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房产宏观政策

房产宏观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房产宏观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房产宏观政策

房产宏观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府;房地产调控政策;调控

引言

从上个世纪末我国逐步放开了房地产市场,房地产业在中国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的房地产业发展持续火爆,国内一些大城市的房价持续上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奇迹。房地产业的异军突起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化改革的因素,也有城市化运动的原因,不可否认,通过房地产业的兴盛,很多地区的落后面貌得以改变,很多地区的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在很多地区房地产业甚至成为当地经济的支柱力量,像是温州炒房团可谓天下闻名。但是同样不可否认,国内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存在很多的泡沫成分,继续这样下去的话会对国内目前的经济产生巨大的冲击,日本房地产泡沫的例子足够我们警醒了。政府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存在,从2010年开始逐步加大了调控的力度,时至今日已经初步发挥出了作用。那么究竟这种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如何,还需要我们进行仔细分析。

1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回顾

回顾2011年,在“调结构、稳物价”的大背景下,在始于2010年的这一轮房地产调控中,中央政府不但紧盯市场变化还持续加码调控。

“新国八条”的出台就定下了中央政府进行房地产调控的基调。2011年1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并发布房地产市场调控“新国八条”。会议确定了以下政策措施:各地的第一季度要公布房价控制目标;增加公共租赁住房供应;住房不足5年转手按销售款全额征税;二套房首付款比例提至60%;土地两年不开工要收回使用权;暂停省会城市居民购第三套房;未完成调控目标政府将被问责。

紧接着“限购令”呼之欲出。就在“新国八条”出来的同一天,国务院发布通知,明确规定各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和房价过高、上涨过快的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要从严制定和执行住房限购措施。

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的政策随后落地。2011年1月27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调整个人住房转让营业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2011年3月16日,国家进一步加大调控力度。国家发改委发布《商品房销售明码标价规定》,从5月1日起,商品房销售必须明码标价。按《规定》,商品房经营者应当对每套商品房(包括二手房)进行明码标价即“一套一标”,按照建筑面积或者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还应当标示建筑面积单价或者套内建筑面积单价;要明确公示代收代办收费和物业服务收费,不得在标价之外加收任何未标明的费用。

伴随着“国八条”、房产税试点改革等政策的先后落地,“限购”、“限价”、“限贷”等政策也全面升级,限购城市从2010年的不足20个大幅增加到40多个。2011年7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二三线城市也要限购”,随后,台州、珠海等城市跟进,限购城市数增加到近50个。

2当前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双刃剑效应

政府之所以不断的进行房地产调控,一方面是源于国内经济过热的思考,日本的房地产泡沫所带来的危害一直是其他国家参考的素材,我国政府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必须要给房地产市场降温;另一方面,过高的房价已经严重限制了国内居民的消费能力,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也可以说这是民意使然,综合以上两方面的考虑,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之后又实行了“二次调控”,对投资性购房进行了有效遏制,这些政策的出台确实赢得了很多掌声,但是也是一把双刃剑。

2.1关于限贷

限贷的目的是通过提高首付甚至暂停贷款,降低房贷的杠杆效应,从而抑制投机行为。但是,限贷在抑制了投资需求同时也抑制了自主需求。据世联调查数据显示,年收入在50万以上的人群中,超过七成人至少拥有一套房产,四成有两套及以上房产。这些人群在置业中超过25%选择高额首付或者一次性付款。然而,超七成的低首付置业人群,其正常的自住需求却因限贷政策而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

2.2关于限购

随着限购政策在二三线城市的渐次铺开,解决了之前仅对一线城市局部性的限购,导致资本从限购城市流出却进入二三线城市而产生的“挤出效应“。然而,无比严厉的限购政策却难脱“排外”的嫌疑。因为限购在限制了当地购房的同时也限制了外来置业。限购令实际上抬高了外来者购房成本,甚至对于那些在户籍地仅有一套自住房的外来者,只有将户籍地的自住房转卖,才能获得在当地的置业资格。

2.3关于限价

限价是限贷、限购政策的升级,是最直接的调控政策,人们曾对此寄以厚望。然而全国608个城市公布的房价控制目标,绝大部分是参考今年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的目标,房价上涨增幅限制在10%左右。限价的空间同时成为涨价的目标。如此大的上弹空间使得在某些地方限价目标成了涨价目标。

2.4关于保障房

作为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配套措施,保障房的大量投建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公平,同时消化了一部分刚性需求。短期目标明显,长期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3、短期调控效果与中长期的战略考虑

从当前调控效果看,最有效和最受民众欢迎的是保障房工程。但确保第一期保障房工程的完满和将短期调控过渡到中长期的战略也应提上当前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着眼于长远的促进金融市场的完善和成熟、推动创业基金的规范运作,从而有效吸收投资需求、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也是不可缺少的政策配合。

中长期的战略,可持续的宏观调控框架不可能是一味地去市场化的,而有效的健康的策略将是“保障轨”与“市场轨”两轨并行。当然,这两轨并非如平行线孤立运行,否则可能重蹈某些国家的覆辙,制造出大量“贫民窟”及其衍生的社会问题。

要解决保障轨与市场轨的融合并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政府对辖区的整体规划及引导落实。采用城市经营的方式,各种基础设施的配套比如城市交通、城市管网 、信息通信、商业网点、绿地景观的分布等进行全盘规划,然后,应用市场杠杆,引导高层商品住宅区及保障房、高端住宅区等的布局和资金流入。此外,合理规划工业地产,用人居市场环境吸引资金投入商业地产和商品住宅。即用政府的规划和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房地产各级市场的有序的共同繁荣。

结束语

关于房地产的话题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是确实一直在讨论的话题,因为房地产业的发展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百姓的安居乐业,与社会的稳定都有很大的关系,所以从长远来看,国家对房地产进行调控是有利的,只是调控的度以及时间应该要把握好,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稳定的房地产市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指导,所以我们要理性的对待对待这个问题,争取早日实现中国房地产业的真正崛起。

参考文献

[1]谭彦博.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中的效果分析与思考[J].财经界.2011(02)

[2]杨永清,孙媛媛.宏观调控下房地产价格分析及趋势预测[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5(11)[3]邓文娟.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评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1(10)

房产宏观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房地产 宏观调控 政策走向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446(2013)1-2-0019-02

2003年至今,中国房地产宏观调控全面展开,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调控政策,具体包括投资政策,土地政策,消费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等。面对国内房地产经济现状,政府如何充分发挥房地产市场调节机制,如何应对房价非理性上涨、供不应求等情况。同时,还要区分购房的需求是否合理,抑制不合理的投机倒把行为。政府为了维持经济稳健发展,加大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的调控力度,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

一、当前房地产宏观调控的重难点

1.调控政策的连续性

调控政策是政府通过行政、财税、金融等手段对住房市场进行必要的干预,调控政策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进而造成短期内供求形势的变化,如果政策调整不当,将可能加剧房地产市场的短期波动。要尽量避免为了应对短期出现的问题,实施不同的调控措施,前后不衔接、不协调,影响房地产市场的平稳运行。

2.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

稳定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各项调控政策需要地方政府贯彻落实。但在当前的体制下,房地产市场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地方政府难以认真执行。一是目前我国对地方政府领导的业绩考核仍以GDP增长率为核心指标,而房地产行业是大多数城市的支柱产业,房地产投资陕速增长成为地方GDP的主要支撑,地方政府不愿意房地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二是在当前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土地出让金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一方面通过提高土地出让金来增加收入,一方面又从地价上涨导致房地产税收大幅度增加中获益,地方政府很难有动力去抑制房地产价格。

3.保障房建设面临的问题

我国未来几年将进入大规模建设保障房的阶段。但在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筹资问题,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测算,2011年完成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工程年度投资额需1.3万亿元。其中,8000多亿元要通过保障对象及其所在的企业来筹集或社会机构投入,所占比例达62%。由于保障性住房投资回报期长且利润薄,社会资金进入情况并不理想。二是用地问题,为了确保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地方政府倾向于优先安排大型经营性项目建设用地。在住宅用地上,不少地方为了获得更高的土地出让收入,把商品房用地作为主要供给对象,保障房用地在计划指标中占比不足。三是监管问题,一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屡被媒体曝光存在质量问题,“楼脆脆”、“瘦身钢筋”等安全问题令人担忧。一些地区的保障房配套设施和服务还不到位,群众安居难,在部分保障房和商品房社区混建的大型小区里,公共配套“肥瘦”不均的现象也较为严重。

二、我国房地产调控的政策走向

1、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

首先,必须尽快制定我国住宅保障法。住宅保障法是在充分考虑各地居民住房需要的前提下,按照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原则,合理确定我国住宅公共产品供应规模,确保每一个中国居民都能平等地享受政府提供的住宅公共产品福利。其次,必须尽快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明确政府在房地产信息公开方面的责任。未来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应当明确房地产信息披露的具体内容,并且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建立房地产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防止房地产投资者利用信息的不对称,规避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制度,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第三,必须尽快修改我国《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建立全国统一的土地开发和商品房交易市场。《土地管理法》应当在巩固我国宪法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流转制度。在坚持城乡规划一体化原则的基础上,法律应当有条件承认集体经济组织的土地开发权和收益权。

2、慎重推行房地产税

房地产宏观调控向长效机制与制度转型,现在看来,中央更多把着力点放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及推行房地产税上。如果房地产税的出台仅是如上海与重庆试行的那样,那这个税所起到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房地产税的作用,关键是要去除房地产市场赚钱效应。在房地产财产税的基础条件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通过房地产交易环节严厉打击房地产投机炒作,应该是房地产宏观调控最大的储备政策。

房产宏观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房地产;宏观调控;影响因素

一、近年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及其目的

1.1998年~2002年(平稳发展期)――“促进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这一时期国家对房地产业调控的目标重点在于:大力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满足城市化需求,推动宏观经济的发展。主要政策涉及三个方面:(1)实行住房市场化改革,提高房地产投资收益,吸引社会资金进入房地产业,加快房地产稳定发展;(2)通过金融体系(商业信贷和住房公积金)为购房者和投资者提供融资,通过增强居民购房能力和企业开发能力,促进房地产业发展;(3)通过税收制度提高居民购房和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

2.2003年~2006年4月(快速发展期)――“调控供需、抑制房价”。基于这一阶段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国家开始出台一系列调整政策,通过调控供给总量以及需求总量,从而抑制过热的投资和房价的过快上涨。具体来说,2005年2月之前着重从土地着手调控住房供给总量: (1)整顿清理土地市场,控制土地供给总量;(2)土地实行招拍挂,提高项目自有资本金要求。从2005年3月开始,为抑制房价过快增长,政府开始着手通过金融税收手段调控住房需求总量:(1)提高首付款比例和贷款利率;(2)提高住房交易税;(3)打击“炒房”。

3.2006年5月~2007年9月(调控期)――“调控住房结构、稳定房价”。之前通过调节供需并没有抑制住房价的过快增长,反而助涨了房价,国家改变了调控思路,着重通过调节住宅结构来抑制房价,以中小户型降低套价,以保障性住房缓解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4.2007年10月~2008年10月(全面调整期)――“稳定、保障、发展”。自2007年四季度以来,在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下滑的背景下,中国房地产市场逐步由2007年的过热转向理性回归,市场呈现出全面调整的态势。中央与地方政府积极出台各种措施拉动消费信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逐步放松,“购房入户”、“放松二套房信贷政策”、“鼓励开发企业降价促销”等关键性政策先后出台,市场下行态势得到初步遏制。这一阶段房地产调控目标重点在于:大力建设住房保障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5.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复苏期)――紧缩政策松动,刺激市场复苏。2008年8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跌入谷底(同比下降35.7%);8月以来房价指数一直环比下降,12月跌至谷底(-0.7%)。9月,受雷曼兄弟倒闭、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扩大的影响。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房地产业也成为拉动内需的重要手段。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以后,金融政策转向“积极”,多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五次降息。10月27日,央行决定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12月30日,国税总局、财政部规定:个人将购买超过2年(含2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6.2009年11月至今(抑制期)――防范泡沫扩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回升,近期部分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过快等问题,各相关部门纷纷出台政策进一步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稳定市场预期。2009年12月14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表示“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拉开了“抑制性政策”大幕。2010年1月10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二套房贷款首付比例不得低于40%。增加保障性住房和普通商品住房有效供给,合理引导住房消费,抑制投资投机性购房需求,加强风险防范和市场监管,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责任五大方面共11条措施,简称“国十一条”。

二、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1.中央和地方政府因素。地方政府之所以对国家宏观调控执行不力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中央和地方政府二者之间管理目标的差异。首先是土地,土地所有权控制在地方政府手中,由土地产生的收益大部分归地方所有,廉租房建设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对土地出让涉及有限,如果地方政府从严控制土地供应结构,无异于断掉地方政府的“粮源”。如果地方政府从严控制房地产投资速度,就会减少对土地的需求,从而减少政府从土地出让中获得的收益。其次是税收,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不仅会带来土地收益的直接增加,还会带来地方税收的增加。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都属于地方税收,由地方财政所掌握,这也强化了地方政府对房地产业高速发展的愿望。地方政府执行不力,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托市的作用,纵容房地产价格节节上涨,急于将房地产业培养成支柱产业,保护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房地产业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金融机构因素。在中国房地产金融体系中,为降低住房消费贷款中消费者违约风险,将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消费者住房消费贷款绑定在一个银行,当消费者出现违约情况时,开发商将付有一定的连带责任。在银行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博弈中,由于银行之间处于一种充分竞争状态,区域房地产商却是寡头,这样使得开发商处于明显的强势。由于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房地产消费贷款的绑定,使得银行为获得信贷业务,不得不在房地产开发贷款方面作出让步,否则就会面临既失去开发贷款又失去消费贷款的可能。房地产具有固定性和价值量大的特性,被公认是优良的抵押物。但是在我国,银行却没有把抵押的房地产处置的权利,一旦出现住房消费贷款的违约,银行很难得到有效的补偿。为降低风险,银行只有转嫁一部分给房地产开发商,形成了房地产开发商“绑定住房消费贷款以胁银行”的局面。虽然央行多次上调房贷利率,建设部也上调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希望以此抑制房地产消费,从而抑制房地产投资,但并没有改变房地产与开发商谈判的地位,从而影响房地产宏观调控预期目标的实现。

3.开发商因素。房地产业由于其商品自身的特点和市场的不完善等因素,形成了明显的生产者市场,是阻碍宏观调控实施的关键性因素。由于房地产具有固定性、区域性、开发周期长和价值量大等特点,使得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商品无法在短期内根据自身市场供求状况进行流动,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价格。同一区域的开发商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会规避竞争,通过屯地等方式圈定各自的“势力范围”。由于房地产开发所需时间长、资金量大,土地又稀缺有限,使得潜在威胁者难以进入。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区域内就只会存在少量而有竞争力的开发商,形成区域寡头垄断的局面,使得定价权就几乎完全落到了开发商手中,取得了定价权和控制权之后,由于国家金融政策和财政政策引发的开发商成本的增加,便可以轻而易举的通过提高房价的形式摊到消费者身上,而不是通过减少利润来维持生产。为规避竞争,在先进入该区域的开发商定价之后,后来的开发商会实施价格跟随战略,影响调控预期目标的实现。

4.消费者因素。一方面加息使得中低收入者的自住需求因贷款成本的提高而受到抑制,还面临着开发企业将资金成本转嫁到房价中的可能;另一方面高收入者投资投机需求将积极入市。一是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他们将越来越多的资金用于储蓄和投资;二是由于通胀的压力,使得高收入者宁愿将资金以资产的形式保值增值,将促使其将资金尽可能地转换为房产等资产形式。住房具有居住和投资的双重特征,在现有宏观经济背景下,一些大中城市住房的自住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都非常旺盛,调控机制对投资性需求抑制不到位,对改善性需求存在“误伤”,对自住性需求缺乏合理引导,我国传统的住房消费观念是“居者有其产”,导致住房刚性需求巨大。

参考文献

[1]黄志强.如何看待近期政府对房地产价格的宏观调控[J].福建论坛.2005(8)

房产宏观政策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政府,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

 

一、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此同时,大部分城市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过热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价格的不合理持续上涨;市场运作不规范;房地产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供给过剩并存;房地产的投机性日益增长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房地产金融秩序的有序性和安全性,也严重影响着我国民生问题和国家经济的健康运行。为此,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或者纠正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热的现状。

政府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有:综合性政策,如“国八条”、“国六条”等;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如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公积金贷款利率等;税收政策,如调整税率;财政政策、保障性住房政策等等。下表为十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主要调控政策汇总:

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政策

 

时间段

调控政策

1998-2002年

发展是主旋律

2003-2005年2月

调控住房供给总量

2004年

调高资本金比例、经济适用房、加息

2005年3月-2006年4月

调控住房需求总量

2006年5月-2008年8月

调控住房结构

2008年9月-2009年

紧缩性政策开始松动

房产宏观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预期理论 房地产 宏观政策 影响效果

近年来,房价上涨问题严重,房地产泡沫经济突出,其市场发展趋势扑朔迷离。国家未来引导房地产经济向稳定方向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政策,但是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房价反而越调越长,严重制约着房产经济的发展。事实上,政府在宏观调控过程中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与政策问题的特性和政策本身等因素有着重要的联系,另外社会心理预期也是影响其效果的因素之一,政府应该在预期理论下分析宏观政策,以便更好的引导房产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房地产调控政策总体分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与此同时房价上涨过快、城市开发规模过大等问题也不断凸显,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政府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实施持续性的宏观调控,期望能够通过宏观政策引导房产经济健康发展,但是事与愿违,宏观政策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房价问题仍然制约着房产经济的发展。

比如2006-2007年中央政府出台了十多个文件对房地产土地供应、金融财政、商品房供应与需求等方面进行调整,但是仍然没能抑制住房价上涨的趋势。直到2007年9月中央人民银行房产信贷管理通知,规定两套房贷首付不利提高40%以上,同时将房贷利率提高1.1倍,降低了人们购买预期,抑制房产总体需求,这一政策的出台使房价首次出现下跌。房地产政策改变了人们对未来市场的上涨预期,抑制投资投机需求,同时也推迟了刚性需求购买,再加上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房价出现迅速下跌。2008年未来应对经济危机对市场经济带来的影响,央行4次下调存贷款基本利率、首付款比例下调至20%、住房贷款享受7折优惠等,刺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一时间房价出现飞速上涨。2010年未来一直房价问题,政府有相应的出台一些政策,但是并没有起到相应的效果。国家对房地产调控一再失控,国务院开始细化政策细节,加大调控力度,2011年房价逐渐走向下行通道。

二、预期理论下房地产宏观政策的影响效果

在实际经济运行中,预期理论认为房产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市场消费主体掌握的信息较少,不能有效的判断房产经济发展趋势们产生盲目投资行为。其次理性预期是建立在异性经济结构基础上而形成的但是我国房产市场结构不成熟,消费者难以对其做出理性预期,另外我国房产市场消费主体比较多,行业发展、宏观政策变化程度比较大,消费者难以获取准确的信息。

(一)开发商预期对政策的影响效果

比如在经济发展萧条下,政府为了救市会出台有些政策刺激房地产经济的发展,救市政策实施前期对开发商预期产生5%显著性水平下的负向影响,而后对开发商预期产生正向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政策公布当期,开发商预期可能受宏观环境影响导致政策没有起到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政策逐渐生效,开发商预期好转。

(二)消费者政策效果的影响

比如2008年救市政策和2010年的限购政策,救市政策实施当期对消费者预期具有反作用,消费者购房愿望降低,因为这一阶段宏观经济环境影响购房者预期,救市政策还没有发挥其良好作用,只有在实施一段时间后,购房者才会看出房产市场的好处,提高购买欲望。而在限购政策影响下,不管是限购当期还是限购发生期与滞后期,均会对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产生负影响,降低了消费者购房意愿,房价下跌。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公众预期是影响房价的主要因素,而公众预期的不稳定增加了政策调控的难度,所以政府出台政策时一定要准确、快速、全面,为公众预期提供保障;消费者在估算预期时准理性预期是一种比较好的预期方法,能够解决信息不全、不对称的问题,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提高其预期准确率;房价与预期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是各项影响因素中最敏感的因素,政府在实施政策后,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要认真分析其原因,以便更好的实施宏观政策调控,促进房产经济健康发展。

结语:总之,我国房地产经济瞬息万变,要想使其健康、稳定发展,国家必须实施相关的宏观调控,出台一些对当期房产经济发展有用的政策,政策的实施要全面、快速,还要具有长远的目光,不能仅仅使用一些短期政策,否则很难提高消费者预期,导致盲目投资的出现,不利于房地产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志勇.基于预期理论的房地产宏观政策效果的影响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