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的房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情况
我们调研了4个镇5个社区,分别是朱保镇葛疃社区、义堂镇小义堂社区和苑朱里社区、枣沟头镇陶庄社区、方城镇诸满社区。以上社区由村集体组织征收还建,已经形成规模,在全区农村住房建设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带动作用。其中葛疃、陶庄、诸满3个社区是利用土地增减挂政策推进,小义堂、苑朱里2个社区是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推进。
(一)居民楼建设情况。5个社区立足自身条件,集聚优势,稳步推进征收和建设,成效明显。其中葛疃社区开工建设居民楼16栋,完成12栋,在建4栋,完成征收382户,征收还建率达到90%以上;小义堂社区开工建设居民楼30栋,完成24栋,还建率达到60%以上;苑朱里社区建成公寓楼10栋,入住居民270户,还建率约50%;陶庄社区一期安置区11栋居民楼全部开工建设,已完成6栋;诸满社区20栋楼房已完成手续办理,12栋已开工建设。
(二)征收还建政策。在征收还建过程中,社区充分发挥村民作用,发扬民主,利用上级政策,结合自身实际,制定改造方案,征收还建实行“一村一策”, 对旧房进行打价补偿,对新房成本价销售,力求资金平衡。新旧房打价全部由“四支队伍”(党员、群众代表、理财小组、议事会)研究决定,旧房按照房屋结构打价,新楼户型面积分为多种,依据成本价还建,按照谁先签订征收协议谁先挑楼层和户型,对在规定期限搬迁的每户给予相应的奖励。为了弥补资金不足,充分挖掘各种社区资源,解决资金平衡问题。在居民楼建设过程中,同步建设沿街商业房,收益投入建设;将土地增减挂节余土地指标收益全部用于征收补偿和公共设施配套;通过土地整理发展高效农业,预收承包费用于建设等。
二、存在问题
通过调研,全区农村住房建设已经形成整体推进的框架,发展态势良好,但是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认识问题。目前全区农村住房建设运作方式很多,不同方式的资金、政策都有区别,应区分情况,区别对待,选择合适的改造方式,不可能“一刀切”。个别村社区认识上还有偏差,过分依赖政策,对农房建设十年规划目标、农村和农民是建设主体还有模糊认识。必须进行宣传发动,发挥农民积极性,挖掘农民潜力,量力而行,保持资金平衡,保证农房建设健康发展。二是运作问题。部分镇、村缺少改造谋划,不用心算账,缺少发动,工作进展缓慢,特别是对市场运作不熟悉,单纯依靠上级政策,农民出资、企业垫资发挥不够,资金瓶颈问题没有突破。三是规范管理问题。配套建设上,气上楼、暖上楼、污水处理未完全考虑,普及不够;手续的办理上还有差距,有些资料不完备。
三、需要加强的措施和建议
(一)通盘谋划抓布局。坚持统筹发展,坚持政策引导,坚持以民为本,谋划农村住房建设一盘棋,是合理布局、和谐建设、科学发展的基础,必须统一规划、全面组织、整体推进。各镇党委要高度重视,坚持 “以社区、农民为主体,先易后难,典型带动”原则,通篇布局,广泛宣传,深入发动,选择班子强或者经济基础好的社区,从政策上扶持,从力量上倾斜,加快农村住房建设。各镇要抓点带面,对试点工作要在全镇层面上去谋划、推动,帮助争取政策,争取资金,全力支持,聚集各种优势因素,促其发展。社区也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谋划新农村篇章,利用土地整理政策,挖掘各种潜力,通过开发商业、发展高效农业等方式,拓宽筹资渠道,实行整村改造,为新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领导抓推动。农房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村民切身利益,是系统工程,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推动做保证。各镇党委、政府必须把农房建设放到加快城乡发展、改善城乡居民生活的大局去组织推动,必须强化各级责任,层层谋划,全面发动,逐村研究,重点突破,着力研究各种运作方式,加快工作进度。在农村住房建设过程中,要严格规划,严禁私自翻建,保证人口聚集,利于配套,方便生活生产。镇党委、政府要专门安排一名镇级领导帮助社区工作,来鼓舞社区的改造积极性。各个社区都要在镇委、镇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阳光政务,坚持民主决策,坚持村干部、党员带头,坚持早签协议早受益,加大限期征收资金奖励力度,对上楼住户给予一定的减免水费等优惠政策,加快征收;同时采取“政策补一点,集体投一点,村民筹一点,企业借一点,施工方垫一点”等各种方式筹措资金,保障农村住房建设的顺利进行。
(三)坚持开发抓效益。农村住房建设整村迁建,先建后拆,资金需求量大,结合配套设施建设,进行必要的开发,是筹措资金、减轻农民负担的双赢之举。村社区在改造过程中,要本着配套服务的原则,坚持边建设边开发,借鉴“以地生财”经验,想方设法引进开发商业,扩大资金来源。在居民楼建设过程中,开发沿街商业建筑或集贸市场,优先出售给本村村民,其它实行社会销售,将开发收益投入建设;同时对公共服务设施实行市场化运作,由社会企业垫资建设,缓解资金难题,减轻农民负担,实现村社区、企业、居民共赢。
(四)因村制宜抓成效。农村住房建设,主体是农村、农民,要坚持“财力有限,民力无限”和 “保本求平衡”的原则,实行“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 和政府收储开发相区别,通过群众合理负担等方式筹集资金,算好明细账。各村要按照区政府《全区农村住房建设分类推进规划》,实施分类推进,本着“量力而行,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最佳改造方案,合理排出开发时序,分年度实施,逐步改造,以强带弱,以快促慢,重点发展,整体推进。要以民为本,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按照“旧房打价补偿、新楼成本销售,互找差价”等原则,广泛征求民意,对原有房屋和设施合理打价,让利于民;选择合适还建户型,成本价还建,维护村民权益。要发挥村民自治作用,加大组织推动力度,争取村民支持,加快建设。
关键词:安卓技术;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农村;服务模式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有8亿多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与城市差距巨大,导致的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而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之一是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
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党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加入到所在地的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村的信息资源水平和农民文化水平,是改变农村落后面貌,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新农村建设中,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生产科技需求,图书信息情报尤其重要。[1]3G时代充分利用Android系统,拓展智能手机服务新农村建设职能,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智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现实性意义
地方高校图书馆不但具有服务本校大学生的职能,还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和文化建设的职能。新形势下,地方高校图书馆依靠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拓展新服务模式,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必将得到广大农民朋友们的欢迎。
1.1 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信息资源优化配置
高校图书馆藏书量丰富,这些馆藏资源和不断增加的电子资源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是,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利用率多数在60%左右,尤其农业科技信息资源甚至低于10%。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后,可以发展一批较为稳定的农民读者队伍群,改变地方高校图书馆的现状,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2 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
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党工作重点之一。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及时更新农民观念,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提供优秀的电子资源。
1.3 投入小,见效快,是新农村建设图书信息情报服务的有效途径
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使用广泛,简单易学,已被广大农民朋友所接受。他们通过该系统登录地方高校图书馆查阅书目、下载电子资源等必将提高其文化素质,改善其思想观念,满足其农业生产知识需求。
2 安卓系统在图书情报检索中的应用
Android平台是Google推出的基于Linux内核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平台,不仅应用于智能手机,还广泛应用于平板电脑以及其他便携式设备。Android支持多种无线网络连接方式,如GPRS、WiFi、蓝牙等。[2]通过这些方式,Android手机可以方便地通过无线网络通问Internet和各种网络上的服务器。基于Android平台和智能手机的移动图书馆系统实现了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通讯,使得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端访问和查询各类图书信息。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日渐成熟,一个以3G 网络为基础的无线移动互联网已经显露出其巨大的优越性,使用Android智能手机上网冲浪的人们更加体会到畅快淋漓的信息获知感,掌上设备将逐渐成为未来最大的互联网终端。以手机为移动终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模式逐步走入人们的生活。
目前,基于网络化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主要有:
1)公共目录查询。高校图书馆已经实现了网络联机模式的公共目录查询服务,供用户查询本馆馆藏书目信息及用户个人借阅信息。
2)辅用户服务。主要包括图书馆最新消息,如把新引进的数据库、新提供的服务等信息在网页的醒目位置,提示用户跟踪最新的服务动态;图书馆概况,如图书馆简介、馆藏状况、机构设置;用户指南,如服务时间、馆藏布局、检索指南等;用户意见及反馈。
3)数字资源检索与下载。如光盘数据库网上检索服务、网络数据库镜像服务、在线数据库授权检索服务、自建特色数据库服务等。
4)数字参考咨询服务。图书馆数字化参考咨询服务包括自助式咨询、电子邮件咨询、信息咨询网页等。
5)网上资源导航。网络导航是将相关的信息资源预先汇集起来或建立专业导航库,然后帮助用户从网上查找所需有价值的信息。
6)用户教育与培训。网络使用户不再受时空限制,在上网查询资料的同时,随时可获得相应的教育与培训,目前的用户教育强调主动性和互动性,个性化培训正在逐步加强。[3]
3 基于安卓系统的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创新模式
高校图书馆通过远程服务方式,可提供馆藏图书查询、个人图书馆、新书推介、图书定位、电子图书下载、读者证件挂失、图书馆服务公告等服务,较好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处访问图书馆的需要。
3.1 地方高校图书馆电子资源对新农村读者共享
地方高校图书馆因国家对其办学条件和资金的大力支持,馆藏图书丰富、电子期刊与资料充足,能够满足广大学生的阅读与科研需求。其中,馆藏的大量农林、渔业、养殖和种植等专业书籍和资料,由于受专业和大学生喜好限制,使用率偏低,常处于冷置状态。基于此现状,发挥地方高校图书馆优势,基于安卓系统对广大新农村读者开放,进行图书查询、电子资源查询与下载、网络培训等,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短时间内便捷、快速实现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3.2 基于安卓系统借阅的定期送书服务
针对新农村读者阅读需求,在满足网络图书书目查询的基础上,可以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图书网络系统预借阅,图书馆根据预借阅图书数目,开展定期送书服务,把新农村读者预借阅的书籍等定期以周或月送书下乡,现场办理图书证和借阅图书,定期还书等。
3.3 新农村社区阅览室与地方高校图书馆联合办馆
广大新农村社区和村委会均设有社区阅览室、村委图书室等,在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展地方高校图书馆与新农村阅览室的对接与联合,地方高校定期把新农村读者需要的关于农林、渔业、养殖和种植等方面知识的书籍送书到新农村阅览室,实现定期交换,以方便借阅,既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借阅率,又能使新农村读者足不出村借阅到急需的图书。
4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信息时代,信息传递和服务趋向于多元化,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社会教育中心知识传播中心、信息存储和传递中心,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其可持续性发展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主要两者的协调问题、政策支持问题、资金和技术支持问题、图书借阅的保存与保管问题、图书借阅期限与信誉问题等。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利用其资源和设备等优势,主动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还需要继续探讨与实施。
参考文献
[1]张敏. 高校图书馆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的探讨[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2012(5):135-137.
[2]黄健荣等. 基于Android 系统的图书管理的研究与应用[J].信息技术,2012(7):112-117.
[3]张天等. Android 平台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2):124-125.
2013年度河南省社科联、省经团联调研课题,课题名称《基于Android系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创新模式研究》,立项编号SKL-2013-725.
关键词:混凝土;新农村;建设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国家城乡发展的统筹规划,新农村的居住建设已呈现新的格局。楼房层数的增加与开间进深都有更大的突破和要求。农村民居建筑也开始大量采用钢筋混凝土,从地基基础、上部梁板、圈体及墙体拉筋,混凝土使用都非常普遍。但因居住设计、功能划分等方面的局限,混凝土的使用存在盲目性和不合理性。
一、混凝土的特点
混凝土是指由胶凝材料将集料胶结成整体的工程复合材料的统称。通常所说的混凝土是指用水凝作胶凝材料,砂、石作集料;与水(加或不加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成型、养护而得的水凝混凝土,也称普通混凝土。作为一种硬化了的人造石材,砂、石再混凝土中起骨架的作用,而水凝的好坏对整体的包裹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混凝土的特点有原材料来源丰富,可在自然界中广泛采取,价格比较低廉,混凝土拌和的物塑性好、可调整性好、强度高、耐性好、自重大、比强度小、抗拉强度低、易干裂、传热快等。
作为一种易得易建的建筑材料,广泛运用于土木工程中。新农村民居建设中,通常是自己制备混凝土。而配合比得设计通常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在具体的制备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工程的相应特性,合理的选择砂、石、水凝等材料确定其配合比例,以达到经济适用的目的。准备好材料之后,根据不同施工要求和条件,在现场进行搅拌。
二、新农村民居特点
新民居是新农村的标志性建筑符号,同时也是现代民居文化与农业文化的全新展示。在新农村建设中,因地制宜统一的民居风格为农村的环境风貌增添了时代气息。在新农村规划建设中,有以下几种类型:产业型民居规划建设、环保型民居规划建设、生态型民居规划建设、文化型民居规划建设。针对不同的建设,应有不同的更能划分和相对应的合理规划设计。
现代新民居多半是几层楼,开间进深宽。多选用木石结构、砖瓦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形根据各地特色而有所不同。对各层楼房间功能的划分也开始明确,对相关设施如卫生设施、上下管道等基本设施需求更加完善。
三、 新农村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居住建筑很少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农民朋友对房屋设计的重要性存在认识上的不足,在资金上也很难请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对房屋进行合理的设计。在房屋的建造过程中一般都是参照隔壁邻居的式样或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样式修建新房。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设计的方案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往往不能全面顾及整个房屋的整体构造。因此,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浪费土地资源等各种问题。
在对混凝土的使用过程中,对砂石的选择也过于粗超。对水凝的选择多半考虑其经济价值,而未对其稳定性等各方面的性能作综合评估。搅拌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凭经验操作的可能。
四、混凝土在新农村民居建设中的使用对策
(一)、砂石的选择
在农村混凝土搅拌的选择上一般采用天然砂。配制混凝土的细骨料要求清洁不含杂质,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而砂中常含有一些有害杂质,如云母、粘土、淤凝、粉砂等,粘附在砂的表面,妨碍水凝与砂的粘结,降低混凝土强度;同时还增加混凝土的用水量,从而加大混凝土的收缩,降低抗冻性和抗渗性。细骨料的颗粒形状及表面特征会影响其与水凝的粘结及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山砂的颗粒多具有棱角,表面粗糙,与水凝粘结较好,用它拌制的混凝土强度较高,但拌合物的流动性较差;河砂、海砂,其颗粒多呈圆形,表面光滑,与水凝的粘结较差,用来拌制混凝土,混凝土的强度则较低,但拌合物的流动性较好。因此,在选择上应该选择粗砂。
(二)、混凝土在地基中的使用
农村房屋较城市房屋低,但选择地基的过程中在考虑防震、防滑、防变形等各。因此在建筑地基的处理中受强度、变形、动力稳定、透水性、特殊地形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混凝土的浇灌中满足地基土在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作用下不致产生局部或整体剪切破坏,同时上部结构的自重及外荷载的作用下不致产生过大的沉降。
浇灌混凝土地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充分做好混凝浇筑前的准备工作。浇筑前首先要完成实用工具的到位情况,同时要了解施工阶段的天气情况是否允许连续浇筑,现场施工机械的工作状态是否可以满足连续浇筑的要求。二是按照预先确定好的施工顺序,合理组织有序施工。为了避免接茬时间过长,导致冷缝的出现,混凝土的施工沿纵向按斜面分层循序推进法进行施工。三是混凝士的收面采用“一平、二压、一光、一拉毛”的施工工艺,加强混凝土收面的二次抹压,并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加以覆盖养护,严格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四是防止混凝土沉降而产生的塑性裂缝。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巨大工程,如何建设小康社会,是摆在中国人民眼前的现实问题。中国要实现全民族的小康,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比例中农民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大,农民的小康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基本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所谓“新农村”包括五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维持农村和全社会的安定。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农业现代化举步维艰、农民收入增长困难重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任务艰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如果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根治、不解决,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就很难赢得主动、就容易出现波折,就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造成巨大的障碍。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
由于资源、市场、体制等多种原因,中国的城乡之间的经济基础差距较大。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农民增收困难,农村体制不健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解决农村面临的各种矛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公平、达到共同富裕,实现局部的小康到全民族的小康。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农业是工业、服务业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农业的健康发展更为重要。提高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要使农村的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力 ,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使中国的农业与国际接轨,利用国际国内的两种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促进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杂草丛生的地方变成了娱乐场,崎岖的山路变成了宽敞的公路,矮小的茅草房变成了白晃晃的砖房,孩子辍学外出打工的情况也少了,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有多种因素制约着我国农村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
(一)加强对农用地的管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中国人多地少,农村土地有限,加之农业生产方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农民的增收后劲因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而不足。“民以食为天”,农民没有土地,哪来粮食?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各种各样的因素导致农用地不断减少,我国的粮食问题越显突出,要求我们规范土地管理、合理利用土地。以云南省巧家县崇溪乡河玉村为例,多数家有两个孩子,如果两个都是男孩子,孩子长大以后必定有一人要修建房屋,多数人都把房子位置选在平坦又高产的自留地,导致许多农民在房屋周围种点菜吃的土地都没有。在房屋设计上也很浪费土地,例如,很多农民喜欢在正房前面设计一个很宽敞的院坝,个人认为这种修建设计极度浪费土地资源,虽然一家人浪费不了多少土地资源,但每一家都这样留一个宽敞的院坝,中国的农村加起来要浪费多少优质的土地资源呢?其次是土葬,以我们巧家人的风俗,亲人死后入土为安,都喜欢土葬,以我的家乡为例,漂亮的精致石头坟墓越来越多,后代子孙的攀比心理越来越强,都要把自己老人的坟墓修建得体面,这严重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加强对新农村的建设,相关部门制定合理且有效的农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迫在眉睫。
(二)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创建规范乡村医院的各项制度。
虽然我国现阶段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在不断加大, 农民的医疗有了更好的保障,但农民一旦遇到大病医不起,遇到小病舍不得医的情况。究其原因,一是农民还是最基层最平困的群体,遇到大病即使有农村合作医疗的保障,但报销下来还是要几千元甚至几万元,这个数字对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是他们一家几口一年的收入,子女要上学,老人要吃药,一家几口要生活,所以,当他们遇到大病,多数是在家找土方子治疗,而不是去大医院看医生;二是药价太贵,服务费更贵,农民对药品价格反映强烈,医院不是盈利机构,不能把药品作为医院的赚钱工具,当一个病人进入这家医院看病的时候,此时,医院拥有的药品对病人来讲是绝对垄断性的产品,病人根本不知道药品的价格是多少,也不可能和医院讨价还价,病人处于弱势,站在消费者的立场,医院应该要让病人知道药品的价格,据了解,有的药品医院的卖出价是买入价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医生为病人服务,是理所应当的,医生的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值也体现在其工资上,不能额外的在病人身上收取乱七八糟的费用。有的农民看病甚至不带农村合作医疗本,他们说,“如果我不住院,带起医疗本去输液也同样要用将近一百元左右 ,我纯粹去买点药回来吃吃看,不好了再输液”,所以农民遇到小病舍不得医。
农村的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稍微大一小点的病就得跑到县城里医治,普通农村家庭中某人一场病意味着返贫,全家人以后这年的生活没着落。不断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 新型社区 社区价值体系 动力机制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随着城镇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加强城镇社区建设,成为完善城镇功能、强化城镇管理、加强城镇服务化的迫切要求。新型社区价值体系作为新型社区的价值支撑必然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新型社区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
社区价值体系是社区价值观念的体系,是指社区居民所共享的价值取向(经济取向、娱乐取向、文化取向等)、文化氛围和思想状态等。新型社区价值体系主要是指在新时期城市、乡镇和农村的社区所应呈现出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及文化氛围等。
二、新型社区价值体系构建的动力机制
新型社区价值体系构建的动力主要有两个方面:外源动力和内源动力。内源动力主要包括社区居民、社区文化,社区组织、社区环境等内部要素,外源动力主要包括经济、制度、科技等外部要素。
(一)外源动力
1.经济方面
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快速转型是社区价值体系重构的根本动因和“最终动力”。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居民认可的消费观念不断提高,社区建设成本欣然成为人们可接受范围之内,即新型社区价值观念得到改变,这是经济高速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如果经济达不到,人们根本无暇去考虑建设。当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有的国家结构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面临转型,社区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环境,它与人们有着最直接的关系,所以社会快速转型也是社区转型的根本动力,是新型社区价值体系重构的根本动力。
2.科技发展
经济发展促进了科技发展。新型社区的社区设计、房屋设计、社区内设施的建设都是科技发展的产物,人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生产优质材料,为社区的发展提供了基地、提供了参考标准,如房屋设计、社区绿化等,房地产商在建房时,也要参考设计,这都基于一个前提——科技发展。
(二)内源动力
1.传统缺陷
传统社区是趋于感情化的,社区内各种工作也都是基于人际间关系和经验的,但是过多感情因素的投入会使人失去理智。因此,只有感性和理性相结合,才能使社区呈现最佳状态,道德和法律的共同作用才会趋于和谐。社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积累的过程,也是文化自身循环发展的过程。索罗金的文化类型论曾指出,社会历史就是不同文化类型的更替和循环,历史的发展是有周期性的,社会发展过程存在内在的必然性,任何一种基本文化类型都会通过耗尽自身的能量发生优势转移,使社会历史呈现出从理性文化到感性文化,再从感性文化到理性文化的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2.需求增加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类,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如果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人类的生理机能就不能正常的运转,就更无法去寻求高一层次的满足。而新型社区的建设价值观念的转变也是人们物质需求向精神需求转变的产物。社区成员需要的满足和社区福利的提升是社区价值体系重构的内在动因和“思想动机”。
3.利益主体的分化
利益主体的分化与整合是社区价值体系重构的直接原因。利益主体就是利益的追求者,改革前中国社会的利益格局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这是由中国经济的单一性和阶层的单一性决定的,改革之后,经济呈现多元化,中国也出现很多阶层,利益主体开始分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激发了社会的活力,促进了新生事物的形成,推动了新型社区的形成。
4.文化观念多元化
社区居民来自不同的地方,所接受的文化观念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的很多价值取向不同,这样的人同时居住在一个社区,他们可能会有谈吐、衣着等方面的不同,对于很多比较传统的人是很难接受的,因此传统社区就无法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但是新型社区不同,新型社区的各方面都是一种创新,是一种与传统相对的,新型社区价值体系必然包含居民的文化观念的交杂、矛盾和融合。
5.管理的理性化趋向
传统社区的管理多依靠情感方面的调和,由邻里关系的程度和社区居委会的调节两部分组成,新型社区则不然,新型社区的管理更趋于理性化。理性化管理是相对于人性化管理而言的,它是指管理在过程中,企业任何人员都要按照企业制度法规办事。这是一种机械化管理。传统的社区模式倾向于人性化管理,没有明确条文,而新型社区模式的产生则是随着规范而生,它规定着各部门职责,并对权利的行使进行约束,在社区内,社区各项活动都有明文规定,居委会按照章程办事,办公人员趋于年轻化,这是一种由情感性向理性化的转变。
三、结论与讨论
价值体系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内化的过程,原有的价值体系会不断地去内化新型的价值体系。现在我们可以说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但当再过去一千年,我们就可以说中国有六千年的文化,是历史的结晶。社区发展是我国发展的最基本的方面,社区价值体系也是国家价值体系的组成部分,诸多因素共同催生了价值体系的变化,由传统到新型,这是一个发展一个创新。
参考文献:
[1] 董淑芬:《科学发展观与南京城市新型社区建设》[J].科学发展观与南京“两个率先”高层论坛专辑,2004,(04)。
[2] 葛微,张广敏《建立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的几个问题》[J].开放时代,2001。
[3] 王力平,许晓芸. 西北地区城镇化内源动力解析[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