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义的音乐教育

广义的音乐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音乐传播;传播类型

音乐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就必然具备文化教育的品格。要传承要教育,就必须有载体有交流沟通方式,传播方式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以电视节目《同一首歌》为例,它作为一个大型综合性晚会节目,在内容构成元素上排除了复合的元素,强化了纯粹的音乐,从而使它成为一个音乐节目,以经典与流行歌曲为主。《同一首歌》栏目在演播现场由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共同组成,面对面沟通,实现了这个电视节目的第一次传播行为,即广义上的人际传播。 其次《同一首歌》整场节目又构成了整个频道和电视台的一个栏目系统,向广大受众传播。并拥有固定的受众群,形成了电视节目的第二次传播行为,即大众传播。《同一首歌》这个电视节目正是基于人际传播方式,同时实现了向大众传播行为的转变。

所以《同一首歌》栏目兼有广义上的音乐人际传播和音乐大众传播的类型。这种典型具有代表性的传播类型,在电台、电视台等现代传播领域广为流传和使用,而它又带给了音乐教育哪些启示?音乐文化需要通过音乐信息的流通得以传承和传播,这就对以传播音乐文化为目的的音乐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又将如何处理它,让其成为推动音乐发展的助力?

音乐教育具有三大使命:(l)实施美育: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髫标,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的审美教育(简称美育);(2)学习音乐:既包括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技巧,也包含提高全面的音乐素养。(3)传承文化:音乐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就必然具备文化教育的品格。[1]要传承要教育,就必须有载体有交流沟通方式,大众和人际传播就显得举足轻重了。

一方面,对于现代新型大众传媒下的音乐教育,它适用《同一首歌》的传播方式——广义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相结合的方式。如今的音乐教育领域,受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和制约。大众传播的具体体现方式又属于广义上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范畴。于是我们就能从《同一首歌》这个栏目的传播类型上寻找出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和意义了。现代新型大众传媒下的音乐教育,大众音乐文化渐渐在教授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音乐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以大众传播和广义上的人际传播为主。所以如何在课堂上传播音乐信息时,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更好地互动联系在一起,便逐渐成为教育者思考的问题之一了。

在大众传播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更容易接受大众音乐文化,将好的大众音乐文化引进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迎合时代的选择。现代学校音乐课上所传播的内容,逐渐开始以大众音乐文化为新内容,渐渐打破了传统的西方古典音乐、中外民族音乐的范围,越来越多的以大众传播媒介为载体的音乐成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体,这些情况在中小学校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不管是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具或者教师的语言都更倾向于大众传媒时代的各项特征这些音乐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更易被接受。再以高校为例,各地高校纷纷响应国家教委在1988年4月制定颁布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开设了各种艺术教育普及课程。然而随着大众传媒介入,以电影电视为载体的影视音乐成为众多高校公共音乐欣赏课的新内容和新关注点。不同于传统的音乐欣赏课以传播西方古典音乐和各国传统音乐为重心,影视音乐欣赏课是以影视音乐为音乐教育的切入点,更受当代大学生的欢迎。影视剧音乐不仅是大众传媒的宠儿,拥有广大的观众群,更是受到作曲家们的青睐,究其原因,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占有很大因素。近一个世纪以来,大众传媒成为音乐信息流通的主要载体,它们的传播方式都是音乐大众传播和音乐人际传播的较好结合。

另一方面,对传统音乐文化教育而言,是否同样适用广义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方式呢?我们应该充分看到其两面性。

进入信息传播时代,大量的音乐信息充斥着人们的音乐文化生活,受到西方音乐艺术、通俗音乐的冲击,中国传统音乐如传统民歌、戏曲的生存状态堪忧,在这种情况下,主流电视媒体,借助电视这一载体,发起了轰轰烈烈的传统音乐传播活动,为“原生态唱法”、《风华国乐》、《民歌·中国》等多个传播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节目提供传播平台,这些都为传统音乐的弘扬和发展注入的新的活力。同时,趁电视媒介大力传播传统音乐之风,学校音乐教育大受其利,教师们在讲授传统音乐的时候,引入了大量电视、网络中传播传统音乐的视频,为课堂教学增色不少。

有利便有弊。虽然传统音乐通过电视媒介得到弘扬与传播,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千百年来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典型的狭义人际传播。狭义的人际传播具有很多弊端:比如不容易保存、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等等,一旦遗忘或者还没来得及全部传承给下一代,这些宝贵的技艺将永远流失。然而,“口耳相传”的狭义人际传播方式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点,口头音乐传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激发音乐再创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中国传统音乐传播注重“意”,这和西方音乐注重“实”的传播方式完全不同,电视传播将中国传统音乐清晰、完整的记录下来并加以传播,传播“实”的同时,势必会对“意”造成损失。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提高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力的同时,仍需坚持传统“口耳相传”传播方式,保持近距离双向交流的特点,从而使在学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更好的传播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的一大使命就是传承文化。音乐是人类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音乐教育就必然具备文化教育的品格。要传承要教育,就必须有载体有交流沟通方式,大众和人际传播就显得举足轻重了。一方面,对于现代新型大众传媒下的音乐教育,受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和制约。大众音乐文化渐渐在教授传统音乐文化的学校音乐课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大众音乐文化的传播方式主要以大众传播和广义上的人际传播为主。在大众传播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更容易接受大众音乐文化,将好的大众音乐文化引进音乐课堂,是音乐教育迎合时代的选择。另一方面,这种传播模式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传统音乐,如民歌、戏曲千百年来都是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传承。这种传承方式,是典型的狭义音乐人际传播。虽然这种传播方式有弊端,方式恰恰也是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点,口头音乐传播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激发音乐再创造、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动力。因此,学校音乐教育在充分利用现代传媒提高传统民族音乐教育的影响力的同时,仍需坚持传统“口耳相传”传播方式,保持近距离双向交流的特点,从而使在学校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更好的传播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 方顺利.从音乐教育视角看《民歌·中国》栏目对原生态民歌传承与传播的作用[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6).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音乐传承; 音乐教育; 关联; 影响

一、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一)音乐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音乐一直以来都被称作一个民族最深的记忆形式之一,承载着一个民族自古到今所有的悲欢离合、所有的起承转合、所有的兴衰荣辱,音乐,毫不夸张地讲,是一个民族的情感的寄托,音乐就如同文字、语言一样是一个民族的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二)音乐传承是对历史的尊敬

音乐中记载了太多历史的影子,有高兴、有愤怒、有悲欢、有离合,音乐就是一个民族整体精神状态的情感体现,通过一个民族的音乐,我们可以切实地感受到这个民族由内而外的生命力和情感倾诉,可以透过一个民族的音乐去更全面地了解这个民族的所有,而对一个民族音乐的传承也是对这个民族历史的尊敬。

(三)对音乐的传承是世界对人类文明保护的要求

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在整体向前发展的同时,对音乐的传承越来越成为了国际社会保护人类文明的要求,国际社会很重视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保护,不管是中国的历史文明也好,美国的历史文明也罢,都属于整个人类的共同文明,保护好、传承好人类的文明是现在国际社会的一致看法。

二、音乐教育作为音乐传承的实现方式的概念和重要性

(一)音乐教育的概念

第一,音乐教育的广义概念。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凡是通过音乐能够对人的思想感情、人的思维方式、处事能力起到积极影响的一切教育形式。第二,音乐教育的狭义概念。音乐教育的狭义概念是指学校里或者其他音乐教育部门对学生所进行的音乐专业方面的教学。

(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第一,是音乐传承最重要的实现方式。对一个民族的音乐进行传承是一件很庞大的、很系统的工程,要想把年代那么久远的历史性音乐进行传承下去,仅靠一己之人的单薄力量、一纸记载是不够的,这需要发挥教育的作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把音乐与教育相结合,慢慢地音乐就会被相对完整地传承下来[2]。第二,音乐教育有利于传承精华音乐。教育,本身就是把优秀的东西传递给下代,教育具有一定的筛选功能,能够筛选出优秀的东西,对于音乐也是一样,教育可以在音乐历史的发展中筛选出优秀的民族音乐,摒弃那些不好的音乐糟粕,所以说,音乐教育有利于传承精华音乐。第三,音乐教育有利于在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音乐教育一方面可以对传统音乐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教育的形式进行音乐的良性创新,教育能够使师生在教与学中体会知识的奥秘,也可在教学探索中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潜能进行音乐的创新。

三、音乐传承与教育的关联性以及通过教育更好地传承音乐的措施

(一)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具有相互关联性

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是相互关联的、相互影响的,对音乐的传承中离不开音乐教育的影子,需要通过音乐教育才能更好地完成对音乐的传承;同时,音乐的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使民族的音乐能够得以传承和发扬。

(二)通过教育更好地传承音乐的措施

第一,完善对于音乐教材的建设。教育一个很重要的设施和工具就是教材,教材就如同是音乐传承的文字范本,有了教材,才可能顺利地完成对音乐的学习,教材的重要性要求其必须具有完整性、科学性和时代创新性;应该加强对音乐教材的体系化建设,建设一个更加科学、完整的时代化教材有利于促进音乐的传承和发展。第二,优化音乐课程。对于音乐的教育和传承应该是一种基于音乐历史基础之上的广泛性创新和优化;现在的音乐教育更应该加强对音乐课程的优化整合,通过优化音乐课程以使得音乐教育更加游刃有余,更加合理有序,有利于促进对音乐的传承和发扬。第三,实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音乐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实行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比如:观看音乐视频、播放经典音乐教学音频、学生音乐知识竞赛、学生音乐理论演讲、音乐表演小舞台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结语

音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印记和富有民族特色的情感灵魂;对于音乐,应该用心去体会和感受、用行动去切实地保护,对于音乐的传承,离不开音乐的教育,音乐传承和音乐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应认真体会音乐传承与音乐教育的关系,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促进音乐教育和音乐传承的发展。

作者:刘发莹 单位:邵阳学院音乐系

参考文献: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文化;互动;作用

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了用于抒发心声、陶冶情操的音乐文化,它成为了一种社会发展进程中独特的精神文化形态,显现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和意义。音乐教育自从音乐出现之后即已存在,它是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无意识的教育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客观意义上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推动音乐文化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关注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之间的互动研究,针对音乐教育在社会音乐文化方面的缺失,深入分析,并提出建议。

1音乐教育的文化定位及其属性

音乐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从广义而言,音乐教育潜移默化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劳作行为之中,是一种无意识的教育行为;从狭义而言,音乐教育是在一定的场所之中,进行有组织、有规划、有目的性的教育行为,主要包括家庭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两种。音乐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表达形式,它可以纳入音乐文化体系之中,它不是音乐的自然产物,也并不局限于音乐文化的框架,它有自己独特的体系和规律,其社会意义和价值需要社会群体对其的理解、判断和认可。对于音乐教育的文化定位,我们需要首先厘清和明晰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类特定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的产物,标志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水平,可以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归纳,将其概括为四种类型:(1)文化—成果论。(2)文化—能力论。(3)文化—精神论。(4)文化—行为模式论。具体来说,文化是文学、音乐、美术等的综合性成果,也是具体文化形态的精神以及理念的抽象化表达。然后,我们可以进行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的理解和认知,有一种普遍被认同的观念:音乐是文化中的音乐。它显示出音乐教育明显的音乐文化属性,其主要体现为:(1)音乐教育的核心音乐本身即有鲜明的文化性。音乐是人们进行情感交流的形式,其内核属于一种精神创造行为,它蕴含于人们的日常社会活动之中,并与其他文化形态如:哲学、美学、文学相联系。(2)音乐教育的思想渗透融合为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音乐教育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人们用音乐进行心灵的洗涤和陶冶,成为了人们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3)特定的音乐文化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内容及模式。基于人们对音乐文化的精神需求,音乐教育蕴含着不可估量的文化发展潜力,特定的音乐教育也显现出特定国家与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质。

2社会音乐文化的类型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映射

音乐教育相对稳定和统一,而社会音乐文化则变化较大,社会音乐文化显现出显著的矛盾规律,并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和类型中加以体现,并在音乐教育中产生映射:

2.1民族音乐文化与外来音乐文化

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包容,涵括有音乐传统、音乐精神、音乐形式等,在长期的发展融合过程中,民族音乐文化也渗入了诸多外来音乐文化的因素,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姿态,对外来音乐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然而,在“五四”之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摇摆于“全盘西化”和“固守国粹”的动荡之中,不利于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与其他文化的音乐交往也不断增多,显现出多元文化的浪潮趋势,如何正确应对外来音乐文化,成为当前应当思考的问题。这一矛盾映射于音乐教育方面,也形成了较大的困扰,在多元音乐文化融合的时代下,音乐教育要加强对外来音乐文化的融合,然而,还要以民族音乐文化为根基和关键,要重视民族音乐文化,保持和传承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特色。

2.2流行音乐文化与严肃音乐文化

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也即通俗音乐文化,它是将一切通俗易懂、易于被普通民众接受和理解的古今中外音乐作品囊括其中,并且还包括与流行音乐作品相关的音乐表演、音乐学术研究等内容。严肃音乐文化是相对于流行音乐而言的,它依循一定的审美哲学,结构严谨而规范,体现出精神上的严肃性和思想性。在人们的意识之中,流行音乐文化和严肃音乐文化有其矛盾性,它并不来源于流行音乐本身,而是流行音乐的商品化与音乐的精神导向、人文价值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一冲突映射于音乐教育之中,表现为对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思维方式的积极、正确的引导,要在音乐教育中极力避免“工业化”流行音乐的负面精神影响,但是,也不能一味地排斥流行音乐,这是由于流行音乐文化也有高低品味之别,音乐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流行音乐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对各种音乐类型进行审美辨析,树立起正确的音乐价值观。

2.3现代主义音乐文化与经典主义音乐文化

经典主义音乐文化涵括古典音乐文化,也包括中外现代作曲家的思想传统,如:中国现代对民乐的改编;中国芭蕾舞剧;中国民族交响乐等,它们是古典音乐文化的延续和创新。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是相对于经典主义音乐文化而言的,它类似于“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包括有:勋伯格的“十二音序列作曲技法”、谭盾的后现代主义作品等。经典主义音乐文化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矛盾与冲突集中于文化精神和审美标准的冲突,其中:经典主义音乐文化侧重于自然与平衡;现代主义音乐文化则显示出对听觉传统的颠覆及音乐秩序的叛逆。这一矛盾映射于音乐教育之中,由于音乐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对音乐文化传统的传承与保护,因而,无疑要将经典主义音乐文化纳入音乐教育之中,鉴于音乐教育面对的是涉世未深的年轻学生,而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涉及诸多复杂化、矛盾化的思想冲突,不宜于作为音乐教育的要素。但是,可以选取部分现代主义音乐文化成为补充教学内容,随着多元文化潮流的发展,我们要正视经典音乐文化与现代主义音乐文化的秩序与叛逆的冲突,在音乐教育中做好思想防范。

2.4都市音乐文化与传统民俗音乐文化

传统民俗音乐文化存在于我国的民间,与人们传统的生活文化、文化民俗活动密切相联,主要表现为不同地域音乐文化的地域性差别。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脚步的加快,都市音乐文化变得常态化和快捷化,在与世界音乐文化交流的对话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都市音乐文化,它与传统民俗音乐文化逐渐剥离,反映了现代社会的生活理念和社会精神。随着都市音乐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生活方式逐渐被替代,这就需要音乐教育的介入与传输,以实现对民俗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并尝试寻找传统民俗音乐与现代都市音乐文化相交融的路径。这些矛盾因素映射到音乐教育之中,显现出复杂性,要抓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矛盾,客观分析其特点,并分析它们在音乐教育中所形成的影响。

3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作用实现

3.1充分把握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文化观

我国的音乐教育中缺乏对其文化属性的思考,为此,需要在音乐教育过程中,充分意识到音乐教育的文化属性,将音乐教育纳入整个文化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文化观,要将社会音乐文化中的积极、正面的因素纳入音乐教育之中,并在对音乐文化属性的深入认识下,寻求解决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与路径。

3.2在音乐教育中融入社会音乐文化内容

流行音乐文化体现出社会共同价值的追求,在音乐教育之中要正确辨析流行文化,吸取流行音乐文化的精髓,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引导学生正确辨析积极与俗媚、大众与低俗。如:网络流行歌曲《老婆最大》,其旋律简洁明快,然而其内容却不免陷入低俗和过于直白化。而《青藏高原》等流行歌曲却显现出鲜明的音乐文化特色,蕴含有深远的文化涵义,值得在音乐教育中加以研究。在音乐教育中还可以将民俗文化纳入其中,要深入挖掘民俗音乐背后的民族文化内涵,要了解传统民俗文化中独特的发声技巧和歌词涵义,实现伟大民族文化的传承。

3.3要重视音乐教育文化的辐射效应

音乐教育文化体系应当体现出开放性,要在多元音乐文化的潮流趋势下,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助力,要对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改革,不仅注重于音乐演唱技巧的训练,而且还要传输社会音乐文化内容,寻求更为宽泛的对外渠道,将音乐教育建构于校园、家庭、社区、协会之中,形成音乐教育文化的全社会辐射。4结语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与社会音乐文化的互动研究是重要的课题,它在文化多元化的态势下,可以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在社会音乐文化积极地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实现音乐文化的全方位辐射和拓展。

作者:靳琪慧 单位:河南警察学院

参考文献:

[1]邹如愿.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阅读”与“对话”原则[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6.

[2]王仲才.社会音乐教育的功能与定位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3]蒋雪.我国城市社区音乐教育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15.

[4]黄河.周代音乐教育对我国当今音乐教育的启示[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第4篇

一、女子音乐教育史学科概述

(一)学科性质和特点

女子音乐教育史主要研究女子音乐教育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和规律。从其学科性质来讲,一方面它是介于音乐教育史和女子教育史之间的一门边缘交叉性历史学科(见图示1);另一方面,它还是一门包含有音乐学、女性学、教育学和历史学等多门学科在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见图示2),在学科的隶属关系上具有多重属性。正是由于这种多重学科交叉的缘故,所以它既具有作为历史学科的客观普遍性,还包含有以女性为研究主体的相对特殊性,既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还强调了教育的目的性。

(二)研究范围和对象

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范围相对于音乐教育史来讲,以人为主体的各种音乐教育活动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研究对象,即参与音乐教育活动的主体――“人”更集中于女性这一群体之中。其研究范围如按历史线索大体可分为古代女子音乐教育、近现代女子音乐教育和当代女子音乐教育;按教育类别可分为学校女子音乐教育史、家庭女子音乐教育史、社会女子音乐教育史等形式;按专题可分为女子音乐教育制度史、女子音乐思想史等。研究对象包括女子音乐教育的起源、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学实践与理论、女性音乐家等诸多方面。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古为今用,通过对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可以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为我国当代女子音乐教育的发展探寻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对女子音乐教育史的专题研究是抱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而实施的,它也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规律。

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是以女性为主体考察音乐历史的发展脉络,这一视角的转变实际上是对灵动的生命主体――“人”的更多关注,也是“以人为本”、“人本主义”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对我国当下音乐教育目标结构的完善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二、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现状

当下对女子音乐教育史的专题研究成果不多。曹安和先生的《中国音乐教育的摇篮――从女高师到女子文理学院》(《中国音乐学》2002年第1期)一文“以一个亲历者的身份,从一个侧面叙述了一段(女子)音乐教育的历史”。但由于是回忆录性质的文章,主要叙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并未系统论述女子音乐教育状况。陈晶的《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教学研究》(《艺术教育》2011年第3期),肖明的《学堂乐歌里的女子世界》①,夏晓虹的《晚清女报中的乐歌》(《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祁斌斌的《中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颗晨星――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研究》②和《由〈女高师周刊〉再识女高师音乐系》(《音乐研究》2009年第1期),娄雪玢的《燕京大学的音乐教育及其启示(上、下)》(《艺术评论》2011年第1、2期),袁昱的《燕京大学音乐系历史研究》(节选)③等一系列文章则大体勾勒出我国近代女子音乐教育从早期的教会学校到学堂乐歌,再到女子高师的发展历程。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中挖掘出的一大批珍贵的女子音乐教育的史料,可以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除此以外,鲜有专题论述女子音乐教育历史的篇章。

从女子音乐教育史的学科性质及研究内容来看,在既往的音乐教育史和女子教育史的研究中也不乏对女子音乐教育

的论述。

(一)音乐教育史中的女子教育研究

当下古代音乐教育史的研究成果中对女子音乐教育现象关注的并不太多,陈其伟等合著的《中国音乐教育史略》(1993)一书中的部分章节应该是最早从教育的角度对古代乐伎现象进行的研究,如第四章第四节《汉代的歌舞百戏音乐教育》、第五章第二节《统治阶级的纵情声色对音乐教育的影响》、第六章第五节《非官办的音乐技艺传承》、第七章第四节《伎乐教育》等;另外,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1997)一书中也有大量古代女子音乐教育相关论述。在我们音乐教育史学科刚刚起步的阶段能将这一学术视角体现于古

代音乐教育史的研究之中着实难能可贵。

近代兴起的教会女子学校、女子学堂、女子师范(中师、高师)学校等是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发展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环节,可以说为我国现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近代的音乐教育史研究中会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女子音乐教育问题。如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本,2004)和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2005)中有大量女子音乐教育相关纪年和条目;马东风著《音乐教育史研究》(2001)、马达著《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2002)、伍雍谊主编《中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1840―1949)》(1999)等著作中也有多处论及女子学校音

乐教育相关的内容。

(二)女子教育史中的音乐教育研究

与以“音乐”为历史线索的“音乐教育史中的女子教育研究”相比,“女子教育史中的音乐教育研究”则把更多的目光集中于“教育”。在我国古代,由于受到传统封建礼教思想的约束,这一时期女子音乐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宫廷音乐教育,目的是为统治阶级消遣娱乐的音乐表演活动培养女性音乐人才,客观上却促进了女子音乐教育的发展。近代是传统女性思想向现代转变的关键阶段,音乐教育作为女子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形式之一,是促进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改善心理素

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在众多的女子教育史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学者认识到音乐教育在女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如杜学元著《中国女子教育通史》(1995)第一编《中国古代女子教育》中每一个历史朝代均有论及女子艺术教育的篇幅;熊贤君著《中国女子教育史》(2009)中第二章第六节《蔡文姬个案的研究》、第四章至第七章的《艺术教育》章节等均对当时的女子音乐教育现象作了重点论述;乔素玲著《教育与女性:近代中国女子教育与知识女性觉醒(1840―1921)》(2005)第二章《塑造新型女性》中专题论述了近代音乐教育在树立女性自信形

象中的重要作用。

(三)女性在传统音乐的历史传承研究

音乐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上两个学科对于近代女子音乐教育的研究范围大都局限于狭义的音乐教育,即学校音乐教育。而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是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音乐活动都属于音乐教育的范畴④。”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民间音乐文化传统,近代学校教育的出现虽然对传统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以它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继续传承和发展,活跃在城市或乡村的众多民间女艺人无疑在广义上的音乐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余咏宇的《土家族哭嫁歌之音乐特征与社会涵义》(2002)一书首次以女性音乐为出发点对土家族哭嫁歌的传承历史进行了专门论述。还有一些研究民间音乐中女性传承现象的文章,如周凯模的《民间仪式中的女性角色、音乐行为及其象征意义――以中国白族“祭本主”仪式音乐为例》(《音乐艺术》2005年第1期);荣英涛的《社会性别视角下有关音乐与行为的主动选择分析――河北井陉县东头村农历七月十九观音老母庙会个案研究》(《人民音乐》2009年第3期);康平发的《鄂西北丹江口丧葬仪式音乐中的女性解读》(《艺术探索》2010年第3期);张益琴的《女性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角色定位与价值――以甘肃文县白马藏族为例》(《艺术探索》2010年第3期);张俊的《民俗音乐艺

术中的社会性别观》(《艺术教育》2010年第6期)等。

(四)女性音乐家传记研究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女子音乐教育也一样,它是一个以音乐为手段对女性进行教育的过程,而女性音乐家则是这种教育培养结果的最直接体现,特别是近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发展培养了我国第一批女性专业音乐人才,如曹安和、周小燕、喻宜萱、朱永珍、萧淑娴、吴乐懿等。音乐家传记是音乐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女性音乐家的专题研究则是当下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中最为丰富也最为突出的成果之一,通过她们受教育的经历大抵可以窥见当时女子音乐教育的一些情况。

萧梅在其《国乐三女性――传承中的传统与当代》⑤(2000)一文中通过对曹安和、闵惠芬和宋飞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女性音乐家之自述,对20世纪中国传统音乐传承方式变迁进行了探讨。另外,现已出版的各类女性音乐家传记,其中古代的有朱翔编著《蔡文姬全传:悲女》(2002)、顾铭新著《无情岁月才情女:蔡文姬全传》等;近代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曹安和音乐生涯》(2006)、朱永珍著《中国之莺:周小燕传》(1997)、喻宜萱的艺术生涯编辑委员会编《喻宜萱的艺术生涯》(2009)等。《中国音乐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等辞书中列入的大量女性音乐家条目也是这一成果的体现。另外,大量研究女性音乐家的学术论文更是不胜枚举,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三、对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一)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的未来展望

陈晶在其《中国近代女性音乐教育的先锋――上海中西女塾音乐教育研究(1917―1930)》⑥一文中指出“女塾音乐教育的研究长期缺失在中国西洋音乐教育发展史的研究领域中”,一语中的点出了我国当下音乐教育史研究中缺乏对女性教育的关注。当下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面临的迫切任务是要加强对这一学科的基础理论的建设,使之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同时,在今后的研究中还要加强向体系化的学科意识方面转变。随着对各个历史时期女子音乐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也期待能有一本女子音乐教育通史或断代史的论著尽早出现,然后以此为基础辐射至女子音乐教育思想、女子音乐教育制度、女子音乐教育学、女子音乐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之中,形成一种“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轨发展模式的良性循环。

(二)女子音乐教育史的史料建设

在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史料方面的建设。全国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学校美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史料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并出版了一系列丛书。孙继南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史纪年(1840―2000)》(增订版)(2004)也是这类研究中较为突出的成果之一。除此之外,一些音乐史料集如张静蔚编《中国近代音乐史料汇编(1840―1919)》(1998),陈建华、陈洁编著《民国音乐史年谱(1912―1949)》(2005),修海林编《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2000)也包含许多女子音乐教育的相关记载;教育史料集中朱有主编的《中国近代学制史料》(1993)和陈元晖、陈学恂主编的《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1990)都把女子教育史料作为重要部分。以上这些成果都为女子音乐教育专门史料集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三)女子音乐教育史的比较学研究

从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现状来看,对其比较学的研究几乎没有,这与音乐教育交流中的学术语境和理论译介有着不无密切的关系。“上个世纪70年代在美国音乐学界出现并广泛推广的,以女性主义视角反思西方音乐历史的发展与演变的学术思潮”⑦引起我国部分学者的关注,汤亚汀编译的《社会性别与音乐》(《交响》2003年第2期)、朱宏波的《从〈Godey的女士手册〉管窥维多利亚时期的西方女性音乐》(《艺术百家》2007年第7期)、解晓静的《试析新时期大众音乐中女性意识的形成与社会环境》(《中国音乐学》2007年第1期)等文章都是受这一思潮影响的成果。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加强对国外女子音乐教育历史的理论研究和译介,并借鉴他们成熟的研究经验应用于我国女子音乐教育史的研究之中。

(四)女子音乐教育史研究中的多维视域观

女子音乐教育史是由多个学科构建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因而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跨学科不是几门不同学科的简单集合,而是“一种方法论、是一个概论,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哲学,以及是一种反思的意识形态”⑧;它也不是用单独的一个学科来分析或解决某一问题,而是要加强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协作,通过彼此的融合进而形成一种新的认识论和研究方法。因而对这一学科的研究要以广博的、综合的、交叉的、比较的学术视野来培养以女性为主体、音乐为手段、历史为线索和教育为目的的多维视域观。同时,这一观念也应体现于对某一具体内容的研究之中,例如要考察占主体地位的女性对历史发展中的音乐教育所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自然属性)和社会中的女性意识观念(社会属性)等多重视角来进行研究。

[本文为江苏省2011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LX11_0905)和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度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重点项目(2011YWA006)阶段研究成果之一。]

①该文获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比本科组二等奖。

②该文获第五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比硕士组二等奖。

③该文获第六届高校学生中国音乐史论文评比硕士组一等奖。

④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5页。

⑤载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编《音乐文化》,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395页。

⑥《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⑦宋方方《女性主义音乐批评在中国大陆的境遇与启示》,《人民音乐》2011年第8期,第69页。

广义的音乐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音乐教育;音乐文化

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化开展,目前很多国家的音乐教育已经开始与文化相融合,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音乐教育。由于每一种音乐背后都有一种文化对其进行有效的支持,因此可以说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表达,音乐与文化共存亡,没有文化就没有音乐,而没有音乐也就没有对文化的有效解读。音乐教育是一种对音乐与文化的有效传承手段,为音乐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我国目前的音乐教育还没有将文化有效的融合进来,因此很难获得真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的发展,要有效的繁荣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对音乐进行文化渗透是必要的选择。

一、文化与音乐文化

文化是一种历史表现与历史传承,狭义的文化主要是对人的一种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的描述,广义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体现,也属于精神文化的范畴,因此可以说,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音乐的表达一定程度上是受其背后的文化氛围的支撑的,因此可以说音乐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文化的教育主要是按照文化的发展模式来研究音乐的发展,实际上,音乐与文化二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感念,音乐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一种文化传统的结合,我国音乐历史源远流长,在音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无不体现了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这种文化包括各种音乐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以及各种经典音乐作品的出现,比如高山流水的创作,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了关于音乐美学的理论,体现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光辉和音乐思维及审美情趣,与我国的传统文化一起构成了我国音乐的巨大艺术魅力展示。

二、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

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二者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是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音乐文化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元素决定着音乐教育的文化特性,决定了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则只剩下对音乐技巧和技术的应用与描述,而失去了其审美情趣以及艺术表现力;另一方面,音乐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又促进了音乐文化的发展,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会促进音乐文化内涵的逐渐丰富。音乐教育作为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为音乐文化的创新提供了有机的促进作用,如果没有音乐教育,那么音乐文化也会停滞不前。

音乐文化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音乐教育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音乐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音乐教育模式,目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国内外交流沟通的增加,世界上不同的音乐教育模式及音乐文化底蕴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另外音乐教育的转换也会促进音乐文化的不断繁荣和丰富,比如音乐教育过程中对其他音乐文化的吸收与借鉴,会对我国的音乐文化产生一定的同化作用,对促进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重视文化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某种程度上对文化的发展起到一种持续与稳定的作用,经典音乐是表现艺术价值的途径,是一种在感觉的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实现其价值的形式。因此可以发现音乐教育的基本智能是对音乐文化的一种延续,通过音乐教育的形式使得音乐文化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发展。同时有计划、有目的的音乐教育也可以有效的对音乐文件进行传授,使得受教育者能够最大限度的领略音乐教育的要领,获取音乐知识。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的有效传承实际上是一种去粗取精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筛选与整理实现的,这种筛选的过程主要依据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受教育者的心理要求来决定的。比如我国音乐文化历史上,曾经采用简谱、五线谱等音乐符号来记录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和音乐教育的进步,五线谱和简谱逐渐成为社会音乐活动发展的需要,成为音乐教育活动中记谱法的主要教学内容。另外音乐教育还将音乐文化的内容进行了重构,以更方便的形式使受教育者接受音乐形式,从而最大化的提高受教育者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不断的掌握音乐文化的主体标准,确保音乐文化系统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发展。音乐文化教育作为一种持续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种不断进行传承的过程,将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结合起来,以促进文化和音乐文化的发展。

受中国教育模式的影响,教育的发展更多是重视对基础的训练,反应在音乐教育领域,更多是对音乐教育的技术和技巧进行培训,而对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等的教育和培训相对较少,学生不能深刻的理解音乐的艺术价值,制约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就音乐教育来看,目前许多国家都将音乐教育规定为美育教育,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我国,音乐教育虽然处于一种基础教育阶段,但音乐的文化内涵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民族音乐的发展与文化的有效结合取得了初步性进展和成功,音乐的文化教育发展特点越来越明确。

四、结论

在音乐的文化教育与传承过程中,音乐与文化二者是紧密相关的,任何形式的音乐教育都必须经过文化的衬托才能体现出其艺术价值,文化对音乐教育的促进作用是目前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理念。一种音乐只有与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相联系,才能获得良好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其艺术的价值。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的发现音乐作品背后的创造背景以及文化内涵,以感悟到音乐作品中的文化积淀。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到音乐教育对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积极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体现出音乐教育的价值,促进我国优秀音乐的发展,保证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元性价值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张计.我国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协调发展探析[J].学术交流,2010年2期

[2]周顺平.发挥基础音乐教育作用服务桂林文化名城建设[J].学术论坛,2009年5期

[3]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年2期

相关期刊更多

应用概率统计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纺织高校基础科学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陕西省教育厅

物理学报

SCI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