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民间文化的传承

民间文化的传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民间文化的传承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06-02

浙江是一个历史文化大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地域特色鲜明。其中,浙江省景宁县,人称“千年畲乡”,有着灿烂辉煌的畲族传统文化。例如,有特色节日活动“三月三”;有特色饮食“乌米饭”、“牯角”等;民间游戏“稳登”、“操石磉”、“赶野猪”等;有精巧的民间工艺美术――竹编草编工艺“畲族斗笠”、织花带工艺、刺绣工艺等。这些都是可供幼儿园教育开发的丰富资源。因此,当地幼儿园要巧妙利用班级活动室(主题墙和活动区)、园内外的物质景观、墙面、橱窗、挂饰等媒介,精心建构具有畲族民间风情的园所环境,让畲族孩子在尽情参与、探索、表现中加深对本民族民间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认同与喜爱中起到传承民间文化的重要作用。

一、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价值意蕴

在畲乡幼儿园环境创设中,通过畲族民间文学、民间游戏、民间艺术作品等的融入,可以带孩子走进畲族传统文化的高远意境。当然,民间文化作为畲乡主要的课程资源,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一)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

1.民间文化能够促进儿童身体机能的发展。畲族民间游戏涉及很多基本动作,如走、跑、跳、钻、爬、捡、翻弹等,这些基本动作可以促进儿童小肌肉的发展,还可以锻炼儿童的平衡力、反应速度等。在游戏开展过程中,往往是畲族民间童谣与民间游戏融合在一起的。儿童在边念唱边玩的过程中,情绪变得更为愉悦、轻松,更能充分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身体机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

2.民间文化能够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畲族民间歌谣具有听说念唱、节奏明快的特点,它经过畲族人民群众的锤炼,内容通俗易懂、简练朴素,可以促进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语言表达。儿童在嘻戏、玩耍的过程中,念诵朗朗上口的民间歌谣,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也丰富了儿童的词汇,发展了儿童的语言能力。

3.民间文化能够提高儿童的审美能力。畲族民间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创作出来的,它体现了当地世代相传的民俗民风,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它由情而发、自生自发、质朴率真,蕴涵着创造者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思想。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丰富了儿童的审美体验,感受审美所带来的愉悦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通过儿童的创作去表现美和创造美,培养儿童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4.民间文化有助于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畲族民间文学中蕴含着尊老、勤劳、勇敢、坚持等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能通过民间文学中的故事帮助儿童明辨是非,使儿童受到畲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和熏陶,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等良好习惯;畲族民间音乐能让儿童体验到乐观、开朗的积极情感。在参与民间文化的各种活动中,能够锻炼儿童大胆、自信地与人交流,专注的完成某一件事,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等。

(二)对儿童民族意识的培养

民间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内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中自发创造的,并为这个民族世世代代所喜爱和传承,凝聚着这个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承载着这个民族文化血脉和情感因素的文化形态。而教育无疑是文化传承和民族情感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对于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幼儿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必然要求畲乡幼儿园在进行课程开发时,进行畲族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以传承畲族文化和培养儿童的民族意识。

陈鹤琴先生曾经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充满畲族风情的主题墙,畲家农民雨天劳作时穿的蓑衣,绣着畲族图腾的编织彩带,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动形象的畲族婚嫁的照片……更巧妙的是,教师们将这些象征民族的物品都固定在畲家筛豆子、谷子时用的竹筛里,让这一切都充满着浓浓的民族风味。旁边还配上简单易懂的文字说明,朗朗上口,就会激发儿童学习畲族文化的欲望,加深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二、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途径与策略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实施媒介,在整个幼儿园教育体系中常常充当隐性课程实施的途径。幼儿园在环境创设中,通过建构主题活动、建构本土特色活动、建构区角活动、建构开放性民俗活动等途径,开发并纳入民间文化资源。

(一)建构主题活动

畲族民间文化内涵丰富,幼儿园在开展主题活动时,可以选择儿童所熟悉、感兴趣的民间文化元素,生成相关的主题活动,集中展现民间文化的魅力价值。如在“美丽的畲乡”主题活动中,从畲乡的特产、旅游景点逐渐引导到畲族的文化习俗,如竹拍舞、彩带、婚俗表演、服饰等,然后让儿童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图片、照片、实物、资料等布置在主题墙上,随着主题的开展,环境创设也随着活动内容不断丰富。从而让儿童进一步了解相关的知识,提高儿童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建构本土特色活动

本土特色资源既是幼儿园园本课程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幼儿园环境创设特色性和适宜性的核心元素。在设计、组织各种主题活动时,应符合儿童的学习兴趣和愿望,结合儿童已有的学习经验,认真研究如何将本土特色的自然生态和文化资源,包括畲族风情、文物古迹、畲乡饮食文化、畲族艺术等整合到环境创设中。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既能为儿童提供亲近自然、直接感受本土文化的机会,同时也能使儿童滋生对畲乡的热爱。

(三)建构区角活动

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有着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将民间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例如,进行主题活动“精美的畲乡彩带”,教师首先创设一个区域投放畲族彩带、编织物等实物供儿童观察,让儿童在自主欣赏、理解的基础上展开活动。随着活动的展开,教师分别在不同区域投放充足的材料供儿童进行操作,激发创造的欲望。在科学区,教师投放织布工具模型、各种颜色的丝线、棉纱,各种图案、纹样的彩带供儿童欣赏探究;在美工区,教师提供纸、笔供儿童画彩带,设计彩带。或者提供布条、颜料、剪刀等工具,供儿童进行彩带印染、制作剪贴等等。在阅读区,教师与儿童一同收集有关彩带的书籍、图片,供大家欣赏交流;在表演区,教师则投放了许多彩带工艺制品,既可以供儿童进行“彩带秀”,又可以供儿童进行买卖销售游戏。每一个区域的创设都与畲族传统活动环环相扣,在活动中加深了儿童对畲乡的了解,萌发了对畲乡的热爱之情。

(四)建构开放性民俗活动

每逢畲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时,景宁县里都会开展一系列活动。在畲族特色小吃节上,畲族农民现场捣米、做糍粑、用棕榈叶包米粽、做乌米饭、磨豆腐娘或是捧上一杯醇香的米酒;篝火晚会上,人们载歌载舞,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畲族时装秀上,模特们身着极富特色的畲族服饰,给人以美的享受;此外,还有体育秀、民间绝技秀等活动。这些都是对儿童进行民间文化教育的活教材。在这样的活动中,孩子们对畲族特色小吃、服饰、风俗等都有了一定的接触,并且萌发了对畲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在环境创设的不同区域投放棕榈叶、彩带、石臼等材料,让儿童对畲乡民俗文化自主进行操作与展示,在参与的过程中其想象力、审美、动手能力都能够得到锻炼。

(二)民间文化融入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

1.适时提供物质材料,分层次调整环境设置。

幼儿园的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能不断提供给儿童新的信息、新的刺激,让孩子能与周围不断地“对话”。“儿童的智慧流淌在手指尖”,基于此,幼儿园在创设民间艺术活动室时,教师可以事先把那些精美的壁画和墙饰都拆除掉。儿童来到时,面对空荡荡的一点也不漂亮的艺术活动室,他们会产生和教师一起布置墙面的想法,这个想法在教师的赞同和支持下,儿童会自己设计他们感兴趣的、想表达的内容,主动收集有关资料,组合材料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会学到民间工艺、民间音乐等多方面的知识,锻炼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墙面环境布置成功后,儿童会向家长、同伴、教师讲述自己的创作故事。随着墙面环境内容的不断变化,儿童的故事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充实。

2.教师要充分认识环境材料所蕴含的民间文化教育价值。

幼儿园在环境创设时,应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儿童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他们能做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做,他们能想得到的让他们自己去想,让儿童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做等途径获取民间文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同时,对环境的设置和材料的投放要实现什么教育目标应全面考虑,有针对性的引导儿童向更高的水平发展。

3.创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畲乡孩子的特殊要求。

对畲族的孩子进行本民族艺术教育,也就是让他们从小了解和认识本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感并以我是一名畲族小朋友而感到自豪。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畲族长期与汉族杂居,处于汉族强势文化的包围之中,与汉族文化相对而言,畲族文化是一种弱势文化,这使畲族形成了既自尊又自卑,对汉族文化既模仿又抗拒的民族文化心理。百年来畲族百姓对本民族文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不认同其文化。由于孩子受此影响,对身边丰厚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

因此在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当中,还要认真考虑到一些孩子的特殊要求,要尽可能地满足所有孩子在所有方面的需要,以避免种族以及宗教方面的歧视。

总之,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通过创设富有民间文化气息的整体环境和包含有民间文化元素的操作环境,可以营造浓郁的民间文化氛围,让幼儿园的每个角落都成为民间文化传承的媒介,让环境与儿童真正“对话”,让儿童在耳濡目染中逐渐认识和了解民间文化,成为民间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人。

参考文献:

[1]雷先根.畲族风俗[M].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03.

[2]王春燕.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中国畲乡风情节组委会编.全国畲族文化风情旅游研讨会论文集[M].2001.

[4]王晓春.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民族文化教育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6(07).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雕塑艺术;民间;文化传承

一 引言

公共雕塑艺术在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已经有了较大的转变,尤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丢失了我国传统的民族特性。而民族特性是一个民族的共性和认知,对待一种艺术的看法以及对艺术追求的方向。为了能够保持公共雕塑艺术在我国的民族特性,在如今复杂的文化交流中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对于其在民间的文化传承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么,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又是怎样的?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如何能够更好的发展?以上问题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

二 公共雕塑艺术目前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步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文化也在不断改变着,公共雕塑艺术在全新的社会环境下也有了发展和改变。从发展的实践中,对公共雕塑艺术的最新状态有以下的归纳:

第一、经济的迅速发展,造成了公共雕塑艺术的规模和数量也开始突飞猛进的扩大,发展造成了人们与市场和文化的接触更加贴近,从而促使了公共雕塑艺术的数量增加。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有了更加进一步的发展,对于艺术的追求开始更加强烈。

第二、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公共雕塑艺术中具有纪念性的雕塑已经大大减少,而标志性的公共雕塑则变得越发多了起来。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开始转变,其接受的理念也有所不同,因此造成了纪念性的公共雕塑的数量减少。

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建筑数量剧增,从而造成了广场建筑的数量也随着增加。在诸多的公园与广场之中,建立了大批的广场雕塑,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人们对公共雕塑有了共识。从这一现象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看法开始发生了转变,对于其教育意义以及政治寓意的理解开始减少,而更多的在乎的是生活化以及社会化的艺术印象。这样的印象转变是有利于艺术家们的艺术发展的,同样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理念。

三 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

对于我国的民间艺术与文化发展而言,相比城市发展,还是存在一定的迟滞性。我国的改革开发进展虽然比较迅速,但是在民间还依然保存着许多传统文化气息。而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受到外来文化以及社会转型等方面的影响,其发生的转变是否正确。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中,应该如何看待已经遭受影响的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的传承中,会有着怎样的意义?

1. 我国的民间文化传承分析

我国是文明古国,历史源远流长,有太多的文化底蕴以及文化修养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体味。在历史的长河中,塑造了我们现代的中华儿女。而民间文化,是我国的瑰宝文化,却因为各种原因而不断减少,从而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地。因为改革的步伐还没有发展到民间,而让更多的传统文化在民间得以保存。

2 .公共雕塑艺术与民间传承文化的内在关系解析

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态势的变化中,外来文化的诸多影响,使得公共雕塑艺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然而,公共雕塑艺术的本质属性是否也收到了影响呢?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对艺术的一定评价与界定。然而,究竟我国的公共雕塑艺术应该更多的融入来外文化,与时俱进?还是应该墨守成规,依托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呢?

从以上的分析中已经可以了解到,城市的公共雕塑已经开始发生了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认知。而反过来想,实际上也正式由于人们对于以上的认知开始发生了转变,从而影响了城市中的公共雕塑艺术。那么,民间文化对于公共雕塑艺术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第一,民间的文化传承是我国艺术文化的瑰宝。由于民间的发展以及改革的步伐稍有迟滞,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保全和发展。在传统的文化中,蕴含着属于我们自己的祖国文化。民间的文化更加纯净,而没有外来文化的混淆,从而更能够体现我国的文化底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共雕塑艺术是否也应该能够更进一步去贴近民间文化呢?

第二,民间的文化传承对于公共雕塑艺术的发展依然存在重大的影响意义。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潜在的艺术教材与思想教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民的思想。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属于我国自身的传统文化是否开始被人们逐渐轻视?因此,公共雕塑艺术中传承我国民进文化,也同样是对我国文化底蕴的一种传承。

总之,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而言,传承的地域已经集中在了民间。对于艺术的认知,公共雕塑艺术是一种很好的传播方式,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艺术,也希望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来对人们的认知进行指导,从而让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通过公共雕塑艺术进行深入的传承。

3.结语

改革开放的浪潮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转变,对于公共雕塑艺术而言,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人们的认知发生变化,造成了对艺术的认知也有所改变。民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地域,而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实际上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保护。不管外来文化多么优越,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始终不可以丢弃。公共雕塑艺术在民间的文化传承中,应该能够体现这一特征,并在逐步的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晓虹,徽州古牌坊:公共雕塑艺术中的不朽纪念碑[J],新闻世界,2012(9)

[2]张雅慧,浅谈公共雕塑与环境的关系――以美国拉什莫尔四总统像为例[J],魅力中国,2012(29)

[3]张波,景观雕塑的社会力量――感受世博会上的公共艺术[J],美术教育研究,2012(4)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第3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传承样态0前言

我国民间艺术是民众实践与经验的智慧结晶,在历史文化长河的积淀中逐渐形成了震撼心灵的经典艺术。当我们触摸手工艺品的时候,它们体现着匠人的聪明与智慧;当我们聆听高亢悠远的信天游时,我们正在与民间古老的精神对话,诉说着经久不衰的民间艺术魅力。在人们日趋注重精神文化享受的今天,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人留给后世子孙的丰厚礼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视角,研究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能够赋予我国民间艺术永久的活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我国民间艺术的特点

随着我国申报项目《中医针灸》《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成为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如何进行民间艺术传承成为热议的话题。昆曲、蒙古族长调民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花儿等民间艺术形式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上述民间艺术具有文化多样性、政治文化标识的特性,它所包括传统表演艺术、社会民俗礼仪与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等方式。民间艺术是在当前的实践过程中将历史形成的特色显现出来,属于活灵活现的历史重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表现形式,体现了文化创造的群众创造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间艺术依托于传承人的技艺、声音形象为载体,使民间多元化的文化种类得以相传,保护艺术脆弱性的重要措施是进行良好的艺术传承。

2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的必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的终极目标是保护有价值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来源于艺人的实践与经验,通过口传身授的技艺流传;其艺术作品不论是曲艺还是技艺都是源自于对生活自然万物的热爱,是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而进行的二次创作所,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与丰富情感寄托。民间艺术在提炼的过程中,因民间艺术存在的客观环境的不适宜与民间艺人薄弱的传承理念,导致许多民间艺术消失绝迹,成为文化历史中永不愈合的伤疤。我国民间艺术面临尴尬的处境,后继无人、技艺流失、缺乏艺术传承的理念。再观民间艺术的社会环境,现代工艺的迅猛发展挤占了传统民间艺术发展的空间,人类对商业文化的售卖远远超过了对传统民间艺术文化的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空间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岌岌可危,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正在走向消亡。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需要正视民间艺术的传承路径,实现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民间艺术的传承的路径

3.1以宣传为依托,将民间艺术融入社会

民间艺术来源于艺人的生活实践,其艺术传承在现代化的今天并不容乐观,面临逐渐萎缩、消亡的危急局面。为了能够将具有文化、历史、艺术价值的民间艺术进行传承,需要从宏观角度对民间艺术特色进行全方位的把握,用理性的视角做好这样工作。首先,通过媒体宣传,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的概念输送给大众,建立起民族化的民间艺术理念。其次,建立专门的民间艺术网络宣传平台,通过网络的作用将这种理念深化。同时,采用举办民间艺术之乡的形式促进民间艺术形式的固定化,与当地民间艺术展进行融合,树立起社会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激发民众保护民间艺术的热情与自觉性,真正做到民间艺术来源于群众并服务于群众。

3.2以制度为保障,完善民间艺术的保护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艺术需要依托于传承制度的完善,将这份历史责任的接力棒传递好。首先,制定完善的民间艺术保护制度是文化传承的前提,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承人还包括技艺的保护方案、抢救方案、申报方案,系统全面地进行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其次,建立良好的传承机制,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人才培养,鼓励艺人将具有价值的绝技带徒授艺,避免艺术文化的消亡;组建专业队伍对技艺的流程、资料等研究、整理,将民间艺术的资料留存

鼓励喜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轻人深入学习,并建立民间艺术专家库,使年强学习者可以得到专业指导。再次,将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当前的教育模式结合,开展民间艺术进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民间的文化热爱,为民间文化的传承做好人才的储备;将民间艺术编入乡土教材,激发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兴趣,注入民间艺术文化学习的动力。

3.3以文化产业化为目标,释放民间艺术文化经济效应

民间文化之所以流失、消亡,更多是民间文化艺术在现代化市场经济中渐行渐远,推动文化艺术非物质遗产的市场性保护,发挥文化的经济效应是文化永保动力的基础。一方面,民间艺术文化的良好发展可以助力地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实现民间艺术的群众化、社会化、市场化,进行民间艺术市场化的初步实践。在良好的市场环境下,民间艺术适应时展的要求,能够在保持原汁原味传承的基础上做到技艺的创新。例如,起源于明代、发展于清雍正、乾隆年间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在当地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注入市场的创新元素,实现了经济效应与文化效应的双赢。另一方面,在民间艺术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需要在原本艺术形式的基础上,打造民间艺术的特色文化,使民间文化发展符合时展的潮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文化精神。

3.4积极拓宽民间艺术保护的方法,实现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抢救实践中,以维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规律为核心,以原生态活态为基本样态为基本原则,逐渐摸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保护方法。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法主要分为活态整体性保护,即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将民族文化遗产置于真实的保护环境中,例如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生产性保护,结合馆藏与再生产加工的进行传承,例如河北沧州吴桥杂技艺术节;记录式保护,即借助于现代载体技术,将民间艺术分类、整理,使民间艺术文化的资料得以保存,例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另外是通过博物馆的展示与收藏,使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晶能够薪火相传。除此之外,我们需要在现代化科技的依托下,积极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将民间艺术的恒久魅力不断传承下去,点燃中华文明的艺术圣火。参考文献:

[1] 田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民间艺术及其传承[j].民族艺术,2011(04).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第4篇

开展建始“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调研报告

按照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方案的调查研究环节的具体要求,结合我局民族文化传承发扬工作实际,就长梁镇旋龙村丝弦锣鼓民族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建设丝弦锣鼓民族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初步方案,供局班子会交流并提出宝贵意见建议。

一、调研概述

1、调研时间:2019年9月-10月;

2、调研地点:长梁镇旋龙村;

3、调研对象:丝弦锣鼓文化有关传承人。

4、调研方式:座谈、现场走访、查阅资料

二、主要问题

丝弦锣鼓从建始县长梁镇起源,逐步发展推广,形成了在全县范围内的丝弦锣鼓网络。队伍庞大,从业人员众多,有普及面、有群众基础,它构成了建始县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建始丝弦锣鼓所面临的前景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打锣鼓的人越来越多,会丝弦的人越来越少;教锣鼓的人越来越多,真正的名师专家越来越少,尤其是在现有的丝弦锣鼓班子中,把丝弦的曲牌能按套路演奏完整的为数不多,就连打得响丝弦锣鼓的班子也是屈指可数。锣鼓大众化了,但丝弦越来越淡,品味越来越低。

建始丝弦锣鼓文化处在一种自生自灭的发展困境。面对仅靠丝弦锣鼓演出难以维持生计的尴尬局面,从艺人员不得不考虑养家糊口的眼前利益。再加上现代音乐文化的冲击,艺人们操业的门路也越来越窄,丝弦锣鼓的生存更加困难。近些年,丝弦锣鼓文化授徒、培训少,承担民间文化传帮带责任的年青艺人也就更少了,这类人才出现了青黄不结的断层带。

另一方面,丝弦是一种较高雅的民间器乐演奏方式,学精弄通很难。丝弦曲牌本身产生在人们生息的社会活动中,有喜庆欢乐的;有倾诉宣泻的;有雄伟状观的等各种音乐形象。同时,像伴奏乐器中的月琴、三弦、京二胡、京胡、箫、竹笛等乐器,没有一定的演奏功底是上不得云台的。由于配器和演奏要求,有些精湛的技法与表现形式不品味到曲牌的韵律,是无法达到音乐本身所表现的艺术感染效果。

精神与经济的互补性支持是丝弦锣鼓发展的重要因素。现有的丝弦锣鼓队伍中,称得上职业艺人的数量不多。目前数以千计的人从事丝弦锣鼓,都是以农为主。他们在从业中,经济来源与分配方式还是一种原始的民间运作方法。谁联系业务,就由谁根据当场锣鼓“红包”的多少进行支配,它是靠“红包”这一微薄的经济收入来维系着丝弦锣鼓班子自身的艰难地发展。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千百种影视文化娱乐节目充斥着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对于丝弦锣鼓这一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娱乐形式,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人们的对丝弦锣鼓文化的价值取向单一地侧重于祭事,而在助兴闹喜方面更多地是选择现代文艺团体来演绎。由于丝弦锣鼓活动时间越来越少,空间越来越紧缩,其展演传承功能逐步萎缩。由于完整的丝弦锣鼓配器较为复杂,需要配备的器乐人员多,在协调性搭配、时间上统一、区域间协同、设备器材运输等方面有很多不便之处,导致一场真正的土家族交响乐难以完美演出。同时考虑到邀请演出单位或个人的演出成本的承受能力与自身社会效益的匹配度,受众选择丝弦锣鼓队伍的规模与标准逐步走向简单化。而且,在丝弦锣鼓的乐器配备方面,除了铜器(锣、钹)外,其它演奏乐器大都是自制,而且很不规范,导致演奏效果也就越来越差了。不得不指出的是,随着丝弦锣鼓在广大人民群众婚丧嫁娶重要节庆演出场次的锐减,加上临时拼凑的演出队伍训练时间短,每场丝弦锣鼓的演出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仓促上演的艺人也只能把各自的师傅教的东西进行简单的复制拉响奏完,谈不上通过演出来创新与发展丝弦锣鼓。

综上所述,建始丝弦锣鼓这一土家族民间传统文化正面临着重重危机:

一是村级丝弦锣鼓队伍的配器、组合趋向简单化,演绎水平无法提升;

二是部分精湛的丝弦锣鼓演奏、打击技法面临失传危机,后继乏人;

三是丝弦锣鼓艺人操业之路越来越窄,家庭经济压力导致无法专注提升与发展丝弦锣鼓演奏打击技法,艺人们无法静下心来潜心传承发扬丝弦锣鼓文化,创新与发展更是一句空话。资深的艺术家们对丝弦锣鼓文化的振兴逐渐新失去了信心;

四是信息时代的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影视文化狂潮般的涌入,对丝弦锣鼓这一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青睐程度也逐步淡化。

三、原因分析

(一)文化起源。建始丝弦锣鼓被誉为“土家人的交响乐”,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5年8月,建始县丝弦锣鼓的发源地长梁乡被命名为恩施州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点保护项目“丝弦锣鼓”。建始丝弦锣鼓又叫北乡丝弦或长梁丝弦,在长梁一带形成流传200余年,它是建始县最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之一。丝弦锣鼓以打击乐、弦乐、吹奏乐混合吹打击奏,广泛运用于民间红白喜事。建始丝弦锣鼓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干牌子”从“薅草锣鼓”里单独分离出来,与民间音调溶合形成“耍锣鼓”;第二个阶段是曲牌体戏曲音乐流入建始被本地锣鼓吸收,形成了新的“鼓吹乐”形式;第三阶段是板腔体的戏剧音乐的流入,与上述“鼓吹乐”融合并在演奏中加入了笙、竹笛、月琴、胡琴等丝竹乐器,逐步形成现在所称的“丝弦锣鼓”。建始丝弦锣鼓从1953年起,就在省、州、县各级文艺汇演中登台亮相。据不完全统计,参加各类庆典、民间艺术展演、艺术节演出、民间吹打乐比赛、文艺调、汇演等活动演出共500多场次,它固定的模式与灵活的演出形象日趋成熟,它的音乐形式被业内人士和专家称之为“土家交响曲”。

(二)发展现状。据调查,“建始丝弦锣鼓”班队,遍及建始县全境,全县境内有班队100多个,职业的、半职业和非职业艺人近2千人,每年演出约在3500场左右(全县班队演出总和)。仅长梁镇就有班队65个,职业的半职业和非职业艺人计1256人。这个调查统计的数字是惊人,世界上任何一个乐团不可能有如此庞大的队伍,所演出的场次是世界上其他任何演出团体不可能达到的,按平均每场收入以400元计算,这个庞大的演出团体年收入可达140万元,在一个贫困地区,这又是一个惊人的数字。2018年6月8日,建始丝弦锣鼓传承基地在长梁镇旋龙村正式挂牌成立,该村拥有众多的丝弦锣鼓班子,从业人员达到100多人。2018年7月,省文化厅长雷文洁来该村调研民族民间文化工作与艺人们亲切交谈、合影留念。旋龙村丝弦锣鼓表演队多次登上中央、省、州、县舞台,展示出其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魅力。

(三)传承意义。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是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涵;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链接民族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传承发扬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切实增强“四个意识”、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基层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文件精神,发扬传承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被誉为“土家人的交响乐”的建始丝弦锣鼓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民族工作者义不容辞而且使命光荣的重要工作。虽然建始丝弦锣鼓文化面临以上四个方面的困难乃至今后会遭遇更多的困难和问题,我们作为恩施州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者务必要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乡村振兴的千载难逢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民宗部门的大力支持,紧紧围绕传承发扬好建始丝弦锣鼓文化工作找差距、定措施、抓落实,坚持以丝弦锣鼓队伍建设为核心,以建设培训基地学校为首要,以建立健全培训体系为重点,以资金扶持为有效保障,全方位整合资源打造建始丝弦锣鼓这一民族民间器乐音乐品牌,让其深根于建始大地并枝繁叶茂,以少数民族文化发扬传承振兴助力建始县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

四、措施建议

(一)建设内容建议

1、建议项目名称:建始县长梁镇旋龙村“丝弦锣鼓”传承基地学校;项目实施单位建议:建始县民宗局、长梁镇人民政府;

2、建设内容建议:

(1)丝弦锣鼓专用展演排练厅建设(含电教室、教职工办公用房、教学桌凳和演排练厅木椅等);

(2)购置教学设备(含投影电视、电脑、数码相机、摄像机及印制丝弦锣鼓专用教材);

(3)定制经营丝弦锣鼓器乐(与供应商家签订打击响器、弦乐及其它乐器供货协议,按全县需求配送);

(4)添制演出服装;

(5)培训期间办公用品及水电费用;

(二)运行机制建议

1、建立定期教研教改制度。县民宗局会同县文旅局负责外聘民乐方面的专家尽心研讨,对教材进行完善,对教学进行专题辅导,对特色民族文化品味及品牌效应进行提炼提升。

2、建立定期培训演出制度。县民宗局牵头,会同县文旅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制定年度培训计划,定期开设基础班、提高班、研讨班等三类培训班,制定教学教辅计划并规范档案管理;每年举行一次全县范围的丝弦锣鼓大赛或汇报演出赛事。

3、建立公司化运营模式。由建始县长梁镇旋龙村委会牵头组建或利用县内民族文化企业组建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公司,以丝弦锣鼓文化传承基地学校为载体,组织开展培训和赛事筹办,按相关程序规定经营教材、乐器、服装及组织演出,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县民宗局视公司运行状况积极争取省、州民宗部门予以适当支持。

4、制定学员考核奖补政策。县民宗局会同有关单位,对参加培训班的学员,经培训结业考试考核合格,按照一定标准,据实予以奖补。

(三)项目资金意见

1、一次性投入项目:

(1)丝弦锣鼓专用展演排练厅建设,初步估算50万元;

(2)购置教学设备,初步估算10万元;

2、周期性经营项目:

(1)定制经营丝弦锣鼓器乐,初步估算15万元;

(2)添制演出服装,初步估算8万元;

3、每年需支出项目:

(1)培训期间办公用品及水电费用,初步估算10万元;

(2)学员培训奖补费用,按每年10支队伍150人每次培训15天,每人次每天培训费用130元以及往返路费50元计算,初步估算需30万元。

鉴于周期性经营项目在丝弦锣鼓少数民族文化传媒公司正式运行后可以通过经营获取效益来作为企业维持运转的有效补充,该项资金需求暂按50%测算(既11.5万元),以上所有项目初步估算共计111.5万元。

(四)社会效益分析

1、传承少数民族地区优秀历史音乐文化,打造民族地区传统文化品牌,提升地域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与参与度、知名度。

2、用优秀民间音乐文化艺术作品,丰富多彩活动,培养人、教育人、鼓舞人、激励人、亲和民众,促进社会公民公德意识的增强,大力推动建设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抵制腐朽低俗文化,倡导科学文明,克服愚味落后。

民间文化的传承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学校传承地方音乐

地方音乐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灿烂的地方音乐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文化事业也空前繁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流行音乐和外来音乐的影响,在人们时尚的审美视角中我国很多传统音乐文化的地位也悄然发生了改变,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印象。本世纪以来,随着各地民间艺术组织的再度萎靡和民间艺人的相继离开,很多口口相传的民间音乐已出现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现状,祖先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如不加大拯救力度,就将成为永远令人伤楚的传说了。近些年来,在专家和学者的疾呼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动也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使大量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拯救,但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如果得不到有效地传承和光大也只能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众人所知。长期以来,普遍认为传承和发扬地方音乐文化的任务是高等专业院校的教育任务,这种传承的方式只是大范围的地域特色文化,却很难涉及到某一个具体地方的音乐文化,因此,传承和发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是基础教育阶段音乐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展示地方音乐文化的瑰丽色彩,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向往

音乐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之一,在现行的中小学音乐教材中我国民族音乐作品也在半数以上。但是,教材中所选编的音乐作品大都离学生的实际较远,从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并不是太感兴趣。通过理性思考后认为,同样是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在不违背教材编写意图的情况下何不选择当地民族音乐作品作为教学范例。学生学习本民族本地方音乐文化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感觉会像学习母语一样亲近而且容易领会,更能表现出地方音乐文化所独有的情感和韵味儿,在一个拥有优秀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地方,音乐教学如果舍弃了地方元素,岂不是舍近求远,得不偿失了。教学中应不失时机的展示本地优秀音乐文化的魅力,让学生近距离感受本地音乐的纯美,并积极参与到学习之中来,不仅促进了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都会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二、加强教材开发,让地方音乐走进课堂

新课改要求把校本课程纳入学校课程计划,这一指导思想对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具有划时代的促进作用,学校应站在拯救地方优秀音乐文化的历史高度加快校本教材开发和利用,不能把这一重任只看成是政府和专业院校的事情,要把此项工作任务责无旁贷的担负起来,落实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成为校本课程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积淀厚重,包罗万象,在继承的过程中需要去粗取精,去其糟粕,既要不失传统又要符合文明,对民歌中低俗的歌词要进行提炼,使其符合中小学生演唱。学校还可把所在地的优秀民歌加以整理,按照体裁和难以程度编辑成册,作为不同年段的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学校还应制定传承地方文化的发展规划,建立健全弘扬地方文化的教育评价体系,让民族智慧的结晶世代相传,永放光彩。

三、构建开放课堂,拓宽地方音乐文化教学时空

新课程理念倡导构建开放性课堂,对于地方民族音乐教学来说更需要从多方面创设开放性教学,这种开放主要是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和实践。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学唱多首歌曲来提高学生对家乡文艺感性认识,并能对所学歌曲进行分析,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要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交流互动,让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做演员的荣耀和做评委的自豪。

结合第二课堂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民族乐器和民族歌曲兴趣小组,每周定期开展培训和展示活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艺术的情感,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学校还应邀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为师生献艺,让学生充分与民间文艺接触,感受来自身边的原生态音乐作品,让心灵在纯朴的音乐中得到净化,让情感在浓郁的地方文化中得到熏陶。

民族文艺的根在农村,魂在大自然,只有走进村野才能领略到民间文化的灵魂。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深入村庄,组织当地的学生一起体验在山野放歌的感受,放开嗓子对唱,含着号子劳动,让歌声在山间回荡,让情感在田园间跃动,享受那种一山歌起千山唱,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好感受,这种不是教学胜似教学的效果岂不比课堂教学要好的多。

四、开展主题活动,为展示地方音乐文化搭建平台

民间音乐文化是群众艺术,传承她需要全民的力量。营造学习、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气氛对宣传地方文化非常重要,开展地方性文艺汇演是不可缺少的一种有效形式。通过艺术加工把群众艺术搬上舞台,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观看学生的表演,使传统音乐艺术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活跃了群众艺术,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除了开展主题展演活动外,文艺工作者和音乐教师要多深入农村采风,发掘整理当地民间艺术瑰宝,并对其进行艺术再加工、再创造,让这种饱含泥土芬芳的传统艺术得以记载和传承,重现往日的华彩。

五、培养高素质音乐教师,把传承地方音乐文化推向纵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