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礼仪文化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当前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医院领导层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不重视,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在医疗核心工作中起到间接辅助作用,不能直接为医院创造经济财富和社会效益;还有的领导甚至认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仅仅是人事部门的事情,因而没有加以重视,也没有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人事档案管理加大投入,致使人事档案管理长期处于维持现状和被动应付的状况,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目前许多医院的人事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还停留在纸质档案阶段,人事档案信息化程度不高,未能将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全面引入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三)管理不规范。传统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方法局限于保管保存功能,利用率不高,实际工作中方法单一致使效率低下,现代化管理手段没有充分应用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明显滞后于医院各项工作的快速发展。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档案材料的收集、保管、利用以及档案业务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部分旧的管理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亟待进一步修订完善。(四)管理队伍不专业。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还要具有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在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过程中,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精通档案管理专业知识,还要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当前,很多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人员不能完全达到以上工作要求,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培训。
二、做好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对策
(一)重视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医院领导及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人事档案管理工作放在事关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全局的高度来对待,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应着重加强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完善医院的人事档案工作考核制度,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管档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二)提高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投入。医院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更新硬件设备,如计算机、扫描仪、照相机等;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公开招标采构引入专业档案管理软件,来提高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同时加强医院人事档案管理安全措施,在软件应用的基础上加设防盗系统。(三)做好医院人事档案系统维护。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规范的录入规则和内容。在原始数据录入时应该建立统一规范的录入规则,所采集数据应针对实际工作需求,以免造成浪费,做到有用必录入,无关少录入,让人事档案管理系统便捷高效,清晰易懂。2.定期的日常维护。建立人事档案系统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情,需要定期进行对于系统数据进行管理维护与更新。只有经常对系统进行维护才能确保医院人力资源系统的长期长效运用。3.档案的保存与管理。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将数据保存在服务器中,同时将数据备份放置硬盘中,以防服务器出现问题。在人事档案的管理过程中不仅要依靠信息化系统,还要对于原始纸质档案进行妥善保存。做到实时系统、硬盘备份与原始材料三方的妥善保存与管理,防止各种意外情况的发生。4.落实安全保护措施。在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设置“防火墙”,定期修改服务器密码,针对相应管理人员的上岗、离岗情况签订保密协议,明确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申请、变更、注销权限等。严格执行保密规定,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将人事档案信息安全纳入医院安全保护管理的范围。(四)加强信息化管理制度建设。应建立健全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健全医院人事档案材料收集、整理、归档、保存等相关制度和人事档案计算机使用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加强监管,明确各个岗位的工作范围及职责,规范档案管理人员行为。(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档案管理队伍。要不断加强档案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工作作风等方面建设,通过业务学习、教育培训、外出进修等方式实现管档人员的基本理论、业务技能、工作水平的提升,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好的高素质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队伍。鼓励档案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总结创新工作方法和途径,促进人事档案工作的不断发展。
三、结语
医院人事档案管理为医院人才培养、制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是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进行人事档案管理改革势在必行,只有加快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更好地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才能推进人事档案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进程。
作者: 单位:临沂市精神卫生中心
【参考文献】
一、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人事档案资料的充分利用
人事档案完整的记录了个人的学历、工作经历、职称等相关信息,是人事部门决定是否聘用、职称评审、人员调动的重要依据。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注重档案的收藏保管,档案的管理、查询极为不方便。加强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有利于医院领导迅速查阅员工相关信息,为医院制定人才规划、实施绩效管理、组织员工培训等提供科学依据,最大限度的实现人事档案资料价值。
(二)有利于提高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
医院人事档案数量多,信息量大。通过引进专门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不仅有利于医院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而且有利于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以最快捷的方式查找所需要的人事信息,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数据库对信息进行交叉查询、统计和分析,节省翻阅纸质档案的时间,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对原始档案资料的保护
传统的博物馆式的纸质档案的管理方式,在人员档案资料查询时,需要翻阅原始的纸质档案,不仅工作量大、查询时间长,而且不利于原始档案的保管,加快医院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减少对纸质档案的翻阅,降低因人为操作不当对纸质档案原件损害的几率,延长纸质档案的使用寿命。
二、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医院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医院领导对档案管理的不重视,致使医院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步履维艰,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意识有待提高
美国著名档案学者谢伦伯格曾经说过:“对档案的重视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水平的最好尺度。”可见,档案管理的重要性。但是,档案管理部门非医院一线科室,医院领导往往将更多的精力和资金放在医护人员培养及医疗设备更新上,而忽视人事档案工作,导致部分医院仍然采用传统的纸质档案管理方式,档案资料更新不及时,档案利用率极低。另外,部分医院尚未配置专门的档案资料管理室,档案室的温度、湿度、防蛀、防霉、防水、防盗功能不达标,导致部分原始档案资料破损或丢失,给医院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带来一定难度。为此,现阶段,加强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十分必要。
(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管理不是单纯的将纸质档案资料进行电子化,而是要根据医院人事档案的特点,引入专门的档案管理软件,对档案信息进行分类别处理,以便于档案资料的筛选、查询与对比。现阶段,医院人事档案管理部门计算机设备比较陈旧,而且尚未引进专门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导致部分医院人事信息找不到相应的子数据库,而只能将人事档案资料部分电子化。而且,人事档案涉及个人隐私,对于保密性要求较高,但绝大多数档案管理软件尚未采用“三网隔离”等技术,档案信息被网络病毒感染、失窃的可能性还非常大。所以,提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迫在眉睫。
(三)人事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档案管理部门非一线科室,加上医院领导的不重视,致使档案管理部门在人才引进时条件比较宽松,甚至部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非专业出身或由其他科室人员兼职档案管理,由于对档案管理、保养等知识不了解,致使其在档案资料更新、归档等方面经常出现问题,严重影响了档案管理效率及信息化进程。
三、加快实现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有效措施
针对医院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现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一)进一步加强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视
人事档案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管理信息化普及和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首先需加强对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的重视,加大人事档案管理的资金投入,引进专门的医院人事档案管理软件,以加快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的进程;其次,医院档案管理的硬件设备更新要及时,并且配备专门的、现代化的档案室,以方便纸质档案资料的保管与保存;最后,要成立档案管理巡视组,定期检查档案管理及信息化进程,做到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二)不断提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
为进一步提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一方面需根据医院人事档案管理特点,专门定制人事档案管理软件,配备专业的电子存储设备,方便人事档案信息资料的全面录入及存储;另一方面,需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人事档案涉及个人隐私,要保证这些数据在网络上的安全性,需要设置访问身份验证,采用“三网隔离”技术,减少档案信息失窃的风险。
关键词:文化强国;地方高校;大学生;礼仪教育;障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70-02
礼仪是个人良好形象的表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并积淀下来的一种文化,在各个不同的时期和领域,约束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促进社会和谐、文明与繁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礼仪教育可以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沟通和求职,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一、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
梁启超有一句名言:“少年知礼则国家壮大。”当代大学生是文化的使者,社会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复兴大业,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修养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然而当前大学校园里,一些大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与现代礼仪相悖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许多大学生社会责任缺失、急功近利、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在社会交往中缺乏诚信,不能以礼貌、友善、关爱的态度对待他人……这些都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形成这种状况固然有社会、家庭等多重复杂原因,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与高校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重视不够密不可分。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目共睹,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但与经济发展速度极不相称的是,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严重滞后,同西方国家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相比,我们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有着不小的差距,一些地方高校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甚至还存在空白。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如果这种现象不能有效改善,必将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影响到民族复兴大业的早日实现。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地方高校必须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明确当前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礼仪教育列入高校教学的必修课程,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大学毕业生的重要内容来抓,为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输送优秀文化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二、地方高校加强大学生礼仪教育的障碍因素
1.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刻
许多地方高校对礼仪的理解还仅停留在“金玉其外”的表层,致使礼仪教育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实质上,礼仪既表现为外在的礼貌、礼节等行为方式,又表现为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道德修养,而非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礼仪的精髓就在于内在和外在的和谐、高度统一[1]。在国外,礼仪教育被视为“塑造灵魂的科学”,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那是因为,礼仪教育不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我们的教育要培养人,首先就要注重培养有教养、知礼仪的人。
2.学校对礼仪教育的基础地位认识不足
由于教育机构和教育者认识上的欠缺,导致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定位偏差,长期被边缘化。其实,大学生礼仪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大学生自觉把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的道德品质、道德实践的过程。因而,礼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可以成为高校开展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在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及文化强国建设中都有着重要的潜移默化作用。
3.一些高校存在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和实用主义趋向
高校的功能本在于教书育人和科研,但很多学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重科研而轻育人,导致大学生教育出现了“短腿”现象,教书育人功能的弱化直接表现为大学生的精神素质、社会礼仪和实践能力的欠缺。在校大学生和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礼仪修养上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种种行为,已严重损害了大学生和高校的形象。发生在西安的“药家鑫事件”虽是一起在校大学生犯罪个案,但我们在反思时,是不是也要从高校礼仪教育的缺位来发问呢?
(二)大学生对礼仪的认识偏差,礼仪修养意识淡薄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道德伦理和文明礼仪方面教育长期缺失。加之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文化底蕴不足和文化历史视野狭窄,对中华民族文化缺少自豪感,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的现象,导致许多大学生对礼仪缺乏基本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无视基本的礼仪规范,甚至认为讲礼仪是做作、僵化、不够现代的体现。有的自命不凡,把违反校规校纪,不尊重老师,行为放纵,唯我独尊,视为是有个性;有的把一些不文明、野蛮、粗俗、玩世不恭行为看做是“时尚”;有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公共道德等方面缺乏起码的礼貌、礼节,社会公德意识差……致使他们在步入社会时,常常因为礼仪修养不过关而输在走向社会的“起跑线”。
殊不知,大学生如果仅有专业知识,而缺乏较高的礼仪素养,又如何称得上是高素质人才呢?更何况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与人、组织与组织、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更须懂得必要的礼仪。此外,较高的礼仪素质作为一项适应社会的软实力和软技能,正是铸就当前大学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大学生具备丰富的礼仪知识,在现代职场顺利找到心仪工作的例子比比皆是。
礼仪是东西方文化的共同财富,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精华[2]。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拥有规范的礼仪修养,是在未来的商业潮流、社会交际和工作生活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提高个人礼仪修养的重要性,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
1 营销礼仪 1、营销礼仪的含义
营销礼仪是指营销人员在营销活动中,用以维护企业或个人形象,对服务对象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是一般礼仪在营销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名营销人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领域中取得成功,并保持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个人形象,就必须了解、熟悉和正确使用营销礼仪。一般说来,在营销活动中,言行合情合理,优雅大方,自然得体,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办事,按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礼节程序与客户相互往来,都是营销礼仪的基本内容。
2、营销礼仪的特征
营销礼仪属于企业营销活动的组成部分,代表企业,反映企业形象,是围绕企业营销目标而运转的企业化个人行为。营销礼仪既重视情感沟通,也注重信息交流,注意利用大众传媒来沟通企业与公众的关系,旨在实现理性和感情的结合,实现情理与利益的和谐统一。营销礼仪的主要目的在于树立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一套能代表企业的营销礼仪会带上企业文化的色彩,除了具有一般社交礼仪的特征,还反映企业内部规范的独特之处。营销礼仪既注重礼仪的民族特性,也重视礼仪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如诚信服务消费者,处处尊重消费者,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的营销人员应针对不同的民族和不同信仰的公众,采取适当当地风土人情的令人愉悦的营销礼仪,从而使企业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为当地人们所接受。?
3.营销礼仪的本质
营销礼仪是企业子尊重、诚信、和宽容和平等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礼仪方式,它的本质是企业形象的一种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营销礼仪是企业营销活动和日常工作中所体现的礼仪,包括企业和营销人员的行为或程序礼仪,企业对公众的反应或反馈礼仪。营销礼仪的主体即企业或企业的营销人员,他们既有接受公众礼仪的反馈和引导,培育公众礼仪向善、向美的义务,又有不可因公众对自己的礼仪不周或缺失而产生不满或报复心理,进而影响企业和营销人员应有的礼仪态度和礼仪行为的义务。他们应该始终坚持把营销礼仪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把个人的礼仪融入企业的营销礼仪之中,自觉维护自身的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
营销利益概述 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从局部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人才竞争,发展到企业整体性竞争-企业形象的竞争。企业形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论,它是由众多个体形象组合而成的,而营销礼仪正是塑造个人形象、企业形象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工具。
1、营销礼仪的含义
营销礼仪是指营销人员在营销活动中,用以维护企业或个人形象,对服务对象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它是一般礼仪在营销活动中的运用和体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一名营销人员,要想在竞争激烈的行业领域中取得成功,并保持良好的商业信誉和个人形象,就必须了解、熟悉和正确使用营销礼仪。一般说来,在营销活动中,言行合情合理,优雅大方,自然得体,按约定俗成的规矩办事,按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礼节程序与客户相互往来,都是营销礼仪的基本内容。
2、营销礼仪的特征
营销礼仪属于企业营销活动的组成部分,代表企业,反映企业形象,是围绕企业营销目标而运转的企业化个人行为。营销礼仪既重视情感沟通,也注重信息交流,注意利用大众传媒来沟通企业与公众的关系,旨在实现理性和感情的结合,实现情理与利益的和谐统一。营销礼仪的主要目的在于树立和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一套能代表企业的营销礼仪会带上企业文化的色彩,除了具有一般社交礼仪的特征,还反映企业内部规范的独特之处。营销礼仪既注重礼仪的民族特性,也重视礼仪的普遍性和共同性,如诚信服务消费者,处处尊重消费者,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企业的营销人员应针对不同的民族和不同信仰的公众,采取适当当地风土人情的令人愉悦的营销礼仪,从而使企业的产品、服务和企业形象为当地人们所接受。
3.营销礼仪的本质
营销礼仪是企业子尊重、诚信、和宽容和平等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礼仪方式,它的本质是企业形象的一种宣传形式和宣传手段。营销礼仪是企业营销活动和日常工作中所体现的礼仪,包括企业和营销人员的行为或程序礼仪,企业对公众的反应或反馈礼仪。营销礼仪的主体即企业或企业的营销人员,他们既有接受公众礼仪的反馈和引导,培育公众礼仪向善、向美的义务,又有不可因公众对自己的礼仪不周或缺失而产生不满或报复心理,进而影响企业和营销人员应有的礼仪态度和礼仪行为的义务。他们应该始终坚持把营销礼仪与企业的利益联系起来,把个人的礼仪融入企业的营销礼仪之中,自觉维护自身的形象,为企业的发展尽职尽责。
营销礼仪与个人形象 我们知道,个人形象主要是指一个人相貌、身高、体形、服饰、语言、行为举止、气势风度以及文化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而这些正是营销礼仪所涵盖的内容。营销礼仪与个人形象塑造密切相关,以营销礼仪规范自己的言行、仪容、仪表,是展示良好形象的一条有效途径。在现代市场营销活动中,由于营销活动与社会各方面关系越来越方便,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每个企业营销人员的个人形象对促进企业营销活动都有重要作用。
(1)得体的营销礼仪可以给他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在营销活动交往中,根据交往的深浅程度可将人的形象分为三个层次,即对于那些只知其名未曾见面的人来说,一个人的形象主要与他的名字相关;对于初次相见只有一面之交的人来说,一个人的形象主要与他的相貌、仪表、风度举止相关;对于那些相知相交很深的人来说,他的形象更多的是与他的品行、文化、才能有关。由此可知,第一印象是由人的相貌、仪表、风度举止等综合因素形成的。对于营销人员来说,留给人良好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成功的前奏,因为营销交往中第一印象具有首因效应,并会形成较强的心理定式,对后期的信息产生指导作用,因此对于第一印象要给予高度重视。对自身的形象精心设计,给他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2)得体的营销礼仪可以充分展示营销人员良好的教养和优雅的风度。营销礼仪是公司推销员皮鞋上的
闪光,是他脸上的微笑,是他同别人握手时显示出来的风度。任何公司,不论以何种方式与顾客发生联系,其间必有营销礼仪。
营销礼仪正是衡量营销人员教养和风度的一种共识尺度,它要求每位营销人员讲究礼貌、仪表整洁、尊老敬贤、礼让妇女、助人为乐等,如果他的一言一行与营销礼仪规范相吻合,人们就会对他的教养和风度有所称道。
(3)得体的营销礼仪可以恰当地表示对他人的尊重和友好。在日常交往活动中,尊敬他人是获得他人好感进而友好相处的重要条件。尊敬他人就是对别人尊严和人格的尊重。在营销活动注意自己的个人形象,如做到衣冠整洁、举止文雅,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在各种公共场合中。在待人接物活动中,不修边幅、不讲卫生,这种不良形象不仅是对别人、对社会群体的不尊重,而且也是对自己人格的不尊重。可想而知,一个对别人不尊重的人怎么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呢?因此在营销活动中,要学会尊重他人,注意自己的文明形象。
2个人形象与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是企业的生命,一个企业良好的形象,是它最大的无形资产,是竞争的重要力量,也是企业优势所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形象好,顾客就比较喜欢购买它的商品,供货商也乐意与之打交道,同时,这样的企业对人才亦具有凝聚力,对投资者具有吸引力,也容易取得政府部门的支持.因此,许多成功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形象的塑造与宣传,力求通过有限的、有形的资金、人力投入,获得无限的、无形的重要的资产良好的企业形象。
所谓企业形象,是指企业自身行为通过传媒,在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也就是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企业的内在气质和外观形象两个方面。内在气质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基本态度、价值取向以及社会公德水平。外观形象则是企业在营销过程中展示给消费者及社会公众的识别标记,如企业的知名度、技术力量等。企业的形象始终与企业的每位成员紧密相关。一般情况下,消费者及社会公众接触到的是企业的某一个部门,与某位具体成员发生交往关系。若每位成员都能做到态度热情、语言文明、行为规范,就会在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而在企业营销活动中,企业营销人员又是企业人员中与消费者及社会公众交往最多的一个群体。可以这样说,没有营销人员的良好形象,就无所谓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营销人员既是企业良好声誉和形象的直接创造者,也是企业形象的建立和塑造者。
1、 营销人员的形象是企业形象的代表
在社会公众面前,在纵横交错的营销关系中,营销人员需要经常代表企业进行各项活动,代表企业向消费者及社会公众企业的一些最新消息,经营新方针、新举措,解答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对企业及企业产品服务等方面的疑问。在消费者及社会公众心目中,营销人员是企业的代表,营销人员的形象代表着企业的形象。
2、 营销人员是企业形象的主要塑造者
任何一个企业都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存在着大量的营销活动。而企业的所有
营销活动都是由企业的营销人员策划、组织和实施的。为了求得成功,客观上要求营销人员在不同的交往活动中,都要恰如其分地表现自己的礼仪修养,以良好的社会公众意识展示企业的风貌,用符合礼仪的行为塑造企业的良好社会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讲,先有个人形象,然后才有企业形象。个人形象是企业形象的基础。影响人员遵行礼仪,既是个人形象的塑造,又是企业形象的再造。由此可见,影响人员承担着企业形象塑造的重任,是企业形象的主要塑造者。
3、 营销人员是连接消费者和用户的桥梁
企业形象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就对公众的感受和印象方面讲,企业的商品和服务质量是影响消费者与公众的两个重要因素,商品形象同企业形象有密切关系,良好的商品形象能为企业形象增添光彩。而服务质量也是影响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服务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影响人员,营销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在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社会公众和消费者对企业形象的认识,多是依赖于企业员工形象及商品的品质,企业员工形象主要是影响人员的形象。消费者会把营销人员对他们的尊重、关心、负责看做是企业对他们的尊重、关心、负责。因此,营销人员通过营销活动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
2.3营销礼仪的修养过程和方法
礼仪修养是一个需要经过长期反复的陶冶、磨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加深对礼仪的认识之外,还包括激发礼仪情感,养成礼仪习惯等,在礼仪修养过程中,只有经过反复认识、反复感染、反复实践才能得其要领,真正符合礼仪的规范要求。
2.3.1营销礼仪的修养过程 1.提高营销礼仪认识
从事现代营销活动,就应了解与现代营销活动相适应的营销礼仪。一位营销人员只有在营销礼仪知识的指导下,才能在各种营销活动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提高对营销礼仪的认识是进行礼仪修养的起点,也是实现营销礼仪修养其他环节的前提和基础。提高营销礼仪认识是将礼仪规范逐渐内化的过程。通过ѧϰ、评价、认同、模仿和实践过程,逐渐学习、构造、完善自己的社交礼仪规范体系,并以此来评价他人的行为,调整自己的交际行为和交往行为。人们总是通过学习,尽可能的开阔视野,丰富礼仪知识。一般可通过学习利益史、伦理学、心理学、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一般知识,还可以通过日常的观察、学习、了解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积累各方面的社会知识。这是开阔视野,增加礼仪知识的重要途径。
2、明确角色定位
营销礼仪修养的目的之一是要通过修养,使个人的言行在营销交往活动中与自己的身份、地位、社交角色相适应,从而被人理解、被人接受。
营销活动中的角色则是指在营销活动中处于某一营销关系状态的人,或者说她是指某一个个体在营销关系系统中所占的一定地位。社会对于不同的营销角色提出了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营销活动中的角色既包括社会、他人对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在社交中的行为的期待,也包括对自己应有行为的认识。营销角色是人根据自己对社会期待的认识而实现的、外显的、可见的外部行为模式。具有不同社会经验的人,对于营销角色的评价可能有完全不同的意义。
在营销活动过程中,随着主客关系和社交对象的变化,角色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一个人扮演的不是一个营销角色,如庆典嘉宾、谈判者、拜访者。既然每一个人在营销活动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营销角色,那么重视营销角色定位、加强营销角色的礼仪修养,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为我们加强营销角色的礼仪修养提供的客观的根据。
在营销活动中,每个人按其所处的身份地位为实现其存在价值而完成一系列行为。挡经理就要有经理的样子,挡推销员就要有推销员的样子。营销角色不仅给每个人确定自己的行为提供了规范,而且为人们相互识别、相互交际、相互评价、相互理解提供了标准。营销人员在营销活动中往往需要以不同的身份出现,这种身份的变化就是角色的变化,其行为必须符合社会对这一角色所认同的规范。
营销活动中角色不同,应遵循的礼仪要求也就不同。不同的角色,如上下级之间、男女之间、亲朋之间、主宾之间,其礼仪要求是有差别的。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中,社交成功的主要标志是个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和社会的期待相符合。营销活动中角色的实现是建立个人对自己的角色的认识基础之上的。例如,一位经理在公司里他是管理者,管理着几个部门,其礼仪要求主要体现在听取汇报、检查工作、指导员工、决策规划等方面,要求他能平等待人、科学决策、说话和气等。对外当他面对客户时,则是一名推销员,要求他热忱真诚、彬彬有礼、大方得体,两种角色的礼仪要求是不同的。
在营销活动中,要把角色扮演得恰到好处、礼貌有加、事事得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每个营销人员已方面要重视营销活动中角色的定位,增强角色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礼仪修养,以适应多种角色的不同礼仪要求。
3、 陶冶礼仪情感
在正确认识营销礼仪的基础上,还需要得到感情上的认可,才会自觉地去遵守礼仪规范。如果没有真挚的情感,即使凭理智去遵循礼仪规范,也会显得不自然。例如,营销现场每天要接待成千上万名不同的顾客,有些顾客非常挑剔,如果营销人员没有良好的礼仪情感,是难以做到始终如一、服务周到、以礼相待的。礼仪需要真诚,如果缺乏对他人的关心、重视、尊重、一切礼仪都将变成毫无意义的形式。
陶冶情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于应有的礼仪认识相一致的礼仪情感;二是要改变与应有的礼仪认识相抵触的礼仪情感。
4、 锻炼礼仪意志
要想使遵循礼仪规范变成自觉的行为,没有持之以恒的意志是办不到的。营销人员只有自觉地坚持修养一些基本的行为规范,如站、坐、走、微笑,才能这些规范行成为自觉的行为。在现实世界中,礼仪规范实际遵循起来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好心不得好报的事则屡见不鲜,有时你积极主动地帮助别人,却有可能被别人说成是假惺惺;一个人对经理说话礼貌、客气却被视为拍马屁。凡此种种,不仅需要你能克服错误舆论的非难、亲戚朋友的责备和埋怨,而且更需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克服来自本身情绪的干扰,不为眼前的局面所困扰,继续保持良好的礼仪。这种礼仪行为持之以恒,就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礼仪修养除了需要提高礼仪认识、陶冶礼仪情操之外,还要注意锻炼自己的礼仪意志。
5、 养成营销礼仪习惯
营销礼仪修养是最终目标就是要人们养成按礼仪要求去做的行为习惯,如见面的礼仪、
电话的礼仪,日积月累的修养就会成为一种习惯,又如养成控制自己声调、表情的习惯,时间长了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总之,在营销礼仪修养过程中,通过一些看得见的礼仪训练,让营销人员通过模仿、学习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而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对以后的营销礼仪实践将有所裨益。
2.3.2礼仪修养的方法 在礼仪修养方面,必须强调实践的作用,与实践相联系时礼仪修养的根本方法,一切礼仪修养如果脱离了实践,就必须是空洞的礼仪说教。一般来说,礼仪修养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与实践相联系:
(1)只有在人们相互交往所形成的礼仪关系中,才能改造自己的礼仪品质;也就是说,一切礼仪修养必须结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来进行。一 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实践中,在对别人,对组织的各种关系中,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哪些行为是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哪些行为时不符合礼仪规范要求的。同样,要克服自己的不礼貌行为,培养自己的礼仪品质,也必须依赖于较晚实践。人的有礼和无礼的行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果脱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是不可能有礼仪修养的。
(2营销礼仪修养要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联系,也就是说身体力行。在礼仪修养中,人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时符合礼仪的,哪些行为是不符合礼仪的,就要把这些原则、规范立即运用到自己的交往实践中去,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并时刻以这些准则为标准,对照、检查、改正以至清洗自己思想中一切与礼仪不符合的东西,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礼仪品质。
(4)营销礼仪修养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过程,通过反复,逐渐提高。营销礼仪品质的形成,是以个长期的过程,不能希望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一次完成。因此,要使自己成为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就必须把对礼仪的认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化为实践中的礼仪行为。然后,对自己的行为再进行反省、检讨、并把从反省中得出的新认识再贯彻到行动中去,如此不断循环,从而达到提高礼仪品质的目的。
2.3.3营销礼仪培养提高的具体途径 1、学校培训
许多学校将营销礼仪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和科目,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成绩显著。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营销礼仪专门人才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营销礼仪教育中,院校可以充分发挥师资力量雄厚、理论水平高、教学手段比较先进的优势,来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礼仪培训。
2、职业培训
职业培训是结合一定的职业要求对在职员工进行礼仪培训。目前职业培训在我国营销礼仪的教育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职业培训虽然时间较短,但是可以反复进行,并且这种方法也具有自身优势,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联系具体职业活动来进行。另外职业培训的操作性比较强,可以提供现成的实验基地,避免礼仪教育走向空乏。当然,职业培训也不能把目光局限在几个人身上,而应该通过局部培训来提高整个组织的素质。
[关键词]文化差异 商务礼仪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075-02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商务活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活动的价值,帮助人们适应现代生活中的社交活动,是广大民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在长期的商务实践中,笔者发现,文化背景的差异对商务礼仪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力。本文拟从文化背景、价值观体系两个维度出发,深入研究文化差异带给商务礼仪活动的影响。
一、商务礼仪与文化背景
“商务礼仪是人们在商务活动中长期形成的惯用形式和行为规范。它在商务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①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务礼仪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观念。商务礼仪从发展到成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其成熟的标志正是较为稳定的社会形态和文化背景的凝定。一部商务礼仪的发展史,可以视为各种礼仪规程生发、发展和演变的历史。每当一种得到普遍认可的商务礼仪程序产生,我们的商务礼仪就向前推进一步;每当一种商务礼仪程序成熟,我们的商务礼仪知识就会有所丰富。正是在各种商务礼仪的不断产生和成熟的过程中,我们的商务活动得以有效开展,为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探讨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产生的影响,必须从中国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入手。众所周知,中国是礼仪之邦,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我的礼仪传统。就中国的文化背景而言,“礼”是最为重要的特征。“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礼节,在具体内涵上是指中国古代的社会道德规范,在深层社会含义上是社会等级秩序的要求。”②但现代社会的商务活动早已不局限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中,它面临着西方文明的冲击,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的服务对象成为当代商务礼仪活动主角。这一事实告诫我们,针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就具体的商务礼仪活动而言,文化背景的不同对其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人称模式的不同。在具体的商务活动中,活动双方会面的第一步就是相互寒暄、问候。如果对于对方的称呼方式以及待人接物的习惯未作充分的准备工作,极有可能导致商务活动陷入僵局。以中国文化背景与西方文化背景作为对比的双方,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更为强调长幼尊卑的秩序,同时对自身总是做一定程度的“贬抑”;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对自我的肯定,不仅直呼其名而且常以昵称取代全名。其次,时间观存在较大差异。中国文化崇尚轮回思想,西方人认可线性思维。前者催生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拉长周期的惯性思维,也培养了中国人在商务活动中重视逐渐培养信仰的思维模式;后者则使西方人将是否信守承诺和接受事前约定列为重要的评判标准,他们的商务活动往往会作较早安排,并力求在有限的时间内将相关问题加以处理。因此,常见的情况是“在两种不同的文化差异下,急于进入谈判正题的西方人显示出的无奈和焦虑往往被中方误认为缺乏诚意;而寒暄的中国人被认为东拉西扯、不务正业。”③同时,由于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的餐饮文化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人往往将餐桌视为商务活动的延续,并力求排场,与西方人讲究简约、节俭的商务宴会有较大差异。
仅从商务实践活动而言,文化背景因素对商务礼仪的影响是深远的,但也是不易被察觉的。在这样一种状况下,商务礼仪的演进轨迹难以准确勾勒。商务礼仪活动的发生和发展被湮没在习以为常的活动中。商务礼仪的演进和文化背景的关系自然也无法被我们完全揭示,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背景的因素不存在。对某一具体商务礼仪形式的研究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怎样在现实活动中,从文化背景的角度来认识商务礼仪活动的发展过程,探讨商务礼仪的发展规律,了解实际行动中人的心理状态,评价各种商务礼仪活动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还是一项值得继续进行下去的任务。
二、商务礼仪与价值观体系
商务礼仪文化的差异主要源于世界上各不相同国家间的文化传统的差异。自从泰勒提出了“文化”的定义后,“文化”就一直是学界的热点问题。我认为西方学者弗·詹姆逊的观点值得我们借鉴。他在《:文化与政治》一书中明确说到:“所谓文化——即弱化的、世俗化的宗教形式——本身并非一种实质或现象,它指的是一种客观的海市蜃楼,源自至少两个群体以上的关系。这就是说,任何一个群体都不可能独自拥有一种文化:文化是一个群体接触并观察另一群体时所发现的氛围。”④从这一观点出发,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的存在具有客观的必然性。受其影响形成的中西方人的价值观体系也对商务活动的展开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西方的文化观念中,个人价值是其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社会是围绕着个人这个核心,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个人追求其自身利益的主观能动性。”⑤因此,在西方人的思维观念中,个人的利益被置于最高的价值层面。而奠定西方现代文明基础的“蓝色”海洋文明更是以追逐利益最大化为其主要特征,受此影响西方人在商务活动中较少表现出顾及整体利益的“牺牲”行为,而是将如何实现自我利益最大化视为最终目标。与此相反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价值观体系,作为源自“黄色”农业文明的国度,中国人更为注重一定范围内集体的利益。这是因为,在农业文明的原始阶段,个人的力量无法完成所有的农业活动,个人必须依赖于集体的力量。而海洋文明则不同,他们可以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一个伟大英雄的身上。价值观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受此影响孕育的中西方商务礼仪活动也被烙上深深的文化印记。这里所谓的中西方价值观体系的不同,不是一种逻辑上不同于当代或不同于西方文明传统的思维方式。其实质在于源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商务礼仪活动准则,使得中西方人考虑问题的着眼点有所不同。
以中西方的宴会为例,中国人讲求排场,而西方人崇尚节俭。因此,在商务宴请中,中国的宴会往往是杯盘满盏、西方的宴会则简约、大方为主;中国宴会重视等级高低,西方宴请强调女士优先。尤其是在商务礼仪活动中,为增进双方的私人感情中国人更热衷于劝酒,西方在追求隐私化的同时更多地表现为迁就于他人的情感诉求。这样一些具体商务礼仪活动中折射出中西方人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商务礼仪的学习和实践中必须尊重不同服务人群的习俗,给予符合他们价值诉求的礼仪安排。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化,中西方的交流日趋紧密,我们必须正视中西方商务礼仪的差异性。只有真正落实了、平等交往,才能有效提升商务礼仪的社会价值。商务礼仪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不是一时一地的不同,而是源自文化机制的差异。在21世纪的传媒时代,东西方文化交汇更加迅速,我们只有摆脱单向度的思维模式,才能在具体的商务实践活动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这一切的取得依赖于我们正确解读商务礼仪下的文化差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了解到文化差异对商务礼仪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对我们理解和认识商务礼仪活动提供了参考。从跨文化的高度认识商务礼仪活动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本文旨在为人们认识商务礼仪背后的文化差异因素提供启示意义。
注释:
①汪洪梅.礼仪在商务活动中的作用分析[J].科技信息,2007(33):56.
②张荣翼.冲突与重构[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张波.中西商务礼仪差异浅思[J].对外经贸实物,2011(3):69.
④弗·詹姆逊.:文化与政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420页.
⑤王书柏.浅谈商务礼仪与文化差异[J].时代金融,2012(6):321.
【参考文献】
[1]金正昆.商务礼仪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
[3]李道魁.现代礼仪教程[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