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利率调整;宏观经济背景;政策含义

现代经济中利率是联系金融领域与实际经济活动的纽带,是货币传递过程中的枢纽,因而历来被各国政府作为宏观经济调节的重要工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利率逐渐成为影响经济主体决策的重要参数,在国民经济运行中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率政策也日益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6年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启动,发展的10年中我国利率基于不同时期宏观经济背景进行了特点鲜明的两轮利率大调整。1996-2002年,通过连续八次降息,以及随后新的加息通道的形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值得研究。以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和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代表,两轮波动如图1所示:

一、1996年至2002年八次利率下调及其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从1996年5月1日至2002年2月21日,人民币利率连续8次下调,平均约每8个月即下调一次,幅度之大,史无前例。通过连续降息,利率水平从高位一直调至低位,达到建国五十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一年期存款从年息10.98%降至1.98%,降幅达82%;一年期贷款从12.24%降至5.31%,降幅为57%。存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5.98个百分比,贷款平均利率累计下调6.92个百分点。且总体来看,期限越长降幅越大。五年期存款比一年期存款降低多2.07个百分比,贷款多2.43个百分比。这八次降息幅度大、密度高,分析其背后的宏观经济发展状况及政策含义,进行逐次观察。

(一)1996年两次降息:反通货膨胀的尾声

1993年,我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这一动向,中央银行1993年5月和7月连续两次调高利率,并且决定从7月开始再次开办保值储蓄业务,以保护广大储户的利益。为了进一步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市场和经济,1995年1月和7月又两次调高了存款利率。经过三年的努力,以治理通货膨胀为首要任务的宏观调控基本达到预期的目标,金融运行基本保持了平稳发展的态势。

1996年是实施“九五”计划的第一年,就总体宏观经济状况来看良好,但微观层面上却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一年的宏观调控依然定位在反通货膨胀和实现“软着陆”上。然而,此时历时三年的适度从紧的大环境使我国经济出现新变化,物价涨幅已经出现大幅回落,固定资产投资明显减缓,银行存款增量出现了大于贷款增量的现象,这种情况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并不多见。据统计,1995年的上半年,金融机构新增各项存款已大于贷款达4000亿元以上。这就为中央银行5月1日下调存贷款利率创造了条件和空间。第一次利率下调十分有限,利率总水平仍然偏高。从物价变动情况来看,1996年上半年全国物价上涨幅度已低于7%,并呈现继续回落的势头。而相当多的企业不仅未能摆脱亏损的局面,有些企业的效益还在不断的滑落。鉴于此,在上次利率下调之后仅三个月,再次降低了存贷款利率。

1996年的这两次利率下调仍然是前期反通货膨胀的延续与微调,主要目的在于适当减轻企业负担,促进国民经济的秩序健康发展。它是我国利率调整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二)1997-2002年的连续降息:稳健货币政策的逐步推进

1996年成功实现“软着陆”之后,1997年继续呈现“低通胀,高增长”的良好态势。随着国家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落实,国家经济形势继续保持稳步健康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买方市场基本形成;二是虽然经过96年利率的两次调整,物价的跌势有所趋缓,但仍以下跌的惯性不断回落;三是企业经济效益虽有所好转,但仍未走出困境;四是国内需求出现不振的迹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趋缓。因此,央行决定在10月23日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

1998年时,我国面对的国际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席卷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逐步显现,周边国家货币不断贬值,给人民币的币值稳定和扩大国外需求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国内需求回升力不够大,消费品市场依然维持买方市场格局,商品零售物价涨幅从1997年9月开始,逐月都是负增长。此外,自1998年9月9日日本率先降低利率以来,美国、英国、加拿大、欧元区国家及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紧随其后,使全球利率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在这种国际国内环境下,1998年3月25日、7月1日、12月7日的三次高频降息成为我国经济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一部分。三次下调使得人民币存款利率平均累计降低1.15个百分点,贷款利率平均累计降低2.22个百分点,存贷款利差同时缩小。

到1999年,尽管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达到8.3%,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加快,但前期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因素仍未能获得根本解决,还不能断定经济是否已整体步入回升。主要依据是:第一,我国出口仍继续下降。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其货币贬值使它们在出口方面具有的价格优势,对我国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已经显现出来。第二,在居民消费仍然不振的同时,居民储蓄仍进一步增强。1999年第一季度居民储蓄存款新增4446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51亿元。第三,在投资方面,一季度的投资增长无法形成持续之势,其原因是上年财政政策的效力逐月递减,企业的盈利能力还继续保持在低水平。为此,又发生了1999年6月10日的降息。

其后美国、日本和欧盟三大“经济体”自2001年以来经济增长持续下滑,带动世界经济增长步伐持续放缓。这对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较明显的影响,尤其是外贸增幅下滑,致使外贸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下降。国内经济增长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如投资需求虽有积极财政政策大力拉动,但民间和社会投资需求没有充分的激活;消费需求增长尚不稳定,增加农民收入还需要下大力气。2001年我国GDP增长呈现逐季下降的趋势,消费物价指数也是连续数月下降。在分析国际、国内金融形势的基础上,央行在2002年初进行了自1996年以来的第八次降息。

总的来说,这一轮大幅的降息是针对我国在国内经济发展微观结构尚有问题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下经济增长放慢,投资和消费趋缓,出口大幅回落,市场有效需求不足,物价连续负增长,出现通货紧缩趋势等状况,及时采取扩大内需的稳健货币政策的重要举措。

二、2004年至2007年的四次利率上调及其宏观经济背景分析

连续8次利率下调之后我国经济在低利率环境中稳定发展,然而也出现了经济过热和流动性过剩等新的问题,由此引发了新一轮利率调整。

(一)2002-2005利率首次微调:加息通道的形成

“非典”过后,200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一些新的情况:物价水平结束低迷状态,在粮食和食品价格的带动下开始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加快;能源、电力等供应开始紧张;实际利率连续达9个月为负,造成居民储蓄存款增幅持续下降、房地产业虚假繁荣、大量资金脱离银行体系“体外循环”等诸多问题。同时,国际市场美元利率不断上调。从2003年7月至2004年9月,随着国家一系列降低经济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出台,而在央行采取的诸多货币政策操作中,调整法定存贷款这一传统的工具却迟迟不用,使人们对加息的预期逐渐形成。

2004年10月29日,央行终于决定调整银行存贷款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中长期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短期,体现了利率杠杆作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的政策意图。这一次的调整幅度虽然不大,但却是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信号。也是自1995年以来的首次升息。

(二)2006-2007利率小幅上升:流动性管理时代

首次加息以后,2005年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经济增长的重工业化特征明显,并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负面影响;二是固定资产投资势头得到了暂时的遏制;三是消费市场走出“非典”的影响,恢复性增长,结构也趋于合理。在进一步巩固宏观调控成果,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的目的下,2006年利率进行了两次适当的微调。分别在4月28日上调金融机构贷款基准利率和8月19日同时上调存贷款利率。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为强劲的国际收支顺差持续加剧和人民币升值压力,外汇占款成为我国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部分,信贷增长过快、资本市场价格井喷等流动性泛滥造成的问题成为中国经济主要矛盾,从而流动性管理成为央行最重要的目标。2006年至今已经5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且每个月以高利率定向发行票据来收紧市场上过剩的货币流动。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明显,专家估计,市场上仍有将近6千亿的资金在寻找出口。在存款准备金调整的空间逐渐缩小的被动局面下,权衡加息可能带来的更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央行在2007年3月18日仍选择了加息这一手段以促进内部平衡。小幅度的加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依然不大,主要起着警示的作用。流动性过剩仍然是央行面对的首要问题。

三、驱动我国两轮利率大调整的基本因素综述

通过上文对我国近两轮利率大调整的经济背景和政策含义分析,不可否认利率是有力的货币政策工具,我国利率调整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里程;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时代特点和时代矛盾。利率水平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正在不断加强。

理论上决定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银行成本、平均利润率、借贷期限和借贷风险,而经验表明,借贷资金市场上的利率水平是在一定的水平基础上波动的,影响其波动的主要因素有借贷资金供求状况、社会经济运行周期、预期价格变动率、税率、历史利率水平、国际利率水平、汇率、国家经济政策等。我国存贷款利率的高低,由中央银行根据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来决定的,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从这两轮利率调整来看,驱动我国利率调整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1、利率政策随着宏观经济状况和目标的调整而变化着,宏观调控的重心决定利率调整的方向。其中,低利率政策为刺激经济增长,市场恢复活力发挥了积极作用;高利率政策旨在抑制经济过热,治理通货膨胀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中国的利率调整正努力与市场相适应,自由化市场化是引导利率政策特点的趋势。3、利率政策与其他货币政策相协调,政策组合决定利率的微调特点。4、经济环境的外在冲击需要利率调整以熨平其影响。5、宏观调控部门借利率调整来表明决心与调控意向,向社会传递“宣誓效应”。

影响利率变动的因素很多,抓住利率政策的动因为分析利率变动趋势提供了依据。从现阶段特点来看,我国已经进入了标示着流动性管理新时代的加息通道。

参考文献:

1、江其务.中国宏观调控转变中的利率政策[J].财贸经济,1999(10).

2、胡维熊.利率理论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3、边维刚.当前利率政策特点、效应和存在问题分析[J].南方金融,2002(10).

4、柳松.央行九年首次加息:调控效应与政策含义[J].南方经济,2005(2).

5、陆前进,卢庆杰.我国利率变动的宏观经济效应分析[J].新金融,2006(10).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第2篇

总的说来,我国的政府环境审计目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几年的探索,逐步明确了以下一些问题:在审计对象上,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在审计类型上,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在审计内容上,受上述审计对象和审计类型的影响,目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主要包括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使用和管理的审计,对环境保护投资项目的审计,对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有效性的审计等内容。其中的后两项内容,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展开的。

政府环境审计今后的发展,是继续探索环境审计理论和实践的过程。一方面,由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受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很大。其一,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在促进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组织各区域交流环境审计经验和信息等方面非常活跃;其二,自2000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并且审计署当选为委员会主席后,我们参与环境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增多;其三, 我们应该向政府环境审计经验丰富的国家学习,如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对海洋环境的国际协议方面的审计、对固体废弃物的审计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国家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可以说代表着一定的发展趋势,我们在对外交流中,也必然受到国际环境审计发展的影响。这促使我们在审计对象、审计方法、审计内容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扩展,例如,今年在参加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执行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按照会议的分工,我国要提供有关固体废弃物审计的案例。而在这之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均没有开展过此类审计,为完成所承担的任务,审计署实施了对北京市医疗垃圾的审计调查,在组织方法、审计内容、审计方法、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另一方面,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还必须充分考虑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1.在审计对象和审计内容上,将逐步增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关注。

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从一开始就将环境政策作为主要关注对象。目前国际上政府环境审计所关注的环境政策主要是环境经济政策,这是因为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执行的成本太高,并且主要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用,各国更多地采用环境经济政策。而且,就审计机关的评价能力而言,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要强于对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的评价。

我国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偏重于运用命令——控制型环境政策,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逐渐增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运用。在1992年我国政府制定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中,对环境经济政策做了很充分的阐述“按照资源有偿使用的原则,要逐步开征资源利用补偿费,并开展对环境税的研究;研究并试行把自然资源和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使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制定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的时限标准,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污染治理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要求;对环境污染治理、废物综合利用和自然保护等社会公益性明显的项目,要给予必要的税收、信贷和价格优惠;在吸收和利用外资时,要把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同时安排的内容,引进项目时,要切实把住关口,防止污染向我国转移”(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计划委员会,1994)。尽管在这之后近十年的发展与改革中,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运用尚没有完全实现上述规划的目标,但我国环境管理的趋势必然是不断加强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运用。而从另一个角度说,环境经济政策的两种最基本功能是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我国环境保护事业资金供给不足的局面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善,政府环境管理将侧重于通过发挥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的功能以实现环境保护各项目标。所以,今后环境经济政策在我国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不断增强,并且将突出其资金配置功能。

环境管理的这个特征,对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影响正好与国际政府环境审计关注环境政策的趋势是相符的。其一、政府环境审计要关注政府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政府运用环境经济政策的必然性使其进入了审计机关的工作范围。其二、对环境经济政策资金配置功能的侧重,使得环境经济政策的目标、操作手段等更强调对资金的考虑,这恰好可以使目前以环境保护资金为主要审计对象、以财务收支审计为主要审计类型的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能够比较容易地增加对环境经济政策的评价,逐步过渡到绩效审计上。

2.在审计类型上,将逐渐增加绩效审计。对环境经济政策的关注。

国际上审计的发展趋势已经转向绩效审计,环境问题是绩效审计关注的内容之一。以荷兰审计院为例,其所制定的绩效审计战略指出,荷兰审计院的绩效审计应重点关注如下领域:安全、收入、社会福利、教育、住房和环境;在其所制定的工作计划中强调重点关注以下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对健康的威胁、对外部安全的威胁、物理环境的退化等。我国的政府审计要跟上国际发展,必须在审计类型上从财务收支审计向绩效审计拓展。

我国政府环境审计中增加绩效审计类型,有以下一些有利的条件。首先,已经积累了一些对单项政策、单项环境保护工程等进行评价的经验。在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中,虽然审计对象是专项资金,但在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等环节上都尽可能地将一些绩效评价的内容纳入考虑范围。如,对天然林保护资金、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资金的审计,通过检查林木成活率、树种比例等指标,对工程完成质量进行了检查;在排污费审计中,通过对排污费征收、管理环节的检查分析,提出了完善排污费政策的建议。其次,我们有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合作的条件。即使是在那些对开展环境绩效审计有一些经验的国家,审计人员也承认:对环境方面的效果进行评价是很困难的,尤其是当技术化程度不断增强时,有时审计人员从所得到的信息中不能得出任何结论。克服这一困难的做法是聘请外部专家,前提是必须得到相关权威部门,如环境部、资源部等的支持。在我国,任何一项环境政策或环境项目,都可能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在很多的相关文件中都可以发现要求各部门间协作的规定。而经过近几年审计机关的努力,对环境保护资金审计的工作已经引起了国务院及一些部门的注意,在一些新出台的环境保护法律或法规中,明确要求审计部门进行监督,尽管这些规定是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作出的,但有助于审计机关通过对资金的监督检查,建立与其他部门的工作联系,进而实现与专业机构、专业部门的合作。

需认识到的是,尽管我们已经开始在环境审计中尽量地尝试做一些绩效方面的评价,并且将来的发展方向也是向绩效审计靠近。但与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在内容上,我们对环境经济政策、环境项目等所做的绩效评价都是以环境保护资金为载体的,这使得我们的绩效审计内容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而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内容则要广泛得多,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中列示的绩效审计内容包括:对政府监督环境法规合规情况的审计、对政府环境项目的效益进行审计、对其他政府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审计、对环境管理系统的审计、对计划的环境政策和环境项目进行评估等。在现有体制下,我国审计机关如果开展其中的一些审计,有可能造成越权,如对政府环境管理部门的管理绩效进行审计。缩小与国外环境绩效审计的差距,应尽快加强与环境管理部门的合作,共同开展对绩效的评价。

3.就环境问题开展国际联合审计

随着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深度和广度的加强,环境问题超越国界,形成和发展为国际环境问题。全球性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的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酸雨等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并且随着经济活动对环境的潜伏性影响不断显露,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不再是仅依靠一国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是国际环境保护,即各国政府、国际社会、各国民众共同对环境问题采取措施或行动。审计机关关注环境问题也应该注意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国际化的特点。

事实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充分注意到了环境保护越来越趋于国际化的发展趋势,“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联合开展环境审计”的观点散见于委员会制定的工作计划及其他文件中。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制定的2002至2004年工作计划表明,目前委员会所关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各国最高审计机关联合起来对跨国环境问题进行审计,二是对环境政策及相关补充规定进行审计,三是对国际环境协定进行审计。从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已有的指导性工作文件和各区域委员会开展工作的情况看,对国际环境协定的审计是近几年开展较多的活动。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的第一部正式文件即是《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如何在国际环境协定的审计方面开展合作》,在该文件的指导下,一些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联合开展了对一些国际环境协定的审计。以最高审计机关欧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为例,1998年至2002年,主要组织了对国际海洋环境保护公约的审计。如荷兰、波兰、挪威、土耳其等8个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联合开展了对《防止船舶污染海洋公约》(MARPOL Convention)的审计;此外,在欧洲,还联合开展了对《赫尔辛基公约》(Helsinki Convention)和《东北太平洋环境公约》(OSPAR Convention)的审计。而他们2003年度的工作计划则将对废弃物管理方面的国际协议进行审计列上了议事日程。

在联合对跨国环境问题进行审计方面,我国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在海域污染、河流污染、土地荒漠化等问题上都需与邻国共同采取措施治理。这也给我国审计机关与其他国家的审计机关联合进行环境审计提供了条件,而且审计署可以利用其担任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主席的身份,鼓励其他亚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开展对跨国环境问题的审计。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通货膨胀;预测;分析

作者简介:商丽景(1979-),女,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

贾瑞峰(1973-),男,河北金融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金融统计。

中图分类号:F820.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3.4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3-112-03

2011年我国的CPI经历了高速上涨――趋于下滑的时期,到2011年12月的CPI涨幅为4.1%,创下了2011年的最低。为了应对物价的持续上涨,我国2011年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2012年的CPI将呈现何种趋势,我国的经济政策应该何去何从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2012年通货膨胀预测

对于2012年通货膨胀预测,不同的经济学家或机构有不同的看法,分别做出了相应的预测值:

1.在2011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透露: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8%左右,CPI总水平涨幅为4%左右;

2.亚洲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学家庄健预计,2012年物价总体水平将保持下行状态,月度之间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总体CPI涨幅将维持在4%左右;

3. 中国社科院《经济蓝皮书》预计,如果国际经济不再出现显著恶化,国内不出现大范围严重自然灾害,那么2012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9%,CPI将上涨4.6%;

4.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指出,中国物价涨幅趋于回落是大趋势,预计2012年CPI上涨3%-4%;

5. 中国改革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小鲁则认为,2012年CPI会进入回落期,可能降到3%以下。

虽然各位经济学家对2012年通货膨胀的预期值不同,但大家都指出了一个共同点:2012年的CPI将继续上升,物价上涨的幅度虽然比2011年小,但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仍然存在。

二、2012年通货膨胀原因分析

2012年的通货膨胀是建立在2011年通货膨胀的基础上的,但是国内外环境有了新的变化,与2011年相比,2012年发生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粮食价格趋于平稳,非食品作用凸显

中国已经经历了从2004――2011年粮食连续八年的增产,国内粮食储备充足,2012年中国如果不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即使在天气中等或中等偏差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也不会出现短缺现象,从而可预知2012年中国粮食价格不会有大幅度的上升,而且今年粮价有可能呈整体回落的现象,甚至个别粮食价格还将下跌,比如玉米。因此,食品将不再是推动CPI上涨的首要因素。

2011年,非食品类价格上涨(如加工维修服务、家庭服务、服装价格等)均创历史新高,但对CPI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由于这些非食品价格上涨均与人力成本上升有着密切关系,而工资是刚性的,一旦涨上去就很难再下来。因此,在2012年,随着食品价格趋于平稳甚至下滑,而非食品价格的不断上涨将成为推动CPI上涨的重要因素。

(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依然很大

2012年全球经济形势更为复杂,由于受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将呈现出高位震荡的局面,震荡幅度可能比2011年更加剧烈。根据Wind数据显示,2011年大宗商品价格呈现“前高后低”的态势,上半年价格高位运行,下半年铜、铝、锌、铅等基本金属以及原油、农产品等价格全面震荡下行。而2012年大宗商品价格由于受国际情况的不稳定性的影响存在上涨预期。比如原油,由于最近一段时间伊朗局势紧张,如果爆发战争,那么国际油价将直线上升,有可能远远高出2011年国际油价。2012年初,铜价涨幅达到8%,由于受到印度政局的影响,铁矿石也维持在较高的价格,原油、大豆的价格也在高位运行。而我国对铜的进口依存度达90%,原油和大豆的进口依存度达50%-60%,国际大宗产品价格上涨预期必将对我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形成一定的压力。

(三)外汇占款将会减少,货币供应机制发生变化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2011年前9个月外汇占款持续增长,而从10月份开始外汇占款余额出现下降,一直持续到12月份。2011年10月末,我国外汇占款总额为254869.31亿元,而9月末为255118.23亿元,10月份外汇占款月环比负增长248.92亿元,11月外汇占款余额减少279亿元,到2011年12月末,外汇占款余额为253587.01亿元,较11月末余额减少1003.3亿元。2011年外汇占款的减少,是自2007年12月以来的首次下降。

2012年的外汇占款是在2011年12月份的基础上继续下降还是反弹上升,主要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2012年世界经济总体上是非常严峻的,由于发达国家经济的不景气,比如美国经济的低迷、欧洲的债务危机困扰都将导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的几率上升,整个世界经济可能进一步下滑。而世界经济的下滑将使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减少。根据中金公司的预测,2012年全年外汇占款增量在人民币1.5 万亿元左右,将远远低于2011年的2.5万亿元。自2001年到2011年,我国M2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是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外汇占款所占比例一度超过了50%。2012年,我国外汇占款的减少将导致我国货币供应机制发生变化。

(四)通胀预期将推动物价上涨

通胀预期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一种心理预期,也就是人们已经估计到通货膨胀要来,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给自己造成损失,而预先做好应对通货膨胀的准备。通胀预期虽然只是人们的一种心理预期,不是真正的通胀,但它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一旦消费者和投资者对通货膨胀有了预期,那么他们就会改变消费和投资行为。比如,如果消费者和投资者认为某些产品的价格会上升,且上升的速度很快,那么他们就会将存款从银行提出,去购买这些产品,从而达到保值或减少损失的目的。人们采取的防范通胀的措施本身就会加快通货膨胀的到来,造成社会商品价格的继续上升,从而加剧通胀,有可能造成通货膨胀的螺旋上升。

2011年物价持续上涨,消费者和投资者对2012年的物价只会看涨而不会看跌,从而形成通胀预期,这种通胀预期的存在将严重威胁到2012年的物价水平稳定。

三、2012年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虽然不同的经济学家对2012年的通货膨胀率预测值有高有低,但总体来看2012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不可忽视,积极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预防2012年发生较高通货膨胀的必要保障和有力武器。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依据

我们衡量物价水平最常用的工具是CPI,但该指标存在着诸多缺陷,并不能全面真实的反应现实社会中物价水平的真实变化。最近几年,人们普遍感觉到看病贵、上学贵、房价贵,而在CPI系统中并不能反映出来。原因是我国设计的CPI统计中食品价格所占比重过大,而居住、医疗、教育的比重过小。在美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42%以上,中国则只有13%,并且在居住类指标中指的是租房价格,而不是商品房的销售价格。这样一来,有关部门统计上显示的物价上涨显然比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要低。因此,如果只是以CPI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那么政策出台的方向和力度不但不能预防或治理通货膨胀,还有可能会误伤宏观经济的整体健康,在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没能解决,从而导致通胀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我们进行宏观调控时,不能只盯住CPI,同时还要找到现实生活中给人们带来通货膨胀压力的但并没有纳入CPI系统中的其他指标,比如商品房的价格、医疗费用的支出、教育费用的投入、农村养老等问题。

(二)两种宏观经济政策互相配合

近几年来,我国主要使用货币政策来治理通货膨胀,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并不十分理想。为了治理通货膨胀,中央银行需要紧缩银根,而我国的外贸盈余逐年增加, 中央银行为了吸收过多的外汇供给,就需要不断的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因此,我国的货币政策陷入了“一手软、一手硬”的矛盾境地,从而导致货币政策的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同时对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力,货币政策作用不大。由于货币政策调控主要是通过基础货币来影响利率,再通过利率来影响人们的消费和投资,影响的是商品的需求方。但是通过上面分析可知,2012年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源于成本的增加,包括人力成本的上涨预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等。若要降低商品价格就需降低成本,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的利率上升是推动了成本的上升,不但不能降低商品价格,反而推动商品价格上升。

通过分析可知,为了预防2012年的通胀,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充分认识2012年通胀的复杂性导致的货币政策作用空间收窄、政策效果弱化,应适时使用另一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财政政策,使其配合货币政策共同抑制通货膨胀。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稳定国内生产资料、农产品、人力成本的价格,减轻成本推动型通胀压力。同时通过税收政策、政府转移支付等增加人们收入,提高全社会对通胀容忍度。

(三)加大外汇市场的培育力度

虽然2012年我国外汇占款余额有减少的趋势,但现有的外汇数量相对于我国经济发展还是过剩,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货膨胀的发生有一定的威胁。因此,应该积极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提高外汇市场的管理水平。一方面,要创造更多能够规避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比如外汇期权、 货币互换等等。这样,企业、个人或金融机构不但可以利用丰富多样的金融衍生品规避风险,也可以满足市场主体的多样化汇率避险保值的需求;另一方面,在扩大银行类参与的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非银行类的机构和企业进行外汇交易,从而增加外汇供求的多样性。

(四)改变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态度

由于人们的通胀预期会加速物价的上涨,因此,管理好通胀预期是2012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任务之一。改变人们通胀预期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各项宏观经济政策来提高人们收入水平,从而应对通货膨胀。在人们收入水平提高的幅度等于或大于通胀的幅度时,通胀给人们带来的损失就会得以弥补,当人们预期到了通胀,也不会盲目消费和投资来规避风险,对通胀的压力将减少。二是稳定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人们获取收益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的繁荣,将会使人们用手中的货币进行理性消费和投资,既提高了国民收入,也降低了通胀的风险。三是国家要对人们的通胀预期给予正确的指引。国家的有关通胀的数据、新闻、召开的会议、出台的政策等对人们的通胀预期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通胀发生时,国家在及时治理的办法的同时,还应通过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等国家应对通胀的决心,以及做出对今后通胀的预期及社会大众应对通胀的建议指引,从而加强人们做好应对通胀的准备,避免出现盲目性和追风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洪源、罗宏斌.财政赤字的通货膨胀风险――理论诠释与中国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7,(04).

[2]宫瑞敏.当今发展中国家国外资本流动的特征分析[J].社科纵横,2007,(06).

[3]赵玉娟.人民币汇率变动,通货膨胀与货币政策有效性[J].上海经济研究,2007,(05).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第4篇

治理的是整个涵水生态圈

“休养生息”是休息、涵养、恢复、投入和善待自然的活动,让过度繁忙、负担沉重的水体得到休闲的机会。“如果上述问题都能调整到位,渭河休养生息就是可能的。”王如松认为。

作为一位环境工作者,王如松认为休养生息是积极的防治,绝不是消极的防治,不能用停止发展的方式来让水环境休养生息。例如日本琵琶湖的治理,从上个世纪70年代初开始,对污染排放总量进行控制,实行严于全国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境评价的标准,大幅度提高污染物排放的限制,对家庭排水和家庭废水也提出了严格的处理要求,达到了休养生息的目的,既改善了琵琶湖的环境质量,又提升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举两得。

因此,渭河流域的环境保护问题在本质上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是一个发展道路问题、生产方式问题、经济结构问题、消费模式问题。离开发展、离开经济建设,谈环境保护那是缘木求鱼,渭河治理的是整个涵水生态圈。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核心

让渭河休养生息的实质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自然规律,以水环境和承载能力为基础,统筹环境经济与发展经济的关系,积极主动地给江河湖泊以人文关怀,采取综合手段,提高水环境的生态服务功能,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王如松认为,让渭河休养生息要坚持以下原则: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是核心。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质量,开着宝马车,喝着污水,这是对现代化的一种讽刺。

恢复生机,提升活力是目标。通过休养生息对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形成强大的压力,促进经济转型,这个问题过去我们认识不深刻,通过金融危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经济转型调整结构是势在必行的。实践证明,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环境出了毛病,首先要在经济政策上找原因。

遵循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是前提。让渭河休养生息,必须遵循和把握渭河的内在规律,坚持环境优先的理念,将水环境的容量和承载力作为控制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的基础,将环境要求作为各类经济活动的约束性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维系生态系统的自身平衡,促进系统的良性循环。

系统管理,综合治理是方法。渭河水污染防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方位防范、全面治理、全民参与。在管理方法上涉及多个地区和多个部门,必须构建上下游相互协调、各部门密切协作、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合作体系,形成治污的合力。在治理的技术上必须综合运用工程、技术和生态方法,加大治理力度。在治理手段上必须充分运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形成严格的排放、合理开发的强大压力,又形成主动治理水环境的积极动力。

创新休养生息的各项政策措施

王如松认为,当前我们必须不断地创新渭河休养生息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其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采取有利的措施,让渭河焕发生机。

一是要大力发展渭河流域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严格环境准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源头上控制污染。

二是要全面防治污染,加大工业污染防治的力度,加大推进城镇污水治理措施,积极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水资源开发利用。

近几年的经济政策范文第5篇

【关键字】房地产;经济波动;原因

房地产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随着近几年的迅速发展,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但是,房地产业运行的经济现实同样暴露出房地产也存在不良因素,抑制其健康发展。如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空置率高、房地产也投资过热等系列问题涌现。房地产的不良因素主要表现为房地产业经济波动,若能正确了解房地产的波动规律,将有利于处理好房地产业的供需矛盾,引导市场合理投资,私人合理消费,保障居民住房需求得到满足,推动房地产业稳定向好发展。

1.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

1.1国民经济波动

国民经济的波动是房地产波动的基本原因。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房地产业的发展无法脱离国民经济整体而独立发展,必然受到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当房地产也发展过快,需要大批资金投入,除了直接融资手段,就需要从银行进行贷款以获得资金支持,而银行的贷款行为不仅仅是根据市场做出决策的利益最大化的结果,还深受国家银行贷款政策的制约影响。国家制定相关融资政策是根据国民经济运行的现实情况,进行宏观调控的结果。所以,房地产业与整个国民经济各部门息息相关,相互影响。房地产业的经济波动,既是国民经济波动一个表现,也是经济波动的结果。国民经济波动也就成为房地产业经济波动的基本动因。

1.2供需矛盾

房地产业的供需矛盾是房地产波动的内在原因,房地产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波动和相互作用可能导致房地产业周期性的经济波动。房地产总供给主要受到资金、劳动、全要素生产率即技术水平三个方面的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国家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税收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影响。房地产需求由国民收入、家庭可支配收入、消费税等等各种因素影响。我国房地产供给变化比需求变化来得剧烈,常常处于供求不均衡的状态。例如,利率上升,房地产业贷款成本上升,抑制房地产资本投入,供给减少,但是市场存在刚性需求,需求居高不下,超过供给,推动价格攀升,制造房地产泡沫,从而将引起房地产也经济波动,不利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1.3投资波动和政策变化

房地产业的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预期性,预期是根据经济主体目前能得到的所有信息做出的对未来的预测,具有不稳定性。当经济主体对房地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就倾向于增加投资,当预期下降,则会减少投资,从而导致房地产也投资会出现骤减骤增的情况。预期既可能是房地产开发商做出的,也可能是个人投资者做出的,因而投资预期既影响房地产的供给也影响房地产的需求。政策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针对国民经济整体制定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税收政策等等从整体上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综上,投资波动和政策波动会直接引起房地产经济的周期波动。

2.房地产经济波动的控制对策

2.1调整房地产投资政策

房地产投资政策要注意投资主体结构的变化,房地产投资规模的变化和政府投资的影响。投资主体方面,当期国企存在权责不明,缺乏风险规避机制等问题。投资规模方面,要注意与宏观经济规模适应,设定合理的投资比重,否则容易制造房地产泡沫。投资结构上,开发商要理性判断市场情况,重视市场调研和目标市场选择,以市场为导向,防止盲目投资造成产能过剩。政府投资方面,当政府增加投资,可能会造成对私人需求和投资的挤出效应,所以政府投资应当注重安居工程等保障型房地产的开发,将政府调控控制在合理范围,适当开发,对全社会的房地产投资行为间接调控。

2.2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应当明确调控目标,合理预见政策效果,包括最终想要实现的政策结果和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期结果。对于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既是短期内可能带来房地产业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暂时下滑,但是应该坚持,而非舍本逐末。不正当的宏观经济政策,一旦市场出现反馈,要及时纠正或制止。同时,宏观经济政策要在不同的地区实行,需要当地结合本地经济运行的实际,从实际出发,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者在政策效力上有所区别,财政政策更为直接,短期效力显著,但是存在对经济过度调节,反而适得其反的风险,货币政策是间接调控,需要在长期中显现效力,所以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要有的放矢,防止盲目。同时,国家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政策应注意保持稳定性,连续性,降低决策成本,避免重大经济决策的突然变化以便于房地产企业制订长期发展战略。

2.3调整房地产供需关系

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常常是不均衡的,均衡反而是暂时的。宏观调控的目标并非让市场时时保持出清,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成本极高的,而是尽量降低房地产也的波动幅度,防止出现供求极度不均衡的情况出现。对供求关系调整,要从源头分析,针对不同性质的供求矛盾,市场传导机制,寻求理性的政策方案。

3.结论

综上,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首先建立在对房地产不良因素形成的分析的基础上,遵循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预测异常波动,推动房地产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勇.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10).

[2]刘长生. 我国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科技资讯,2006(18).

[3]司云娜. 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201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