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县域经济运行分析

县域经济运行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县域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县域经济运行分析

县域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力线路;变压器损耗;承载电流;可靠经济;运行方式

Abstract: The power lines run in real time conditions, and transformer load current real-time operating data is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line and transformer economical and reliable operation of the basic data; fully ensure reliable operation of power lines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grid, while th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ransformer, the transformer is to reduce the attrition rate and improve the power factor of the transformer power supply side to improve its operating efficiency.

Keywords: power lines; transformer losses; carry current; reliable economical; Run

中图分类号:TU99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电力线路是电力能源输送的“钮带”,而电力变压器是汇集与分配电能的主要电气设备。电力线路在运行过程中受负荷潮流与鸟害、绝缘子融雪闪络、大风刮上的异物等气候条件下的变化,对电力线路的运行带来了不可靠的因素;变压器在接受与传输功率的过程中,其自身的电能损耗在30%左右。针对电力线路如何排除不可靠因素,即及时调控线路承载负荷潮流,实时保证电力变压器经济运行是电网连续可靠、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降低电网损耗的重要措施。

二、电力线路可靠运行的保障

最关键的一个基本数据就是持续允许的载流量,这个载流量不但是理论上计算的结果,而且与气温、持续时间的关系尤为密切;依照载流量计算方法和提出了的界限条件,当导线温度在700C时,其载流量可提高25.3%-27.9%。最大允许载流量的定义将导体允许温度的限制转化为最大允许电流的限制,称作静态下的增容;研究表明,当导线温度提升为80℃时,导线输送容量可提高20%左右。这一方法对于一些受热载荷限制的电网,在迎峰渡夏工作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为控制决策提供较为清晰条件。

由于环境状况是不断变化的,环境温度、风速、弧垂、张力和光照等相关的测量技术的日益成熟,对动态热定值系统是能够依据实际测量,来确定导线在实时环境中的载荷能力,动态热定值的预测是体现其应用价值的重要趋向,如何做出正确性的判断,需要做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相关性的数据支持。

三、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方式择取

变压器综合功率损耗:是指变压器有功功率损耗和因其消耗无功功率使电网增加的有功功率损耗之和。

综合功率损耗也是有功功率损耗,变压器的经济运行是立足于电力系统总体最佳降低损耗的方法,在有效节约有功电量的同时,其无功功率的补偿达到最佳的效果;是降低电网损耗的有效途径。

变压器功率损耗计算公式:

(1)有功功率P=P0+kTβ×2Pk ①

(2)无功功率Q=Q0+kTβ×2Qk ②

(3)综合功率PZ=P+kQ×Q ③

其中Q0≈I0%×SN;Qk≈Q0%×SN

式中:

Q0—空载无功损耗(kvar)Pk—额定负载损耗(kW)

I0%—空载电流百分比 β—平均负载系统

Qk—额定负载漏磁功率(kvar)kQ—无功经济当量(kW/kvar)

P0—空载损耗(kW)SN—变压器额定容量(kVA)

kT—负载波动损耗系数(kT≈1.05)

无功经济当量kQ的物理意义是:变压器每减少1kvar无功功率消耗时,引起连接系统有功功率损耗下降kW值,所以kQ值的大小和变压器在系统中的位置有直接关系。

因此用无功当量kQ来计算变压器无功功率消耗引起系统电网有功功率损耗的降低值,从而得出变压器经济运行综合功率节约值。以综合功率损耗最小为最佳。

变电站的电源是按照国家电网公司要求“N-1”的原则配置的,两台变压器在配置上电压比(变比)相同、阻抗电压相等、接线组别相同、容量比不超过3:1,符合并列运行的条件。

(1)变压器并非在额定功率时最经济,当变压器的铜损和铁损相等时才最经济,即效率最高。两台及以上主变压器的变电所应绘出主变压器经济运行曲线,正确计算变压器经济负载系数,确定其经济运行区域,在负荷小于临界负荷时,单台运行。负荷大于临界负荷时,两台并列运行,使变压器处于最佳的经济运行区。

(2)三相负荷不平衡率越高,其损耗也越大,按照变压器低压侧三相电流不平衡率不得超过10%的规定。计算、调整平衡变压器的三相负荷来降低变压器损耗。

(3)合理调配变压器的并列与分列的经济运行方式;按照负荷变化规律、台数组合等因素,优先考虑技术特性优及并分列经济的变压器运行方式。

(4)在满足变压器运行负载的前提下,按电源侧实时电压值,对变压器运行电压分接头进行优化调整,保证其在额定电压下运行,有效降低变压器的损耗,提高其运行效率。

四、结论

变压器经济运行,是调度员掌握变压器运行过程中,其电压、电流、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实时数据,按其负荷的趋势,来做出调整运行方式,使变压器在其损耗最小,效率最佳且合理的参数下运行;当然对变压器的运行过程中的温升、工况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在迎峰渡夏和度冬保电中,电力线路和变压器试验情况、运行情况要在掌握的前提下,来保证安全、可靠、经济运行。

【参考文献】

[1]贾红琴.李俊平“供电系统经济运行方式的优化”[J].甘肃科技 2008(06)

[2]杨晶华“综述电网经济运行的技术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02)

县域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2篇

一、推进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的必要性

(一)县域经济的相对独立与协作

经济区域的划分只是按照一定相关地域、行政区划和产业类型等相对标准进行区分。在现代市场经济视野下,就按照经济资源合理配置运作区域而言,经济区域的划分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即并不存在绝对的经济区域界限或绝对独立的经济区域。县域经济作为区域经济以行政区划为标准的经济运作单位,一方面反映出县域经济自身相对独立空间的经济资源配置范围,而更多地反映出中国经济行政运作经营特征。而在现代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从经济运行区域效益最大化要求实际出发,经济区域划分应该以优化经济资源配置流转,提升资源利用效益为标准。也就是说,经济区域的划分是相对的。县域经济的限定词是“县域”,而县域是一个行政区划概念。因此,某种意义上以县域划分经济区域,存在一定不合理性。但就理论而言,概念的运用是为表达思想的方便,故而本文依然把县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来使用。

虽然近些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特别是一些传统资源比较富集的地方更是如此。但某些地方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并不能说明县域经济优势就已经发挥出来。由于各地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源状况、产业特色、地理区位等影响经济因素复杂纷呈,客观上决定了区域经济资源配置的复杂性,决定了县域经济协作关系是影响县域乃至更大范围经济区域经济发展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县域经济协作更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升区域经济及县域经济发展力。实践也证明,县域经济协作良好,县域经济的整体资源优化和产业协作优势等核心竞争力就能更好地发挥出来。总而言之,经济区域内的经济运作单位具有相互依存的共生性特征,县域经济发展的协作平衡对于经济区域的良性循环发展至关重要,某种意义上它是区域经济运行规律的客观要求。因此,充分挖潜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优势,进一步研究推进县域经济协作,是内蒙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提升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力的重要战略。

(二)县域经济协作发展面临的问题

内蒙古县(区旗)域经济发展运作目前基本上仍然处于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县域经济发展各自为战状况。这种状况阻碍现代市场经济县域协作机制的形成,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一定程度破坏了区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影响制约着区域整体经济发展力的进一步提升。

县域经济协作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一,观念意识方面的问题。经济协作是现代经济运行的重要理念,协作联合蕴含着经济资源效益和发展力的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对此需要进一步明晰认识,也要对县域经济协作优势和环境条件进一步深化认识。其二,从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划定经济协作区域。内蒙古地域广泛,各地经济资源情况不同,如何从内蒙古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构建经济协调协作机制,首先要客观科学地认识各地经济发展情况,采取符合实际的统筹政策措施,构建协作密切、互动有力的经济协作区域。其三,管理体制制约问题。由于行政区划限制及与之相关传统经济发展规划决策影响,县域经济仍然基本上处于各自为战状态,经济协作缺乏主动性,出现各自为利的不协作、不协调情况,甚至出现 为追求地方政绩和使地方利益最大化而进行以邻为壑的恶性竞争现象。其四,利益协调机制问题。由于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利益整合机制,发展过程的利益摩擦与对立常常使地方政府更加突出自我利益中心意识,区域经济资源浪费问题突出。例如,目前客观存在的经济类型相同或者相邻的经济开发区重复建设问题。其五,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和布局存在问题。由于长期县域经济各自为政的产业政策,使得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存在诸多问题,而且由于县域经济各自为战的局势,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涉及各方利益,具体运作存在相当困难。

二、大力推进内蒙古县域经济协作

县域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县域经济;农业

依靠科技进步是加速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科技进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因。

一、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

第一,县域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农业及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第二,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方针。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够奠定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第三,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充分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第四,县域经济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务工收入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主渠道。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是非农产业。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成为农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特点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市、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保定市各县(市) 经济均获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与河北省内的较发达的县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2012年,保定市GDP总额为2720.6亿元,省内居第五位,就整体而言,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因此,推进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已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农业在占比分布不均

比如涿州、高碑店市的非农产值比重较高,农林牧渔增加值比重较小,农业在这两个地方县域经济发展中作用不明显;而定州市农林牧渔产值占比相对较高,达到达到35%,可见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在经济发展中又起到了关键作用。

2.乡村人口比例大,城镇化水平低

几个经济相对落后县市的乡村人口比例都较高,除涞源和涞水外,其他几个县(市)乡村人口比重都在90%左右,从劳动力结构来看这些 农业劳动力比重也远高于其他县市。

3.县域经济效益不高

由于受产业结构层次低和经济运行质量等因素的影响,保定市县域经济中发达县域与欠发达县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地区差距的扩大使欠发达地区的资金、人才、劳动力等要素不断地 向发达区域流动,将会影响地区间合理分工的实现。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1.体制制约。区县的责、权、利不统一,管理体制还不完善;区县政府对经济调控的空间很小,方法比较单一;尤其是当前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后,县域经济面临着融资困难、土地供给矛盾、发展空间狭小等制约较为突出。

2.机制制约执行力较。对区县的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健全,部分机构和人员依赖思想严重,执行力不强。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政绩,造成部分项目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缺乏长远的战略考虑。

3.人才保障乏力。区县劳动力素质整体水平较低人才缺乏,科技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缺乏;乡镇企业技术人员少,整体科技水平偏低,人才流失现象也较为严重,无法满足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四、科技创新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1.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积极申报企业研究中心,利用好中心资源、平台、机制对产品进行研发,提高企业的科学创新能力;科研院所要与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创造性,为企业发展牵线搭桥,创建科技发展平台。

真正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中,体现经济价值,把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2.推进技术创新,在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上求突破。要认真落实关于鼓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创新,争取国内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技术专家参与我市关键技术研究,参与或承接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抓好一批技术成熟、先进适用,对行业发展和区域经济有牵动作用的优秀项目进行示范和推广。要加强科技成果鉴定评审与奖励,完善成果评审鉴定和奖励制度,把真正能体现我市自主创新和科技研发最高水平、最具特色科技成果评选出来并加以重点扶持,使其成为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亮点。

3.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优势主导产业,围绕我市太阳能、纺织等优势领域,努力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吸引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入,形成相互配套、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同时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鼓励有条件、有优势的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进一步扩大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和产品的规模。要加快运用信息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和支持企业用信息技术嫁接传统产业。

4.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在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上求突破。要依托各工业园区,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高新技术企业服务中心等平台,加快推进创新型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引导和鼓励创新人才、创新要素和创新成果向科技园区和优势企业集聚,形成开放协作的运行机制,实现公共科技资源共享。以行业骨干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共建产学研示范基地,促进产学研结合,实现互利双赢。

参考文献:

[1]董正信,田雅娟.保定市县域经济发展评价[J].经济论坛,

2008(6).

[2]周民良.科技创新与县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5).

县域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4篇

摘要: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处于重要位置。经济发展与金融发展有着密切的相互关系。本文根据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理论,分析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地方金融支持的现状、差距及问题,揭示了造成县域金融抑制的原因及根源,并提出了切实有效完善县域金融支持的措施。

关键词 :县域经济;金融支持;融资

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统筹安排经济资源而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哈罗德- 多马模型与内生增长模型均证明储蓄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率,因此有效的金融支持将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区域内资本积累,促进县域社会经济全面进步。本文将分析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机构的作用和金融支持的现状,归纳金融支持的问题及不足,探讨问题成因,并提出强化地方金融支持、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

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是金融体系的终端环节,对支持辖区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县域经济在金融支持的作用下快速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但应该注意到作用背后存在的差距与缺陷,充分发挥金融支持贡献的潜力。

(一)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1.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经济结构处于转型期。以湖北省为例,2014 年湖北省县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省县域生产总值达到16365.49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3%,增幅高出全省0.6 个百分点,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为59.8%。2014 年,县域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8.9∶50.8∶30.2调整为18.1∶51.1∶30.8,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995.45 亿元,占全省比重为44.8%,第三产业增长11.8%,县域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2.县域经济构成成分复杂,综合性明显。县级行政单位是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重要桥梁,是联系宏观与微观、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枢纽,包含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民营经济等多种所有制形式,以及集体统一经营和个人承包经营(农村)多种经营方式,部门齐全、行业众多、功能完备,是相对完整的经济运行体系和基本单位,涉及诸多生产领域和非生产领域、经济管理职能部门、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二)金融支持的现状

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提供的金融支持体现在满足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主要指非大额金融投资的贷款需求。县域经济综合性强,包含农户、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和基层政府组织多种金融需求主体,不同类型主体根据金融机构业务范围、自身需求特点等,形成了互有倚重、相互交叉的金融需求- 供给网络,主要可以分为“三农”金融需求、县域工业化金融需求和城镇建设金融需求、民营经济发展金融需求和居民消费金融需求,具体金融机构对金融支持的对接情况如下表所示。

二、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金融需求旺盛与金融供给抑制之间的矛盾随着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中单个微观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明显扩大,引发信贷需求总量快速增长,而同期县域金融供给却相对不足,旺盛的金融需求和抑制的金融供给间存在矛盾。具体表现为:

1.金融需求与供给数量上的差异。由于商业银行及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商业化运作,其将防范金融风险、保持业务的稳定运行和获取最大限度利润作为首要经营目标。受此驱动,国有商业银行普遍推行城市发展战略,商业银行战略重点在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其信贷资金重点投向城市和工业项目,对县域“三农”金融需求、民营经济发展需求关注不足。

2.金融需求与供给质量上的差异。不同的经济主体在融资需求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其金融需求的形式特征如规模、渠道、期限等存在差异,表现出多层次性特征。此外伴随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长期资金借贷和中间业务需求相对增加,对金融创新产品和创新业务需求亦不断增长,原有较为传统、单一的融资方式、业务种类、金融产品种类和数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变化的金融需求。

(二)金融资源来源与去路之间的矛盾

县域金融资源特别是农村金融资源的逆向流动导致的“抽血”效应是长久以来存在的,主要表现为储蓄资金大量外流的现象,即储蓄资金由基层金融机构向上级金融机构集中、信用社向国有商业银行集中、农村向城市集中的逆向流动趋势。以湖北省为例,2014年一季度湖北省县域金融机构增量贷存比为41.4%,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3.1 个百分点。导致逆向流动的原因包括某些金融规定导致的制度性流动、商业银行自身经营战略导致的经营性流动、商业银行追逐更高利率的逐利性流动以及邮政储蓄、保险系统等渠道行流动。“抽血”效应势必会加剧地区信贷资金的紧张程度。

(三)金融资源在县域内分布不均匀的矛盾

县域金融资源分布呈现较为明显的不均匀状态,信贷投向与需求对接失衡,表现为有限的金融资源在多种类经济主体之间不均衡分布。商业银行为防范风险,加强资金的集约管理和审慎经营。中小企业贷款额度较小,风险偏高,贷款管理成本高,预期收益低,因此县域商业银行贷款结构不平衡,有限的信贷资金明显偏向大中型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即主要满足了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建设金融需求。在金融需求总量规模不能得到满足的情况下,更凸显了“三农”、民营经济发展金融需求紧张态势。

三、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县域企业发展水平缓慢,加剧信息不对称局面县域民营经济多为中小企业,多数仍处于发育期,由于运转不规范、管理制度落后、财务不透明等缺陷,加剧了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间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信息不对称会带来“逆向选择”效应和“道德风险”,并提高了单位交易成本,降低了商业银行的预期收益率。进而促使银行采取信贷配给措施,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境。

(二)金融中介服务缺失,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县域经济体内,缺乏基本的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如担保公司、评级机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金融中介服务严重缺失,导致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县域经济体内部分经济主体无法通过完善的担保服务来满足贷款需求;此外金融中介服务组织弱化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也无法发挥。

(三)组织形式缺陷,信息传递滞缓

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按行政区划设置总行、省级分行、地市分行、县支行,形成了“三级管理,一级经营”的组织模式格局。而县支行缺乏信贷自主权,贷款核查、审批多由一级分行或总行负责。管理权限与经营主体的不匹配、深层次银行科层结构和过长的委托—关系链条,影响了信息传递速度和效率,加剧了信息不对称;同时影响贷款发放速度,降低资金时效性。

(四)不合理行政干预

金融机构按照行政区划和政府层级设置的组织结构,使得地方政府对于辖区内国有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行政影响力。部分县级政府为了达到县级经济的快速增长,强制要求县域内金融机构为当地的基础设施或招商引资项目进行资金支持,争夺有限的金融资源。在信贷资金投向已经偏向工业化和城镇建设融资需求地情况下,不合理行政干预更加剧了其他经济主体的融资困境。

四、完善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重构县域金融体系

应该完善重构现有县域金融格局,使之适应县域经济发展,使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有序竞争,并引入民营金融机构,满足多层次的融资需求。

1.强化县域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农业发展银行应该明确其性质及定位,发挥政策性金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融资导向、杠杆作用,填补商业性金融功能的空白,为农业生产、科技开发与推广、基本设施建设等作为信贷支持重点,保护广大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2.优化组织机构。商业银行应该优化现有组织结构,例如县级支行可以结合各个县域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市场发育状况、货币化程度等方面的实际进行分类重组,根据金融趋同、鼓励适度竞争的原则,按照业务量的大小对县级支行进行优化组合和调整,重新规划布局。此外,应该扩大基层行信贷自主权,进一步清理和减少对基层机构的干预,增加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投放力度。但同时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防范体系,加强内部控制。

3.完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通过组织制度和产权制度的创新,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在经济发达地区,改建农村商业银行,通过满足农村内部中小企业和经营大户的资金需求来争取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与农业银行形成互补关系。在欠发达区,成立由农户入股按合作制原则发展的小额信贷合作社,为入股农户生活和自给性生产提供小额信贷。

4.规范发展县域非正规金融。放松金融市场进入管制,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种形式的民营金融机构进入县域金融市场,缓解现有金融功能有限和信贷供给不足的局面。有条件地允许民间金融合法化,鼓励正常的民间借贷。但同时要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监管,完善相应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降低不稳定风险。

(二)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和征信体系建设

1.加强县域信用体系建设。征信系统是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和支撑,是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物质基础。积极推进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完善征信系统监管体系,建立县域经济信用等级评定机制,改善县域社会信用环境,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效率。

2.健全金融中介机构体系。通过培育、引入有规模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担保机构、评级机构等,为中小企业提供财务、信用增级、信用担保等金融服务,提高企业信息透明程度和财务管理能力,弱化信息不对称,保证企业资金运用的时效性和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三)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应该转变县域政府职能,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服务和创造良好环境上来,将能够由市场机制调节、中介组织参与、企业自行决策的事务交还相应经济主体,减少对于具体市场行为的参与和干涉。推进财政、金融和投资等各项配套改革,通过改革,解决好政府越位、错位和缺位的问题,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机制。

参考文献:

[1]刘吉超.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评述及其反思[J]. 企业经济, 2013, (2).

[2]范闽, 伍绍平.县域经济与金融支持问题研究———基于湛江市县域经济的实证[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 2008, 23(6):101-109.

[3]赵福松, 杜劲.产业转移背景下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金融深化的关系思考[J].商业时代, 2012, (9):135-136.

县域经济运行分析范文第5篇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