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应对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的侵袭。据官方统计,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2009年年末,中国北方部分省市接连遭遇暴雪天气,因降雪对城市安全、居民生活、公路运输、民航运营、农业设施的影响巨大。
近年来,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等相关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地方政府应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意识,不断优化应对策略。
处理突发事件上的常见弊端
突发事件应对是政府形象管理的关键点,对政府形象起着正面或负面的放大作用,也为政府形象塑造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所表现出的状况不容乐观。
1、设置媒体报道障碍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的职能逐渐发生变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带有一定契约性的利益关系①。在突发事件中,尽管中央提倡各级地方政府要及时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多关注其地方利益和官员政绩,往往会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并控制媒体的活动范围,审查媒体的报道内容,甚至回避媒体,出现瞒报、缓报、谎报、漏报现象。黑龙江省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即为典型案例。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起先瞒报的行为给一些不良动机的境外媒体可乘之机,造成流言、谣言的肆意蔓延,导致当地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2、宣传本位意识浓厚
一些地方政府误解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把新闻等同于宣传。什么是宣传?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义来说,就是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为的技巧。”什么是新闻?按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显然宣传与新闻存在差异,即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②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要客观报道事实,不允许掺杂传播者个人喜好,或褒扬或贬低。地方政府能否及时提供事实、与媒体开展良好的互动沟通,成为考验政府应对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3、信息传播技巧薄弱
信息时代,新技术的产生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塑造良好形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些地方政府面对新媒体(网络、手机)的介入惶恐不安。如何与新媒体打好交道一时之间让一些地方政府摸不到头脑。面对突发事件,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躲猫猫”、“避重就轻”、“封堵”的方式与媒体周旋;一些地方政府忽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现状,没有掌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协同传播的技巧。
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策略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结合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在“三畅通”――信息畅通、民意畅通、政策畅通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1、信息畅通 公开透明
魏永征教授指出,在信息公开的社会,政府的公开信息并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人们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包括各种媒体多元地获取信息,以验证政府渠道的信息,甚至识别政府信息中主观片面的东西,使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政府的权威部门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媒体没有给予及时关注,公众很可能会选择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2009年年末北方雪灾,受灾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等地。遭灾的各地政府积极部署应对,通过媒体及时公开大量信息,包括受灾地区、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灾后交通运输情况、灾后安全工作部署情况等,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避免了因信息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流言的产生。(见表一)
2、民意畅通 平等互动
民意指民众的意愿。信息时代,民众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提供的话语空间来实现意愿的表达。
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其实我每天几乎都上网,最长达到半小时到一小时。”“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方法是否得当,效果怎么样,民意自有评述。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尤为重要。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发生后,通过华龙网、新华网重庆频道、人民网重庆视窗等各大网站,在线直播与出租车司机代表、出租车公司、市民代表、媒体面对面的交谈情况。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重庆市政府在解决罢运事件上确实为地方政府做出了示范。”③通过网上直播视频让网友参与到政府的突发事件处理中来,并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建议,为事件的妥善解决提供了保障。
3、政策畅通 完善机制
近些年,突发事件发生频繁,如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等。一些地方政府能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对,随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包括预警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相关责任问责机制等。■
参考文献
①张宇,《集权、分权与市场化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②展江,《新闻与宣传:貌合神离》,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③《重庆出租车罢运处理:“黄金48小时”如何把握》,中国新闻网,2008年12月30日
关键词:轻轨;突发事件;防范措施;应对措施
为了防止发生轻轨突发事件以及发生突发事件时避免人身事故、轻轨设备损坏事故,从而保障轻轨运营安全,将突发事件损失降到最低,有必要探讨相应的预防措施和切实可行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以指导实际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事故所造成的直接和潜在伤害,从而控制局面。
1、轻轨突发事件的类别和特点
1.1类别
突发事件按引发的原因可分为3类:技术设备类、社会治安类和自然灾害类。
技术设备类突发事件是由于轻轨运营组织失误或轻轨车辆、轨道、运营、通讯、信号设备设施故障而发生的事件。
社会治安类突发事件是在轻轨运营范围内发生爆炸、毒气、恐怖袭击、纵火、聚众闹事等影响轻轨正常运营的事件。
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包括发生地震、水灾、风灾、高温、雷击等影响轻轨运营的事件。
1.2 特点
首先,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和紧急性。突发事件虽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因为它是由一系列细小事件逐渐发展而来的,但由于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不可预见性,而且正因为出乎通常社会秩序或人们的心理惯性运行,才会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危险性。
第二,突发事件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不仅仅因为这种事件的开端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而且其后的发展和可能涉及的影响也没有经验知识进行指导,一切都是瞬息万变、较难预测的。
第三,突发事件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社会性。突发事件一般对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群性。
第四,突发事件的实质是非程序化决策问题。
2、轻轨突发事件的防范措施
2.1 组织预防措施
2.1.1 建立高效、可靠的运营调度指挥系统
1)调度指挥中心负责各条线路的日常行车指挥工作,维持列车按时刻表的要求正常运营以及非运营时间进行施工维修管理。
2)调度指挥中心人员应具备现场实际工作经验,具备丰富的运营经验和综合素质,对轻轨有关设备的性能、原理、功能、操作程序以及全线环境充分了解和熟悉。
2.1.2建立运营值班、巡视制度
1)建立完善的值班、巡视制度,安排合格人员值班、巡视。
2)值班、巡视人员监视客运服务、设备运行,按规定完成乘客服务、设备操作等工作,检查和控制监督(设备、人员)并防止乘客将危险品带进轻轨范围。
2.1.3 稳定运营组织方式
1)制订好轻轨的运营组织方式,如供电方式、施工组织、巡道方案等要相对固定,配齐并训练运行、检修人员,组织学习和熟悉有关设备、规章制度,并经考试合格;备齐相应的工具、材料、零配件及安全用具等。
2)建立各项制度。生产方面如《行车组织规则》等,按规定备齐技术文件,建立并按时填写各项原始记录、台帐、技术履历、报表等[1]。
2.1.4 加强轻轨设施保护措施
1)做好防盗工作,防止轻轨设施被盗而引发的运行事故发生。防盗的有效措施是采用低价值的配件替换高价值配件,同时做好综合治理,配合公安进行必要的打击。
2)轻轨各类警示标志、防护设施应齐全并做好巡视工作,防止轻轨设施被工程施工等外力破坏而引发运行事故。
2.1.5 加强轻轨安全思想教育
1)由于乘客素质对轻轨安全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加强对市民的轻轨安全乘车意识的教育,减少由于乘客失误而产生的轻轨运营事故,特别是安全法制教育[2]。
2)加强对轻轨工作人员的法制教育、技术教育、安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牢记“安全第一”的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麻痹大意。
2.2技术预防措施
2.2.1 采用先进的设备及安全监控系统
1)轻轨安全监控系统如列车自动控制(ATC)系统、电力监控(SCADA)系统等,实现对车辆运行、机电设备状况以及客运组织情况进行全方位监控,各种信息综合利用与快速反应,以助于将轻轨内部与外部城市的各种数字信息及轻轨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利用,应对突发事件[4]。
2)必须配备气象部门的信息设备,第一时间掌握自然灾害信息,及早做好应对准备。
2.2.2 加强对技术设备系统的维护管理
技术设备既是运营正常和稳定的基础,又是发生突发事件时指挥、控制、应急处理和确保安全的保障,因此在平时必须加强对技术设备的运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状态良好。
2.2.3应急工器具的配备管理
1)制定应急工器具配备标准,配备相应的器材、技术、设备,并确保状态良好。
2)定期对应急工器具做试验和保养,并做好记录。
3、轻轨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3.1 组织措施
3.1.1应急指挥组织
1)突发事件发生后,调度控制中心应根据当时个部门、各车站上报的突发事件影响情况及时汇总,确认突发事件性质、原因,做出准确判断,按规定进行信息通报;局部或全线停运命令,安排疏散乘客、恢复设备运营等事宜。
2)由于通信等原因,控制中心无法指挥时,各站长、值班站长有责任担当指挥和做好自救工作[5]。
3.1.2 现场组织措施
1)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沉着镇静,稳定乘客情绪、维持秩序,尽力保证乘客安全。
2)车站工作人员应判明现场情况,启用紧急设备,积极开展疏导乘客的工作。
3)设备值班人员应监控或关闭正在操作的设备,与外界取得联系。
3.1.3 需要后续的救援组织
1)各专业救援队由有丰富经验、指挥能力、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救援队长,指挥营救人员和抢修设备。
2) 专业的卫生医务人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要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确保受伤人员的安全。
3.2技术措施
3.2.1 运营技术措施
1)根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组织受影响区段降级或停止运营,对于停运的区段必须防止人员和列车进入,不受影响区段必须维持运行。
2)尽快消除突发事件的影响,着手灾后重建和恢复正常运营。
3.2.2机电技术措施
1)车站照明、扶梯、升降梯、空调、风机、屏蔽门等设备根据突发事件改变运行状态,保证乘客安全疏散。
2)相关设备(主要指加压泵、消防泵与排水泵)如果断电,会导致车站排水系统无法运行、生活用水与消防用水无法补给。注意检查各类集水井水位,以免由于积水水位过高影响到行车信号及扶梯等相关设备的安全[6]。
3)如果故障断电,列车蓄电池仅提供短时间车厢应急照明、应急通风,应立即组织疏散所载乘客。
4、结语
综上所述,轻轨发生突发事件,严重影响运营安全,必须积极进行预防;同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防止事态扩大,防止更大的灾害的发生,最大限度地维持轻轨正常运营。
参考文献
[1]魏晓东.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2]高雪香,杨其新.轻轨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初步研究[J]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5): 2-3
[3]李为为,唐祯敏.地铁运营事故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 .中国安全科学报,2004(6):107
[4]张国宝.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织[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一、认清形势,明确责任,增强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紧迫感
按照上级的统一部署和总体要求,近年来,我园在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开创了全新的应急管理工作局面,同时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
定期检查、不断完善防火设施,绿色通道标志明显,每班配有紧急疏散图。工作人员做到会使用灭火器。结合教育内容进行防火演习,使幼儿掌握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技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以来,我园各方面的总体形势较好。全园围绕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一案三制”的有关要求,着力抓了各方面的工作:中心园根据大王教育安全工作的具体形势,把涉及师幼安全的各项内容进行认真分解落实到人,做到每一项工作都有对应的专(兼)管人员、主管领导和分管园长,防止了工作上的相互推诿。从而形成了园所园长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班主任具体分工负责组织实施,全体教职员工齐心协力共抓安全的良好局面。我们还围绕地震、火灾、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的高危领域,组织开展预案演练。通过开展预案演练,既熟悉并宣传了应急预案知识,检验了预案的实战性和可操作性,防止了应急预案成为一纸空文,还提高了应对突发事件的实际能力和本领。应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我园的应急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差距。应急预案的制订还不够全面、系统,所制定的预案不够全面,或不够实用。
《突发事件应对法》是对近几年来应急管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我们要以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契机,及时总结工作经验,认真查找不足,全面完善应急预案,努力促使我园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积极组织安全教育活动,营造安全和谐的《突发事件应对法》教育氛围
我园在此项活动的开展中,加强了老师精心组织,认真抓好了宣传、学习和培训,确保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真正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保障人民权益的依据和准绳。
幼儿园常年坚持安全教育和培训的同时,加大了参与社区活动实践,积极营造安全、祥和的社会氛围。我园积极将安全宣传工作送入社区,利用门口宣传栏、安全知识现场表演、安全竞赛活动等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地进行安全宣传、教育。还利用家长会、致家长一封信等对家长、周围居民进行安全知识宣传,营造平安和谐氛围。由于宣传教育深得人心,全员教职工、幼儿、家长、社区居民法制、安全观念大大加强。切实抓好了学习培训。我园的主要负责同志以身作则,带头学习,并通过专题讲座、以会代训等形式,认真组织了学习活动,并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多方式、多渠道进行宣传普及,使得《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应急知识走进班级、走进家庭。
三、加强安全检查,抓住重点,切实将《突发事件应对法》落到了实处,及时整治整改。
幼儿园经常联系镇派出所、工商所、城管执法大队、卫生院等部门不定期的对幼儿园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能够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采取切实可行的得力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我园把安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检查内容之一,积极配合卫生部门对园所食堂、饮水卫生进行检查。且对存在的隐患及时向社区反映,及时整改。但请有关领导协助解决园所外的小卖部。
学习、宣传《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最终目的,是要确保认真贯彻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从而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更好地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和谐,集中力量、全力以赴,切实把贯彻实施好《突发事件应对法》作为了当前幼儿园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和依法应对的水平。
在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把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把握好了突发事件:自然灾害,如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等;事故灾难,如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故、重大卫生传染事故等;社会安全事件,也叫,如、恐怖安全事件、重大刑事案件等。应对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前期工作很重要,但按照《突发性事件应对法》的规定,应急管理部门主要负责应对已经发生了的事故。二是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目标,努力控制了的的发生,在矛盾纠纷刚刚显现的时候,就平息消除。第三,把握了应对管理的“四个特点”。一是时间的紧迫性。二是协作的服从性。三是措施的非常规性。四是处置的强制性。第四,把握好了处理突发性事件的“三条原则”。一是要坚持“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原则。二是要坚持软处理放在首位、硬手段适用恰当的原则。三是要坚持高度警惕、高度敏锐的原则。
二是努力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继续推进了应急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了预案、健全了体制、建立了机制、加强了法制,确保《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有关规定得以执行。理顺了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并进一步完善了应急值守、信息汇总、综合协调等各项工作机制。
三是深入开展了必要的应急演练。我园分别组织了不同形式的应急演练,比较成功、效果很好。通过必要的应急演练,能够及时发现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应急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
四是完善了信息报告与通报机制。《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的规定,不管是各级政府、各部门,还是其他组织或公民个人,都有报告突发事件信息的义务,并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地报告突发事件信息,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这就要求:首先,我园高度重视信息报告工作。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应对法》有关要求,不断完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信息的收集、报告、研判、处置、和评估工作。其次,我园向政府部门直报重大事故、事件信息的同时,要及时报镇教育办,确保园所获知信息不落后于政府部门。
关键词:地方政府;突发事件;信息公开
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选题背景
公共卫生方面,湖南省2012年的手足口病疫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自然灾害方面,2012 年春季( 3~5月) ,我国内蒙古、黑龙江、河北、山西、云南、广西、四川、贵州、陕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以及湖北等省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旱情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事故灾难方面,2011年的甬温线铁路交通事故引起人民的质疑和忧虑,这些突发事件使政府应急信息公开迎来重大挑战。政府信息公开在国际上已有了近50余年的实践, 但中国是广州于2003年1月1日最早启动政府信息公开,上海、北京、重庆、郑州等地方相继制定了政府信息公开规定,2009年11月27日经湖南省通过《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并于2010年1月1日起施行,这一系列的事实和政府出台的政策都表明,地方政府建立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迫在眉睫。
1.2研究意义
突发事件是难以消除的,再加上社会转型不断深化使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关键时期,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来应对人们不同的利益要求和价值观。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地方政府更是发挥特殊的作用。2003年的非典就是因为疫情信息公开不够,导致社会恐慌,使得各个方面无法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终于导致疫情越来越严重。可见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可以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从而知民情,顺民心,得民意。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1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学者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从行政层面,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是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向公众和特定的公民提供有关的信息的行为。另一种是从法律层面,认为政府信息公开是政府机关依照法定程序以法定形式公开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关的所有信息,并允许公众通过查询、阅览、复制、摘录、收听、观看、下载等形式充分利用政府所掌握的信息的制度。刘彬、高富安以非典为例,分析了我国在处理突发事件中政府信息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并提出建设一个能提供信息资源共享、信息综合分析和动态信息集中管理服务的危机信息管理系统方案。总的来说,以学术研究为主,研究领域关于宏观层面较多,具体深入到怎么做以及如何做较少。
2.2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信息公开的研究起步早,学者罗伯特·希斯在《危机管理》书中提出危机管理的4R模型,即减少、预备、反应、恢复,明确政府信息公开机制以及与公众之间的信息沟通反馈机制。James H.Johnson和Donald J.Zeigler研究了事故灾害与自然灾害中政府部门对信息的掌控地位的不同,即事故灾害的垄断地位与对自然灾害的非垄断地位,在处理这两种灾害事件中的信息问题时,更多地强调公众知情权的满足。
政府信息公开法制方面来说,瑞典1766年就颁布了《出版自由法》,是最早关于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法令的国家,美国1966年颁布了《信息自由法》,此后,有60多个国家陆续效仿美国信息公开立法,制定了自己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
3.建设和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应对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思考 3.1完善公众对政府信息公开的反馈
目前反馈机制不完善,政府与公众的互动不够,若信息单方面,人们无法方便地反馈自己的意见,就算保证了知情权,造成的结果是公众对于与自己无关的信息的漠视,麦迪逊曾说:想要当家作主的民众必须用知识的力量将自己武装起来。一个民选政府若无大众化的信息或无获此信息的途径,那就不过是一场闹剧或一场悲剧的序幕,亦或两者兼而有之的序幕。政府单向的信息若真的脱离民众的实际需要,就会失去政府信息公开的真正意义,不能使信息真正为社会经济和政治服务。
3.2加强地方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建设
为了对突发事件实现全面监测监控,并快速、动态地全面了解应急现场的状况,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的舆情预警机制、信息采集机制、信息报送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信息调控监督机制、信息安全保障机制、信息跟踪反馈机制等一系列机制,地方政府都要对此开展进一步研究。只有这样加强建设,就算是面对跨部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地方政府也能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和处置的高效性。
3.3发动全社会的支持力量
要建立和完善应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仅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觉悟不不够的, 更需要公众的参与和媒体的良性互动。地方政府在进行信息公开时,难免会存在工作人员对其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国外以美国的《信息自由法》颁布为例,近50年来经历了5次大的修订,说明该法的使用是一个逐步改变思维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政府信息公开单单依靠政府自觉的行为是不够的,而需要全社会提高认识,明白应对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的意义。
3.4 提高地方政府立法水平
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采用地方先行立法模式。为防止不公开的范围的扩大,出现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形同虚设的情况,首先确立权利平等制度,对申请人没有主体资格、主观动机等的限制;其次要建立公开例外制度,强调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目前上海市借鉴日本模式,成立一个专家委员会,公众和政府对作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有效补充的专家委员会进行信息公开问题的咨询。
参考文献:
[1]李步云.信息公开制度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2.
[2]张明杰.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近年来各类突发事件频仍,其中大体包括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突发性社会安全事件等等。据权威统计,仅今年1月1日到2月15日,全国就发生27起一次死亡10人以上的特大事故,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基层单位。基层是群众生产生活所在地,也是各类突发事件的易发地。因此,提高基层特别是地县乡镇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为了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我们从解决实质性问题入手,在实践中摸索出一些应对基层突发事件的有效做法:
一要以民为本,不要以官为本。这虽是一种观念因素,但观念支配行为。每当突发事件来临,作为基层干部,是坚持以民为本还是以官为本,与应对突发事件的关系最为重大。以官为本,就会为保官、升官而不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放在心上。平日的虚假“政绩”和“产值”为各种突发事件留下重大隐患,一旦突发事件来临又隐瞒、虚报、谎报,揽功诿过,遮遮掩掩,贻误时机。这样的教训不少,一定要深刻吸取。坚持以民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经济发展是政绩,保一方平安也是政绩。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全面的发展观,妥善处理地方经济发展与社会安全的关系,杜绝片面追求产值而忽视生产和公共安全的现象。如果突发事件来临,一定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以赴进行处理,力争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二要未雨绸缪,不要消极应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基层的许多突发事件是可以预防的。对突发事件最主要的应对能力,不仅表现在被动处理了多少事件,更表现在能否通过积极有效的预防,使突发事件不致发生。如果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做到未雨绸缪,就会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要切实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安全教育,切实提高其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要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把安全生产纳入到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来完成;要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的救援预案,特别是对公共场所突发事件的救援预案,严阵以待,常备不懈。各级干部要深入到最基层,对安全问题勤调查、勤了解、勤提醒、勤解决,及时消除隐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要层层落实,不要层层表态。基层工作的显著特点是抓落实,基层领导干部应对突发事件的一个基本能力,就是抓落实的能力。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预防、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文件、法规和要求已经不少,如果基层都能不折不扣地把它们落到实处,无疑会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然而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却往往习惯于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上级的精神到了那里常常停留在“精神状态”,这是许多地方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基层组织及其领导干部,一定要对照上级精神逐一加以落实;按照文件要求,督促各方尽快落实,彻底消除落实死角,保证不留落实盲区。
四要釜底抽薪,不要扬汤止沸。基层应对突发事件,要有强基固本之策,不能整天忙于抢“险”救“灾”。突发事件一旦出现,固然要先行“治标”,但就长远而言,则必须重在治本,力求从根本上消除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源。治本的方法在制度。因为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如果仅在口头上说说,没有一套严格的规范,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必须不断完善生产安全和社会安全的法规体系,下大功夫制定并落实一些实在而具体的制度,如安全生产责任制等,做到“有权必有责,失职必追究”。这些制度既要严谨规范、相对稳定,又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特别要注意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管理的作用,防患于未然,确保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