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模式 多角度 大联合大协作
科普工作说简单其实也不简单,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普工作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绝不是对已有的一些科学知识的简单复述与通俗化那么简单,否则这也体现不了创新与学术水平。科普活动中有精品也有次品,这就如同哈密瓜,新疆产的最甜,其他产地的哈密瓜次之。精品的科普活动就像高质量的创新科研成果一样,价值高,影响程度深和广,社会需要的就是高质量的科普活动。
一、当今社会面临的科普工作新局势
教育分学龄段,科普教育也是需要分阶段因材施教。按人群分可以粗略的分为:幼龄儿童、青少年、社会公众,本文将重点放在青少年与社会公众两类人身上探讨如何有效开展科普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盛行的今天,科学教育也开始慢慢渗透到学校中,城镇学校盛行,农村学校也略有接触。科技教育应该是贯穿青少年的整个成长阶段,帮助他们养成科学兴趣、树立创新意识。如今政府大力倡导建立终身学习型社会,广大民众就成了科普工作服务的对象,科普活动更是要坚持近民、为民、惠民,紧贴民众需求开展科普教育活动。但是无论面对哪类对象的活动,都应当跳出老路子,哪怕是旧瓶装新酒也要有创新科普方式方法,增强吸引力。
任何工作想要干好,首先都要要求工作者具备良好的工作态度,较高的思想觉悟,还有一定的奉献精神。一名科技工作者就应当具备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主动积极的作为。我们应当充分了解当前的局势与现状,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不断多样化、速度化,人们接收科普知识的渠道也就变得多样化了。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要求,科普工作迫切需要创新科普方式方法,但要遵循基本的准则,形式科学化、知识准确化、传播速度化。
二、创新科普工作方式方法,促进工作开展
(一)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跨地区交叉融合的大联合、大协作的科普大格局。整合各方社会资源,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科普宣传工作,突出整体优势,形成社会大科普的氛围。
(二)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建设小型科普馆、举办专题展览或活动等。如:水利电力系统可建立专门的科普展厅介绍当下当地的最新水电力方面的科技知识;高校实验室可规定一定门槛,对适合条件的公众开发,或邀请其参与动手实践活动;再如地震局可开设模拟受灾场景区域,邀请民众亲身体验,传授避难知识。
(三)拓宽科普宣传渠道,从传统的利用电视、报纸、网络到如今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宣传、直播等数字化平台。2016年全球首堂天地联动科普课,在太空上传授科普知识,并且同时与地面联动。这不仅是航天史上的壮举,更是典型的创新科普形式的精品代表活动。
(四)改变自上而下的科普宣传工作方式,从民众需要什么科普知识,科普工作就就普及什么科学技术文化知识。
(五)重视科普人才队伍和科普设施建设。从管理机制上重视科普工作,鼓励老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创作,挖掘有潜在能力的科研人员投身于科普事业,建立多学科多人才融合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六)充分利用当地科普教育场所等公共社会资源,如科技馆、天文馆、展览管、科普植物园、实验基地等。
三、针对青少年有计划的开展科学教育活动
青少年绝大部分都是在校学生,对他们进行的科学教育互动是要贯穿整个学龄段,并且是学校、家长、社会三方联动。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这就需要学校教师和家长一起共同呵护他们的奇思妙想还有N种好奇,都是应该以鼓励为主。
(一)学校主动把课程教学与社会科普资源进行结合;学校、家庭与社会科普教育协调发展的自组织机制。让青少年更多地走出课堂,走进家庭、田野、和海疆,使青少年在网络化的科技教育氛围中受到良好的科技教育。
(二)学校主动邀请科学技术工作者参与学校科普教育,当地科普教育机构也应主动走进校园,贴近学生。设计适合学生的科研实践活动、科普报告、科普展览、科普体验活动等等。
(三)利用学生寒暑假举办综合性的或专业的科技夏(冬)令营,或是组织趣味性教强的学科竞赛活动。在夏(冬)令营期间,多多组织学生到科普试验基地,科普教育场馆、动植物研究所等地方考察学习。
(四)积极与高校、科研单位与学校建立科技教育方面的合作,也可以联系高校或者是科研院所的教授、导师进行一对几的小面积辅导,使小部分真正有志于科学技术研究和探索的,又对科学有极大兴趣的优秀青少年科学爱好者直接得到向专家咨询学习的机会,并在专家们指导下进行高层次的更深入的科普活动。
(五)校方可以从家长成员中挖掘科学教育资源,学生的家长从事各行各业,总会有家长在行业中属于专家水平,科学教育本来就是各学科的大融合,每个行业都会涉及到科学知识,学校可以请这些家长一起设计适合学生的科学体验活动。
四、结语
毋庸置疑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各级党委和政府正在逐年加大对科普工作支持力度,努力推动形成社会化科普工作新格局。校外外、社会科普资源应该进行多方联动,组织相应的活动。科学教育应该更深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国外很多优秀科普教育方式方法值得借鉴。青少年在校时,通过科学教育打下来良好学习的基础,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并掌握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他们走上社会以后依旧能感受到倡导科普、重视科技发展的大氛围。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提高公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各有关教育行业都在努力朝着这一终极目标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科普 影院 教育 作用
中图分类号:F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5-182-02
1导言
科普教育是科技普及和教育相结合的一项课题,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越来越重视这项事业。很多国家的政府通过政策、立法、组织、资金等手段,积极推动本国科普事业的发展。我国为了推广科普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2002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2006年开始实施《全中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近几年各级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科技场馆,科普影院也随之建立起来。作为新型的科普教育形式,科普影院的建成和使用对推动科普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越来越不可估量的贡献,探索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科普影院在科普场馆的发展现状
2.1科普影院和科普电影的起源
1970年,作为科普电影的标志性发展成果,世界上第一部IMAX电影《Tiger Child》在日本大阪的电影博览会上展示,唤起并加速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对大银幕科技影院放映系统的探索和研究。于是,在1971年,第一家IMAX电影放映系统在加拿大多伦多正式安装成功,该影院历经四十年,至今仍在运行。继而,在1973年,第一家IMAX球幕影院在美国西海岸的圣地亚哥城正式对公众开放。值得我们自豪的是,1980年10月,东半球第一座全天域电影放映系统OMNIMAX-IMAX的孪生兄弟在香港太空馆与公众见面。
由于球幕影院和球幕电影的技术复杂性,目前只有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才能制造和出品。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仅仅在应用方面,我国的起步就慢了二十多年,要想在球幕影院放映系统的研发方面和球幕电影拍摄与制作方面有所突出,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2.2科普影院在我国的基本分布
从1988年中国科技馆一期在北京正式对公众开放,到1995年8月穹幕影院的正式对公众开放,宣告中国科普电影教育的开始,让国民看到科普教育的曙光。各地政府越来越认识到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重要性。经济发展比较快的地区和城市纷纷筹建大型高标准的科技馆、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筹建科技场馆的进程中,既筹建科普展厅,同时也筹建高科技的科普影院,希望在开展科普展品展示教育的同时,发展科普影视教育。最近几年科普影院的建设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建成开放的球幕(穹幕)影院、巨幕影院等科普用大银幕影院已有近30家,主要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环勃海等地区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哈尔滨、东莞、南京、沈阳、深圳等,西部地区、海南省则缺乏这类科普影院。
4D影院、动感影院等规模相对较小、资金投入相对较低的科普影院在我国的分布则更广泛,大部分是国产的,有少数几家是从国外引进的。
2.3科普影院的主要类型
常见的科普影院有球幕影院(穹幕影院)、巨幕影院、4D影院、4D动感影院等,也有动感影院、太空影院、虚拟航行影院、小型球幕影院等特效影院。电影的载体有胶片的,也有数字的。
3如何充分发挥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
要想充分发挥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只有政府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大力支持,各级科协、科技部门、教育部门进行联动,坚持不懈的推广和普及科普电影教育,为公众提供充足的科普教育场所和科普影视教育资源,引导公众经常性有计划地接受科普教育,参观科技馆,观看各种科普电影,从整体上提高公众参与科普教育的意识和热情,公众的科学素质才能得到较明显的提高。科普电影工作者要在如何发挥科普影院在科普教育中的作用上动脑筋,下功夫。
3.1 搞好科普影院的软硬件建设
最基础的工作是要做好电影放映系统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保证给观众提供一个正常的观影环境。其次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普影院放映员和与之相配套的教师队伍,为高质量地完成电影放映工作提供人才和技术保证。第三是抓好科普影片的挑选工作,为观众提供富有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的优质科普电影教育资源,使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能愉快、直观地学习科普知识,从而提高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
3.2搞好科普影院和科普影片的宣传工作
科普影院要发挥应有的作用,离不开科普电影,因此,我们在宣传影院的同时,要做好对影片的宣传工作。在引进每一部新电影之前首先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抓住最佳宣传时机,利用最有效的宣传方式和宣传平台,开展行之有效的影片宣传工作。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等进行新闻报道,利用当地主流网站特别是科技场馆自建网站,配以图片和文字对影片的内容和放映时间进行深度介绍和宣传,派发电影宣传单张,悬挂巨幅海报,方便观众对影片信息的了解,鼓励和调动观众对科普电影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求知欲。
3.3利用影院硬件和影片资源,举办科普电影专题活动。
利用影院硬件条件和影片资源,举办科普电影专题活动,能够大大提高影院和影片的知名度。2007年12月东莞科技馆举行了特殊电影展映月活动;上海科技馆先后在2005年10月和2008年5月举办了两次大型科普特种电影周活动;2009年12月,中国科技馆举办了“海峡两岸科普文化交流暨台湾地区4D科普影展月”活动。在活动期间,他们还举办了专题论坛、讲座、研讨会等,开展行业和专业交流,探讨科普电影教育的形式、内容和作用,这类专题活动堪称科普教育活动的典范。举办这类专题活动,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是为影片发行商、科普影院、科普电影爱好者等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宣传、交流、合作的平台,进一步推动国内国际同行的交流,加强影片发行商、各影院以及各学科组织之间的合作,对科普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提高科普教育的效果起着较大的推动作用。
3.4将电影与展览相结合,吸引更多观众
(1)将常规展览和科普电影结合起来
在很多科技场馆,既有科普展厅,又有科普影院,将常规展览和科普电影结合起来,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我们常常会看到观众在展厅参观科普展品,动手操作科普模型,之后又去观看科普电影,也会看到观众在观看电影之后来到展厅参观和体验展品的,尤其对青少年来讲,这种学习和体验是非常有益和有趣的,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直观形象地观看了科普电影,学习了书本之外的知识。
(2)将科普电影和与电影相关的专题展览结合起来
利用新电影引进的良好契机,开展专题性的展览,对提高公众学习科普知识的兴趣、丰富观众的科普知识有较大的帮助。譬如:香港太空馆球幕影院在放映《南美恐龙》的同时,其姊妹馆香港科学馆在展厅布置了有关恐龙的专题展览,同期展出,以引导观众探索和思考;东莞科技馆在引进球幕电影《刘易斯和克拉克的太平洋之旅》和《神秘的印度》等的同时,布置了与电影内容相关的专题展览,介绍影片里的知识点和精彩之处,大大提高了观众观看电影的兴趣。观众既观看了电影,又参观了与电影相关的展览,在电影里获得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图文并茂的展览得到了补充和延伸,公众的科学素质也就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了。
3.5做好团体推广和接待。
青少年学生、企业团体、旅游团等是接受科普教育的重要团体。专门面向他们介绍每一次引进的科普电影,做好他们来科技馆观看电影和参观展厅的组织、接待和服务工作显得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科普场馆的工作人员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崇高的敬业精神和良好的服务意识,要预先了解电影的内容、设想观众可能提出的疑问,对观众进行影片内容介绍和疑难解答。让观众带着好奇而来,带着收获而归。
3.6开展优惠和赠送活动。
为公众观看科普电影和参观科技馆展厅提供便利和优惠,鼓励他们爱科普、学科学,一些科技馆推出了会员制、会员卡、年卡、VIP卡等服务项目,增加公众参观展厅次数和观看电影的次数,大大降低观众的费用,使公众受益更多。
在观看完科普电影之后,发放一些和电影有关的小礼品,或在节假日等观众高峰期,结合科技场馆的其它项目,搞一些联合优惠赠送的活动。这样会使观众对影院和电影更有好感,提高他们继续观看电影的兴趣。
4对未来科普影院和科普电影的展望。
4.1要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科普影院的认识
政府投资建设一座科技场馆,往往花费上亿元乃至十几亿元的资金,其中一座高规格的科普影院要花费数以千万计的资金,一个科技场馆就是一所公众学校,一座科普影院就是一个科普课堂,要培养公众树立正确的意识:公众不仅需要参观科技展品和科普影院,而且需要观看影院里放映的每一部电影。从事科普教育的工作人员有责任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益智、健康、有趣的科普电影,公众有权力和资格对所放映的科普电影的内容和质量进行评价,形成反馈机制,促进科普影院从形式到内容真正起到推动科普教育的作用。
4.2政府对科普影院的建设进行宏观控制,引导科普影院的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
对于西部地区缺少科普场馆和缺乏科普影院的现状应该引起重视,加快西部贫穷地区的科普影院建设,为西部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提供好的学习条件。
4.3呼吁国家政策对进口科普影视作品的倾斜
由于IMAX、IWERKS等高科技影院都是从海外引进的,这些影院所放映的电影目前全是从海外引进的。科普工作者每年为了从海外引进新的科普电影,普遍感到力不从心,他们费尽千辛万苦,忙碌于与国家电影管理有关部门和当地海关等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中。此问题已经引起国际大银幕影院协会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10月大银幕影院协会主席一行专程到北京拜访国家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希望能够促成中国的科普影院从海外引进科普电影的过程变得更为快捷和简便。科普工作者们也在呼吁国家相关政策对进口科普电影倾斜,尽快出台新的科普电影进口相关规定。
4.4建立影院互助协作联盟
由于科普影院特别是球幕影院系统设备昂贵、技术精密、技术人员稀缺,影片资源从国外进口手续繁杂,因此,在同类型影院之间建立影院互助协作联盟,能够促进同行互相学习和切磋难题,取长补短,交流经验;同时在相同格式影院之间进行影片互换放映,实现资源共享,既可以节约国家的财政资金,又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科普影视教育资源。我国六家IWERKS影院早在2007年就探索组建了870影院协作联盟,六家影院每三年开展一次共同租片,每部影片一次租赁三年,免去了每年进口的麻烦,且每个影院能每半年更换一次影片,观众观看新片的周期大大缩短,成功地实现了科普资源增值。黑龙江省和东莞市两家IMAX球幕影院也成功地进行了影片互换,这些做法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值得推广。
关键词:科技馆;青少年;素质教育;作用分析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目前,国内青少年在实际教育中存在学习负担较重,并且校内、校外生活比较单调,所谓的素质教育是属于一种理想教育的模式,通过融入科普教育的素质教育,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将自身特长发挥出来。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素质教育也被越来越多地人所熟知和关注,希望可以通过合适地教学手段,为青少年营造一个良好环境,从而让青少年的素质程度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以便可以对其未来发展起到一个积极作用。
二、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分析
结合当前的教育理论得知,针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其通常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共同形成的。在具体的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期间,青少年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地对知识技能进行学习、综合分析,学校教育无论是在何种情况下,其都属于教育的领导者。对于家庭教育,其对青少年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树立有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在青少年科学素养的培养也有着很大意义,严格意义上来讲,家庭教育属于素质教育工作进行的基础和关键,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少年的今后发展[1]。而针对社会教育,其通常是指除了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之外的教育文化主体以及设施。与上述的两种教育不同,社会教育可以将学生放在主要位置,能够尊重青少年,并且能够站在青少年的角度,最大程度的满足青少年需求以及实际需要,强调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此外,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社会教育更加注重青少年的全方位发展,更加侧重对青少年潜力的挖掘,可以引导青少年解决问题以及处理问题,培养青少年健全且良好的思想,树立青少年正确地价值观念,对青少年的良好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常而言,素质教育中的社会教育,可以通过科普教育等各种基地以及团队教育等途径来实现。而结合以往的经验得知,通过科技馆来强化青少年素质教育是一种非常良好的途径,对青少年的未来发展非常有利[2]。
三、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分析
对于青少年而言,其年龄普遍不高,并且生活阅历很简单,因此,青少年对于各类信息的呈现会保持开放的状态。然而,与成年人不同,青少年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接受能力,其既不是非常成熟,也缺少一定的稳定性。并且,对于绝大多数的青少年来说,其很多都是在学校上学,接触最多的也是学校,而每天主要的任务就是将学校规定的各个学科学习好,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可以主动的练习、探索和实践,以保证可以不断对自身能力以及水平进行提高。所以,在进行素质教育期间,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科普基地,特别是强化对科技馆的利用,让青少年可以通过科技馆来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进而让科技馆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全面发挥出来[3]。
(一)可以优化青少年的成长过程
新形态下,由于国家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政府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也强化了对科技馆的建设和管理,对科技馆的硬件以及软件进行了升级,为青少年开辟了接受教育的第二课堂。现阶段,在不断地优化和改进下,科技馆已经逐渐成为了青少年最喜欢去的场所之一。在青少年素质教育工作进行期间,科技馆的存在,为教育工作提供了硬件以及软件支持,进一步对青少年成长过程进行了优化,这为青少年的今后发展打下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一方面,在科技馆的硬件方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科技馆的硬件建设几乎代表了科技馆的整体建设方向,在建设过程中,涵盖了多个领域以及多个方面的科技展成果,这对青少年对先进科学技术、科学原理等研究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同时,在科技馆中,还会设立人物展厅,将我国及世界上比较著名的科学家等作出的贡献等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将科学家发明的实物展现在青少年的面前,青少年通过解说员的解说以及自己的浏览,可以深入理解科学家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强化青少年的思想,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科技馆软件方面[4]。新时期下,科技馆在发展过程中,其对人才的培养也变得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对于讲解员的要求,更是逐渐提升。从客观的角度来讲,高职业素养的讲解员善于交流,并且实时掌握科学的发展方向,能够善于启迪青少年,积极引导青少年,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地思想价值观念。
(二)可以强化青少年对爱国情怀的培养
严格意义上来讲,科技馆不仅是科普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强化青少年国防教育的重要基地,对青少年爱国情怀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特别是在社会不断进步的新时期下,科技馆的建设以及改进期间,许多场馆不定期将我国高、精、尖的科学技术展现了出来,青少年在接受高科技熏陶的同时,更是强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民族自信。一方面,科技馆可以将先进技术与国民经济发展、国防等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保证青少年可以更深一步的了解国家自主产权的科技,加深自身的印象,不断对自身知识储备进行丰富[5]。另一方面,与学校的模具相比,科技馆中的展品更加逼真,可以让青少年亲身体验科学技术的魅力,加深青少年的喜爱程度,可以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能力,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爱国情怀,加深青少年对祖国的热爱。
(三)可以对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进行培养
对于一个综合性非常强的科技馆而言,其对培养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涵盖了很多方面以及领域,其不仅帮助人类改造自然,还可以对人类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的规划。因此,通过科技馆,还可以进一步对青少年科学文化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科技馆的存在,可以为青少年的科技启蒙打下一个良好基础[6]。在我国,很多幼儿园在教育期间,都会组织家长周末带领孩子到科技馆中观看展览,让孩子可以对身边的科技有一定的了解,对孩子进行启蒙,让孩子开启对未来科技探索的大门,进而确保其可以朝着正确地方向进步。另一方面,科技馆可以有效对科学文化进行传播,这可以进一步激发青少年探索科技的热情。因此,为了可以进一步发挥科技馆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该积极实施流动科普大篷车走进校园、社区以及基层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可以了解科学技术,能够更多的宣传正能量,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宣扬,保证青少年的素养以及水平可以综合提升。
四、结束语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模式;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X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162-03
0引言
突发性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海啸、台风等,渐变性自然灾害,如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等。发生突发性自然灾害时,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科技知识传播出去,解决在灾害发生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若没有这种即时性,则这种科普知识的传播及发挥的效果将大大减少甚至失去其应有的作用。自然灾害通常是非常特定的事件,所发生的问题的针对性是非常强的。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是针对突发性灾害的,根据公众关注的灾害问题所开展的应急科学知识普及,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媒体与科普工作者根据公众需要什么就要马上提供给这方面的科技知识。应急科普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挑战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迅速发展,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增长。2010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00亿美元,受灾人数2亿多人,因灾死亡人数达到了29.68万人。2011年,据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ISDR)公布的统计显示,2011年全球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总计3660亿美元,死亡人数达3万人。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德国慕尼黑再保险公司估算,2012年全球自然灾害共造成1600亿美元(约合9975亿元人民币)的损失。
在自然灾害面前,民众不但要在第一时间面对灾难,更要在第一时间处理灾难,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大部分群众不知如何逃生或自救,生命财产遭受了重大损失。随着社会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频率的增加,社会公众群体所需要的应对和处理社会突发事件及自然灾害的科学知识需求的科普,即应急科普模式应运而生。这种应急科普模式不是像传统的应急科普无限制的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而是一旦公众有科普方面的需求,科普工作能立即满足公众需求,及时有效地让公众快捷、有效的找到他们所要的知识,以及提供给公众向权威人士咨询的渠道。应急科普得到各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提倡,传统的科普模式是让公众提前“储备”大量的科学知识。应急科普模式增强了传统科普模式的针对性、前沿性和时效性,提高了公众参与科普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应急科普模式在整个社会科普教育中,无疑是基础性的地位。通过对应急科普的研究,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应急科普模式进行分类。因而在面对突发自然灾害是,政府和公众更能系统而全面的预防和处理突发自然灾害,力求通过政府的政策、组织、经费资助和协调,使科普工作在社会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中得到进一步的推广。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科普发展模式可以划分为发达国家的自上而下和发展中国家的自下而上的两种模式。发达国家将科普重点放在使公民对科学技术形成全面理解,并能够参与科技有关的公共政策讨论,发展中国家更关注“脱盲”和求生存发展上,更关注与民生国际密切相关的内容。
1.1国内研究现状
中国科协发展研究中心李士、方媛媛提出,要改变传统上只限于纪念日或活动日的“点缀式”应急科普教育的现状,做到全民应急科普教育的普遍化和常态化,将应急科普教育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是没完没了的要求公众掌握更多的应急科普知识,而是通过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应急科普知识,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意识、公共安全意识、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使得民众在灾难面前临危不乱,最大程度的预防和降低灾难及二次灾难造成的损失。
北京大学哲学系吴国盛教授认为,“20世纪的科普事业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普及、公众理解和科学传播,它是科普事业的广义化过程”。科普模式也正在发生从常规模式到应急模式的演化。
北京师范大学赵孟营教授认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应试教育,不单是未成年人,甚至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应对自然灾害的综合素质和应急处置能力都很差。他们没有公共安全意识,不知道什么是应急避险的正当行为;不懂得预防危险;更从来没有在模拟的灾难场景中体验自救与互救。”
1.2国外研究状况
1.2.1.美国
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认为,最好的学习方法是通过教学来学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通过不断学习来教学。他在20世纪70年代创立的美国旧金山探索馆,主要是以亲历科学、互动性地进行科普展览。在其之后,这种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人们参与互动的亲历应急科普的教学方式也渗透到教育改革及大量科学教育设施中去。
美国勒德曼博士在芝加哥地区提出了“动手做探究式学习(Hands-on Inquiry Learning)”的科普教育模式则是亲历科学方式的教学改革应用,该模式提出后收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
1.2.2日本
日本是全球地震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因此日本是世界上最注重地震科普的国家。他们视防灾如国防,政府从中小学起就培养公民防灾意识,使公众能训练有素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训练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系我防护和避震逃生的技能。
日本科普专家认为,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亲历科学的方式来学习是一条普适原理。日本从1971年开始,国家政府每年举行赈灾防救演习训练,现在已扩大到社会性和实践性的大规模的防震演练。
多年来,日本政府、学者不断总结经验,加强防灾治灾应急科普模式的研究和完善,在灾害应急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日本JST安全研究所根据公众实际需求运用预测性技术课题,研究开发出用于防灾减灾的应急模拟体系。该研究中心还开发了危机评定法,经济成本评定法以及相互依存性解析法,并针对其危害性采用相应的应急科普模式。对于灾害的发生最终做到灾前预报准确性、灾时应对及时性、灾后救援有效性,尽可能的减少灾害发生时带来的损失。
1.2.3英国
英国著名科学家贝尔纳所说:“对于小孩子,天生的好奇心还没有被社会传统抹掉的时候,不对他们进行科学教育,就会使他们失去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必然对以后的科普工作造成更大压力和困难,因此科普教育应从中小学开始普及。
英国设立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 开展科普工作;教育、科技、大众传媒、博物馆和政府等机构的约20多名成员组成英国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 组织开展科普工作, 设立科普科学基金和发展基金英国没有专门的科技传播方面的政策法规,有关科技传播工作已成为科学创新工作的一部分。
2自然灾害应急科普模式的发展趋势
一般意义上,科普模式包括为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科普服务的科普产品、科普信息和科普作品的总称。全球科普资源总体而言呈现量大种类丰富的特点,但是总量相对于人口来说显得相对不足。
2.1应急科普平台
现在的科普模式趋向于系统化,各个国家都在整合各项应急资源,使应急科普平台更加完善。
总的来说,有:1)通过科普出版物配送平台,针对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情况,对民众进行发放各种应急科普知识书籍、报刊和宣传单,分类开展经常性的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2)通过电视节目服务平台,进行电视应急科普宣讲,播放一些和应急处理相关的影视作品,电视作品和动画作品,使人们掌握更多的应急处理方法;3)通过科普活动服务平台,举办论坛、讲座、科普展览、有奖知识竞赛和专题文艺晚会等,从不同层面多样化加大应急研讨、交流和宣传的力度;4)现在网络几乎覆盖全球,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使民众可以随时浏览,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应急科普知识;5)通过政府服务平台,政府将某一特定日子定为“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以及主题宣传活动,使公众掌握自救、互救、预防、逃生等基本技能,提高自我保护能力;6)通过现场互动平台,建立灾害发生的模拟场地,进行实景模拟演练,提高民众心理承受能力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7)通过社区服务平台,建设社区科普文明长廊、科普报栏、文化广场、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
2.2应急科普模式分类
通过对应急科普模式的研究分析,将应急科普模式分类归纳如下:
2.2.1根据应急科普宣教的主体不同,可分为:
1)专业组织应急科普模式,专业科普组织举办应急科普知识讲座,对民众进行专业性的科普知识教育,对自然灾害专业应急;2)社区应急科普模式,建设社区科普文明长廊、科普报栏等宣传科普知识,开展“科学文明家庭竞赛”、“社区科技活动周”、“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科普展”等活动,建立民众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3)政府应急科普模式,建立灾害发生的模拟场地,进行实景模拟演练,同时将某一特定日子定为“防灾减灾日”、“全国消防日”,使公众掌握自救、互救、预防、逃生等基本技能;4)学校应急科普模式,青少年是弱势群体,应急科普应该从小学开展,通过系统全面的学校危机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应急科普能力以及防灾自救意识;5)企业应急科普模式,企业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应急安全知识教育,在建筑楼内贴示出安全标语及出口指示牌,保障安全通道的通畅;6)网络应急科普模式,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在网站上公布灾害应急处理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模拟防灾救灾,使民众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应急科普知识。
2.2.2根据应急科普的机制不同,可分为:
1)应急科普开发模式,有全国学会、地方科协和其他社会力量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出版图书、音像等应急科普资源,尤其是涉及较少的生化、核辐射等应急科普类读物。创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优质应急科普活动形式,开发数字化应急科普资源;2)应急科普集成模式,科普资源集成机构将已有各类应急科普资源集成数字化资源。引进国外优质应急科普资源,进行吸收创作。将各种集成的、引进的应急科普按不同的自然灾害、按图书、音像、数字等形式分类,使民众享受到更为丰富的应急科普,掌握更多的应急科普技能;3)应急科普配送模式,应急科普配送机构应针对社区、农村、企业和学校的不同情况,对民众进行发放各种应急科普知识书籍、报刊和宣传单,编印发放公共安全手册,制作张贴宣传海报,投放公益广告,分类开展应急科普知识宣传教育。
2.2.3根据应急科普途径不同,主要有:
1)科普场馆,通过展览教育、培训教育以及亲身体验,激发公众对应急科普的兴趣以及掌握有关的应急措施;2)图书出版,借助出版有普及应急科学知识、传播防灾应急方法的图书音像对公众进行宣传教育;3)新闻媒体,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应急科普宣讲,播放一些和应急处理相关的影视作品和动画作品,使人们掌握更多的应急处理方法;4)互联网,通过互联网服务平台,在网站上公布灾害应急处理知识,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模拟防灾救灾,使民众有更多的机会来学习应急科普知识;5)群体博客,个体或组织自发一些原创科普信息及国外最新科普咨询等应急科普知识供网民浏览学习,开展交流论坛、专题讲座、科普活动周;6)虚拟现实,利用电脑来模拟自然灾害发生的三维空间虚拟世界,让公众在视觉、听觉和触觉上如同身临灾害现场一般,提高公众对灾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现场应急处理能力。
2.2.4“三位一体”模式
这种模式是由政府组织建设、企业经济支撑和专业应急组织提供专业科普知识的由专业应急组织进行专业应急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应急组织可以对民众灾害的应急方法与措施进行专业支援、专业救助和专业支持。政府对公众具有号召力,安排组织公众应急科普知识学习,提供科普宣传场所和设施。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主要贡献者,企业在经济上对公众应急科普的建设,是一种企业新型战略的创新,具有经济和文化意义。这种政府、企业和专业组织三位一体互动与融合的应急科普模式充分利用了各参与方的优势,提高了应急科普宣传的效率。
2.3应急科普模式发展趋势
今后的应急科普模式会更加专业化,数字化和网络化,通过各种服务平台,创建目前涉及较少的生化、核辐射等应急科普模式,开展以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优质应急科普模式,尤其是对原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参观,能够让民众认识到应急科普知识的重要性。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对应急科学知识普及的作用将会不可小觑。
纵观国内外的科普模式的发展变化趋势:1)在内容上,更加关注现代科学与本国的自然灾害特点以及知识体系间的关系,注意将传统知识与科学知识相结合通过正规专业教育等渠道进行传播。现在的学者们更多开始关注多元化的问题,即现代科学与本土知识系统的关系问题如何根据不同的文化形态有效传播应急科普知识成为专家学者们关注和讨论的焦点问题;2)在方式上,强调“亲历科学”原则,且这种方式也不断渗透到改革及大量的教育中去;3)在对象选择上,一直把青少年作为主要对象,并开始关注弱势群体的应急科学普及,多数国家把青少年作为最主要的科普对象,尤其是应急科普对象,关注弱势群体成为科学普及工作对象选择的趋势;4)在主体上,主体间合作交流得到不断加强,形成“大科普”体系。它突破了单一模式,形成政府部门、教育机构、科技团体、大众传媒等共同支撑的传播体系。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鼓励科普主体间的合作特别是科普机构与正规科学教育机构间的合作;5)在机制上,应急科普主体队伍正逐渐走上职业化、专业化的道路,应急科普模式不断得到完善。应急科普知识作为科学知识的一个分类,其生产者和传播者之间的工作存在着一种职业上不断分化的趋势,科普知识内容更能够满足公众的兴趣和需求,以科普的创作编辑、宣传讲解、组织策划、管理协调等为主的专业化职业化科普工作者队伍正逐渐形成。
3 国内外现有应急科普模式的不足与改善方法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应急科普教育模式的构建有待完善,问题之一在于应急知识宣传不够深入,教育普及往往停留在书面上,逃生演练措施不够完善。有些国家各个部门各个系统各自为政,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不畅,科普模式总体上处于条块分割状态。
发展中国家应急科普模式相较于发达国家的应急科普模式尚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第一,应健全民众的应急科普教育体系。通过专题讲座、社会媒体宣传、社会演习等,对民众进行应急科普知识的教育。按照灾前、灾中、灾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
第二,建立并完善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应急意识与应急心里教育体系。以战争、灾害等突发公众事件的危害后果或其纪念为主要内容的普及性宣传教育增强民众的应急意识。
第三,针对地震、洪水、火灾甚至是多灾并发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救灾反应能力,建立危机应对情景仿真与演练场地,提高民众应对突发公众事件的应对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探索并创新民众参与式、常态化的应急科普教育体系。开展“体验式”、“互动式”和“感官式”的科普知识。
第五,建立民众安全文化教育体系,创建防灾型全民文化氛围。这是构建全民应急科普教育模式长效机制的关键所在。
第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等数字化技术,向民众宣传应急科普知识,使民众随时都可以学习掌握应急防灾知识与措施。
参考文献
[1]周洪建,张卫星.社区灾害风险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J].灾害学,2012,4,28(2):56-62.
[2]黎剑.美国的灾害应急管理及其对我国相关工作的启示[J].自然灾害学报,2006,8,15(4):33-38.
[3]李保俊,袁艺,等.中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研究进展与对策[J].自然灾害学报,2004,6,13(3):19-23.
[4]孙建平.大都市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研究[M].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04,8.
[5]朱登科.突发公共事件中网络媒体应急科普的作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0,2:226-228.
[6]郭太生.美国公共安全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中国公安大学学报,2003(6):16-25.
[7]王勇,王蒲生.事件科普营销模式探究[J].科普研究,2013,4,8(043):26-30.
[8]朱效民.中国需建立“应急科普模式”,[EB/OL][2012-05-28].
/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5570
[9]高小平,刘杰,刘一弘.建设我国应急管理科普宣教体系[J].中国应急管理,2011:37-40.
[10]龙珂,邹光南,董坤.灾害应急通讯体制研究[J].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7):126-129.
[11]申瑞瑞,融燕.日本自然灾害应急机制对我国政府的启示--以“3.11”大地震应急措施
为例[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11,19(3):55-61.
关键字:科技馆发展;科普教育;相互作用
分类号】:G322
一、科技馆在世界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一)科技馆发展历史
人类在生存中逐渐认识到自然发展同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在不断改造自然、不断认识自然过程中,逐渐发展了科学。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馆运应而生。科技馆发展经历三个过程,该过程见证我国发展历史。第一过程,自然博物馆过程。科学发展经历一个初期阶段,该阶段被称为萌发期。科学家进行考察工作时,发现的植物、动物以及矿物质等等,将这些发现当成标本,在自然博物馆中展示给游客观看。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是英国自然博物馆,该馆在1753年修建而生。第二个过程,科技博物馆。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蒸汽机、轮船、火车等等科技被发明而出,这些科技产品出现改变世界发展格局。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科技产品,科技人员将这些产品的模型以及试验设备进行展示,附上试验说明书以及相关科学定律,在科技馆中进行展示。人们从科技产品外形逐渐了解到产品出现历史和科技,提升人们热爱科学兴趣。世界上有一些典型的科技馆,像波士顿科技馆、英国自然博物馆等等。
(二)博物馆存在形式
博物馆数量逐渐增加,博物馆出现延生科学技术发展,民众获取丰富的科技知识。德意志博物馆进行展示科技产品时,它让观众参与其中,亲手动手制作展品。亲身体验之后,人们对知识的了解更加清晰。科技知识在一般人看来,这属于科技人员学识范畴,对科技知识学习,人们抱着可望而不可即的心理。这些博物馆出现,拉近人们和科技知识距离,人们能够亲身感受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学习科技知识兴趣,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博物馆在展示科技品时,为了让人们更加透彻其中原理,会将相关的产品摆放出来。在科技馆学习到的知识和课堂不相同,这是一种全新的方式,是民众主动学习过程,他们在兴趣使然下激发了探索激情。科技馆用独一无二的方式向人们传授知识,该知识传播范围比较广,包含成年、儿童、青少年等等。参观博物馆过程中,民众对知识渴求得到满足,在科技知识启示下,人们对科技知识有了更深认识。科技馆影响力不同于其他知识传播方式,人们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获取知识。
(三)科技馆出现是社会使然
人类社会在发展中不断进步,科学技术不断成熟,推动科技馆蓬勃发展。从建立第一个科技馆到现在已经有一段时间,科技不断发展,科技馆逐渐发展壮大。在20世纪中期,科技发展水平逐渐提升。人们渴求获取知识,希望在现实生活获得科技动力。科技知识普及应该跟上社会发展脚步,应该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这就是知识普及,科技馆重要性越来越明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将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在人才培养、智力开发以及人才培养上都有重要作用。很多国家明确科技馆发展重要性,已经间科技馆建设同国家知识教育挂钩起来,人们也开始重视知识传播和普及。科技发展水平改变人们生活方式,人思维方式也受到改变。科技馆在该背景环境下逐渐发展,在国家各个城市影响人们,丰富人们科技知识结构。近几年来,印度国家开始逐渐建立科技馆,这些科技馆储存该国家科技产品,作为知识传播源头。在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中,不断向民众普及知识,丰富人内心渴求。根据最新数据统计得知,一些发展中国家建立科技馆的速度非常快,在短短50年内,科技馆建设的速度超过一些发达国家。这一现象出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从侧面上看科技馆出现,是科技社会发展产物,它见证社会发展进度。
二、科技馆要充分发挥科普教育的作用
(一)融入“科教兴国”战略
根据科教组织提出,建立科技馆的宗旨是通过实物展现向民众传递知识,激发民众热爱科学,学习科技技术兴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指出,科技馆作为知识传播源头,博物馆职能和性能有了明确规定,也具备法律效应。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应该紧跟科技兴国战略,提倡为人们服务的同时,发扬我国先进科技技术。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努力开辟出一片领地,在生存中寻求发展。科技馆建立应该获取政府支持,而这一支持建立在各项科普教育形式上。科技馆发展着重开展各项知识普及活动,从而获得政府支持。民众在科技馆知识普及下,学习兴趣被激发,人们探索精神以及创造精神逐渐被激发。因此,科技馆要从不同的方位、从不同的角度、全面普及知识。这是广阔之舞台,人们在该舞台上获取知识。
(二)坚持崇尚科学精神.带头反对封建迷信的伪科学
科技馆之所以称为科技馆,因为它立足以科技知识基础上,带头崇尚科学,摒弃迷信说法。公众科学精神培养至关重要,科技馆在传输知识时,应该掌握先进的学习知识以及方法,帮助民众认识学习科学知识重要性,进而能够自觉抵御封建迷信学说,尤其是一些伪科学的侵扰。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地方还延续封建迷信说法,生病不去看医生,就近请来一些巫婆化解,使得疾病越来越严重。一些地方迷信又开始死灰复燃,有的地方宁可花经费去修建庙宇,一些官员也相信迷信。这些现实问题,最佳解释方法是这些人员缺乏科技知识,他们思考问题不从科技角度出发。因此,应该修建博物馆,让更多的人理解和认识迷信不可靠,科学才是社会发展原动力。从中看出科技馆肩负重任,科技馆要基于实际、客观科技技术基础下,将那些伪科学学说推倒,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伪科学真面目,科技馆担负起弘扬科学精神重任。
(三)提高科技馆科普教育质
为了适应时代建设,科技馆要转变发展方向,不断提升队伍建设。向馆内输送更多的新颖展览品,这些展品的科技含量高,激发人们探索欲望。众所周知,科技展品,它是科技馆灵魂、一些普通的展品是主体,这些展品决定科技馆发展地位以及作用。因此,应该不断宣传,让更多的人加入该活动。民众从管中感受科技力量,内心获得丰富,相信科学,摒弃迷信也开始被提倡起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馆的发展应该跟上社会发展脚步,应该将当代先进科技展示给重人。努力向管理引进更多展品,提升人们观看兴趣,人们获得更多教育。科技馆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丰富了人们内心世界,提升人们学识。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科技馆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从科技馆中学习到科技知识。
结束语
政府应该认识到科技馆对国民教育重要性,应该加大投资,改变落后硬件设备。在进行科普教育时,应该要加大资金投入,努力完成科技馆育人工作。科技馆进行知识普及时,着重强调知识面普及,充分发挥科技馆实际作用。科技馆肩负起使命,努力培养青少年热爱科学兴趣,开发青少年智力。
参考文献
[1]王翠,姜景.一依托场馆资源的生态环境教育――黑龙江科技馆“蜜蜂王国探秘”项目[J].中国科技教育,2013(2)
[2]郑文君.充分发挥科技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神州,2013(9)
[3]李和平.釉下五彩回春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华汉与醴陵窑釉下五彩瓷艺陶瓷[J].科学与艺术,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