒闹海》等动画片独具中国民族特色,在海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而如今,动漫已成为美国第六大支柱产业,近邻韩国也包揽了全球近1/3份额的动漫制作业务,反观我国,动漫产业产值的GDP占比还不足0.3%,大大落后于世界动漫强国。产业落后实际是思想观念上的落后。多年来,我们照搬了一些美日动漫发展模式,结果落下与中国国情水土不服的病根,迷失了产业发展方向。要缩短与动漫强国的差距,正像刘亚洲上将所说,“只可以超越,不可以模仿。思想观念必须更新”。产业模式纯粹的模仿没有出路,只有创新发展思维理念,坚持中国的、民族的特色,走自己的路,利用产业“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抢占动漫产业高地,才能提升我国动漫产业的国际影响力。
2.2.2 创作优质IP作品
IP,是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意为知识产权,在动漫、影视等领域里指的是故事内容和关键角色。优质IP等同于好的故事和角色。好的动漫来自好的创作剧本,而好的剧本源之好的IP。我们应该站在时展的高度审视历史的变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优质IP素材,这也是动漫作品的“供给侧改革”。儒家文化上下几千年,积淀厚重,蕴涵着丰富的故事、角色和名人佳话,沿着儒家文化传承轨迹,在历史年代层面上,挖掘故事素材,雕琢角色形象,形成以点带面以面穿线的、系列的IP数据库,这样才能为动漫剧本原创提供更多富含民族文化营养的创作素材。优秀传统文化是动漫的灵魂,应将培育儒家文化题材的动漫作品上升为国家课题层面,凝聚民族的精神和力量,打造深入人心的、中国品牌的原创动漫作品。
2.2.3 造就优秀的动漫人才
由于勇的多元化复合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动漫人才跨专业复合型的发展方向。从动漫产业链条延伸层级分析,动漫人才的结构是金字塔形的。他们依次是:①漫画形象原创、动画编剧、动画软件开发、动漫产品设计、手机游戏开发、动漫经营开发的创意人才;②三维动画制作、动画游戏营销的人才;③动漫技术制作人才。其中,创意人才是金字塔的顶尖,是动画产业发展急需的人才,而那些能够把握动漫产业研发方向的,既懂创意开发,又懂艺术与技术创作,兼通市场运营的大师级人才,则是动漫产业的领军人物,他们是动漫产业的灵魂。但是,我们还没有行业内公认的大师级领军人物,我们缺少“中国的迪士尼、宫崎骏”。目标已经确定,动漫人才的培养发展也就有了方向。我们应该实施举国动漫人才战略规划。首先,要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改革动漫专业的教学思路,在动漫理论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功夫,始终走在动漫研发的前沿,培养学以致用的学生,使学校成为动漫人才的源头活水,达到高校供给端与产业需求侧的合理资源匹配。其次,借鉴“恒大思维”模式,发挥企业资金雄厚的优势,采取高投入,引强援,严管理的方式,引进国际级高端动漫人才,推动动漫产业产销“短平快”式的发展,达到 “洋为中用”、“借鸡生蛋”的目的,借此之机建立起民族动漫人才孵化基地。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战略角度考虑,国内具有文化发展战略眼光的动漫公司,已经着手布局动漫人才培养,动漫巨头腾讯动漫公司已设立3亿元的“聚星基金”,用于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加快本民族的动漫人才培养,鼓励动漫原创。
2.2.4 促进儒家文化与动漫传播的融合对接
把儒家文化精髓注入到动漫作品中,是儒家文化与动漫传播最佳的融合对接方式。这种对接,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对接,而是思想观念精神层面的对接,是把动漫深深地植根于儒家文化沃土之中的对接。通过这种对接,优秀的儒家文化涵养了动漫产业,从而动漫作品有了思想性,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同时也焕发了儒家文化的活力,进一步唤起民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回归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尊心。要把儒家文化的历史题材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扬中国民族艺术风格之所长,运用我们曾经拥有的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剪纸动画、折纸动画、水墨动画、京剧脸谱、民间年画等艺术表现手法,打造出中国味道的原创动漫精品。要注重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研究,深刻解读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从中汲取养分,找准儒家文化与动漫的切入点,创造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动漫形象。中国作为经济大国,也应该成为文化强国。我们肩负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使命,要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动漫的传播媒介功能,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用动漫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儒家文化,提升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回顾历史,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展望未来,我们不辱使命发展创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我们要本着对历史、对民族负责的担当精神,肩负起传承发展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责任,复兴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王京生.儒家文化之当代传播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4(24):20-22.
关键词: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3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3-0144-03
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我国GDP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其软实力――文化软实力与物质硬实力并不相称。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而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直接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对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主要指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孔孟之道,其基本内核为: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源泉,儒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民族的主流价值观,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首先在第一个层面,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和”的思想,例如:《论语・学而》篇中有:“礼之用,和为贵。”《论语・为政第二》篇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时,孔子也提倡建设美好的“大同”社会,如“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在第二个层面,例如孔子的“有教无类”,就是提倡人人平等,“重义轻利”“见利思义”体现了正确的利义观,不唯利是图,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第三个层面,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个人修身、正己思想,例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与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诚信、友善思想也是相融相通的。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发展与前进提供精神动力,儒家文化中包含有经久不衰的精神食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e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大家共同奋斗的坚强纽带。儒家思想以仁爱为本,以民本为用,丰富的传统道德观念,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天下为公”体现了传统忠德的责任担当意识,是促进民族发展的强大动力。“仁者爱人”弘扬爱人之积极情感,唤醒道德良知,提升奉献意识,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为善,彼此友爱。孔子的“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多依靠自己,少依靠别人,做人要有独立担当意识;从民本来说,主张民为国本、本固邦宁,希望统治者爱民、养民、富民、教民、博施于民,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古人重视精神的作用,从而不断推进民族发展与强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时代难题的重要启示,儒家文化中包含有丰富的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思想
首先,儒家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哲学思想并经久适用,同时强调实践,强调实事求是,于社会生活中追寻真理。其次,对于如何为人处世也有很多经典语录,例如孔子关于做君子的要求: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闻、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告诫人们看到一种现象时要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要善于听取不同的声音,要平易近人,言行一致,对工作要有敬业精神,有问题要多向别人请教,心中有不平事,要克制自己的情绪,在有利可图时,要想到是否合乎义,在利益面前坚守道义,不犯错误。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在治国理政方面,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外,孔子的“中庸”“为政以德”思想及孔子的其他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包含的政治智慧、治国经验等都有益于提高治国理政能力。
二、积极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是指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是指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一)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相结合,发挥借鉴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典籍浩如烟海。
以儒家文化为例,儒家创始人孔子的很多思想、理念直至现在还有很大借鉴意义。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及教学组织形式等可以为现今教育提供启发,在教育理念方面,提倡“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个性化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研讨式教学,孔子的教学,很大部分是和学生、官员、学者进行对话,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问题,包括老师问学生,学生问老师。采用启发式而不是灌输式教学,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采用“共享式教学”,孔子在很多场合总是当众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问题和感悟讲出来,对一些问题重点教授和引导讨论或让学生之间开展讨论,让大家实现知识共享。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形式活泼,“杏坛”教学法就十分典型,师生在树荫下、山水间席地而坐就可以上课,此外,孔子在后半生经常带学生周游列国,这种游学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开拓眼界,边游边学。孑L子教学注重问题、注重研讨、激发潜能、发展个性的教学特点和今天信息化时代的学习型组织有很多相似之处,对于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重要意义。
从此例来看,要善于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精华,首先应善于总结和提炼,善于从零散的知识碎片或语录、对话、或事件描述中去总结概括;其次,要把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相结合,善于比较,找找共通之处,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基本要义是相通的,比如教育思想、教学理念等;再者,要多思考与动脑,多与他人讨论交流,尤其要加强对那些不易显现、隐藏于字面的传统文化精华进行挖掘。
(二)完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创新文化表达形式,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本土与外来的关系。在提升文化竞争力方面,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特点,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方式,畅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好声音。
1.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
比如儒家的“重义轻利”“为政以德”思想,是根源于以皇权至上为核心的宗法等级社会制的存在,其原义是主张德治,强调道德和道德规范对调节人际或等级间利益关系的作用,但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缺乏权利或权利平等的观念和法制保障的,理解其内涵必须加入现代的权利意识和权利平等的价值观。再比如儒家“和”的思想,是指社会中各等级之和,今天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和”的价值观和思想,就应对传统的“和”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鉴别和扬弃,丰富“和”的内涵,包括分配公平、司法公正等,坚决反对特权和“官本”文化,将“和”建立在人与人权利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础之上。
2.改造传统文化落后、陈旧、不合时宜的表达形式,赋予其现代表达形式
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礼治”思想,“人无礼,无以立”“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等,今天仍然在讲“礼”,但是儒家“Y治”思想在表现形式上过于复杂繁缛,在新的时期,对于“礼”的形式一方面要适当规范和简化,恢复一些影响深远的传统礼仪制度,比如“成人礼”、传统婚礼、“祭礼”,等等;另一方面,要积极建立一些新的礼仪制度并积极推广施行,比如升降国旗仪式、烈士公祭仪式、职场礼仪、商务礼仪等等。
3.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把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相结合
实现传统文化的“两创”,必须把传统文化与科学技术结合起来,例如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西医结合、数字书法技术、围棋人工智能等。为顺应互联网时代要求,要将“互联网+”引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努力创建以亲民、时尚,又富含文化魅力的方式更好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
(三)让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挖掘其当代价值,拓展其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让人们能看到、听到、感知到,根据时代的发展进步,进行文艺作品创新、文化载体创新、营造传统文化育人环境,完善传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传承和发展。
1.创造更好的传统文化文艺作品,不断提高创作质量,努力推出优秀作品
以儒家文化为例,可以通过动漫、影视、书画等作品对孔子的教学进行情景再创造,以多样的形式对孔子思想进行深入挖掘,阐释新意,创造优秀作品。
2.积极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旅游纪念馆等文化文物单位不仅要发挥馆藏功能,为社会提供固定的文化产品,还应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推出贴近社会生活、“实用”的文化创意产品。
3.丰富优秀传统文化载体
要积极结合社会重大节日,如纪念建党95周年、胜利80周年;积极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举办文艺晚会、讲座、开展主题创作展示活动。通过文艺形式、日常礼俗、饮食服饰等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入人们的生活。
一、儒家文化的内涵
儒家文化包括社会、国家和个人三方面的内容,提倡要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具体阐述开来包括大同之世、以礼为纲和忠信笃行,是指人要通过对社会、国家有所作为才能实现个人理想,并且具有天人合一的和谐性、刚健有为的自强性和中庸尚和的贵和性,其主张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即使力量有限也要积极乐观向上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1]。儒家思想文化在当时维护了国家统治秩序,也为当时的生命个体创立了可靠的精神支柱,还从根源上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优良的民族精神文化,其对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人类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在治国文化的发展中成就显著。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圣人最终却没有完成自身的政治抱负。没有民主选举和运动革命的时代中,最合理的方法就是获得君主的赏识。在“学而优则仕”的朝代中,很多人靠文作品的创作体现自身的才华,实现政治抱负。不同的作家在其作品中体现不同的治国思想。
二、儒家文化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一)儒家文化在文学载体中的体现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有富含儒家思想的不同文学载体。作品的文学载体服务社会和文学的目的是不同的,传达儒家文化思想的文学载体也有很多类型。作家在文作品的创作中融入了独特的想法,既展现出了儒家思想又体现自身的才华。李白是豪放派的典型人物,其作品特点是粗狂放荡。陶渊明是田园派的创作代表,其表现田园风情的作品特点悠闲恬静。这些展现独特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通过儒家文化表达自己的治国处世理想。同时,在漫长时代更迭的进程中出现了多种具有不同风格特点的文学体裁。例如唐朝比较盛行的诗歌与传奇小说开始应用性很突出,着重是对文学创作者的文学造诣和水平的体现。传奇小说容易让读者理解目标,但需要很长的创作过程且其情节发展悠长曲折。其以人们平凡生活为载体表现自身的理想,与诗歌相比,对儒家思想的承载和传播更加深广。精湛短小的诗歌能够迅速、直接地展现儒家文化,更容易得到君王的赏识,进而成了古代作家常用的文学载体。同时,诗歌还有词、曲、赋等形式,让读者欣赏到文学的美也能得到儒家文化处世的警示[2]。
(二)儒家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儒家文化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在一段时期内受到社会的赞扬。社会发展中有些理念已经为社会所弃用,但是其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其他思想无可比拟的。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儒家文化思想,例如在《水浒传》“鲁智深拳打镇关西”中,鲁智深为了金氏父女出头拳打镇关西。在等级森严的古朝代中,体现爱国思想的作品往往还包含着对君主的仁爱,表现了“民本合一”和对王朝君主的爱戴。但是体现对社会制度不满和反对的作品较少,而且仅仅表现是消极出世的思想。《屈原》把自身对远大理想的追求和消极处世的理想相结合。因此,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还是以对国家、社会和人民的爱戴为主,对现实的不满这种朴实的观念没有独立地体现。《离骚》以想象神游倾诉自身的理想和提升自身人格,其并没有把消极和积极的思想独立分开表达,完全是一种依附认同的双面性质。在后期的很多作家包括范仲淹、陆游等文学圣人的作品也具有双面性质。作家思想依然受到君主的阶级统治思想的主导。
(三)儒家文化在文学作品创作方式的体现诗歌“言志”“表情”“写意”“传神”的过程发展中,作品更加聚焦在作者心理上,是精神和思想的逐步融合。传统儒家思想文化影响下这些表现型的作品体现文学作者的主观情怀[3]。比如杜甫的作品由反应社会现实转向集中于表现自身的情感。孔子的作品在发展过程中,也是由表现政治理想期望得到任用转变到以表现自身感悟。因此,作家作品以积极入世的心态来表达对现实的情感,其实是以写实来抒意。
三、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而儒家文化又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儒家文化是前人不断积累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其所包含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儒家文化中含有的人生道德修养给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的源泉,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很多优秀文化。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在社会的发展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儒家思想文化以仁爱为本
这种思想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正确处理产生的各种矛盾。仁爱也是其思想的核心和最高精神境界。当人与人相处时,要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对于人们的立身处世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儒家文化注重伦理道德中的责任和义务
父母有责任抚养自己的子女,当父母老了之后子女也有义务照顾他们。这些都是伦理道德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生活中依旧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儒家思想文化重视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
其思想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应该是跟随自己的心追求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而在精神追求当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追求。以一种高标准的理想道德来要求自己,对于培养自己的良好情操起到巨大的作用。
4.儒家文化强调对自身的道德修养
儒家文化把道德修养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达到知行合一。儒家文化重视培养人的信念和人格,并立志向善。这些对于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有很大帮忙。
二、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我们现在所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内容上来看它属于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方法上来看,它通过对人的不断引导教育使其全面发展。儒家文化自古以来就一直对人们进行熏陶以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人们养成伟大的仁爱精神。儒家文化的这些特点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借鉴资源。儒家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刚好实现了古为今用。这种结合方式既是对历史的一种回望,同时也是对古人带给我们的这些优秀成果的一种尊敬和佩服。
1.儒家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基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一项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报道中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将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国民教育系统必须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精神的重任,儒家传统文化教育应当而且必须成为传承中国文化的主载体、主阵地、主渠道。根据儒家文化能很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功能,陶冶一个人的个性品德。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开办了很多私塾,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获取知识。儒家一直秉承教书育人的宗旨,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深厚传统,这也形成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根基和源泉。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本。现在也有愈来愈多的国家开始拥护自己的文化,积极培养人们的文化意识。这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等,从而激发起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儒家教育艺术的最大特点就是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这种现实差异,正确引导学生走适合自己的道路,发扬儒家精神。儒家文化有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包含了传统道德和核心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儒家文化出发,充分吸收其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唤醒人们内心的民族精神和文化道德,给国家的发展提供动力。
2.儒家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提升
步入21世纪以来,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也迫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文化回到我们的身边。纵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也越来越珍视,例如美国、英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现代化新时期,我们应该把儒家文化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培养人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信念,避免文化教育上的失误。中国文化教育不断受到来自外界环境因素的各种影响。这使得中国文化教育慢慢地淡化变弱甚至失去了原有的风格理念,也让更多的本土人对本国的文化感悟知之甚少。儒家文化凭借其几千年的文化根源,刚好可以提供一个方向标。这对于当前情况下确立一种文化主题,加强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重要作用。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一些学生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很欠缺,这就迫切需要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儒家文化的思想分析其道德文化的迷失,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自信和处世态度。将儒家文化拉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并把它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很多高校开设有《诗经》《论语》和《周易》等传统文化课程。这让学生们对我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好的认识,明白其中的价值意义,并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当高校在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加强对他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因为其中就蕴含有许多的民族精神和处世态度,同时对我们以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好处。
三、儒家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总和,而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质,是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内容。
一、礼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文化的特质
“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的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把礼翻译成礼貌、礼节、礼制都不准确,因为礼是中国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中国古代的政治典章、法律法规、人际交往等都属于礼的范畴,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
中国的礼仪文化本身从内容到形式都应是对于自我尊重与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中国礼仪文化原则的体现是对人的尊重,即应和周围的人保持友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换位思考,凡事多替他人着想,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随着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接触的密切与加深,东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摩擦与碰撞,中国文化将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向,面对不断涌入的大量的形形的陌生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个人本位主义等概念的接纳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传统的礼仪文化中强调的个体概念没有西方文化中的个体意识突出,在“为别人”与“为自己”这两种鲜明的观点,更为鲜明概念是中国文化中“族”的概念更加区别于西方文化的“家”的概念,两种文化所辐射的层面是不同,对两个文化下所产生的价值观有着长远的影响。暂且不评价东西方文化孰高孰低,礼文化中核心的“和”与“敬”确实弱化了个体的影响,中国古代广为流传至今的“孝慈、友悌、忠信、仁义”等观念都是在讲,我要为别人做些什么,这些道德规范和行为标准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品格,让华夏儿女养成了忠恕诚信、勤劳敦朴、谦恭温良的民族性格。礼文化中教化人民修身养德、为人处世的观念既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又能够区别于西方文化。
二、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融合民族各地域文化于一体的有机构成体系.其基本精神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敬祖爱国,崇礼厚德;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儒道互补,以和为贵.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到更高来看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从中国古代到现代有关“礼治”与西方“法治”的探讨从未停止,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更替,中国社会几千年来传承的“以礼治国”的思想能够源远流长,势必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最初的“礼”,原是人们供奉鬼神的一种习俗。礼逐渐由祭祀仪式发展成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礼逐步完善详备,成为兼容并包的庞大的体系。
从治国的角度看,礼与法有着相似的起源、作用和地位。两者相辅相成,共同维护着社会的安定。儒家文化追求的是“以礼治国”。以礼治国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胜残去杀”,消除了暴力的统治方式―法律。社会治理之中重教育,以礼来教化和教导人民。二是将社会的和谐――放在首位,以达到礼让“无讼”的境地。成书于汉代的《礼记》托孔子之言描绘了“以礼治国”也就是“大同”之世的终极目标:“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其中体现了儒家文化对社会的最终追求。强调法律实施的最佳途径是“人治”, 孔子认为在治国的过程中,“人”自身的作用远远重于法律。“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消除法律,建立“以礼治国”所依靠的是“善人为邦”,而不是严密的法律条款或制度。在此,我们必须澄清中国与西方、古代与现代不同的“人治”与“法治”观念。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治” 的思想实质就是强调“人”为主体的功能和作用,那么如何教化和规范“人”,所依靠的就是“礼”,这种“礼文化”的价值对于中国社会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中国文化也是依靠“礼”来支撑和丰富的,追溯“礼文化”的演变主线,不难看出中国文明的发展历程,这也充分说明了礼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起到的核心作用。
三、礼贯穿于中国文化始终
中国文化得以绵延不绝的内在动力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贯穿于其中的是礼文化的意识继承与创新精神的紧密结合,儒家在阐释夏商周之礼时,认为礼既有传承性,又有演变性,礼不仅会历时而变,而且可以应时而变,具有规范性的、恒定性的礼,可以随天时、人情、境遇而产生辩证的衍生变化,这种变化既反映了时代对于“礼文化”的要求,又表达了人民对于“礼文化”的认同,礼文化之所以能生生不息地沿传至今,不光是由于“礼文化”的人文关怀,更重要的是它符合中华民族人伦教化的内在要求。儒家崇尚但并未将“礼”视为一成不变之物认为礼随时代的变迁而演变,追溯礼文化演进的历史轨迹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礼’不但是‘礼俗’,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与政治制度、伦理道德、法律、宗教、哲学思想等结合在了一起。”礼文化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从礼俗到礼制,到礼义,内涵不断扩大延伸,“经礼三百,曲礼三千”。
礼文化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它在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儒家称礼为“国之干”“国之本”“政之舆”“王之纪”“君之大柄”,由此可见早在封建统治时期,礼文化就是重要的治国之器,“礼”作为社会规范和准则,要求人们遵循、严守、“无不及,亦无过之”,但儒家认为“礼”并不是无生气的规则,它须符合人类最普遍的道德情感而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礼的施行者是最富有智慧理性和情感而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君”,而礼则是人致敬于鬼神和治国平天下的工具,也就是说礼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直至近代到当代,礼文化中有关“孝”和“敬”等人伦守则不但是区分人与禽兽,人与人之间重要的人文精神之一,而且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彰显着中华文明古国的精神风貌,礼文化暖融融的人文关怀不仅是连结中华民族世代儿女的坚实纽带,而且弘扬着中华儿女引以为荣的民族传承与精神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