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史的作用

科学史的作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史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史的作用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第1篇

1.1有助于医学生理解外科学的本质

通过对AndreasVesalius的《人体结构学》,JohnHunter的《论血液、炎症和火器伤》等不朽巨著的认识,使医学生了解到人体解剖学、实验动物外科和比较病理学是外科学的三大基石;当代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先进技术都是这三大基石的扩展和补充;一切的外科问题最终都要转化为解剖学问题、病理学问题和病理生理学问题。Bassini的疝修补术就是用解剖学解决外科问题的最好例证,而Billroth胃大部分切除手术则体现了外科手术通过改变病理生理过程治愈疾病的原则。通过对外科学基础学科发展史的认识,可以提高医学生对于外科基础学科学习的主动性,为更好地学习外科学打下坚实的根基[1]。

1.2有助于医学生掌握手术的指征

回顾外科学的发展史,医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早期外科的“残忍”和“野蛮”;意识到外科手术是不得已而采用的手段,应该尽一切可能避免手术,能做小手术的情况下不做大手术。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治疗手段由胃大切手术变为质子泵抑制剂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以及胆囊切除术和保胆取石的百年之争等实例说明外科手术的指征是不断变化的,其根本方向是用尽可能小的损伤换取患者的最大获益。另一方面,通过回顾RoswellPark等学者对化脓性感染外科引流治疗的认识及外科感染百年来的研究进展,又可以使医学生认识到在具有明确指征的情况下,外科手术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正反两面的学习,可以帮助医学生正确把握手术的指征,既避免盲目扩大手术适应症;也避免一味忌讳手术,或滥用药物从而延误治疗。

1.3有助于医学生提高外科技巧

通过对外科学史的学习,使医学生意识到AmbroiseParé创立的止血原则、JohnCollinsWarren的无痛原则、JosephLister的无菌术原则是外科手术的金科玉律,而WilliamStewartHalsted的Halstedprinciples则是这些原则的集大成者。使医学生们了解到现代外科尤其是普通外科大部分的术式都基本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电灯刚刚发明的年代Billroth如何成功施行胃大切、Langenbuch如何运用胆囊切除治愈胆囊结石;在输液剂尚未广泛应用的年代Whipple如何完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外科学史上的大师们在医疗设备十分简陋的条件下能够完成复杂疑难的手术,告诉我们损伤控制是外科学的根本原则和终极目标。通过对医学史的学习,有可能促使医学生重视基本功的练习和外科思维的积累,从而自觉地不断提高手术技巧,摆脱对先进器械的依赖。

1.4有助于医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

通过外科学史的学习,使医学生认识到外科学是注重传承同时又讲求创新的科学,培养尊师重教的品格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对老一辈外科学家如黄家驷、金显宅、裘法祖、严济邦……等前辈的学习,树立救死扶伤的高尚医德和一丝不苟的严谨医风。

2外科临床教学中开展医学史教育的方法

2.1通过医学史案例,帮助医学生正确理解外科问题

通过实际的医学史案例分析,使医学生在外科学学习中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并更好地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指导实践。如通过Bassini、FerguSon、Mcvay、Halsted等对腹股沟疝修补术的不同认识,使医学生了解到如何根据解剖学去分析外科疾病,以及如何通过改变解剖来治疗外科疾病。[2]同时也可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当前广泛应用的无张力疝修补术中如何贯彻外科原则,提高疗效和减少损伤。通过对Langenbuch“温床切胆”理论的复习帮助医学生理解胆囊切除术的指征和胆道系统疾病治疗的一般原则,提高医学生对保护胆道、避免医源性胆道损伤重要性的认识。

2.2结合外科学史的发展关注当前外科学的热点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学物理;科学史;科学素养

中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是打开学生科学思想的一扇窗。通过中学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引导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则是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科学史是联系科学和人文的桥梁,将科学史融入中学物理教育,增强人文思想和色彩是基础科学教育的明智选择。

但是,现实情况离理想目标还有不小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应试教育的顽疾未彻底根治;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科学史素养缺失;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高度来系统认识科学史的教育功能,而认为科学史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中学物理技术化、实用化、工具化,忽视了科学的文化功能和精神价值。在我们的教学中似乎并不强调一个规律的发展、一个正确结论的艰苦的由来,我们往往要求学生记住规律、结论、公式,能够用来解题,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就已经是较高的层次了。为了掌握一门科学知识,我们大多不是从阅读这门学科的历史开始,我们的教科书大多不谈历史。相反,我们从记住一大堆陌生的符号、公式、定律开始,然后在教师和课本的示范下,反复做各种情形下的练习题,直至能把这些陌生的公式、定律灵活运用到处理各种情况为止。在教科书中纷至沓来的新概念、新术语、新公式、新定律面前,我们的学生逐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这就是真理,学习它,记住它。学生们不知道这个理论从何而来,为什么会是这样,但我们还是要相信它是真理。学生中最常用的一句话:“书上就是这样说的!”我们似乎缺少了引导学生观察、探索、思考的过程,至少在这方面做得不够。

这种态度和做法明显与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学生不知道一个理论源于哪些问题,有多少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及人们为什么选择其中一种并称之为科学理论,学生也不知道这种理论是可错的,并非亘古不变的教条。结果是它不自觉地剥夺了学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而怀疑和批判精神对于科学发展恰恰是不可或缺的。学生独立的思考往往从质疑开始。质疑是学生在对所学内容深入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升华和外显科学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科学家们以整个自然界为支撑,不断地观察提出问题,不懈地探索研究,使科学理论不断地进化,不断地发展,几乎没有什么比科学史更能使人认识到这一点了。

例如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等实验现象,在针对经典物理学能量是连续变化的观点背景下,普郎克提出了能量子的概念,并给出公式E=hv,为量子理论的建立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爱因斯坦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光量子”的概念,提出了光电效应的方程,并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从而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玻尔则站在两位巨人的肩上,提出了氢原子核外电子轨道量子化和能量量子化,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科学家创新常常带有浓厚的非理性、非逻辑的反常思维色彩。物理学发展史上的大量事实,都可以揭示出科学创新的这一本质。

而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就是敢于和善于提出科学问题。物理学中几乎每一个重大发现都表明:创造性思维活动起始于对困难或问题的认识,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展开的。善于提出问题,总是从对事物、现象或已有理论的怀疑开始的。在人类认识史上提出一个新异而又深刻的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个重大的突破,将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物理学的许多成功发现都始于怀疑。如自由落体规律的发现则源于伽利略用重物落得快的观点进行分析,得出一轻一重的两球联成一体后下落时,在落速上存在逻辑矛盾。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使中学生知道怀疑精神的可贵。因此,要在自己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对现有理论提出质疑。卢瑟福在用α粒子从氮14中打出质子之后,为了证实这结果,英国物理学家布拉恺特在充满氮的云室里重复了这个实验,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他又从四十多万条α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寻找到了产生了分叉的八万条径迹,再对径迹分叉情况进行分析,方才确证了卢瑟福实验的正确性。

独立思考,追求新知则体现在不迷信传统理论和观念,不迷信权威和书本,这是科学创造的思想前提。在科学本身的矛盾已经显现出来时,谁能首先同束缚科学发展的传统观念决裂,勇于提出新思想、新见解,谁就可能抢先占领科学发展的前沿阵地,做出突破性的发展。可以引入科学史实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众所周知,在爱因斯坦之前,洛仑兹和彭加勒已经走到相对论的大门口,只是未能摆脱绝对时空观的束缚,最终没有迈入相对论的门槛。正是由于爱因斯坦独立思考、追求新知,抛开了“绝对静止”和“静止以太”的观点,并深刻的审察了“同时性”概念的物理学根据。于1905年将他的不朽之作《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公诸于世,从此产生了人类最宝贵的精神产品——狭义相对论。从而引起了人类时空观的巨大变革。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融入科学史内容,可以有机达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比如在如今的“大科学”时代,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进展都不是全部由一个人的努力所能完成的,它常常是一个科研集体或几个科研群体协作所完成的。因此在科研中处理好协作关系,调动各方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成为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以能量守恒原理的发展为例,能量守恒原理的发展曾有几个国家的十几名科学工作者做出了贡献:英国的焦耳、德国的迈尔和亥姆霍兹的贡献最为突出,他们的成绩往往体现着广大科技工作者的集体智慧和血汗。正像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所说的:“科学家不是依赖于个人的思想,而是综合了几个人的智慧,所有人想一个问题,并且每人做他的部分工作,添加到正在建立起来的伟大知识大厦之中。”曾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的汤姆逊总是把所知道的和所想到全部告诉助手和学生,甚至把他自己的设计的方案毫不保留的给予学生。正是由于他善于同学生合作,所以在他任期内共培养了84位物理学教授,27名英国皇家学会会员,7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中学物理中融入科学史内容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物理规律科学家迈尔说过:“学习一门学科的历史是理解其概念的最佳途径。只有仔细研究这些概念产生的艰难历程——即研究清楚早期的、必须逐个加以否定的一切错误假定,也就是说弄清楚过去的一切失误——才有可能真正彻底而又正确地理解这些概念。”例如伽利略曾在对匀加速运动的定义上走过一段弯路,起初他也跟别人一样,假设物体的速度与通过的距离成正比,但他马上发现了错误,于是转而假设物体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科学知识的核心是科学概念,在教学中增加相关的科学发展史实,提供概念的历史背景,展现概念形成的原生态,才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全面正确的理解。例如,哥白尼革命带动了一系列观念上的变革。首先,它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中天地决然有别的界限,使人们认识到地球是不断运动的行星之一;其次,它破除了亚里士多德的绝对运动概念,引入了运动相对性概念;最后,宇宙中心的转变暗示了宇宙可能根本就没有中心,这与希腊古典的等级宇宙完全是对立的。运动是万物的根本特性。在16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居统治地位,他把运动分成天然运动和被迫运动两类,并从其天然运动理论得出,重的东西下落得快,而轻的东西下落得慢;从其被迫运动理论又得出,不推一个物体,物体是不动的,推力越大物体运动越快,突然撒手,运动就会停止。从常识的角度看,得出这些结论很自然,但近代物理学恰恰首先破除了这些观念。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生产力,每当社会向前推进一步的时候,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进步和人文关怀,始终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真正的物理教学应将科学史贯穿始终,应是集鲜活人生、鲜活思想和鲜活方法于一体的综合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引入科学史教育,使学生从科学家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科学家的生平事迹中,科学理论不断深化发展中,学习到蕴含其中的严谨、负责、坚毅、求真、求实、理性、创新、合作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同时内化为学生的个性品质,养成科学的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侯新杰,赵红坡.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的情况分析及改进意见[J]. 教育导刊,2006(4).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制作;科学实用;美国南北战争;历史课件

当今计算机网络技术日臻完善,现代教育技术迅猛发展。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这个背景下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师“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的要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学习并制作历史课件。可是要如何制作实用历史课件却成为大多数历史教师的瓶颈。本文就结合制作《美国南北战争》课件为实例,和广大历史教师探讨制作实用历史课件的方法。

一、历史课件对教学起辅助作用

不少教师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制作一个历史课件在电脑上运行,通过投影仪将课件展示给学生一堂历史课就结束了,且很多历史课件有着“粗糙、庞杂、失控”等不良特点。这看起来教师是运用多媒体技术,却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历史课件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只起辅助作用。

例如,《美国南北战争》这堂课中,“南北双方的矛盾焦点集中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如果教师运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讲授这个重、难点问题是很难形象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并且掌握。但是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可以很好地辅助教师解决这个难题。在制作课件时首先展示了“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工厂”“美国南方种植园”的图片和反映“南北双方矛盾焦点”的漫画,其次设计精彩的语言引导学生认识到南北双方的矛盾焦点就是在奴隶制的存废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借助多媒体进行“图片展示”,顺利地突破了这个重、难点。

教师应在坚持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历史课件的辅助作用。整个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还在于设计教学过程和教育理念。

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要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就是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如果没有好的教学过程设计,即使有再好的课件也不能上好一节课。所以,在制作历史课件之前必须设计一个思路清晰的教学过程。清晰的教学过程应该具备以下几个基本要素:(1)注意分析学情。学生的知识、心理达到了怎么样的水平,在课前教师都应该心中有数,这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因材施教。(2)条理要清晰,逻辑顺序不能乱,体现在课件上,“一、二、三、四”一定要有。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课堂的脉络。(3)重、难点突出,找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要将历史课程标准作为自己制作课件的行动纲领。历史课件要体现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历史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在制作《美国南北战争》教学课件时,我选择了“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和“南北战争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比表”。选择“美国领土扩张示意图”的目的是让学生分析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背景。而选择“南北战争初期南北双方力量对表”则是为设置悬念:初期北方在综合实力占优的情况下仍然失利,引导学生分析北方初期失利的原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要求“认识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贡献”。在《美国南北战争》这课中有位重要的人物就是林肯。在制作课件时可以选用马克思对林肯的评价语句。然后让学生谈谈在林肯身上能学到什么精神,使学生“逐步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品质。”

三、合理收集材料,认真制作课件

教师在准备课件的时候要选择适合的素材添加在课件当中。素材应该为教学设计而服务,要精益求精,可有可无的就坚决不取。

在选择好制作课件的素材以后,就要根据自己此前设计好的教学过程逐张地制作。每一张幻灯片的各元素先后动作顺序都要仔细考虑,要符合教学过程设计。

历史课件的幻灯片不一定要“花里胡哨”,但在版面上一定要注意几个问题:(1)文字与背景对比要鲜明,文字颜色不宜过多。(2)图片与文字排版要合理,左右上下间距要适中。(3)一张幻灯片的内容不能过多,特别是文字内容不能扎堆。最后反复检查课件的每一个环节。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不但要学习并制作多媒体课件,且要用心去制作科学实用的历史课件。让历史课件真正发挥功效,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3]刘子运.课件的制作与设计[M].北京:北京邮电学院出版社,2002.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第4篇

我认为实践活动课在具体教学中起到以下几个作用:

一、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我们都知道,“数学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而数学实践活动课,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这个“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如《购物策略》一课,就是解决生活中实实在在的问题,需要同学们思考根据不同的需要怎样购物更合理。学生学习兴趣浓,掌握了购物策略的同时也深刻地体会到:生活中处处存在数学知识。

二、有效培养学生合作、创新能力

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离不开合作交流,当他们遇到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时,需要组内人员共同思考解决问题,提高活动的效率。在师生、生生、小组与小组、小组与全班的交流中,学生会对知识或活动内容的理解更丰富、更全面。如:《估计1千克黄豆有多少粒》一课,小组内同学需要集体商量估计的方法及运用的工具,并把用工具装的黄豆或用手抓的黄豆分给组内每个人,数好后统计数量,体现了合作的作用和快乐。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机会,搭设桥梁,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但却是学生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最需要的能力。在《美丽的图形》一课中,让学生利用学习过的图形拼成自己喜欢的图案,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孩子们利用图形的特点有的拼成连环画,有的拼成想象中的图形并作出相应说明,充分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科学史的作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科学;“合作学习”模式;科学试卷讲评;课堂教学效率

试卷讲评课是初中科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特别是九年级的复习阶段,试卷讲评课更是一种常规的课堂教学,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合作学习是现代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民主性与开放性的关键,也是提高学生主体学习效率,加强学习密度的重要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只能作为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出现,决不能占据主体地位。课堂学习真正的主体是学生。只有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做到解放教师、解放课堂、突出学生。

一、在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背景

1.当前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状

我们的孩子,从小在“接受式教育”模式的熏陶下成长。而“接受式教育”模式的精髓就是“课堂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一节课40分钟,教师“满堂灌”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上教授的重难点就是考试的重难点,往往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主动性基本被扼杀,他们学到的学习方法就是被动地接受。在这样的课堂上,常常能看见学生茫然的眼神,他们的思维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不能及时地跟随老师的上课步伐,上课走神、做小动作等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效率不高,有时候甚至可以说很低效。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深刻认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变被动的“接受式教育”模式为主动的“合作学习”教育模式。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更是我们应该深刻探讨的问题。

2.试卷讲评课的弊端

以前,一些试卷讲评课完全就是教师给学生对答案,教师一题不漏地将试卷从头讲到尾,整堂课都是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学生被动地接受答案,几乎没有思考,没有参与,优秀的学生不想听,后进生听不懂,中等生懂了不会运用。只要题目稍作变动,学生就不知所措,这样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乏味,这只能说明你懂了,而不是你的学生懂了,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试卷讲评课之后,让学生纠错,学生只是把错题和解答过程抄写到纠错本上,学生没有经过思考,只是把黑板上的答案抄到试卷上,再把试卷上的答案抄到笔记本上,这样的纠错只限于形式,没有实现真正的纠错。那么,什么样的试卷讲评课才能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转被动为主动呢?“合作学习”教育模式的提出,在课堂教学和纠错中同时实施,就变得很有必要,两者双管齐下,才能体现“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

二、在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具体实施

1.合理分组,以优补差

合理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只有合理分组,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按照班级人数分配小组人数,一般6人为宜。采取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方法。按照学习基础差异、表达能力强弱等方面,进行合理的搭配。一个六人大组中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能力的不同分为讲解者(优秀生),纠错者(中等生),解答者(后进生)。在合作学习中他们有着明确的分工,顾名思义就是解答者解题,纠错者纠错,讲解者讲解。同时为了更好地让德育和教育相结合,让学生重视,每个小组都要取个名字,拍合照,写好小组的奋斗目标,放到班里的宣传角中。

2.先学后教,合作学习

之前纠错在试卷讲评课之后,“合作学习”模式把纠错放在试卷讲评课之前,让学生先行思考。试卷教师批改之后,及时下发,要求各个组的学生先自我纠错,试卷上一些由于粗心造成的错误,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达到自我纠正的目的。自己解决不了的,合作学习,由中等生(纠错者)讲解,中等生解决不了的,由优秀生(讲解者)来帮助讲解。所有学生将错题订正在原卷上,在错题边上要写明错误原因和解题思路。这样节省抄到纠错本上的时间,让纠错不再成为形式。同时及时把整组不能解决的题目反馈给老师,老师可在课堂上让其他小组讲解,教师可适当对学生的讲解加以补充、强调,进行必要的点评。对于全班同学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重点讲评。

3.展示成果,当场评价

课后完成纠错的合作学习,为课堂节省时间,而课堂则是学生的展示平台,由学生来当小老师,组和组之间互助,解决难题。解答者有优先发言权,其次是纠错者。同时“合作学习”模式采用的是以小组总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这样体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每月评出最佳小组,给予全组每人加分的奖励,并将其胜利小组合影相片展示于班级布告栏中。为了调动全组成员积极参与、用心思考、主动发言、互帮互助的积极性,尤其是解答者和纠错者的参与,他们每回答一个问题的分值比讲解者要高。讲解者回答一个问题得1分,纠错者回答一个问题得3分,解答者回答一个问题得5分,解答者的分数高,也使得纠错者和讲解者乐于教,真正实现了“兵帮兵”。还要用平时成绩测验的增量(进步量),检测小组一段时间的合作学习的效率。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激励了组员,促进了竞争,达到全员参与、合作共赢的高效课堂。

4.巩固扩展,触类旁通

这一环节尤为重要,设置这一环节,目的是检查、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让所有学生有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目的。

针对学生试卷中出现相对集中的问题,准备一些配套练习和巩固提高题,以便及时矫正错误,巩固讲评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实现真正纠错。做到一题多问,训练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一题多变,扩宽解题思路,通过母题从题目中归纳方法,教会学生思路,让学生懂,通过衍生题让学生会。让学生在听懂和会做之间画上等号,达到“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目的。

例如,讲摩擦力习题时,木块之间的抽拉问题。

母题,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用10 N的水平拉力F使A、B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木块A所受的摩擦力为 N,木块B所受的摩擦力为 N。

考点: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思考:这题的突破口在哪里?A物体。

分析:用假设法,假设A有摩擦力,势必有力

和它平衡,有那个力吗?

物体A和物体B之间没有摩擦力作用,所以,物体A受到的摩擦力为0。

物体B进行匀速直线运动,水平方向上受到水平向右10 N的拉力,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合力为零,所以物体B一定受到地面10 N的摩擦力作用。

故答案为:0;10。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提炼方法:

(1)读题,圈关键字“光滑”“粗糙”“静止”“匀速”等字眼。

(2)受力分析,注意分析对象。

先分析受力少的物体,再分析受力多的物体。(一般从上到下分析)

(3)运用平衡力和牛顿第三定律的知识列式计算。

衍生题1.如图所示,大小为5N,方向为水平向右的力F作用在物体A上,使A和B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则A对B的摩擦力大小为 ,水平面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

答案为:5N;5N。

衍生题2.如图所示,质量相等的物块A、B、C叠放在水平地面上,物块B受到一个水平力向右的力F1=5N的作用,物体C受到一个水平力向左的力F2=8N的作用,A、B、C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状态,物块C对B产生的摩擦力大小为 N,地面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为 N。

答案为:5;3。

三、在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对于在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我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传统的教育模式,给人的感觉就是特别的“充实”,老师永远有教授不完的知识,整堂课,老师讲话的时间可能估计要超出三分之二,而学生的思维也就一直跟随着老师的思路走,没有自己的思维扩散时间,同时,老师的这种教授知识的模式也让老师自己感觉很累。实施了“合作学习”模式后,老师变得轻松起来,讲话的时间大大缩短,同时,在我看来,在初中科学试卷讲评课中采用“合作学习”模式的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老师不敢放手。传统的教育所培养出来的教师最擅长的就是进行传统教学,他们怀疑学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生怕一旦放手让学生讨论后,整个课堂会收不住,或者严重影响教学进度。这样的思想是正常,但是,我们要探索的是教学模式上的突破,要在课堂上关注那些后进生,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主动地学习,“合作学习”模式势在必行。

总之,“合作学习”模式是新课程引领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它的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激励中获得自信,在快乐中学习合作,在进步中不断成长,高效的课堂效果不会一蹴而就,需要我们科学教师认真思考,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国杨.小组合作式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运用[J].科学大众,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