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创新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中药企业产品质量不高、疗效不佳,无法满足市场的有效需求,大多数企业亦没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在新产品开发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1中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没有自己的专利品种,只能走抄袭、仿制的路
国内中药企业“散、小、弱、乱”的结构性问题仍然突出,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科研,无法形成以企业为主的科技创新体系,企业只好以学习、模仿为主,从而导致近年来在新药研究开发上,产品仿制严重,出现了热门项目一哄而上、“高水平”抄袭的现象。据统计,到2004年国内制药企业生产的药品中97.8都是非专利药。同类产品的过度重复势必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低水平重复生产和无序竞争。
1.2中药创新产品品种少、成熟程度差、进展速度慢
到2004年,在已经注册成功的中药新药中,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这两类作为反映我国新药研制水平的数量明显偏少。即使在已批准立项在研的一类新药中,全新结构的化合物也很少,多数是已知结构的化合物发现了新用途,或已知药物的结构类似物。不少新药在立项时就已进行过多年甚至十多年的研究,但由于研究内容与方法均不规范,与新药审评的要求相距较大,立项后需重新设计研究,事倍功半。
1.3中药创新产品结构失衡,无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从2003年到2005年期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审中心受理的中药新药品种多数都集中在药膏、丹、丸、散、酒、汤等传统剂型上,而应用新型制剂的药物品种则很少。制剂的研究,对发挥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关系极大。然而我国制剂研究长期滞后,约有2/3的原料药只有一种剂型,至今制剂研究仍未引起药企的足够重视,不能满足现代人们对药物三效(高效、速效、长效)、量少且服用、携带方便、口感易接受等要求。
2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传统中药企业不仅被认为是最具知识产权的行业,而且是21世纪健康的朝阳产业。“回归自然”思想的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养生保健观念逐渐转变,西药副作用的日益凸现,这些必将给中药行业带来新的契机。
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中药企业在拥有新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一方面,近年来国际中医药产业加大了发展的力度,他们用超低的价格向我国购买优等的药材和提取物或粗产品,以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先进的技术,开发出质量稳定可控,剂型适宜的产品,然后又以高价返销回中国,这对我国生产工艺落后、技术含量低下的中药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另一方面,国际制药企业的相互兼并活动,如德国的赫希斯特公司和法国的罗纳一普朗公司联手,组建了欧洲最大的生命科学集团等等,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扩大了市场的占有率。面对国外企业的强烈攻势,我国中药企业惟有以市场为导向推出有自己特色的中药产品,才能从容应对挑战。
然而近年来,我国中药产品创新的滞后,无法满足日新月异的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药行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在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进行产品创新,将是我国中药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中国中药企业产品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产生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中药企业的产品创新尚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国内还未形成一个良性的创新氛围和完善的创新体制,中药企业在产品创新过程中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3.1研发资金严重不足,融资渠道单一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4000多家中药企业的研发投入总额约为30亿元人民币,但不及美国制药企业对一个新药研发投入的2/5。加上国家发改委的17次降价,药企很难得到应有的投资回报,甚至连生存都面临问题。多数企业根本无力再投入新药研发。尽管政府自实施“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行动计划”以来,加大了对产品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但对于高投入的中药创新活动,这无异于杯水车薪。且融资渠道不够畅通、过于单一,企业无法充分调动社会资源。这些直接导致了行业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3.2国家对中药知识产权不够重视,企业缺乏产品创新的动力
国内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是通过我国现行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来实施的,但国家并未筹建专门的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组织,这使得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的研究始终处于民间散发的状态,立法存在诸多漏洞。政府的保护力度不够,例如中药发明者根据专利法及相应的法规,可以自主申请中药专利保护或中药行政保护,但却没有配套的政策对这种权利加以支持。这使得一旦研发出一种新的产品,各企业纷纷效仿、重复生产,严重挫伤了研发企业的积极性,影响整个行业产品创新的动力。[3]
3.3工艺技术创新的落后和专业人才的匮乏,制约了中药产品的开发与创新
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中医药产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整体工艺技术水平还很低,使得中药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等无法保障。然而,工艺技术创新是产品创新得以最终实现的保证。因此,由于无法解决所面临的加工工艺以及技术上的难题,许多新产品的诞生只能停留在设计阶段,严重阻碍了新产品的开发。我国有大约200所医药高等院校,其中仅有30多所中医院校,相对中医药发源地及中医药应用大国而言,中国中医高等教育规模实在太小了。作为产品的创新主体,专业人才在培养上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形成强有力的研发团队,从而制约了中药产品的开发。
3.4信息技术应用跟不上新药研究工作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发达国家纷纷建立了中药信息产业,大大加快了中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速度。我国目前还是应用传统的数据处理与管理方法,信息的流失、不准确、不及时,经常造成企业选题失误、投资失败或是错失良机。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新产品研发、创新的效率。
4对中国中药企业产品创新的一些对策
我国中药企业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创新出满足顾客需求的产品,提高竞争力。针对中药产品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不足的原因,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4.1政府的大力支持
中药行业要顺利进行产品创新,离不开“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共同推进”。政府一方面要促进多渠道的融资方式,推行融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源、引入外资,加大对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政府要积极开展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理论的研究,加强与世界各国或地区在传统医药政策、法规方面的交流,健全有关法规、机构,从而拓宽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并且要从实际行动上加大执法的力度,调动企业产品创新的积极性。
4.2形成产品创新的企业氛围
产品的创新归根到底要依靠全体员工的努力。因此,企业首先要转变人的观念。随着中国加入WTO,众多国外有实力的中药企业正瞄准了中国的市场,国内中药企业惟有不断地推出新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企业员工要意识到只有持续不断的产品创新,企业才有可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然后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全员创新,持之以恒地营造出一种积极创新的企业氛围,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高效率的创新团队。
4.3以市场为导向指导新产品的开发
中药产品的创新具有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特点,因此,新产品的适销对路与否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成败。在决定研发设计哪种产品前,企业应对相关市场状况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包括国内外市场容量、竞争环境、市场发展趋势、消费者特点等。在整个产品的开发过程中,企业必须密切关注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产品的研发做出相应的调整。从产品研制之始,企业就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思路,包括最终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什么样的、要达到一个什么质量、目标群体有哪些、要得到什么样的回报等。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发,才能生产出适合消费者的产品。
4.4引进先进技术、培养专业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技术和人才是进行产品创新的关键因素。我国中药企业基础研究和开发薄弱,生产设备陈旧,工艺技术落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下,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与外商合作,引进先进的设备、工艺流程、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等,在逐步积累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主创新。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企业合作定向培养应用性人才、高校接受企业委托培养在职专业人才以及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实用人才三种形式。中药企业只有依靠先进的技术、专业的人才队伍,才有可能提供有自己特色的、难以模仿和替代的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4.5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企业通过大面积铺设基础信息设施,建立信息系统,能有效提高研发的效率,减少无效的资金投入。因此,企业要在慎重投入的前提上,逐步建立新药开发数据库,收集目前国外如日本、韩国、德国己批准上市汉方药、植物药和本国已批准上市及正在处于报批的各个不同阶段的中成药产品信息数据,建立中成药产品数据库、报批新药与中药保护品种信息数据库,为产品创新提供有力的数据,加快产品创新的周期。[4]
5结论
中药企业产品创新是一项耗资巨大、耗时漫长的工程,也是中药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中药企业要加快产品创新的步伐,不断推出适应市场要求的新产品,坚持与时俱进,推动中药企业走向国际,将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中药进行发掘、整理和提高,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中药企业。
参考文献:
吴芳芳.浅谈中药产业存在的问题和21世纪面临的挑战[J].中医药信息,2003,30(5):61-62.
应维华,杨金凤.中药企业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J].中国流通经济,2005,11:31-33.
[3]王高玲.中药国际化迫切需要加大中药知识产权保护力度[J].维普资讯,2006,15(1):8.
[4]张珂.我国中药企业技术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48-48.
[关键词]创新;员工关系管理;理念;体系;平台
在2006年1月9号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总书记提出了“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号召,要求进一步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部部长乔冠华也强调必须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其根本目标是实现企业自身价值持续增值,因此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企业自主创新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管理创新是一项涉及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需要重点加以研究。全球化、信息化、知识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日益重要,搞好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不容忽视。韩国许多企业认为,员工关系是企业的生命线,因此他们非常重视和谐员工关系的培育,如三星集团秉持“企业即人”的企业理念,鲜京集团将企业经营状况向员工公开等等。要搞好员工关系,必须不断接受新理念,尝试新做法,而创新员工关系管理,作为一种系统的调整和变革手段,是提升企业、管理层与员工关系的必要和有效途径。
一.员工关系管理概念界定及创新的理论基础
员工关系是指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由双方利益引起的表现为合作、冲突等的存在形态,员工关系管理(EmploymeeRelationManagement,ERM)是指通过设计有效的机制和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改善企业和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将之导向一种和谐的状态,目的是构建合作型员工关系。它的基本任务是,在“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指导下开展工作,配合企业的人力资源战略,组织和管理好人力资源这种最重要的资本,正确处理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层之间的关系,统筹建设和推广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改善人员队伍素质,促进和谐组织气氛的形成,为员工工作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现代员工关系管理理论是在西方企业根据长期以来处理复杂情况和解决问题、冲突的丰富经验,融汇企业经营管理理论的最新进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理论体系。它已经不是简单的劳资关系,而是包括员工人际关系处理、员工情绪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员工援助计划EAP(EmploymeeAssistanceProgram)、劳动争议处理等在内的一套综合的员工服务体系。
创新理论最初是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经济发展理论》提出来的。熊彼特把创新定义为“执行新的组合”,具体包括五个方面,其中有一项是实现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这可以说是熊氏关于制度创新的最早论述,但熊彼特并没有对此加以深入阐述,他所提出的理论体系相当广泛,不仅包括他的创新理论本身而且还包括建立在创新理论基础之上的利润和利息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和社会过渡理论等等。后人对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发展出现了两个分支,一个是以曼斯菲尔德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学派,另一个是以兰斯•戴维斯和道格拉斯•诺思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学派。但这里的制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制度”,而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服从程序和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具体地包括企业的组织方式、产权结构、管理体制以及市场规则等。根据制度创新理论的观点,结合员工关系管理的特点,笔者尝试从员工关系管理的理念、管理体系及平台建设三个方面来具体探索企业如何做好员工关系管理工作。
二.创新员工关系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必须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的“内部客户”和“合伙人”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Management,CRM)是当前理论界和企业界所研究和重视的热点话题,人们一致认为,企业必须重视顾客,要全面地认识顾客、满足顾客需求和偏好来增大顾客价值,从而为企业创造最终利润。CRM理论认为顾客是企业的价值源泉,因此应该维持和发展企业与顾客的良好关系。但是同时也必须认识到,企业为客户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由企业的员工来直接生产和推动的,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将直接影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生产工人的认真操作、接线员的彬彬有礼的问候、门卫热情有礼的接待,都会为企业的产品以及服务质量作出贡献,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公共关系,并树立声誉度较高的企业形象。因此,必须重视员工在达成组织目标方面的重要作用,借用CRM的核心理念,把员工当作企业的“内部客户”,以对待客户的观念来善待员工,在员工发展、保留和员工服务方面,运用企业有限资源来尽力满足员工需求和特殊偏好。另外,要认识到员工不是雇员,更不是企业的资产,而是企业的合伙人,资产会折旧,但员工的智力资本却会为企业带来增值资本。必须建立门户开放政策,允许员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与管理层甚至经营层进行平等对话。从公司治理结构方面来讲,必须发挥和凸显员工在董事会和监事会中的作用,保证企业的研发人员、营销职员、高级技工等的数量占据一定比例,体现企业重视人力资源的核心观念,促进他们在制定企业战略决策和管理制度方面发挥应有的聪明才智和平衡角色。
(二)构建全方位的员工关系管理体系
1.制定清晰的员工关系管理目标
企业的管理层必须认识到,员工自动离职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员工的正常流动使企业吐故纳新,充满活力。但是,员工的跳槽率不能够超出正常范围,当员工大批离职,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时,管理层就应该从员工关系方面来审视和思考这一严重问题了。为了应对员工大批离职这种危机,除了构建有效的HR危机制度外,更重要的是,日常员工关系管理工作就要以培养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导向,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员工,努力营造一种“家庭化”的企业组织。
2.建立全方位的平衡激励机制
实践表明,企业员工对工作现状不满是导致员工关系紧张的主要因素,而员工的不满因素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激励机制和做法。因此加强消除员工不满的保健因素的合理运用,注重促使员工产生满意的激励因素的挖掘,是搞好员工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一是以薪酬激励为基础。薪酬激励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股票期权等方式。企业在制定薪酬激励政策时要体现“两个公平”原则,对外保证企业的薪酬水平与同行竞争对手相比具有竞争力,实现“外部公平”;对内保证员工的薪酬水平体现岗位价值、工作能力、工作业绩以及工作态度等因素,实现“内部公平”。二是以远景激励为导向。远景是对未来形态的构想,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好状态,因此运用远景来引导员工向着预定方向努力是有效的,必须注意的是,要将个人远景与企业共有远景统一结合起来,找到二者的交集,才能发挥更大的激励效果。三是以认同激励为辅翼。按照精神激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富有企业特色的荣誉称号和相应的奖励制度,规范各种称号、待遇和奖励形式,明确荣誉表彰奖励的范围、标准、形式和程序,并利用公司内外宣传形式,充分展示荣誉的精神价值,提升人才在企业中的地位,加大荣誉激励力度,发挥荣誉表彰激励的鼓舞性、广泛性和持久性作用,培养员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四是以培训激励为内核。培训是将员工快速导入岗位、提高员工技能以及丰富员工内涵的重要激励方式,要为员工提供各种技能和职业发展培训,提升员工素质,实现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3.完善有效畅通的内部沟通机制
人际冲突是企业管理过程中所经常碰到的普遍现象,而人际冲突往往就是员工关系紧张的根源所在。人际冲突是由制度因素、文化因素、职位因素等引起的,管理者在面对这些冲突和矛盾时,首先要做到积极面对,回避只会加深彼此之间的猜忌,必须寻求有效的冲突解决方案,同时通过及时的沟通来减缓矛盾冲突带给员工的负面影响。有效畅通的内部沟通机制包括正式的沟通机制,如组织绩效面谈、召开员工大会、设立总经理信箱、鼓励员工提出改善建议等,也包括非正式沟通机制,如走动式管理、开放式办公、建立员工论坛、举办各种员工聚会等。沟通存在于企业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从员工进入企业到员工辞职离开,都需要沟通这种对话机制来缓释冲突。通常,员工的岗前培训沟通、调动和降职沟通、绩效评估沟通以及离职沟通等是必须引起注意并加以重视的。通过这些多方位、高频率的对话机制,促使各层级的员工及时向相关人员表达自己对工作的理解以及工作中的不满意见,同时也保证员工提出的不满意见能在第一时间内得到合理的回应,以阻止不满意见的扩散,避免紧张员工关系的产生。
4.创建规范的弹性用工机制
自进入21世纪以来,各国经济、政治交流愈加频繁,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各种文化理念相互融合,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壮大,传统的全职工作方式已经被弹性工作机制所逐渐取代,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型就业形式。所谓弹性工作机制,是相对于传统的刚性就业方式而言的一种全新的不限时间、不限工作场所的灵活性的雇佣模式,如兼职、季节性雇佣、劳工派遣、远程雇佣等都是弹性工作机制的表现。弹性工作模式突破了传统的时间和区域约束,在充分考虑员工个人需求的情况下,为其提供最适合的工作方式,从而使员工能在饱满的精神状态下成就高绩效的工作成果。在这种模式下,员工可以同时拥有多份工作以提高个人收入,也可以足不出户享受在家远程办公的乐趣,极大地方便了员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这种工作方式会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推崇。但是,弹性用工模式由于具有短期性、灵活性等特点,因而存在许多隐患,如从事弹性工作的员工常常没有与被雇佣企业签订合同、得不到正常的社会保障以及不能获得足额、及时的工作报酬等;企业也因为没有遵循规范的雇佣程序,如没有与雇佣人员签订合同等,导致与用工人员发生工资、福利等权益纠纷,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员工关系的融洽,阻碍了弹性用工模式的发展。当前,国家也制定了一些相关法律来约束这些不良行为,企业应遵守这些劳动法律,用规范的程序和方式来与雇佣人员签订雇佣合约,加强合同管理,并积极同地方政府和雇佣人员沟通,为良好的员工关系创造畅通的对话渠道。
(三)推进企业内部e化,建立e-ERM平台。
企业信息化是包括企业外部e化和企业内部e化等项目的系统工程,外部e化是指建立网站,利用Internet来向外界传递企业有关经营管理和产品的一系列信息,目标受众是顾客和中间商;企业内部e化主要是指利用Intranet来开展e-learning、信息、与员工对话等工作,目标受众是企业内部员工。内部e化为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的及时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管理者和员工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和行动,管理者能实时地指导员工并与员工进行情感交流,有利于管理者书顺利地下达指令和员工的承诺性的执行,并使员工援助计划EAP得到顺利推行。推进企业内部e化,建立e-ERM平台,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方便了员工,简化了操作流程
以往员工上班要签到,而有的企业实行打卡制度,这些方式是员工感到很无赖而又不得不接受的现实。而现在有些企业已经运用了网络的优势,采用了一些让员工舒心地签到的方法。如上海一家企业专门在员工的个人电脑里安装了一种打卡软件,每天早上员工打开电脑,就会跳出来一个可爱的娃娃,用一种很可爱的声音说道:“早上好,祝你今天工作愉快,请别忘了打卡!”然后工作人员点击一下这个娃娃,表示已经打完卡了,接着电脑屏幕显示:谢谢!请进入正常工作程序。这种打卡方式很人性化,而且为员工一天辛劳的工作做了愉快的铺垫,试想,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工作效果会怎样?这种方式还简化了操作流程,企业不需要专门的员工来监督执行打卡,也为企业运行降低了日常运行成本。另外,员工的请销假也可以通过在电脑上直接操作来完成,促使管理层有更多的时间来处理一些重要事件。
2.创建了顺畅的劳资对话管道
要有效地管理员工关系,处理劳资矛盾,首先必须了解员工的需求,要在充分理解员工的基本想法和处境的基础上,出台一套为大数人所认可的冲突处理政策和规则。了解员工想法可采取如下几种方法,首先,可以设立总经理意见箱,使员工可以把自己对企业、对管理者的意见和建议讲出来,通过这种方式,普通员工可以与最高管理层越级交流,使得企业经营者可以直接掌握许多平时被中下层管理者过滤掉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制定政策和战略。其次,可建立论坛、QQ群等非正式组织,这些模式鼓励员工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讲出来,并与其他员工进行观点交换,在这种环境里,员工因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而感到一吐为快,同时与其他员工的充分交流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3.推动EAP项目的顺利实施
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企业破产、重组、并购现象的频繁发生,以及家庭暴力、离婚等严重影响了员工的工作情绪,进而降低了其工作绩效,对企业和员工都产生了很严重的负面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援助计划EAP作为一种有效缓释员工心理压力的服务手段,便受到愈来愈多企业的认可和推崇。一般来讲,EAP项目主要包括职业心理健康、压力应对、饮食健康、个人理财、子女教育等涉及员工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全面地帮助员工解决个人问题,EAP项目促使员工从繁杂的个人事务中解脱出来,保持良好的工作情绪,最终把快乐根植于员工的心中。为了推动EAP项目的顺利实施,企业可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师来为员工作心理辅导,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及个人问题的询问、诊断,提出个性化的解决方案。由于不良情绪是逐渐积累起来的,如果员工的紧张心理不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有效减释,日积月累会对员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而建立e-ERM平台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e-ERM平台使得员工能随时、随地的向心理咨询师吐露自己心中的不快,并接受实时、个性化的在线培训,使员工的心理问题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完满解决。
4.员工的贴心私秘
管理层在征得员工同意的情况下,通过论坛、QQ群等形式将员工的生日、结婚以及生育等喜事公布于众,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此外,将员工个人的生日、结婚纪念日资料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日资料等保存在系统中,在员工生日当天送予一些礼物,提醒员工不要忘了家人的生日等措施,有助于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和对企业的忠诚度。试想,在员工生日当天,当他打开电脑,系统自动播放一首祝你生日快乐的歌曲,打开邮箱时又会收到一大堆祝福信件,员工会多么惊喜而倍感温暖,公司没有忘记他,别的员工也记得他的特殊日子,在这样的环境里,融洽的员工关系就顺其自然地培养起来了。
三.多元文化组织的员工关系管理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和跨国经营的迅速发展,人力资源的流动性也日益频繁,合资企业等组织结构形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合资企业、跨国公司里的员工大多来自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具有不同形态文化的员工因对同一事物或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难免不会出现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问题,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这就增加了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难度。多元化组织的文化冲突处理,是维护良好员工关系的核心。
1.建立起强劲统一的企业文化,用核心价值观来塑造员工的共同行为。
企业文化的内核是核心价值观,是一种比较持久的信念,它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模式、交往准则以及判断标准等。文化的差异归根到底是核心价值观的差异,核心价值观的差异常常易引起文化冲突。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多数人总是把自己的文化视为正统,而认为其他国家人们的言行举止是不合规矩的。管理者要尽可能地引导员工消除这种自我文化优越感,给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以理解和尊重,在平等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找到两种文化的共同点和结合点,发挥两种文化的优势,在企业内部逐步建立起统一的企业文化和强有力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一旦建立起来,就能有效引导并塑造员工行为,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管理者和员工成为真正的利益同盟。
2.加强跨文化培训,提高管理者和员工的文化适应能力。
冲突通常是由误解所导致,因此提倡及时、有效的沟通,加强员工间的相互了解是十分必要的,而培训就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冲突,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木的手段。跨文化培训应当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体系内应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国语培训,二是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三是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四是认识文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要解决好文化冲突,搞好跨文化管理,高素质的管理人员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思想灵活、不守成规,平等意识强,能够容忍不同意见等是跨文化领导者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良好素质的形成也必须依赖于有效的跨文化培训。
[参考文献]
[1]唐炎钊,陆玮.国外跨文化管理研究及启示[M].管理现代化.2005,5.
[2]潘承烈.自主创新为何要以企业为主体.企业管理.2006,2.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创新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的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创新的不断应用让世界颠覆性的变化。全球都将企业创新作为企业的生命力和核心价值导向。美国苹果公司等国际巨头引领着世界企业管理创新的浪潮,这种浪潮愈演愈烈冲击着传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企业管理创新必须让每个企业重视。而据有关单位的抽样调查表明,我们企业的基础管理近半数有所滑坡,存在着只重视投资不注重产出、管理松懈、严重浪费、管理思想陈旧等各种管理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企业始终处于不进则退的激烈竞争环境中。结构调整、生产相对过剩和买方市场机制的交互作用,促使企业必须不断地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由于管理创新的实践创造的企业管理奇迹正一个有一个的展现在世人面前,管理创新成为保持企业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行企业管理创新迫在眉睫。
要有效地进行管理创新,必须依照企业创新的特点和基本规律。管理创新要符合企业的本性,即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没有利润就不能实现企业的价值也就失去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得企业管理创新越来越成为全体职工的职责,而不是少数人在创新;越来越深地注入管理之中,成为企业的日常工作,而不是一时一事的工作。同时管理创新要做到以人为本,企业一切运营活动、管理和管理创新都需要靠人来实现,人是企业的主体、管理的主体,更是管理创新的主体,以人为本是企业活力的根本,也是管理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为使管理创新能有效地进行,还必须创造以下的基本条件:
创新主体应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价值观。创新主体具有良好的素质和价值观是实现管理创新的关键。创新主体的远见和综合素质会让创新得以有效执行,良好的价值观会让管理创新走上正确的道路。
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能力。拥有创新的思维还远远不够,管理创新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才可能完成管理创新,创新管理主体有能力肩负起创新的重担,保证创新的执行和效果。
企业应具备较好的基础管理条件。现代企业中的基础管理主要指一般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如基础数据、技术档案、统计记录、信息收集归档、工作规则、岗位职责标准等。管理创新要在基础管理条件的基础上得以运行,基础管理条件是管理创新执行效果的保证。
企业应具有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企业管理创新不仅仅需要创新主体有创新意识,能有效发挥其创新能力,同时还需要企业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与之配合。在良好的管理创新的氛围下,员工重视创新,企业鼓励创新,让企业管理创新有扎根的土壤。
管理创新应有创新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结果,管理创新目标比一般目标更难确定,因为创新活动及创新目标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尽管确定创新目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目标则会浪费企业的资源,这本身又与管理的宗旨不符,所建立管理创新目标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何才能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先要从思维方面入手,让员工和组织有意识地进行管理创新。要成为一个管理创新者,第一步须向整个组织及成员推销管理创新的观念,让观念深入人心,每一个工作环节都植入创新的思维。
创造建立管理创新文化,从企业文化发展理念上寻找潜力和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讲,企业的行为是其内在文化的显现,现代企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文化的竞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得企业内部物质、制度和精神各要素之间内在结构达到动态平衡和最佳结合,使得企业外部环境与内部状态协调一致,最终实现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我国的众多企业中,以先进文化为指导构建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融入社会文化之中,塑造出与时俱进的优秀企业文化行为,培育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企业文化环境,使企业文化融入社会文化环境,是企业面向未来、迎接挑战、应对国际国内竞争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
寻求不同环境中的类比和例证,多多学习成功的管理创新经验。提高员工的动力,让员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鼓励员工去不同的环境工作和学习,开阔员工的视野并激发思维。建立计划对于外部的现金经验进行学习和复制。
直接利用外脑和外部智力资本进行管理创新。当企业推进管理创新时,有选择地利用外部的学者、咨询顾问、媒体机构以及管理大师进行指导,引进新观念让企业已经完成的管理创新工作得到更多的认可。
持续地进行管理创新。真正的成功者决非仅进行一两次的管理创新。相反,他们是持续的管理创新者。大发明家爱迪生的经验就是一个例子。管理创新是在不断试错不断改进中得以延续的。
从制度创新方面寻找潜力和发展空间。企业的制度创新,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资本为纽带,以建立规范的产权结构,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允许能力和科技成果入股建立合理产权结构,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由企业董事会聘任善经营、有丰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担任企业经理。在制度上像先进的创新的方向上去努力。
坚持在人才为管理创新核心动力的理念。人才的增值过程就是企业增值的过程。对企业来说,主要是建设人才的四种核心能力:一是学习能力,要不断地学习充电,提高自己;二是适应能力,现代社会变化很快,工作和生活节奏也很快,对人的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三是创新能力,要有新的思维、观念、方式、方法;四是竞争能力,在竞争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竞争力。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不断进步变化的历史,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任何已有的和常规的管理模式都将最后被创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创新是管理的主旋律。不论是民营企业、国营企业或是外资企业等等,都必须真正认清当前的形势,及时发掘企业自身的创新点,调整企业今后发展的策略和战略,提高企业在各个方面的管理创新能力,培植创新的土壤,把创新渗透于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让企业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成为创新者。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管理创新,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建立具有独特的产品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为企业今后进一步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弗雷德R戴维.战略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哈罗德孔茨等.管理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4]亨利艾伯斯.现代管理原理[M].上海:商务印书馆,1980.
企业管理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各界密切关注的课题,在企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催生了一系列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在学术界也出台了很多的研究成果以指导企业生产经营的实践,这些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理论又在企业管理的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果得以延续和发展,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成果逐步退出市场,而这往往以大量企业管理的惨痛失败为代价,总体说来,创新是企业管理发展的一条主线,没有创新,就没有企业的现代化,没有创新,企业管理就不能与时俱进,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企业管理创新成为企业永立时代潮头,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成为一个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管理创新促使企业从以逐利性为唯一发展目的逐步转化为兼顾社会责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目的,这一转变本身就是企业管理的创新,这一创新,是企业步入了现代企业的行列,不但增强了企业的活力,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为企业带来了客观的经济收入,而且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助力,企业管理资产的保值增值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涵义
在1912年,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之后将其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企业管理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发挥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项职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适应内外部环境发展需要,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系列工作。管理创新是企业管理科学的精髓,指管理者用系统理论形成一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最终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率、效益的不断提高。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一)管理创新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企业管理的方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有企业管理已由单纯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在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被推入市场,正在向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转变,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一切都已表明,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大加强,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体系发育不断完善。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国有企业必须摆脱旧的管理思想的束缚,勇于创新,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与管理方法。
(二)管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要求
目前,我国正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因此,对于知识型企业来说,必须以知识型人才为基础,以科技为支撑点,以创新为基础内容,把企业建成一个信息密集、人才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综合体。
三、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融资渠道不畅
在创业初期,企业缺乏风险投资扶持和合法借贷担保的理念;在发展高峰期,企业又很难找到合作伙伴来实现新资本金的注入。在直接融资方面,企业由于受资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在证券市场上举步维艰;在间接融资方面,部分企业由于投资项目的市场和技术风险较高,前景渺茫,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支持。
(二)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在创业初期,企业借助多年的科研成果,可以迅速发展起来。一旦原有产品生命周期结束,企业将面临缺乏新产品匮乏等问题。部分小企业因规模有限,财力不够雄厚,难以再推出新产品。部分实力较强的企业,虽然有投入大量的资金,但是基础性研究不够,一味模仿,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产品市场空间有限,在激烈的竞争中可能随时被淘汰。
(三)企业产权制度不规范
部分企业是国有企业改制后的单位,因产权关系模糊,企业的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适,将阻碍企业的规模扩大,直接影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使企业无法按照规范的股份制企业运作,如:内部持股和上市募集资金等。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完善这种不成熟产权制度。
四、促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措施
(一)转变观念,把管理创新作为企业经营战略思想
企业管理创新的最大障碍是观念的落后和陈旧,现在许多企业领导还没有形成现代化管理的思维模式。“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的专题调查显示,以创新作为企业家精神核心者为47.7%;各项创新中最困难的是“观念创新”者达到42.7%。因此企业领导要切实认识到在当前经济竞争形势下管理创新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树立“科学管理兴国之道”的思想。
(二)建立有效机制,培养职业化的企业队伍
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必须注重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个主导管理创新前沿和领导市场竞争潮流的企业家阶层。在这方面我们要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权、责、利一致的原则下,建立一套科学、公正的考核、晋升体系,完善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使经营者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挂钩。在干部人事制度上,建立经营者人才市场,引进竞争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把企业家这种生产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国家也要采取措施建立企业家资格认证系统、人才交流市场、继续教育培训机制等,以促进我国企业经营者的职业化。
(三)构建创新文化,形成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
要形成强烈的创新认同感,培育企业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设计创新文化网络以及创新文化利益,宣传创新的价值观念并以此感染员工。
(四)加快制度创新,制度创新促进管理创新
制度创新与管理创新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解决企业资源市场配置的微观机制问题的是制度创新,也就是说,通过制度创新使企业成为富有活力的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经济细胞。解决企业内部资源如何组合的是管理创新,使之尽可能多地产出的问题,也就是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内部组织框架,形成产品行为激励、开发活力体系以及高效运作的机制。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管理;问题
一、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得到飞速发展,“技术引进”和“管理创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中小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作用也极为明显,具体表现为;第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在此过程中企业将自身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从而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增加资源使用的收益率;第二,促进企I稳定发展。创新管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生产经营活动稳定有序进行,为企业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内部动力;第三,增强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企业间技术差异性也在不断地缩短,想要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要依赖于管理,通过强化、创新管理来支持、整合及催化企业创新能力。例如,在现代企业创新管理中,“劳动力”转变为“人力资源”、团队式管理模式应用更加广泛、生产管理更加侧重于“零缺陷”等。整体来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及全球化经济挑战,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明显较弱,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理念,高度重视管理创新,积极探索新型管理模式,以培育出符合市场环境的竞争优势。
二、当前中小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小企业管理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管理观念落后,缺乏自主创新力
尽管西方先进的管理理念已经开始引入中国市场,但是中小企业吸收这些管理理念的能力依然不足。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的重视程度不足。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小企业管理者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高度集权,在工作安排上倾向于使用“控制―服从”的手段,在收入分配上也并不看重现代化薪酬体制及激励机制的建设,从而严重制约了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挥;另一方面,经验管理占主导。许多中小企业仍然只是初创期,企业制度并不完善,领导个人威信决定了企业内部的关系管理,领导者的经验主义成为企业发展决策的方向,这样极容易导致管理权力的滥用。
(二)融资管理能力弱
融资管理是中小企业创新管理的一大难点,如果无法有效解决则极易导致生产经营资金链紧张。
第一,融资条件管理缺乏。许多中小企业在融资管理过程中缺乏长远的发展目标,仅仅只是想依靠融资获取更多的发展资金,却缺乏了融资条件管理。中小企业往往受制于公司规模、技术力量、资金、人力资源等条件,想要获取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贷款融资往往又缺乏良好的信用资质,从而使得贷款很难获取;第二,融资模式单一。由于经营管理模式不先进,中小企业选择利用商业信用、股票市场和融资租赁业务进行融资的可能性不高,其对各种经济环境的分析按投资基金的利用率较低。而且,我国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对象的要求较高,想要成功获取银行贷款的前提并不是项目自身,而是企业主自身的抗风险能力,因此,中小企业想要获取贷款较为困难。
(三)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中小企业自有资金难以支持技术创新需求,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扶持资金也并不高,从而限制了这些企业的技术创新冲动。除此之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人才极为匮乏,尤其是高级技术职称人才存量水平难以支撑自主创新的需求。
三、中小企业创新管理对策
(一)制定长远的企业发展目标
第一,制定企业发展阶段性目标。针对当前许多中小企业领导以个人经验主义为管理方法,笔者认为其首先应转变管理思路,从科学角度制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并根据企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短期、中期以及长期目标及规划;第二,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对此,企业应建立系统化的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晋升激励、精神激励等,从而提高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
(二)改善融资管理能力
融资要素决定了企业的融资管理决策。因此,只有正确把握好这些融资要求,才能确保融资准确,不会出现资金浪费或者资金短缺现象;第一,选择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适应的投资方案。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并准确定位自身发展状况,从而确定详细的投资方案,并确保融资的可操作性;第二,抓住融资时机。要抓住银行等融资机构最新出台的金融产品,如果选择得当,甚至可能享受到融资产品的优惠措施,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第三,规划企业市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前景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在融资之时要注意将资金运用到扩大市场、提高产品质量、占有市场份额方面,要充分做好数据调研和市场预期,严格时间节点,合理部署市场计划,从而使资金“融有所归”。
(三)创新企业技术管理组织方式
第一,在企业内部设立创新小组。企业可以利用公司现有资源及现成组织创新小组,全过程参与创新项目的整个过程的整合,并授权创新小组拥有调配资源和协调工作的权责,以逐步强化企业内部创新团队建设;第二,加强企业外部技术创新合作。中小企业可以联合各方优势进行联合攻关,通过企业间共同参与创新项目,来扩大公司的创新实力,并可以与高校联合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基地,以为公司人才供给提供内生动力。
总之,中小企业在内部管理上依然会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也往往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现象,想要予以解决就必须针对性地进行创新管理,在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创新融资管理及技术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