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学实践科学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魔力课堂;教学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数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1-0001-03

打造“魔力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条多元且开放的通道,这条通道的基石是着眼儿童的世界,路面是令儿童着迷的自主数学活动,方向是儿童作为生命个体获得成长。这条通道虽蜿蜒曲折、崎岖不平,但风景满目、生态怡然。

一、“魔力课堂”的概念厘清与意蕴指向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小学数学课堂,是指进行小学数学知识的传授、基本技能的培训、数学思维的锤炼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的场所,或是指师生在特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进行有关小学数学教学行为的场所。“魔力课堂”,指基于规定的课程要求,师生双方相互促进、相互吸引、相互激趣,且师生双方同时具有积极的心理倾向的教学场所。行为改进,指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前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监控、教学评价等)在不断内省与反思中与学生的应然要求相吻合,并由于得到学生的不断肯定而越发富有“魔力”。

小学数学“魔力课堂”的核心目标是打造令师生共同为之着迷的数学生活,即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情境,努力将学生的学习融入“生活中的数学”与“数学中的生活”;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使学生在知识发生过程中不断积累新的经验,促进学生对新知的体悟持续深化;立足数学学科的本质,在丰富学生学习情趣与体验的同时,拓宽思维渠道,提升思维品质;不断追求基础知识牢固、基本技能扎实、基本活动经验丰富、数学思维深刻的和谐的教学境界。

在我看来,“魔力课堂”有如下特征:

能够不断创生令儿童着迷的课堂生活。令儿童着迷的课堂生活,是指基于数学学科的课程要求,师生双方发生的相互促进、相互吸引、相互激趣,同时具有积极心理倾向的教学言行等课堂状态。

能够不断开发具有普适价值的魔力课程。魔力课程是指数学生活中(包含课堂内外,家、校、社会生活等所涉及的)经过积淀、筛选、提炼出的,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征,契合数学学科教学进度,令儿童为之着迷,并具有科学性、趣味性、示范性、阶段性的一切数学资源。

能够不断创新科学、精巧、灵动的魔力技术。魔力技术是指在师生共享魔力数学生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技术、教学设计技术、教学实施的调控技术、教学媒体辅助技术、教学环境暗示技术等。

能够不断基于儿童的教学行为进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包括教学前测、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监控、教学评价等)在不断内省与反思中与学生的应然要求相吻合,并由于得到学生的不断肯定而越发富有“魔力”。

二、“魔力课堂”的策略生成与创新实践

小学数学“魔力课堂”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调控与教学重建等多视角出发,提炼出若干教学策略,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学生自主活动方面的,如活动记录单策略、概念比对策略、问题分解策略、问题情境化策略、问题游戏化策略、规律探究策略、猜想验证策略、矛盾冲突策略、小组比赛策略、媒体互动策略等;另一类是教师教学行为方面的,如优化教学准备策略、教学行为改进策略、课堂管理与监控策略等。

小学数学“魔力课堂” 操作要领分“五步骤”。

步骤1 课堂魔力在现场情境中生成

“魔力课堂”倡导创设现场感。所谓现场感,就是和本体保持同步,或者说不要离开本体。比如喝茶时,要让嘴唇、舌头、喉咙、食道能够感觉到茶,明明白白地跟踪它,一直到胃里。“魔力课堂”首要的是创生现场感,现场感不仅仅是再现儿童熟悉的生活,提供数学活动的参与机会,更重要的是让师生共同“在场”“在位”“在内”。在场,就是要师生拥有同一个气场,师生融为一体,交互生成;在位,就是教师和每一个学生各有其位,也就是角色不同、作用不同,但相辅相成、不能缺位;在内,就是师生都能处于原发性参与的状态,在问题或冲突的相遇点共同作战。创生现场感,需要了解儿童、研究儿童、超越儿童,进而吸引儿童、迎合儿童、发展儿童。

[案例]“图形的旋转”教学片断

课始,播放动画片《笨笨熊》:小熊从超市购物后打算回家,但它却只能绕着超市的旋转门转圈,怎么也出不去。学生通过动画片初步感知小熊走的是旋转门。教师通过提问“能举出一个生活中‘旋转’的例子吗?”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出示:风车的风叶、钟面上的指针、电风扇的叶片,以及参与抗震救灾的最大的直升机;学生最喜欢玩的游乐项目,如“宝贝团团转”“穿梭时空”;人体单手支撑旋转360°;小区门口的转杆、高速公路入口收费站的转杆等。在自我寻找与教师提供的生活范例中,学生能够不同程度地感受到“旋转”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量的学生或教师的“经验”,积聚着强烈的、直观的、现场的、不容忽视的力量。此时,教师提问:“仔细观察,钟面上的指针是怎么旋转的?谁能比划一下?”学生简单地学着钟面上指针的样子比划,正是在打造自己的“旋转”表象。这样的数学学习,是亲切的、真实的、合乎情理的,课堂的现场感是丰满的,师生是在共同完成一次生活分享、学习分享的旅程。

步骤2 课堂魔力在原动力激活中生成

所谓原动力,是指产生动力的力,也就是事物的本因和根源。不言而喻,“魔力课堂”要激活原动力,就是要探寻与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相关联的本因和根源,进而触发之、激活之、利用之。不同儿童的原动力可能不同,同一个儿童的不同时期原动力可能也不同;不同学习内容的原动力可能不同,同一学习内容在不同情境下原动力也可能不同……激活原动力,需要全面收集生活中的数学教学素材,需要涉猎音乐、美术、科学等各学科知识。

[案例]“倍数和因数”引入片断

在上课之前,教师非常神秘地说:“我⑾蛲学们展示一项独门绝技!”这一下子就将学生的心紧紧抓住。“你们先自己想一个数,不告诉其他人,但我能知道这个数是多少。”再让学生按照如下要求进行计算:①将你想的这个数加上8;②将得到的和乘3;③将得到的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加到只剩一位数为止(例如147,则为1+4+7=12,1+2=3);④将得到的这个一位数乘3;⑤将得到的积各个数位上的数字相加,加到只剩一位数为止;⑥将得到的这个一位数减1。最后,教师说出学生所想的数字。所有的学生都惊呆了!这时教师说:“想知道老师掌握的是什么独门绝技吗?”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一下子就被激活了:老师的“独门绝技”,一是让学生感到无比的神奇,不需要看,就能说出他(她)写的数字;二是将此“神奇”与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紧密相连,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三是向学生传递思考的信号,“想知道老师掌握的是什么独门绝技吗?”吸引学生的眼球――简单的“数”竟然藏着如此大的奥秘,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学习动力的力(原动力),如饥似渴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步骤3 课堂魔力在冲突爆发中生成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冲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立的需要同时存在而又处于矛盾中的心理状态,有内部需要与外部限制的冲突,外部需要之间的冲突和内部需要之间的冲突等。“魔力课堂”要捕捉新冲突,利用新冲突,激活学生的情绪状态。因为有冲突才会有故事,有故事才会有吸引力,有吸引力才会令师生为之着迷。冲突也是新知的生长点、突破点和嫁接点。教师对冲突的处理水平能体现教师捕捉信息的灵敏度,或者说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如何,教学调控的技术如何……只有善于捕捉新冲突,才能抓住儿童的心。

[案例]“比例尺”教学片断

教师提问:“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学生给出很多答案,其中有苹果、西瓜。

(多媒体出示两张图片)

学生都抿着嘴笑。教师顺势提问:“你认为是苹果大?还是西瓜大?”这一下子就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有的说苹果大,有的说西瓜大。学生争论之后,清楚地认识到:把这两幅图放在一起看,苹果大;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西瓜大。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冲突,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富有成效地植下了“不同的图片会导致认知上的偏差”的认识。图中的“苹果”把实际生活中的“苹果”放大的倍数要远远大于图中的“西瓜”,这不就是后续学习的“比例尺”产生的作用吗?结课时,教师提问:“你现在知道之前的‘苹果’和‘西瓜’,哪一个大吗?”学生自然心领神会。

步骤4 课堂魔力在体验集聚中生成

体验的解释有三,一指亲身经历、实地领会;二指通过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经验;三指查核、考察。“魔力课堂”更强调“真体验”,因为现实中存在太多的伪体验、被体验。集聚真体验对于教学而言是蕴含着力量的,这种力量便体现在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力”、提升学生的“学习力”与放大课程资源所承载的“影响力”上。集聚真体验,要从数学学习本身的规律出发,要从儿童的心理特性出发,要从教学的媒介选择出发,要从教学的反馈机制出发。

[案例]“找规律(周期现象)”教学片断

呈现例题主题图:

第一层次,借助摆纸片活动,以具体形象思维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教师首先借助节日气氛创设问题情境:你看到了什么?你能猜出每一行的末尾接着要摆出的是什么颜色吗?图中的盆花、彩灯和彩旗的排列有什么共同特点?教师组织和带领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的纸片(分别代表盆花、彩灯和彩旗),依次按照主题图中的样子摆一摆,看看与“猜”的结果是否一致。

第二层次,借助画简单图形,初步抽象出、、等数学符号。当学生通过摆纸片进一步明晰周期的规律后,教师提问:“除了用纸片可以表示图中的周期现象外,还有其他更简洁的方式吗?”此时,放手让学生思考、创造和展示。如对第二行彩灯的呈现,学生可能会给出关于周期的表述:红、紫、绿、紫、红、紫、绿、紫、红、紫、绿、紫……也可能会表述:……这时,教师让学生充分阐述“”分别表示什么,在学生对比“写汉字”和“画简单图形”这两种不同的关于周期的表述方法后,让他们说一说哪种方法更简洁。

第三层次,在前两个思维层次的基础上,建立问题解决的数学模型。教师提问:“这一行彩灯排列的规律是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将每一个周期圈一圈,接着提问:“第17盏彩灯是什么颜色?”鼓励学生寻找比画图还要更加简洁、准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得出算式“17÷4=4(组)……1(盏)”,这时教师着重带领学生理解“17盏”“4盏”“4组”和“1盏”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再提问:“第100盏彩灯是什么颜色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比17盏与100盏的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从而建立解决这一类周期问题的数学模型。

上述三个层次较为清晰的教学,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从用纸片来摆出周期现象,到用简单图形来画出周期现象,再到用算式来解决周期问题,呈现了水到渠成的教学生态,学生对本就存在于身边的周期现象的认识与研究逐层深入,既不唐突,也不肤浅,可谓“有层次,有结构;有比较,有分析;有铺垫,有发展;有提升,有建模”。

步骤5 课堂魔力在成长共享中生成

成长,顾名思义就是成熟和长大,就是自身不断变得更好、更强、更成熟的变化过程。共享,就是共同分享。“魔力课堂”强调自成长,是着眼于儿童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广范围的、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自主成长,进而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这是生命教育长程目标的一大期待;“魔力课堂”强调共享,是对儿童处于一个学习群体的关照,即要触发同一个团队内的儿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补足,进而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实际上,我们关注的魔力数学学习能够促进人的成长,此“成长”不单是知识的获得,不单是技能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进行数学思维,这一点对于数学学科来讲尤其重要。

[案例]“图形的面积”教学片断

一般的教学步骤是通过多个活动来让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图形)的面,且面有大小之分。我对这一环节进行了一些改变:没有让学生动手去摸物体的面,而是拿一个由四根白色纸条做成的长方形框架,问:“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答:“一个长方形框架。”有个学生说:“中间是空的,我的手可以伸进去。”其他学生听后,哈哈大笑。“我的手可以伸进去!”多么美妙的回答,此刻正是“面e”这一概念登场的时候。我转身将这个长方形框架贴到黑板上,并问那个学生:“现在,你的手还可以伸进去吗?”学生都笑了,“进不去了!”大家齐声答道。“为什么现在手伸不进去了?”我接着问。“因为有黑板挡住了。”“是的,现在这个长方形框架框出的就是一个长方形的‘面’,也就是阻挡我们的手伸进去的这一部分黑板。”我用一块红色的长方形纸板将长方形框架所围出的部分填满,接着,和学生一起辨清白色的框架代表的是这个长方形的周长,红色的纸板代表的是长方形的面积。至此,长方形的“面积”这一概念已经“长”出来了。但是,我仍然没有安排学生动手摸桌面或书面,而是呈现了一个由三根纸条做成的一个没有封闭的框架,如,提问:“你们的手现在还可以伸进来吗?”“可以。”我接着把这个没有封闭的框架贴到黑板上,问:“这个框架框出的面积是黑板的哪些部分?谁能到黑板上来摸一摸,指一指?”学生沉默,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通过启发,学生说出了正是我想要的“苦衷”:“这个框架似乎框出了与刚才那个长方形差不多的一块黑板,又因为底下少了一条边,而导致它的面积还在不断地扩大。到底怎么办呢?如何才能够表示面积?”通过讨论,学生想到一个办法,那就是再增加一条底边,变成一个完整的长方形,这样就可以得到一块完整的长方形面积。接着,我演示了将一条边移动到新增加的这条边的位置的过程,并告诉学生“面就是由线移动而形成的。如果没有新增加的底边,则说明这一条移动的线一直没有停止。”学生大呼:“我感受到了这个面形成的过程!”这时,学生对“面积”概念的理解已然更加深刻,因为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矛盾冲突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面积”的核心要素中应该也有“形”的规定性,只不过长方形是一个规则的图形,即使是其他不规则的面积,它也应有其既有的“形”的约束。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理论实践;探索;经验

小学科学是小学生科学启蒙教育的基础学科。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小学生也同样对科学充满着好奇心,总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学好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小学科学这一门学科虽然与生活紧密相连,但是也具有一定的神秘性,教好科学这一课是一门艺术。

一、小学科学的重要性

所谓“存在即合理。”小学科学这一门课出现在小学课程里必然有它的合理性,那么学好小学科学对小学生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1.保持学生的好奇心

有人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想上天空,想潜蚁穴,往往他们思维跳跃比我们要快得多。”可见小学生的好奇心是多么的强烈。而科学这一门课恰好利用了小学生的好奇心,植物有哪些特点,我们的生物周期是什么,声音是怎么传播的,为什么一年会有四季等等。教好科学这一门课可以有效地保持小学生的好奇心。

2.科学课可以培养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小学科学这一门课的课程选择基本上都来源于生活,学好这一门课可以培养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能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水的升华与凝华等这些都可以在科学这一门学科中学到。

二、小学科学教学实践

在认识到了小学科学这一门课的重要性之后,笔者对这一学科的教学模式也尝试了探索和改变。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提高一堂课的教学效果。

1.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客观来讲,大多数的学生都对科学这一门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及好奇心。在教学中要有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在科学教学中同样也是如此,要引导学生发现真理,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这个真理。在《各种各样的花》这节课之前,我要求学生都要带一朵花来上课。在课堂上,笔者把学生带来的都聚在了一起,将班上的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发给他们一些花朵。做好这些准备工作以后,笔者问道:“你们眼前的花朵漂不漂亮啊?”以此来调动课堂的气氛。学生齐声回答:“漂亮!”我又问:“那你们眼前的花朵都有什么共同点呢?”学生们沉默。我接着说道:“好,那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大家一起观察讨论一下,然后你们告诉我答案,咱们看一下哪个小组观察得最仔细,发现得最多好不好啊!”有了我的鼓舞,学生都在很认真地观察并进行着讨论。而这样一堂课的效果要比我单纯地告诉学生答案所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

2.与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小学科学离不开生活,也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在细心的观察中可以发现更多的知识,而能够做到细心地观察科学实验,就要求学生有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所以将小学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连,不仅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可以培养小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如在《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一课。绿豆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食物。笔者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做一次发绿豆芽的实验,并将实验的过程、绿豆芽的生长条件、生长速度等仔细地记录下来。一星期之后再上这一堂课的时候,由学生自己拿着实验结果在课堂进行讲述,由其他的学生倾听并做补充,一堂课结束之后笔者再做最后的课堂总结。这样的教学形式,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探索的科学精神

笔者还记得小时候看《海尔兄弟》这部动画片时印象最深的两句歌词就是:“为什么会打雷下雨,为什么有冬天夏天。”“不知道的奥秘万万千千,智慧简单又不简单。”学问,有学有问才能被称之为学问。在教学中多鼓励学生质疑、提问,只有能提出问题,才会再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一个质疑解疑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的过程。

三、注重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仅有经验是不够的,还要注重反思。一堂课有没有达到教学效果,一种教学模式是否真正的有效,这些都需要进行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只有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正视教育中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吸取先进的教学经验,才能更好地强大自己,教出更加强大的学生。教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可以说教育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兴衰。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由此可见教育的重要性。小学又是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中最基础的阶段,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大的辛苦和努力。

参考文献:

[1]徐卫,冯浩.科学课程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初探[J].琼州学院学报,2008(2).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古代文学;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这一课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长期以来,国内大多数高校的教学主要还是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理念上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教学方法上以教师讲授为主,考核方式上以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单一闭卷考试为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与要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明显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模式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以来,怀化学院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针对传统古代文学教学存在的弊端,开展了题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研究式教学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探索”的教学改革,探索出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全新教学模式。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围绕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课堂内外的联动效果。经过四年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效率及综合能力素质均得到明显提高。现就本课题的理论研究及教学实践作一阐述。

一、研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研究式教学,又称探究式、发现式教学。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核心,让学生自觉地、主动地探究,掌握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及事物的内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与认识。最早提出在教学中使用探究方法的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约翰•杜威(1859-1952),他提出,现代科学的发展表明,知识不是某种孤立的自我完善的东西,而是在生命的维持与进化中不断发展的东西,因此,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的过程,而是“探究”的过程。“探究”是主体在某种不确定的情境中的积极反应,知识是个体主动探索的结果。除了约翰•杜威外,西方还有许多学者也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分析研究型教学及学习,如布鲁纳的认知心理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威特罗克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布鲁纳认知心理理论,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发现法。认为仅仅传递教材内容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发现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是创设问题情境,发现或提出问题;二是针对问题提出解答的假设;三是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假设;四是根据实验结果,得出最后结论。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实质上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重新组织或转换人类已经发现的知识,并获得新的领悟的过程。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原则。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学习的动机,并能确定自己学习的需要,而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性发展的条件是“自由”。这种“自由”是指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探索和发现,能够对一切现存结论进行质疑,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而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帮助学生安排适宜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教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方便学习的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皮亚杰有关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的,其主要观点有四:第一,知识建构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外部信息的意义并不是由信息本身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第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第三,注重学习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一个动态过程,即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转换和发展。这种学习模式把研究性学习分为三个阶段:冲突阶段、建构阶段和应用阶段。在冲突阶段,教师要积极地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则积极地搜索原有的认知结构,为认知结构的转换奠定基础。在建构阶段,由于冲突引发学生的研究和探索心态,学生对冲突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推理,借助有效的学习和思维策略解决冲突,实现冲突过程的同化和顺应。应用阶段,学生通过练习,巩固和完善新的认知结构,顺利实现迁移。第四,强调合作与协商会话。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二、古代文学教学新模式的主要内容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建构了一种学生主体、能力本位、问题中心、课堂内外联动、突出实践的研究式教学模式。探索出了一种符合学生实际、提高学生古代文学素质和专业综合能力的研究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了学生主体,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的上着眼于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提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围绕问题来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中,主要考察的是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外辅导也重在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围绕着问题教学,我们一方面调整优化了教学内容,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将知识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为主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问题等,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单一讲授方式,采用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围绕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开展教学活动;在考评环节上,制定了以检测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考核标准,建立了一套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核机制。在课外学习辅导上,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专业校园文化活动三位一体的学生课外学习辅导模式。

1.修订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

中国古代文学涉及到上下几千年的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时间跨度大,内容十分繁富,一般的文学史家均采用的是编年体式的编写方法。在编写的过程中,虽然均有所取舍,有所侧重,但是因为内容容量太大,即便再精简的古代文学史也是卷帙浩大的大部头。而要在260余课时的时间里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确不容易。因此,课题组根据学生的实际,对课程的知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将教材内容分解为以单一知识点的问题,以综合分析为主的问题,以及以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的问题。然后根据问题的性质特点确立学生自学、课堂讨论、教师讲解的方案,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以唐代文学中“杜甫”一章的教学为例,关于杜甫的生平行实的知识,基本上是已经专家学者考据定论的,这些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可以确定为单一知识点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教师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再花时间讲解,可布置学生在课外预习。而关于杜甫的思想与创作风格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则属于综合分析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而一些目前学界尚有争论且没有定论的问题则属于培养学生创新性能力的问题,如《长恨歌》的主题等问题,对于这类问题,可以发动学生去认真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撰写出具有独立的研究性报告,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召开课堂报告会。通过以问题为中心来优化教材内容,教师的教学目的更加明确,哪些问题应该精讲,哪些问题应该略讲,哪些问题应该交给学生来解决,哪些问题应该由教师来引导,均了然一心。如此一改革,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课题组紧紧围绕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突破了传统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探索出了讨论式、报告式、解答式的课堂教学方法。讨论式就是将传统“课前预习—课堂讲授—课后练习”几个环节改成了“课前准备—课堂讨论—教师总结”的课堂结构,学生可以随机发言,互相启发思维;报告式主要是针对“以培养创新性能力”的问题,由教师布置论题,发动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出论文或报告,学生在课堂上以报告的形式交流,学生或教师加以点评;解答式就是要求学生在课前主动提出问题,教师在课堂上选择重点问题作深入解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枚乘的《七发》时,设计了两个综合分析的思考题:(1)楚太子病有何症状?根源是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们的身上是否有楚太子病?症状是什么?有何危害?(2)从屈原的《招魂》到枚乘的《七发》,到汉乐府及唐诗、宋词中的飞蓬、浮萍、游魂,再到《红楼梦》中的富贵闲人和鲁迅笔下的畸零人、零余人,这一系列文学形象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和相似的本质特征?这两个问题属于综合分析性质的问题,它的特点在于将文学作品的同类人物紧密地联系起来思考,既紧扣课堂教学的内容,又不拘泥课堂教学的内容,上下沟通,前后映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思考的空间。学生对这一问题颇感兴趣,讨论很热烈,起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3.建立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多元化测评体系

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心智理论为基础,初步建构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古代文学课程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知识+能力”的考核目标。在期末考试中,调整试卷结构,增大分析实际问题的内容和专业综合能力考核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考核中,将学生课外的课程活动项目一并纳入课程平时成绩,如将学生在古典诗文吟诵比赛、古典文学名著读书报告会、学生研究性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或作品鉴赏文章等方面的表现都纳入课程平时成绩。二是建立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调整了期末闭卷考试与平时成绩的比例,将期末考试成绩降低到50%,平时成绩提高到50%,做到期末考试与平时考核并重,并建立和落实由闭卷考试、课程作业、课堂表现、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等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合理设计《平时成绩登记表》,将学生平时课堂表现和课外活动项目进行如实记录,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平时成绩登记表》分“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程作业”“默写背诵”“课外活动项目”“其他”等栏目,基本涵盖了古代文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平时成绩的构成,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变化,如课堂表现,有的教师根据上课回答问题、与教师互动情况给分,有的教师还专门设计了课堂回答问题登记表、学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如实记录。课程作业,有的是专题小论文,有的是古文翻译、有的是课堂问题提纲,有的多者兼有。还有一种做法是将古诗文默写从期末考试中独立出来,进行强化,每学期快结束时各任课老师都要组织一次全班的默写,将其记入平时成绩。课外活动项目主要登记学生在课外自学与专业活动中的表现,如文学名著读书活动获奖、公开发表古典诗词、古典诗文吟诵活动获奖等体现古代文学综合能力的项目,将其作为平时成绩的权重分数综合考虑。

4.建立了学生自学、导师制、校园文化活动三位

一体的课外辅导学习模式学生课外学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既是研究性教学的补充,也是研究性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这一环节基本上处于自然无序状态,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而在研究式教学模式中,则通过有明确指向性的自学及教师辅导来规范这一重要的环节,构建了学生自学、导师制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三位一体的课外辅导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课外学习的自然无序状态。从学生的自学角度上说,因为我们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前即布置思考题,学生在课堂上需要报告、讨论,并且还将上课的表现与成绩挂钩,这就促使学生不得不在课堂之绕教师布置的问题查阅资料,阅读文献,形成初步的意见,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课外自学,使学生课外学习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提高了课外学习的效率。导师制目前是许多学校所提倡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课外辅导方式,说明这种课堂之外的以小范围为单位的学习辅导方式已经为社会所广泛认同。导师制固然不失为一种可取的课外辅导方式,但是,其效率还在于如何去实施。如果仅仅有其形式,而没有实质性的内容,或者不能坚持落实,所谓的导师制也只能是有名无实。而我们在构建研究式教学模式时,特别注重导师制的落实,将其作为研究式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不仅有制度、有要求,包括指导学生的人数、研究辅导的方向,开展活动的形式及要求,同时还制定了系统的监督评估方案。课题组的成员们积极性很高,不仅按要求积极落实,而且在辅导的方式上各具特色,成效明显。

如一位教师将文本的阅读与理解作为课外辅导的重点,并选择了其比较熟悉的领域中国古代小说戏曲文本的阅读作为辅导的重点,首先为学生制订了一个比较科学的辅导计划,每个学期研读与讨论两部作品,先花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反复阅读文本,对重点情节以及感受最深的部分做好笔记,然后在此基础上将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罗列出来(仅限于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而其他参考资料以及老师在课堂中曾经涉及到的问题不在此之列)。在学生完成阅读任务,对文本十分熟悉的基础上,由学生提议召开第一次研讨会。研讨会由小组长主持。其基本环节是:首先由教师查看笔记,从学生所摘录的笔记来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然后就文本的细节提出一些问题,检查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如提出一些类似《三国演义》中在潼关弃袍断须的人物是谁,《儒林外史》中是谁主持了“泰伯祠大祭”等相对生僻的问题。然后,学生将梳理出来的问题公布出来,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清理,筛选出一些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提交大家讨论,学生就这些问题发表意见。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评,然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的意见撰写成为小论文,在下一次讨论会上宣读交流,教师给出成绩。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问题,如讨论《儒林外史》时,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匡超人在大火蔓延、浓烟滚滚之际,情急之间,为什么他首先救的是嫂子而不是父亲?这是一个很耐人寻味的问题,而且在过去也没有引起学者们的关注,尽管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但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来,一方面说明这位学生读书十分认真细致,同时,也说明对文本的思索是很深刻的。再如,讨论《金瓶梅》时,有一位学生提出,文本中李瓶儿这一形象在嫁给西门庆前,性格很泼辣,也很不守妇道,而嫁给了西门庆后则变成了一个温柔守妇道之人,前后性格差异太大,人物塑造出现了明显的败笔。这一问题提出来后,在小组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形成了明显不同的两种意见,一类认为是败笔,而另一种认为不是败笔,而是成功的塑造,因为作者在描写李瓶儿性格变化时,缴足了铺垫的笔墨。这些讨论很精彩。课外导师学习辅导制使学生受益颇多,对文本的反复阅读与研讨,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更使他们培养了一种学习的方法,增强了他们从原始文本、原始文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比他们从课堂上听教师的讲授印象会深刻得多。

经历了导师制辅导的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几乎是水到渠成之事,根本不用为选题发愁,因为日常的阅读与研讨已经为论文的选题、撰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刚才提到的那位讨论《金瓶梅》的同学,其毕业论文选题是《论明清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败笔描写》,这一选题就是由阅读《金瓶梅》生发出来的,很自然。专业性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是学生课外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主要选择古代诗文吟诵比赛及古代诗文默写比赛两种形式,开展这两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它看似与研究式教学关系不大,实际上是密切相关的。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对文本的正确把握无疑是最重要的。他们通过不断的吟诵甚至角色的扮演,在投足举手、颦笑的揣摩之间更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这实际上也是一种体验式的研究学习。

三、取得的成效

经过四年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我们取得的成效是很明显的。第一,教师们加深了对研究式教学方法的认识,增强了以改革促发展的意识。第二,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明显增强。开展研究式教学以来,学生主动与教师配合,上下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古代文学课程的兴趣增强了,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也明显提高了。第三,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专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2008年以来,课题组教师指导学生申报主持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共7项,学生发表古代文学论文8篇,有近200人毕业论文选择古代文学课题,其中10篇论文获得怀化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有26人考取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研究生,以上项目的比例远远高于本专业其他课程。

四、存在的问题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范文第4篇

以制备工艺流程为主线,对各种剂型进行讲解,工艺流程是制备各种剂型的关键[4],以此为主线讲解,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以片剂为例,我们在授课时以阿莫西林为实例以其用药形式引出剂型——片剂,结合临床用药需求讲解片剂的特点、分类,根据据工艺流程图依次讲解辅料、制粒、压片、质检等内容,并将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等相关章节内容有机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快地理解新知识。再者,药物制剂基本理论是药剂学发展的源泉,对药剂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抽象、理论性强,是学习的难点,为此我们改变章节顺序,将药物基本理论贯穿到相应剂型中讲解,如将表面活性剂部分穿插在液体药剂章节,使学生对增溶、乳化等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将粉体理论放在固体制剂章节,把粉体的流动性、润湿性、吸潮(临界相对湿度)等性质与固体制剂的装量差异、崩解、防潮等内容联系起来,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帮助学生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合理设置《药剂学》实验内容,加强实验课教学

人常言“百闻不如一见”,实验课教学是药剂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针对药物营销专业实验学时大幅压缩的状况,我们对实验内容、实验安排做了调整,结合药物营销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选择开设常用剂型注射剂、颗粒剂、片剂、软膏剂、栓剂及溶出度等实验,不再开设理论性较强的微囊、脂质体、缓释制剂等实验。众所周知,实验课教学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是实验课讲解,以往我们多采用老师照本宣科,语言描述,学生如“雾里看花”,对实验的注意事项、操作关键、产品特征等不能准确把握,为次我们改革以往授课形式,将部分实验制成视频,利用多媒体,将实验视频、工业生产录像播放、文字整合,让学生对实验的关键操作有更直观的认识;其次是实验操作,我们将原来的手工操作,改为机械生产,使实验尽可能与生产实际接轨,将多功能提取机组、滴丸机、制粒设备、台式制丸机等制药设备应用于学生实验,将制药设备与制备工艺相结合,开阔学生的眼界。实践证明,新的授课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

改进《药剂学》考核方法

药剂学成绩包括理论成绩、实验成绩两部分,考虑到该课程在药物营销专业是限选课,以往药剂学实验成绩仅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两部分,学生对实验课重视不够,为端正学生学习态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我们改革实验课考核方法,增加实验操作考试。学生一人一组,随机抽取实验内容,独立操作,限时完成,并对某些学生随机提问。通过实验考试不仅检验学生对基本操作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是对教师实验教学效果的检验。

科学实践科学理论范文第5篇

一、做好课堂教学准备

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紧紧围绕学习新课程,构建新课程,尝试新教法的目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把学习新课程标准与构建新理念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学习新的《课程标准》,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结构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控制协调与学生之间各方面因素。课堂教学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的法定时间和空间。所以课堂教学前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做好思想准备,确定教学目标。也包括知识和方法、智力和能力方面的培养。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教案编写认真,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初二年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3.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经常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并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问题。

(二)熟悉教材

这个问题好像是老生常谈。但认真做起来却非常有学问。熟悉教材具体说,就是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资料。因为教科书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它为备课提供了材料,教师备课必须熟练掌握教科书的全部内容,了解整个教科书组织结构。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重点、难点、关键和容易混淆的部分。而教学参考书是教科书的补充。

备课时,在认真钻研教科书的基础上,还要阅读有关参考书,以便更好地掌握教科书,并从中吸取一些资料,用来补充教学内容。

(三)了解学生

所谓了解学生就不是一知半解,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都不是真正了解。真正了解就是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摸清学生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在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预见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有哪写困难,采取什么措施,用什么方法解决。比如在复习力学时,要抓住学好平方根对学好算术平方根的影响,和学生明确被开方数的取值范围,使他们不至乱套公式。使学生能对有平方根与算术平方根统一认识。既解决学生在学习中思想障碍,又解决学生在接受新知识中没有领会和弄清的课题,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四)写好教案

教案对教师来讲并不陌生。设计一堂好的教案并不容易,制定教学方案必须把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作为一个课堂整体来考虑。课堂教学控制系统、教学目标、教学效果的输出(包括反馈)也进行通盘考虑,这是教学方案具体环节。如果某一部分变化,这个结构就导致失调。为了实行教学调控具体化,设计教案必须重视讲课提纲和讲课小结在教学中的作用。如我在讲课时,严格要求学生在做选择题时,必须把题意搞清楚,经分析思考得出结论后,再与习题提供的答案进行对照,逐条排除错误的答案,做出正确答案。引导学生对每个答案都问一个为什么,错或对。这无论从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知识方面或学生解决选择题方面都十分有益的。教学时既按照教案指导学生学习,又可作用于教师教学控制。

二、选择课堂教学方法

实行课堂教学的最优控制不可能找到一种可以套用的公式,只能提出一些最优的控制方法。

(一)理论+例子≠理论联系实际

数学课理论联系实际也和其他课一样贯彻始终。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讲解课本上的基本理论,并能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中审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例如“从静止出发”“近似数与有效数字”“分式方程不要忘了检验”“几何题引辅助线的方法”“方程应用题中各个量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是解题时需要用到的条件。还有数量间的关系,如相等关系,这个量是那个量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全部等于各部分之和,对解题十分重要。不培养学生正确审题习惯和能力,学生就会乱套公式,这是学不好数学的一个原因。

在这里知识传授是基础,能力培养是关键,觉悟提高是归宿。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在传授知识基础上,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素材,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去分析讨论,认真解决自己思想认识问题和社会实践问题,使课堂和课外引导共同搞起来,而不能在讲解完基本理论时,再举一些例子证明一下就草草了事。讲课时必须把学生主观认识和客观认识统一起来,才能增加新知识能力。

(二)创造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

所谓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就是教师要有自己性格意志和特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掌握教学的艺术和技巧,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课堂教学应该有幽默和逗笑话,但不能把课变成讲笑话。”在课堂上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活动。有趣地和引人入胜地进行讲述教材始终保持课堂上的愉快气氛。要敢于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被动局面。要让学生讲话,毫不顾虑的畅所欲言。我在讲课时不死板硬套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精华,采用多种形式,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我一般用“引导法”“问答法”让学生有思考和教师对话的机会,在对话中发现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然后抓住时机,循循善诱,把疑难问题解决在课堂,不断增加凝聚力,要像磁铁那样把学生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教师身上,相信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就能把学习搞好,甚至有创见。当然,相信学生并不是放手不管,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我把它叫“软管理”,寓教于管理之中,比干巴巴的“硬”管理好的多。从而培养学生“自信、自立、自强”的能力。

三、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培养创造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关键发展学生的智力。

(一)让学生“异想天开”

当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合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创造型人才有着特别意义。因为想象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起着重要作用,能激励人浮想联翩,神思飞跃。对于学生来讲,则完成学业任务必须具备良好心理品质,是形成概念、发展思维的重要桥梁。比如讲相似形时,就需要从全等的基本概念讲起,再引申到相似,这样学生既能把学过的知识加深印象,又能更好地理解相似方面的几何问题,使学生对相似和全等又有了新的认识,让学生去体会它们存在的关系。这样对过去知识的必要重复,又能使学生纵览全部相似方面的问题,使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得到加强。

许多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目的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总是运用想象力去培养学生思维习惯,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引导他们在丰富联想中拓展既活泼开阔,又缜密精细的思路,增强认识能力。

(二)让学生思维活跃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就能收到活跃思维的效果。而创造条件既能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又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数学课堂上经常会有物理方面的内容出现,例如悬挂弹簧下端的重物作简谐振动。前者是力学问题,后者是力学、运动学的综合问题。但它们有共同之处,它们都处在恒力场中。它们平衡位置不在弹簧的自然长度处,因此它们的运动规律是相同的。如果教师在这方面多启发学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把数学的知识运用到物理中去,从而达到分科不分家,既把学生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又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学起来会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