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雕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植物纹建筑装饰
王家大院高家崖地处山西省灵石县东北静升古村,是北方民居建筑中的代表,院落建筑上的砖石雕植物纹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其中植物纹饰作为王家大院高家崖砖石雕建筑装饰中的一小部分,用一种图形符号、一种造型手段、一种文化象征连接着古代艺人和现代社会。现就高家崖与晋中地区其它大院、南方地区建筑装饰植物纹题材内容、构图形式、造型特征和雕刻手法进行比较分析。
一、高家崖与山西其它地区砖石雕植物纹的比较分析
明清时期晋商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经商发家致富后,回到故土建造家园,以晋中地区为代表的大院文化,包括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渠家大院、乔家大院、曹家大院等,大院的砖石雕建筑装饰纹饰精美非凡,王家大院是其中的代表,建筑装饰雕刻遍布范围、数量是晋中地区其它大院不可比拟的。
1、题材内容的比较。王家大院素有“中国民间的故宫”之称,高家崖建筑装饰砖石雕中的纹样题材丰富、种类繁多,题材内容反映了王氏家族达到经济、生活繁华时的状况,包括神化故事、历史故事、社会生活等,大多是通过暗喻、借喻的手段祈求福禄寿喜的。晋中地区各大院建筑装饰砖石雕植物纹题材内容比较接近,反映了明清时期“士”阶级的审美情趣,以“梅兰竹菊”、“松竹梅”、四季花卉等为主,在组合应用上略有区别。王家大院红门堡有多处以“渔樵耕读”为题材的建筑雕刻,其上植物纹有柳树、松树、柏树等,这类题材在高家崖没有出现。太谷“三多堂”的建筑装饰砖石雕植物纹体现“三多”题材的植物纹较多,佛手、桃子、石榴组合,高家崖砖石雕植物纹中的佛手、桃子、石榴多和苹果组合为“四季平安”,区别在于“三多堂”使用三个植物纹组合体现其名称,高家崖使用四个植物纹多为布局考虑。常家庄园果实题材组合使用桃、瓜、梨、石榴,并多用葡萄纹作看面墙,寓意“多子”。乔家大院屋脊上多独立的葡萄纹、纹、牡丹纹和器物纹,植物纹饰之间各自独立又形成一定的整体感,高家崖屋脊全部是变形牡丹、、忍冬纹组成的二方连续纹饰。
2、构图形式的比较。高家崖建筑装饰砖石雕中的纹样构图较“满”、“密”,几何造型尤其是矩形构图较多,在特定画面中纹饰几乎布满整个空间,布白较少,是清时期繁满风格的体现;以植物纹为主的砖石雕多对称式构图;屋脊全部是二方连续构图,锦铺全部四方连续构图。常家庄园的建筑装饰砖石雕在构图安排上相对疏朗,画面上的空白较多,局部有题款,看面墙外形配以座屏形式,高家崖的看面墙多是矩形。植物纹与多宝格结合的形式较多,对称布局,显得比较规矩。李家大院的看面墙,在布局上较多空白,多有题字。乔家大院屋脊在构图上疏密相间。
3、造型特点的比较。高家崖建筑装饰砖石雕造型严整规范,有较强的秩序感,植物纹形态饱满。敦厚宅、凝瑞居正门门枕石都是石狮造型,偏门都是抱鼓石造型,其上锦铺植物纹都是抽象式四方连续纹,内院门枕石造型多为枕形,其上植物纹有和文字结合的,在其它大院没有出现。乔家大院建筑装饰砖石雕植物纹看面墙上多有神龛结合,这类造型在高家崖没有出现。常家庄园门枕石造型多样,宝瓶造型很有特色,其上植物纹纤满繁密。渠家大院建筑装饰砖石雕植物纹的造型特点是纤细古拙,梅花的枝干、竹子的枝叶等植物纹表现得较瘦长。
4、雕刻手法的比较。高家崖建筑装饰的雕刻手法以平雕为主,除门枕石采用圆雕、部分屋脊采用高浮雕全部是牡丹纹、个别看面墙透雕外,多数雕刻是浅浮雕和线刻的形式出现。其平面形象多于立体形象。渠家大院女墙雕刻多透雕结合高浮雕表现。乔家大院的女墙和屋脊多用高浮雕的形式表现。
二、高家崖与南方其他地区的建筑装饰砖石雕植物纹的比较
一个地域的建筑文化,受当地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形成了具有美好愿望和审美意识的凝聚体,在题材内容、构图形式、造型特点和雕刻手法的表现上各有千秋。清代民居建筑装饰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地区主要有:京津地区、晋中地区、江浙地区、徽州地区和闽粤地区等,北方以晋中、京津地区为代表,南方以徽州地区位代表,形成了“南雄北秀”的区域特征。
1、题材内容的比较。从题材内容上看,南北方砖石雕植物纹具有共同的吉祥文化传统根基、地域性的题材选择和枝叶类植物纹大多出现在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中等特点。吉祥文化对建筑装饰的影响非常大,不论南方地区还是北方地区在植物纹题材的选择上均以传统文化为主体,通过吉祥语义的形象化加工,建筑被赋予了福禄寿喜的寓意。如苏州明善堂西侧影壁上的“喜鹊登眉”图,西安大清真寺影壁上的“岁寒三友”图,碑亭边柱浮雕“本固枝荣”图,广东广州陈家祠西边门门头砖雕“瓜蒂绵绵”图等。由于地区自然环境和风俗人情的不同,地域文化的传承也有较大的差异,南方建筑装饰植物纹常用题材有些在北方基本少见,茶花、铁树、棕榈树、绣球花、荔枝、樱桃等在高家崖均未出现。如福建漳州龙海市角美镇慈济宫戏台下浮雕方柱上的“茶花纹”,安徽绩溪周氏宗祠奉先楼栏杆栏板上的“铁树”、“绣球纹”,江苏扬州博物馆藏清代砖雕“荔枝小鸟图”、“樱桃猫鸟图”,周氏宗祠奉先楼栏杆栏板“封侯进爵”图中的“棕榈树”等。松、柏、柳树这些被古人认为具有君子性情的枝叶类植物纹多被运用在社会生活、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题材中。如安徽亳州山陕会馆砖雕“燕山教子”、“白蛇传”、“三顾茅庐”,黄山徽州区潜口汪川昌宅院门头砖雕“渔家乐”、“农耕图”等,这类形式在高家崖也常出现,如“陶渊明爱菊”、“汉江革背母”等。
2、构图形式的比较。在构图形式上,南方北方建筑装饰砖石雕植物纹均以均衡和对称为主,如“浙江东阳横店仿宋影壁卷草角隅纹”纹饰左右完全对称,安徽西递西园石雕岁寒三友漏窗呈均衡式构图;有疏密布白的分别,如广东广州陈家祠堂石栏杆上的石榴纹雕刻布白较多、天津清真北大寺门框砖雕花卉纹饰布局较密满;纹样类型分角隅纹样、边饰纹样、填充纹样、连续纹样等,其中填充纹样的外形种类较多,较具特色的是自然形花式纹样,外形多样,形式感强,多是葵花纹和菱花纹变化而来,如北京大观园影壁砖雕荷花壁心、陕西西安大清真寺影壁壁心浮雕、江苏苏州文庙戟门石雕芙蓉、宁夏马月波寨子墙上砖雕等。
3、造型特点的比较。整体而言,南方建筑雕刻中植物纹造型“风格空灵巧妙,呈现出秀丽雅致、精巧细腻的特点”,北方建筑雕刻中植物纹造型“风格朴实、庄重、简洁”。南方人特有的细腻婉约造就南方建筑雕刻柔美绵长的神韵,其造型以曲线为主、变化多端、形态纤巧,但魄力不足。如安徽绩溪紫云山庄“乙丑进士”牌坊额枋上雕刻的“凤穿牡丹”图,苏州网师园门楼翼角下砖角斗拱“牡丹纹”雕刻等,其牡丹花叶在造型上“一波三折”,通过曲线的层叠交错,体现出花卉复杂的形体特征;四川富顺文庙“根星门”石牌坊龙纹与忍冬纹组合的纹饰,忍冬纹形体纤长,枝干细瘦、花叶扁长、以曲线造型;寿石作为植物纹常用搭配,在南方建筑装饰中样式较多、形态各异,如安徽西递西园石雕漏窗“岁寒三友”图、周氏宗祠正殿石栏杆栏板部位的“松石图”和奉先楼栏杆栏板“鸳鸯喜荷”“绣球花”等,其寿石有方圆之分,肌理有点、线、面组合装饰之别,样式有十几种之多。北方建筑雕刻以“京津、晋中地区为代表”,植物纹没有较多“迂回曲折”的形式,主要通过花卉、果实、枝叶之间的动势和构图形式体现一种“势”和雄壮的美感。这类植物纹分布较广,在北京、河南、山西和天津的民居中多有体现。如北京东城区棉花胡同15号砖雕拱门“牡丹纹”,河南开封延庆观东侧道墀头“缠枝牡丹纹”。可见南方和北方建筑雕刻造型风格各有特色,亦有互相借鉴的因素,不会完全孤立。
关键词:美术资源;区域美术;美术教育
我国目前中学的美术教育课程内容单一化的现象还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如何使中学美术课程内容丰富和多样化,是亟待应对的问题。福建福州的区域美术资源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这些区域美术资源大体可以分为绘画、雕刻、民间手工艺等,对于中学的美术教育是一块巨大的瑰宝。
1 丰富多彩的福州区域美术资源
1.1 “三坊七巷”文化
它来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街区的基本格局形成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街区内的房屋建筑坊坊相连、巷巷相通、黛瓦灰墙、构造精致,非常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的古典美和雅致美。房屋的墙峰以飞龙飞凤、花鸟鱼虫和人物风景作为装饰,这些都是很好的绘画素材。
1.2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是以寿山石雕刻为主体。寿山石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这里的寿山石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所以,被冠以“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是上等的雕刻彩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正因为如此,福州的寿山石雕刻十分闻名,例如印章、摆设装饰、饰品等十分常见。
1.3 福州脱胎漆艺
福州脱胎漆器是非常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艺术珍品,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景德镇的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享誉国内外。福州脱胎漆器是对中国古代优秀的漆文化的最好继承和发扬,工艺品大到可以是屏风、大花瓶,小到可以是茶具、碟盘等。它们造型独特别致,装饰丰富,色彩鲜艳,十分具有观赏的艺术价值。
1.4 根雕艺术
福州被誉为根艺的故乡,那是因为福州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如地势和气候的原因,福建山林密布,根材来源丰富和广泛;并且这里根雕人才众多,实力雄厚。根雕艺术是福州闽侯县上街镇最具地方特色文化的艺术产业,题材十分丰富、刀法传神、工艺精湛。
2 福州区域美术资源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案例
笔者本科时期教育实习的学校是福建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高中部,是一所市属的重点中学。因此,笔者对学校的美术教育课程设置十分的关注。
在校实习期间,笔者发现美术课程除了使用基本的正规教材之外,美术课堂也是会延伸到课外。例如,有手绘社、宣传部等,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最让笔者惊喜的是,笔者看到了福州本土美术资源在课堂和课外的应用。师大附中在每周五下午第三节的校本课程中,开设了篆刻教学内容,这正是前文所提到的寿山石文化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应用。
当时,作为实习教师的笔者也很有幸亲临课堂,感受到这种具有区域地方特色的课程带给笔者的震撼。令人值得惊喜的是,学生对于篆刻也是报以十分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室里至少坐满了一半以上的位置。授课教师对于课程也是十分的认真和敬业,课程内容安排丰富、讲练结合,学习成效显著。
学校的美术教室外,还专门设有一块宣传橱窗来展示学生的篆刻作业成果,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照片。在师大附中,我们能很好地感受到学校对于福州本地具有特色的美术资源的重视,并积极投身到将区域美术资源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行列里来。
当然,我们希望能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例子在各个地方的中学展开,将各区域的美术资源,以课堂的形式发扬和传承下去。
3 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必要性和深远意义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加入区域美术资源内容,无论是谋厩域、教育发展、学校、学生个人来讲,都具有非常深远和现实的意义。
3.1 继承和发展了区域优秀的美术文化资源和传统
我们知道,目前有很多的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美术资源,正在面临后继无人和消失的局面。例如我们福州地区的脱胎漆器曾经就消沉了很久,也是近几年又活跃起来。这是很幸运的案例,但不幸的是不知多少区域美术资源在无声无息中消失不见。所以,将区域美术资源应用到美术教育中,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中学生相对来讲,无论从理解能力还是动手操作能力都是较好的。所以,利用我们的美术课堂,将优秀的区域美术资源介绍给学生,并借由学生继承和发扬了它们。
3.2 区域美术资源能丰富和促进教育的发展
现在一直在进行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等,将区域美术资源加入到中学的美术教育中去,无疑能增加改革的动力。因为区域美术资源可以拓展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能改善一直以来中学美术教育以课本知识为中心的单一局面。所以,利用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
3.3 为学校营造良好的学习和文化氛围
一所学校的学习氛围离不开艺术的独特教育,因此区域美术资源能起到丰富校园文化,活跃学习气氛的作用。丰富和多样化的区域美术资源,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外生活也丰富、生动起来。这样,校园也就会有浓郁和多样化的艺术文化气息。
3.4 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
学生在校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无可厚非,但要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光有文化知识是不够的。要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接受艺术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更重要的是,要接受关于美术的教育。此时,区域美术资源如能应用在美术教育中,就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区域美术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定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
4 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应用的建议
4.1 要选择切实可行的区域美术资源
并不是所有的区域美术资源都适用于中学的美术教育,我们要有目的性地进行筛选。由于工具和地点,以及学生接受能力等条件的限制,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就存在可行性和不可行性。有些区域美术资源是可以进行实际操作的,例如篆刻、观看名胜古迹三坊七巷等。
4.2 要加强区域美术资源在美术教育中的实践环节
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理论联系实际,所以我们不能将区域美术资源仅仅停留在观赏图片和了解历史背景的层次。要因地制宜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美术学习中,开展动手实践操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创造性。例如就可以开设篆刻印章的课程,这种实际操作的环节更能给学生带来成就感,强化了教育的成效。
4.3 强化学生对区域美术资源继承和发扬的责任感
我们不仅要使学生学会知识和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因为,中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希望,有责任和义务承担起继承和发扬区域美术资源的重任。所以,在美术教育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责任感。也正是因为一代一代的人不断继承和发扬,我们的福州区域美术资源才会不断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建筑艺术也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在对西洋式风格和现代风格的一轮热捧后,人们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式的传统风格了。越来越多的中式装饰元素被运用到建筑设计中来了。
但现代中式风格的设计并不就是将传统的装饰构件作为一种符号,一成不变地运用到建筑中来。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空间的要求不同,功能性,审美性和价值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而要对传统与现代共存、新与旧相统一的空间环境模式的进行可行性分析,寻找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契合点,探讨在现代空间设计中各个因素如何与传统的文化内涵、精神相结合,形成一种文化上的默契。延续中国建筑装饰艺术的途径首先是要从根本了解装饰中各自的功能,特色,成因,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其艺术灵魂,才能更好地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一、传统的建筑装饰,主要有结构的装饰,饰面的装饰和装修的装饰。
结构装饰分两种。一种是木结构本身的构件,如斗拱,梁柱,桁、橼条等,属于木结构建筑的支撑构件,由其本身的造型美感和排列的序列感,有很好的装饰效果。另一种是在原结构构件的基础上,加以修饰,美化,在使用的基础上添加细节、雕刻,丰富构件的造型,使之起到装饰的效果。如方正的挑梁头作造型处理,加雕刻成霸王拳;用在攒尖顶建筑中的雷公柱,是用于支撑屋顶的脊檩的,直接悬在宝顶之下。下面的柱头通常做成莲花形状;飞橼:在建筑屋顶中,为了增加屋檐挑出的深度,会在椽子前端加钉飞橼。通常会做多曲面加个,造型飘逸;柱础,也就是柱下垫的柱顶石。柱础的样式很多,有覆盆式的、鼓蹬式的花瓶式的,有雕刻莲花纹的、龙纹、凤纹、水纹甚至是整个动物石雕造型的千姿百态;雀替是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构件,也通常被加以丰富的雕刻,或是做成花草式、回纹式等等。
饰面装饰:饰面主要作用是防水,保护结构。也是建筑外观的主要体现。在饰面的基础上美化加工,增加细部,极大地增加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如屋面上的瓦收口位置的滴水瓦当,就有做成各种图案的的:有神兽的、文字的、莲花纹的;在正脊的端头上有鸱尾、鸱吻、鳌鱼;在墙面有扫白灰、灰塑、彩绘、砖雕、石雕、琉璃花件等处理做法。
装修装饰:装修包括木的门窗、隔扇、花罩、栏杆。门的式样、造型多样,门上的装饰也形式多样。如隔扇门上漏空的部分用的各式图案的木花格,实木板上的木雕等;罩是室内隔断的一种,是在感官上对空间进行分隔,隔而不断。形式有很多种,有随意曲线的花罩,有圆洞型的落地罩,还有呈凌空状的飞罩等等,都是由精美的雕刻图案、几何纹、草花纹等组成,装饰性极强。
二、 建筑装饰艺术的民族特性和文化意蕴
建筑是主体, 装饰是载体, 当装饰附属于建筑时, 就表现出建筑文化的特征。从装饰的内容及形式上就能反映出不同民族与地区的建筑文化特征。在传统的民间建筑中, 常可见到表现伦理、民俗、文化、宗教意识的色彩, 如常可见到接近于深黑色的青瓦屋面。青黑色是一种民间的习俗与观念特征, 黑即代表了古代五行中的水, 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 水克火, 寓意避免火灾。因此, 我国南方民居中多用青黑色。总的来说, 在用色上, 沿海一带较为鲜艳, 内地一带较为温和沉着。民居内的装饰图案更与现实生活愿望一致, 采用福寿禄、梅、竹、菊、松等形式。自成体系的文化传统规定了一个社会的观念、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建筑装饰在一个国度里, 在定的时期, 在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一定的形式, 反映了一定建筑艺术特色。
随着文化的延续, 建筑装饰也会变化发展。在建筑装饰工程的实践中,面对不同的装饰内容, 不同的地域和人文环境, 不同的功能需要, 不同的风格和文化内涵的工程项目, 设计师必须在体现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的同时, 对主要表现的装饰内容的风格上进行探索和研究,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 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 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 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 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溶入所设计的具体工程中去, 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 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优秀建筑装饰。
三、传统建筑装饰的现代应用
在我国现代建筑中, 传统建筑装饰的应用大体分为三种情况:
1.就是完全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建造,包括建筑样式、结构、材料和装饰。如在韩国京畿道的中国传统园林――粤华苑,就是这样的一个项目。建筑全部采用传统的木结构形式。其中的船舫更是精雕细琢。船头的歇山顶前厅,三面敞开,挂落飞罩饰以镂空的花鸟雕刻;前厅同中厅间用落地罩分隔,中间是八角形的门洞。中厅和后厅皆为歇山顶构筑。中厅对外两面作美人靠,上做回纹式挂落;后厅用窗扇围闭,上部是锦纹的窗格形式,下部是实心裙板,加锦纹木线。整个建筑精致小巧,端庄华丽,充满浓郁的古典美;
2.把传统装饰构件作为一种元素运用到现代风格的建筑中。
在一些建筑中,既要新式的建筑造型,又希望体现中式的韵味,常常会在装饰上采用中式传统的元素。如在实体墙上设具有传统造型的景窗,既丰富了墙体的立面,达到了空间的渗透,又加入了中式的元素;又如把传统形式的隔扇运用到不同空间的分隔中,运用精美的古典花格,取其隔而不断,既美化了空间,又使两个不同的空间得以融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也有一种做法就是运用一些传统的构件作为一种专门的装饰品。这些构件与新建筑没有必然的联系, 可以说只是作为一种民族符号被用在需要的地方,如:垂花门、门钉、铺首等等。实践说明, 传统的建筑装饰在现代建筑中仍能发挥其作用。传统装饰也在不断使用中得到更新和发展,获得新的生命力。
3.传统装饰的形式被完全简化,只运用抽象的方式来体现中式的风格。
如现在许多现代中式的住宅建筑中,都是在纯白的墙上,用灰色工字钢代替青砖做压顶。从形式上和材料上的根本改变,仅仅让人从色调上和格局上感受到中式的民居气息。整个建筑的外墙装饰既有一种现代建筑感, 又具中国传统意匠的双重魅力;还有是在实墙上开设长条形的竖向窗洞,通过对面伸过来的竹条,来体现中式的意境。
关键词:京津冀文化产业;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124;G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3
京津冀一体化发展使得河北文化产业品牌更能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河北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无论是自然还是人文景观都有在全国闻名的文化特色名城。如:邯郸文化,承德皇家文化,秦皇岛海滨文化,唐山的陶文化,保定红色文化,衡水酒文化等,在文化发展的大潮下,需利用好河北文化资源,在文化品牌产业研究中充分发掘河北文化元素,突出地域特色,提升品牌意识,在保护独特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发展。此外还需坚持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融合,增加文化含量和科技含量,加快工艺美术产品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和时代元素融合,提高产品附加值,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河北文化产业品牌聚集区,将文化产业品牌培育成为区域经济支柱性产业。近日,我国出版《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概览-2015》,浓缩了2014年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状况,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仍为12.5%,高于GDP7.4%的增长,同时仍在继续扩大文化产业的比重,加强文化产业的培育,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但河北文化资源丰富并不能代表文化产业发达,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品牌产业,还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使河北文化元素、文化创意、文化理念、文化底蕴成为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的增长点?首先应对河北文化历史发展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的的历史发展概述
在当前的河北文化品牌艺术发展语境下,全球范围内都把文化品牌置于产业化的系统内,而我国目前提出的“一带一路”的理念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提倡文化先行,因为只有文化品牌产业才能建立起全球化的文化艺术的心连心的融合,所体现的就是文化的软实力,也就是作为一个产品如何获得最大化的利润,无论艺术表现、生产工艺、视觉效果等环节因素,都以吸引观众的消费为宗旨。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的文化发展战略,文化品牌的审美也就置于“服务”受众的境地,也就是形成了文化品牌越成功,创作水平越到位就越能反映社会大众的审美价值取向。于是“大众文化艺术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河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的组织部分,河北省拥有享誉中外的名牌艺术产品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文化产品等,其中包括戏剧、民间歌曲、舞种、吴桥杂技、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等众多世界闻名的传统艺术。河北依托其雄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品牌发展的潜力无限。
1.河北文化品牌的内涵研究
文化品牌发展的过程,实质是文化资源不断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的价值实现过程,河北省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戏剧、歌曲、美术、设计、出版、教育等),掌控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和服务,进行品牌定位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在文化市场上体现出来的比竞争对手更强势的市场吸引力,通过受众对文化产品的欣赏、购买、对文化艺术品牌传播的舆论反馈,参与或影响了文化作品审美价值的建构过程,包括政策资源、品牌资源、市场资源、资源整合能力、投融资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等,其文化品牌的审美价值是所有参与者共同来建构的。
河北文化品牌是带动河北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河北省要实现由文化资源省向文化产业大省的转变,应精心开拓出一批大众化、产业化的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河北手工业文化产业,孵化和培植手工艺名牌产品,打造手工艺文化产品展示中心、交易中心,打造手工文化产品进出口基地,促进文化品牌产品在国际间的交易,助力河北文化产业品牌的发展。形成特色文化资源向特色文化产业转型,要推动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型,加强特色文化产品的现代营销。
河北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北现有的文化可分五大文化主题: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但目前对于地方性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特色文化资源,使之转化成经济优势,是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着独特红色历史和文化符号名城保定为例,可依托保定红色文化资源,精心建设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旅游景点和主题文化公园,打造了红色主题旅游文艺,红色博物馆、红色文化剧目等红色文化互动体验品牌项目,唱响“保定红色文化开始进入品牌时代”的主题,同时进行保定红色文化品牌旅游文化特色纪念品的创意授权和衍生品创作,为加快河北特色文化品牌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河北文化品牌发展现状研究
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有许多有利因素,深厚的文化传统,丰富的人力和广阔的文化市场,这些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是河北省发展文化产业坚实的基础。省内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居全国第三位),有三项世界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全国第二位),奠定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国家文化部公布的2014―2016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河北省邯郸等市上有名,而且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河北省吴桥杂技、常山战鼓、乐亭皮影、蔚县剪纸四个非遗项目被选中。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唐山市的民间艺术项目繁多,以唐山皮影、乐亭大鼓、评剧、传统艺术闻名海内外,已具备进一步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条件,可依托河北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倾力打造河北核心文化品牌提升竞争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形式策略分析
(一)河北传统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河北文化品牌体现了传统人文思想表达、受众的精神需求、社会的文化传承和构建、媒体机构的经济期待等这些都影响到作为河北艺术作品表现的审美价值形成,并通过市场,走向大众,获得经济价值和影响社会,以此作为河北文化品牌审美价值塑造的动机。
河北省文化色文化品牌有唐山皮影、衡水内画、曲阳石雕、蔚县剪纸、吴桥杂技等优秀的文化。当今蔚县剪纸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已能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蔚县剪纸窗花工艺品,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并走向国际市场,探索文化产品牌的产业化道路,进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双赢。
(二)河北现代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表现方法研究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应立足地方文化资源特色,制定差异化文化策略,打造独具河北文化的名品,使得该品牌在人们心中确立起河北文化特色品牌形象,获得社会的广泛赞誉,成为消费者文化的首选,使得河北文化品牌逐步走向全国。河北现代在文化的产业发展不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梯和展台,而应成为河北经济发展的主演之一,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集中优势和资源投入文化品牌产业,鼓励文化品牌产业的业态创新,让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经济等元素形成跨界融合,使得河北文化品牌从传统单项产业向多元产业、现代产业及高科技产业发展与延展。当今为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各个省都在打造自身的现代文化品牌,山西省的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的晋商文化品牌;云南省则提出打造茶马古道、七彩云南等文化品牌;而河北省提出的是打造五大特色品牌,推进文化强省建设,通过梳理文化脉系,提出倾力打造“红色太行、壮美长城、诚义燕赵、神韵京畿、弄潮渤海”文化品牌。近两年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是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还处于起步造势阶段,生产者制作的精品力度不足,传播渠道与方式不够多样化,文化品牌的支撑力不够强大。因此,还需要进一步创新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的传播模式,使其成为在全国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品牌。
近两年河北省文化品牌的传播已经形成初步的模式。
1.提炼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彰显河北文化魅力。
首先,营造文化品牌的良好口碑,需要从品牌设计、营销策略着手,体现品牌质量和思维特色,提炼河北历史文化关联元素加强产品内涵与河北文化深入融合,加强创意投入。其次,以消费者为中心设计不同消费导向的文化产品,体现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精神境界。再次,加强文化服务精神,其产业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人文关怀,从中提炼那些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的元素,体现当地文化整体风貌的优秀文化的主题。
2.整合河北历史文化,提升河北文化主题品牌策划,体现河北文化精神。
河北省也出台了开发文化品牌应综合考虑文化内涵、相关产业关联性及地域特点等,形成举一反三的联动效果。纵观国际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巨大的文化品牌产业链的形成的源头是其悠久的历史文化。
3.着力河北文化现代性和创新开发表现,加强受众互动体验。
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发掘优秀传统文化,把握技术变革和消费市场扩大的机遇相结合,河北应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进展。河北历史文化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为现代人群所接受。如张艺谋的《印象西湖》深入挖掘杭州的古老民间传说、神话,将传统的舞台空间搬到大自然中,将西湖人文历史的代表性元素得以重现。因此,河北省应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创新性开发,提高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融合,将历史感与现代相融,进一步强化文化品牌传播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三、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对策措施研究
(一)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现状与不足
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以古代黄帝、董仲舒、祖冲之等文化名人为代表,有着燕赵战国文化以及唐代和宋代的历史文化。红色太行经典文化如狼牙山等,还有避暑山庄、赵州桥等名胜景观,唐山皮影等民间艺术,还有吴桥杂技、常山战鼓、蔚县剪纸等闻名于世的民间艺术,丰富厚重的燕赵文化,为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提供文化潜力。但也有不足体现如下:
1.缺少具有高度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创新应用薄弱。
传统文化在对外宣传的力度不够,未形成整体的河北形象的传播,在围绕河北省五大文化品牌推出的作品中,还不足以为河北文化建设提供品牌支撑力和张力。主要是围绕“红色太行”这一主题创作的,而其他文化主题的宣传较少,形成空白点。
2.河北文化品牌缺乏足够文化品牌消费习惯,地域特色品牌缺乏。
一个文化品牌打造的成功与否,有没有强大的品牌支撑力,要看这个品牌是否有品牌凝聚力、品牌转化力、品牌辐射力、品牌带动力。
(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建设具体措施与建议:
1.文化艺术领域:特色产业策略、打造本地文化名牌
建立自身文化特色,打造差异化竞争力,建立产业链,建立民间艺人的文化传承和扶持,建立主题文化节,扩大河北传统文化知名度和感染力。发展特色文化品牌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如近期国产动画《大圣归来》为何能带动文化产业如此繁荣?该片靠的是文化产品本身真的找到消费者的触点――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形成以小博大的效果,可以从历史文化资源从物质和精神方面挖掘研究文化潜力,同时将已有文化产业进行市场导向研究,培育知名度高的文化创意产业品牌产业。
2.新时代领域: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结合
对传统文化和新媒体艺术进行从艺术形式、艺术媒介、艺术思维、视觉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视觉艺术创新的深入研究,开辟河北文化品牌创新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3.教育领域:建立高校优化人才策略、文化创新
文化创意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可利用京、津、冀高校教育资源,引入人才,选派学习;加强政府、教育、产业相互促进的文化结合,建立产学研,建立高校与文化企业联合培养应用人才;提高艺术水平,开拓创新视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是文化产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重要保障。通过激励策略的优化吸引高水平人才,并设立人才奖励机制,设立人才基金,促进河北文化品牌建设的发展。
4.地域领域:京津冀一体化结合
京津冀作为核心地区,文化产业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缺少区域协调合作和带动河北文化品牌发展,应加强合作力度,推进跨区域的文化品牌形成。
5.政策领域:政策支持策略体系
河北建设文化强省,需有效借助政府资源,将历史文化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大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和旅游产业结合、融入,提升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文化产业示范效应,设立国家文化创业发展基金,加大扶持力度,提倡文化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引进艺术家创作家,加强作品原创性,建立文化创意园,加强媒体融合,促进各个产业联动。
四、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意义、影响和未来展望
河北文化品牌形成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悠久的民族特征和历史积淀,是品牌文化的命脉所在,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但由于河北由于长期缺乏对品牌打造与推广,导致品牌传播效果不理想,此外由于继承和发展不足,导致一些传统的文化艺术品牌也正在消失。河北省拥有大量的历史名城,如保定、邯郸、承德历史名城风格突出,河北历史文化遗产也很丰富,如传统的风俗、曲艺、传说等民间文化流传久远,河北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中的核心要素。此外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
1.市场问题:有足够的消费去支持文化品牌企业生产好产品。
2.文化企业生产能力问题:有足够的技术、人力、资金去生产优质的文化品牌作品。
3.政策问题:有适合市场化多元化的政策支持和对知识产权和文化衍生品品牌的保护。
河北文化品牌核心审美价值的构建提升,需要艺术创作者们进行不懈探索,从而不断丰富,实现大设计的产业跨界融合。河北品牌文化建设必然要挖掘文化精髓,文化是提升品牌价值动力,文化本身是产业,也是品牌价值的核心。我们应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促进河北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河北文化的竞争力、创造力、支撑力和吸引力,未来河北文化品牌要创造让人眼前一亮的文化产品,同时能融入人们的生活,我们应努力把河北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品牌发展优势,推动河北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增强河北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从而提升河北文化品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向志强.文化产业类型及其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J].求索, 2008(11).
[2]赵彦云,余毅,马文涛.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和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04).
[3]邢洪儒.提高河北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09(03).
[4]许晴.彰显区域特色 打造文化品牌[J].江南论坛,2011(02).
[5]言恭达.以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中国产业,2011(03).
关键词:文庙公园;孔庙景观设计;历史文化遗址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00504
1 相关研究回顾
通过对大量历史资料和文献的查找与阅读,显示出近年来对于文庙景观的相关研究已经明显增加,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文庙的历史文化的相关探究:如姚秉正从中国孔庙历史发展概况的角度对文庙进行探究[1];柳雯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对中国文庙的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进行研究[2]。②对文庙建筑的相关探究:如刘二燕从历史沿革、选址、布局、建筑空间、大木作等方面对对十四处陕西现存明、清文庙建筑进行了研究[3];郑秋玉通过纵向的归纳和横向的比较,对桐城文庙的历史沿革、选址与环境、总体布局、单体建筑、细部特征、保护利用等进行了初步的探讨[4];③对文庙的保护与利用相关方面的研究:如齐月凤对河南文庙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5];费雅楠通过天津文庙博物馆单体建筑的维修情况对天津文庙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探讨[6]。④文庙植物景观方面的研究:如王小玲在研究其植物群落的组成和数量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对北京地区其他宗教园林调查资料的分析,总结了北京宗教园林植物景观特点和存在的问题[7];秦庆秀,唐岱从植物景观特点和文化寓意的方面对建水文庙植物景观艺术进行了探讨[8]。
2 文庙公园景观及功能的独特性
文庙因其独特的文化特性,在其景观展现和功能上都与其他城市公园有所区别,文庙是孔子和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儒家文化传承千年,其中蕴含了中华文化中最为质朴真切的哲理,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其景观及功能与其他城市公园相比具有以下几点独特性。
(1) 文庙公园景观以体现孔子文化为主,作为儒家思想的载体存在。
在中国历史上,文庙的性质最初较为单一,只是用以祭祀孔子的纪念性建筑。文庙的功能开始发生重大转变始于“庙学合一”的制度。该制度出现于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代形成定制。伴随这一趋势,文庙承担作为官方学校教育功能的性质开始占据了重要地位[9]。遍布全国各地的孔庙是地方官员、乡绅和民众祭祀孔子并以办学为主的地方,文庙实质上就是学庙。
(2)文庙公园的植物选择及空间营造以烘托儒家文化气氛为依托。
文庙公园带有宗教色彩,不同于其他城市公园植物营造的方式,文庙公园中从植物的选择、配置方式、植物体量大小、空间序列引导和空间营造都有其文化依据。文庙植物景观营造的影响占主导地位的则是儒家思想。如在儒家思想中“比德说”,它主张“德配天地”,从伦理道德的角度体验自然美。在文庙公园中具体体现为山水花木可以与人(君子)相比附,即从山水花木的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在植物选择上常用马尾松、罗汉松、竹柏、圆柏、柏木、柳杉、水松、水杉、三角枫、樟叶械、香樟、普陀樟、苦棘、楠木等形态挺拔的乔木,多采用对植和列植的方式烘托庄重的气氛。
(3) 文庙建筑兼具祭祀和教学等多重功能
文庙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因其独特的文化涵养,为市民提供祭祀、国学教育、瞻仰、修身等功能。孔子曾以“柔远人,则四方归之”使得各民族人民始终不约而同的保持着对儒家文化的认同和尊崇。各名族既保持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又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这正是受孔子“和而不同”思想影响的结果。因此,全国各地的文庙都承载着教学合一的重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称的学庙。
3 文庙景观的表达方式及途径
(1)通过植物与周边环境的空间关系烘托文庙景观。
全国各县市文庙大多与周边环境关系紧密,由于缺乏对文庙的重视,大部分文庙景观败落甚至沦为地方政府的杂物库。文庙景观表达的重点在于使其在承担历史文化保护景点的同时与周边环境和谐友好共存,这其中植物的营造则成为重中之重。植物具有很好的空间分割和视线引导的功能,历史文物不可移动、不可再生,而周边建筑在短期内也无法拆除,在此情况下,在对F存文庙进行景观重建时,利用植物对文庙进行遮挡与隔离可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在植物选择上,可用松、竹、柏等植物进行选材,松、竹、柏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充满气节和美好寓意的植物,对于烘托文庙的文学氛围具有很好的提升作用。
(2) 建筑格局与多重功能对文庙的传承。
文庙建筑群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文庙为演礼之处和学府为习文之所。部分地方还将文昌阁也融入到文庙建筑群之中。文庙坐北朝南,固定的建筑规制是从南至北中轴线上依次为万初宫墙、权星门、伴池、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等主要建筑。全国文庙建筑庙学结合组成方式,因各地而形制不一,具体有内庙外学、前庙后学、左学右庙、左庙右学等[10]。现存文庙中大多保留着大成殿,而其他主题建筑不同程度的遭到损毁,文庙的建筑修复以及布局对于文庙的景观营造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曲阜孔庙,三路布局,九进院落,贯穿于一条中轴线上,左右对称排列,与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
(3) 景观小品在文庙中的展现。
景观小品是园林中展现文化最直观的表达方式之一。景观小品与人的交互性使得人们更为直观的感受到设计者的表达意图和文化内涵。儒家文化的书简、碑刻,孔子传教的讲学雕塑等都是塑造文庙独特性景观和创意传承的良好载体。如台北文庙中大成殿的修缮,从棂星门前活灵活现的四爪蟠龙白石柱到仪门两侧缤纷精巧的“祈求吉庆”交趾陶烧,从大成殿飞檐上防火镇灾的鸱吻“剪贴”、卷草“泥塑”到殿前锋芒毕露的御路云龙石雕,处处可见当年的匠心独运。
(4) 文庙景观整体的空间布局与空间序列的排布。
儒家文化崇尚自然山水,对自然界中的花、鸟、虫、鱼、山、水都有着无可比拟的喜爱,这种对于自然山水的喜爱也体现在了文庙的景观布局中。由影壁、伴池、根星门组成的前导仪礼空间,每一处建筑、景观皆出自古代典故,有“籍”可寻,具有文化上的象征功能,为体验儒家文化、感受礼制道统营造出了空间与精神上的良好氛围[11]。植物、水、建筑相互印衬交错,红墙黄瓦的文庙处处体现着书香气息,令人心静。
4 永州文庙景观设计
4.1 场地概况
永州文庙位于永州市零陵区,零陵是一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湖南省四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永州文庙坐落于永州零陵城东,位于湘水与潇水汇合处。项目面积约为15157.9 m2,项目周边与永州五中、零陵区第五小学、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校区三所学校相邻。
4.2 项目定位及设计理念
将原文庙景观改造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园林景观、丰富的文学内涵、区域特色突出的以孔庙文化为主题的专类公园。
根据文庙公园自身人文底蕴深厚的优势和特点,将设计主题定位为“以文为魂,通古宣今;以水为韵,诗境空间”。文庙公园承担了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和提供旅游休闲的双重功能,以文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为核心,充分借用建设永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历史契机,加入生态理念,用“小中见大,化零为整,空间对比,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其成为永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和市民们祭祀孔子、教学合一的文化场所。
4.3 项目总体规划布局
项目总体布局为“四区八景”,四区分别为入口区、管理区、文保区、滨水区,八景为石龟碑、大成殿、古圣泉、祈愿树、状元桥、望月亭、文渊阁、泮水桥。
入口区总体呈现狭长形空间,入口区两侧红墙延伸直通景区内部。管理区保留了公园原有的办公楼作为管理区用房,设置了孔子讲学的雕像,渲染文学气息。文保区原有建筑下方平底设计了孔子文化广场,以孔子文化为核心设置了文化墙、雕塑等景观。滨水区以满足游客休闲观光为主要功能,设有假山、状元桥、古圣泉、祈愿树、文渊阁、泮水桥等景点。总平面图见图1。
4.4 植物设计
入口区的植物配置以反映文庙主题、烘托文化氛围为主,在保留原有植物的基础上,增加开花灌木及地被,采用自然式的种植方式。主要植物选择为桂花、玉兰、紫薇、女贞等。管理区包括办公楼前区,杏坛广场、假山和古井周边及生态停车场处的绿化,保留部分现状。生态停车场种植常绿乔木结合地被,采用规则式种植方式。杏坛广场内植物配置结合孔子讲学的主题,依据典故增植杏树。广场其他区域绿化以规则式树阵为主。主要植物选择为杏树、桂花、天竺桂、南天竺、丛生竹、佛肚竹等。文保区为大成殿所在区域,植物种植以渲染庄重的氛围为主。大成殿周边古树保留,改造为现有植被,大成殿前坪广场规则式种植4棵罗汉松,文化广场以树阵形式种植两棵银杏,围墙进行基础绿化。主要植物选择为银杏、罗汉松、桂花、女贞、圆柏、南天竺等。滨水区包括古碑亭、泮池以及周边的植物种植,在保留原有古香樟的基础上,适当补植林相较好的树种,增加耐荫的中下层植被。泮池南侧种植桃李林,寓意孔子桃李满天下,西侧补种水杉林,丰富湖边林冠线,沿岸种植各类水生、湿生植物点缀自然驳岸。主要植物有苦楝、香樟、天竺桂、杜英、水杉、桃、李、腊梅、荷花、香蒲等。
4.5 建筑布局
永州文庙现存的建筑有大成殿和东西两庑,面积约700 m2。永州文庙虽以经风雨沧桑,但作为古建筑,仍以其规模之宏大,气势之雄伟,备受世人瞩目。现存的大成殿坐北朝南,建于高1.7 m的台基上,台基及月台用青石筑砌。两庑各长35.8 m,宽9.3 m。大成殿是典型的宫殿式建筑,殿高13 m,庄严雄伟,彩绘斗拱,歇山重檐,翼角高,屋顶黄色琉璃瓦,两条彩龙匍匐屋,托着一宝葫芦,极为壮观。大成殿前檐下有汉白玉柱及青石柱各两根,柱上是龙盘凤舞的浮雕,两根木柱上亦刻着蟠龙、飞凤,额枋为“双龙抢珠”等镂空木雕,殿前石阶有石狮、石象各一对,月台中部前方的石丹墀上有浮雕的大小五条盘旋云龙。此外,大成殿后还存有玉石碑一块,立于青石刻的乌龟背山,碑文系清咸丰元年(1851年)重刻的清圣祖御制《圣对赞》,石碑两边的雕刻十分精巧。所有这些木雕、石刻的飞禽、走兽、花卉、人物等,都各具风采,造型生动逼真,雕琢玲珑剔透,堪称艺术珍品。充分表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
5 结语
文庙作为一种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遗产,应当引起当代社会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有效利用。当代社会合理开发和利用文庙应坚持公益性质为主、市场化运作为辅的原则,以传统功能的延续和拓展为主要方式,各地方文庙应以自身的资源特点为基础,积极探索多种利用方式。
参考文献:
[1]姚秉正. 中国孔庙历史发展概况[J]. 首都博物馆丛刊,1999:24~29.
[2]柳 雯. 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3]刘二燕. 陕西明、清文庙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4]郑秋玉. 桐城文庙建筑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2.
[5]齐月凤. 河南文庙遗产保护和利用研究[D].郑州:河南大学,2013.
[6]费雅楠. 天津文庙博物馆的保护与利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0.
[7]王小玲. 中国宗教园林植物景观营造初探[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0.
[8]秦庆秀,唐岱. 建水文庙植物景观艺术探讨[J]. 林业调查规划,2006(2):155~158.
[9]柳 雯. 中国文庙文化遗产价值及利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10]范文玲. 武威文庙建筑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11]肖 竞,曹 珂. 明清地方文R建筑布局与仪礼空间营造研究[J]. 建筑学报,2012,S2:119~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