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性; 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75-001

一、设情境,出“探”点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也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能把学生不知不觉引入本节课学习的气氛,在这种情境下,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教师如果能通过游戏、竞赛、设悬念等创设趣味情境,将新知识寓于其中,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情、有境,就会引起极大的兴趣。比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课,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故事情境:“我是一名,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区域放了一颗定时炸弹,也就是这个暗盒,而你们就是排弹专家,如果在没搞清楚里面是什么线路前打开的话,会发生爆炸,导致人员伤亡。距离炸弹爆炸还有最后十分钟,请大家尽快排弹。”在这种故事情境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还起到了一种无形的自我约束,为探究的有序性提供了保障。

二、提问题,立“探”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探究性学习中,问题的形成是科学探究的起点,决定着学习的内容和研究的方向,是科学探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究始于问题的形成,但这里的问题属于科学型问题。

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概念改变的过程。有的时候,教师甚至需要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作假设,研“探”方:一个自然现象,在其未被揭示出科学本质之前,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很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只能借助于猜想与假设的形式进行研究与探索。当某一猜想与假设被大量事实所证实时,它就发展成一种科学知识。因此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性学习中的方法与桥梁。

建立假设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过程,我们必须让学生充分暴露思维的过程,为自己的假设说明理由是暴露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方式之一。学生提出假设的能力还不够,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还应该让学生懂得假设应有理有据。

三、定计划,明“探”程

常言道:“做事没计划,盲人骑害马。”科学探究要根据确定的探究方略,设计科学的探究计划和方案。探究计划应包括探究的课题、实验器材和资料的准备、探究的程序和过程(包括观察、实验、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和处理)、通过怎样的分析整理得出探究的结论、以及怎样对探究过程进行评估和反思等。

学生在对原问题提出假设和猜想之后,会形成多个分支问题。教学中,教师请学生针对不同分支问题设计研究方案。设计方案的过程就是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过程,学生往往会从多种角度提出不同的方案,教师应结合实际,从可行性、实效性、时间性等方面考虑帮助学生完成探究计划。

四、做实验,获“探”真

“实践出真知”,实验操作是学生在设计探究方案时所应用的逻辑思维的指导下,运用合作的形式,对设计方案的具体操作,收集相关信息,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动态过程。作为教师应积极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材料、工具,作为一名欣赏者、促进者深入到组内参与学生探究的全过程。首先教师应观察每一组是否有组织地开展探究活动,如果没有应加以引导。在此基础上深入到几个组内,作为普通一员参与学生的探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适时加以点拨,协助学生完成探究活动。

勤记录,出“探”果:实验记录在学习方法及行为习惯上具有很好的导向性,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展示着学生在亲历科学的过程中所留下的印迹。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实验记录是科学探究的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到它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深人钻研的探究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次,在引导学生记录的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把握时机、学会筛选、方法多样。教师要引导学生整理收集各种信息、实验数据和证据,对信息、数据和各种证据进行分析,应用科学的思维和方法,通过分析和归纳,找出规律,从而得出结论。由于课堂时间的有限,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方式简单记录,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采用填空式、表格式、图画式等。

五、表观点,析“探”综

交流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很多教学活动往往在得出结论后就万事大吉了,忽视了学生的状态。在交流自己的观点时,有的小组只是一味的强调自己的结论,关注自己的发现,对于其他小组的发言充耳不闻,甚至对于其他小组错误的结论都置之不理,失去了思维的碰撞。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哪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交流和反思,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研究报告、尊重别人的探究成果,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成果提出不同的意见和表示怀疑,并能认真思考别人的意见,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要让学生尽可能把自己的探究结果表达清楚,并且运用收集的信息和实验数据作有说服力的解释;要让各种想法、观点进行充分地交流和讨论,在此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索和科学实践的过程和方法。

六、得结论,延“探”果

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科学教育不能“以问题开始,以答案结束”,而要“以问题开始,以问题结束”。科学实验必须向课外拓展,向生活延伸,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要扩展到日常生活中去,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或解决某个现实问题。同时,在一次次的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比知识更可贵的求知的欲望、实干的胆略、处事的机敏、思索的睿智……

科学课,“探”开去。探究性学习的思想给小学科学教育带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推动着我们去思考小学科学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对于我们科学教师来说,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也应该贯穿于每次常规教学中。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第2篇

一、科学探究式教学阐述

科学探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于广义的科学探究主要讲求自己找到答案,而狭义的科学探究主要是指一种具有系统性的探究能力。本文主要从狭义的科学探究角度出发对科学探究进行研究。科学探究主要分为六个部分:问题提出猜想及预测设计试验实证收集数据收集与分析结论及表达。从科学教育的目标看,实习科学探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自然规律和科学知识,探寻事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问题解决能力。

二、科学探究式的课堂提问设计

1.启发式提问

在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使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也使教师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做到有效提问,开发小学生思维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问题应具体。问题的内容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概念应具体简便,不应太过广泛,使学生抓不住问题中心。第二,问题应明确。教师选择的问题应该观点鲜明,提出的问题语言要清楚,用词应准确,问题表达应在小学生理解能力的范围之内,切忌含糊其辞,使学生不能理解问题的含义,阻碍思维发散。第三,问题应富有启发性。问题内涵应具有启发意义,引起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选择,并赋予其启发意义,以便拓展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解“溶解”这一课题时,教师可以在课上进行实案演示,设计盐、沙等实验参照组,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溶解现象,并在每次实验后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能从中发现什么现象?”,这样学生会集中注意力,认真仔细观察其中不同颗粒的溶解变化。从这个简单真实性的实验中启发同学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从而进入新知识的学习。

2.加深式追问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中,一些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并不投入,在进行提问后还是处于“无所谓”的状态,所以在以生动活泼的方式提出问题后,实行适时追问,会增加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力。例如,在相关的生物生存环境课题中,教师可以蚕的孵化为例,提出引发问题:“你们觉得蚕宝宝会在怎样的条件下才能被孵出?”当学生回答:“合适的温度”时,教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你们为什么会这样认为呢?”学生就会回答:“因为母鸡在孵蛋的时候就会选择合适的温度,所以蚕宝宝应该也会。”这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表扬。以这样的追问方式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迁移,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拓展。

3.强化式追问

科学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定先保留答案,提高问题的使用效率。例如,教师在教授“支点问题”的时候,教师在教授前可以给同学演示一遍具体事例,并通过从不同的点与支点进行比较,向学生提问:“你们可以从中发现什么?”当学生回答:“支点是合适的点”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发同学进行提问:“为什么在支点会容易撬起物体,而在其他的点就很费力?”,学生会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然而这种心理的转化会使学生提高对问题的研究兴趣,并且希望知道其中的答案,所以教师应当在提问中循序渐进地强化问题的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

4.学生自主提问

提问本身就是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有效发挥,自主提问更是将这一特性发挥到极致。探究式课堂提问可以让学生经历以上讲述的六个方面,让学生真正从问题中体验知识的真正内涵,它不仅为学生指明了探究的目标及内容,而且也是培养探究兴趣的所在。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探究式的学习能够实现科学教育的目标,培养小学生的科学兴趣,能够拉近小学生与科学之间的距离,甚至将科学转化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指南。因此,科学教师在日常授课时,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提问能力,并且实行鼓励措施激发学生提问的兴趣,或者在教课过程中营造轻松、生动的学习氛围,减缓学生提问题的压力。

三、结语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2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076

《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设置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相对于小学中涉及的数学、语文、英语等常规课程,科学活动本质是探究。探究式学习的开展,是为了能够让学生能够在亲身参与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在探究中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信息的能力等,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拓展学生发散性思维、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问题浅谈如下几点见解。

一、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角色

探究式教学更为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引导,而学生是信息加工和接受的主体。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小学生处于性格发展、学习能力养成的基础阶段,对于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有明显的不足。想要对小学生进行科学教学的探究式学习,教师要明确自身角色的定位。首先,教师是教学工作的设计者。探究式学习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成功,所以教师需要注意开展探究式学习中的策划工作、开展形式、活动进行的方式、合作安排情况等,在学生探究式学习中适时评价,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其次,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促进者、参与者。小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没法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经常在课堂溜号开小差,在课后玩耍不写作业。所以,教师要帮助学生引导,为学生创造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掌握,学会“扶”和“放”,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式学习习惯。综上,小学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养成情况等明确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积极投入到每一科的学习之中。

二、探究式教学以知识为载体

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探究不但是科学学习方法,也是科学学习的内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从当前科学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出现了重视探究学习的过程,不重视知识结论。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虽然受到重视,但是却和教学的内容分离,最终造成学生重视机械操作的问题,整个操作存在盲目性。所以,要求小学教师要重视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实现以知识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

三、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当前,在小学中推广探究式教学方法收效显著,但是为了保证小学科学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探究式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包括对学生进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采取激励式评价等。

(一)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科学教育的实施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而探究式学习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习惯的培养,以保证探究活动的良好开展。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去做,在做中进行学习的反复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活动开展中引导学生进行多类器材的运用,总结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活动中存在的疏忽问题等,也可以结合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让科学课堂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并进行答案的找寻,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中,学生最初的预想和最终的结果常常存在明显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教师不可指责学生的问题,而是要让学生总结整个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实验,最终取得预期实验效果。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养成反思的习惯。

(二)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

相对于大学生而言,小学生对于夸奖、赞扬情绪表现得更为明显,能成功反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由于生理以及心理等方面的成熟程度存在差异,所以能够表现出的学习能力也不够强。但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常常出现更为重视学习优异学生的错误观念,有时候还会靠着成绩的高低为学生排座,课堂提问时只会关注学习好的学生,这样的问题都会造成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还有报道指出,部分教师对于学生能力之间的差异性评价表现得尤为明显,最终导致学生厌学、学习能力下降的问题,也增加了师生之间的疏远距离。另外,教师在与家长沟通时,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表现的问题,并未注重学生身上的其他闪光点,这也造成家长对孩子管理情绪上的偏差。所以,教师要学会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例如,对于基础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要经常提问,学生回答的正确要予以鼓励和肯定,学生回答的错误也要为其积极性进行赞扬。对于小学生而言,教师的“做得好!真棒!真好!回答的太对了!太聪明了”这一类的话都会直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班主任不可对学生进行名次排座,不可以成绩判定学生的好坏,不可对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教师需要学会尊重每一个学生在成长阶段的自尊心,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并要注重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一个积极的氛围下进行学习。

四、 结语

小学生学习养成意识相对较差,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就小学中的科学教学而言,需要以探究作为前提和核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探究式学习是科学教学的唯一方法,而是要求教师在掌握探究式教学要领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需求进行教学随机应变。除此之外,小学教师要对自身的教育观念以及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在综合分析当代小学生性格特点、年龄情况、学习能力情况等多方面完善教学工作,在拉近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第4篇

小学科学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启蒙意义。科学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科学知识,还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周围环境有科学化的认知和理解。小学科学课程虽然已经落实新课改,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课堂教学太过于形式化,注重教学形式而忽略了学生的发展。

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通过研究,发现将小学科学课程的问题作为导向,引导学生完成课堂学习活动,而且活动的建设相对丰富、贴近实际生活,这样的教学方式可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思维和探究性理解思维。小学科学课程探究性学习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关联的科学知识,通过合作探究来加以运用,最终成为自己掌握的生活技巧和学习能力,为将来的科学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在小学科学课程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非常重要。传统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习惯,教师要想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构建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环节,就必须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设计。

笔者发现,在小学科学课程中运用情境式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知识和学习能力来参与课堂教学,在情景模拟中发挥自身的学习潜能。学生在情境中非常容易接受该学科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积极性决定了学习能力和学习思维,教师应该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有效利用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小学科学课程建设有清晰的认知和深刻的理解,从而在学习与生活中运用科学思维。例如,在“浩瀚宇宙”的教学中,如果单纯地灌输知识,学生很难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宇宙、银河系、恒星、行星的主要特征、运动规律等进行动态化演示,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下加强对宇宙知识的了解和记忆,这样学生很容易对宇宙的神秘产生探究与思考热情,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系统培养。

二、明确教学探究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中,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究兴趣,而且小学生的智力水平相差不大,教师应该在这样的教学条件下建立有效的探究目标。众所周知,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非常紧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严格按照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求开展探究活动。值得注意的是,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态度和专注程度,探究性的活动内容建设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努力提高探究效率和学习效率。在探究课堂的建设过程中,探究目标决定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是否可以有效集中,教师还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把控教学环境,让学生有更加稳定的学习环境,不会受周围情况的影响,这样的探究目标建设对于学生来说才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提升自主探究能力,取得最佳学习效果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和发展,对于小学教师来说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学阶段的教学中,学生还没有固定的学习方式,所以新的教学模式可以非常有效地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掌握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自身发展。所以,教师在小学科学课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建设中,首先要注重的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能力。要想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必须从原有的教学模式中脱离出来,将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和课本知识与新课程教学改革要求有效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学习态度,让学生从小学阶段的科学课程学习中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通过自主研究和自主探讨来完善探究性课堂的教学体系,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例如,在“污染来自哪里”教学中,教师讲完教材内容后,就可以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的污染源,并思考相应的污染治理对策,这样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探究性学习情境,还可以活学活用,做到因材施教,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范文第5篇

一、可行性及意义

跨学科主题教学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学科知识,以主题作为联络学科的纽带,这种教学活动容易被具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所接受。不同于应试教育下的单向知识灌输,基于主题性的知识获取成为大学生的兴趣所在,利用网络资源,平台科技的手段,拥有共享互动的精神,成长于互联网的环境下,大学生已经不满足于自身专业所限,正勇于开拓新的学科领域,成为跨学科素质的综合人才。文章以英语专业学生的小学英语跨学科课程为讫点,试行一种模式,创设一些主题,活跃思想,增长知识,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理论性与原则

作为认知心理学派的分支,建构主义强调认知发展同化,顺应,平衡的三过程,这一学派认为知识的建构源于活动,知识孕育于活动之中。在主体性活动中,语言体现其工具性作用的同时,更突出运用者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传统的语言习得讲求方法,忽视其作为文化交流融合,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本作用。基于兴趣原则,知识结构,以及真实任务背景下的语言体验才是英语专业人才需要达到的跨文化交际目标。

三、试行要素分析

1.本体。本文作者开展跨学科教育活动的环境是第二课堂,第一,本校学校晚自习时间,寝室空间作为教学阵地开放。作者所在高职专科院校要求大一,大二上晚自习,并由辅导员进班监管,同时,每周两个晚自习需要在学生宿舍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了解学生生活学习,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跨学科教育受课时量的掣肘。过多的第一课堂教学时间贡献给传统的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师资格教育课程,甚至公共基础课。在新颁布的2016年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作者总结了可结合并利用的与跨学科教育相关联的课程,希望在此基础上试行一套主题性鲜明的小学英语跨学科教学活动。试行的地点就是以班级为活动单位的第二课堂内。试行对象是2015级三年制英语教育#班和#班学生。试行周期为四个学期。

2.客体。梳理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借鉴的课程,如:教师教育课程中的课程与教学论、PPT制作、微格教学、小学课堂教学实录与研讨;综合实践课程中的英语教学游戏实训,以及其下设的英语朗读、简笔画、英文书写的基本功课,知识竞赛、英文歌咏、英语演讲、话剧表演、小学英语故事教学、英文应用文写作等。同时,人才培养方案对小学跨学科教育课程开课内容与时间也有要求:大学第二学期进行小学语文、数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第三学期安排小学品德、国学、科学课程标准与教学;第四学期是有关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等美学类课程设置。

四、模式构建阐述

打破学科界限,在不止一个学科的多个方面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构成广泛的学习领域,让教师处于隐形角色,以学生为主体,促进教与学成为有机整体。在主题式跨学科活动中,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也是未来小学英语课堂中的老师。他们通过自身语言文化体验,真实的感受活动带来认知这一过程。也能够为以后自身的职业发展提供素材跟方法。短期目标就是让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进行发现问题,或者发现问题的一个切入点,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完成预设任务的过程。主题活动的主题选择应当遵循参与者(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兴趣,真实情境,可操作等原则进行。同时,也应当考虑第二课堂的开放性,环境相对轻松,资源丰富,没有专业课课堂的紧张感;以及时间大于课堂时间等优势。又结合作者本身工作的特殊性,兼任团学工作者的角色,这些都促使小学英语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的实现。

1.内容安排。按照不同班级,甚至不同个体的兴趣特长,在试点单位进行为期两学年,四学期(以每学期18周计

算)的动态化,长效性,形成型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践行。第一学期,花费4-6周时间介绍跨学科的概念,输入小学跨学科教育理念,可邀请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的教师作指导教学;第7-12周:在英语教育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大家感兴趣的话题,活动形式,以期掌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关注热点,兴趣爱好。最后,4-6周完成主题确定,以及分组(一组可以6-8人组合),此时的指导教师可现身帮助同学进行基于主题的分组,分组原则也应基于便于学生特长的发挥,顺利完成任务为目的。可提供一定的主题选择:(1)数字类:计算法、时间、数字、钱币;(2)历史人文:年鉴、恐龙等史前动物、风俗与节日;(3)地理环境:环保科技、气候变化、交通运输;(4)文化美学:名人,娱乐圈,饮食;(5)艺术技艺:洛可可,室内装饰、美术展、印刷术等。

按照开发跨学科主题单元的基本步骤:(1)主题确定;(2)撰写概述;(3)确定可利用资源(包括物质,非物质以及网络资源等):图书,网络,家庭,社区;(4)组织内容,问题,任务;(5)布置第二课堂环境;(6)呈现;(7)评价等。与接受专业课基础知识不同,这种主题探究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理解,通过观察,操作或实验来发现新知识,获得新的技能。第二步,大二上是任务具体操作执行期,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基于主题,发现问题(一个或多个),找寻方法,解决问题,最重要是将结果用于完成任务,转化成果。

本文提供6个可供选择的主题(话题):(1)以“当莎士比亚遇到汤显祖”为主题,研讨一套“亳文化”产业管理与保护的方案;(2)通过翻译一部儿童文学书籍,建立一个翻译语料库;(3)举行一场可以在校级舞台表演的英文话剧;(4)举办一场英语辩论赛;(5)建立一个主题鲜明的创客实验室;(6)注册开设一间英文淘宝店等。这六个主题各具代表性,对交叉综合学科利用率极高,难度适中,又具有真实背景,兼具可操作性,符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时代主题。以上六个主题均用时周期为4-6周,全部完成共约用时36周,即两学期,大二一整学年。第三步:交流展示;第四步:完成评价或互评。

在第二课堂里,更充裕的时间、氛围、资源可以被利用,老师可以起到向导作用,也可以参与入组;最后由学生交流呈现,互相点评。

2.难度分析。这种主题跨学科教学活动实验周期长,数据多,资源整合率大,融合度高,需要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做指导,同时,来自技术层面的难度也是一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