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传播优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闻自由大众传播网络传播
一、传统媒体新闻自由的实质、表现形式、实现程度和局限性
新闻自由作为一项政治权利和新闻本身存在状态的统一体,是新闻事业诞生、发展的内在必然要求。
1、新闻自由的实质。从本质上讲,新闻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同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政治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种体现。包括新闻采访自由、消启、传送自由、报道自由和保护消息来源自由、受众收受信息自由、批评自由等。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就是每个人都可以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自由无阻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2、新闻自由的形式。今天,新闻自由在世界各国己成为公民实现政治权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公民政治权利的一部分。尽管各国政府赋予其人民或人民争取到的新闻自由内容不尽相同,但新闻自由外在表现形式基本形成共识,这种共识本身也是大众传播发展内在规律的必然要求和体现。
著名新闻学学者孙旭培把社会主义新闻自由表现形式归纳为报道新闻自由、发表意见自由、批评自由和办报自由等四种。
3、传统媒体实现新闻自由的程度。在传统大众传播环境里,受众在一定范围内能够自由充分地接受、选择新闻信息,是大众传播条件下新闻自由实现程度的体现。受众本身也是新闻报道对象,其地位日益被大众媒体所重视,媒体尽量为受众直接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较多途径。
4、收音机、电视机、报纸等传统媒介为受众享受新闻自由提供了物质上保障。因此,受众可以更容易拥有多种大众媒介,为其享受较充分的新闻自由提供了有力保障。
5、传统媒体实现新闻自由的局限性。一方面传统媒体是由点到面的单向传播,受众反馈渠道单一且量少,尤其受传双方互动性差。因此,传统媒体由点到面的传播特性决定了受众有单方面接受媒体所提供信新闻信息的自由,媒体有传播新闻信息的自由,这就形成了受传双方享受不对称、不平衡的新闻自由。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由少部分人直接运作和控制,广大的受众被置于传播流程的终端,被动地接受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
其次、传播符号单一,不能多方位多层次展示现实生活。看电视、读报纸杂志和听广播是三种完全不同的接受新闻信息的方式。所以,传统大众媒介之间这种各自鲜明特性是其形成三足鼎立格局的关键所在。
二、网络传播时代对新闻自由的变革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 定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这表明互联网的新闻信自、传播功能及其巨大优势被承认。网络传播从内容到形式都全面超越传统大众传媒,网络传播是新一代媒体。在中国,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属性的展现最初被几大门户网站体现出来。门户的概念从根本上讲应该是网络浏览的指引,随后这些网站开始偏离门户属性,发展成为新兴媒体,即网络传播。
1、什么是网络传播。传播无非是信自、流通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信息的源头、信息流通的渠道、信息的归宿等几个要素,缺少其中任何一个要素,传播都不成立。传播是信息的双向流通过程。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因此,本质上讲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的过程,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即信息的传递、接受与反馈,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体现一定的社会关系。
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主任诗兰指出,网络传播有三个基本特点:全球性、交互性和超文本链接方式。他认为网络传播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作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写阅读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在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传播。还有人认为网络传播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
2、网络传播挑战传统新闻自由的技术优势、运行原理。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verett. M. Rogersv指出,新技术、新媒介为公众所普遍接受的5条标准为:方便兼容、可靠、可见,网络传播在方便、兼容、简便、可见上显出明显优势。可见网络传播飞速发展是有其一定背景支持的。这种背景就是互联网络本身的技术优势及其运行原理,网络传播之所以能够挑战传统新闻自由的根本保证正在于此。
3、互联网为网络传播提供简捷通道
互联网的出现为网络传播在全世界兴起、蔓延,提供了一条简洁的途径,正是由于互联网的特点,网络传播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形态为世人所青睐,并成为新一代传播媒体,重新改写传统意义上的新闻自由。
三、网络传播对传统理念中的新闻自由变革
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有着与传统媒体截然不同的新特征和新内容,由此,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无论是作为一项公民的民利还是网络传播本身的要求或提供的可能性,其与传统大众媒体的新闻自由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具体和深刻的变化。
新闻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一部分,是大众传播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新闻信息自身运行的一种良性状态。新闻自由作为公民民利的一部分,包括公民发表言论的自由、接近媒介自由以及知晓权等,但是在传统大众传播生态环境里,新闻自由往往更多地表现为统治阶级创办、控制媒介的自由和新闻机构传播新闻的自由;而广大的受众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形式上自由,但在具体的传播环境里,他们只有接受、选择被媒介传输新闻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传播环境里,新闻自由的形态没有完展开,而以新的传播媒介、新的传播方式为基础的网络传播大大改写了新闻自由展现的形态。“很多学者在讨论什么是信息民主化时,大家的理解是网络产生之后,新媒介给每一个上网的公民更大的自由度和表达意见的机会。
1、网络传播――分散式传播结构体系。网络传播容量是无限的,物质载体是无形的;网络传播空间是开放的、民主的,任何具备一定条件的人都可以进入,客观上人人平等,任何一台电脑都可以连网。作为全球性公共基础设施的互连网络,任何一个国家或跨国公司控制、垄断它是几乎不可能的,所有具备一定条件的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此‘安营扎寨”。每天,互联网上都会有成百成千的新网站出现,要想控制每一个网站对信息的传播完全是空想。
传统大众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少数人、少数机构去运营,统治集团易于左右、控制或影响它们,由此形成大众传播一系列的特点;而网络传播由于互联网的本质,最根本的特点是全民可以参与,强大的社会控制系统、少数人运营作用被弱化。因此,网络传播这一特点为其改变传统大众媒体形成的新闻自由理念提供了必备前提。
2、传播主体多元化,传受双方界限被打破,受传角色界限模糊或相互之间任意转换。传统大众传媒的传播主体单一且须具有一定资格,新闻传播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居于信息流动的前端,但人数相对于广大受众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传播新闻、信息是这些职业新闻传播机构和个人的使命和权力。而网络传播诞生后,“传统的单一主体结构构成的新闻格局已经瓦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构成正式形成。
首先,许多网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聊天、电子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定期或不定期信息或新闻,他们已成为事实上的新闻传播主体。另外,在网络新闻传播里,传播主体又增加了随机上网的个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在突发事件新闻传播上,网民因其有利条件可以在网上第一时间报道,网上个人新闻传播在这个时候能起到独特作用。在网络上每个网民都有充当传者角色的可能和机会,把自己的意见、言论及发现的新闻线索随时随地传给相应的网上媒体或亲朋好友。因此,在网络空间里受众的知晓权、发表权能够进一步得到实现。这种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体独霸时代是不可想象的,网络媒体带来的这种变化更有利于打破人为的新闻封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
尽管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媒介’来表达观点,但大多数网民无论在信息技术、人力还是在时间、经济实力上都无法与专门网站相比,从而处于明显劣势。另外,网民上网的习惯使他们在寻找到较好满足自己需要的网站之后,有些网站则无人问津形成虚设。
尽管如此,在网络传播里,传统单一主体构成的新闻传播格局已经瓦解,多元化的传播主体构成正在形成。这种趋势的出现与当代社会的多元结构相一致的。网络传播提供的客观可能性大大加速了当代多元社会结构的发展趋向。
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新闻、信息传播主体已大大多元化了,除了大众传媒机构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各传媒的网络记者外,任何有条件上网的网民都可能是受传角色的统一体,都可以把自己了解的客观事件的变动、看法直接传到个人主页。同时职业新闻工作者可以阅读网民的邮件、贴上的观点、消息,成为真正的受者;网民传送的作品、观点、争论会或多或少影响上网的新闻记者,这种信息传播境界是传统媒体可望不可及的。所以,在网络传播时代,传者、受者已没有严格的界限,网民可以享受到作为一名传播者的乐趣,真实客观地了解和认识世界。当然政府也逐渐探索管理网络媒体的办法,网民传播信息的渠道受到一定限制
3、网络媒体传播成本低廉,传播内容广泛而丰富且随时更新及补充。网络传播已成为一个由个人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组成的系统。网络传播这种信息传播方式的多层次性,极大方便了信息、言论在互联网里及时快速的传播,大量的信息能够从不同渠道得以公开传播。网络传播实现了现实生活发生的新闻事件可随时、同步在网上传播;传者可随时更新、补充。保证了信息在第一时间里传播,无须大量的物质损耗,大大降低了传播成本。网民享受如此新颖的传播万式标志了新闻自由的发展新阶段。
4、传受关系互动化且传受之间互动及时、方式多样。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多向传输信息的渠道,传受之间能够随时沟通交流,形成互动性传播操作环境,为传受双方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信息平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大众传媒模式中手段与反馈手段相分离的局面,受众能及时有效地发表意见,使传播过程达到良胜互动。交互性是网络传播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其信息传输方式呈双向互动交流方式
四、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发挥到极致
1、用户主动获取个人化信息。网络系统具有功能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浏览功能,浏览器大大方便了人们在网上进行搜索与浏览。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人们可以获得更具个性的新闻信息。另外,现在有的网络媒体推出一种信息推送技术即新闻传播主体根据用户的需求为他传送提前预订的专门化信息,包括网络广告。
2、随意安排使用时间。互联网有强大的记忆功能和存储功能。因此,相对于传统媒体,网民在使用网络传播获取新闻信息的时候获得了空前的新闻自由,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收大众媒体过滤后有限信息。这种自由度是对传统新闻自由的全面升华和超越,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讲,都是一种进步,更有利于人类传播业的发展,有利于人类进步和发展。
3、网络传播时间的快捷性。新闻自由的含义还包括客观世界发生的新闻信息在时间、空间的运行态势。网络传播出现后,新闻、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由度发生了空前变化。新闻信息在传播时间的快捷性、空间的广泛性是今天全球“一体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必然性。网络传播的出现,在相当大程度上突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
综上所述,在网络传播环境下,新闻自由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都达到了新的自由高度,“新闻自由”作为一种新闻传播理念、新闻信息自身运行的要求和作为公众的一种民利,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网络传播环境里,新闻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受众主动化意识增强和实际地位提高,传受双方互动关系的形成、新闻信息传播的多媒体。所有这些,既是网络新闻传播超越传统媒体传播的关键所在,更是网络时代新闻自由的具体展现。批评自由如今在互联网上更方便、大胆、无忌,公民的言论自由充分在网上体现出来。
因此,网络传播时代,新闻自由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网民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发表意见权和知晓权的平等。
参考文献:
[1]李希光.网络记者.三峡出版社.
[2]陈虹.互联网:我们与世界同步.新闻与传播,2000(5):32.
关键词:P2P技术 流媒体 P2P网络电视 传播优势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2-0067-02
一、P2P技术:对等联网
要了解P2P网络电视,首先要了解P2P技术,而在P2P技术中最重要的核心概念就是“P2P”,那什么是“P2P”?P2P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因此,P2P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的意思,或者称为对等联网。P2P看起来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将现实世界中很平常的东西移植到互联网上一样,P2P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对面或通过电话交流和沟通。
从网络传输的方式来看,P2P只代表一种传输模式,是以单个网络主机开始到其他单个网络主机的数据传输,与传统的客户机――服务器(C/S)不同,P2P工作方式中,每一个客户终端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这样P2P可以使用户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上交互文件,不需像过去那样连接到服务器进行浏览与下载,可以说P2P改变了互联网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重返“非中心化”,并把权力交还给用户。
事实上,网络上现有的许多服务都可归入P2P行列,比如所,即时通讯软件ICQ、微软的MSN Messenger、SKYPE以及国内的腾讯QQ都是最流行的P2P应用。
二、P2P网络电视:流媒体的节日
数字视频和声音传输所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所谓的“流媒体”概念,所谓流媒体
是指视频、声音和数据从源端同时向目的地传输,它可以作为连续实时流在目的地被接收。这里的源指的是服务器端的应用,而目的地或接受段式指客户端应用。
简单的说,流媒体是指在互联网上以数据流的方式实时的音频、视频内容、或其他形式的多媒体文件,但是按照传统的C/S体系来传输流媒体,对带宽资源的占用惊人,当所有视频资源都放在中心服务器上,用户通过直接访问中心服务器来获得视频资源,受服务器和网络带宽的限制,播出的视频比较模糊,还经常断断续续,只能算是聊胜于无。
而P2P对等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中闲置的个人PC的网络带宽和存储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因为在P2P网络环境下,所有节点都是对等的,各节点具有相同的责任和能力,并协同完成任务,在P2P结构中,每一个节点(Peer)大都同时具有信息消费者、信息提供者和信息通信者等三方面的功能,它弱化了服务器的作用,将信息数量、成本资源都向互联网个点均匀分布,消除了单个资源带来的瓶颈,可以控制和实现网络上各节点的负荷平衡。
P2P技术不仅能利用服务器的资源,同时能合理的使用用户计算机的空闲资源。用户在享受流媒体节目的同时,也在利用自身计算机所空闲的资源为其他用户提供着服务,这样的话,使用同一流媒体的人越多,速度也就越快。这正是P2P流媒体网络电视与通常的在线播放相比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即“使用的人越多,播放越流畅。”
正是基于此,最近几年P2P网络电视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各种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软件纷纷出现,如PPStream、PPLive、QQLive、UUsee等等;各大门户网站也提供P2P技术的视频直播或者点播服务,如央视网、新浪网;以P2P技术为基础的各种视频网站也大行其道,如土豆网;甚至出现了利用P2P技术来直播体育赛事的专门网站,如直播吧。网民们现在可以通过网络非常便捷地接收各种视频信息,包括有电视直播节目、影视剧、综艺节目、网民自己制作的视频等等。
三、国内P2P网络电视的发展
1996年,我国引进第一台网络电视设备,但P2P流媒体是从2004年在国内出现,到2005年真正开始商业运营,其时处于一个市场的起步阶段,这时出现了两种基于P2P流媒体的软件CoolStreaming和PPlive,这两款网络电视软件的作者都是在校的学生,分别是就读于中国香港科技大学的张欣研和正在华中科技大学读书的姚欣。
从此,每次媒体和社会的“大事件”都可以看到P2P网络电视的身影。2005年,湖南卫视联合PPlive直播超女2005-2006跨年度表演,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当时在线收看节目的人数超过100万。同样在2005年,MySee联合门户网站新浪,对连战访问大陆进行了在线直播;之后联合搜狐,对神舟6号发射进行了网络直播,在线观看的人数也创下了门户网站流量的新纪录。2006年初,UUSee联合央视直播2006年春节晚会,据AC尼尔森公开的数据显示,当天同时在线收看节目的人数有40万。06年世界杯的转播中,东方宽频引进世界杯网络视频,仅仅在6月10日开赛当天,视频流量就突破4000万次点击,总点击量超过2.5亿,比赛直播时每分钟注册用户超过400人,流量之高出乎意料。短短两年多的时间,网络电视迅速抓住了大家的眼球。除了之前出现的QQlive、UUsee、PPlive等P2P流媒体软件外,优酷网、土豆网、我乐网等视频网站也相继建立,一夜之间,P2P视频网站在国内大有遍地开花之势。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开始后,央视采用悠视网的UUsee平台进行P2P流媒电视直播,在长达近4小时的直播过程中,其流量创出悠视网的历史峰值,日视频观看次数突破6000万。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很多网络电视用户使用网络电视来收看本地电视台上看不到的节目:比如国内外以及港台最新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突破“”的网络电视吸引了大量的观看者。比如近几年来美剧在P2P网络电视上传播逐渐升温至异常火爆的现象,从《越狱》到《绝望的主妇》,疯狂的美剧迷们每个星期都忠实的守候在网络旁等待最新剧集的更新播出。
P2P流媒体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中,现在P2P技术已经可以在手持设备上得以应用,P2P技术中的难题――网络中的视频点播技术也得到了改善。
四、P2P网络电视的传播优势
(一)把关人缺失:用户集受众、传者于一身
自从卢因提出了把关人理论以来,传播学界对于把关人理论的研究一直都在不断发展,
尽管把关人理论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始终强调的是媒介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作用,就新闻而言,媒介决定的新闻,只占已发生的新闻的一小部分,媒介在新闻制作的过程中要受到各种因素和制度的制约,比如说社会价值、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等,而媒介自身的特点也会对新闻的选择产生影响,总的说来,网络媒体之前的各种媒体信息的传播和存贮能力是无法与网络媒体相比的,报纸的版面始终有限,电视和广播的播出时间也始终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媒体不可能把其所得到的新闻和信息全部都传播出去,媒体必须有选择的进行传播,但是网络媒体的出现,特别是P2P技术的运用就可以使这种情况得到极大的改善,P2P技术使得网络上的每台计算机既是客户机又是服务器,如果愿意的话,每台计算机上的信息都可以被另外一台计算机所利用,这就真正从内容和形式上实现了信息的海量化,此种形式也使得“把关人”无所适从,很难对网络上的所有信息进行监管,可以说P2P网络电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互联网以大网站为中心的状态,把主动权留给了受众。
这样的话,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了传者,传者和受众的界限基本上被打破了,P2P网络电视的用户在接受视频信息的同时也在和其他用户共享这一信息,此时的用户既是受众也是传者,用户也可以通过视频软件和视频网站自己的视频信息,比如土豆网,用户注册后便可以自己计算机的视频信息,拥有用户自己管理的视频网页,土豆网称之为“豆单”,其他访问用户就可以通过土豆网自身的P2P流媒体软件“飞速土豆”和其他用户共享该视频信息,新浪网上也有与之类似的“播客”主页,值得一提的是很多P2P网络电视都实现用户互动功能,收看同一视频信息的用户可以通过即时留言板互相交流,也有可能迅速引发比较大的热点事件。
现在各P2P网络电视软件和网站上都有网民们自己制作的视频、MV或者在新闻事发现场第一时间记录下的真实画面,比如说四川公交车燃烧事件的视频就是最早由在现场的网民所拍摄并在网上的。
(二)时空平移: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可以看出,P2P流媒体网络电视改变了以往电视的播出和分发只能由专门机构按照预先制定的节目表进行的模式,它降低了网络电视播出和转播的门槛,模糊了专业与业余之间的区别,使得用户自制视频分发成为一种可能,在现实情况中也正是如此,各大视频网站上充满了网友自拍的视频,这些视频往往记录了生活中真实并且有趣的瞬间,生活的丰富多彩也使得网友自拍的视频显得格外吸引人和生动,还有的网名用户很可能就是重大新闻事件的目击者,这样的视频往往现场感和真实感特别强。
P2P网络电视另外一个巨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广播电视线性传播的局限,网络流媒体的发展也使得用户从预先制定的节目表中的时间约束中解放出来,随着P2P网络电视轮播、点播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流媒体的非线性编辑,用户可以通过宽带网络随时根据需要在线点播、录制网络电视平台上的节目内容,同时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
在麦克卢汉看来,一切传播媒介都是人类感官的延伸或拓展。P2P网络电视更是使得用户的感官深入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可以随时将身边发生的有趣或者重大事件用电子设备纪录下来在网上,然后与其它网络用户分享,从而实现其它用户感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延伸。
参考文献:
[1]彭泽良、何波.浅谈P2P流媒体网络电视的发展趋势及内容监管模式.现代电视技术.2008(8).
[2]王贞贞.从PPLIVE看P2P流媒体网络电视发展.现代视听.2008(2).
[3]张硕.浅析P2P网络电视的特点和发展前景.科教文汇.2006(6).
[4]李扬.P2P流媒体元年到来?.上海信息化.2006(2).
[5]陈君华、周元欣.基于P2P技术的网络电视直播系统的研究.广播与电视技术.2008(10).
关键词:船舶 油耗 流量监测 组态 3G网络
0 引言
船舶燃油消耗是航运企业最主要成本之一,企业、船东及租船人对燃油费用非常关注。在燃油监控管理方面,国内大型航运企业使用卫星通信的远程燃油监控系统,如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开发的《中远集运燃油监控系统》,具备确定单船动态燃油定额、形成标准统计报告图表、监控船舶燃油消耗状况、燃油超标原因分析与报警、调整与优化航行方案等功能[1]。但由于目前中小型航运企业的船舶船岸卫星通信功能尚不具备,加上卫星通信成本较高,中小型航运企业的船舶基本上都没有燃油消耗累积装置和远程的监测系统,仍然采用人工测量与分析的方法。
为了满足现代航运企业管理的需要,本系统采用GPRS通信网络及组态软件等集成技术,实现了船舶燃油远程实时监测。GPRS通信是一种已经被广泛使用的通信方式,是基于移动运营商现有的通信网络,可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相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GPRS/3G网络全球覆盖,具有数据收发速度快,传输距离远,联接迅速,收费合理,安全方便,可直接与Internet网互通,是实现移动网络通信的简易、高效、廉价的选择[2]。
1 船舶燃油监测系统设计
1.1功能设计
(1)数据采集。系统可实现燃油消耗实时监测,历史数据查询,燃油流量的自动累计,对船舶油耗及柴油机工况进行判断分析。
(2)数据合理分析。系统可对采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指导驾驶员合理分配和以节能航速行驶。
(3)远程监控管理。管理人员通过互联网随时掌握船舶动态与柴油机工况数据,为船舶运营决策及调度提供支持。
(4) 船舶GPS地理定位。通过船载终端系统(AIS)或百度地理系统(GIS)的系统集成,对船舶进行船舶定位、航速、轨迹等查询,给船舶安全航行管理、港口调度等带来方便。
1.2 系统软硬件组成
船舶燃油监测系统由具有监控管理平台的服务器和安装在船舶的终端硬件组成,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数据远程测控终端:以Cortex-M3内核的ARM STM32F107VCT6为核心控制器,集成GPS+GPRS定位通信模块,组成了采集、控制和通信于一体的测控终端(RTU)。STM32控制器硬件资源丰富,具有多种I/O 接口,船舶燃油等采集信号可直接接入到测控终端,终端还带独立的数据存储空间,方便现场采集数据存贮;测控终端拥有RS485、CAN通讯接口,方便联接现场监控显示和实现数据远程透明传输。无线通信规约采用宏电DDP协议,与国内主流的组态软件实现无缝连接。
(2)燃油流量的检测装置:流量传感器可根据现场情况及企业需求,采用校准信号4-20mA或者脉冲开关信号输出的智能传感器,如采用防爆、无源输出触点的定容积旋转活塞式流量计。
(3)数据服务中心:由采用力控软件开发监控管理平台的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及防火墙组成,为了安全起见,还要有一台从机作为冗余。WEB服务器提供Browse/Server方式游览,监测界面(HMI)等。数据库服务器用于接收船舶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贮存处理。WEB服务器需要有一个固定的IP或网络域名。
(4)客户端或工作站:是一个完全的“瘦”客户端,不需要安装特殊的驱动程序或支持软件,只要连接到Internet上,通过访问数据中心的服务器的网站即可查看船舶燃油的运行状态和历史记录等。
2 船舶燃油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监测系统软件平台的建立
由于工控组态软件具有丰富的[IO通讯]、Internet的WEB、数据分析处理等功能,而且编程开发容易,开发界面友好,能满足了本系统开发需要。系统采用北京力控科技公司的组态软件作为采集数据的管理、服务器开发平台。组态开发是一种面向对象的设计开发环境,具有灵活多样的组态方式,丰富的脚本语言编译,如程序模块和函数,各种现场IO设备通讯,内置TCP/IP协议、数据库管理器、报表统计等特点,使得本监测系统开发设计更加的高效,实现了船舶燃油状态数据显示、报警与事件查询、日常管理报表与分析、历史数据查询、打印系统、用户管理等功能。如图2所示。
2.2数据服务中心、GPRS通信RTU客户端设置
中心服务器需要安装与运行力控的组态软件、Web服务器及网桥CommBridge控件,力控提供的是标准的Web服务器,符合标准的HTTP 通讯协议,配置时需有数据中心公网固定IP,设置好Web 服务器的IP和数据服务器的IP 及端口,就可以构建Intranet/Internet网络应用,访问的HMI首页。
GPRS通信RTU与串口设备之间完全是全透明方式传输,GPRS通信RTU发出的数据包为标准的TCP/IP网络数据包,数据中心的计算机只要能连接到Internet或移动网络,就可接收到RTU发出的数据包。RTU客户端的设备关键是要设置好设备ID号或设备SIM卡号码、与中心服务器IP地址参数配置、通讯的规约参数。
中心服务器用户端数据的获取,即服务器的数据与底层数据通信主要借助于网桥CommBridge方式实现,在力控组态软件编程环境下,其本身提供了GPRS机制,GPRS通信的实现只在于正确设置以下项目:通信设备IP地址、通信方式(TCP/IP、网桥)、终端设备选择、以及进行数据库变量定义。
2.3 船舶地理系统设计开发
利用力控组态软件的浏览器控件,将WEB地理系统嵌入到力控中,根据客户需求制定了2套方案。
(1)针对小型内河船舶,因没安装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设备(简称“AIS”),采用力控+GPRS+GPS模块集成的办法,地理系统采用百度地图,通过百度地图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开发WEB的功能嵌入到力控系统中,提供船舶基本地图、船速、位置搜索、轨迹跟踪。
(2)根据目前我国航行300总吨以上沿海航行的船舶都安装了AIS设备,已配备全球定位系统(GPS),可采用基于WEB构架的“船讯网”的数据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API是一组JavaScript函数,使用这些函数,简单便捷地把船讯网的海图和船位服务嵌入到力控中,使得动态采集船舶船位、船速等数据,非常的方便[4]。
2.4 燃油流量检测方案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它是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一种新型信息传播载体,网络传播信息更加自由,便捷,快速,成本也更为低廉,从当前网络信息传播的现状展开分析,对网络传播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
网络是一种新型的信息传播媒介,网络信息传播手段的诞生,打破了以往信息传播媒介易受时间和空间制约的局限性,网络信息传播以一种超常的魅力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此背景下对网络信息传播现状进行分析和探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一、网络传播
了解网络传播之前,我们需要对传播进行科学的定义。郭庆光教授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对传播的定义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网络传播就是指以多媒体、网络化、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国际互联网络为媒介进行的信息传播,它是现代信息革命的产物(《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中国现代媒体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诗兰给网络传播下的定义是:以全球海量信息为背景、以海量参与者为对象,参与者同时又是信息接收与者并随时可以对信息做出反馈,它的文本形成与阅读是在各种文本之间随意链接、并以文化程度不同而形成各种意义的超文本中完成的(《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6期第49页)。根据笔者的研究和和总结,我们倾向于这样定义网络传播:所谓网络传播其实就是指通过计算机网络的人类信息(包括新闻、知识等信息)传播活动。在网络传播中的信息,以数字形式存贮在光、磁等存贮介质上,通过计算机网络高速传播,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网络传播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从而达到其社会文化传播的目的。网络传播具有三个基本的特点:①全球性,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而不断发展的。成熟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低廉的网络运行成本为网络传播的全球性提供了软硬件保障;网络操作的简便化和大量网民的存在又为网络信息浏览提供了人才支持;②交互性,交互性是网络传播相对于其它媒介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网络传播的互动性更强,信息者和信息接受者之间可以进行良好的、实时的、畅通的交流。③超文本链接方式。这是网络传播的独有特征,网络上的信息传播是以网络地址的形式存在,进行信息传播和接受就是反复切换不同的超文本链接。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多元化,实现了传播手段的创新。
二、网络信息传播现状分析
网络自诞生以来便被迅速地运用于信息传播,网络传播媒介的诞生丰富了信息传播的媒介,当前网络传播媒介体现出以下的一些特征:
(一)网络传播的优势分析
网络媒介相对于报纸、期刊、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其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即时性(网上进行信息不需要烦琐的制作程序,简单、运行快速,从而保证了信息的即时性)、便捷性(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不需要掌握高深的技术,不需要特定的空间和时间,只需要一台运行正常的电脑和联通的网线)、低成本性(网络传播的低成本性是由于其对设备、技术的要求简单)、高参与性(网络传播的高参与性是与便捷性、低成本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高互动性(高互动性是网络传播的一大特征,网络传播转变了信息接受主体的被动地位,使其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信息获取者,可以在网络的信息库里任意索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网络传播媒介的这些优势使得网络媒介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社会主流媒介并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二)网络传播的不足分析
事物总是辨证的,网络传播也不例外。网络传播在体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加以克服。1.加强信息管理,营造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传播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而言具有便捷性、即时性、低成本性、高参与性和高互动性的特征,这同时会导致网络传播监管的复杂性。事实上,一台电脑、一根网线就能实现的网络传播目前日益表现出其监管的难度。当前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虚假信息(如诈骗信息等等)、违法信息(如黄、赌、毒信息和其他法律、法规进行的信息等)这些信息的存在一方面破坏了和谐良好的网络信息环境,给网络用户造成了不便,另一方面,对信息接受着传递不良信息,危害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严厉打击网上黄赌毒信息就是网络监管难的反映。因而必须加强对网络传播的监管力度,加快制订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相关监管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严厉打击不良网上信息传播行为。
2.加强网络技术安全保护研究,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安全性
安全性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要求。当前由于大量黑客、计算机病毒等的存在网络信息传递的安全性不强。信息者的信息可能会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丢失,甚至被篡改,从而难以实现信息的初始目的;源信息和保存下来的信息储存在电脑中也可能会由于木马、病毒、黑客的攻击而造成损坏无法使用。因而必须加强电脑网络安全技术的研究,提高防火墙、杀毒软件等在网络安全保障中的性能。
网络媒体目前由于其良好的应用优势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其存在的不足,我们相信将会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而被克服。
参考文献:
[1]毕耕著,《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
[2]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网络传播》,网络传播杂志社2004年.
[3]程洁,张健著,《网络传播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军编著,《网络传播法律问题研究》,群众出版社2006年.
[关键词]武术文化 网络传播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6-0123-01
一、网络传播为中华武术文化的传播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
网络传播具有速度快、范围广、方便快捷、影响力大等优势特点,也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随着众多武术网站的建立,网络传播与武术传播逐步实现并轨发展。在网络传播模式的作用下,武术文化也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武术在武术论坛的传播下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彰显出发展的活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武术传播对网络的依赖度也将会继续加深,作为武术发展的重要载体,网络技术定将成为促进武术传播以及武术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武术文化在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一)武术文化资源库的问题
随着武术文化的不断发展,其发展内涵以及方式也在日益丰富,如何才能够使武术爱好者更加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寻求的内容,并合理利用他们是当今武术文化网络传播的重点问题。如果建立一座完善武术资源库就可以解决这类问题,武术资源库如同一座武术文化的资料库,不仅包含了武术的教学指导、理论研究以及各种拳种流派的相关信息,同时还包括文学、影像以及视频、音频等影像资料和信息,武术爱好者可以方便快捷地寻找到自己的寻找目标。
(二)高校武术科研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作为中华民族宝贵遗产的中国武术,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属于多学科交叉、全方位立体化的体育项目,高校中拥有雄厚的科研力量以及物质条件,在武术历史的文化、理论以及教学训练方面都具有极强的优势,所以可以实时增强高校武术网站的建设,将众多教授、科研成果、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课件整合起来,建立出综合大型的武术资源库,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学习的平台,还可以为建立武术资源库贡献出素材。
三、武术文化网络传播的发展对策
(一)提高武术文化传播者的信息技术
武术文化的网络传播是建立在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之上的,是依赖信息技术的基础而发展的,所以,无论是武术文化信息的制作还是武术网络信息的传递,都对传播者的电子计算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熟练掌握并有所研究。例如,信息处理的一般原理与方法、计算机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的应用,以及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且能够熟练应用。同时,武术文化的传播者要树立牢固的武术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将武术文化传播的中心转移到武术信息的开发与利用上来,武术文化的传播者需要具备武术信息服务的观念和态度,熟练掌握网络用户利用武术信息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二)建立科学的武术文化网站
1.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在数以万计的武术网站之中,武术文化信息的数量浩如烟海,但是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武术信息是重复的,这不仅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同时也给阅读者带来很多的负面情绪。为此要整合好武术文化的相关信息,做好质量把关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武术文化综合资源库,真正意义上地为各层次、各地区的武术爱好者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和不道德行为,树立良好的武术文化传播形象。
2.积极树立品牌武术文化网站
武术网站能否长久发展,获得发展优势,不光要明确自身网站的定位以及内容质量,同时也要促使更多的武术爱好者及研究人员认同自身的品牌。但品牌的树立更多的是要凭借网站的质量高低,网站的建设可以与传统媒体进行合作,增强网站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以及民众了解网站,形成自己的品牌。武术网站在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合作,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使更多人关心武术网站的发展,参与到网站的建设中来。
四、结语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武术对于国人人格的塑造、民族向心力的凝聚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发展意义,其传播与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我国武术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从最开始搏击格斗发展到如今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国术”。网络这种新型传播方式进一步降低了对武术发展的限制,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武术传授方式,也使得武术理论的发展达到了更高的层次。
【参考文献】
[1]薛文忠,李蕾.论网络媒体与武术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24).
[2]芦堍.网络技术对武术发展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1(09).
[3]梁斌.网络传播对武术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