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存贷利差:实体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92(2013)01-0058-04

一、存贷款利差对实体经济影响分析

(一)存贷款利差水平是调节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存贷款利差是指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水平与存款利率水平的差额,是金融机构利润水平的直接反映。也是金融机构影响实体经济发展的最重要手段。我国存贷款利率变化取决于宏观经济状况,经济过热时,央行调整基准利率以缩小金融机构利差。反之,扩大利差。央行通过发挥资金的价格信号和杠杆的作用调节、传导和稳定经济。通过利率-储蓄-投资的传导机制影响实体经济增长的速度,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以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图1直观反映了金融机构利差水平与GDP增长变动趋势。二者的变动趋势相反。

从利率政策的实际运用情况看,利率政策一直是我国调节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1998年以来,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和世界经济波动的不利影响,我国采取扩大内需的方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2003年以后。贷款、投资快速增长,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断微调,2005―2007年,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2008年年初。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货币政策为“从紧”,2008年下半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2011年为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货币政策转化为“稳健”且一直延续至今。在宏观经济政策不断调整的过程中,央行通过调整基准利率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名义利差的高低。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1998年以来,我国名义存贷款利差较平稳,始终维持在三个百分点以上。表一反映了2000年到2012年利差水平的缩放,总体上我国存贷款名义利差不断缩小。

(二)存贷款利差对实体经济影响分析

从函数关系看,存贷款利差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可以用图2予以表示。如图所示。横坐标表示投资和储蓄,纵坐标表示存、贷款利率,R1和R2分别为现行中央银行规定的存、贷款利率,I为投资函数,S为储蓄函数。由于政府对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对贷款利率实行下限管理,实际存款利率不得高于R1。贷款利率不得低于R2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差至少为(R2-R1)。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以后,政府解除对存贷款利率的控制,放开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由于银行之间的竞争,存款利率上升至R3,贷款利率下降至R4,存贷款利差缩小为(R4-R3)。由于存款利率上升,居民储蓄也增加了,增加额为(I2~I1)。由于可贷资金增加,加之贷款利率的下降。贷款也相应增加,共同促使投资增加(I2-I1)。由于投资乘数的作用,投资增加使得国民经济也相应增长。

从实际执行情况看,实际利差更能直观反映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和实际盈利能力,是衡量商业银行生息资产获利能力的重要指标,通常用商业银行生息资产收益率与计息负债付息率的差额表示,表2是以通辽市为样本进行调查汇总的结果,从中可以看出2008年以来,在国家名义利差较低的同时,地区金融机构通过利率浮动等政策,变相扩大了实际利差。

分行业看,由于农村金融的特殊性。农村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浮动到基准利率的2.3倍。以及逾期、挪用贷款的加罚息政策影响,农村实际存贷款利差水平远远高于正常利差水平。图3反映了通辽市2008年-2012年9月农户存贷款利差与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变动趋势。从中可以看出农户存贷款利差逐年走低。但一直在10%以上徘徊,相对应的农户人均纯收入呈缓慢增长的态势。说明通辽市农户利息负担较重,利率负担减负不明显。而从企业发展情况看,由于服务企业发展的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浮动权限较小,客户又竞争激烈,迫使存贷款利差降低很多。图4反映了通辽市2008年-2012年9月企业存贷款利差与企业利润的变动趋势,可以看出企业的存贷款利差也是逐年降低,波动区间在6%-5%之间,远低于农户存贷款利差,企业利润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说明5年来企业利息负担逐年减低,企业在国际经济危机的背景下仍然实现了平稳增长,实现利润快速增长,但基数较低。

通过上述分析,得到如下结论:随着存贷款利率的调整及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深入,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差距将越来越小。存款利率逐步取消上限管理,将吸引更多的存款作用于实体经济:贷款利率逐步取消下限管理,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释放有效投资需求。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而通辽市金融机构实际存贷款利差变动与名义利差变动趋势不一致。资金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机制得不到体现。随着存贷款利差逐年拉大,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增加,经济增速有所下降。因此,应推动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从同质化向多元化转型,开展差异化竞争,调动其服务实体经济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

(一)存贷款利差较大,“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高

1.现行信贷利率政策导致“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融资成本高。辖内金融机构为充分利用现有信贷额度,实现信贷规模约束下的效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一方面上收信贷审批权限,统一配置信贷资源,另一方面提高贷款门槛,重点支持“信用等级佳、风险调整回报高”的优质客户和项目。通辽市中小企业贷款利率执行普遍偏高。如:通辽市某中小企业于2012年4月14日向工商银行通辽分行贷款900万元,贷款期限1年期,贷款利率上浮30%。利率执行8.528%,到期应支付利息76.75万元,与大企业贷款利率下浮10%相比多支付利息23.61万元。涉农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贷款利率执行基准利率的2.3倍,一年期贷款利率达到15.088%,农户贷款利率也达基准利率的2倍以上,在存款利率相同的条件下,“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存贷款利差较大,融资成本较高。

2.融资渠道狭窄,信贷产品创新缓慢。通辽市为欠发达地区,适应中小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不够,为覆盖其贷款成本和风险,金融机构运用利率定价手段,以较高的贷款利率向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三农”等提供贷款,实体经济主体被动接受利率价格,利率难以充分发挥资金供求和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

(二)涉农金融机构存贷利差过高。金融竞争能力削弱

当前,通辽市涉农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差达到10%以上,即每发放1亿元贷款就有1000万元的利差收入。由于这种政策红利极容易获得,使涉农金融机构可不用金融创新、不用成本控制即能轻松经营,创造财富原动力丧失,金融竞争能力削弱,且不以较低的贷款利率定价。不通过扩大支农信贷总量和覆盖范围来实现经营利润。使支农信贷增长速度相应放缓。

(三)商业银行对大型企业议价能力下降,服务实体经济动力不足

由于大型企业规模大、信誉好、风险低、效益好。在贷款的取得和资金的价格上仍占有较大的优势,是金融机构竞相争夺的对象。在贷款的利率定价上,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与企业商定,银行对大型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持续下降。随着大型企业盈利能力增加,资金来源渠道拓宽,大企业集中偿还贷款情况出现。银行的盈利能力降低。对于单纯依赖存贷利差获利的金融机构。在议价能力下降的同时,商业银行经营利润减少,服务实体经济动力不足。

(四)外部环境不佳,抑制存贷款利差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1.通辽市经济基础脆弱,风险补偿机制缺失,影响存贷款利差对实体经济发挥效用。一是农村保险发展滞后。农业保险品种只涉及玉米、葵花,全市农业保险覆盖面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36.30%。二是融资担保体系不健全。截至2012年9月末。通辽市仅有小企业担保公司9家,担保能力不能满足实体经济的担保需求,在商业化经营的前提下,商业银行为了争夺优良的客户,更愿意向资信好、规模大的企业发放贷款,金融服务“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意愿不强。

2.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影响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信贷投放。截至2012年9月末,辖内金融机构发放中小企业抵(质)押贷款86.31亿元,仅占中小企业贷款的35.86%。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服务收费价格较高,中小企业需要为融资付出相应的抵押登记费、中介评估费,加重了融资负担:金融机构处置抵押资产需要缴纳高额的评估费,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积极性。

(五)实体经济主体自身薄弱,获得贷款成本较高。

“三农”、中小企业等实体经济主体经营风险较高,有效抵押物不足,通辽市部分中小企业通过租赁破产、倒闭企业的场所或设备从事生产,无自有生产场所、设备及银行认可的有效抵押物。商业银行为维护自身利益,将其承担的风险以溢价的方式。通过提高贷款利率转移给实体经济主体。

三、保持适度利差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人民银行应继续发挥窗口指导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引导金融机构合理调整信贷结构和投放节奏,通过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增加对小微企业、“三农”、再就业、助学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加大对扩大内需、产业结构升级、文化产业、自主创新等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将资金投向与符合市场发展趋势的产业政策相结合,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支持产业结构升级,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低碳环保、高新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鼓励多元化金融资源及多层次金融产品进入现代服务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资金流入。

(二)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散转移机制

1.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资本参与担保公司投资,建立权威的信用评级和担保评估机构;政府部门应在财政资金、税收优惠等方面对运作规范的担保公司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其对符合产业政策要求,具有发展前景,但担保抵押品不足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2.加快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村企业和农户信息库,丰富信用信息资源;加强信用村镇建设,通过创建信用村镇、评定农户信用等级,提高诚信意识,并给予以小额信用贷款额度、利率等方面的优惠。

3.建立由规范运作的社会中介机构组成支持服务体系,为实体经济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投融资服务、资信评估、市场开发和技术交流等服务。降低企业资产评估、抵押登记、担保手续费等融资中介费用,减轻企业融资负担。

(三)创新信贷产品,突破传统存贷业务模式

积极研发适销对路的金融创新产品,优化信贷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加大配套金融服务,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在有效识别、计量、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分析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有效需求,针对不同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开展信贷业务创新。推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信贷工具和个性化的理财产品。如:虚拟银行、财务顾问等业务。根据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探索多种担保、抵押方式,可尝试无形资产质押贷款、动产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个人委托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企业联保互保贷款和信用共同体贷款等融资方式。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抵押、担保缺乏的难题:可采取联合保证、机器设备抵押、保证抵押等方式,满足种养殖大户、专业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资金需求。

(四)金融机构应主动将自身发展规划融入国家发展战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商业银行应主动承担支持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重任。积极贯彻落实信贷支持“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学生村官创业富民等弱势群体政策。在加强风险管理的基础上,适当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扩大信贷规模;加快短期贷款的审批速度,提高短期贷款周转次数,尽可能满足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流动资金需求。适当降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具有发展前景的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的利率水平,降低其融资成本。

(五)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拓宽实体经济融资渠道

1.加快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如: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引导社会资金投资适应“三农”需要的新型金融组织,利用其贴近农户、资金灵活的特点,为农户提供小额、分散的短期资金,满足农业产业化对短期信贷资金的需求。

2.积极发展民营和中外合资文化企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积极吸引民间资金和外商投资文化产业。积极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争取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的信贷支持,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

3.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一是提高直接融资比例。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选择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争取在创业板上市;二是鼓励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债券,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可通过市场发行企业债券融资:三是利用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鼓励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于产业化龙头企业。

(六)实体经济主体应进一步优化资产结构,提高竞争能力

一是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制度,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规范的会计账务核算制度,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靠性。严格执行借款合同,切实履行偿债责任。按时还本付息,规范经营行为。二是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完善内部管理,增强专业合作组织对农牧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设立股权融资机构及产业投资基金。依靠风险投资专家理财和咨询的优势,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实体经济主体创新组织结构、业务方向、财务管理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2篇

中国进出口银行广东省分行副行长谢培谈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

这次危机对金融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并使世界更深刻地认识到,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合理性,从而为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货币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

金融作为发展和壮大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其本身无可厚非,但是金融与经验尤其是与实体经济之间必须是良性互动的关系,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依赖于要素投入。

金融属虚拟经济,因此金融必须建立在与实体经济协调同步发展的基础之上。如果脱离实体经济或过度发展,这种发展就会失去稳定性。这种脱离实体经济的需要过度创新的金融体系,为世界经济制造了巨大的资产泡沫。

美国之所以成为本次金融危机的发生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危机脱离了实体经济,导致经济过度虚拟化。

德国之所以在危机中受冲击较小,是因为德国的工业基础较为坚实。

对待金融发展尤其是金融创新不能放任自流,当前发展中国家正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内增性增长力量,发达国家也在发展和壮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对此金融创新与支持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危机让我们认识到脱离实体经济的过度金融创新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会给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带来巨大的灾难。关键需要通过监督和引导使金融创新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发展中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开发与之向适应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确保这些产品和服务能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除金融发展模式以外,现有的国际货币体制的不合理性也是促生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要在短期内找到可行的方案还有一些困难,国际货币改革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我认为近期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适当的机制,合理约束主要储备货币发行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发行,这需要主要国家之间达成共识,并作出相互的让步。当前纠结于人民币升值问题,人民币币制并不是导致全球危机的关键所在。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后,人民币累计升值已超过30%。此次危机爆发后,中美贸易逐渐平衡,也强有力地证明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才是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原因。

从长远看国际货币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协调机制:

首先一个更为平衡更稳定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新兴货币,为此应加快整合澳元、加元、人民币等新兴货币,形成一揽子货币。

其次在新兴经济体重要性日益增强的形势下,国际货币体制跟协调机制对于各国权利义务的安全应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国际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重构国际货币体系需要国际社会的努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力争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政府在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储备货币的创建,促进东亚区域货币之间合作的努力,有利于多元化进程。在IMF改革层面,中国应在治理结构、贷款、可贷资源的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3篇

来自春天的信号正在不断地积聚、释放。宏观经济政策层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陆续召开,来自决策层的战略部署,引领着中国经济稳步推进结构调整,点燃创新驱动的引擎。全国银行业监管工作会议的召开,让我国银行业在新常态下通往春天的路径愈加清晰。

新年伊始,围绕新常态下改革发展和经营管理的中心任务,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在积极顺应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新变化,对新一年工作进行战略部署,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亦不例外。

我们认为,新形势下各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需要适应新常态带来的形势变化,并结合自身特点,从发展战略、经营管理、创新驱动等方面主动调整发展思路。

在发展战略层面,要重新厘定战略目标,切实将转变发展方式作为首要战略选择。过去许多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注重拼规模、抢份额、讲占比、争排名。新形势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当适时摒弃以往这种单纯追求规模和速度的粗放式发展策略,逐步实现由“讲增速”向“讲转速”转变,由“讲数量”向“讲质量”转变,由“讲占比”向“讲战略”转变,切实把握国家战略、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来的新空间、新机遇,调整发展战略,谋求新的发展。

在经营管理层面,要顺应银行业存贷款利差收窄的总体趋势,积极转变盈利模式,实施业务转型升级和发展模式再造,将经营管理关注的重点从定指标、分任务、抓考核转向强化公司治理、提升风控水平和健全运营系统等方面,研究和制定“向管理要效益、向风控要效益、向服务要效益”等新的经营策略,切实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率,真正实现从粗放式管理到集约化经营的转变。

当前我国正在迎来一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创新已经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在此背景下,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加快创新步伐,通过创新引擎的驱动,延伸金融服务的触角和边际,拓展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度和广度,提升风险管理的精度和准确性,重塑发展动力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理论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与相关理论

金融创新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比特提出的,当时指新产品的出现、引进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法、开辟新的市场、控制原材料新供应来源、实行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等。其后的诸多金融创新理论都是根据这一思路提出的。

(一)金融创新的涵义

有关金融创新的涵义,大多是根据美籍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1883~1950)在1912年发表的成名作《经济发展理论》中的观点衍生而来,国内外并无标准的统一答案,他对创新所下的定义为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实行新的结合,包括以下五种情形:①一种新产品的出现;②引进一种新的生产方法或技术;③开辟一个新的市场;④控制新的原料供应来源;⑤实行新的管理方式或组织形式。

(二)金融创新理论

金融创新理论从首次提出到真正发展起来,期间经历了约束诱导理论、货币促成理论、规避管制理论、制度创新理论、技术推进理论等理论。

1.“约束诱导”理论。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尔柏。1983年5月,他发表了《金融创新的发展》一文,文中讲述了金融创新的动因,他认为金融创新是金融实体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进而消除或减轻外部对它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我保护行为,这种金融压制主要来自两个层面,其一是外部约束,主要是金融监管部门的管制;其二是内部控制,即金融机构自身所追求的利润目标、增长率、资产比率等。

2.“货币促成”理论。这种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出现,主要是由货币方面因素的变化引发的。70年代通货膨胀时的汇率、利率波动变化反复无常,可以说是金融创新的重要成因,金融创新是为了抵制通货膨胀和利率波动而出现的。如那一时期出现的浮动利息债券、外汇期货等,都是金融创新的产物。

3.“规避管制”理论。该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凯恩于1984年提出来的。所谓规避管制就是指回避各种金融管制的行为,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金融机构便会通过创新来逃避监管部门的管制,当创新后的金融制度再次稳定时,政府又会加强管制,这种管制又会带来新一轮的创新。因此,管制和规避引起的创新总是不断变化,形成了一个相互推动的过程。

4.“制度创新”理论。秉持这一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是制度学派的一些学者,如诺斯戴维斯。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一种与经济制度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制度改革,金融体系的任何因制度改革而引起的变动都可以视为金融创新。

5.“技术推进”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新技术革命的出现,特别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设备成果在金融业的应用,是促成金融创新的主要原因。其理由是,高科技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物质和技术上的保证。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创新活动。2006年12月11日由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创新指引》正式开始实施,这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到目前为止我国金融业已有长足发展,越来越能适应国际金融环境。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支持下,金融消费信贷业务已经渗透到越来越多的领域,如购车、购房、教育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上银行和电子银行业务也得到较快发展。有的商业银行甚至在自身的管理上也进行相应的创新。

(一)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历程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1977~1980年,金融创新起步阶段,恢复中国农业银行,随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也相继成立,主要任务便是金融机构的重建。

1981~1984年,金融创新发展阶段,主要任务便是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应用新的信息技术。

1985~1990年,金融创新稳定发展阶段,主要任务便是金融市场的创新。

1992年至今,金融创新的深入发展,2006年颁布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指引》,主要任务就是全面进行金融创新。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若干层面

具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产品创新方面。原来传统的贷款业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进而促进商业银行拓宽了消费信贷范围,推出更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贷款产品,如助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等多种贷款种类。另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资创业,商业银行有把贷款的领域由原来的个人贷款拓宽到投资创业贷款领域,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间业务向来是商业银行的必要收益来源,所以商业银行同样在中间业务上推出很多金融创新产品,如结算和业务上的金融创新。

2.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方面。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商业银行依托相应技术上的支持,推出网上银行和电子银行业务,此项业务可以为客户提供便利快捷的金融服务,如招商银行在1999年首先在全国启动“一卡通”网上银行业务,随后全国各大商业银行纷纷开展网上银行业务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

3.金融管理体制创新方面。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实行分业经营的管理模式,但是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看到了混业经营逐渐成为国外主流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纷纷积极探索各部门的专业化经营,如推出信用卡中心、票据中心等专业性强的部门。还有的商业银行通过控股的方式与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期货交易公司合作,进而实现诸多金融机构间的资本流动。

4.金融市场创新方面。改革开放30年来,以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为主体的货币市场已经形成。以中长期银行信贷市场、证券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为主体的资本市场也已形成。

三、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

商业银行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因而金融环境中的诸多因素对金融创新产生影响。对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宏观层面

1.金融管制。很多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动力就是从金融管制开始的。各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金融法规或条例来保障金融业的安全稳定,进而就会阻碍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最终会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活动,所以商业银行千方百计的规避金融管制而求得自身的生存发展,同时便会创造出更多的金融产品。

2.金融自由化。金融自由化的实质是国家货币当局放松管制,其中包括市场自由化、价格自由化、业务自由化等,自由化给商业银行提供了更多规避金融管制的机遇,为金融创新提供了发展的沃土。

3.科技进步。随着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进步,电子货币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原来的实体银行开始逐步向虚拟银行进行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将深刻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产品服务与种类、业务结构等。基于科学技术的金融创新不仅降低了服务成本、提高了服务速度、拓宽了服务渠道,最重要的是能够更多地满足客户的服务需求。

(二)中观层面

中观层面的金融创新是指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后,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中介功能的变化。这个层面上金融创新的动因来源于政府和金融机构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在金融过程中的内部矛盾,他们防止或转移经营风险和降低成本,为更好地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目标而逐步改变金融中介功能,便创造了一个新的高效率的营运体系。

(三)微观层面

1.追求利润最大化。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微观经济实体,它的经营目标便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利润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商业银行经营水平的核心指标,因此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便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通过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活动才能规避风险,规避管制,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例如,2003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采用股份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便能更好地为股东服务,赚取更多的利润。

2.满足社会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富裕的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投资以便能够更好地利用手头的资金来获取更多的利润。但是不同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需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开发自己独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来满足广大各户的需求。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跟得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才能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才能更加广泛的开拓自己的市场。

3.应对竞争。随着市场的发展,金融业内部竞争不断加剧,各商业银行为了能够攫取到更多的市场利润,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竞争。面对如此巨大的竞争压力,各商业银行便开始进行金融创新,旨在自己能够在竞争中不会被淘汰。我国商业银行开始关注消费者的需求,以便您能够创造出让人最为满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来抢占金融市场的高地。

四、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创新的对策

要想我国商业银行进行创新,就要接受好的、先进的、科学的创新理念,理念上的创新便是金融创新的指挥棒。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服务社会民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这一目标要将金融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服务实体经济、转变发展方式、市场规律、风险控制四个导向。

(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导向

实体经济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沃土,我们要通过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业务创新,将金融资源及时高效地投放到实体经济最需要、带来更多综合效益的领域中去,更好地促进与实现实体经济与银行业间的良性互动。

要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是我国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当前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是要通过金融创新完善融资服务。要加快商业银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建设完善社区和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尤其是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要更加注重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同配合,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同时,还要通过金融创新进一步发挥银行业在社会融资中的服务功能,积极加强与证券、保险、基金等方面合作。

要有利于提高服务便利。金融创新要致力于提高金融服务便利性,满足国家重点领域的金融需求,创新服务渠道和业务产品。要积极创新资产管理业务,大力发展电子银行、银行卡等业务,以便能够全面提升客户满意度。

要有利于节约社会交易成本。节约社会交易成本既是银行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金融创新的本质要求。要积极开展有助于降低资源配置成本、风险管理成本方面的金融创新来降低银行自身发展的成本。开发运用各种新型技术,来降低客户的信息成本、等候成本、交通成本等。

(二)坚持转变发展方式导向

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步伐加快,特别是社会各界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期盼提高,越来越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来推动商业银行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商业银行要结合自身资源禀赋制定特色化经营、差异化竞争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并要持续减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商业银行要积极优化内部管理,为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改进绩效考评体系,加快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同时也要自身市场定位,科学确定创新重点,合理配置创新资源,做到金融创新与自身管理水平相适应,与资源支持能力相匹配。

(三)坚持市场规律导向

良好的金融创新应最大程度实现自身发展与适应市场需求的有机统一。满足市场需求是金融创新实现价值的根本途径,商业银行要增强金融创新的主动性,以客户为中心开展金融创新活动,帮助客户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坚持保护为先的创新模式。创新出来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只有与消费者的认知水平、接受程度、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才可能得到广泛认可和普遍推广。

(四)坚持风险控制导向

金融创新往往涉及未知领域,为最大程度地获取金融创新收益,要防止因为金融创新积累和放大风险,实现安全与效率的统一。

金融创新要坚守风险底线。要确保金融创新不会引发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提高对创新风险的管控能力是金融创新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商业银行要按照自身的战略规划和风险承受能力,开展与自身风险管理水平相适应的金融创新,特别是多创新那些对现有金融风险具有分散和管理功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创新自身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按照风险收益对称原则,商业银行应懂得将风险配置到具有承担意愿和能力的客户上去,提高全社会的风险管控效率。

总的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正处于发展态势非常好的时期,虽然较强于发展初期,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但是只要国家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制定一些适于商业银行发展的政策,我国的商业银行就会更好地,真正的适应市场发展和客户需求。我国银行业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瞩目成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坚持金融创新,并在创新中规范和发展。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客观的讲,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还是停留在金融产品、金融服务、金融管理的狭义的金融创新上,所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朱淑真.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版.

[2]孙伯良.金融创新与经济发展.上海三联出版社,2005年7月版.

[3]唐志道.金融创新与我国商业银行持续发展.企业经济,2004(10).

[4]陈勇.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探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5]张光华.关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思考.中国金融,2004(1).

[6]顾小东.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几点思考企业经济,2003(6).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经济;实体经济;关系;策略

近年来随着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市场上的一些金融企业满足于钱生钱的游戏,没有真正地发挥金融经济的服务作用和价值,导致不少实体企业面临着资金上的困境。目前国际市场上的需求不振,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对于我国实体经济特别是外贸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虽然我国积极地发展内需市场,但是在新旧经济政策衔接的过程中,实体经济还面临着发展中的困难。2016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充分地认识到了我国现阶段实体经济面临的困难,提出了防范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的政策,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将会带来积极的影响。现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研究,更好地理清二者的关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成功。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简介

金融经济作为虚拟经济的代表,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广义的虚拟经济指的是金融业、房地产业等,虚拟经济通过交换和分配来进行,在交易的过程中产生增值,在定价上使用资本化的方式。实体经济作为我国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工业体系的完善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实体经济为人们提供了衣食住行所需要的所有物质,同时也包含了文化等精神产品。金融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有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相关讨论

(一)实体经济决定了金融经济的发展

实体经济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能够满足社会运行所需要的全部物资。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就提到了物质是决定存在的基础,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在《资本论》中直接指出了在人类社会中,不管财富的形式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其使用价值是构成物质的重要内容。实体经济作为马克思《资本论》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到实体经济对于人类财富的发展积累的影响,它决定了社会生产的正常运行,对再生产等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实体经济通过相关的生产行为,能够创造物质财富,例如实体经济生产的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物质的需求,这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实体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与建国以来实体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的基础上,我国逐渐地成为了制造大国,目前正在向制造强国迈进。从金融经济的发展历史来看,金融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出现的,金融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金融经济的出现大大地降低了商品经济的交易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金融经济是围绕着实体经济而不断地发展的,这就要求金融经济不能脱离实体经济,否则就会产生经济上的危机。

(二)金融经济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支持

金融经济能够为实体经济提供资本支持,例如通过一系列的金融操作能够帮助实体企业从市场中募集到大量的资金,从而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能够从社会中合法地吸收和募集资金,当这些资金能够进入到实体经济中时,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样金融经济也实现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金融经济的出现和发展,解决了市场经济中的信用问题,为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否则仅仅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借贷,会产生比较大的信用风险,同时也增加了市场交易的成本,使市场中的每个人都付出了比较大的代价。银行、债券等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为资金需求方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它有效地解决了市场交易中的信用问题,为资金的提供者和借贷者都提供了便利,降低了在金融经济发展完善的过程中的交易风险,从而激励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能够使实体经济更好、更快地得到资金,使企业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扩大规模进行再生产。

金融经济的发展能够降低社会融资的成本,使实体经济能够更加容易地获得资金,这也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银行将资金借贷给企业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高额的回报,当回报越高、规模越大时,就会进一步提高银行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最终提高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效率。此外随着金融经济的发展,越碓蕉嗟慕鹑诠ぞ咦呓了市场,例如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的实现对市场风险和收益进行了有效的分配,分散了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同时也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金融衍生品能够满足市场中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风险与收益的相对应,能够使不同的市场主体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资源配置,从而满足了市场中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能够使实体经济从多个方面来获取资金。金融工具的创新提高了资产定价的效率,从而使价格更好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金融经济也会反作用于实体经济

随着金融经济发展的不断完善,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隔离开时就会产生许多问题,导致实体经济缺少金融经济“活水”的支持,例如实体经济面临资金困境时就难以扩大投资和生产,或者面临着市场困境资金周转不利时就可能发生破产,这就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在金融经济的发展中,出现了不少的问题,例如资金在金融经济中打转,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中的意愿不强烈;或者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弄虚作假的现象,误导了市场和投资者,导致一系列金融风险事件的不断发展,对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都带来了冲击,甚至可能会造成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再加上金融经济与市场的关联度比较高,当金融经济发生一定的风险时,就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当债券违约等金融违约事件发生时,会在市场中产生比较大的波动,而且其风险也比较大,最终会传导到实体经济中,例如2008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开始出现在房地产次级债券中,最后扩大到了全世界,导致全世界的需求不足,严重影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其风险管理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市场监管的滞后性,当风险大量积累或者金融经济过度发展时,在经济繁荣时其风险不明显,在经济下行阶段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最终导致泡沫的破灭,引起实体经济的衰退。

三、现阶段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一)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不同产业政策的转变过程中,我国的实体经济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困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落后产能的淘汰,都对实体经济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实体经济面临着新常态,在告别过去和走向未来的过程中苦苦挣扎,转型之痛深刻地反映了现阶段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现状。再加上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发展,占用了市场中的大量资金,导致实体经济的发展动能不足,而且增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成本,我国社会面临着脱虚向实的巨大压力。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社会中的资本越来越涌向金融经济,“钱生钱”的游戏也愈演愈烈,例如今年年初的宝能与万科之间的控股大战,以及不久前宝能大力扫荡格力电器的股票,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市场上的恐慌,导致实体经济面临着野蛮人等困境。此外我国实体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税负重、政府费用多等不利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经济比较好时企业还可以承受,当经济下滑时就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例如最近我国玻璃大王曹德旺关于实体经济的论述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人们都在不断地思考我国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以及相应的对策。这些因素的存在都影响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从事实体经济的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危机。

(二)金融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策略

目前政府已经认识到了我国实体经济面临的困境,认识到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隔离局面,提出了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策略,国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了不少的支持,而且还将进一步地加强支持力度。在新时期下,要进一步地加强我国金融市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完善,从而提高金融经济的服务能力。尽管国家面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这种情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扭转,因此应当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实体经济中,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信贷支持。国家应当对实体经济中的不同行业采取差异化的金融支持,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例如对于金融经济比较活跃的区域可以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对于农村以及不发达地区的实体经济应当加强政府在金融政策中的支持力度。要不断地加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研究,探索二者的发展规律,从而协调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发展,使金融经济能够不偏离正常的轨道。此外,国家应当加强对金融经济特别是对金融产品的管理,一方面要加强对金融产品的创新的支持,同时也要加强对金融风险的管理,不断地提高金融经济中的信息透明度,使投资者能够充分地了解金融经济的风险,实现对金融风险的有效控制和隔绝,防止金融风险在市场中的蔓延。通过实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有效融合,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资金,这对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体两面,二者相辅相成。如何有效地将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在一起,发挥金融经的长处,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了现阶段我国政府的重要经济任务。面对我国实体经济发展的困境,2016年国家在营改增、社保改革等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实体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经济负担,相信2017年在国家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支持下,将会有更多的金融经济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实体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彭博.关于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策略探讨[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5,06:5-6.

[2]詹小琴.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探讨[J].商,2016,03:170.

[3]徐垠.试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J].现代经济信息,2015,10:355-356.

[4]张金钊,雷凯,陈逸.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有效性的策略[J].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