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防灾减灾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为推动全县广大市民学习防震减灾知识,增强防震减灾和应急避险能力,切实做好我县第九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根据市地震局和县减灾委关于做好2017年防灾减灾日有关工作的要求,结合怀宁工作实际,怀宁县地震办于5月8日至5月14日开展了以“减轻社区灾害风险,提升基层减灾能力”为主题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避险演练活动,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有力,组织严密
为确保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经科委领导高度重视,5月8日专门召开了会议研究部署该项活动,拟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活动内容、时间安排、职责分工、活动要求。同时,还提前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协调,确保人员、场地、展台、宣传资料落实到位。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我办在“防灾减灾日”期间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活动:
(一)组织防灾减灾“进机关”知识宣传。通过展板和广播等形式在县政府机关大院内开展了地震应急救援知识、火灾逃生知识等应急避险方法知识宣传。
(二)开展社区防灾减灾宣传。5月12日组织经科委机关党员在小市镇良湖村开展了防震减灾知识“进家庭”宣传活动。为社区居民发放了500余份《安庆市防震避险实用知识手册》、《家庭防震要点》、《地震逃生十大法则》等宣传资料。
(三)组织学校应急疏散避险演练。5月12日,由县地震办、县教育局、县人防办联合在怀宁县独秀初中学校开展了防震疏散演练,同时各乡镇中小学均在当日开展了防震疏散演练。仅独秀初中参加疏散演练的学生就有3000多名,整个疏散过程组织严密,井然有序。为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应急避险能力,怀宁县医院志愿者队伍还组织到乡镇学校演示应急救援方法,为学生详细讲解了一些常见的医疗救护常识。
(四) 开展城区防灾减灾主题宣传活动。5月13日,在我县人流密集的市民广场开展了“防灾减灾日”现场咨询活动,为过往市民群众发放《安庆市防震避险实用知识手册》、《家庭防震要点》、《地震逃生十大法则》等宣传资料,现场解答市民提出的各类问题。
三、宣传到位,效果明显
一、活动时间
5月8日至5月14日(宣传周),5月12日(宣传日)。
二、活动内容
围绕“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安全发展基础”开展宣传。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知识、三防(防汛、防早、防风)知识,气象灾害知识、森林灾害知识、抗震知识、交通事故、火灾事故、家庭电、气、水事故、危险品事故及自然灾害灾后助等。规范灾害应急处置、应急预案编写、应急演练规程、应急避难场所设置,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三、组织领导
各社区、村要不断强化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将做好风险源头管控和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作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深入贯彻党的五中全会精神,精心实施防灾减灾救灾抗震“十四五“规划,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教灾抗震等应急管理重要论述精神,突出“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主题,认真组织开展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整合资源,统筹力量,充分利用自媒体、微信群、公众号等资源切实做好宣传。
四、活动安排
各社区、村根据实际实施宣传,围绕主题开展创新的防灾减灾抗震宣传活动形式。
1.主题:“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
2.时间:5月8日至5月14日(宣传周)
3.内容:各社区、村要结合各自特点,在防灾减灾宣传周期间,面向社会公众普及洪涝、台风、地震风、地质、森林草原火灾、生物、生态环境等各类灾害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通过自有电子屏幕、广播站等播放防灾减灾标语或图片,举办网络直播公开课宣讲关于防灾减灾救灾、自然灾害防治等重要论述精神,讲授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安全知识和实用技能等形式,切实将宣传工作落到实处。并开展一次防灾减灾抗震灾应急演练及创作文章、图书、视频、挂图、折页、图解等多种形式的科普宣传。
4.各村(社区)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多媒体设备资源,在5月12日集中开展城市与农村防灾减灾宣传工作,组织悬挂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宣传条幅,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防灾减灾标语或图片、发放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宣传手册、社区和家庭应急手册,视情组织应急演练、现场宣传视频播放等,国家级和省级减灾示范社区(金华社区、建国社区、松江社区)要切实发挥示范社区引领作用,制定简便易懂的应急指南,明确撇离路线、安置场所、物资保障,提高居民灾害事故发生后的转移遵险能力。引导社区居民和社会力量等积极参与灾害风险网络化管理,把灾害预警信息传递、科普宣传教育、灾害应急处置预案到人、落实到人,有条件的社区可针对消防安全、生产安全、医疗护、应急搜救、社会力量参与等内容开展培训等活动。
五、工作要求
(一)精心划,严密组织。各社区、村领导要高度重视本次宣传活动,指派专人负责,根据疫情防控的相关要求,制订细化活动方案,明确职责,提前准备好宣传资料等内容。紧紧围绕主题加强宣传,科学分析和研究防灾减灾重点工作任务,开展防灾减灾公众现场或线上体验活动,拓宽公众接受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宣传教育的途径,加大防灾减灾抗震救灾科学知识普及力度,提升综合减灾能力,普及防灾减灾法律知识,有力提升防灾减灾抗震救灾工作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
(二)立足本职,注重实效。各社区、村要不断强化安全发展理念,根据辖区特点,认真研究所在区域主要的灾害风险,做好风险源头管控和行业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分析重点设施和人员密集场所的薄弱环节,总结灾害应对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把宣传教育作为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丰富内容,创新活动形式,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各类灾害事故知识和防范应对基本技能,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基层应急能力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群众身边的安全风险,向社会公众尤其是中小学生、社区居民、务工人员、企业职工普及灾害风险知识和自救互教技能,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筑牢防灾减灾抗震救灾的人民防线。切实提升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三)缜密排查,强化管理。各社区、村要将防灾减灾抗震救灾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等有机结合,加强灾害风险网络化管理,并集中开展一次全面系统的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聚焦重点:居民区、社区、学校、医院、社会福利机构、建筑工地、火车站、客运站、大型商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和重要设施的隐患排查,对排查出的灾害事故隐患,编制灾害风险隐患清单,摸清灾害风险底数,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治措施,分期分批开展治理行动,明确工作责任和时间进度,认真执行自然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和信息报送制度,尽最大可能减轻灾害事故风险和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关键词:新平 防震减灾 工作 浅谈
中图分类号:P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a)-0214-02
防震减灾工作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全局,它是维护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富裕,社会进步,更需要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和安全的生活空间。人们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珍视生命[1]。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灾害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灾害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在整个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幸福美丽新平”的过程中,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防灾减灾基础建设投入和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应急机制,而防震减灾工作作为其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来抓,经过一系列的防震减灾工作实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 新平县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1 自然地貌和社会经济概况
素有“哀牢山中绿宝石”“褚橙之乡”和“中国花腰傣之乡”美誉的新平,地处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玉溪市西南部。东与峨山县毗邻,东南与石屏县接壤,南连元江县,西南接墨江县,西与镇沅县相接,北隔绿汁江与双柏县相望。全县国土面积4223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98%,坝区面积占2%。现有总人口274005人,其中少数民族占总人口71.8%,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民族县,境内矿产、水能、生物、旅游资源丰富。新平县群峦叠嶂,林海苍茫,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元江自西北向东南斜贯而下,将县境分为东西两片;哀牢山脉绵亘江西,磨盘、鲁魁雄踞江东。2012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现价)848186万元,人均生产总值29502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848345万元[2]。
1.2 地震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活动情况
新平地处红河断裂带、石屏-建水断裂及绿汁江断裂交错地带,东临峨山-石屏地震带,地势结构复杂;特殊的地震地质构造环境,造成周邻地区是地震多发区。新平历史上曾多次发生过M≥5.0级破坏性地震,周边的多次地震造成不同程度受灾。自1927年新平5.3级地震至今80多年无破环性地震记录,因此,新平所面临的地震形势较为严峻。
1.3 地震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1990)》划分,新平处于Ⅶ-Ⅷ度烈度区,其中Ⅶ度、Ⅷ度设防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70%和30%,属于地震设防高烈度区。
综上所述,新平物产丰富,风光旖旎,地震地质构造复杂,历史地震活动频繁。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质灾害隐患点居多,地震引发次生灾害隐患较大,地震形势严峻,防震减灾的任务艰巨。为了最大程度减少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始终坚持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一起抓,经过多年的努力,防震减灾基础设施逐步完善,防震减灾事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2 新平县防震减灾工作实践
2.1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组织体系
县、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组织领导指挥机构,分别成立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1名分管领导,组织落实好防震减灾各项工作,坚持每年召开全县防震减灾工作联席会议进行工作总结和部署。2011年制定了《新平县防灾减灾“十二五”发展规划》,按照《规划》要求提出了“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十三项主要任务、四个重点项目及保障措施。从2013年开始,防震减灾工作纳入县人民政府对各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使防震减灾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2.2 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新平县防震减灾基础设施薄弱,自2009年出台《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来,新平县狠抓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新建防震减灾业务用房和数字化测震台并投入使用;2010年陆态网新平GNSS基准站和地震信息节点建设完成并投入运行;2013年新平极低频电磁观测台竣工验收并进入观测阶段;2014年完成七套地震烈度仪安装并投入使用。通过不断加大投入,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2.3 加强队伍素质建设,提高监测预报能力
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抓防震减灾队伍建设,2008年增加人员编制,引进专业对口、爱岗敬业的3名高校应届毕业生,为防震减灾部门配强配齐专业技术人员;全县共设有16个固定宏观观测点并分别配设1名宏观观测员,12个乡镇(街道)分别配设1名防震减灾助理员,123村(居)民委员会由副主任兼任防震减灾联络员,确保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牢固树立“震情第一”的观念,坚持24h震情值班,每年制定《新平县震情跟踪工作方案》,加强群测群防工作,做好宏微观异常核实上报、震情会商及震情通报等工作。2009年制定了《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震宏观观测员、防震减灾助理员、防震减灾联络员的工作职责》和《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地震宏观观测员考核细则》,每年召开一次工作总结暨业务培训会,保障了各项业务工作的正常开展。
2.4 抓工程质量,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
2.4.1 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监管工作
防震减灾部门不断加强与发改、工信、住建、水利、交通等项目主管部门的联系协作,2010年新平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正式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确认,对重大建设工程、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和属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的,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不属必须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范围的,必须按照国家颁发的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抗震设防要求的采用不符合相关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不给予立项批准。加强施工图设计的审查和施工质量监管,对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不给予验收,确保新建、改扩建的建设工程依法按抗震设防要求设计,按设计施工,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2.4.2 全面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新平县人民政府把校安工程、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彝族山苏安居工程、地质灾害搬迁安置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作为保民生、保稳定和提高全县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工作来抓,本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统一管理”的原则,确保工程质量和抗震达标,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房屋建筑的抗震能力。
2.5 强化宣传教育,增强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
创新工作思路,扩展宣传渠道,从简单走向多元,从单一走向多样,不断地把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引向深入。一是以“5・12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11・6云南省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群众赶集日”等活动为契机,在县城和各乡镇人员密集点进行集中宣传,展出展板、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和解答群众咨询。二是利用新平电视台、新平防震减灾网和新平气象电子屏等媒体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播放防震减灾短片及宣传标语、刊登和滚动播放防震减灾知识。三是按照防震减灾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部队、进农村、进家庭的要求,2010年以来,深入到机关、企业、学校、社区开展防震减灾知识专题讲座50余场次。四是根据《关于开展学校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新教联发〔2012〕1号)的要求,对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进行了系统的防震减灾知识培训。五是新平县把防震减灾知识列入各中小学校安全教育课程,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2012年组织人员录制300套《防震减灾知识光盘》发放到全县各中小学及幼儿园,并在安全教育课让学生们观看学习。六是为落实《新平县防灾减灾“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十二五”期间每户家庭发放一本防震减灾知识手册,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95%的目标,2013年组织人员编撰《防震减灾知识手册》,印刷9万册发放到全县每户家庭,户均一册。七是2014年古城街道办事处锦绣社区创建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新平县第三小学创建防震减灾科普学校通过县级和市级验收,将充分发挥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和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和“小手拉大手”效应。
2.6 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2.6.1 地震应急预案制定
2013年,县人民政府新修订了《新平县地震应急预案》,完善了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领导机构和机制,调整了地震应急响应级别,实现了与国家地震应急响应级别的有效衔接,明确了各级各部门的职责任务。全县12个乡镇(街道)、县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医院、大中型企业制定和修订完善了各自地震应急预案。
2.6.2 规划建设应急避难场所
依据《新平县城总体规划修编(2010-2030)》,充分利用现有公园、绿地、广场等布局应急避难场所,经过完善供电、供水、排污等配套设施,划分相关功能区并配套制作安装相应的标识牌,2012年桂山公园、溪湖、民族广场、中心广场建设成为县级应急避难场所,总占地41.697公顷,震时可疏散安置避难人口10余万人。
2.6.3 建立地震应急基础数据库
2013年完成了新平县社会经济、交通、人口、电力、通信、水利、城建、卫生、教育、地质灾害、房屋建筑等相关数据的统计、整理和建档入库。
2.6.4 组建应急救援队伍
2010年党委政府决定依托公安消防大队、武警、民兵常设应急分队组建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英勇善战的新平县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各乡镇(街道)组建了民兵应急分队,配备了相应的救援装备;卫生部门依托县级医疗单位组建了县级地震灾害医疗队伍;2013年依托团县委组建防震减灾志愿者队伍。
2.6.5 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
2011年新平县实施防灾应急“三小”工程建设示范活动,为全县约9万户家庭发放1本防灾应急小册子,配备1个小应急包。小应急包配备了手电筒、口哨、多功能钳、绷带、压缩干粮、矿泉水等物品。
2.6.6 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自2008年汶川地震后起,全县各学校每学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从2011年开始,每年组织县内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村(居)委会开展1~2次防灾应急小演练。2013年11月6日,县人民政府举行了新平县地震应急演习,先后开展了县抗震救灾指挥部聚集及桌面推演、地震应急疏散、人员搜索营救、地震次生灾害抢险、自救互救等实战演练。
2.6.7 加强应急救援物资保障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积极开辟多元化抗灾救灾应急筹资渠道,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各方面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建成了县级救灾物资储备库。2009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配备了5部卫星电话,县应急办和县防震减灾局分别配置了一台无线短波电台,县公安、国土、林业等部门及各乡镇(街道)配置了能覆盖全县上下的对讲机。
3 结语
通过多年的努力,新平县防震减灾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防震减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未雨绸缪,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地抓,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长效机制,引导全社会共同关心、参与防震减灾工作,努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和谐的幸福美丽新平。
参考文献
一、痛定思痛:地震校舍悲剧根源何在?
震后反思,各界普遍关注校舍大量垮塌的根源。据相关媒体报道,此次地震中有建筑物完全垮塌或部分垮塌的中小学校有42所,校舍垮塌面积199万平方米。如绵竹市五福镇富新二小、都江堰聚源中学、都江堰新建小学等学校建筑都存在质量疑点。富新二小教学楼在10秒钟之内完全垮塌,127名小学生被定格在镜框中,这栋教学楼是五福镇19个村所有楼房中唯一垮塌的一栋。都江堰新建小学的半幢教学楼在地震中垮塌,死难师生239人,但在该建筑后面,同年建设的城关幼儿园却安然无恙,距该校百米之遥的北街小学的建筑物也未倒塌。据了解,上述垮塌的校舍都存在混凝土内用铁丝、预制板钢筋太细、墙与梁柱间无抗震构造等严重的建筑质量问题。
2008年5月下旬,四川省建设厅曾出具了一份关于“5・12”汶川大地震校舍大面积垮塌的专项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①建筑设防标准低。②地震烈度太大。③部分建筑结构设计不合理或施工质量控制不严格等。也有人士认为,其深层次原因在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中小学建设由乡镇自筹资金,建筑投资太少,建成了一批“三无”(无规范设计、无规范施工监理、无规范竣工验收)校舍。笔者以为,症结绝不在此。经费短缺不应成为质量低劣的理由,更不应将责任简单地推向“体制”或管理缺陷。
二、国际共识:夺去人生命的是建筑物,而不是地震
1、国际先例教训深刻
汶川大震悲剧使人想起了1988年前苏联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的大地震。1988年12月7日,前苏联亚美尼亚加盟共和国北部发生里氏7级地震,震中8度,震源深度10千米,共造成24972人死亡,其中学生近6000人。破坏和损失最严重的是亚美尼亚第二大城市列宁纳坎(人口29万),该城80%的住房、学校、厂房倒塌。据国际社会的分析,这次灾害带给我们的严重教训主要是:
(1)部分建筑物未达质量标准
地震中不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低层建筑物没倒塌,而新建的高层建筑物却倒塌了,其原因主要是后者存在质量低劣的问题。
(2)地震危险区未制定防灾措施,未开展应急宣传教育
此前,前苏联地球物理研究所科学家完成的有关地震危险性区划已明确说明该地区有发生6.1~7.0级地震的危险性。但1985年风险图被交给亚美尼亚以及与其毗邻的格鲁吉亚有关官员后,却一直无人关注此事,更没有人采取相应的行动。当地公众没有接受过任何防灾教育、做过任何防灾准备。
(3)救灾抢险的技术与装备严重不足
亚美尼亚地震后救援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几乎没有任何工具,更没有先进的科学开挖方法,救援人员只能赤手空拳地挖瓦砾堆,延误了救人的宝贵时间。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主张:“减灾始于学校”
早在20世纪6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将建筑安全纳入针对成员国的教育计划中。1993年,联合国确定的国际减灾日将主题定为“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要特别注意学校和医院”。其分析报告《抗御自然灾害》强调:夺去学生生命的不是地震,而是倒塌的建筑。
2006年6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组织在巴黎总部发起“减灾始于学校”的活动,以促进各国将减灾内容编入普通学校的教学大纲。但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33个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有这些内容。2007年10月10日是第18个国际减灾日,其口号仍是“减灾始于学校”。可见联合国及其相关组织对校园安全的极端重视程度。
3、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提出学校安全建设原则
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OECD)在2004年发表的题为《在地震中保护学校》的研究报告中提出,要减少学龄孩子在地震中的风险。2005年7月21日,OECD再次新闻公告,提出为保护学校安全,应遵循如下7项安全建设原则:①要根据灾害风险等级,建立清晰且可衡量的学校抗震安全目标。②要确定地震的危险度水平,在可能的情况下分析并绘制地震灾难地图。③提前制定对学校建筑抗震要求的目标或期望,希望学校建筑不仅具有抗震能力,而且损害要有限,要能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成为避难求助中心。④学校新建必须首先考虑其安全性,尤其要及时纠正学校在抗震方面的问题。⑤要持续建立学校安全行动计划,并持续不断地丰富与调整。⑥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学校安全,要既有缓解地震灾害的战略,也有针对其他灾害的措施。⑦保障促进学校安全的多种政策的长期性,保障投资的落实等。
三、全面推进校园安全减灾的对策建议
面对制定校园重建规划的要求以及建设“震不垮”的校园的目标及呼声,笔者以为,必须从工程性对策和非工程性对策两方面人手,推进校园安全减灾工作。
1、有关校园安全的工程性对策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此次地震中,夺去师生生命的是低劣的建筑物,而非地震本身。因此,要有效预防地震灾害的发生,就要使学校建筑物成为最可信赖的避难所。
(1)提高学校建筑的抗震标准
具体建议包括:①强化抗震的整体性。即一方面使用现浇板,另一方面用好构造柱和圈梁。如果汶川地区的房屋在震前全部加上了构造柱和圈梁,就绝不会有如此惨剧发生。②抵制预制板的大量应用。从某种程度上讲,使用预制板盖房子就如同搭积木。由于抗震性能差,所以,预制板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已被称做“棺材板”,但直到2000年左右,它在我国大城市还有旺盛的市场。③学校要设法避免抗震的“先天缺陷”。比如:教室、活动室房间大;为了追求采光效果,窗户大,墙面少。再如:采用单面、外廊的走廊设计,楼板多由柱子支撑,如果教室两边都是走廊,那么就只剩下教室前后两面墙抗震,两边柱子的作用会很弱。
与汶川地震相似,台湾地区1999年“9・21”大地震曾造成全岛近千所学校严重受损,当时调查发
现,全岛95%的校舍不符合抗震要求。现在,在台湾地区,学校建筑的抗震能力已大为提高,一般要比民居高出至少25%。
(2)争取将学校建成公共避难场所
设计界根据建筑物的重要程度将建筑物分为甲、乙、丙、丁四类,甲类是国家特别重要的建筑。对于学校建筑,我们除了要确定它的抗震设防标准外,还要确定建筑物等级。但标准不能无限提高,定多高才适宜,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政策问题。现在,中国的城市避难场所多设在公园或城市广场,如果能申请将学校确定为灾难后的公共避难所,那么它的抗震设防标准就会大大提高。这样,学校就有希望赢得更多的条件和资金,提高校园的安全性。
在这方面,日本静冈县的做法值得关注。日本静冈县地震预防计划始于1976年。他们认为,在地震灾害应对中,学校至少可以发挥三方面的作用:①开展灾害预防教育。静冈县不仅在中小学开设常规的防灾课程,还将每月的第一天定为“安全检查日”,教师与学生检查安全设施和用具,增强对抗震安全的认识。⑦充当训练场所。每年9月1日是该县法定的抗灾演习训练日,每个学生每年有3次~5次训练机会。③充当撤离中心。静冈县设立了372个撤离中心,其中有176所小学、75所初中和13所高中。学校的建筑物和体育馆被加固,用于接收伤员等。他们特别强化了学校设施中生命线系统的建设,如保证供水、供电系统的可靠性,学校有一个有效的医疗急救系统等。
要实现把学校建成地区应急避难场所这样一个高目标,我们必须做到:①在这个区域中找出威胁学校安全的风险要素。②透彻研究安全学校建设的目标,如技术标准、设防水平、管理体制等。③要明确并保障安全校园建设的最基本的经费。笔者曾向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提出建议,将学校作为一个区域中的“特别保护区”,重建校园必须由国家甲级设计单位进行设计,以确保校园建筑单位的高规格、高资质。④满足安全校园建设在信息化等诸方面的特殊安全要求等。
2、有关校园安全的非工程性对策
“5・12”汶川大地震给我们的启示还在于,我们已往进行的灾难教育局限性太大,不仅没有进行巨灾教育,更没有做过最大危险准备下校园坍塌模拟后的必要演练。为此笔者建议:
(1)校园安全建设要抓隐患,利用案例进行教育
校园的不安全因素极为复杂,既有学校建筑设施的不安全因素,也有社会的不安全因素;既有校园内存在的事故隐患,也有周边社区事故对校园安全的威胁。总结灾害教训,研究校园安全建设中的细节很重要。如学校是否制定了有关校园安全的愿景?校园的色彩安全吗?教室、图书室、厕所的容量和拥挤程度如何,如遇紧急情况,学生是否有安全保障?学校内的安全标志完备吗?每个学生是否知道自己校园的避难场地及应急逃生路线?学校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调动社会上的志愿者队伍?学校是否坚持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综合应急事件安全演练?
“5・12”汶川大地震后,四川的孩子们比我们想象的更坚强。灾难也许是最好的教育。如果我们能将汶川大地震中许许多多鲜活的事例融入课堂,让亲历大地震的师生将自己的所感所闻告诉全国的中小学生,那么,我们的防灾教育效果就会大大提高。这将是一个极有价值的非工程性防灾对策。另外,可以将相关内容充实到每年3月进行的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活动中。
(2)校园安全文化教育应尽快到位
2005年6月16日,公安部正式公布“八条措施”,以维护学校和幼儿园的周边安全,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强调,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但笔者以为,系统化的校园安全文化教育并未到位。如缺乏校园安全文化教育的教材,现行的各类读本仅仅是一种应急式的小册子,虽有应急效应,但不系统、不完善。所以,应尽快组织专家编制有巨灾背景、有沉痛记忆的防灾教材,编制城市灾害及综合减灾类的安全文化教育教材。采取灵活生动的教育方式,使科学减灾自护的演练经常化、制度化、专业化。
>>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媒体策划会议召开 “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总结策划会议召开 2011年~2013年我院麻醉性镇痛药应用现状与趋势分析 新疆: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共话气候·冰川·生态 解析极端天气――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七期 我院2011~2013年特殊级抗菌药物用药分析与评价 新疆科协举办“防灾减灾”专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 山西启动“专家与媒体面对面”系列活动 贵州省2011年与2013年7―8月干旱对比分析及对农业的影响 中医与科学养生――“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第八期 长荣股份举办2013年卷筒纸客户面对面活动 2011~2013年盘县鼠疫监测结果分析 2011―2013年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监测分析 2011~2013年噪声作业工人健康监护结果分析 2011~2013年吉安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与病原学监测分析 2011―2013年我院抗菌药物使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的分析 首席科学家建言2011年粮食产业发展 我院2011年~2013年抗高血压用药分析 与法证科学家面对面 2011理财疑惑面对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科技部. 2015年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逾5%[J]. 中国科技产业,2012(5):48-49.
[7]科技日报.冯长根:中国科技在讲自己的“故事”(2014-3-1)[EB/OL].
http:////kjrb/html/2014-03/02/content_249598.htm?div=-1
[8]张红方.我国社会热点事件与科学普及的互动关系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9]徐顽强,张红方.科学普及“嵌入”社会热点事件的模式研究[J].科普研究,2012,7(2):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