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数字城市;数字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207-03

信息化的实质就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从广义上来讲,数字化城市也就是城市信息化。随着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以成为了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利用数字化及相关技术可以以城市为主体,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问题进行全方面的信息化处理,不仅提高城市的生产力水平和竞争力,而且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建设发展。

1 数字城市建设概述

1.1 数字城市的概念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美国率先提出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计划,随之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全球信息化的行列,从而演变出了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

“数字城市”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通过宽带网络的链接,利用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的仿真 - 虚拟化技术,如城市进行多分辨率的数字城市,多尺度,多空间,时间和多品种的三维描述,即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这个城市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网络上的所有内容,数字化虚拟实现。它是从工业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换的基本标志之一。数字城市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观察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新途径,还可以辅助参与人类智力相关的创造活动。

1.2 国外数字城市现状

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社区信息化建设,有效地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信息化。之后实现了数字城市信息资源共享,面向市民的数字城市在线公共服务,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政府网站群是数字城市功能实现的根本途径。而国外的政府网上办公的数量庞大,主要业务有: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档案管理,城市审计管理,城市社区管理,城市经济、文化、旅游协调和服务,城市财政和政府采购,市政工程管理,应急管理等。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城市政府在网上进行了规划管理网上作业,将每次城市所做的城市规划方案在网上,征求市民意见,从而实现了程序规范、法制健全、申报简介、过程透明、效率高、尊重民意的城市管理及规划。

除了政府网站群方面,“数字城市”在地理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等也有着很好的发展。回顾国际上数字城市的发展道路,主要分为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阶段;第二阶段:市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阶段;第三阶段:市政府、企业互通互联的阶段;第四阶段:网络社会、社区、数字城市的形成阶段。

1.3 国内数字城市现状

“数字城市”的我国也积极的开展了相应的活动,并投入到城市建设中。例如在首届“数字地球”国际会议上,北京市市长正式提出了启动“数字北京工程”。“中国县级第一市”的广东南海,也积极的投入到城市信息化的电子政务。不仅这些城市,我国的上海、南京、杭州等各大城市都开展而来试点工作,并逐步的在全国进行推广。“数字城市”建设在我国的发展是有效的,例如广州市建成了一个市党政机关城域互联网络平台,建成了政府等几大光纤网络,并与多个市直单位实现了高速互联,建立了省政府、中国经济网、国家计算机公众互联网等国家互联网络交换中心的互联。

我国的政府网站数量也相当巨大,覆盖了全国30个省市区。但我国政府网站仍处于政府宣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介绍政府结构、政府首脑、政策法规、办事程序和统计结果等。由于投入到网上办公的时间较短,和国外政府网站相比业务上不是很成熟,但这些政府网站对数字城市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他向着数字城市的行政管理迈出了跨越的一步,数字城市的社会服务功能需要由政府网站群来实现,因此政府网站群的建设和成长对数字城市管理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政府和市民能更多沟通,更多交流。

我国目前处在数字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同时并举的形式下,不仅是政府网站群,其他的数字信息系统也不够完善,政府和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数量和质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的建设数字城市,我们需要在政府网站群和各企业信息系统上做出更多的投入。

2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2.1 数字城市建设的关键技术

“数字城市”的研究领域较为广泛,其所设计的理论有:多源多时相多分辨率数据集成理论、分布式计算理论、三维仿真理论、海量存储理论、信息的认知理论、空间数据仓库理论等。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主要分为: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互操作与超链接。

2.1.1元数据与海量数据处理

元数据在一定意义上是沟通数据生产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桥梁,它主要包括:主题内容与使用范围、参考标准、术语、元数据层次结构、元数据分级、元数据扩展原则及方法等。而“数据城市”则涉及到了大量的数据,对这大量数据处理的技术需要快速、高效地进行存取和运算以及传输,它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也是关键技术。

2.1.2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

数据仓库是将不同类型的数据进行标准化的过滤和匹配等操作后,进行数据仓库的建模、概括、聚集、调整及确认等工作。它是“数字城市”整合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数据挖掘是通过建模从大量的数据中来挖掘所需的数据或知识,其过程为:确定数据挖掘对象、准备数据、建立模型、数据挖掘、结果分析和知识应用。

2.1.3数据融合与虚拟现实

空间数据融合主要内容有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栅格数据与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其中栅格数据之间的融合技术相对比较成熟,而矢量数据之间的融合较为复杂。目前全世界都在进行攻关的难题是融合图形数据与属性数据之间的连接关系。由此可见数据融合技术还需更加提升。

虚拟现实系统主要由显示子系统、检测子系统、和模拟子系统三大部分组成。显示子系统主要负责感觉信息的合成,检测子系统主要将操作信息传递给电脑,而模拟子系统是虚拟现实系统的核心,主要是实现虚拟环境的描述和构筑。虚拟显示系统的技术基础有许多,例如高级三维图形技术、多媒体、网络通讯等等。实现虚拟现实系统的应用类型有视频映射系统、沉浸式系统和分布式虚拟系统。

2.1.4 互操作与超链接

互操作是异构环境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即使它们的语言、模型和环境不同也依旧可以相互通讯和协调运行,来完成某一指定的任务。这些实体主要包括应用程序、处理对象和系统运行环境等。研究互操作不仅要是技术问题,更涉及到了各个组织机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它是“数字城市”实现通信共享和系统集成的重要技术途径。

超链接为“数字城市”提供了资源的关联,可以将“数字城市”庞大的信息资源相互联系起来,就如互联网中超链接的作用相似,但由于“数字城市”拥有海量的数据,因此对超链接的技术要求很高。

2.2 数字城市如何建设

建设“数字城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标准法规及运营管理体系、访问方式以及数字化生活、数字化管理和数字化经营。由于“数字城市”涵盖的范围很广,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适应不同的数字化管理。例如:数字化生活中包含数字社区、数字医疗、网上购物等;政府数字化办公包含决策支持、智能交通、一站式服务等; 企业数字化经营中包含电子商务、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等。

“数字城市”总体构成分为四部分:基础信息层、地理空间层、应用系统层、决策分析层。“数字城市”建设首先要建好地基,即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建设好信息基础设施后,就要建设第二项工程——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NSDI是指对地理空间数据有效的采集、管理、访问、维护、分发利用所必须的政策、技术、标准、基础数据集和人力资源的总称。第三步需要进行“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建设。截止到2012年5月23日,全国已经有260余个地级以上城市开展了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其中已经有100余个城市的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已经建成并投入全面应用。积极响应“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期间,全国将基本建成由“一个网”、“一张图”、“一个平台”组成的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就需要完成最后一步,即地理信息的综合服务,此项包括政府、企业、公众三个方面,这个环节跟民众的生活联系紧密。

2.3 数字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城市数据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也就是说还未达到“快、准、全、廉”的标准,大比例尺空间数据的获取与提供离标准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我国目前在城市数据的共享上存在着缺乏合适数据和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数据的问题。由于建设“数字城市”是一项大的工程,所以设备要求也很高,目前的数据设备才存在着精度、网络传输速度以及虚拟设备模拟的逼真度等方面的问题。建设“数字城市”,技术要求也很高,虽然目前我国掌握一些关键技术,但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建设需求,所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再者,技术、管理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有待协调,“数字城市”数据共建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实施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管理、政策和经济的因素,所以协调这些方面是存在的很重要的问题。我国目前城市信息系统建设的进展不是很快,水平也参差不齐,要实现不同领域的系统互联互通是尤为重要而有难度的,这将给我国的“数字城市”建设带来挑战。同时,我国还面临着两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是没有建立基础地理数据和GIS系统的长效更新机制,二是没有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软件平台不统一,形成不能交流共享的“信息孤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完善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这是数字城市建设的起点和保障,这需要政府的支持,尤其是在基础研究和尖端技术开发、信息化试验区建设、政府信息系统建设、基础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其次,我们要引入人才,此时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还需要各个专业部门的人才,这样才能更大程度的发挥“数字城市”的建设和管理,因此,我们需要注意人才的比例要协调。再者,“数字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市民,唯有市民的热情才能增加城市信息化建设的动力。“数字城市”不仅仅只应用与政府,还应用与生活,比如数字化社区、数字化单位、数字化企业等等,那么开展普及信息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字城市”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十分关键的,主要涉及到加强领导,促进技术管理和经济三者关系的协调,以及制定“数字城市”的战略。“数字城市”是城市发展和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趋势,面对目前无法避免的问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带领业内的院士、专家等,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建设“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的解决办法,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框架就是建设我国的NSDI。如此可以合理的解决“信息孤岛”的问题。相信在解决这些问题后,“数字城市”便能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工作中。

3 数字城市建设应用及发展前景

数字城市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城市规划、政府机关办公系统、土地管理、公安消防等各种领域的管理,这些大量的城市空间数据在提供和获取上追求着“快、准、全、廉”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由数字城市的建设来解决的,包括数据生产与更新的速度,数据的准确及精度,数据在空间中的完整性以及体现数据的真三维和时态性。数字城市的建设将大大改善我国城市空间数据的状况。

因此,数字城市建设是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城市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数字城市建设将会有更大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城市也会加入到建设行列,从而给城市空间数据的生产和处理增添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李杜,宋富林,卢中正.基于数字城市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08.

[2]吕长广,杨玉坤.数字城市建设实施战略[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1.

[3]谭啸.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建设基本思路的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0.

[4]郑剑宇.数字城市与数据仓库[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5]李果仁.关于数字城市的讨论综述[J].社科情报,2002.

[6]张晶,韦中亚,邬伦.数字城市实现的技术体系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7]龚建雅.数字城市的基本概念及实现策略[J].3S世界,2001.

[8]简论数字化城市[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

[9]赖远鲲.浅谈数字城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

[10]陈坚.如何构建数字城市[J].特别报道,2012.

[11]王建虎,吴昊.数字城市关键技术研究[J].科技资讯,2012.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范文第2篇

IBM(2008)出于自身产业转型和推销软件与服务的商业目的,提出了“智慧的城市在中国突破”战略以及“智慧地球”理念,以“感知化”、“互联化”和“智能化”为核心,认为“智慧城市”是有意识地、主动地驾驭城市化这一趋势,运用先进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使整个城市作为一个宏大的“系统之系统”,以更智慧的方式运行,进而为城市中的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的和谐、可持续的成长。“智慧城市”既而成为全球研究的热点[1]。

一、智慧城市的发展研究综述

秦洪花(2010)等认为智慧城市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整合、系统的方式管理城市的运行,让城市中各个功能彼此协调运作,为城市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发展空间,提供市民更高品质的生活[2]。

王广斌(2013)等认为智慧城市是以城市综合治理发展到以ICT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城市发展新阶段[3]。

丁国胜等(2013)将智慧城市理念引入城乡规划研究,“智慧规划”具有系统性、智能性、共享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包括智慧化提升城乡规划自身能力、智慧化解决城乡规划问题两个关键领域[4]。

骆小平(2010)认为智慧城市的理念包括三个层次。第一,经济上健康合理可持续。智慧城市应该是具有智慧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高增长的城市经济体系。表现在智慧城市的经济是绿色经济,是低碳的经济,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指通过创新生态科技使人的经济活动遵循生态系统内在规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促进生态系统的协调、稳定、持续、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构筑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体系,主要包括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体系。智慧城市的循环经济即是充分考虑城市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节约城市资源,不断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

第二,生活上和谐安全更舒适。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生活舒适便捷且具有良好公共安全的城市,其核心是运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服务广大居民。

第三,管理上科技智能化信息化。城市管理包括政府管理与居民自我生活管理,要求不断创新管理的科技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来协调城市的平衡,维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5]。

二、“智慧城市”的基本内涵

(一)智慧城市是一种城市治理新路径

智慧城市作为城市治理领域的一种新路径,被世界上的众多国家所接受,并逐步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诸多学者(沈明欢,2010;史璐,2011;胡小明,2011;)也开始对“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发展原理、发展动因及模式进行思考与探究,智慧城市应该以城市发展特色、适应知识经济的政策、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加强基础设施以及城市职能服务环境等发展战略为重点,智慧城市对我国智慧解决方案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智慧的交通,关于如何建设智能的交通系统来减缓交通压力。

智慧城市是解决城市问题的一条可行道,将是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6]。例如张祖群等(2013)在北京市与交通基础设施2011年最新数据分析基础上,结合历年数据变化趋势,认为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理念为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北京施行智慧交通具有一定可能性[7]。

(二)智慧城市是一种复合型的网络城市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智慧城市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使网络智能技术服务于城市的关键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服务更有效,共创和谐美好家园。

“智慧城市”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促进在自主创新、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配置等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人民生活水平[8]。

(三)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本的充满活力的新型城市生活方式

智慧城市是充满活力的,它涉及城市的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安防、智慧管理、智慧生态、智慧流通、环境保护、社会公共安全、智慧消费和智慧休闲等多个领域。智慧城市的宗旨是以人为本,核心是运用创新科技手段服务于广大城市居民,着力满足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需要,使人民群众生活方便,这是城市管理工作的基本立足点。

现代城市建设服务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各委办局统一工作平台,使市民在网上方便办理相关业务,公开透明、流程快捷、依法行政、高效便利。城市的智慧政务中心要能充分体现“政府依法行政、高效快捷、群众满意的”智慧化服务,切不能再让河北某“北漂”从北京到当地五次仍然办理不了出国手续等事件重复。建设高素质、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能源基础设施、交通、市政服务、社会基础、优美的城市环境,建设高水平的城市生态文明和健康、宜居、无污染的绿色城市是,这现代化城市建设的目的。

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则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表现。智慧城市最明显的表现是广泛运用信息化手段。这就意味着城市管理者需要通过信息基础设施和实体基础设施的高效建设,利用网络技术和IT技术实现智能化,为各行各业创造价值。

三、国内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2008年,IBM陆续与中国十几个省市签署了“智慧城市”共建协议,至此,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漳州、扬州、西安、咸阳、海口、大连等省市已把智慧城市列入重点研究课题,纷纷加入建设“智慧城市”的行列,有的甚至已经着手编制智慧城市专项规划。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94个城市(区、县、镇)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3年则增加为103个,比2012年试点范围扩大9个[9]。

(一)国内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1.北京市:《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构建精细智能的城市管理,建设智慧城市;2009年正式启动了“感知北京”的示范工程建设。

2.上海市: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从技术、产业层面提升到思想、战略层面,推动浦东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先行先试;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化有序发展。

3.浙江省宁波市:《加快创建智慧城市行动纲要(2011-2015)》中提出智慧城市的十大应用体系让市民享受智慧服务;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实现产业智能化;打造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网络,推进居民信息应用能力建设。

4.广东省:《加快发展物联网建设智慧广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重点实施“智慧广州”、“智慧深圳”、“智慧南海”(佛山)、“智慧石龙”(东莞)等智慧城市试点,并希望通过打造“数字广东”,发展现代信息服务业,加强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让经济发展变得更有效率。

5.江苏省南京市:“智慧南京”通过发展“智慧产业”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通过智慧管理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实现居民智慧生活;实现城市绿色新经济增长。

6.湖北省武汉市:“智慧之城”、“光城计划”,建成无线城市,基本实现“三网融合”,实现90%以上的政府行政许可网上办理;物联网工程中实现车联网全覆盖;电子病历伴随市民一生。

7.浙江省杭州市:率先开始建设“智慧城市”。2008年便启动RFID技术,并应用于杭州图书馆新馆,2009年IBM签约杭州黄龙饭店,联手打造全国首家智慧酒店。

8.江苏省扬州市:《“智慧扬州”行动计划》提出“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在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城市管理、智慧医疗、智慧旅游、节能减排等方面的先导应用。

9.辽宁省沈阳市:以生态城市和谐规划、城乡水污染监管及饮水安全等重大课题为主要内容,为解决传统工业城市的转型难题开创一个新的思路和模式。

10.山东省东营市:2009年9月25日,东营市政府与IBM共同签署了“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合作协议,东营市将采用IBM云计算产品IBM Cloud Burst,IBM将为东营市提供全球领先的云计算产品,通过帮助其建立黄河三角洲云计算中心,催生出一座兼顾数字化和生态性的石油新城。

11.台湾省:《“智慧台湾”i-235智慧生活科技运用计划》,在安全防灾、医疗照护、节能永续、智慧便捷、舒适便利、农业休闲等六大领域开展智慧生活科技创新应用的服务示范。

(二)国外智慧城市发展动态

1.德国:“T-city”计划、All-in-one计划,实现智慧水表、电表、燃气表及太阳能电力表一体化。

2.日本:“i-Japan战略2015”,推动国民本位的新电子政府和电子自治体,远程数字化医疗,数字化教育与数字化人才培育。

3.韩国:《国家信息化基本计划》,建成数字化政府,推动IPTV服务方式,在线服务广泛使用,倡导绿色IT。

4.新加坡:“智慧岛2015(i2015)”,电子政府公共服务架构,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有限宽带的覆盖率;智能交通系统,为人们提供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

5.美国:将IBM提出的“智慧城市”上升为国家战略,趋于完善的互联网络为其物联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先机,而物联网技术发展政策主要体现在推动能源、网络宽带与医疗三大领域开展应用。

6.欧盟:《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管理规则,并建立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地履行管理职能。同时,注重增强机构间协调,共同推动物联网发展。

7.瑞典:“智慧城市”最大体现在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完善上。瑞典当局在2006年初宣布征收“道路堵塞税”。IBM为瑞典公路管理局设计、构建并且运行了一套先进的智能收费系统,包含摄像头、传感器和中央服务器,确定交通工具并根据车辆出行的时间和地点收费,这一举措将交通量降低了20%,排放量减少了12%[10]。

参考文献

[1][6]沈明欢.“智慧城市”助力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J].城市观察,2010(3):140-146.

[2]秦洪花,李汉清,赵霞.智慧城市的国内外发展现状[J].信息化建设,2010(9):50-52.

[3]王广斌,张雷,刘洪磊等.国内外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与实践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19)153-160.

[4]丁国胜,宋彦.智慧城市与“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视野下城乡规划展开研究的概念框架与关键领域探讨[J].城市发展研究,2013,(8):34-39.

[5]骆小平.“智慧城市”的内涵论析[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6):34-37.

[7]张祖群,王晓芝.智慧城市背景下的北京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3,(5) :58-60.

[8]安宇宏.智慧城市[J].宏观经济管理,2013,(9):78.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系统;

Abstract: in today's society in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has become the city the main goal of th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digital city concepts and of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ity, and expound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n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of function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concept and technical features. Describes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in digital city construction of typical application.

Keywords: digital city;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随着GIS应用的深入,数字城市建设已成为测绘领域一个重点研究对象,地理信息系统必将成为数字城市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将利用城市现有的空间地理信息、政务信息等信息资源和通讯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真实再现,为电子政务、业务应用和公众服务搭建GIS服务平台。

1 概述

1.1 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是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等技术,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技术系统;它具有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复杂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

1.2 地理信息系统(GIS)

地理信息系统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它是将计算机硬件、软件、地理数据以及系统管理人员组织而成的对任一形式的地理信息进行高效获取、存储、更新、操作、分析及显示的集成。GIS是为特定应用目标建立的空间信息系统,对有关空间数据进行预处理、输入、存储、查询检索、分析等。目前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正走向产业化阶段,己逐步成为建设国民经济和保障社会生活的一种现代化管理和决策手段。GIS是计算机科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等多门学科综合的技术。

2 数字城市的建设

数字城市是一个内容丰富、外延广泛的综合信息系统体系。它不是城市各个领域信息系统杂乱无章的组合,而是具有比较明确的组织结构。一般认为数字城市应该包括以下层次:

2.1 物理网络层。城市信息化能够从分散的计算机系统逐步走向一体化为特征的数字城市,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目前我国很多城市开始铺设了Gb级主干网,为数字城市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这还是无法满足理想的数字城市模型的需要,在理想的数字城市里,人们能够在网络上实现对城市的虚拟浏览、网上购物、视频点播、政府网上办公、虚拟教育等大量工作,将日常工作、生活、娱乐等内容移植到网络上实现。

2.2 公用信息平台。在物理层的基础上,需要搭建一个进行数据交换和网络管理的软件环境,这主要包括两类平台:一是网络服务商(ISP)提供的网络接入服务,它提供给用户进入Internet使用网络资源的可能,目前我国ISP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二是网络内容提供商(ICP)提供的网络内容服务,它对于网络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丰富、高质量的内容、网络也就失去了意义。

2.3 行业信息系统。各个行业需要建立自身的信息系统,以满足自身的特殊需要,这是组成数字城市的应用系统,直接为行业服务。目前这类应用系统很多,如狭义数字城市、电子商务、电子政府、数字小区、远程虚拟教育、远程医疗。狭义数字城市作为一个涵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方面的综合信息系统,涉及面也非常广。

3 GIS在城市数字化建设中的应用

目前,GIS在城市规划管理、城市房地产管理、城市综合管网管理、城市勘察、城市电子政务等相关的各个方面应用密切。在数字城市的建设中,GIS的主要应用领域有:

3.1 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城市综合管网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综合管网信息的动态管理,从而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服务。它不仅能够更好地管理各种主干管线信息,及时对各专业管线进行更新、维护,保证管线数据的准确性,而且能为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准确、实时的管线信息,为城市的防灾、抢险等工作提供决策服务,为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完善的管线资料,为保证城市地下生命线的安全运转提供强大的技术保障。

3.2 环境保护与管理。利用GIS系统建立的环境模型和环境信息系统,能够预报分析环境的变化及发展趋势,通过统计分析及模拟的研究并可为环境保护提供决策依据。另外,已经用GIS系统建立植物种类与栖息地及环境因素有关的信息系统。

3.3 社会调查与统计分析。国外已应用GIS系统于人口学、选举、人文地理等方面,我国也开始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4. 应用及发展前景

4.1 面向政府的辅助管理工具

城市管理是公共工程,涉及的是公共产品,关联的是公共利益,影响的是公共安全,提供的是公共服务。这种公用性质决定了政府主管部门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公用行业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适应社会需要。

数字城管系统通过数据提取建立了城市监管基础信息库,为城市各级监管部门提供第一手管理资料,同时为城市相关的规划、建设以及应急管理等众多职能部门提供广泛的发展空间。GIS作为信息管理的综合平台,能够集成了各专业单位的专业数据,可以为政府提供大量的深层次管理信息。

4.2 面向大众的服务信息服务平台

数字城管的规划和建设不仅仅是为城市政府决策部门提供基本信息平台,还为企业和广大公众提供广泛的信息服务。

这种生活需求包括日常工作、生活和娱乐的信息服务需求,参与社区规划与建设的需求,参与城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信息需求,使城市真正实现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更好、更充分的使用和挖掘信息,实现城市数字化管理本身建设的价值,也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方法[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2】候至群. “数字城管”系统中城管部件数据采集方法研究[J].城市勘测,2006,21(1):3—5

【3】曹蕾. 数字城市基本框架及关键技术[J ] . 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 (2)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范文第4篇

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是指社会大众对某一城市的空间印象和人文形象之印象的评价总和,是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间相互作用及其在社会沟通作用下产生的相互的机能表现形式,是在特定的自然和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们居住活动与自然因素、社会文化和经济因素等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国外城市形象研究:19世纪90年代 Mulford Robinson 提出“城市美化”概念,倡导城市美化运动。上世纪 50 年代,国外城市规划学更多的是把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美学和城市景观美学的一部分来研究。上世纪 60年代,在西方的城市研究学界和城市规划学界,出现了“街道艺术”,“公共艺术”思潮,对城市形象和城市建筑空间产生较大影响。

国内城市形象研究:上古时代,中国已经产生对城市形象的研究与应用。真正把城市形象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与学科来认识,是在 20 世纪 8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形象的作用。20 世纪 90 年代先后有学者提出城市形象设计的概念,并出现一系列相关的研究成果。

城市形象设计

良好的城市形象设计对提升城市品位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城市形象标志的设计要与城市的环境相结合,保持城市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城市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风光,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实施,是促进城市以人为本,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发展的过程,一个有着高品位和魅力的现代化城市必然兼具浓厚的文化氛围。

桂林市形象设计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桂林旅游城市品牌形象的塑造, 能进一步提高桂林在国际的知名度, 增强城市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中外游客和投资者, 促进城市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发展, 从而提高桂林的整体实力。而桂林旅游的腾飞, 必将带动整个广西旅游产业的发展。

1.桂林市形象设计的条件分析

内部优势――城市资源的品位和特性,从桂林城区景观环境的空间格局来看,其处于一个独具特色的自然山水景观环境之中。内部劣势――城市文化欠缺。分析桂林局部的旅游市场发现,城区留不住游客,绝大部分已经分流到下面的县、市,重要的原因是中心城区缺乏文化内涵。外部机遇――区域旅游合作的契机已经到来。桂林市城市形象关系到外国旅游者对整个中国旅游形象的认知和期待。外部挑战――如何激活客源市场。桂林作为一个老牌的旅游目的地,确实有必要提高其知名度和名誉度,加快城市形象的建设。

2.桂林市形象设计策略

(1)做好桂林旅游资源的管理

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保护好,对桂林物质和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进行建档保护,并提出更为完整的保护规划。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挖掘好,加强对本土文化、生态文化和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弘扬。要将桂林的旅游资源利用好,把桂林的形象资源转化为形象资本,成为城市的竞争优势,使桂林旅游形象更为突出。

(2)加强文化建设,锻造桂林的城市精神

城市精神是城市形象的内在体现,城市形象是城市精神的外在展示。桂林的城市精神应以“以人文本”的精神为基础,融合历史和时代特色的人文精神。重视桂林的城市文化特色建设,提升桂林的城市文化品位,以文化品位塑造桂林的城市形象,以文化氛围凝聚桂林的人心,推动桂林的可持续发展。

(3)提升城市的空间、景观、企业、市民、文化形象

城市空间是关于城市布局、城市性质等的反映,城市建筑等要根据桂林市政策要求而建设,不影响桂林市美丽的城市天际线。景观建设要突出特色,桂林有条件把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融合起来,突出自然山水的城市面貌提升良好的市民形象是一个系统工程,会使整个城市的形象建设有活的灵魂。

(4)搞好城市管理工程,提升城市洁美形象

继续开展桂林城市容貌整治,规范城市秩序。加大桂林城道路交通秩序整治力度,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城市管理资源,运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平台,推进城市网络化管理,加快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机制、快速的问题处置机制。

结语

城市形象设计已经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必要条件,对城市进行形象设计,可以提高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城市的文化形象已经成为世界城市竞争的重要组成方面,只有塑造独特的城市形象,才能凝聚城市力量,促进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共同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

国外数字化城市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智慧城市 物联网 云计算 城市发展

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不断推动时代进步与发展。目前,全球信息技术创新持续加快,以云计算、云存储为代表的新兴网络技术正在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大潮。物联网技术在促进各单元互联的同时,也将带来更加广泛的信息量,知识经济进一步凸显,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信息技术正在全球范围深入城市管理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

1998年美国副总统戈尔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掀起了建设“数字地球”的空间信息革命。数字城市正是源于数字地球的战略构想,是数字地球思想在城市范围的延伸和具体实现。

数字城市是基于3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系统RS)技术、可视化和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综合开发和应用空间信息资源,对城市的基础设施、功能机制进行自动采集和动态监测管理,实现城市运行和管理的可视化、数字化、网络化。

2008年11月, IBM提出了“智慧的地球” 这一理念,进而引发了智慧城市建设的热潮。智慧城市是以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通过深入推进基础性建设和各类信息资源及其应用型信息系统的开发利用,全面灵活地实现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相互感知和互联互通,从而实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

建设智慧城市,是把握新一代信息技术变革机遇,加快向信息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刚刚起步,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宁波、苏州等城市已将“智慧城市”列入“十二五”规划并着手实施。天津滨海新区在2011年提出了“建设智慧新区”的任务。

二、智慧城市的本质与内涵

2.1 智慧城市的本质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体现形式,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延续,也是城市信息化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智慧城市”的理念提供了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开辟了认识城市、发展城市的新视角,其本质是以物联网为重要基础之一,以先进信息技术、智能技术和多网融合为依托,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人文、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

智慧城市建设一般集合四个方面的建设与应用。一是广泛的联接人,广泛的联接物;二是依托信息网络,全面采集、感知生产、生活、城市管理、经济社会活动等所需的各类信息;三是依托云中心,对采集、感知的海量信息进行智能化实时分析、处理、反馈;四是依托信息网络,为人提供及时参考、决策信息,为物提供实时控制信息,使经济社会活动更为优化。

2.2 智慧城市的主要特征

全面感知。智能传感设备将城市公共设施物联成网,对城市运行的核心系统实时感测,具有更全面灵活的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互联互通和相互感知能力。

充分整合。物联网与互联网系统完全连接和融合,将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全图,借助于发达的智慧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处理和信息资源整合能力。

协同运作。基于智慧的基础设施,城市里的各个关键系统和参与者进行和谐高效地协作,提高跨部门、多层级、异地的合作能力,实现城市运行的最佳状态。

激励创新。鼓励政府、企业和个人在智慧基础设施之上进行科技和业务的创新应用,为城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3 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

1. 横向架构

从横向上看,智慧城市建设包括感知层、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四个层面。

感知层,具有超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和智能性,通过RFID、智能终端、传感器等泛在网技术实现信息识别、采集、监测和控制。

通信层,是智慧城市的信息高速公路,包括大容量、高带宽、高可靠的光网络,全城覆盖的无线宽带网络,以及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三网融合的网络。

数据层,是实现数据资源融合的层面,按照智慧性、广域性进行加工和关联。数据层包含各行业、各部门和各企业的数据中心以及为实现数据共享、数据活化建立的市一级的动态数据中心、数据仓库等。

应用层,是在感知提取层、通信互联层、数据资源层基础上建立的各种智慧应用和应用整合。

2. 纵向架构

从纵向上看,智慧城市建设涉及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智慧城市安全体系。

为了推进智慧城市相关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有统一的技术和接口标准。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分为技术基础标准体系和应用标准体系两个部分。

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体系是在安全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为智慧城市提供安全保障。

图 智慧城市的体系架构

综上,智慧化是继工业化、电气化、信息化之后,世界科技革命又一次新的突破。利用智慧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和特征。

三、滨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现状

“十二五”期间,滨海新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新区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提出了“建设智慧新区”的任务,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务实推进政务、民生、城市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信息化,提升信息产业整体水平,建设以“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智慧滨海”。

3.1 智慧滨海的架构体系

智慧滨海体系概括为“4211”架构体系。四项智慧工程,即智慧政府工程、智慧城管工程、智慧经济工程和智慧民生工程;二个高地,即信息基础设施高地、新兴信息产业高地;一套保障体系;一张“智慧滨海”名片。

1. 智慧政府工程

建设高效电子政务系统,提高政府信息的利用水平和政策科学制订水平,促进城市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发利用。智慧政府工程包括:建设电子政务专网、电子政务云中心与云计算平台、公用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支撑平台等13个子项目。

2. 智慧城管工程

在城市管理领域建设一批信息系统,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行物联网应用,创新管理模式,改善新区整体发展环境。智慧城管工程包括:公安视频指挥调度与技防网、数字城管、智能交通及环境监测、安监、食品药品监管信息化等7个子项目。

3. 智慧经济工程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引导作用,支持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等领域的深入应用,推进“智造云”和“超算云”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智慧经济工程包括: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信息化平台、电子政务、现代物流与农业信息化、超算云等6个子项目。

4. 智慧民生工程

深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公共服务事业向社区延伸,丰富服务内容,努力实现公共信息服务的普遍、优质和高效。智慧民生工程包括:街镇信息化、数字医疗、数字教育、数字文化及智能小区试点5个子项。

3.2 建设智慧滨海

滨海新区按照“三个一”进行统筹布局,即一张覆盖新区的电子政务专网,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云中心和一个基于GIS的人口、法人、地理和经济等基础信息库公共共享平台,稳步推进两化融合,加快建设“智慧滨海”。2012年以来,滨海新区投入近15.5亿元全面升级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专网、电子政务云中心和地理信息共享服务系统“三个一”基本建成并实现试运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预计到2013年底,滨海新区将基本完成智慧滨海“4211”架构体系建设,为基本形成电子政务高效便民、城区管理精细智能、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兴信息产业集聚发展、综合水平全国领先的发展格局奠定扎实基础。

四、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近年来,滨海新区在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和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智慧城市理念为城市未来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但智慧滨海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还面临着一些问题与挑战,具体表现为:

第一,缺少统一标准和规范。智慧城市建设覆盖诸多领域,目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估标准等来约束和指导,不同系统之间接口复杂,不易实现系统互联互通和信息的共享协同,有形成“智能孤岛”的可能。

第二,亟待制定合理的产业规划和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对涉及的物联网、云计算等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和有效支持。商业模式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和管理,未能有效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

第三,缺少核心技术及产品,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大部分核心技术、产品依赖国外;基础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成果转化等技术支撑能力不强。缺乏技术创新带动,发展后劲不足。

五、滨海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5.1 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

结合滨海新区建设实际情况,各级政府加快电子政务网络、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制定工作;各相关部门建立相应制度规范,加快新区在物联网、云计算、通信与网络等领域相关技术、应用和管理标准的完善和实行;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智慧城市指标体系,结合新区经济社会和信息化发展实际,研究智慧滨海指标体系,量化发展目标和任务,明确智慧滨海建设内容和发展方向,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

5.2 加强队伍建设,形成人才培养体系

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充实新区信息化工作主管部门、重点行业管理部门、功能区信息化人员力量,确保工作正常有序开展;成立机关事业单位,统筹新区信息化技术服务工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人才开发,引进高层次和复合型信息化人才,建立智慧城市专业人才培养机构。

5.3 强化自主创新,掌握核心关键技术

对新区范围内技术优势明显、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内企业进行重点支持,鼓励和引导其承担起智慧城市规划和建设任务。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突破高端芯片、关键组件、基础软件等核心技术,强化技术支撑体系,占领科技制高点,减少对国外技术和产品的依赖;着力夯实信息安全基础,确保城市信息安全总体可控。

5.4 做好产业规划布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将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列入区域重点发展规划,科学规划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培养一批核心骨干企业,实现规模效益。创新商业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扩大投资渠道。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支持、引导公共性、基础性、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建设。鼓励企业加大对信息化投入,支持、吸引IT企业提供云计算服务,推动物联网等产业迅速发展,带动整体产业的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IBM商业价值研究院,智慧的城市在中国(EB/OL)2009.02.http:///cn/severices/bes.iibv

2. 曼纽尔・卡斯泰尔著,崔保国译.信息化城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10

3. 高玲玲,卢杰民,胡剑瑛.智慧驱动城市变革[J].上海信息化,2009(12):33-35

4. 张公忠.智慧城市与智能建筑物联网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2):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