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主题班会;德育;生活化
一、一节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影响
2008年桂林市开展主题为“抗震救灾精神”中小学主题班(团、队)会比赛,笔者组织本校08-5班学生开展此次主题班会,班会题目叫“抗震救灾精神在我心”。班会的过程是:
1、观看学生自己在网上找出来的关于抗震救灾的视频
2、学生进行模拟场景表演
切入点1:灾区学生被困时表现出来的沉着、冷静、坚强。
切入点2:灾区学生在救灾现场表现出来的勇敢、自强不息、敢于抗争的大无畏气概。
切入点3:各地年轻人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巨大凝聚力、向心力和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二、学校德育教育需要生活化
通过这次活动,笔者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不能是单纯的说教。心灵的净化,不是煽情的演戏、虚伪的眼泪可以做到。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纯净的地方,只有真诚,才能涤荡虚伪的厚尘、功利的得失心,让每一个人深有感悟,让心灵中的纯净之地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德育在很大程度上是生成性的活动,它的存在必须以日常生活为前提。生活既是学生各种道德认识素材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道德践行的土壤。离开生活世界的活动和交往,教育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课堂。学生的品德源于生活,并在生活中能动地表现。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是德育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认可和对生命的尊重。德育并不是学生敬而远之或高不可攀外在的东西,而是寻求个人成长优良环境的内在的、自觉的需要和保障,可以是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来分析,人的品德形成和完善过程也是人在一个社会里合理合法地逐步满足长期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的过程。
三、学生表现自己对抗震救灾精神的理解
主要是唱歌和朗诵以及发表感想。
四、教师总结
抗震救灾精神不是一句空话。首先,它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向心力以及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
汶川地震发生后,曾经饱受诟病的80后、90后年轻人表现出了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精神,他们活跃在救灾、捐助等现场,表现突出,让人眼前一亮。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在灾区的这些我们认为是“草莓一族”的年轻人,却让我们看到了坚强勇敢、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我们同样是90后的学生能够理解和体会这样的精神吗?不少老师有着这样的担心。而事实是一开始学生确实觉得抗震救灾精神确实非常值得学习,但与自己的生活似乎距离有些远。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通过图书、报纸、网络搜索资料,积攒主题班会的素材,并找到三个切入点通过场景表演来展示他们所理解的抗震救灾精神。
开完主题班会后,学生们说,他们自己也曾献血,也曾捐款捐物,当时想的是自己也为灾区出一点力,没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尚。通过这次班会活动,他们发现,以往那些在他们看来让人敬畏的“精神”,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他们认识到勇敢、坚强这些精神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每个人只要有心就能够做到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也并不是在抗震救灾的时候才能做到。在现阶段,在他们的学习生活中就能时时刻刻学习、展示这样的品格。
以往的学校教育过于强调社会道德规范、思想政治理论等的知识性传授,忽视学生思想和个性发展的状况,定位普遍“高、大、空、远”,脱离了学生实际生活和个人需要,忽视了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同时,德育目标又缺乏层次性,基本是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塑造所有的学生,德育内容以社会为本位,过于空泛,学生难有心灵的震撼和感情的认同。在个人主体意识日益高涨的现代社会,只有自下而上的、从学生个人本位需要出发的德育,才容易成为学生内在的、自觉的、主动的道德认同、价值选择、情感体验和行为追求,成为其当前和今后生活的基本内容,这也是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生活,是德育的“根”, 教育者如能以生活琐事为契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学生就能更好地健康成长,德育教育也就落到了实处。大千世界蕴藏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教育意义,它在形式上似乎表现为平凡、琐碎和世俗,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却泛化地存在于其中,人们在具体的生活中能够探寻和感悟其中的乐趣、价值和意义,孕育着某种精神品格,能帮助学生确立生活信念,领悟真善美,培养健康人格。在培养人的教育上,以关注内在的、改变人的思想认识来促进其形成合理合法的行为的德育,才是体现促进人的身心发展这个教育本质的德育。道德是个人自身发展完善需求的产物,德育是人自我完善发展的基本方式,其实质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由发展,实现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一人类最高价值。树立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就是要尊重人的德行修养的选择权,尊重人的需要、兴趣、爱好,尊重人对德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的自由选择权,真正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是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把为别人、为社会的教育变成是自己追求人格完善促进社会美满的教育,这才能充分实现德育对人的终极关怀。
学校德育生活化,更多地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它让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回归学生的生活、回归真实,回归学生自我。它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现实生活、兴趣爱好、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探索生命的奥秘、思考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道德的内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进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优化自己的道德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承认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和权利,尊重学生不同与成人、不同于英雄人物、不同于历史文化人物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它强调“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德育理念,把学生看着是独立的人、完整的人、社会的人,是成长于社会生活中的有生命价值、有独特人格的个体。它更多地注重每个有个性特长的学生不同于他人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特点、能力倾向、价值观取向,最大程度地让学生在生活中愉悦、自信、有尊严感地成长与发展。这是目前提高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广东教育学院教育系编著,《现代教育理论热点透视》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5年6月第2版
2、陈坤华、彭拥军主编,《现代教育学》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9年8月第1版
公民时代来临及媒体的响应
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首次提出“公民意识”问题,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事隔21年,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再次提到“公民意识”问题,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
志愿者精神的弘扬,是改革开放30年孕育的公民意识在中国大地的觉醒。美国《时代》周刊对汶川地震的报道中写道:“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中国的‘公民精神’并未缺失。”人民自发涌现出一股股奉献和救助参与的热潮,公民再次深刻体验到孤立的社会人,如何在困境和灾难面前紧密团结在一起,如何以集体的力量来克服重重困难;也体会到为自己的祖国贡献力量的快乐,这其中所彰显的自组织意识和推己及人的普世情怀令人感念。
一个有着高度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的国家必然前途无限。当每一个公民都具体化为有血有肉的“人”时,“人民”就不再是抽象的某种集合,而是包含了实实在在而又丰富多样的愿望、意志、理想和想象。国家在“公民”这两个字面前,也将因此更加公平正义,更加契合人心、人性的冀求。公民意识既体现了公民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也包含着对自我与他人权利和价值的意识。
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媒通过议题设置,引导受众进行有益社会动员,进而建立信任机制、价值体系。舆论是调节社会秩序的精神力量,特别在灾难中,舆论对于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对于强化整个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减少社会的无序化,起着比平时更为重要的作用。“大众不是在阅读新闻,而是带有对他们进行暗示味道的新闻,这些暗示在告诉他们采取行动的路线”。由新闻机构为公众所塑造的“拟态环境”直接帮助公众了解并认知他们无法获得经验性接触的外部环境。
大众传媒有责任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稳定,尤其是在国家出现危难和紧急情况下,媒体能否发挥好这项职能,承担起这份责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公民时代的来临要求媒体作出迅速的响应,公民责任在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不断生长,势必引起媒体的关注。大众传播不再单一展现政府如何应对大灾大难,而将镜头或笔触转向身处其中的民众,挖掘公民力量,从而极大地张扬社会的公民意识。
传媒在现阶段扮演着社会价值重建推动者的角色,促进着社会的正义、和谐价值理念的树立。早在1949年3月,美国哈钦斯委员会就提出传媒的社会责任论,他们认为传媒除了应当提供当天事实的真实、全面而睿智的报道,并提供背景以便理解外,还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在地震志愿者报道中可以发现传媒在这方面的努力,一方面体现在新闻题材和新闻视角的大力拓展,一方面还体现在传播手法和模式的大胆尝试。调动一切传播手段让公民意识成为每个个体鲜活的呈现,并以此去感动和影响更多的个体参与其中,使公民意识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志愿者报道――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多难兴邦”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我们民族共同的认知。面对灾难,传媒不仅仅传达了信息和灾情,更是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对版面的编排,达到宣传核心价值观的作用。面对危难,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举全社会之力抗灾抢险;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对国家民族的深度认同,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我们的新闻媒体这次向全球的“实况转播”,让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有了新的认识。正如美国《时代》周刊刊载的文章所述:“中国民众对灾区井喷式的支持是一个启示……一种新的自我意识觉醒了,人们认识到了中国人的同情心和慷慨精神。这是一种集体顿悟,整个民族突然间意识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繁荣,他们改变了多少,以及一些改变是如何朝好的方向发展的。”
10位山东农民,一辆三轮农用车,几十斤煎饼,3000多公里路程,赶赴汶川抗震救灾。“山东农民救援队”感动的不仅仅是灾区群众和其他志愿者,通过新闻报道也感动了千万读者。绵阳中学12岁的志愿者李希婷对着镜头说的“我不走,受灾群众里有很多小朋友,有的爸爸妈妈都没有了,我要跟他们说话,陪他们耍,让他们忘掉害怕”;往返于灾区救助,却没有留下自己名字的成都“的哥、的姐”……这些报道让人们看到了普通人身上人性的光芒,唤起了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抗震救灾活动和灾区重建中来。读者并不认识他们,却知道他们无私的奉献为了谁。《南方周末》《汶川没有死去,汶川依然活着》的深度报道、新华社《百万志愿者彰显“中国力量”》等都通过人物细节塑造传情,不再用自上而下的眼光,而是用常人的良知、普通人的目光向全世界传递记者在灾区发现志愿者拯救生命、解救苦难的每一个细节。
央视关于地震直播报道广受好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突破了某些固有的“电视新闻模式”和镜头语言。“面对灾难,在震惊之余,能让镜头保持一种冷静、细微的观察能力,保持对生命的关切,因而释放出了丰富的感受力和人性的内涵,实现了‘心与心’的传递……”镜头里,我们的记者边采访边身体力行参与救灾,或者尽力帮助灾民寻找亲人,或者从心理上安慰他们。直播中,主播人性化的呈现,充满感情的语言感动了亿万观众。“我们需要这样的主播、记者,新闻应该也是有感情的!”这些都反映了新闻从业人员在报道中对生命价值的高度关注,也体现了他们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还原人的真实,通过人性化的报道引起受众共鸣,鼓励受众参与灾难事件的救助、管理,让受众感觉到自己是灾难事件中可以起到作用的一分子。
新浪、搜狐、人民网、新华网等各大网站都对志愿者作了大量而广泛的报道,淡化了“宣传”的功能,关注危机之中显现的高尚人格,呼唤善良、同情等美好的人性,给予灾区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勇气,体现出对人的基本价值的维护。
肩负起媒体的社会责任
可以说,围绕地震志愿者的每篇报道,都直接呈现媒体的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对整个中国新闻界的一次精神洗礼。
地震志愿者报道彰显记者职业精神――他们为大众传递最前沿、最贴近的信息,更在大灾大难中见证了人性的光辉,见证了一种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经历着如此灾难的记者,不仅具有新闻理想和抱负,而且把个人与民族融为了一体,把民族的悲欢离合作为自己的悲欢,把民族的命运作为自己的命运。
地震志愿者报道以人为本,是对全国媒体的实务和理念的一次大检验,关注国内外的援助、受灾者的个体生命,关注社会动员以及灾害的预防话题,有效恢复社会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地震志愿者报道彰显媒体爱国情怀――这种“社会责任承担者”的勇敢担当,必将有效助推媒体脱离惯常为大众所诟病的低俗和庸俗,于报道中产生更加强大的精神动力,唤起国人更多的浩荡热情,更多的昂扬斗志。传媒所营造的社会舆论有效推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公民的公共生活,融入公民共同情感体验,融入公民道德责任意识。在这场新闻战役中,传媒发挥其传播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将现代负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一个个、一群群鲜活的生命体及其事迹和精神展现给所有中国公民。这实际上是将全民置于一场大型的集中的公共生活与公民交往之中,并以此为基础,引发公民体会共同的情感体验,思考自身的道德责任,促进公民对责任的觉醒与担当。
首先,传媒通过信息传播、提供娱乐等功能,将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导向隐性渗透,在无声中达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除了主流媒体之外,手机短信、互联网络等媒体都应当成为重点开辟的阵地。尤其是网络新媒体的开发与运用,具有双重性,既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进而引发社会中道德陌生或道德麻木的问题,却同时也可能成为启发公民道德责任意识,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与平台。
其次,传媒的合力构筑起强大的舆论场,成为社会价值观的弘扬与发展的重要后盾。社会价值观需要一个优良的教育环境,要集结众多传媒的合力为之构筑优良的舆论环境,并使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促进公民道德责任意识的启蒙和强化。
第三,传媒还可以承载多样的形式与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可以寓教育于娱乐中,令人在情感的共鸣中达到精神的升华。汶川大地震中传媒对志愿者的报道在公民心灵中产生深刻的影响,正因为这样,刘云山同志在2008年第五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明确指出:“要把弘扬抗震救灾精神贯穿到各级各类媒体宣传报道之中,大力宣传抗震救灾精神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要精心组织好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精品力作,让人们在艺术欣赏中感受心灵的震撼,获得思想的升华。”
更广义地讲,也许我们正面临一个艰难的时世:外部不确定性的增加,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凸显,差异与分化的拉大,社会焦虑的扩散……所有这些压力,经由大众传媒迅捷开放的交互传播,正变成一种带有传染性的情绪。公民时代,每一种情绪都应当直面,都可以理解,都需要释放,每一种情绪的成因也都必须重视。但是,作为舆论工具,媒体如何在这个公民时代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不断探究、努力实践的重大课题。■
(作者系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财经新闻专业07级学生)
注释:
【美】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第179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关键词】右玉 精神 学习
一、导论
(一)右玉县概况
初到右玉来,看到林海茫茫、满目苍翠的景象,谁能想到在建国之初,这里曾是风沙成患的贫瘠山川、曾被国际环境专家列为人类最不宜生存的地区之一、曾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被建议举县搬迁。当时全县295万亩土地,仅残留树木8000亩,森林覆盖率不足0.3%,还有225万亩土地被完全沙化,沙化面积达76.4%,如今全县林地面积达到15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0%,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治理沙化面积200万亩,占当地沙化总面积的88.9%。成为山西省生态建设红旗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
(二)右玉精神的哲学的含义
简单地说,右玉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精神。“右玉精神”和“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一样根源于中国哲学理念当中的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人生观,人定胜天的自然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观等等。
二、学习和弘扬“右玉精神”
(一)右玉精神的基本内涵
通过不断的学习,使我对右玉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右玉精神”有了更为深刻、更系统的认识,那么究竟什么是“右玉精神”,我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把握:
第一,右玉精神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为民利民,忠实践行党的宗旨。
第二,右玉精神的本质内涵是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凭信念、凭精神、凭勤奋干事创业。
第三,右玉精神的基本要素是坚持不懈,百折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二)学习右玉精神的目的
第一、要深刻领会“右玉精神”的本质内涵,在强化思想认识、拓展思想境界上再有新提高。
第二、要通过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在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上再有新突破。
第三、要通过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在重点建设“六大平台”,推进“五项工作”,“办好八件实事”上有新的成效。
第四、要通过大力学习弘扬“右玉精神”,在增强宗旨意识、推动扶贫攻坚上再有新进展。
三、联系实际,让“右玉精神”在盐湖区开花结果
(一)大力发扬右玉精神的核心理念,办好八件实事
一是村级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做好日间照料中心扩建工作,为老年人提供一个安心、放心、舒心的环境。
二是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在现代农业示范园内的东古、中臣、冯村等19个村,实施村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畜禽粪便处理工程,改善农村环境,建设幸福和谐的美丽村庄。
三是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改造工程。对车盘、大渠、西姚、安邑、龙居、金井6个乡镇卫生院进行扩建,为322个村卫生室配备医疗设施,方便群众就医。
四是困难群众帮扶工程。区政府筹资建立困难群众帮扶基金,对因病返贫、因灾返贫的群众进行帮扶,通过“输血”和“造血”并重,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鼓励他们自强自立,逐步过上幸福生活。
五是农村幼儿园和中小学校改扩建工程。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建设13所公办幼儿园,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公办乡镇中心园。
六是老年人免费体检和育龄夫妇健康检查。为全区70岁以上老人和2000对符合生育政策的育龄夫妇免费体检,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出生人口素质。
七是提高养老金标准。通过财政筹资,对全区城乡享受新农保、城居保的6.2万名60岁以上老人,每月在原养老金的基础上每人增加10元。
八是文化惠民工程。全年“送戏下乡”演出180场,覆盖314个行政村,开展“欢乐下基层”活动12场,在社区举办消夏晚会12场,放映公益电影3700场,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二)大力发扬右玉精神的本质内涵,推进五项工作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做好“三农”工作,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充分利用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三块金子招牌,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二是加快新型工业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对于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应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逐步形成大企业、大集团,增强市场话语权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全区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不怕困难,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重点,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四是创新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我们盐湖区要学习右玉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凭信念、凭精神、凭勤奋干事创业的精神,进一步完善工作制度,规范管理服务流程,逐步实施“天眼工程”,加大打击犯罪力度,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
五是着力推进城乡生态化提升,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我们盐湖区将以右玉为榜样,在城区,要继续狠抓环境综合治理,彻底治理未进行改造的燃煤锅炉;在农村,要推进沼气能源建设和畜禽养殖点治理,加大农村净化、绿化的工作力度。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旧桃换新符。”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俗话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生就是告别昨天,走向明天,人生就是辞旧迎新。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辞旧迎新史。告别昨天,一切己写进历史;展望明天,期待在向我们走来。
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一年要有新的业绩、新的成就,关键是要有新观念。新观念就在于告别消极,迎来积极;告别烦恼,迎来快乐;告别遗憾,迎来希望。新观念就要有新的设计、新的企盼,锁定新的目标;有新的追求,孕育新的情结,踏上新的征程,总不能穿“新鞋”走“老路”,用“旧船票”登“新客船”,翻“老皇历 ”过“新日子”。
当然,新与旧是相对的,新与旧本身就是客观世界中存在的辩证法。新陈代谢,是事物的普遍规律。今天是昨天的延续,明天是今天的继续。旧中孕育着新,新中又产生着旧,新旧交替,永无穷尽,这就是事物的发展变化,这就是历史。
新年的开端,是奔跑的起点,万物生辉的开始。新的开头,要播下新的种子,这种子充满了诗意,刻画着蓝图,孕育着未来,是收获的前奏曲。有道是,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们要扎扎实实地迈好第一步,乃至每一步。
在新的一年将要开端的时候,人们常常是盘点过去,掂量现在,展望未来。
2008年注定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极不寻常又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北京奥运璀璨夺目,神七飞天漫步太空,抗震救灾世界瞩目,两岸关系拨云见日。当然,这一年也多灾多难,年初南方风雪冰冻,五月汶川地动山摇,九月“毒奶”震惊世界,震灾雪灾毒灾灾连灾,真让我们五味杂陈,使我们更加领悟了多难兴邦的深刻内涵,我们民族由此变得更加团结更加坚强。历经了大灾大难大悲大喜而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华民族,更令世界刮目相看。
在全球经济还未从金融风暴的阵痛中醒来的寒冬中,迎来了2009年,这是人类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9”,人民共和国走过了60年,预示着2009年又将是一个极不寻常的一年,是一个变革与重构交织、海水与火焰交融的一年,是我们有着许多期待的一年,也是世界期待中国再创经济新奇迹的一年。2009年将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全球风雨飘摇,中国也不平静,我国经济发展面临严重困难,同时也蕴涵着重大机遇。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发展,我们看到了希望、有了盼头,中国教育总网文档频道坚信中国的发展不会因全球金融危机而逆转,中国经济这艘巨轮继续义不返顾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驶向彼岸!
关键词:伍连德精神;高校文化建设;引导式开放传播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5-0251-03
伍联德博士是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即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的第一任校长,也是我们一直铭记的先驱楷模。哈尔滨医科大学一直秉承由伍联德博士提出的“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校训,不断自强、创新,促进事业更快更好发展。事业创新,文化先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医科大学杨宝峰校长曾明确提出弘扬伍连德博士的四种精神,即心系祖国、强烈的爱国精神;献身医学、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勇于创新、积极的科学探索精神;奋不顾身,忘我的献身精神,极大推进了伍连德业绩与精神的研究。深入领会伍联德精神在特定历史时代及当今社会的重要贡献,探索伍联德精神与高校文化建设相结合的道路,将会助推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
一、丰富伍联德精神内涵,为高校文化建设提供现实借鉴
1.伍联德精神的本质
伍连德精神是以伍连德的名字命名、以在伍连德身上体现的精神为基础、在广大师生创造医学奇迹与美好生活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的崇高精神。伍连德精神是医者这一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伍连德精神内涵丰富,应该从多方面去理解、阐释。
自觉学习,理性自觉。明知与笃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是成就道德人格的必要前提。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理想,是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理论基础。伍连德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忠诚的道德实践是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他将自己对人民的朴素情感上升到理论理性的高度,从而具有了清醒的理论自觉和道德自觉,并将理论与实践、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自己高尚的道德品性和持之以恒的道德实践成就了一个伟大的道德人格。
胸怀崇高理想与立足本职工作的科学精神。伍连德精神体现了追求崇高理想与立足本职、勤奋工作的高度统一。理想是人们对于社会、人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应然状态的预期和想望。科学而正确的理想,能够提升人生境界,净化人的心灵,和谐人际关系,激励人们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奋斗献身。人格理想是人们对于在思想、品质、作风、言行各个方面具有某种稳定倾向的人生典范和楷模的向往、追求和建构。它是社会理想以及反映一定阶级利益的道德规范和原则的人格化。
热爱人民与服务人民的宗旨意识,德才兼备与德能双修的人格追求。伍连德精神表现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鲜明的立场,表现为助人为乐,表现为具有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还表现在刻苦钻研业务、力求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现为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苦干实干的作风。
2.传承伍连德精神是时展的大势所趋
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面临着环境、健康的严重威胁,大力弘扬伍连德业绩和精神,对于引起环境威胁的警惕构建安全的社会发展环境、促进公共卫生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在人民群众健康需求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对引导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端正服务宗旨、端正医德医风、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对于医学院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强化人文和素质教育,培养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作为在伍连德创建的医学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哈医大更要在传承伍连德精神方面发挥带头作用,肩负起责任,一方面,用伍连德精神指导办学,走出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自己努力,向社会广泛宣传伍连德的业绩和精神,使之发扬光大,更好地为现实社会服务。
几十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把弘扬伍连德精神作为创办高水平医学院校、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追求目标,牢记为社会、为人民健康负责的宗旨。积极传承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的精神,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校训,走出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使哈医大成为培养新型医学人才,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提供高质量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基地,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为鼓励培养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致力于教学科研创新,我校于2011年开始设立伍连德青年科学基金,由我校组织专家评审,并提供资金支持,20位青年科技人员首次获得该基金的资助。专项基金的设立有力地推动了伍连德精神与高校文化建设的结合,也逐渐成为学校近年来文化建设的主体思想的趋势。
二、弘扬伍联德精神,在高校文化建设中不断升华与积淀
1.校领导对弘扬伍联德精神的领先举措
联系伍连德钻研与追求医学至高境界的核心思想,高校文化建设发挥舆论监督力量,继续以高层次办学水平提升人才质量。医学教育的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医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一趋势,取得国际认可。学校确定了创办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医科大学的办学目标,在顺利通过全国高等医学教育七年制评估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之后,2006年我校作为国内首家医学院校参加了全球医学教育质量认证试点评估,36项办学指标全部达到WFME(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基本要求,其中25项指标达到高质量标准要求,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国外专家肯定。
传承伍连德博士尽心竭力办学目标,弘扬我校优良人才培养传统,为高标准招生提供新闻热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面对高等教育普通扩招,面对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学校本着为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精神,不降低入学的门槛、不降低培养人的标准。坚定“严把学生质量,办高质量的一流医科大学”的信念,抓住提高办学质量不动摇,坚持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宗旨,毕业生质量始终保持国内前列,先后培育了十多万名医学人才,有的优秀医学人才成长为院士,有的晋升为将军、有的尊为医学泰斗。各省市都有从哈医大走出来的精兵良将。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和好评,为省内和国内医疗机构输送了大批医学人才,平均一次就业率达91%以上。
结合伍连德博士深化教育改革,高校文化宣传保有鲜明的办学特色,以高素质师资队伍支撑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积极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统筹“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发展,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突出加强“三个基地”建设,国家理科基地建设推进基础医学教育,以临床教学基地创新基地建设形成了一批国家、省和学校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和精品课程。探索教育新途径,不断进行实验课教学和专业设置改革。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科、药理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外科学(普外)学科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2个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临床医学、麻醉学、预防医学、医学影像学、药学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内科学、药理学、社会医学等8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学校通过国家“长江学者计划”、省特聘教授岗位,以及省政府每年举办的海外优秀人才洽谈会提供的机会和给予的政策,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十五”以来,吸引和引进国外优秀人才43人;从“海外兵团”中聘任特聘教授2人、博士生导师14人、兼职教授34人。学校形成了10 000余人教职工队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获南丁格尔奖1人,获中国高校青年教师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优秀骨干教师和骨干教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和青年教师奖、全国留学归国先进个人等国家及省的各种资助和奖励近百余人次。
2.高度重视与宣传伍连德精神
近些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宣传伍连德业绩和精神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坚持开展有重大影响的纪念活动。1999年3月10日,举行伍连德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2001年9月,校庆75周年之际筹建了伍连德纪念室,举行伍连德塑像落成仪式,举办伍连德生平业绩图片展。先后举办了四届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伍连德研究成为各届专家学者研究的课题,不断取得新的成果。2008年9月,学校将“伍连德生平业绩研讨会”扩展为“伍连德暨思想业绩研讨会”,使这项研究进入了更深、更广泛层面。专家学者、领导从不同的角度,对伍连德业绩及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
充分利用媒体宣传伍连德。近些年来,通过学校的努力,反映伍连德业绩和纪念活动的报道不时见诸各类媒体。为探索伍连德博士的丰富人生,学校安排人员前往新加坡采访伍连德博士的长女伍玉玲女士,寻访伍连德在马来西亚故地,撰写发表了《听伍玉玲女士讲述伍连德的故事》的通讯文章,向社会展示出伍连德胸怀博大的生动形象。学校还与哈尔滨电视合摄制了反映伍连德博士业绩的专题片,引起社会为哈尔滨有这样历史名人而感到自豪。学校协助新加坡亚洲新闻台摄制了大型专题片《伍连德博士传》,在新加坡一经播放就引起轰动。在中国举行的首映式也吸引了国内更多的人士了解伍连德、关注伍连德。
积极筹建伍连德纪念馆。2004年3月,哈医大研究决定在原哈尔滨市道外区保障街140号,原东北防疫管理处、鼠疫研究所旧址建立伍连德纪念馆。对学校决定建立伍连德纪念馆,96岁高龄的原卫生部长钱信忠撰文给予高度评价:“这是对伍连德博士永久纪念的最好形式,是我国和世界医学界的一件大好事,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广泛的国际意义。我完全赞成,完全支持。”他还欣然题写了《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馆名。建成后的伍连德纪念馆,由于运用了大量史料和多种表现形式,使人们从伍连德战胜鼠疫和一系列建树中,看到了一位有胆有识、有血有肉,精神世界极为丰富的历史人物。为更直接感受伍连德那大医精诚、报效社会的人道主义精神,学校还将纪念馆院内另一幢小楼建成伍连德纪念医院,作为弘扬伍连德精神的窗口。伍连德纪念馆先后被评为哈尔滨市百姓最喜爱的文博馆之一,被黑龙江省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被哈尔滨市申报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是在伍连德创办的滨江医科专门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名高等医学院校。多年来,哈医大把弘扬伍连德精神作为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追求目标,秉承“木直中绳,博学载医”校训,走出了有自身特色的办学之路,在科研、教学、医疗上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为了纪念伍连德,哈医大还曾举行伍连德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举办四届伍连德精神及业绩研讨会,在校园矗立了伍连德博士塑像,在哈尔滨市原东北防疫管理处旧址建立了“黑龙江伍连德纪念馆”等,通过各种方式宣传伍连德,使全社会有更多的人了解伍连德,使伍连德的业绩和精神成为人民群众建设龙江、发展龙江的精神动力。
三、延伸至高校文化建设中可实际操作的具体模式与方法
1.统一思想认识,联系校内各部门由自发向自觉学习转变
充分利用入学教育时机,打造伍连德式医学生的思想烙印,坚持引导学生以伍连德为榜样的人生追求目标坚持开展优良传统教育。为了引导学生立志做伍连德式的医学人才,学校在入学教育中举办伍连德业绩报告会,组织参观伍连德纪念馆,了解伍连德的业绩与精神,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光荣传统。充分利用伍连德的业绩和各种先进典型的事迹,引导学生大力弘扬伍连德博士“赤诚爱国,自强创业”精神,树立爱国思想与社会责任感。
坚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举办学术讲座和“杏林讲坛”、“博士论坛”等知名讲座,开展医学生成才之路系列讲座,由校内知名医学专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医学学习理念、医学学习方法和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等方面做成才讲座,为学生成才指明了方向。开展向国家教学名师李璞、全国医师奖获得者郝克强学习的活动。
积极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同情心与使命感。注重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深刻理解医学事业的本质,深刻体会国家对社会对医学的需求,特别是通过深入边远地区和病患群体,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疾苦与需求,增强人道主义和仁爱精神。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红十字十百千万工程”,先后在全省各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60多个,与社区共同建立创业就业实践基地10余家。深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校共有5 000余名青年团员正式注册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会员。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他们活跃在医疗社会公益事业之中。“青春红丝带”防治艾滋病志愿服务队连年受到国际卫生组织全球基金的资助和支持。宁养院义工服务队为晚期癌症患者送去临终关怀,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在关键时刻勇挑重担,引导学生经受历练。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引导学生牢记社会责任,救死扶伤,经受锻炼与考验。在抗洪抢险、非典爆发、禽流感流行、抗震救灾、飞机失事、交通肇事等危急关头和关键时刻,学校都组织师生挺身而出、接受考验。在汶川发生地震后,学校紧急动员,掀起了支援抗震救灾的热潮。派出18批次医疗队和2支心理干预救援队,做出了贡献,经受了锻炼。受到了总理的亲切接见和表扬。我校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2.建立学习体系,健全学习网络,变隐形学习为有形实体,使无序传播变为有据可依
完善的学习体系是开放教育的基础,体系建立本质特征之一是服务于学生的个别化自主学习,因而能否构建起功能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直接影响着教育的成败和质量。构建功能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将有助于受众真正具有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任何学习者提供学习材料的特色,实现教育个别化自主学习的目标,提高自主学习的质量,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其次,它将有助于教育真正能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变成以学习为中心,树立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习者服务的思想;将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并为其提供不断的支持与激励,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
那么,一个功能健全的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应该是什么样呢?能够满足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只有在技术、教学、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地提供支持服务,才能满足学习者个别化自主学习的需要。
3.建好校园网,设立专门版块进行精神普及
计算机网络是进行开放教育的重要基础。要使学生积极上网学习,就必须在网络上建设起一个使学生乐意进入的教学环境。网上认知环境不仅仅是硬件方面的建设,还应该在网络上建设一个虚拟的学校和虚拟的课堂,让学生具有如坐课堂的感觉,可以顺利地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这样他们才有积极上网学习的冲动和兴趣。该版块的主要功能有。
一般信息。与一般的学校网页内容相类似,的是伍连德精神学习基本情况、与教学和学生管理有关的制度、校园新闻、校园文化信息等。
专业主题网页。包括各专业的课程安排、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介绍、实习实践要求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师生互动的专业论坛,强调协作学习,强调互动。借助教师与同学的帮助,通过协作和会话的方式,可以实现对知识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