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学教育智能化

医学教育智能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学教育智能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学教育智能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110-02

束定芳、庄智象(1996)指出,任何目的的外语教学都应始终贯彻以下三条原则:第一,语法原则,把语言知识的传授放在一定的位置;第二,交际原则,把语言结构和语言功能结合起来,使学生了解语言结构的多样性和语言功能表达的多种可能性。第三,文化原则,采用对比分析方式,使学生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学会不同文化的交际模式,增强语言使用的跨文化意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文化教学已越来越成为教师们的共识和关注点。语言教学已不能再局限于语言技能教育,而是将语言综合素质教育作为教学的目标。2007年,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是这样阐述的:“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面语言基础课,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大学英语课程的重心必须向文化教学转移,真正培养出既有语言知识,又有语言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但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突显文化特色,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词汇、句式、语法、篇章等语言形式的学习树立起明确的跨文化意识,实现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有机结合,还有待探讨。

一、文化教学的内容

多年来的英语教学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与实践方法,文化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应有一定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其教学内容不应是任意的、无目的的。现阶段的文化教学,概况起来主要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文化意识的培养。从18~19世纪的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德到20世纪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再到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近现代众多的思想家、哲学家、语言学家、社会学家都在各自领域对语言、文化二者的关系做过精辟的分析,指出二者互为载体、互相影响,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传播,语言反过来也影响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如果在英语教育中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那么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发展便会出现脱节,并导致实际交际中因语义、语法及思维习惯和文化习惯等差异的出现造成沟通障碍及误解。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国家、每个个体不可避免地要加入到全球物质及思想的交流过程中来。事实上,巴别塔的建造每一天都在进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语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与中文的交际过程中,如果不能进入一个相同的文化背景中,极易发生交际失败。在目前中国这样一个非英语语言环境的国家里,仅用几年时间习得英语国家的文化是不可能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他们对文化的掌握和理解都不可能达到以英语为母语人的水平。因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成了关键问题。

2.文化知识导入。虽然我国的英语基础教育已经推选了许多年,学生水平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一门语言,特别是它背后的文化仍旧是个美好的梦想,难以企及。作为教师,我们要认识到学生的语言知识是分阶段分层次增长的,他们对英语的认知水平也是逐步提高的。也就是说,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也只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文化知识的导入应通过介绍简单的词语文化因素及日常交际用语中的文化因素等交际文化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随着学生英语能力的逐步提高,再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全面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知识。

3.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也就是使学习者掌握在于不同文化的另一方交流过程中,根据话题、语境、文化背景使用得体恰当的语言。可以说,文化交际能力是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最终目标,这是个从语言输入到语言输出的过程。要实现这一过程,既要求前文提到的文化意识的培养,更需要大量的文化知识输入。很难预测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何时能够达到现实社会要求的水平,甚至限于环境等多方因素,教师自身也不能非常有把握地宣称自己具备了足够的文化交际能力。但真实的语言输入和真实交际环境中的输出,毋庸置疑,是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两大要素,语言教学应该不断向这两个标准靠拢,才有可能尽量多的靠近外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二、文化教学的方法

近年来,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也探索性地尝试一些文化教学,努力实现大学英语学习的重点从语言知识的传授向语言技能、语言交际能力的转向。

1.课堂讨论比较法。比较中英两种语言的异同,从语言的层面分析其内在的文化因素,提高学生对文化交际的敏感性,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以长难句分析为例,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先从句子结构入手,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英文句法的特点,指出英语句法结构上封闭性特点,任何一个独立句子结构里仅含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同时,对长难句的译文无疑又是最好的说明中文句法结构开放性特点的最佳例子。再引申到段落篇章的组织结构,学习者无疑对英语语言的特点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再此基础上,教师再引中西文化交际的文化碰撞案例为联系加以解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无疑将超越语言现象这个初级层次,而将对语言后面的文化根源产生兴趣,慢慢学会从文化角度审视语言现象。

2.角色扮演法。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生活情景,设定一定的情况,让学生扮演角色,从全控制型练习到半控制型练习,再到开放式练习,适时点出文化现象和文化禁忌等文化知识点,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口语、写作方面的输出练习。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助于学生逐步了解语言文化知识,建立自信,很适合目前条件下的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3.交际情境实践法。学习的目的在于实践,同时实践又是学习的重要方法,因此尽管目前真正的目的与环境很少,但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为学生开辟渠道,让学生亲生体验目的与文化。事实上,目前我国每年都有许多国际层面的文化、商贸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是同学们在接受一定程度语言文化教学后实践的理想场所,也是真正掌握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经之路。语言学习更多地走出课堂、进入社会,才是文化教学的最有效的途径。

实现跨文化交际是大学英语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增强学生跨文化意识,并最终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学生们具有相当程度的文化交际能力虽然任重道远,但是其方法也是丰富的,在现阶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完全可行。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采用丰富立体的教学手段,实现尽可能多的输入真实语言输入和真实交际环境中的语言输出。唯其如此,大学英语教学才可能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对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要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

参考文献:

[1]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医学教育智能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中化学 质疑能力 培养策略

1.引言

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在现代教学中越来越受重视。高中化学作为初中化学的延续,在学习深度及知识点数量都大大增加。此外,化学作为一门实验性的科学,质疑能力是学习化学的重要能力,可以激励学生不断探索,发现新事物,提高科学素养。然而,传统高中化学教学中几乎不涉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问题,阻碍了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面对新的课程改革标准,应该探寻新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2.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

质疑能力的提高对学生个人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但是,现阶段,高中生在化学学习上普遍缺乏质疑能力。探究质疑能力缺乏的原因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走出这种困境至关重要。笔者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多年研究发现,高中学生化学学习中缺乏质疑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

(1)受学习方式影响。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大多自我控制能力较弱。为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将精力放在学习上,教师一般会布置很多课后作业,这就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上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在课余时间及自习课上基本处于做题的状态,长期的训练使得学生逐渐适应这种被动做题的学习模式,机械地理解化学知识点,变成做题的机器。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得学生不再动脑思考,质疑能力随之丧失。

(2)受教学方式的影响。

现阶段往往将高考的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鉴于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化学教学课堂上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方式还是以教师教授为主,很少有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机会。他们认为,与其和学生谈论某些与高考毫无价值的课题,不如多给学生讲授知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质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与学生进行化学课题的探讨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思路的过程。通过与学生进行讨论,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素养,树立质疑意识。此外,某些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过于注重推敲正确答案的过程,缺乏对错误答案的分析,久而久之,导致学生丧失探究意识和质疑能力[2]。

3.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策略

通过前面的分析发现,学生缺乏质疑能力的原因主要有两个: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在了解问题的基础上,为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调整心态,培养质疑能力。

前面已经分析了影响高中生化学质疑能力的主要原因。从教师角度说,其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必须改善。广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质疑能力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有所顾忌。因为一旦质疑,就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棘手的问题,甚至会出现冷场等现象。而对学生来说,由于老师在他们心目中是权威的象征,因此他们在化学课堂上不敢质疑。质疑得好可能会受到表扬,质疑得不好可能会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嘲笑。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态,所以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很难改变。总之,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应该改变以往的心态,把课堂质疑看做是共同学习和进步的的重要机会。

(2)搭建质疑课堂,培养质疑能力。

老师和学生是互相学习、互相进步的合作关系。在教学中,学生害怕老师,这就阻碍了质疑课堂的建设。在化学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同时引导其他学生解决问题。采用鼓励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上的问题多起来。此外,化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应用型学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化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善于将课堂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联系实习,使复杂的知识变得通俗易通,学生的积极性也随之提高。通过打造质疑课堂,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学生质疑的基础[3]。

(3)突出化学特点,培养质疑能力。

化学这门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的独特魅力在于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如将香蕉和熟苹果放在一起,可以催熟香蕉,这些小常识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通过突出化学的学科特点,可以有效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鼓励学生多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手段。

4.结语

培养高中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坚持。高中化学教学工作者应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不能将培养目标局限在高考成绩上。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对学生未来的成才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朱进.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医学教育智能化范文第3篇

高等教育职能医学院校职业规划高校新入职教师普遍是刚完成学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研究生,一迈入工作岗位就面临多种挑战,必须尽快了解职业自身的定位,认清亟待解决的问题,早期确定长远规划,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角色的转变,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求完美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三大主要职能,新入职教师必须将自身发展与这三大职能紧密结合起来。

一、教学

无论什么类型的大学,教学必须是第一位的。无论何种时刻,教书育人永远是教师最核心的工作。作为新入职教师,必须在短时间内,尽快适应并胜任各自学科的教学。

1.端正态度,换位思考

没有人天生就是一个好老师,好的学者未必就会成为好的老师。青年教师在硕士、博士阶段都有多年的知识积累,交流的主要对象为专业人士,面对本科教材的时候,容易以一种居高临下的角度看待。备课过程中缺乏对教材内容的深入钻研和思考,流于表面。换位思考就是要求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要经常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架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

医学院校的绝大部分教师是非师范类毕业生,缺乏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心理学等方面的学习背景,进而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在从研究者向教育者的转变过程中,必须通过职前培训及个人主动学习等手段有意识地关注教学专业研究,增加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在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平”。

3.通过多种渠道汲取教学经验

青年教师除了通过课堂教学的积累外,要积极地通过多种渠道、手段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在校内,不断地向有经验的教师请教、听取优秀课程、积极参加教学基本功大赛。在校外,通过网络视频观看、文献下载等途径,观摩获奖教师、教学名师所教授的课程和认真学习如《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等的经验传授。

二、科研

我国大学主要有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种基本类型,即使教学型大学也开始走科研兴校的道路,以研带教、以教促研成为众多高校的一种共识。对于青年教师来说,教学是生存之本,科研则是发展之路。

1.正确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青年教师在入职之初,教学工作占据了绝大部分时间,往往无暇顾及科研。但青年教师不能以此为借口疏于科研。必须认识到科研与教学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教学没有科研做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科研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青年教师做科研,不仅是满足职称晋升的需要,也是了解专业动态、更新自己专业知识的有效手段,更是进行开放性教学、培养具有创新型医学人才的必要支撑。

2.正确看待科研积累与职称晋升

现行的职称评定系统如职称、收入、福利等都与科研挂钩,为教师带来了相当大的科研压力。教师评审职称是在教师积极做好教学及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对其业绩与能力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是一个督促大家努力上进的措施。如果将其作为科研的最终目标,按照职称评审的种种条件一一完成,不但做不好科研,而且对青年教师的长期发展也极为不利。

3.关于科研选题

在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大多都由导师给安排科研题目,很少明确而详实的规划自身将来的研究方向。到新工作岗位后要迅速了解并融入科室、院校现有科研队伍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综合院校、科室的研究方向确定自身的研究方向,争取在科研方面取得突破,这也是青年教师体现自身价值、增强自己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同时要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并尽早开始教学研究型课题的研究与申请。

三、社会服务

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的教育、科研职能必须以国家利益为根本,为国家培养亟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同时高校要积极地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科学技术的运用,以加快经济、社会的建设、发展。青年教师要正确处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关系。人才培养是核心,社会服务首先依赖于教学、科研,通过社会服务,能直接了解社会新的需要、新的问题,为教学补充丰富的内容、为科研提供信息与课题,只有这样方能做到与时俱进并促进人才地培养。因此作为青年教师,工作中要以“振兴国家、奉献于民”为基本点,以“教研服”这三项内容为出发点,竭尽全力,全身奉献。除此之外,从医学院校青年教师的长远发展考虑,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临床工作

作为医科院校,教学的目标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医疗人才。这就要求教师除了需要对理论内容做出准确的讲解外,还要具有良好的临床技能和较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可以使我们将临床中运用到的相关的知识更加客观、生动地教授给学生。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临床亟须解决的新问题或出现的新观点,从而促进科研选题能力的提高。青年教师应按照“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来发展自己,既有教师的素质,又有医师的素养。但作为专任教师,在必须完成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压力下,真正能参与临床工作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因此必须合理规划并充分利用时间。

2.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医学科学也不断进步,教师要有意识的、持续的对自身的理论知识进行更新,努力提高实践技能。教书需要常教常新,医学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教育思想、各种知识要不断更新,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没有终身学习的能力,就无法适应现代教学。除了从书本中学习外,也必须走出校园,积极参加行业会议、新技术培训、到大医院甚至国外医院进行进修、访问学者等工作。

自主性是教师工作的核心,也是高校教师最基本的特征。教师的成长需要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不断的实践反思。主动地了解、掌握专业的发展趋势,将个人发展规划与高等教育职能结合起来,将会引导新入职教师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明确对自己的价值定位,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规划自己的职业方向,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参考文献:

[1]武亚遵,林云.浅谈高校新入职教师应注意的一些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2,(33):35.

[2]龚绍文.关于如何讲好一堂课的十个问题[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26(6):1-7.

[3]郝明君.普通高校新入职教师工作适应性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9,(8):68-72.

[4]钱伟长.大学必须拆除教学与科研之间的高墙[J].群言,2003,(10):16-20.

医学教育智能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项目化教学;职业能力;评价模式;《广西导游》课程

一、《广西导游》课程以往教学评价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主要围绕着广西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证考试的要求进行,教师所设计的教学评价目标比较模糊,导向性不强。考核形式单一,多以最终的笔试试卷成绩、课堂测验分数作为评价依据。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的最后学习效果所用评价手段被混淆,往往注重终结性评价不注重过程性评价,多是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性评价,造成对学生考核滞后,从而无法形成教学过程的及时反馈和互动,不能起到及时的激励约束作用。教学中重知识考核,轻综合能力素养评价。考核指标单一,考核时多是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得如何,认知提高了多少,对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关注不够,难以科学客观地实现职业能力测评的目标,且在教学评价实施中缺乏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人员的参与,从而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教学评价心态上存在问题。一是被动接受外部评价,认为导游资格考证的通过率才是对自己教学的客观检验。通过率下滑,就可能导致教师从根本上否定自己的整体教学设计。二是盲目相信分数指标,往往将某次测试分数等同于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三是评价问题合理化倾向。如教师把不佳的教学效果归因于教学条件差,学生把自己的不佳学业表现归因于教师或归因于自己的环境等。四是使用两极标准进行评价。要么合格,要么不合格,没有分析性的评价和解释性的评价。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广西导游》课程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构建的原则、依据

基于职业能力的《广西导游》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呼唤与之相配套的教学评价体系。项目化教学中,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提供学习的途径、资源和方法,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最终使其获得发展。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就是旨在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评价整合,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

(一)评价原则

1.激励性原则。就是要使学生体验进步与成功,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让学生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有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进步的动力。整个评价过程,也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测试的过程。

2.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是评价的主体;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教师为主导,学生是学习和评价的主体,创设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各种活动,主动对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应该是评价的主体。所以应极力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积极参与学习的各个过程。要能够和老师协商、协调,能够自主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3.形成性评价为主的评价原则。教学应强调以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而基于职业能力的《广西导游》课程项目化教学更应该强调形成性评价为主的原则。对学生平时参与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当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态度和交流合作能力等进行评价,这就是形成性评价原则。

4.多元性评价原则。评价不仅应当是多维的,而且应当是多元的。在基于职业能力的《广西导游》课程项目化教学评价过程中,与课程相关的因素都要成为评价的对象,与课程相关的人都应当参与评价。如:教师应当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效进行评价;学生应当成为评价的能动参与者;学生应当进行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学生应当主动评价教材和课程;学生家长应当参与评价。教师不仅要学会自己收集信息进行分析,而且还要教会学生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进行评价。

(二) 评价依据

强调的是学生要通过基于职业能力的《广西导游》课程项目化学习,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和愿望。同时通过项目化教学活动使师生有共同成功感。通过评价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方法与策略,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增强就业资本和竞争优势。

 

三、基于职业能力的《广西导游》课程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的运行

在进行基于职业能力的《广西导游》课程项目化教学评价时,将量的评价和质的评价相结合,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评价主体和方式多元的评价模式。

评价的基本架构表

评价项目 

1.导游服务程序与服务规范;

2.广西旅游景点导游词创作及讲解;

3.广西旅游线路设计、沿途活动设计与组织;

4.广西旅游资源学习课件PPT的制作;

5.导游接团、带团、送团技巧与特殊旅游故障的处理应变。

评价指标体系

l.专业能力;

2.方法能力;

3.社会能力。

评价内容

以实现岗位职业能力为目标,重视岗位知识技能及其综合素质的发展,尤其是创新、探究、合作与实践等能力的发展,以适应旅游专业人才发展的要求。

评价标准 

l.岗位职业技能目标:以旅游专业导游员岗位职业技能知识为标准;

2.一般性发展目标:(1)职业素养(2)学习能力(3)合作能力

评价类型与主体 

l.过程性评价:自评、组评、师评;

2.发展性评价:教师评、家长评、社会评;

3.选拔性评价:导游服务技能竞赛、广西全国导游员资格考试、实习单位和用人单位考评。

评价性质

1.质与量的评价相结合;

2.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3.书面评价和表现性评价相结合。

评价方式方法 

1.方式:现场模拟操作、成果演示、质量反馈表、笔试、口试、访谈、评价量表等;

2.成长记录:工作任务完成评定、个人实训作业、小组作业、实践报告等。

 

最终,基于职业能力的《广西导游》课程项目化教学评价模式运行通过以下评价量表体现:

1.项目开始阶段量表

课程项目:                    

班级:                       姓名:              

  评价等级和

方法

 

项目进

程和评价内容

教师角色

学生角色

自我评价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好评

中评

差评

项目开始阶段

1、展示项目案例

(20分)

教师给出项目案例,借由模拟情境,提升学生感性认识。

充分理解项目案例主题,有自己的观点。

对项目案例主题有些理解,问到时才表示观点。

不理解项目案例主题。

 

 

 

2、给出工作任务

(20分)

教师给出工作任务:搜集有关信息,在给出的项目案例中尝试操作。

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要达到的效果。

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不知道该做什么。

 

 

 

3、分组合作与讨论

(30分)

教师适时巡视,提示学生搜集资料的方法。

明确自己和小组的任务,善于合作。

对自己和小组的任务不太清楚,时常要人提醒。

不知道要做什么,如何去做,也没有主动去问问同学和老师。

 

 

 

4、表达与展示

(30分)

教师进行过程中的评价,口头和书面相结合,从赞赏的角度给予肯定。

资料丰富,搜集了大量有代表性的资料。

医学教育智能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双向质疑 化学教学 创新精神 思维能力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整个教育改革的灵魂。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双向质疑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双向质疑是包括师、生两个方面的质疑。一方面,根据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提出一些有疑问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任何一方的质疑都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和尝试:

一、双向质疑的方法和实践

1.矛盾法

即教师提出或者教师创设一定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并选择最佳的方法来解决。

例如学习《工业合成氨》时,先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原理,工业合成氨的反应N2+3H2

2NH3+Q,应采取怎样的条件有利于氨的生成?”通过分析讨论,大家会得出结论:低温、高压、使用催化剂。这时进一步发问:“对于该反应大家都比较熟悉,反应条件应该是高温、高压、使用催化剂。这不是相互矛盾吗?应该怎样理解?”问题一旦提出,就容易激发学生们的求知欲望,这时候学生个个跃跃欲试,翻阅书本,相互讨论,试图解决这个矛盾。因此,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思维也很活跃。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提出的问题要尖锐,发人深省,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置身于矛盾环境中而急于想办法跳出困境,学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理想。

2.放收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提出一些带有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提出多种答案,然后再进行比较、优选,最后得出最佳答案;或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然后进行发散和集中思维,寻求最佳答案。

例如,在学习《氨·铵盐》这节内容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在实验室制备一些氨气,你会选择怎样的制备方法?”学生这时会纷纷提出自己的方法,经过提问、归纳总结,共有四种方案:①利用氮气和氢气反应合成氨;②利用NH4Cl和NaOH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制取氨;③加热分解NH4Cl或NH4HCO3粉末;④利用NH4Cl固体和NaOH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取氨。基于此,再跟学生们一起分析实验室制取氨气的条件以及所用仪器,最后学生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从诸多答案中找到一个共同的答案——利用NH4Cl固体和NaOH固体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反应制取氨比较合理,而且应该用瓶口向下排气法收集。通过这样的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深了对前面所学方程式的认识,而且学生已经明白了为什么要用第四种方法,而不是机械地记忆要用第四种方法,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提出的问题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案,但一般只有一种是最好的。这样的问题可使学生的思维范围更加扩大,而又能辨别多种解决问题途径的优缺点,从中挑选出最佳的答案。

3.辩论法

即针对学生对同一讨论常常有不同观点的事实,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辩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挑战性、主动性和精密的思维品质。

例如学习《溶液中的离子反应》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BaSO4不溶于水,水溶液导电性弱,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 这句话对吗?”问题一提出,学生自然分为两派,认为对的同学力争:因为BaSO4溶液导电性弱,所以BaSO4是弱电解质;认为错的同学则认为:强酸、强碱、大多数的盐是强电解质,因为BaSO4是盐,所以是强电解质。这时,进而反问:“强电解质的概念是什么?”这时立即就有学生提出:虽然BaSO4溶解的很少,但溶解的这少量BaSO4如果是全部电离,那么BaSO4就是强电解质,反之则反。此时我马上指出这种看法有道理,这是一个有创造性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世上没有非常绝对的事情,我们现在经常说什么物质可溶、什么物质不可溶,都是相对而言的,难溶物并不是一点也不溶,而是溶解的比较少。这样就充分地发展了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加深了对事物相对性的认识。再如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做完金属锌与单质碘的演示实验后提问:“看到了什么现象?”学生描述后,继续追问:“能否证明反应是否发生,为什么?”这样的问题也可以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展开辩论。认为发生反应的同学指出:反应发生了,并且是放热反应,否则怎么会发生碘的升华现象呢?认为很难确定是否反应的同学则提出:碘溶于水是放热反应可以肯定,那么,到底是碘溶于水放出的热量使碘发生了升华现象,还是金属锌与单质碘发生反应而放出的热量?所以很难有确定的结论。并且有学生要求补做碘溶于水实验,看是否有碘升华的现象,然后再下结论。此时要及时地表扬学生,并补做实验。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这都是学生的创新。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提出的问题具有辩论性,能使学生思维开阔、灵活,提出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类比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引导学生比较类似的事物或事件,发现并归纳它们的异同点,学会分类,并能把前后学习的概念连接起来,融会贯通。

例如学习《卤族元素》时,当学生掌握了非金属单质(氯、溴、碘)间也可以发生置换反应时,提出这样的问题:“氟气可以发生这样的置换反应吗?为什么?”通过思考讨论,同学们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再问:“这与金属间的置换反应有何相同点?”同学们经过思考指出,金属间的置换反应也要将很活泼的金属钾(K)、钙(Ca)、钠(Na)除外。由此,学生认识了这样一个规律:任何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任何规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应在规律中寻找异同点,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所学的知识。

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从事物的异同中找出发展的规律性和特殊性,培养学生准确地把握知识的性质和规律的能力。

二、双向质疑法的结构与影响因素

在双向质疑的结构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他既要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要给学生指导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给予检验;学生则处于主体地位,既要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才能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和学生大量的信息双向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也要有信息传递。正是这些信息的多边交流,使得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触发、激活,能力得到不断的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注意:

1.疑境的创设

疑问的情境创设得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从情境中发现疑点、提出问题。疑境的创设可用前文所述的矛盾法、故意误导法、类比对照法等进行。

2.疑点的设置

一般说来,我们所设置的疑点应该是切合学生认识水平而且有思考价值的问题,但又略超出学生的现有水平,“逼”学生去创造。

3.教师的总结

在师生质疑并且由学生解决了问题之后,教师应该进行及时的总结。一则可使学生把新的成果及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知识网络;二则可帮助学生重温创造思维的思路,总结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

质疑是孕育探索未知世界的摇篮,是创新的开始。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可见,正是怀疑和问题鼓励我们去学习、去观察、去实践、去发展知识,以质疑作为推动学生对科学知识进行认识的内驱动力,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