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科技教育

小学生科技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科技教育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第1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应立足于生活经验为基础,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将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体现出自主互助的教学目的,从而有效利用科学实验的教学作用,提高小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小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生活化

(一)科学实验教学课堂生活化

小学生在小学学习阶段,具备着好奇心强、接受能力高的性格特点,在小学阶段开设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鉴于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课程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应当在贴近小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地拉近科学与小学生的距离,同时要了解和掌握小学生展现出来的学习习惯和年龄特点,从而设计出符合小学生生活的科学实验。要时刻注重小学生的参与过程,要积极地利用情境教学方法,创设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环境,以此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的思维逻辑,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的生活化。例如在对动植物的观察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从小学生的生活周边着手,选取贴近小学生的蚕宝宝作为主要观察对象,我们教师对小学生讲解蚕宝宝从卵中孵化的主要过程,然后介绍养殖的注意事项,接着在班级里设立科学实验角。让小学生自主地参与到蚕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从而真正体现科学实验教学的目的。

(二)科学实验教材的生活化

科学实验离不开探究材料的有力支持,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验材料,来完成教学活动,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小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另一方面贴近生活的教材操作起来比较便捷,获取的渠道较多。比如在“声音”的实验教学活动中,教师事先对学生们讲解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并通过对音叉的实验教学,让小学生们寻找生活周边可以产生声音的材料,这时,教师可以先带头选择小学生们必备的“直尺”来作为实验器材,从而激发小学生的思维创新,这样使得小学生的参与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加深了小学生的教学记忆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加强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实践教学中重要一部分环节,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当积极地拓展教学环境,将科学实验的教学范围扩展到课堂教学外,利用教学课堂外部环境中的优势特长,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科学实验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在人们的身边,只有积极地将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有效的结合,架立起一道连接的桥梁,将科学实验课堂教学充斥在小学生的生活中,满足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需求。种凤仙花是一种有效的课外实验活动,当我们引导小学生参与到凤仙花的种植过程里,小学生一方面掌握到了种植植物的具体方法,学到了实际的科学知识,另一方面参与到劳动中,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

二、优化教学模式

(一)情境模式

情境教学模式对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的有用,对科学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教学制度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利用情境教学模式,创设生活化的科学实验教学情境,让小学生近距离地接触到科学,并逐步对科学产生兴趣。

(二)信息技术的利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科学技术的革新速度越来越快,多媒体教学应用在小学教学活动中,有效地将单一的文本教学转变为直观形象的音频教学,提高了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有着吸引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积极作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教学内容虽然较为基础和通俗化,但还是存在科学严肃性的特点,对小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作用较低。鉴于此,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科技,将所要实验教学的科学,转化为有趣的图文教学,加人适当的音频材料,极大地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积极性。比如对常见的岩石的讲解,单一的文字和图片讲解,并不能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因为枯燥乏味的学习过程,影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适当地搜集符合小学生性格特点以及学习能力的视频资料,配合我们老师的基础讲解,加深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记忆点。在对植物的繁殖传播过程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同样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法。

(三)强化自主互助能力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

我们教师可以对小学生分组,建立不同的学习小组,组员人数控制在6人以内,引导小组成员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实验中,鼓励小组成员互助合作完成科学实验项目,并逐步在小组内开展组内竞争,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此要注意的是,科学教师在对学生分组的时候,要注重男女性别的搭配,避免出现多个女生或者多个男生的情况,同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小学生之间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的差异性,做好优化组合工作,使得组合发挥最大优势,从而逐步提高小学生的合作互助能力以及自主探究能力。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本教育;小学信息技术;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5-0172-01

引言:"生本教育"是在20世纪90年代被提出来,其就是主张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与我国新课标的内容不谋而合,由此可见,教育中学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本教育认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应该在课堂上扮演关键的角色,老师在课堂中负责指点学生出现的问题。小学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就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操作,因此,本文将生本教育运用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进行讨论。

1.生本教育

1.1生本教育的含义。生本教育就是在教育的过程中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老师在教育期间要围绕学生的学习状态来调整教学方式,实现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切为了学生、尊重理解学生,让小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主动性[1]。

1.2小学生本教育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阶段,因此,在学校的教育中不仅要加强小学生文化课程的培养,还要加强小学生的情感、品德的教育。生本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让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这样的教育方式能加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2.生本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研究

2.1创造情境,提起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电脑已经是众多家庭中的必需品,许多的家庭里都有电脑,小学生对电脑的使用十分感兴趣,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利用小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来激发他们对信息技g课程知识学习的欲望。同时,小学生在学习的期间对掌握知识技能都有一定的欲望,所以,在信息教学中创造问题的情景,提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征服欲。比如,学习《自定义动画》这一课题时,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要直接操作给学生看,将问题展现给学生,通过巧妙的解决方法吸引住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这样创设情境的方式提起学生的欲望,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索学习中的知识,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

2.2娱乐施教,提高课堂积极性。小学生都是比较贪玩的,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不但不扼杀小学生的天性,还应该利用小学生贪玩的特征。老师在上信息技术课上将一些好玩的知识点整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玩起来",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比如,在学习《认识计算机》这一课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拆装电脑,这样的方式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2]。

2.3引导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生本教育"中主要是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不管是先实践再学习理论,还是先学习理论再实践,老师在教学中都是扮演指导的角色,真正的学习是靠学生自己去完成。老师要在学生学习的时候指导学生思维的走向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得学生主动学习的效率更高。

2.4先实践后学习,全面理解。信息技术的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与动手相结合的能力,所以,在学习信息科技时,老师在课堂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操作实践。在"生本教育"中提倡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先操作再学习的顺序,老师可以根据先操作再学习的教学目标,由简单的操作步骤深入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通过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让学生先操作再讲解的方式,不仅能在课堂的开始就能吸引住学生的操作欲望,还能让学生在操作过后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更加全面。

2.5评价作品,巩固学习内容。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分享自己的创作意图以及创作的操作方法,其他学生分小组讨论出该作品的优点以及缺点。通过评价与反馈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完善学习的不足之处,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评价中,学生可以通过展示作品,将学习到的操作知识在记忆一遍,同时,在其他学生的评价中还能学习到操作方法,评价交流时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更高,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学习的乐趣。

结语:小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老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中要相信学生、引导学生,让学生改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状态,在课堂中能完全主动去学习,养成自主发现问题、与同学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信息技术的教学中老师要指导学生将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全面的掌握知识内容,感受信息技术的趣味,从而提高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3]。在课堂中实现"生本教育"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达到信息技术教育有效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宏网.浅谈"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8):76.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第3篇

        一、农村小学科学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知识传授,轻自主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科学课程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使之在探究的情境中通过实践获得感悟和发现,进而建构知识体系。但在实践中,仍有不少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总是摆脱不了直接传授客观规律、原理和结论的教学套路,无法让学生亲历科学发现的思维过程;重视知识结论的直接传授(或变相传授),轻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及其过程中的感悟、发现和生成性知识的获得。

        2、重陈旧的学科体系,轻科学技术的新发展。虽然我国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也随着国际大背景的变化而不断调整,但总不能突破过于注重科学知识教学的怪圈。也正是因为过于重视科学教育的学科体系,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不能及时地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成果。

        3、重科学研究实用价值,轻科学研究经历。科学研究是经历多次甚至无数次的困难和失败后才成功的。成功地开展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专业的科学知识,更需要科学的精神、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我们的教材仅断章取义地介绍了与科学成就紧密相关的科学研究过程和内容,很少介绍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所走的弯路及所犯的错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完整地介绍科学研究的真实背景。小学科学素养教育只重视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轻视科学研究的真实历程,也就无法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真实过程,更不能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及研究的局限性、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这又怎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和探究科学未知的原动力?

        4、重理科课程的学习,轻文科课程的运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把学校课程分为理科课程与文科课程,由科学的档案记录而形成的学科在学校课程中直接体现为理科课程。在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途径上,认为只有理科课程才能形成科学素养,文科课程则少有形成科学素养的价值。 

        二、农村小学生科学素养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与思考

        1、搭建校本课程,开设科普选修课。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笔者认为,应充分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阵地,在小学广泛开设科普教育选修课,将克隆技术、基因工程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纳米技术、磁悬浮技术、航天技术等学生感兴趣的当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成果和前沿动态纳入选修课程。也可紧密联系当地特色编写校本课程。如果地处山区,可建立中药园等,农村可建立蔬菜基地、花卉基地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活泼、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

       2、现行教材中增加人文教育和科学史的内容。在科学教育的教材中增加科学研究小资料、科学家解读等内容,把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科学家从事该研究的背景、实验中的得失、研究采用的科学方法、表现出的科学情感和价值观以及科学家的兴趣和爱好等真实地展示给学生,可以消除学生对科学和科学家的神秘感,使之学会正确地认识科学和科学家的平凡与伟大之处。教师在教学中要设计一些探究情境和环节,以引导学生体会和感受科学研究的真实历程,拉近学生与科学探究的距离。

        3、提升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教师是学生进行科学学习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引领者,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伙伴,这是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师的定位。教师要胜任这一角色,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至关重要。要通过广博阅读和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科学教师理解科学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力图体现的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各个目标及其内涵,感悟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教育本质及其实施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培训从层次上可分为校级、区(县)级、市级、省级等;从培训形式上可参加现场培训,如各级骨干教师培训、金钥匙教练员培训、三模一电教练员培训、各级教学研讨活动等,也可参加网络培训学习,如网络科学教育论坛、qq科学教育群等等。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活;生命科学;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6-0098-03

一、有效教学理论概述

有学者认为,从学习论的角度讲,有效教学被界定为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教育学的角度讲,有效教学是指能够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从知识论的角度讲,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学的有效知识量。教育心理学家鲍里奇基的“有效教学”理念认为,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有效教学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意向、兴趣。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知倾向,是一种复杂的个性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的营养剂和原动力,任何其他学习动机只有伴随以兴趣才能持久。二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三是采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教学方式。

生命科学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门自然科学,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但在初中阶段中,生命科学学科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我校(此处指上海市澄衷初级中学,下文同)地处虹口区提篮桥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逐渐增多,现在已占学生总人数70%,这些学生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家庭学习氛围不尽人意,学生厌学情绪普遍。

新课程改革理念是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课标也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问题化”组织,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或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因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认真探索和积极的尝试,联系生命科学学科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期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二、基于生活的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有效教学六步法

1.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解放学生的心灵

通过课堂实践研究发现,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展现自己,这是保证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础。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个性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完善和发展,能够让学生在一种自我激励中,不断发现并努力获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识与技能。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学生思维受阻,出现“乱场”时,教师不能直接给出答案,要适时给予启发,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初中生好动、好奇、爱表现“自我”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很难保持较长的学习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注重讲授技巧,通过表情、目光接触与学生保持思维和情感交流,对学生提出的新颖的观点、奇妙的见解,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由此来充分解放学生的心灵。

2.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问题情境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所面临的问题既是熟悉、常见的,又是新奇、富有挑战性的。在教学“血液的组成”一课时,教师通过一连串联系实际生活的提问:你们听说过贫血吗?它有些什么症状?造成贫血的原因有哪些?应该如何预防?当你不小心把皮肤划破时,会流出血液,为什么不久又自然止血?有时不注意伤口清洁,皮肤会出现红肿、化脓等现象,这又是为什么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学生积极地给予回答,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接下来,各个小组针对学生自己的血液常规化验单展开分析、讨论,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虽然已经下课了,但同学们仍沉浸在讨论当中。通过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引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作用,加深学生的理解。并帮助学生掌握一项实用的技能――阅读血液常规化验单,体验做了一回小医生。

通过问题情境,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探索知识的情感。一方面,促使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使学生时刻感受到自身知识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探究知识的自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乐于探究。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是一门至深的学问,不管创设什么样的情境,都必须注意到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激发探究欲望,活S学生思维,使学生在迫切的渴求下自主探索,创新解决问题。

3. 创设生活情境,加强学生体验式学习

情境体验式教学,是基于“情境”和“体验”两个核心理念,结合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题教育思想、启发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思想提出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造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观察、思考的机会,参与表现的机会,动手操作时间的机会,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的知识不是“灌”出来的,而是通过体验“悟”出来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在课堂实践研究中,可以发现情境体验式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人体内环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测定自己安静状态时的心率,接着要求他们在一分钟内当场完成30次蹲起运动,做完后分别测定运动结束时和运动结束后3分钟、5分钟的心率,并绘制柱状图来表示心率变化情况。分析安静时和运动后的心率有没有变化?运动后,随着时间的变化,心率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这些变化与心脏的功能好坏有关系吗?面对这些问题他们非常感兴趣,每一位同学都能认真完成蹲起动作,就连班中平日有些懒散的同学动作也很到位。课后测验发现,经过这次体验,学生对这一课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普遍比没有体验过的学生要好。

在教学“苔藓植物”一课时,学生课前自发去校园、居住小区寻找葫芦藓,并将自己采集到的葫芦藓带进课堂。他们通过对实物标本和图片观察和比较,发现这类植物植株较小,没有真正的根、茎、叶等特点。同学们课后将它们安置在班级生物角,课间时常会给它浇少许水,关注它的一天天变化。这样的亲身经验,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情境体验式教学的出现冲击了传统“填鸭式”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交融中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的对教育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消极的情感和错误的认识,发展、利用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认识,使学生充分感受蕴藏于这种教学活动中的快乐与喜悦,从而达到自主发展的目的。

4. 紧扣生活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生活是永远的课堂。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回归生活?怎样才能使学生的关注点投向生活,使视野更开阔,头脑更充实呢?将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例如,讲到“医学常识”安全用药时,列举现在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当孩子得病时,大多数家长愿为孩子选择级别较高的抗生素,而放弃低档次的药物。这样能够让孩子好得快些,少受些苦。而大人自己患了发烧、感冒,就会选择青霉素来输液。如此想法促使抗生素使用不断升级。这不禁联想到社会上广泛关注的“超级细菌”这一热点,所谓“超级细菌”,是指那些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有抵抗能力的细菌,在10~20年内,现在所有的抗生素对它们都将失去效力。通过讨论使学生懂得,导致这一结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正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对抗生素的滥用,促使细菌进化至耐药;今日滥用抗生素,明日将无药可用的道理。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切实的做法就是:从现在开始,合理使用抗生素。

发生在学生身边与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有很多,教师要善于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将课堂知识更多的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生活,善于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 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

教师的教学设计应当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和生活背景。当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时,就会意识到课堂上学习生物知识的价值,对学校教育形成一种积极的态度。如模拟现实生活情境,用生活的真实材料命题,让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医学常识”配置家庭药箱后,初二(1)班的生物角多了一个新建的小药箱,药箱内有少量的医用器具、常用外用药及一些内服药,由课代表负责管理。班级小药箱的配置深受师生欢迎。它既增加了学生对常用药物的了解,又使学生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健康。前不久,班中有位女生突发水痘,她首先通知学校采取自觉在家休养,与同学隔离的措施。班级同学得知后并不恐慌,先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然后,自发组成一支志愿者队伍用消毒药水对班级课桌椅、地面进行认真、仔细地擦拭,并请学校卫生老师对教室进行全面紫外线消毒。同时他们更加注重个人卫生,做好有效的预防工作,避免水痘在班级、乃至年级中扩散。

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生物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物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让学生体会到生物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从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体验生物这门课的价值。

6. 联系自身实际,开展自主性团队学习

自主探究性教学就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通过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的需求,从根本上促进学生认知、能力、个性的发展。

在教学“植物的基本类群”一课时,教师以“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珍稀植物”为切入点,让学生课后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通过上网收集我国珍稀植物的相关资料,归纳提炼,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植物小报的编辑、制作,并用简洁的文字和漂亮的图片展示。在整个课外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合作互助的快乐。小组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我国丰富植物资源,通过对植物的了解与热爱扩展为对伟大祖国的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反馈结构,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通过自己主动的钻研,与其他同学合作,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小结

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学生是社会人,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东西,只有与丰富的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变得鲜活起来,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知识才会变得丰富、深刻。我们的教育教学只有反映社会及生活的需要,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才能真正体现学校教育的功能。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想实施“有效教学”,教师必须树立一种新的理念: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为需要,以“有效教学”为目的,立足新课程,转变教育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拥有智慧的人生,人人都成为快乐的成功者。

参考文献:

[1] 余文森.论有效教学的三大理论基础[J].课程・教材・教法,2012(2):15-22.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第5篇

一、鼓舞自信,迸发进取的火花

尽管我们在数学课堂中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但是仍有不少学生缺乏自信心。怎么办?

首先,教师必须对每个学生充满信心,相信每个孩子都能行,并且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对他的期望和信心。

其次,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明白,把握机会是十分重要的,哪怕是课堂上回答问题这样一个机会,都应该认真对待。要想使自己的生活有意义、丰富多彩,就必须学会抓住机会。

再次,教师要适当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着眼其最近发展区,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让他们跳一跳摸得到,能时不时地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最后,教师要适时鼓励。“鼓励中长大的孩子充满自信,在批评中长大的孩子感到自卑。”鼓励学生,要毫不吝啬又不泛滥成灾。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给予鼓励。已经认真做了,哪怕没有做得很好,也给予表扬。与批评贬低相比,鼓励表扬饱含着对每个学生的尊重,有利于坚定学生,尤其学困生“我能行”的信念。

二、鼓励质疑,激发探究的欲望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所以数学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去质疑,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之后,笔者展示了下面两个图形,要求学生根据图形大胆思考,提出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它们的面积相等吗?”“它们的周长同不同?”“哪个面积大?”“哪个周长长?”“面积大的比面积小的大多少?”“周长长的比周长短的长多少?”“面积与周长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无论学生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我都给予肯定,以此呵护学生脆弱的心灵。然后引导学生采取适宜的方式,或独立探究,或求助他人,或小组合作,对提出的问题予以解决。最后教师对颇有新意的问题,那些独到的见解,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以此维持他们探究的热情。

三、遭遇困顿,焕发顿悟的魅力

以讲授橹鞯慕萄Х椒ǎ老师提出问题后便急于让学生回答,学生由于思考的时间不足,无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往往会埋没学生的闪光点,自觉不自觉的扼杀学生的创造性。于是我尽量把课堂形式搞得活跃些。特别是我在进行习题教学时,为了不造成学生的思维定势,就不先发意见定调子,而是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讨论,直到学生山穷水尽之时,再引导学生一起调整思路。在指导学生练习“在5 6的 填上几,这个数能被3整除”时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公布自己的解答,而是提出“看谁填得又准又快又多”的要求。教室里顿时安静下了,有的凝神思考,有的咬着笔杆,有的写写算算,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展示探究成果之后发现,学生寻求的解答竟然有31种之多!

遭遇困顿,更需思考;进行思考,需要时间。不给学生留足时间,就难以达到引发思维悟性,增强解疑韧劲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一些学习上的主动权,多给学生一些参与的时间和思考的机会,尽可能激发他们的自我投入意识,使他们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引导互动,开发智慧的源泉

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探究互动的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互动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在与同伴协作中求知学习,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主动参与,活跃他们的思维,为课堂带来盎然生趣,驱散枯燥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