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第1篇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及其干预

 

(一)积极心理学理论

 

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是人类的积极性格特征、情绪体验以及人际关系等,它采用目前有效的、完善的心理学测量手段和实验方法,将人类的美德以及优秀的品质作为研究内容。积极心理学理论认为,积极地投入工作、积极地寻找情感体验,以及积极地寻找人生的意义,是人类提升幸福满意度以及获得幸福生活的重要途径。目前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层面有三个:

 

一是对积极主观体验的研究,其中就包括过去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当前的愉悦体验以及对未来的乐观体验和希望。二是研究基于个人角度的、积极的特质和人格,其中包括个体的工作能力、爱的能力、对美的感受能力、勇气、毅力、人际交往能力、创造性、宽容性、灵性、智慧、天赋以及对未来的关注等。三是研究基于群体角度的人类群体的美德和优秀品质,从而让人们逐渐变成有职业道德、有礼貌、懂宽容、有责任感以及利于他人的团体和公民。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中,其研究的对象是从以往的问题或者病态人群慢慢发展为普通的人群,并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帮助人们获得快乐,并将它们自身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就能有效地提升人们的满意度、幸福度,从而达到疾病预防与治疗的目的。

 

(二)干预方法

 

积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干预方法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养成积极的特质人格,二是干预积极认知,三是干预积极情绪。干预积极认知模式的基础理论为Albert Ellis的ABC情绪理论。该理论认为,诱发事件并不能引起个体的情绪,而个体的情绪是在评价和解释诱发事件的过程中产生的。换言之,人所产生的困扰并不是因为某件事,而是被用于对某件事所产生看法而困扰。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过程中,了解情绪体验与认知评价之间的相互联系,摒弃不恰当的信念,并引导人们增强自身的幸福感以及积极思维是关键的着眼点。

 

因此,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干预提倡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并在促进人们发展乐观的、积极的思维方式的过程中,不断的纠正人们的不恰当的思维方式。另外养成积极的特质和人格,充分发挥出人体的机能,其目的就在于将个体身上的美德以及人格力量充分的激发、利用和唤醒,以达到克服困难、积极向上的目的。经有关研究发现,每个人身上普遍存在六种美德以及二十四种人格特质。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的人格特质又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且与生活满意度存在非常紧密的联系。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美德以及人格特质是研究的焦点,而人格特质的发展和培养,不仅有利于人们缓解痛苦,还有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从而使得团体以及个人都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概念及分类分级

 

(一)基本概念

 

国际上普遍认为的突发事件指的是一类特殊的、非常紧迫的危机事件或者危机局面,其不仅会对全体公民造成影响,同时对于社会的整个生活结构也会产生一定的威胁。例如在美国,突发事件又被称之为紧急事件,其所给出的紧急事件的定义为由总统宣布的,在任何情景、任何场合,且在美国的任何地区所发生的必须由联邦政府参与,并给予一定的补充性支援,帮助地方或者市州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卫生、财产,挽救生命以及转移和减轻灾难所造成的重大威胁的事件等。而本文研究的突发事件主要是指公共性的突发事件,即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威胁社会稳定与安全的突然发生事件。这种突发事件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确定性、破坏性、紧急性、突发性以及社会性等特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的是在爆发突发事件的前后过程中,采用科学的方法对突发事件加以控制、干预和处理,并使其导致的损失逐渐减小的过程。

 

(二)突发事件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突发事件划分的类别也会有所不同。从其危害的大小程度出发,是将突发事件分为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害以及自然灾害等。这种分类方式的优点在于人们能够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不同机理对其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控制和预防方案以及措施。每件突发事件不仅具有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之间存在的差异在于事件的扩散速度、预见程度、控制程度、人们的认知程度、导致的损失程度、影响范围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等等。而突发事件分级则要求的是不同级别的应急处置对应级别不同的突发事件。传统的突发事件的分级通常采用的是事后评级,即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才统计其所导致的经济损失、财产损失以及人员伤亡等,并按照损失的情况以及大小来对突发事件的等级进行确定。这种分级方法在总结经验教训、追究相关责任、查漏补缺以及事后恢复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却对其在应急处置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指导意义。目前在突发事件研究的过程中,其分级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对事件本身的分级,其依据为事件发生之后的严重程度以及影响程度等,二是对预案体系进行分级,分为企业级、县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等。三是风险评估分级,尽管这方面的研究已经相对成熟,但是其与应急处置预案存在较少的联系。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个人心理剖析与可行性研究

 

军队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士兵们的个人心理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心理恐慌。一般来说突发事件因为事发突然,令人猝不及防,这对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急处置会造成士兵们心理上的恐慌,因为大部分的突发事件都会对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部队官兵面临的也是非常糟糕的局面,这样就会造成士兵们产生心理恐慌。特别是军营内部如果发生了战友们死伤等人命关天的突发状况,士兵们势必会因为自我保护的本能反应而产生集体恐慌。二是心理焦虑。由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要求部队干部官兵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反应和行动,如果行动比较迟缓,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后果就会非常严重,因此大多数士兵们就会对这一行动过程产生一定的焦虑,即担心突发事件能否得到快速高效的处理。倘若局面没能得到立即控制和扭转,甚至一些外界无关因素的突然介入使得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和复杂化,会让官兵无形中增加压力,导致内心深处的抵触、焦虑和逃避等心理反应。无论是恐慌还是焦虑情绪,对突发事件的后续处理都会带来巨大的危害阻力,因此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需要应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来培养士兵们的积极心理和积极意识,并采用心理干预的手段来提高士兵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这样才能确保其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表现得更出色。

 

(二)CSF项目的评估途径

 

CSF指的是士兵健康训练,它是指在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将战士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以及心理弹性训练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这种项目所采取的预防措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帮助战士去除与压力创伤有关的所有障碍,并使其得到成长或变得正常化。CSF项目训练通常包括四个部分,一是全面而广泛的心理评估。二是积极心理学理论课程在线学习与测验。三是心理弹性的常规训练。四是心理弹性训练培养师传授的心理弹性训练方法以及积极的思维方式。其评估的途径包括快乐问卷、正负性情感问卷、福代斯情绪问卷、优点问卷、品质毅力问卷、感恩问卷、乐观感测验、生活工作问卷、亲密关系问卷、优点显著调查、生命意义问卷、生活满意度问卷等。这些评估途径能够准确地评估战士们的心理健康。并且通过专门的网站将这些问卷出去,并从精神健康、社交正常、家庭和睦以及情绪正常程度等四个方面来衡量士兵的心理,从而有助于帮助士兵们缓解焦虑和抑郁。并且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过程中,这种评估途径还能帮助士兵们更好地克服心理弱点,并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以更积极的心态以及冷静的分析能力去应对和处理所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而保障国家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财产安全以及公共社会安全和秩序等。

 

(三)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线课程

 

军队可以针对精神健康、社交正常、家庭和睦以及情绪正常等四个方面来分别设置心理辅导课程,以及在士兵们应对和处理突发事件之后所导致的创伤成长也设置一门课程,这样就能有效地缓解士兵们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所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影响。课程可以分为四个模块:一是情绪正常模块。军队应对突发事件需要快速反应、果断决策、科学用兵,不论是处置事故灾难、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还是社会群体事件等,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和尽快消除多种安全威胁,要求部队官兵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不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更需要强壮的体魄、坚强的意志和不畏牺牲的精神。这一课程所涉及的内容为指导士兵们如何将正面情绪放大,以及对负面情绪如过度的愤怒以及悲伤等进行识别。二是家庭和睦模块。就是培养士兵们的交往沟通技能,包括就异议达成共识、建立信任、复原背叛创伤以及建设性的管理冲突等。选择了从军之路,就意味着选择了牺牲奉献,多数军人婚后都一直和家人聚少离多,特别是军队基层干部大多三十岁左右,事业上正是在部队努力打拼、全情奉献的好年华,需要集中精力为将来成就事业创路子、打基础,牺牲了很多和家人团聚的时光。因而,这一模块的课程重点应是告知官兵如何有效地与家人沟通,得到家人的互相支持和勉励。三是社交正常模块。采用大脑镜像神经元的解释原理来促使士兵们形成同理心,当基本概念解释完之后,该模块就会帮助士兵们通过同理心对文化差异以及种族进行正确的看待,这样一来士兵们就能掌握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四是精神健康模块,是培养士兵们积极的人格特质,增强其社会意识以及自我意识,从而促使学生们学会自我调控、自我担当以及自我激励等。

 

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士兵们树立积极的心理,以及学会自我调节,这样士兵们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就能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并对在这过程中产生的创伤进行很好的复原,从而使得士兵们能够在日后的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坚定自己的信念。例如,特大地震事先毫无征兆,几十秒时间就造成了巨大灾难。在地震抢险救灾的过程中,士兵们面临的是惨烈的地震场面,同时所从事的工作也需要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士兵们所承受的身体压力与心理压力都非常大,而在抗震救灾结束之后,通过积极心理学理论对士兵们进行在线的心理服务和指导,就能促使他们转变之前的疲累心理,并树立积极的意识,从而在今后遇到突发事件时,能以积极的心理去面对和应付。

 

(四)心理弹性常规训练

 

心理弹性常规训练采用的是循序渐进的模式,而不管是军官还是士兵,从参军入伍之后,就开始进行心理弹性的常规训练。军事研究机构会对精神、家庭、情绪以及社会等各个层面都提供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规范行为等。尤其是各个小群体的管理者,必须掌握在训练的过程中,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一点一点地灌输给基层官兵们,例如冲动控制、信仰、乐观、换位思考、自我主导感以及亲密的合作关系等。掌握心理弹性训练指的是军队领导者以及士兵们必须掌握训练的理论和方法,并且要掌握如何运用这些技能,因此这也是CSF项目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在训练的过程中,士兵们还需要对如何防止陷入思维陷阱进行重点学习,并且要对自身的优势有清晰的认识,同时还要明确别人的优势,这样一来士兵们就能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将自身的优势以及群体优势充分利用起来,有效解决突发事件所带来的困难。例如,在抗洪抢险这类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当士兵们接受过心理弹性训练之后,士兵们在应急处置中就能与其他士兵们有效地协调起来,并将自身以及团队的优势充分应用起来,高效配合,争分夺秒,这样就能帮助民众挽回更多的损失。此外在训练的过程中,也要对士兵们予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这样士兵们才能变得更加的自信而积极。

 

综上所述,本文对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并结合军队基层干部队伍的管理,探讨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士兵们心理服务中的应用策略,从而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一些参考依据。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播媒体 应急传播力 媒体公信力

一、应急传播力凸显广播媒体公信力

公信力最先是政治学中的概念,指领导者获得其选民和下属信任和信心的能力。当公信力一词被借鉴到新闻媒体以后,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则是指受众对新闻传播媒体的信任程度,公信力常常意味着一家媒体的声誉,属于媒体的无形资产,已成为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性因素。①而广播媒体在突发应急报道中的表现和作为无疑是增强其公信力的有效平台。

在应急传播中提高广播媒体公信力主要有三种途径:

(1)迅速行动,反映社情——面对突发事件,广播应及时权威消息,否则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猜疑。

人都有根深蒂固的新闻欲,新闻欲的驱动就是欲知道、欲使人知道、欲被人知道三种心理活动。无论哪一种心理,都会导致人在重大事件发生时,积极地去了解和传播信息。②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往往表现出茫然不安或恐慌,而流言、小道消息的传播往往会加剧公众的恐慌不安。此时,主流媒体要做的就是权威消息进行辟谣。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致核泄漏引发国内“抢盐”风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交通广播(下称北京交通广播)就第一时间邀请权威核问题专家和盐业公司的负责人答疑释惑,进行辟谣,勇担媒体责任,做好舆论引导,维护社会稳定。

(2)把握有度,准确全面,正面引导——新闻报道在讲求时效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准确性,第一时间连线事件当事人、参与者、亲历者,能使报道更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2012年2月7日马尔代夫发生军事哗变,北京交通广播第一时间连线中国驻马尔代夫首席官员徐伟,就事件发展态势和对赴马旅游影响程度的权威解读就起到了这种作用。

(3)体现人文关怀,突出服务意识——广播媒体在突发事件,尤其是灾难报道中一定要有人文关怀意识。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北京的听众除了关注灾区同胞的生命财产安全和救灾一线的动态外,更迫切需要了解的是“我能为灾区做点什么”。北京交通广播为此把抗震救灾报道议程的核心议题确定为《心手相连,众志成城》,重在通过实时报道一线抗震救灾动态,激发京城民众赈灾救灾、驰援汶川的热情。③

二、如何提升广播媒体的应急传播力

突发事件的反应速度最能集中反映新闻媒体的特质。要提高媒体应急报道能力,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夯实基础,从采编播队伍的基本功抓起

1. 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去

究竟什么样的记者可以算作一个优秀的“应急报道记者”呢?简言之,要具备敏锐的新闻嗅觉、超常的判断力以及分析问题和提炼观点的能力。具体到广播记者还应再加两点:报道前要考虑“说到哪种程度最适合听众接受?”和“我该怎么说清楚?”

第一是发现能力。在重大新闻事件中,记者到了现场还不算,还要到达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现场,或者叫 “标志性现场”。只有抵达标志性现场,才能直通新闻核心。标志性现场考验的是记者的发现能力。

第二是要具备快速准确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重大事件的应急报道,记者必须有机敏的观察能力、语言的快速组织能力和准确的表达能力。

第三是具有职业化的报道情绪和状态。对新闻报道没有激情的记者,是不适合作应急报道记者的。成熟的应急报道记者应该是情绪饱满但不急不躁,这也是权威广播媒体的形象所在。

2. 传递“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简言之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在突发事件的应急报道中,广播媒体从业者的“人文关怀”实际上代表了媒体的态度和形象,代表了节目品牌的内涵和媒体的公信力。

在突发事件来临时,广播媒体的从业者必须有“悲天悯人般的似水柔情”,而这种“柔情”,并不会损害媒体的客观性、公正性,相反,充满感情的叙事,会再次打动人,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北京交通广播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预案,在通过各种权威渠道实时关注灾情动态、及时传递赈灾资讯的同时,《一路畅通》栏目通过与四川、成都等电播传递来自灾区的感人情景和片断,设计“我们和你在一起”“我最敬佩的人”“眼泪也是一种力量”等交流话题,使大家在互动交流中产生情感共鸣。在确保实时性信息沟通和互动性情感交流的同时,迅速搭建起互助的平台。一方面密集播出采用总理汶川讲话录音制作的公益宣传带和慈善机构以及歌手韩红等公众人物的个人倡议,倡导社会公众踊跃捐献;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一路畅通》、《汽车天下》、《1039交通服务热线》三大名栏目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向目标听众、汽车企业和4S店发出募捐倡议,5天募集善款超过1.8亿元、车辆735台。与此同时,北京交通广播还联合多家单位共同策划推出“爱心航线”、“爱心专列”、“爱心直通车”等公益活动,把市民接受倡议捐献的900多吨各类物资用飞机、火车和大货车运往灾区。

(二)建立突发公共新闻报道联盟和应急长效机制

2008年6月20日,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强调,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要完善新闻制度,健全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机制,第一时间权威信息,提高时效性,增加透明度,牢牢掌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动权。④

是否有健全的应急报道机制,是衡量一家媒体实力的重要标志。北京交通广播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建立起一套成熟的突发新闻快速反应机制:新闻事件发生以后,交通广播的记者会立即赶赴现场,从路况信息的角度切入,用手机进行现场连线报道,台内其他节目都要给直播让路。随着事件的发展,报道会不断更新,充分体现了新闻的“实时报道”特质和交通广播“把握城市动态”的新闻定位。2008年起,北京交通广播牵头全国40多家交通广播成立突发新闻报道应急联盟,一旦所在城市发生重大新闻,会第一时间连线当地交通广播的记者,发挥快速、及时、准确的报道优势,形成广播媒体特有的应急传播合力和平台。

(三)构建公共应急广播体系

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等突发公共危机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与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时,应急广播可以提供一种迅速快捷的讯息传输通道,在第一时间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到民众耳畔,在第一时间让人民群众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应该怎么撤离、避险,将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

国内许多媒体近年来在建立应急广播体系上已经开始尝试。

2002年1月1日,北京交通广播《一路畅通》在北京市公安交通管理局指挥中心建立直播间,开始直播。除了原有节目形态和形式外,利用交管局指挥中心的信息监控资源增加了实时路况信息的播报内容,通过大密度播报路况信息、新闻资讯,以及邀请听众通过短信平台参与主题讨论,达到协助交管部门疏导交通、引导出行、服务听众的目的。

2011年1月19日,位于湖南省高速公路监控指挥中心的“交通频道全媒体直播室”正式启用,这是全国首个立足高速公路系统的应急指挥直播室。

2011年11月29日,安徽交通广播直播间入驻安徽省路警联合指挥中心,作为唯一入驻路警联合指挥中心的媒体。

此外必须建立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利用广播电视传播紧急信息、预警消息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有效手段,欧洲及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把广播电视作为政府应急体系中最重要的信息渠道,将广播电视机构纳入应急体系,建立国家应急广播系统。“每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和自然灾害时,日本民众都会选择收听或收看NHK(公共广播机构)的节目”。⑤

在2008年发生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5·12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4·14青海玉树强烈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中,我国广播电视在及时传达政令、信息、引导舆论、稳定人心、协助救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证明了其在应急处置中的独特功能和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国家应急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统一联动、安全可靠的国家应急广播体系已经是必然的趋势。⑥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风险导向; 事故灾难; DPSIR模型; 预防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9-0098-02

一、引言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种公共危机事件挑战的过程①。频发的公共危机事件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损失,甚至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如2003年肆虐全球的非典疫情、2007年太湖蓝藻污染事件、2008年中国的汶川地震、2009年H1N1甲型流感、2015年天津“8・12”特大爆炸事故等。

面对各种公共危机事件,各国政府机关及国际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公共危机预防审计,如地震预防绩效审计(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审计署,1997),禽流感、极端海洋污染和危险化学品导致交通事故的应急预防系统功能评估(爱沙尼亚国家审计署,2007),城市灾难预防审计(洛杉矶城市控制办公室,2008)[1]。相比而言,我国的公共危机管理审计还处于仅针对公共危机发生后的援助款物开展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阶段。如何借鉴他国经验,转变审计理念,由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审计,尽快开展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对于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公共危机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二、风险导向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模式内涵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体现于“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模型,该模型是制定审计计划和实施有效审计的重要工具,这一模型要求审计人员将财务报表看做被审计单位战略实施结果的一部分,以客户经营风险评估为导向,从源头上更加准确地评估与财务报表相联系的重大错报风险,据以制定和实施审计计划,合理分配审计资源,以提高审计效率、加强审计效果[2]。

在国家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下,事故灾难预防审计采用风险导向模式是必然选择。刘家义审计长在2011年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重要组成部分的理论观点,认为审计本质上是国家治理大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预防功能是指国家审计凭借其威慑作用及各方面的优势,能够预防和预警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风险和隐患,增强国家治理系统的“免疫力”;揭示功能是指国家审计通过监督检查各项治理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情况,能够反映发生的违法违规、损失浪费、污染环境等真实情况和揭示存在的体制障碍、制度缺陷、管理漏洞等问题,促进治理措施落实到位;抵御功能是指国家审计通过促进健全制度、完善体制,能够抑制经济社会运行中的各种“病害”,提高国家治理绩效[3]。

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属于事前审计,能够识别和评估对经济社会造成损害的各类事故灾难风险,较好地发挥预防功能;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在对事故灾难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对事故灾难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开展审计,能够发现被审计单位在预防和应急准备方面存在的各种违法违规、制度缺陷问题,较好地发挥揭示功能;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在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各种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整改建议,以促进改革体制、完善制度、防范风险,较好地发挥抵御功能。

三、风险导向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模式应用

(一)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阶段要求开展对事故灾难风险的系统评估,优先考虑全局性风险和高风险领域,以此确定审计项目重点和先后顺序。按照风险管理理论,风险评估是根据风险辨识结果,采用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及由此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依据“事故灾难风险=风险发生的概率×风险发生产生的后果”计算风险评价分值,根据建立起来的风险评价标准确定风险等级。风险评估技术和方法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定性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法,定量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

通过事故灾难风险的系统评估,可以形成事故灾难风险审计数据库,为有计划开展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提供基础数据。美国在“9・11”恐怖袭击之后出台了《国家应急规划情景》文件,强调对容易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严重社会影响等灾难的应急准备,充分反映出对灾难风险事前准备工作的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国家建立重大突发事件风险评估体系,并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内容易引发事故灾难的危险源、危险区进行调查、登记、风险评估和定期检查监控。因此,审计机关可以和国家其他公共部门共建事故灾难风险数据共享平台,合力应对事故灾难的威胁[4]。

(二)风险应对

在风险应对阶段,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旨在依据灾害风险数据,开展基于DPSIR概念模型的预防审计,评价被审计单位预防和应急管理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存在的缺陷,以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引入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使用的DPSIR概念模型,以某流域生态环境安全评价为例,解析事故灾难预防审计过程。DPSIR概念模型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1993年提出,包含驱动力(Driving)、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影响(Impact)、响应(Response)五个因子,形成社会经济发展“驱动力”,给生态环境造成“压力”,引起生态环境的“状态”改变,进而“影响”人类活动,促成一系列“响应”措施产生的完整因果链[5]。

1.驱动力审计

驱动力审计旨在评价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这些因素包括该流域内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衡量人类活动的指标可以采用人口密度、城镇化率、人均耕地面积,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可以采用人均GDP及年度增长率、工业化水平指数、流域开发值占GDP的比例。

2.压力审计

压力审计旨在评价引起生态环境变化的直接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对流域水资源需求的压力和对流域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的发展,生产、生活用水来源是对流域水资源提出的巨大挑战,这一因素衡量指标可以采用万元GDP水耗、家庭用水量。人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也会使流域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生产、生活排放物使空气、土壤和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这一因素衡量指标可以采用万元GDP废水排放量、生活区单位面积生活废水排放量。

3.状态审计

状态审计旨在评价流域生态环境在上述压力下的现实情况,主要体现在水资源系统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水的能力和水资源的承载力。衡量满足生活和生产需水能力可以采用指标超III类百分比,衡量水资源的承载力可以采用污染物净化能力指标。

4.影响审计

影响审计旨在评价流域生态环境所处的状态对人类活动和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对水质的影响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衡量对水质的影响可以用水环境污染损失占当年GDP的比例指标,衡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以采用水土流失率、生活用水缺水率指标。

5.响应审计

响应审计旨在评价人类对生态环境影响采取的改进措施,包括社会响应和生态恢复两个方面。社会响应包括国家有关部门在经济、政治、法律和技术层面采取的措施,可以采用环境投入占GDP比例指标来衡量。生态恢复包括为恢复生态环境所采取的措施,可以采用污水集中处理率、水土流失治理率指标来衡量。

四、开展风险导向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认识

各级审计机关和人员需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事故灾难预防审计是国家治理这个大系统中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对维护、完善和促进国家治理有重要意义,从而充分体会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重要地位和作用[6]。

(二)确立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法律地位

目前,公共危机管理审计在相关的法律规范中有所涉及,《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要求审计机关“对关系国际民生的……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

但是,截至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事故灾难预防审计的单独法律法规,也没有制定专门的审计准则。鉴于预防审计的重要性,为使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亟须在法规层面上确立其地位,在准则层面明确其程序和方法。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事故灾难风险的多样性决定了审计人员仅仅掌握财会知识是远远不能胜任事故灾难预防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需要广泛涉猎建筑学、医学、农学等领域的知识,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尽最大可能提升自身的审计能力。

(四)完善审计工作的基础数据

建立信息资源库,将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法律法规、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情况等分类储存和管理;审计机关可以和国家其他公共部门共建事故灾难风险数据共享平台,做到信息系统的社会联动。

【参考文献】

[1] 山东财经大学课题组.公共危机状态下政府审计问题研究[R]//审计署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报告(2010―2011),2012:100-101.

[2] 杨明增,任庆玲.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运用及其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5(3):95-100.

[3] 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J].中国社会科学,2012(6):60-74.

[4] 高静美.灾害风险预防性审计的构架设计与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4(10):139-147.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护士层级培训;门诊;满意度

近年来医学服务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护理培训和素质提高也逐渐得到广泛的重视。护理培训不仅要注意其专业类型、职位级别、岗位等,同时护理培训也是知识、技能和工作态度的总和[1]。现对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门诊部护理人员培训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门诊护理人员培训和就诊患者2400例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门诊护理人员33名,年龄20~52岁,平均年龄(27±2.6)岁,职称:护士23例,护师2例,主管护师7例,门诊患者1200例,男性680例,女性520例,年龄16~70岁,平均年龄(40.3±7.9)岁,职业类别:脑力劳动者580例,体力劳动者620例,2011年1月~2012年12月各项资料为观察组(护理人员实施层级培训),门诊患者1200例,男性700例,女性500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2.4±7.8)岁,职业类别:脑力劳动者595例,体力劳动者605例。两组门诊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职业类别等均无明显差异,提示本项研究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护理人员进行常规的普通培训。观察组实施层级培训:①首先制定层级培训的计划,对门诊接待患者的特点、疾病类型及护理工作的薄弱环节进行把握,灵活的掌握层级培训的内容,明确培训目标和要求,有严格的奖惩制度。②针对护理人员资历进行分级:N1级为护士:低资历护士,主要分诊岗位工作;N2级为护师:分诊岗位工作管理;N3级为主管护师:高资历护理人员,主要进行门诊分诊岗位工作管理、专科护理工作管理和护患沟通的管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5.0对医护人员的一般资料建立数据库,对培训结果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通过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人员的护患沟通基本知识、专科疾病临床观察、医患沟通技巧考核情况(如表1)。

3 讨论

层级培训的概念逐步在临床护理人员培训的过程中广泛的应用[2]。作者对本科室护理人员进行分级。①N1级护理人员:大多数是新进护士,经过医院考核合格,其培训重点主要是采取门诊常规护理理论、常规护理操作、门诊各项规章制度、各级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护患沟通技巧、礼仪规范、应急预案演练等。常规护理操作主要是真空采血法、静脉输液、换药、心肺复苏、无菌操作。定期学习消毒隔离知识、护理风险管理、法规政策、护患沟通技巧、护理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风险因素、三基理论知识等理论知识。②N2级护理人员:主要是护师,主要是保证常规护理理论知识和护理操作的技术上,熟练门诊各项仪器的应用和养护,加强应急能力的实践培训,主要包括大出血抢救、突然病情变化处理、护理操作并发症处理、停水停电应急处理措施等。③N3级护理人员:主要是主管护师及以上护理人员,重点提高护理人员对于门诊护理工作的管理、协调能力,加强疑难、重大、危重型病例的处理和管理,掌握各种应急事件的处理流程和上报工作。鼓励护理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进修学习。另外层级培训包括理论培训、操作培训、应急预案培训及感染控制、消毒隔离、知识培训,方式主要是“板书”共用,情景模拟训练等,紧扣培训计划。另外,通过对门诊典型案例的情景模拟培训方式,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能迅速提高护理人员对问题的反应及处理能力,达到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知识及工作能力更加广围度的掌握及提高。层级培训内容要“平战”结合,适当深入:主要讲层级护理的理念进行简单的介绍,将其工作范围、方式及职能进行讲解,其次是门诊护理制度、规章、卫生管理制度,针对门诊患者人群特点、门诊护理工作常见问题的综合评估、门诊护理工作的目标原则和实施进行汇总分析,护理人员要对门诊患者的急救护理、患者安全管理措施、护理不良事件防范及重大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知晓。综上所述,护士层级培训可以明显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门诊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蚁族;大学生;焦虑;蚁族焦虑

“蚁族”是一个社会群体,是一种与“蜗居”类似的生活状态,一种真实存在的生活状态,用来形容拥挤的状态,指社会上那些劳动时间长、工作任劳任怨,且具有较强团队精神的群体。现在也用来形容社会上那些低收入聚居的群,包括拥挤聚居在城市的普通市民、农民工、高校毕业生、技校毕业生等,“大学生蚁族”也被叫做“知青蚁族”,是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在校大学生会联想自己毕业之后的情景,他们考虑自己在毕业之后也可能成为“蚁族”的一员,产生了焦虑的心情,这种焦虑就是大学生“蚁族焦虑”。

1.大学生“蚁族焦虑”的涵义

焦虑是指个体在不久的将来将会发生并且可能对自己造成威胁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忧虑、不安、烦恼等不愉快情绪,有时候也伴随着外在的躯体症状。

“蚁族”现象引发的大学生焦虑也是一种特定的焦虑类型,与大学生就业焦虑、大学生情感焦虑、大学生考试焦虑等一样都在焦虑的范围之内。在具备其他“焦虑”问题共性特征的同时,它还具有自己的独特属性。

大学生受到目前“蚁族”现象和“蚁族”氛围的影响,自身情绪发生变化,以“蚁族”的境遇联系自己现状的一种心理感受,感受到自己也即将面临“蚁族”的困境,专注其中,不能自拔。“蚁族”现象引发的大学生焦虑的因素主要是就业问题和住房问题,“蚁族忧虑”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蚁族”现象通过就业和住房将大学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校大学生联想毕业之后可能面临的低收入和无住房等问题,自然会产生焦躁、紧张、悲观、绝望,甚至是偏执和仇恨等心理行为,引发了大学生“蚁族焦虑”问题。

2.大学生“蚁族焦虑”的危害

2.1“蚁族焦虑”危害大学生的健康

焦虑对人的健康是具有负面影响的。人类的很多疾病是由于焦虑引起的,焦虑会引发人的紧张,紧张会影响人类的器官和神经系统,使腺体的激素分泌失常,这就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身体不适,也会引发疾病。焦虑会引起情绪失常,焦虑不安的人很难适应现实世界,他们会努力断绝与周围环境的联系,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世界中,以此来缓解他们焦虑的情绪。大学生“蚁族焦虑”作为“焦虑”现象的一种,对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造成影响,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导致大学生情绪萎靡、身体乏力,造成抵抗力下降,引发多种疾病。同时,处于“焦虑”中的大学生行为消极、心理压抑,他们情绪很不稳定,时而忧郁,时而冲动,这类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往往很难与同学和睦相处。

2.2“蚁族焦虑”影响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是需要交往双方共同努力的,是需要在交往过程中对自己的行为和言语进行控制和调节的,但是,处于“蚁族焦虑”的大学生无法做到这一点。有些“蚁族焦虑”的大学生在与朋友相处的时候,时常倾诉自己的不愉快,将自己至于弱者和受害者的地位,片面强调和交流自己的遭遇和不满,而不顾及朋友的感受,时间长了,彼此的友谊就会陷入困境。有些“蚁族焦虑”的大学生出现了情绪压抑情况,他们内心比较苦闷,经常自我封闭,进行选择性的交友,只想着个别和自己要好的朋友交流,却不会向老师和心理咨询方面寻求帮助。

2.3“蚁族焦虑”增加高校管理的难度

高等学校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做好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处于“蚁族焦虑”的大学生精神状态比较低迷,严重的可能出现价值观念的偏差,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学业,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管理中要积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向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给予有效的指导,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学校是很难准确把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与心理问题大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也是比较困难的。“蚁族焦虑”的大学生心理压抑,情绪会出现不稳定的情况,这种压抑的情绪的需要释放的,但是日常的学习和生活是无处发泄的,如果压抑的情绪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当遇某种刺激的时候,很有可能发生一些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是不利于高校的日常管理的。但是,这种突发事件是不容易预测的,及时发现,排除事件的难度也是很大的。大学生“蚁族焦虑”问会给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很多压力和挑战。

3.解决大学生“蚁族”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3.1正确对待大学生的“蚁族焦虑”问题

要充分的认识到“蚁族焦虑”是大学生的成长中可能遭遇的心理问题,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要充分理解“蚁族焦虑”问题学生心中的痛苦,不能歧视、排斥和指责这些学生,要采用积极引导的方式,以宽容的态度对待这些“蚁族焦虑”的大学生,并热情地帮助和引导他们。

3.2社会媒体发挥积极的作用

社会传媒要积极发挥观念引领的作用,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加大力度向大学生宣传正确的就业观念,号召和引导大学生树立奉献社会全新就业理念,鼓励大学生响应国家号召深入基层,到国家和社会需要的岗位。

3.3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积极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在逆境中的奋发图强的自信心,增强大学生自我调节和自我救治的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规划正确的发展方向,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要能够自我调整,主动消除不良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

3.4引导大学生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

处于“蚁族焦虑”的大学生往往将自己的目光和精力集中在眼前的事情,只顾及自身的发展和个人的前途,他们会为个人前途和命运等问题出现悲观和失落的情绪,他们严重忽视了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要带领大学生学习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能提升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引导他们以一种宏观和长远的视角眼界看待个人的发展,引导他们明确个人发展是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的,个人的发展必要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通过社会的发展促进个人的发展。

3.5增加与“蚁族焦虑”学生的交流

教师和同学也要积极关心“蚁族焦虑”现象的同学,主动与他们接触和交往,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以自身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他们,以自己的实际经历和他们进行交流,传递生活的正能量,帮助他们更多的接受社会上主流的思想和观念,以传统的道德规范感染他们。在潜移默化的交流中,帮助和引导他们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帮助这些大学生反思自己思想或行为的错误,改正自己的心态和行为,通过有效的引导,他们会逐步接受主流的思想和观念,建立积极健康的心态,逐渐完成对自己调整和改变。

“蚁族”现象引发的大学生焦虑问题是真实存在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高校要及时发现大学生中的这种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积极缓解压力,排除大学生“蚁族焦虑”的困扰,帮助和促进为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银凤.优势视角下蚁族就业问题探析-以西安市蚁族为例[D].西北大学.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