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第1篇

突发事件应对中做好政府新闻工作的重要性

按照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007年1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的分类,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实际上,突发事件不仅只有这些。除公众安全之类的突发事件外,严重扰乱和影响一地经济发展秩序、政治稳定(包括政府公信力)的事件,同样也会是突发事件。简言之,突发事件就是事涉公众利益保障的危机事件,只要事件内容严重关系生命、财产、信用这些有序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件的保全与维护,都可能被称为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因其事发突然,短时间内各方力量交集,矛盾尖锐对立,各种新闻媒体密切关注,往往对政府的正常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很可能会大幅度降低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这种结论是基于管理学上的水桶原理得出的,即水桶容量取决于水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将这一原理换一种表述方式,我们称之为管理负效应的增倍,即管理负效应所产生的危害冲击力会远大于管理正效应所带来的积极建设力,俗语所谓“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因此,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和提升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政府务必妥善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而要使对策能及时有效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其间的一个重要要求就是政府务必重视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信息沟通、新闻和舆论引导工作,以便尽快公布实情,抚慰民心,稳定社会公众情绪,争取舆论的配合与支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为政府迅速有效地开展其他应对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撑。

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新闻的原则

根据突发事件管理的特性,按照法治精神和现代管理理念的要求,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新闻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依法管理。现代民主政治要求建设法治政府。政府在突发事件新闻工作中同样要依法行政。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中的新闻、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工作,相继出台了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003年8月,中央相继发出《关于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工作的通知》和《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当前思想理论领域的形势和下一步工作措施》两个文件。2004年2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制定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8月29日对其进行了再次讨论修订。此外,200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对突发事件中的新闻、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工作作了相当详尽的规范。各地方、各部门也为落实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要求,纷纷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出台突发事件新闻应急预案,规范突发事件新闻工作。可以说,这些法规政策为政府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支持,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做到了严格遵循法规政策的要求,就能在原则方向上指导政府做好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工作。

第二,以人为本。政府在新闻的全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一,要告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所采取的以人为本的施救策略。其二,政府要为新闻媒体采访提供应有的方便,要理解媒体、宽容媒体,不阻挠或者逃避记者的正常采访报道。其三,新闻稿件和重要信息的渠道与形式多样,可以考虑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新闻,通过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形式信息,方便社会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其四,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时,要注意稳定和体谅突发事件中受害者的激动情绪,做到耐心细致,冷静客观,不做过激反应。

第三,及时公开。突发事件发生后,为了迅速平息事态,减少社会危害,政府必须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与此同时,在新闻中,政府力争做到及时主动,在第一时间公开、准确、全面、权威的信息,以稳定公众情绪,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疑虑、猜测和境内外媒体、互联网站不准确的报道,积极掌握新闻报道和舆论宣传的主导权。实践中,一些普通事件之所以能形成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之所以能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危害后果,有时就与政府未能及时公布事件发展的实情密切相关。例如,2010年2月21日凌晨,山西省多地民众因相信地震谣言而露宿街头,这就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辟谣太慢直接相关。

第四,严明责任。这包括明确政府内部信息上报和外部新闻中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工作责任,既有积极作为的工作义务,又有消极过犯中的追究责任。首先,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相关单位和人员要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层级政府关于突发公共事件报送的有关时限规定。下级政府部门要及时如实向上级政府报告实情。报告应采取书面方式以信息的形式报送,紧急情况可先通过电话等快捷方式分阶段、分步骤地报告,随后补报书面报告,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其次,政府应该按照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建设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工作规程。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分类,确定新闻的层级政府和组织机构。新闻内容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不得违反事实,不得泄露国家秘密。未经授权或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新闻。对违反法纪规定、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消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五,分类处理。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危及公共安全并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及时组织新闻。对于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的事件,公开报道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损害民族团结和损害我国国际形象的事件,“涉及中国名牌、国家免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出口产品重大质量问题”①,则要慎作报道或不作报道,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向上级政府乃至向更高层级的政府直接上报事件实情,听从上级政府的指令,开展后续工作。可以说,突发事件的对外新闻,原则上予以公开,特殊情况下则要做好事件的保密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新闻的策略

政府要做好突发事件中的新闻工作,除坚持以上五个工作原则之外,还应采取合适的新闻策略。这些策略可包括平时的学习演练策略和突发事件应对全过程中的新闻策略。

第一,政府在平时要做好预防和演练工作,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政府知道如何有条不紊地开展新闻工作。为此,政府要建立健全境内外舆情收集、研判机制。要组织专人跟踪、收集、分析境内外新闻媒体对突发事件的相关报道,及时做好个案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提高新闻的针对性和引导舆论的有效性。更为重要的是,政府相关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学习突发事件处理的相关法规政策,事先制定出本地区、本部门突发事件新闻应急预案,掌握突发事件新闻的基本策略,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第二,在突发事件处理早期,政府官员要临危不惧、处变不惊,要把握好先机,及时披露突发事件信息,引导媒体客观、全面、公正地进行报道。情况较为复杂的突发事件,在事件起因不太明确的情况下,可能会引起公众猜测和恐慌时,要坚持“快讲事实、慎讲原因”的策略,力争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实情,力求尽快消除谣言,稳定公众情绪,防止因政府失声而出现谣言四起、事态恶化的情形。因此,遇到突发事件,政府官员要在打造透明、法治、责任、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指导下,迅速抢占舆论先机,及时主动突发事件的基本情况,保证公民的知情权,赢得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的主导权。

第三,在突发事件处理中期,政府官员要坦诚面对媒体和社会公众,采取的具体措施及取得的效果,展示处置危机的具体行动,尽早赢得舆论的支持和广大公众的谅解和信任。新闻时,要统一口径,建立信息核实机制,权威性的新闻消息,坚决防止猜测性、歪曲性报道。在召开新闻会时,要保证新闻记者拥有必要的采访发问时间,新闻发言人应当耐心细致、实事求是地予以解答,而不要出现答非所问、一问三不知的情况。如发现媒体有不实报道,应及时通过适当方式予以澄清;如遇到境外媒体的歪曲性报道,有关主管部门应及时组织对外报道,以正视听。总之,在突发事件处理中期,“突发事件的新闻要把握4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信息的材料也是围绕这4个‘有利于’准备的。既保证内容,又要从形式上下些工夫,保证信息传播的最佳状态”②。

第四,在突发事件处理后期,政府要总结经验,妥善善后。首先,有关部门要对事件发生、应急处置过程、新闻和舆论引导的情况及效果进行全面总结和评估,上报有关领导。其次,“对参与重大突发事件新闻和新闻报道中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应予表扬,通过适当方式进行褒奖;对工作不力,不守纪律,导致新闻报道和舆论引导不力并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③。最后,政府针对突发事件新闻的失策之处,要学会利用媒体重建声誉、重塑形象。

总之,做好突发事件新闻工作,能够尽快凝聚人心,赢得舆论支持,为政府应对好突发事件打下坚实的舆论基础。此外,这也体现了媒介化时代政府工作的与时俱进,体现了政府的责任和良知,体现了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因而是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所期待和要求的。[本文获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DC10040221]

注 释:

①③《江西省突发事件新闻预案》,2008年3月19日,江西省政府信息公开网,xxgk.jiangxi.省略/bmgkxx/szjj/gzdt/tfggsj/200803/t20080319_2847.htm

②孟建:《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与舆论引导研究》,《中国应急管理》,2007(3)。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

 

一、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的措施

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突发事件管理工作成果往往决定供应链企业在突发事件中的命运,以下措施对成功管理突发事件至关重要:

(一)突发事件的确认与评估

在突发事件爆发之初,往往是突发事件处理的最佳时刻,进步恶化,就有可能进入漫漫无期的持续阶段,甚至可能进入突发事件剧烈阶段,最后导致企业破产甚至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灭顶之灾。而对稍纵即逝的时机和刻不容缓的关头,供应链企业的当务之急是在第一时间启动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领导小组的工作,让它充当企业突发事件管理的核心,协调指挥,全盘把握。如果企业从来没有建立这样的管理小组,那么应当迅速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组成山企业高层管理者、相关的职能部门乃至企业外部专家组成的危机处理小组,并视情况设置危机控制中心,明确规定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之间的职责分工、相应权限和沟通渠道。

突发事件处理小组组建后,由相关负责人奔赴现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突发事件的各个方而,进步确认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引起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了解突发事件发生的详细经过。了解突发事件的受害者及受害情况等等,以形成对突发事件的正确认识。

一旦确认了突发事件,突发事件处理小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突发事件的发展趋势,对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影响和后果,对企业能够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针,对人员、资源保障等重大事情作出初步的评估和决策。

(二)突发事件诊断

突发事件诊断是企业根据突发事件的调查和评估,进而探寻突发事件发生的具体诱因的过程。论文参考。在危急时刻,可调配的资源十分有限,企业需要通过突发事件诊断判断出突发事件产生的真正根源,对于不同程度的突发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理,弄清病因,对症下药。

通常,导致企业突发事件的根源有外因和内因之分。突发事件外因是由经济萧条、政治动乱、自然灾害、传染病疫等外部危机对企业构成威胁的相关危害因素,其危害幅度广,危机根源比较直接,属企业不可控范畴。危机内因是因管理不善导致企业陷入经营窘况的相关危害因素,受人的主观能动影响,危机根源错综复杂,但属企业可调控范畴。

针对突发事件外因与内因的特点,企业突发事件主要应诊断内因。

企业分析引起突发事件的种种诱因,通过整理突发事件与突发事件诱因的关系,为下步的制定突发事件处理策略提供依据。

(三)确认突发事件处理方案

企业突发事件处理的总指挥官,应发挥团队最高统合战力,从可行的方案中,选择较为合适的方案。若能根据突发事件管理期拟定各种解决突发事件的行动方案,从中择一,宣布实施,此乃最理想的状态。

但是万一供应链企业并没有事前突发事件管理的防范措施,这是一般资源不足的中小企业较常出现的问题,企业管理者则应亲率相关部门的负责人赴第线指挥坐镇,当场讨论如何处理并立刻实践行动方案。选定方案前的突发事件决策过程,应根据评估结果和诊断结果列举各项抉择方案,权衡各方案利弊,从中选定一个方案。方案的选定过程,以头脑风暴和决策树法较佳,因为这种逻辑判断法考虑到每行动方案及其后果。值得注意的是,即便在紧急情况下,前述的评估、诊断、辩论、方案选定等过程也不应该放弃,但时间可以尽量缩短。

(四)组织集中力量,落实处理方案

这是突发事件处理的中心环节,公众和舆论不仅要看企业的宣言,更要看企业的行动。由于突发事件反应的资源和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平均地使用力量,突发事件反应就可能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或者是没有抓住突发事件中的主要矛后而导致重大的损失。论文参考。因此,突发事件反应行动应有主次之分,通过前面的突发事件评估和诊断环节,找出主要突发事件的重点,首先解决危害性较大、时间要求紧迫的问题,再着手解决其他问题,这样的突发事件处理才是有效的。

当突发事件呈现在企业领导人面前时,必须立即行动起来,认真应对与处理。论文参考。在突发事件处理的过程中,企业如果能够遵循突发事件处理的一般原则,按照突发事件处理的方针措施步步为营,那么不仅使突发事件得到遏制、削减和恢复,企业甚至可以把突发事件看成一次发展的契机,抓住机会,实现新的跨越。

二、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措施选用原则

(1)应与潜在危害存在的概率相适应

弹性供应链策略由于具有不增加(或很少增加)系统对资源的占用,在正常运营情况下,很少增加运营成本,所以,对于存在突发事件潜在危害的供应链系统应首先选择弹性供应链策略,其次考虑鲁棒性供应链策略。

(2)应与突发事件的产生环节和影响环节相适应

对于以原材料供应为主的供应链系统,应该首先考虑设立和增加战略应急库存、备用供应商和采用多种“供应——服务” 模式的组合;对于以产品市场需求为主的供应链系统,应该采用延迟制造计划、灵活的营销策略与销售价格等;对于以产品生产过程为主的供应链系统,应该采用延迟制造计划、标准化的产品设计、标准化的工厂布局及作业流程、并发业务流程方案代替顺序业务流程方案等;而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协调、组织内部上下级之间合理的决策权力分配、组织内部员工之间信息的合理交流与共享等将全面提高整个供应链系统对风险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3)应与供应链的总体发展战略相适应

在供应链总体战略要求增加最终产品品种的情况下,可采用延迟制造计划;对于采用全球供应链和准时制生产的制造业,采用战略应急库存和备用供应商就十分必要。

(4)应与可能产生的技术经济效果相适应

在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中,战略应急库存必然引起库存成本的增加,备用供应商和应急采购必然引起采购成本的增加,多种供应—服务模式的组合也可能引起运营成本的增加。在制定正确的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策略时,应该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对突发事件的类型和潜在危害进行预测与评估的基础上,对以下技术经济指标进行评价:突发事件可能造成危害的强度与突发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采用应对突发事件策略可能带来的收益与成本的比较。

三、结论

国内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管理意识普遍不高,突发事件防范意识比较淡薄,突发事件发生时处理手段和方法都不够成熟。本文通过对突发事件和突发事件管理理论的研究,并结合国内突发事件管理的分析,可以得出,要进行有效的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管理,至少应做好以下几个方而工作:(1)在日常的管理中企业要不断提高突发事件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只有居安思危,才能防微杜渐。(2)积极作好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前的准备工作,制定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管理计划,建立供应链企业突发事件预警系统。(3)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积极做好突发事件的公关工作:保持沉着冷静的态度;快速组建危机管理小组,启动突发事件管理计划;主动做好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做好媒体管理工作,争取新闻界的理解与合作;邀请公正、权威性机构来帮助解决由突发事件产生的危机等。(4)供应链企业要本着对消费者和社会公众负责以及开诚布公的态度展开突发事件公关活动,突发事件化解后还应采取必要的形象恢复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陈志祥.采购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05).

[2] 马士华,林勇.采购供应链管理第二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8).

[3] 牛鱼龙.中国物流经典案例[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10).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  涉外旅游  旅游突发事件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一个非常敏感的行业,任何突发事件的发生都可能影响旅游业发展的稳定性。旅游突发事件是指在旅游业内外突然发生,并对旅游业和相关产业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旅游突发事件包括旅游业内突发事件和旅游业外突发事件两种类型。旅游业内突发事件,主要体现在和旅游业密切相关的利益链条上,如旅游三要素:旅行社、旅游交通、酒店住宿。旅游业外突发事件主要发生在旅游业外部,表现为宏观政治、经济背景或客源市场的改变。

 目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和中职院校都开设有涉外旅游专业。该专业属于旅游管理专业群范畴,鉴于该专业的涉外性较强,其教学内容与专业群其他类似专业不尽相同。例如,旅游管理类各专业重要的两门课程《导游实务》和《旅游政策法规》都涉及了旅游突发事件的处理,但涉外旅游专业在基本知识的学习基础上,应侧重学习如何处置涉外旅游的突发事件,培养该专业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进行高层次的思维,从而提高他们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

 一 pbl教学模式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置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的教学模式是一种让学生通过解决不确定,具有正确答案的真实性问题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是由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构成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barrows & tamblyn,1980)。而旅游突发事件处理的方式或策略,本身在处置程序和方法上不尽相同,在不违背旅游从业人员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学生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或创造性思维,从而找到比较好的或合适的解决办法,因此,对该专业进行旅游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培养的教学,采取该教学模式比较适合。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包括:(1)呈现问题情境。(2)研究问题。(3)重新研究问题。(4)交流与回报。(5)反思与评价。结合该教学模式在涉外旅游专业关于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课堂教学的实际应用,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1.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

呈现给学生的问题情境,应该与本专业学生在旅游事务中所关注的紧密联系。除了教材中出现的有代表性的旅游突发事件,教师还可以列举工作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或亲身经历的旅游突发事件,以及社会上影响较大、媒体披露的重大旅游突发事件。如2009年10月14日,4名外国游客在桂林乘坐热气球丧生的事件;2010年8月23日,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遭劫持而发生的流血事件;2009年4月13日,泰国政坛冲突升级重创泰国旅游业事件;2011年4月10日,桂林发生的游客与村民冲突、孕妇被推倒抢救无效死亡事件;2011年3月11日,发生在日本的地震和海啸及地震引发的福岛核泄漏事件等。这些旅游突发事件案例具有真实性、代表性、典型性和复杂性,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对学习过程保持更高的满意度,从而为引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和探讨做好铺垫。

 2.发散性或创造性地研究问题

 由于旅游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复杂性,特别是涉外旅游突发事件,处理起来会更加困难。如何技巧性、艺术性地处置旅游突发事件,就需要在教学上下更大的功夫。例如,2003年我国爆发的“非典”疫情,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经济冲击波,我国旅游业遭受重创,国内旅游业如何应对?因为本议题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涉及旅游行政管理部门、酒店业、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市场营销部门等在发生该疫情后应如何应对的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pbl教学模式下的“工作白板”操作方式。首先确定学习议题,然后制定行动计划,进而记录解决问题的想法以及亟待澄清的学习论题,在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后,重新组织学生探讨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方法和策略,以及这些处置策略的可行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倡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找出超乎标准答案的各种不同答案乃至最佳答案。 

最后,再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进行交流汇报,或者进行辩论,让学生不局限于“盲人摸象”式的学习,从而对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策略有清醒和全面的认识,起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效果。

 3.探究式的反思与评价

 为了帮助学生提炼所学到的东西,帮助学生概括和理解知识的应用情境,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进行“元认知”性的自评,反思自己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方法或策略的过程和结果,思考其他学生提出的策略的异同点,从而进行互评。另外,教师可在贯穿教学过程的评价基础上进行诊断性的评价,对不同学生个体、学习小组提出的方法和策略进行评估;同时,针对旅游突发事件,教师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尝试着进行评价,帮助学生提供换位思考的空间。

 二 pbl教学模式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置教学中的优缺点分析

 通过笔者教学观察和调研,不少高校和中职院校针对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大量采取了案例法教学,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也不例外,基于问题学习教学模式正是基于案例法教学模式基础上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也受到了学生的好评。因此,该教学模式在培养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处置旅游突发事件能力上值得应用和推广,进而也对其他方面的教学起到了借鉴作用。

 该pbl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在针对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的教学中,教师应时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互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对旅游突发事件案例情境进行采集和提炼,这就对任课教师提高了要求,要求教师有从业的经历,能够提供旅游突发事件的真实案例,而不是道听途说的案例。其次,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地参与到pbl教学模式中来,并将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旅游突发事件的相关案例是pbl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该类型案例不管来源于教材,还是从业经历,乃至媒体报道的事件等,都有一定的真实性、代表性和典型性,都能从实证的角度有效地阐述教学内容。该教学模式下,学生首先应该理解教材,进而能对各种案例进行融会贯通。采用该教学模式,能对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现场演习,能让涉外旅游专业学生与旅游从业市场进行“无缝”对接,提高他们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pbl教学模式的客体是学生,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在对该专业认知的基础上,若能让他们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的学习中保持良好的满意度,能学会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能够进行深层次的思维,提高自己的动脑和动手能力,则善莫大焉。

 pbl教学模式尽管应用性较好,但同时也要注意该教学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课时量较大、知识量不足、师生互动的积极性亟待提高、问题答案的不确定性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需要认真考虑如何处理这些局限,扬长避短,让教学效果最大化。

 三 pbl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涉外旅游专业学生进行旅游突发事件处置策略教学,pbl教学模式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教学平台,改进了知识传播机制,促进了师生互动,甚至能起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鉴于本专业的特殊性、涉外性,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1.语言过关,综合素质过硬

 由于涉外旅游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一些涉外性较强的旅游岗位,在旅游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更需要培养其较强的语言能力,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旅游突发事件,处理起来复杂和困难,所以需要该专业学生在外语学习上要转变象牙塔式的外语模式,接触更多的领域,能用外语和旅游突发事件中的外国游客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双语教学”,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提高语言能力。

 该专业学生要在课堂上的pbl教学模式中有意识地不断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进而拥有过硬的综合素质。

 2.转变角色,树立应变意识

 应用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力争让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即设身处地地思考问题。例如,如果我是旅行社部门经理、导游或司机,碰到旅游突发事件应如何处理?同时,对于比较敏感脆弱的旅游业,教师应该经常提醒学生具备危机意识和应变意识。例如,教学设置中,恰逢上课时下暴雨,教师可以随机安排问题情境,旅游团推迟出游计划,计调和导游分别应该怎么做?

 3.学会学习,培养团队意识

 学生在pbl教学模式下由于问题情境的提出,应该学会独立自主地进行调查研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旅游业是一个各行业链条高度联系的产业,处理旅游突发事件不仅需要涉外旅游从业人员具有清醒的大脑,果断干练的做事风格,同时也需要具备团队意识。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要有意识地参与其中,积极踊跃地发言,树立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4.加强修养,树立大局意识

 本教学模式,除了培养涉外旅游专业学生处置旅游突发事件的能力,学会技巧性地甚至艺术性地处理旅游突发事件,还要培养其处理旅游突发事件的抗压、抗干扰能力,培养其健康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树立大局意识。并能够在处理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加强自身修养,顾全大局,以集体为重,以国家为重,为涉外旅游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最新旅游安全事故防范措施与责任认定处理办法实用全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

 [2]郑向敏.旅游安全概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9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

 [4]温秀.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影响、诱因及预警机制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4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地方政府 媒体应对

后改革开放时代以来,不同性质和类型的突发事件不时爆发,严重危害了社会公共利益,也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以往的突发事件处理实践表明,如果政府不能完成好突发事件处理中的媒体应对这一“软任务”,常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突发事件处理中维护社会稳定有序这一“硬任务”目标的达成。因此,为了全面有效地做好突发事件处理,政府就必须要重视提升完成“软任务”的能力,在突发事件应对中采取合理适当的信息沟通、新闻和舆论引导工作。

突发事件中做好政府媒体应对工作的重要性

按照2006年1月8日国务院颁行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2007年11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对突发事件的分类,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难、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实际上,突发事件不仅只有这些。除了公众安全之类的突发事件之外,严重扰乱和影响一地经济发展秩序、政治稳定(包括政府公信力)的事件,同样也会是突发事件。简言之,突发事件就是事涉公众利益保障的危机事件,只要事件内容严重关系生命、财产、信用这些有序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件的保全与维护,都可以被称为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因其事发突然,短时间内各方力量交集,矛盾尖锐对立,各种新闻媒体密切关注,往往对政府的正常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如果管理不善,媒体应对和舆论引导工作失策,很可能会大幅度降低公众对政府工作的评价。这种结论是基于管理学上的水桶原理得出的,即水桶容量取决于水桶最短的那块木板。将这一原理换一种表述方式,我们称之为管理负效应的增倍现象,即管理负效应所产生的危害冲击力会远大于管理正效应所带来的积极建设力。因此,政府务必要重视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新闻和媒体应对工作,以便尽快广布实情,抚慰民心,稳定社会公众情绪,争取舆论的配合与支持,通过各种形式的信息为政府迅速有效地开展其他应对策略提供有力的支撑。

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媒体应对失策之处

综观最近几年来突发事件爆发后地方政府所采取的媒体应对的失策之处,主要体现在:

信息迟缓。实践中,一些普通事件之所以能形成突发事件,或者突发事件之所以能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危害后果,有时就与政府未能及时公布事件发展的实情密切相关。例如,2008年贵州瓮安“6・28”事件,从一起单纯的民事案件,最终酿成一起严重的打、砸、烧群体性突发事件,这背后当然有其深层次的社会原因,但与事件发生伊始当地政府没有及时做好信息、舆论引导工作也十分相关。又如,2010年2月21日凌晨,山西省多地民众因相信地震谣言而露宿街头,这就与当地有关政府部门辟谣太慢直接相关。

逃避媒体采访。突发事件发生后,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不是想着积极与媒体沟通,如何赢得社会舆论和大众的支持,而是敷衍塞责,逃避媒体的正常采访。例如,2009年6月中旬,当媒体曝光武汉经济适用房摇号出现“六连号”事件。面对这一严重危及政府公信力的突发事件,6月22日上午,武汉市政府新闻办专门召开新闻会,通报“六连号”事件的具体情况,可新闻会仅仅开了55秒钟,没有提供任何记者提问和新闻发言人答询的时间,被网友戏称为“史上最短新闻发会”。

封堵信息传播。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的规定,突发事件爆发后,地方政府有责任向上级政府、公众和媒体通报事件的真情,但少数地方政府官员第一想到的却是封堵信息传播,为此乃至贿赂或收买记者及相关知情人隐瞒事实真相。或者是地方政府官员采取简单的“割箭式”方法治疗“中箭者”的“外伤”,表面化地处理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盲目地以为只要删除几个网帖就能平息突发事件中的舆论批评,却不知这样的处理反而会适得其反。

虚假信息。突发事件爆发后,有时地方政府官员出于片面的维稳考虑,向公众和媒体虚假信息,严重影响到政府公信力和对突发事件的顺利处理。例如,2005年11月21日,哈尔滨市政府在一天的时间内了前后理由不一的停水公告,其中后一公告是对前一公告的纠正。事实表明,市政府先前的虚假公告不仅没有起到稳定社会公众情绪的作用,反而引起了更大的社会恐慌。

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媒体应对的策略

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出现媒体应对失策之处,其根源主要在于一些政府领导没有完全树立法治行政、责任行政、透明行政和人本管理的理念,没有深刻认识到信息沟通、新闻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要性,当然也包括相关人员欠缺媒体沟通技巧的因素。基于此,根据突发事件管理的特性,按照法治精神和现代管理理念的要求,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媒体应对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依法管理。政府在突发事件媒体应对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行政。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突发事件中的新闻、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工作,相继出台了各类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2004年2月11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根据中央有关规定制定的《关于改进和加强国内突发事件新闻工作的实施意见》,并于2007年8月29日对其进行了再次讨论修订。此外,2005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2006年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都对突发事件中的新闻、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工作做了相当详尽的规范。各地方、各部门也为落实中央和上级政府的要求,纷纷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构,出台突发事件新闻应急预案,规范突发事件新闻工作。可以说,这些法规政策为政府做好突发事件媒体应对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支持,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做到严格遵循法规政策的要求,就能在原则方向上指导政府做好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对。

以人为本。政府在媒体应对的全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其一,要告知社会公众和新闻媒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所采取的以人为本的施救策略。其二,政府要为新闻媒体采访提供应有的方便,要理解媒体、宽容媒体,不阻挠或者逃避记者的正常采访报道。其三,新闻稿件和重要信息的渠道和形式多样,可以考虑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新闻,通过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形式信息,方便社会受众及时了解事件真相。其四,政府新闻发言人在新闻时,要注意稳定和体谅突发事件中受害者的激动情绪,耐心细致、冷静客观地解答记者的提问,不做过激反应。

及时公开。在新闻和媒体应对中,政府力争做到及时主动,在第一时间公开、准确、全面、权威的信息。在突发事件处理早期,坚持“快讲事实、慎讲原因”的策略,分阶段、分步骤地滚动新闻信息,以稳定公众情绪,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疑虑、猜测和境内外媒体、互联网站不准确的报道,赢得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的主导权。

严明责任。政府应该按照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新闻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建设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工作规程。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分类,确定新闻的层级政府和组织机构。新闻内容不得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不得违反事实,不得泄露国家秘密。对违反法纪规定、蓄意封锁或随意散布消息,造成重大消极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分类处理。对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等危及公共安全并造成一定影响的突发公共事件,政府应及时组织新闻。对于涉及重大政治性、群体性的事件,公开报道可能危害国家安全、损害民族团结和损害我国国际形象的事件,则要慎作报道或不作报道,但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尽快向上级政府乃至向更高层级政府直接上报事件实情,听从上级政府的指令,开展后续工作。可以说,突发事件的对外新闻,原则上予以公开,特殊情况下则要做好事件的保密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与方法范文第5篇

不确定性多属性决策的方法很多,“动态博弈网络技术”问题是研究在进展过程中,项目内容动态变化下的网络技术,包括在动态网络下阶段状态的评估定级、关键链的管理、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等主要问题。动态博弈网络技术常常用于突发事件的管理,突发事件管理的博弈双方为“突发事件”与“突发事件管理者”。针对于我国石油供应危机所对应的突发事件及其应对可看成双方在不完全信息下的博弈,又由于应对主体需利用资源的调度去减缓或消除危机,故可利用网络计划予以刻画。这一过程会随着应对主体的应对而使博弈双方的博弈地位不断地发生变化,动态博弈网络技术的应用使然。

二、基于动态模拟网络技术的国外石油供应策略

根据动态博弈模型,对我国石油开发策略的选择进行博弈分析。设定:

1.局中人。

“危机管理者”与“危机事件”,其中“危机管理者”为我国政府,“危机事件”为石油供应危机。

2.策略空间。

危机事件:根据我国进口石油运输线路的安全情况,将石油供应危机事件划分为两种状态S1、S2,危机事件的状态空间表示为S={S1,S2},其中S1代表我国石油进口通过马六甲海峡处于正常通航条件下的石油供应状态;S2代表马六甲海峡处于不能正常通航条件下的石油供应状态。两种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为pij(i,j=1,2)。危机管理者我国政府在石油供应危机中可选择的策略。

3.石油供应量与保障率的关系。

根据策略选择的不同,石油供应保障的程度也不同。石油供应保障程度用供应保障率表示,其取值范围为0到100%;按照我国石油的需求量与各方案的相关因素,结合专家调查法确定石油供应量与保障率之间的关系。

4.方案评价。

根据我国石油进口各路径、管线的长度、运输能力、预期投资及成本等因素对各方案评价。假定博弈双方危机管理者(我国政府)与危机事件(石油供应危机)共进行两轮博弈: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管理者先将本国生产的石油用于消费,将其记为方案Ⅰ;在博弈的第二阶段,我国政府有五大类方案可供选择,即{d1,d2,d3,d4,d5}。按照方案的评价结果d1,d2为较优的备选方案,分别将它们记为Ⅱ,Ⅲ;由此形成的博弈第一阶段的策略空间为{Ⅰ},在博弈的第二阶段的策略空间为{Ⅱ,Ⅲ}

5.支付函数。

设危机管理者的支付向量为二维向量,其中第一分量表示供应保障率,第二分量表示成本。

6.状态转移函数。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事件以概率pi选择第i种危机状态,定义第二阶段的状态转移函数为pij=(fa1,i,j),其中,a1表示在博弈第一阶段针对危机采取某种方案后预计达到的保障率;i表示转出状态,j表示转入状态。根据预先的信息设p11=0.95,p12=0.05;p21=0.5,p22=0.5。

7.两阶段动态博弈过程及支付情况。

8.危机管理者的决策目标、决策准则与预案的生成。

(1)决策目标:在第二阶段博弈结束后,石油供应危机应能被控制(即第二阶段的预期保障率要尽可能达到100%),在此约束下成本越小越好。如果第二阶段博弈结束时保障率没有达到相应的标准,可以通过支付较高的补偿成本,预计补偿1%的保障率所需支付的成本为5单位,决策准则采用期望成本最小原则,成本用C表示。(2)预案生成。通过计算、比较可知:如果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事件以状态S1出现,则危机管理者的最优策略是在博弈的第一阶段选择方案Ⅰ,在博弈的第二阶段选方案Ⅱ;如果在博弈的第一阶段危机事件以状态S2出现,则危机管理者的最优策略是在第一阶段选择方案Ⅰ,在博弈的第二阶段选方案Ⅲ。即若我国石油进口通过马六甲海峡处于正常通航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选择为在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基础上,加大建设泰舍特至纳霍德卡石油管道的力度;而在马六甲海峡处于不能正常通航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选择为在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设中缅线,即把来自中东和非洲的石油,经远洋油轮从印度洋运至缅甸实兑港输送上岸,再通过长达900公里的输油管线经过缅甸曼德勒、云南瑞丽,直达昆明,或延伸至重庆。

三、结论

1.我国石油供应危机事件可以博弈双方危机管理者(我国政府)与危机事件(石油供应危机)进行动态博弈来模拟刻画。

2.在马六甲海峡处于不能正常通航条件下,我国政府的选择为在利用本国石油资源的基础上,积极建设中缅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