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外的文化与礼仪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酒店管理 企业文化 对比分析
当今社会,酒店集团在经历了价格竞争和质量竞争之后,最终必将走向企业文化竞争。越来越多的酒店意识到,满足自身发展需求兼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是酒店发展的软实力,是酒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然而,一个酒店企业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事,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和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的今天,酒店企业不仅要面对经营过程中新生的日常管理问题,还要面对因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其他管理问题。因此,我国酒店要想在全球的竞争中占有优势,就必须对中外酒店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清醒的认识。
一、文化、企业文化及酒店企业文化
“文化”一词,至今为止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文化对经济、社会和人本身的影响之深刻已是不由争辩的事实。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文化则指后者。不管广义狭义,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创造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沉淀物。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的总称。根据企业文化层次理论,企业文化可分为企业物质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制度文化和核心的企业精神文化。一般来说,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核心的精神文化;狭义的企业文化指企业的精神文化。为了更科学全面地把握酒店企业文化的内涵,本文对酒店企业文化作如下定义:
酒店企业文化是指酒店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过程中,逐渐发现、总结并凝结成的,为全酒店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经营理念、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企业愿景以及价值观和一切物质形态等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及处于核心地位的精神文化。
二、中外酒店集团企业文化的对比
(一)物质文化比较
酒店的物质文化指酒店的建筑和设施设备(即酒店的硬件)所表现出的文化,是酒店企业其他文化的物质载体。
通过对大量中外酒店的对比研究发现:相应级别的中外酒店在物质文化上差异不大。它们大多地处城市CBD,交通便利;建筑识别性强;客房格调雅致,并配备技术先进的服务设施;齐全的休闲康乐等配套设施;支持全球交互预定的销售网络。
(二)行为文化比较
酒店的行为文化指酒店企业员工在企业经营、对外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以及人员管理中产生的文化。它是酒店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
中外酒店企业的行为文化差异显著,究其根本是国家文化层面上的差异。具体到酒店内部,主要体现在服务顾客时的语言、举止等方面。比如,“服务进房”和“卫生间贴身服务”在中国看来是酒店热诚待客的表现,而在外国却被视作不尊重顾客隐私,甚至严重侵犯顾客私生活的行为。
(三)制度文化比较
酒店企业制度文化指酒店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主动创制组织的规范体系时所表现出的文化,它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
中外酒店企业在制度文化上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决策方式不同。在国外,由于资本主义的自由平等精神的影响,企业上下级之间的权力距离较小。决策管理追求理性和民主,力求做到制度化、程序化,以此作为高效率的保证。相反,在国内,受中国传统君臣等级文化的影响,企业内部存在较大的权力距离。许多酒店企业决策方式是“环链式”,即在做重大决策时,为了保证不出现或降低失误,通常采取企业领导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决断的方式。但是,随着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酒店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在逐步升级,呈现国际化的特点。
(2)制度理念不同。在国外,酒店企业十分注重规章制度的建立,并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凡事对事不对人,因此显得理性而缺乏人情味。在国内,由于大多企业都是家族式管理模式,成员之间都处在微妙的人情关系中,管理上更多靠的是无形的社会伦理秩序。
(四)精神文化比较
酒店企业的精神文化是酒店企业在经营管理实践中,在社会文化背景和意识形态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期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的综合,它是酒店企业文化的灵魂,决定着酒店企业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
在国外,酒店企业的精神文化是以追求利润和价值为出发点,但它们深谙利润和价值由人创造,也应与人分享的道理。为此,国外酒店都非常重视员工个人能力的挖掘和使用,并把酒店的利益的追求和员工个人价值的实现绑在一起。只要你有能力,有创意就能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而且,当你取得成功时,就可分享利益和获得荣耀;而当你失败时,依然能得到企业精神上的认可。
【关键词】跨文化导入西南师范大学版小学英语教材本土文化外国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1-0092-02
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那位韩麦尔老师说的一句话道出了民族语言的巨大力量:“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语言与文化的密切联系。英语与汉语都包含着自身的文化和价值。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合理的跨文化导入,是实现两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有效途径。
一 概念界定
1.文化与语言
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对于文化的理解,现在社会存在把文化作为知识、价值、思维方式、修养、行为、态度、信仰、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一定的语言总是历史地和一定文化相关联。语言是相关文化的关键。各种语言本身只能在交织蕴藏语言的文化背景中才能被充分认识;语言和文化总是被一起研究的。”著名语言文化教育研究专家Kramsch在《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中认为,应该把语言和文化看做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使语言和文化教学融合为一体。
2.跨文化对比
外语教学的目的并非要让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外国化”,而是要通过外国语言文化学习的“跨文化对话”让学习者具备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理解意识(cross-cultural awareness),做到母语文化与第二文化的互动(interaction)。语言交流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跨文化对比应注意两个方面。首先,注意本土文化的重要性;其次,培养正确的文化精神。使学生认识到外国文化是一种客观存在,文化无好坏之分,对待外国文化应采取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用我们自己的文化、道德、价值观作为标准去衡量、评判外国文化或拒绝外国文化。
二 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
本文选取了西南师范大学编写的小学英语教材(下面简称西师版),对教材中包含的文化内容进行分析,并根据教学实践分析文化导入中出现的问题,论证跨文化导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看得见的文化与看不见的文化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文化是指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西师版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包含了很多可以让学生直观了解文化的模块和单元,比如小学六年级,每个单元都会设有Culture Garden,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1)关于全球化下的共同文化。以六年级上册为例,第一单元介绍Air School,Internet的普遍运用。(2)生活方式的文化。如不同国家的交通规则(Different Traffic Rules)。(3)风土人情。米饭在不同的国家的不同吃法。看不见的文化包括:(1)价值观念。这些文化行为内容包括礼仪观、面子观、关系观,如颜色、数字、手势、动植物、物品的文化联想等。(2)思维方式。不论是思考问题的模式、方向还是情感态度、观点意见、个人隐私、时间还是空间等的概念,中西方间的差异很大。(3)交际文化。外语交际属于文化型交际,其中有不少交际文化问题,所以,外语课程中要注意介绍中西方交际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知识和能力,如称呼、招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中西方礼仪礼节知识。
2.跨文化的碰撞
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交流。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范畴,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碰撞。汉语文化氛围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正迁移或负迁移。西师版教材中没有单独将这两种文化拿出来作比较,只是在不同的知识点中一笔带过。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跨文化的碰撞无处不在,任何一个简单的知识点都容易使学生产生困惑,比如中西方对颜色(例如红色)的不同意见等。因此,应在课程内容中增加目标语文化、中国文化和中外语言文化比较。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通过讲故事、英汉翻译、对比讨论、案例分析、观察、调查、采访等尽可能多的形式,让学生掌握相关或必要的文化知识、语言功能和交际策略。
和大多数教材一样,西师版的教材仍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文化的内容多偏重于事实的介绍,缺少深层次的感同身受。其次,本土文化介绍的比重小。为了营造英语语言学习的氛围,英语教材中更多的是展示外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介绍则一笔带过。再次,文化内容不系统,大多是根据知识点的需要引入,点点分布,相关内容并不面面俱到,并且缺少归纳性的描述。
三 小学英语文化内容的导入策略
1.夯实传统文化,不失本我价值观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对小学生而言,对传统文化体系、文化蕴涵、文化精髓的认识并不全面和系统,因此在语言教学的文化导入时,要先夯实传统文化,形成中国人的文化意识。这一过程不仅能够保障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还可以在导入外国文化时避免产生混乱,避免学生将外国文化作为自身态度、情感价值观取向的严重错位。
教师的教学信念和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给学生普及常识性的知识,依据教材提供的知识点有层次地导入文化,能够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英语语言。
2.多种方式导入,构建文化体系,注重开放、包容与实践
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以教材为蓝本的基础之上,要注重建立开放、包容、实践的文化意识。文化始终处于多元化和变化发展之中,需要构建开放的文化体系。文化本身没有对错,跨文化的对比与交流要保持包容的态度,不以本民族的标准衡量其他文化的差异。语言的最终目的是交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交流不同文化的价值也是英语教学者的教学目的之一。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跨文化导入中首先要夯实传统文化,再将外国文化导入,进而进行跨文化对比,不仅可使学生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可以更深地理解语言的文化含义,避免出现“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
参考文献
[1]阿尔封斯·都德.最后一课(郝运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2]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3]Lado, 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s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957:71~75
[4]Claire Kramsch.语言教学的环境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心有祖国――提高中西文化的鉴赏力,增强爱国意识
学习外国的文化,不是完全照搬、全盘肯定异国文化,从而摈弃自己国家的文化;也不是妄自尊大而排斥外国的文化。它强调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与本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尊重他国文化的同时进一步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力,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修养。
四年级上册上第六单元,讲的是就餐,第一课讲的是中餐,第二课讲的是西餐,第三课讲的是快餐。教学中,我通过幻灯片将各种菜肴和用餐工具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短片让学生了解西餐的礼仪,鼓励学生去西餐厅就餐,体验生活,丰富阅历。六年级上册在六上,讲到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学习北京举办的第28届奥运会,学生把各种手抄报和纪念品带到学校,我们一起观看领奖视频,学生爱国情绪高涨。
眼望世界――创设大情境小语境的教学环境,感受西方文化
英语教学,强调语言的实践性,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理解真实的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和运用语言。
关键词:英语课堂 跨文化意识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1-02.020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证,是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组成部分。在英语课堂中,进而培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使学生愿意了解外国文化。
一、当前课堂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虽然目前我们的教学中也渗透文化方面的意识培养,但总的来说,研究主要停留在传统英语教学的层面上。要使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到得体的交流,必须先让他们了解最基本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1.顾此失彼,无法将文化和整体有效结合。
在传统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把目光放在英语的教授和学生的学习上,而忽略了英语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内容。从而,学生只能单纯地接受到对课文中的句意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英语教师不应只是停留在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应该将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融合成一个整体来讲授。
2.填鸭式讲解,降低学生阅读的有效性。
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都体现着文化内涵。英语文化知识的缺乏,会导致学生对英语内容的理解不深刻,进而在进行交际时,出现遣词不当或不得体,使交流受阻。英语课堂中,有些教师将阅读分为三个步骤:第一遍默读,画出不认识的单词或短语,教师讲解;第二遍跟读,教师布置问题,联系课文回答问题;第三边朗读,朗读后讨论,学生知道了什么?其实,这样违反小学生认知规律的阅读方法,很大程度上会妨碍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方法
1.对比法辅助讲解法教学。
讲解法就是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的重点,详细解释教材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让学生理解教材里面的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方法。对比法是在讲解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不同内容的对比,了解其中的同异。这是跨文化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每个民族的文化特点都是不一样的。通过对比法辅助讲解,就能发现本国文化与英语国家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外文化的有效理解,提升跨文化意识。英语教学中,在讲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比,在对比同异的基础上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与掌握本国与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
例如,在英语国家,年龄是非常隐私的话题,在一般的谈话中直接问对方的年龄(特别是女士)是非常忌讳的,小孩子除外。并且,借此进一步渗透下列内容:在和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不要随意打听别人的家庭、收入、婚姻、等问题。
小学涉及到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对本国与英语国家之间的不同文化差异和冲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借助节日文化,呈现背景知识。
现如今,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和学生)非常喜欢过国外的节日。教师应该利用教材中的节日话题,使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可以通过和本国节日的对比,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和我们本国节日的异同。
3.借助课外活动,感受文化内涵。
小学生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他们乐于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小学,可以根据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开发一系列适合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校本英语教材,使学生在课外的英语活动中,轻松愉快地了解并接受英语国家的文化。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学提升学生跨文化意识能力摭探
中图分类号:G353文献标识码: A
前言:提升学生的英语情感,增强语言学习敏感性,跨越文化意识认知和能力超越的障碍,养成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能够极大的推进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生成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成为当下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与自己有着相同文化背景的人,而是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迥异的外国人,所以我们不能再单纯依赖母语文化来表达自己或理解对方,而应在充分考虑对方文化习惯的基础上作出判断和反应。
2、新要求
《英语课程标准解读》(2002)对英语文化知识的教学有着明确的规定:在英语学习的较高阶段,要通过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他们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3、高考形势的需要
纵观全国各省市高考英语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对西方文化知识或跨文化交际的考查一直没有放松,特别是在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中,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我们应加大西方文化知识的导人,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并以此作为提高高中外语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意识的提升
1、正确感知语言学习的根本, 其文化意识层面的渗透及“跨文化”性能力层面的发展。
语言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反映并体现了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等特点。语言和文化内在与外化和谐与矛盾的统一,展示并传承了该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决定了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既要寓文化于语言之中, 又要融合语言于文化之中。
因此,英语教学应在关注基本语言知识输入和语用输出能力培养同时, 注重语言与文化教学的互融, 在注重文化意识层面培养同时,更好的关注其内涵文化“跨文化”性的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具体教学中, 教师可通过运用英文原版教材、电影、电视、多媒体等,把语言内涵的文化整合到课堂, 使学生充分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的文化习俗、生活和思维方式、宗教礼仪、非语言交际动作行为内涵等背景文化, 提高学生跨文化环境使用恰当语言的意识, 充分体会文化的偶合与差异, 品味其文化内涵,感受异域文化特有的魅力,进而增强学生跨文化的意识, 提高学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2、充分认知语言学习的理性意义, 其“工具性”的本质语言是用来交际的, 语言学习的理性意义在于其“工具性”的本质。这一属性确立了外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有效交际的人才。
现行《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 》也明确指出了英语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能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信息交流为目的的根本内涵。其实质也正反映了语言学习的理性意义其“工具性”的本质。
也就是说,语言学习的理性意义首先表现是它作为一种工具,其次,才是其外化形式。英语教学中,理性的认知英语教学即提供给学生一种语言文化工具并教会学生如何更有效的运用这一工具进行交流。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行为的变革
1、关注英语“情感”色彩的形成心理学认为,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定程度上,情感已经不是语言教学的问题,甚至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而是人的发展问题。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
英语教学就是英语情感产生和形成的生命精神体验的发展过程。积极情感的融入对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 积极的情感会带来意志和毅力,学生跨文化的交流意识和实践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提升。
激活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也就提供了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当语言的学习有了真实的人或者真实事物的衬托,就使语言显得更加丰满,因而激发学生积极的英语情感并激活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重要内涵之一。
2、注重文化“敏感性”语境的生成,文化的“敏感性”能够为学习英语提供真实的语境,使英语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发掘学生对文化偶合与差异的敏感度,它以一种最直观却又不失幽默的方式将可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种族不同国家的人们的行为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学生通过对比, 发现和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偶合与差异, 从而生成并获得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文化敏感性, 加深对中外文化的理解。
这种跨文化对比是文化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 其目的就是通过两种文化的偶合和差异比较,让学生能恰当地、得体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实践证明: 英语教学中, 提升学生对目标语与本族文化异同之处的敏感程度,可在很在程度上增强学生对跨文化的语言内涵层面的感知意识, 促成有效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教学中应该充分关注学生语言文化“敏感性”语境的生成。
3、强调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性”的习惯养成。跨文化意识是指对异同文化与共同文化的异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语时根据目标语文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生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通常划分成四个层面:一是对文化表面现象的感知;二是对该文化与其它文化存在显著差异的某种意义的文化特征的察觉;三是对于理性分析该文化与本土文化存在的显著差异所取得的文化特征的认知;四是从该文化持有者的角度对其文化的感知与掌控意识。
这是跨文化意识的最高境界, 要求参与者具备“移情共鸣”和“文化融人”的能力, 这需要通过长期生活体验才能获得。所谓“移情共鸣”就是要设身处地体会别人的苦乐与际遇, 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文化融人”则是在充分感知文化偶合与差异基础上, 置身于该文化背景上观察和思考问题。这种意识和能力“自觉性”的程度直接影响跨文化交际的质量,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交际者能否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的重要准绳之一。因此,高中英语教学应把养成学生这种跨文化的意识和能力的“自觉性”习惯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结语:综上所述,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其根本就是为实现有效跨文化交际,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按步骤、有原则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的交际能力, 使他们能准确而得体地运用英语交际,提高其文化素养。特别指出: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 高中学生作为社会将来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主要生力军, 在涉外日常交际与业务交际中必须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与交际能力, 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的意识与能力。在这方面, 广大英语教师应保持清醒的认知和特别关注,并加强培养,以适应时展对外语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汪婧.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0).
[2] 杨东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策略[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7(1).
[3] 张钊,马敏.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J] .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