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普教育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改革是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学校探索实行的“人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已进行了三年,2015年申报成为闵行区级课题。基于课堂教学的“人人课堂”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既要系统进行顶层设计,又要脚踏实地进行教育实践。以下是从六维发展的角度对“人人课堂”教育综合改革的经验与反思。
一、教育改革的定位
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是全方位的,“人人课堂”的顶层设计是教育改革的战略决策层。对于航华二中来说,“人人课堂”教育综合改革的定位,决定着下一阶段教育改革的方向。学校提出“人人课堂”的教育理念,并专门设计了图标来阐述“人人课堂”的“人人发展、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发展理念。
二、教育改革的目标
在基层教育改革目标上,学校通过深化实施教育综合改革,逐步构建三大制度体系:一是以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回归教育公平为重点,通过“人人课堂”教学实践,逐步形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体系;二是以加强德育顶层设计、转变教育职能为重点,依托现代教育信息化平台,形成家校分离而又有机统一的“生活化”德育的终生学习教育制度体系;三是以加强海洋科普教育为重点,进行社会资源共享、促进教育融合互补,形成学校科普教育与社会文化发展合作共赢的协同联动制度体系。
三、教育改革的导向
在教育综合改革的导向上,基于航华二中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坚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1.战略导向。根据上海市确定的教育综合改革任务,全面启动教育现代化实施纲要和上海市教育发展纲要,建立了学校教育信息中心、校园无线信息交换系统、远程课堂录播教室、电子书包实验项目等,稳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需求导向。立足“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国家对基层教育提出的重大需求,开展“人人课堂”教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的深层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优质课堂教学实验,让课堂回归育人阵地,让学生全面可持续健康发展。
3.问题导向。基于航华二中所处的教育学段特点,家长对家门口好学校的期待、学生生源状况、教育管理中的瓶颈制约等问题,开展“人人课堂”教育教学研究,冲破基础教育定式思维,通过教育科研破解学校发展难题,使学校能够形成具有显著特色的基层教育发展道路。
四、教育改革的协调
教育教学的深化改革,首要是课程设置。各学科的课程设置,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航华二中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从两个方面注重推行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系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海洋科普文化”教育,构建政治、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6门学科德育与6门学科科普教育内容序列,通过学校各年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海洋文化科普教育”等系列教材,使中华传统教育全面走进学校课堂,使海洋科普文化走进学生家庭。
五、教育改革现代化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开展了电子书包项目教学改革的尝试,在六、七年级开设了电子书包项目,实施课堂教学远程录播,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在课外教学方面,学校依托微信平台,开通微信课堂的“少年科学实验室”等科学教育普及课程,实现教育教学的校外延伸。在考试评价方面,学校出台了《上海市航华二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通过“问卷星”等线上网络资源,开展教育教学调研评估,开发线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和学生社会实践信息记录电子平台。
在教师培养方面,学校按照上海教育发展部署,依托校园教学网络技术,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服务。如高度关注师资培养,在实施“青蓝计划”中着力培训教师,为学校培养了一支优质网络教育的教师队伍,面向全国辐射上海教育优质资源与服务。
六、教育改革集团化
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明确提出: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未成年人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初步认识科学的本质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及交流合作、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为学校科技教育明确了目标任务,也给农村中学的我校争创科技特色教育的品牌提供了机遇。
2.农村中学科技教育的现状扫描
农村中学科技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在观念上较为陈旧,一些教师仍抱着老观念,围着“文化成绩”这一中心不动摇,缺乏为学生终身发展的新理念。
(2)在目标上没有整体定位,一些家长甚至一些教师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只要把中考那几门功课学好就行,至于科技教育,草草应付了事。
(3)在内容上没有优化整合,脱离现代社会和学生的实际,未跟上最新的现代化科技。
(4)在方法上没有体现学生主体参与,教师仍坚持灌输的方法,学生缺少动手操作和主动探索。
(5)缺乏科技教育的氛围。受地理位置的局限,远离城市,没有现代化的科技馆、博物馆,很少有科技展览、科普讲座等。
3.科技特色教育的价值探寻
学校在科技教育活动中形成一支科技教育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学生科技素养也明显提高,并在如何开展活动的操作流程上形成一套相对成熟的、实用性较强的操作体系。
(1)从师生方面看,有利于统一科技教育观念,培养科技素养(见下图)。
图1 科技素养框架图
①内容活动化。一般科技内容多侧重于综合性、应用性知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②全员参与性。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科技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想象、积极实验,主动了解、认识新奇求知的事物。
③过程活动化。在科技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进行学习,自己研究问题,自己有所发现,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
(2)从实践方面看,有利于探索出一套健全的农村中学科技教育体系,形成学校特色。
①研究并确立学校科技教育目标体系(表1),目标确立考虑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具有层次性。
表1 科技教育目标体系
②研究并确立学校科技教育内容体系(表2)。
表2 科技教育内容体系
③探索学校科技教育活动形式(表3)。
表3 科技教育活动形式
④研究并确立学校科技教育可行性评价机制。
科技教育的评价秉承是否推进学生、社会和自然之间和谐发展,是否促使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个性发展,是否面向学生的社会实践、学以致用的理念,以学生的科技素养发展为中心作多元评价。
(3)从理论方面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科技教育研究水平,填补农村中学研究空白。
①研究系统化。原来进行的研究只是零碎的、临时的,而现行的研究定期性、分阶段进行,形成一定规模,一定系列。
②研究深度化。原来进行的研究只是形式的、浅显的,而现行的研究已达一定深度。
③研究推广性。科技教育的研究已达一定高度,受到有关领导、专家关注。专家们提出了一些建议,部分学校也作了一定的实践尝试,但主要存在于一些城市中学,对农村中学来说,缺乏实际推广价值,故现行的研究正好填补这项空白。
4.科技特色教育的实践策略
科技教育宣传“全面开花”、“环境能育人”。为了让学生喜欢科技活动,培养爱科学的情趣,积极、主动地参与科技活动,学校在优化校园科技教育环境方面下了很大工夫。走进校园中,到处可以见到科技教育“元素”:学校科技活动室里墙壁布置上,融入最新的现代科技要素;在理化生实验室布置相关科学家介绍;教室楼道和走廊中布置一些苏州籍科学家的相片和介绍;校园里为学生不认识的植物树立解说标牌,在高大的树上安装“鸟巢”;学校网站上开设了“科普教育网”,上传各种科技信息供学生浏览;开设一些科技讲座,展出一些科技展板等。
图2 科技教育管理组织结构图
科技教育管理:“一体化”在科技教育的整体规划、领导及制度、师资培训、课时及场所安排、经费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学校都统一加强日常管理:(1)成立科技教育领导小组和管理组织结构(见图2)。(2)明确科技教育目标。学校每五年制订一次科技教育五年规划,同时科技教育纳入学校各学年或学期的重要工作日程和目标管理。近期目标和中长期目标制定,分阶段布置各项科技教育任务,为学校的科技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3)规范科技教育制度。学校制定《科技辅导员培训制度》、《“特别贡献奖”条例》,对科技辅导员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对完成任务达到要求的辅导员根据条例进行适当奖励。同时,建立《科技教室管理制度》,对学生的科技活动提出规范要求。
科技教育活动:“点”“面”结合。加强科技教育,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认识、理解和实践科技的平台,即科技教育活动。学校重点对以下几项科技教育活动抓好抓实:(1)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2007年起,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继承学校金钥匙辅导传统,因地制宜成立了金钥匙科技竞赛小组、科技制作活动小组、科学幻想画小组、生化环保小组和生态园种植小组等,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师辅导学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开展各项科技活动。
(2)开设暑期科技夏令营。从2008年暑期开始,为了丰富学生的暑假生活,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校每年都开设了科技夏令营。营员组成由学生自愿报名,后经班主任初步筛选推荐,再由辅导老师审定后确定名单,发放《告家长书》。夏令营活动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集训。组织辅导教师对营员金钥匙竞赛科技辅导;第二步是外出参观学习,让学生走向社会开阔视野,感受先进科技的迷人风采;第三步是交流反馈,参观回来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3)举办科普宣传周。2009年起,每年五月份的第二个星期作为学校的科普宣传周。一周一般活动流程:周一,校长在“国旗下讲话”上作了全校“科普”总动员。接下来陆续开展一系列活动,如聘请校外专家或校内教师对学生作科技讲座,展出多幅宣传展板,开展读书活动,进行黑板报、科普小报和科学小论文的评比,举办科技知识竞赛,参观学校科技教育基地等。
“好花还要绿叶扶”,除重点做好以上几项耗时长的科技教育“大活动”外,学校还鼓励师生平常在校内或年级内或班内开展一些零碎的、耗时短的科技教育“小活动”,并纳入班级学期常规管理考核。这样点面结合,以点带面,带动全校科技教育活动兴起。
科技教育交流,“请进来”“站稳脚”“走出去”“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学校对外科技教育交流不封闭,与外界合作才更有生命力:(1)“请进来”,即与校外的一些单位建立长期往来关系,以吸收外界一些“新鲜营养”。如学校作为苏州大学“国培”基地,每年都会邀请苏州大学“国培”班学员到学校来参观交流,观摩科技活动课、作科技报告等。(2)“站稳脚”,即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努力挖掘学校潜在资源,以使这些校内资源产生科技教育“效益”。如学校利用校园一隅约10亩的闲置空地,开发了一块校内科技活动基地――校园生态园,成为学生科技教育的“绿色教室”。各班在里面都有自己的“小生态园”,每一位学生都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种植领地”。(3)“走出去”,即发挥学校科技教育辐射作用。如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一些“科技骨干”学生,进行科技航空、航海模型制作培训,参加市、区比赛。
今年创安全生产合格乡镇(街道)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八个方面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正职负责人是本辖区内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全面承担安全生产的领导责任,其它分管各项工作的负责人,对其分管职责范围内的安全生产承担相应的责任。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建立以下安全生产基本工作制度:各级领导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工作例会制度、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制度、安全生产事故统计报告制度、事故及险情应急处理制度。
二、组织机构建设
乡镇(街道)应建立相应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具体负责本乡镇(街道)辖区内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同时,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办公条件。本辖区内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安全生产法》第十九条的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三、安全生产措施和保障
乡镇(街道)应当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本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并抓好落实。按照《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重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要求,每季度召开一次防范特大、重大安全事故的工作会议,分析、布置、督促和检查本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确定各项防范措施必须严格执行。对本辖区内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对乡镇(街道)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要建立基本档案,并实施动态管理。
四、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治理
乡镇(街道)应当对所属村委会(社区)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进行定期检查,并有完整的检查记录。要根据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部署,结合实际,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定期排查并认真治理事故隐患,对事故隐患要实行定计划、定措施、定责任人的整改制度,并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整改到位。对重大危险源要进行登记、建档、评估并落实监控措施和责任,防止因隐患失管失控而导致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和培训
乡镇(街道)应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充分利用每年的“安全生产月”活动,组织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科普教育,普及安全生产知识。要依照国家和省里的有关规定,组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人员、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特种作业人员参加安全培训考核,辖区内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
六、建设项目安全预评价和“三同时”工作
辖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简称建设项目)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其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简称“三同时”)。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入建设项目概算。
七、事故应急救援及事故统计报告工作
乡镇(街道)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本辖区内如发生伤亡事故,尤其是重、特大事故,乡镇(街道)领导应当迅速赶赴现场组织救助,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将事故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注意保护好事故现场,并按有关规定立即上报,不得瞒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
八、事故控制目标
杜绝各类特大事故的发生,有效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一般事故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按照《福建省安全生产合格乡镇(街道)建设标准及考核细则》的要求,实行乡镇(街道)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考核制,每年组织一次考核。《福建省安全生产年度目标考核细则》采用百分制,80分(含80分)以上为合格,90分上以为优秀,低于80分的为不合格,要责令整改。
福建省安全生产合格乡镇(街道)试点名单
设区市 试点乡镇名称
福州市 福清市镜洋镇、长乐市营前镇
厦门市 厦门同安区新圩镇、开元区梧村街道办事处
宁德市 宁德蕉城区八都镇、福鼎市山前街道办事处
莆田市 莆田秀屿区秀屿镇、涵江区涵西街道办事处
泉州市 泉州丰泽区泉秀街道办事处、晋江市安海镇
漳州市 平和县坂仔镇、南靖县山城镇
龙岩市 龙岩新罗区中城办事入、连城县北团镇
三明市 永安市大湖乡、槐南乡
三明市三元区所属八个乡镇及街道办事处
南平市 南平延平区水东街道办事处、顺昌县元坑镇
福建省安全生产合格乡镇(街道)考核细则项目:
一、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标准及要求
1、建立健全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2、层层下达、分解安全生产目标管理指标,并实施跟踪、检查和考核;3、建立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制度。
考核办法
1、查各级、各岗位、各类人员安全生产职责落实情况及有关资料,每缺一项扣2分。
2、查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下达单位是否达100%,每漏一个单位扣1分。
3、查是否建立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制度,每少一项扣2分。
二、组织机构建设
标准及要求
1、乡镇(街道)应建立适合本辖区经济现状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开展本辖区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
2、行政村(社区)应设立安全生产小组,有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3、乡镇(街道)应设立安全生产工作专项经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应有固定场所,交通、通讯、办公设施等均应落实。
4、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人员均按要求落实。
考核办法
1、查乡镇(街道)是否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网络,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成立机构或配备专职人员的扣5分。
2、查行政村是否成立安全生产工作领导小组,每个乡镇(街道)辖区内成立面未达到100%,每低于5个百分点扣3分。村级无专(兼)职安全管理人员的,每查一处扣1分。
3、查辖区所属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越过300人的,是否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是否配备专(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每查到一处扣1分。
4、查乡镇安全生产工作专项经费、固定办公场所、交通、通讯、办公设施等,未落实的每项扣2分。
三、安全生产措施和保障
标准及要求
1、安全生产纳入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年度应有安全生产计划和总结;
2、乡镇(街道)应每季度召开一次防范重、特大事故工作会议,分析、布置、督促和检查本辖区的安全生产工作,并形成会议纪要;
3、对辖区内存在的安全生产突出问题,要及时研究,并有决议、有检查、有落实。
考核办法
1、查乡镇(街道)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计划和总结,无计划和总结的各扣2分。
2、查乡镇(街道)安全生产会议记录或纪要,无记录和会议纪要的扣2分。
3、大安全问题落实情况,未按要求落实的每项扣2分。
四、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和事故隐患治理
标准及要求
1、根据上级部署,开展本辖区内交通、公众聚集场所、危险化学品、矿山、烟花爆竹、特种设备、学校等安全专项整治,要有整治方案、步骤、措施和总结;
2、督促本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完善各类安全操作规程,并监督落实情况;
3、乡镇(街道)、村(社区)要建立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定期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并有检查记录;
4、定期排查事故隐患,并有整改计划、整改措施和整改责任人;
5、对重大危险源要落实监控责任和监控措施。
考核办法
1、查安全专项整治方案或有关文件,未按上级要求开展专项整治,没有整治方案、措施和总结的,扣3分。
2、抽查辖区内生产经常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各类安全操作规程建立情况,不健全的,查到一家扣1分。
3、查乡镇(街道)、村(社区)是否建立安全检查制度,无安全检查记录和台账的,扣2分。
4、查事故隐患整改台账,无事故隐患整改计划和防范措施的扣3分,不具体的扣1分。
5、大危险源监控台账,未落实监控措施和监控责任人的扣2分。
五、安全生产宴会教育和培训
标准及要求
1、认真组织开展“安全生产月”等群众性安全宣传活动,有方案、有计划、有总结;
2、运用广播、板报等形式,订阅有关安全生产刊物、报纸,普及安全生产知识;
3、乡镇领导及安全生产管理干部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安全培训;
4、辖区内征税经营单位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率达100%。
5、特种作业人员特证上岗率达100%。
6、职工“三级安全教育”率达100%。
考核办法
1、查“安全生产月”等群众性安全宣传活动的部署、方案及总结材料等,未开展的扣2分。
2、通过随机抽查或询问的方式,检查普及安全知识的效果,未开展的扣2分。
3、未参加上级组织的乡镇领导及安全干部安全培训的扣2分。
4、辖区内生产经营法定代表人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率低于100%,每低5个百分点扣1分(抽查5家单位)。
5、职工“三级安全教育”率低于100%,每低5个百分点扣1分。
6、特种作业人员特证上岗率低于100%,每低5个百分点扣1分。
六、建设工程项目三同时
标准及要求
1、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按规定进行安全预评价;
2、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必须经过“三同时”。
考核办法
1、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未进行安全预评价工作,查出一家扣1分。(抽查当年立项项目)。
2、查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未进行安全“三同时”的,查出一家扣1分。(抽查当年完成的项目)。
七、事故应急救援及事故统计报告
标准及要求
1、乡镇(街道)必须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报上一级政府备案;
2、本辖区内发生重特大事故后,乡镇(街道)领导应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救助和善后处理工作,同时迅速向上一级安监部门和政府报告。
3、事故报告及统计应准确及时。
考核办法
1、未制定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扣3分。
2、本辖区发生重特大事故后,乡镇(街道)领导未及时赶赴现场的,扣5分。
3、发现瞒报事故一起的扣5分,发现一起迟报、拖延不报的扣3分。
八、事故控制目标
准及要求
1、杜绝各类特大事故的发生;
2、有效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
3、一般事故控制在目标范围之内。
考核办法
1、发生特大事故(一次死亡10人以上)一起,扣20分。
(一)校外教育的涵义
在我国,校外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视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补充。它与正规教育中的学校拥有共同的教育对象,但二者在办学方式、招生方式,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及教育对象的稳定性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对校外教育概念目前存在几种理解和认识。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是狭义的校外教育,把校外教育看作是由专门的成建制的校外教育机构进行的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少年宫、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另外一种认识可以称之为广义的校外教育,如有的学者认为“校外教育是指在学校以外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生通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政治活动、科学技术活动、公益劳动、社会服务、文化娱乐活动、体育活动,以及个人的课外阅读、栽培花草树木、自我服务等等所接受的教育。”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校外教育是非正规教育的代名词。所谓的非正规教育,是指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不管教育形式如何,但学生需要通过报名注册方可上学的教育。非正规教育包括与学校教育相对应的各种校外教育,如文化馆、文化宫、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和图书馆等,也包括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成人的继续教育、青少年教育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等。上述关于校外教育概念的表述,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发现上述概念有以下共同点。首先,校外教育是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在各类校外教育机构在课余时间开展的教育活动;其次,校外教育的对象普遍认为主要是青少年,兼顾成人教育;最后,校外教育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二)社区教育的涵义
社区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社区教育是以社区为单位,为开发社区生活,以其居民为对象实施的集体教育活动,因而被称之为社区教育。在我国,对于社区教育这一概念,目前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通常从“社区”这一概念入手,详细阐明社区的重要性,以“社区性”为突破口,进而确立社区教育的必要性地位。教育部在2001年《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经验交流会议纪要》中对“社区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充分利用、开发各类教育资源,旨在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区域性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教育活动。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面”特点的区域教育,与各类正规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理的分工,在对各类教育进行整合的基础上,当前侧重于对社区内各类教育进行延伸、补充。总体上说,虽然目前对社区教育内涵的诠释众说纷纭,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社区教育的不同方面,但是对其区域性、强调其对象的全面性、突出其功能的社会性、体现教育社会一体化的特征已达成共识。另一种观点则从教育学的角度出发,将“社区教育”的重心放于“教育”这一概念,“社区”只是这类教育的一个特征,更多关注于社区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作用等等。其代表性的观点为:“社区教育的内涵应是在一定的社会区域内,把生活和教育结合成一体,发挥社区成员作用的、利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并为了社区的共同发展和社区生活的向前、向上而进行的一种全方位、全民的和终身的教育。”根据社区的界定,则所谓“社区教育”,已不是以往教育学中社会教育的概念,也不仅是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它是一个大教育观的概念,既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也包括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还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所以,社区教育是指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集各种教育层次、类别,以及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的全方位教育体系,其目的就在于利用社区的所有资源,教育社区的所有成员,提高他们的素质、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一种新颖教育。
(三)社会教育的涵义
对什么是社会教育,到目前为止对其内涵和外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是:“广义指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并行的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教育活动;狭义指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对青少年和人民群众开展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知识的教育活动。”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的对象的角度加以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校与家庭之外的社会文化机构及其有关社会团体或组织对社会成员,特别是青少年所进行的教育。”有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内容的角度进行界定,提出“社会教育是以社会各界人士为教育对象,以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为内容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还有的研究者从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比较的角度进行界定,认为:“社会教育是学制系统以外的,以政府推动为主导的,社会团体和私人推动为辅助,利用和设置各种文化教育机构与设施,对全体国民所实施的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社会教育是指有意识地培养人,并使人身心和谐发展的各种社会活动。
二、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对象和内容
(一)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少年宫为主体的校外教育机构一直是由政府出资兴建,投入运行经费,形成了一套管理和运行模式。从机7构的行政管理来看,校外教育具有弹性化的组织形式和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中国的校外教育机构可分为综合性与专门性两类。综合性的校外教育机构目前主要指政府主办的校外教育机构(如儿童活动中心、少年宫、少年之家、儿童活动站等),这些机构属于教育厅(教委或教育局)、共青团、妇联、文化局或者科技局管理,其中以前三者为主。专门性的校外教育机构是专门为开展某项活动而设立的。如儿童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儿童影剧院、少年科技站、儿童铁路、少年农科站、少年业余体育学校、少年儿童广播站等。校外教育实施的主体也即上述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少年之家等校外教育机构。校外教育的对象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平时在学校中接受教育,在课余时间,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专业和活动,在校外教育机构接受各种培训和指导。1995年,原国家教育委员会、文化部,原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全国总工会、、全国妇女联合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联合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校外教育的内容应包括: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技术普及教育、体育运动、文化艺术教育、游戏娱乐、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
(二)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区教育实施的主体是领导主体,具有官方性,对象是社区全体成员。我国目前存在五种社区教育管理模式:一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模式;二是“学校——社区互动型”模式;三是社区学院模式;四是自治型社区教育模式;五是媒介型社区教育模式。离退休干部、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都可以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主体。社区教育是满足社区成员教育需要的,提高他们的新思想、新道德、新知识、新能力的全民教育,是一种“区无不学之户,户无不学之人”的教育,每个社区成员既是社区教育的对象,又是社区教育的主体。社区教育的内容可以说包罗万象,有研究者对我国社区教育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把我国社区教育内容的变化按照时间顺序可以分成了3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到1993年,社区教育包括中小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家庭、社会(社区)三结合教育,社区教育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学,并且是一种单向性教育;从1993年开始,社区教育的内容还包括职业教育、文化生活教育、科普教育、法律教育、卫生保健教育等,该阶段主要开展成人教育;21世纪初,以“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理念的提出为标志,实现了社区教育研究范式与内容的转向。
(二)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对象和内容
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很广泛,无论它的创办者是政府、团体或私人,只要它是对社会成员实施了影响的教育活动,就是社会教育的实施者。广义地理解,一切社会活动和所有人都可以成为社会教育的实施主体,狭义的实施主体是指由政府、公共团体或私人所设立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对社会全体成员,而不是针对其中的某个特殊群体。社会教育的目的就是施教于全体国民,这决定了只要是对社会全体成员施以影响的各种活动的主体,都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实施的主体。社会教育的内容包括了社会生活中一切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与广义教育无大异。
三、校外教育、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概念间的关系
校外教育可以看作是社会教育的一部分。从教育对象来看,校外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社会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国民,很明显,校外教育的对象包含在社会教育之中。从教育的内容和范围来看,校外教育的内容和范围都可以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从实施的主体看,校外教育的实施主体包含在社会教育所实施主体之内,可以理解为校外教育和社会教育使整体和局部的关系。社区是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结点,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延伸和补充,是“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日渐深入,社区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关系日益密切,二者的边界也日渐模糊。校外教育的社区化是校外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社会单位教育开始蓬勃发展,成为校外教育的主要力量。社会教育不一定以某一区域为限,是全社会进行的,具有广泛的区域和对象。社区教育则侧重区域性。社区教育使社会教育在特定的地域和范围即人们所居住的社区所进行的社会教育。社区教育实际上包括在社会教育之内,但不等于社会教育的全部。
四、问题与建议
(一)校外教育概念有待拓展
一直以来,我国校外教育沿袭的是50年代由苏联移植过来的社会主义模式,完全由国家包办一切,教育部门完全依靠国家投入来开办校外教育。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进行,这种单一结构、单一渠道的校外教育办学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实的校外教育发展的需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审视校外教育的发展历程,反思校外教育界定的历史局限性,应该给校外教育下一个更加明确的定义。当前校外教育的内涵没有说清校外教育是什么,也没有明确校外教育要做什么。
(二)社区教育概念有待细化
社区教育内涵界定及定位至今不够清晰,发挥作用受限。社区在地域上如何界定,社区和行政区域如何划分和对应等许多问题都没有明确。不管是校外教育、社区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存在管理上职能重复、责任不清等问题,因此,当前应当尽快完善上述各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权力和义务。
(三)社会教育概念不甚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