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货币政策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新常态”;货币;政策转型
本文从“新常态”下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出发,分析了美国、英国的货币政策转型的相关案例,结合当下我国国情及经济状况,提出了更为适合我国国情及经济状况的货币政策转型的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新常态”下我国现行货币政策
我国现行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盘活存量”制定此种货币政策的基础是至2013年我国货币总量为110多万亿,占世界货币的四分之一,大约是美国的两倍,但是其中的50多万亿几乎没有流通,于是就提出了“盘活存量”为基础的货币政策,其结果导致央行降息、股市迎来新高、房价上涨等经济现象。在全球经济危机之后的若干年,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变化,近两年来,经济增长保持在7%至8%的区间,通货膨胀也在1%至2%左右,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的同时通货膨胀也逐渐得到控制,在此情况之下,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也应随之调整,以达到促使经济平缓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民幸福指数有所提升等目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政策提出之后,中国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各地区经济将得到显著增长,在此情况之下,市场经济驱动货币政策需要新的转型。
二、货币政策转型的国际经验
(一)美国的货币政策转型
美国的货币政策转型在艰难中进行了多次尝试,目前取得了的成果也不能让美联储满意。从最开始比较宽泛的政策目标,包括充分实现就业、经济稳定增长、物价水平相对保持稳定、国际收支达到相对平衡等逐渐向现行的保持物价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增长转变,在货币政策的执行中,更侧重于保持物价稳定,其要求通货膨胀目标需要控制在2%之内,历任美国总统大选,通货膨胀以及失业率指标,都是美国人民关心的话题,所以在美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及转型对于此类问题必须十分重视。
(二)英国的货币政策转型
相对于美国货币政策转型而言,英国的货币政策转型则较为平缓的顺应市场的需求。战后英国货币政策主要的目标在于实现就业的同时在固定汇率制下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可见保证就业率和国际收支平衡,在美国、英国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进入八十年代,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之下,改变了英国之前的货币政策,特别是退出欧盟之后,英国货币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以适应于市场需求,货币政策转向了具体的通货膨胀水平,也就是把原来作为货币政策中介价格因素直接作为最终目标。英格兰银行通过对利率的操作,向货币市场提供流动性并改变市场利率。
(三)国际货币政策转型的经验总结分析
通过对美国、英国的货币政策经验的总结与分析,发现每一国家的不同时期都有着与其国计民生相符合、相适应的货币政策。当国家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不相符的时候,一定会催生出新的货币政策。这种新的货币政策一定是出于对当时经济发展、市场价格体系、国际贸易水平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因此,制定一种货币政策之前,一定要全面掌握国家的具体经济特征,经济走向等问题,特别是国家发展处于的历史阶段,才能更好的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打下基础。
三、我国货币政策转型的具体措施
(一)明确目标,由总量调控向结构调控转型
根据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由宽泛的经济总量调控逐渐向结构调控转型,在实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目标之下,做好向结构调控转型的工作。在我国“新常态”的经济形式之下,经济侧重点应该是均衡和稳定,尤其是要重点防止通货膨胀与经济结构的均衡。目前我国国情显示,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得到显著提高,摆脱贫困已成为过去,在新的经济形式之下,稳定中求发展,是重要的、首要的目的。为此,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放缓经济增长步伐才是正确的选择。
(二)增强独立性,由被动型调控向主动型调控转型
过去几十年里我国货币政策完全属于被动调控,当时情况之下选择被动调控也有当时国情与经济情况的考虑,但是“新常态”之下,此种货币政策并不适用于现在形式下的新的经济模式,所以货币政策应向主动型转变,由被动变为主动,更适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体制,促进国计民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式,特别是近年来的复杂状况,全球化加剧、国际贸易顺差数值逐年递减,我国更需要灵活的汇率形成机制以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
(三)建立利率走廊框架,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型
回顾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市场,数量型货币政策实现了稳定国内货币数量和保持经济增长的目标。但是在“新常态”之下,市场需要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政需要由自由贸易之下的市场主导,才能发挥其功效,在此情况之下,应更快催生利率走廊框架的建立,货币政策由数量调控向价格调控转型。
(四)打造货币政策“升级版”,创新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的单一化,是货币政策改革的最障碍,所以“新常态”之下,应打造货币政策的“升级版”以适应新形式之下的货币市场的新需求。
四、结语
货币用于实现交换,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的头等大事,货币政策关系到国计民生,一个好的货币政策可以使国家实现安定团结,一个不适用于国情的货币政策可以使经济倒退,甚至可以给国家带来危险的结果,货币政策的多样性就在于此,制定货币政策,要谨慎、要适合国情、更要符合稳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黄彦琳.商业银行转型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基于银行贷款渠道的理论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05(03):71-76.
[2]杜金富.深入探讨货币理论为中国货币调节提供理论支持[J].金融发展评论,2010,10(11):1-4.
【关键词】通货膨胀目标制;经验;启示
通货膨胀目标制(Inflation targeting framework)最早由新西兰储备银行于1989年提出,是指中央银行直接控制通货膨胀率作为政策操作的最终目标,并对外公布通货膨胀率的控制目标,在此目标的约束下,制定货币政策操作的制度安排。随后有智利、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捷克、芬兰、以色列、波兰、南非、西班牙、瑞典、韩国、泰国、匈牙利、瑞士等多国的中央银行宣布并实质性地采纳了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货膨胀目标制已成为当今世界最流行的货币政策框架。
一、国际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的经验总结
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在于“公开宣布一个或多个时限内的官方通货膨胀的数值目标或目标区间,同时承认稳定的低通货膨胀是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通过对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进行观察,发现通货膨胀目标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国家成功地将通货膨胀控制在了较低的水平,如新西兰的通货膨胀率由实施前四年的平均10.71下降至实施后的1.68,英国的通货膨胀率也由1992年的7.01下降至2003年的2.92。并且这些国家经济稳定增长,公众对货币政策和中央银行的信任度明显提升。
关于通货膨胀目标制国际经验的分析,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Frederic、Mishkin(2003)考察了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三个转型国家对于通货膨胀率目标制的建立和实施历程,发现这些国家在明确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保持了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成功实施了通货膨胀目标制。罗煌(2006)实证分析了首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新西兰,结果表明货币供给、产出和价格之间在较长时期之内存在比较稳定的关系。在通货膨胀目标制下,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刁节文(2007)认为,加拿大在实施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情况下,定期向市场和公众宣布货币政策目标,然后根据对通货膨胀的预测值与目标之间的差距来进行调整,很好的实现了对短期利率目标和市场流动性的调控并实现了通货膨胀率稳定地波动在中央银行的目标范围内。综合这些研究,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行给我们带来以下几条经验:
1.通货膨胀目标制对实际经济增长不会造成伤害,相反能改善经济发展环境。由于在信用货币制度下,经济增长往往需要货币的提前供给,而货币的超经济发行可能带来物价的上涨和币值的下跌,另外由于过快增长的经济带来过度投资、信用扩张,货币发行量增加而导致物价上涨,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表现出一定的矛盾性。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实施从长期看不会对实际经济造成伤害是因为稳定经济的前提是稳定通货膨胀,而稳定通货膨胀的关键是稳定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过公开宣布目标通货膨胀率,并将此确定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可以有效引导公众预期,形成理性预期均衡,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实现低通货膨胀率下的经济稳定增长。
2.通货膨胀目标制在稳定公众预期、控制通货膨胀方面有独特优势。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法律上明确了货币政策的长期且首要的目标是稳定物价,中央银行采取各种手段,包括新闻、公布通货膨胀报告等确定控制目标,保证目标可被公众理解,并且通过解释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以及执行情况,加强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约束和责任。比如瑞典中央银行目前每个季度出版一次《通货膨胀报告》,阐明货币政策的操作理由,分析经济运行情况,预测未来通货膨胀的趋势。英国货币政策委员会也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近期与通货膨胀关系密切的金融经济变量进行分析,并对通货膨胀的前景进行预测。这些政策通过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使公众对货币政策有全面的了解,并与其进行良好的沟通,从而使公众对市场物价形成合理稳定的预期。费雪效应说明,稳定的市场预期对货币政策的有效实行至关重要,可见,通货膨胀目标制的特点使其在稳定公众预期上有独特的优势,从而使通过预期的管理控制通货膨胀更加有效。
3.通货膨胀目标制实行中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被重视。从各国的经验看,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要条件,也是货币政策目标能独立决策,货币政策能有效操作和传导的重要条件。中央银行必须拥有设立货币政策目标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的充分自由,才能使货币政策不会被行政目标所控制和干扰,当然这对中央银行的决策能力和控制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国际通货膨胀目标制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传导机制
对货币政策的效应不一致性研究有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两个角度。其中空间维度的不一致性就是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或称空间非一致性,主要是指同一货币政策作用于不同经济区域会产生的不同政策效果。
一、对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研究方法的评述
1、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理论是最早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方面研究的一个理论框架。由蒙代尔首先提出,最早应用在欧洲货币联盟中。根据这个方法,在存在结构性差异的情况下,统一的货币政策将会存在区域非对称效应。在最优货币区理论框架下,只能判断货币政策效应是否存在区域差异,无法分析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具体作用机理,具有一定局限性。
2、宏观结构模型。宏观结构模型是通过宏观经济中重要变量之间的关系,列出联立方程,并通过实际数据对这些联立方程的参数进行估计,得出宏观变量之间的关系。因为理论基础的不同,宏观结构方程有各种不同的形式。这种方法主要是美国的几位学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用于对美国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但是,由于大型宏观结构模型的数据难以获得、并且存在估计不准确的缺陷,进入20世纪90年代,使用大型宏观结构模型的学者越来越少。
3、简化模型。简化模型是指把地区经济的结构方程列出后,解出每个地区的简化形式方程。衡量经济行为的衡量指标是内生变量,而全国政府支出、税收收入和货币供给等是外生变量。与宏观结构模型相比,简化模型的优势是形式简单、可以解决严重的地区数据缺少问题。但是,学者们研究发型,无论是区域简化形式方程还是全国简化形式方程同样存在估计偏误的问题,对采用简化模型获取区域政策乘数的有效性提出了质疑。
4、向量自回归模型。大型宏观结构模型总是需要进行一系列假设、但是这些假设事实上并不可信。VAR模型克服了这样的问题,成为了现在时间序列实证研究广泛应用的方法。自从1998年carlino和defina采用VAR技术研究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之后,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基本都采用VAR模型、结构向量自回归(以下简称SVAR)模型以及对VAR进行一定形式的改进后的模型。
VAR模型与之前的模型相比具有许多优越性。第一,传统的联立方程组需要以经济理论为基础,对变量关系通过严密的方程组加以描述。但是很多情况下,经济理论的发展并不足以对计量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模型系统。而在宏观结构模型中,内生变量既出现在方程的左侧也出现在方程的右侧,令方程的估计的推断变得更加困难。而VAR模型则克服了这一困难。第二,VAR模型能够方便的对区域进行横向比较。第三,宏观结构模型几乎要包含宏观经济中所有重要作用变量数据,对数据要求较高。VAR模型在数据的使用上比较节省,只需要寻找与研究相关的几个变量的数据。
二、关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性的证明
1、对一国国内货币政策区域效应存在性的研究。众多学者对美国国内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发现,不管是从货币供给角度还是从两种货币政策(紧缩性的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差异来看,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都比较明显。学者除了对美国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研究之外,还对其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如加拿大、荷兰、意大利、德国等过的货币政策的区域效应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货币冲击能够产生相对的价格效应,而不只是通常假定的整体价格水平效应,资本结构、出口依赖和政府补贴的差异有助于解释这些非均衡效应。
2、对同一货币区(国家之间)货币政策效应差异化的存在性研究。对于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欧盟国家内部,研究的结论表明货币政策在国家之间的效应存在不对称性,各个国家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不一致,从而可以看出即使在国家之间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也比较明显。
三、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产生原因
1、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传导渠道。从已有研究来看,认为成因主要集中在对于区域信贷获得成本和区域信贷的可获得性两大因素上。一系列文献研究主要是从产业结构、银行规模和企业规模这三个角度来寻找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成因,而这三个影响因素通过利率渠道和信贷渠道发生作用。
2、区域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的差异。把各种货币政策区域效应产生原因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划分为经济结构差异和金融结构差异两大方面,经济结构差异具体包含宏观层面上的产业结构在利率敏感度上的差异和微观层面上企业规模的差异。金融结构差异具体包含银行规模、银行经营状况、银行集中程度、其他融资渠道等差异,并且这些差异之所以能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前提是信息不对称和市场失灵的存在,这导致了企业和个人对于本地区银行以及其他融资渠道的高度依赖。
3、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内生性成因和外生性成因。Fuentes和dow(2003)货币政策区域效应的原因除了在经济结构和金融结构的差异以外,还应该考虑经济主体的行为因素,也就是在货币政策具有内生性的假设前提之下,银行流动性偏好、存款者和借款者的流动性偏好对于货币政策区域效应都有影响。原因是随着金融体系的发展,中央银行对于货币供给的直接控制能力下降,货币供给在经济过程中具有越来越强的内生性。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总需求;总供求;三元悖论
中图分类号:F81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1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当代各国政府调节宏观经济最主要的两种手段,两大政策各有特点,了解它们的作用机制,深入研究它们的协调机制有着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如何摆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地位,协调配合使用两大政策,达到宏观调控目标,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的结构是第一部分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两大政策的协调问题,第三部分指出本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问题,第四部分总结全文。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差异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动所采取的措施,尤其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
两大政策调节的领域不同。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是财政收支,主要通过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来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货币政策主要从流通领域出发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
两大政策对收入分配,利率,产出的影响不同。财政政策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等各种政策可以直接调节社会收入分配。货币政策直接调节货币供应量。
表1:两大政策对收入和利率的影响
两大政策的效应时滞不同。从扰动出现到经济政策产生作用的每个阶段都存在时滞。这些时滞可以分为两种时间层次:外部时滞,即政策行为对经济影响的时间;内部时滞,即着手制定政策所花费的时间。
表2:两大政策的时滞效应
两大政策调节的主体不同。财政政策由政府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控制。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差异表明,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双松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并诱发通货膨胀。
双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此种组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 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这种组合方式可以在不提高产出的前提下,提高利率,抑制通货膨胀。
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可以在不降低产出的前提下,降低利率。
表3:两大政策的组合
需要强调的是,以上的分析的一个隐含假设就是不存在流动性陷阱,货币需求曲线既不是垂直的,也不是水平的,而是向右上方倾斜。
三、进一步分析
上文主要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及其差异,探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模式,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短期分析假定价格不变,内生变量是利率和收入(决定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同时均衡时的收入和利率),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作为外生变量,影响总需求。只有在短期内,产出和利率在货币市场和商品市场才表现为固定的关系。从长期来看,这种关系不存在或者说不稳定。
第二,忽略了总供给对经济的影响。在考虑总供给的情况下,从短期来看,总供给曲线是水平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能提高总需求,导致产出增加。但从长期来看,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只能使价格水平上升,对产出没有影响。
第三,本文没有考虑开放经济的情况。在开放经济的条件下,三元悖论原则是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个著名论断。根据蒙代尔的三元悖论,一国的经济目标有三种:①各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②汇率的稳定性;③资本的完全流动性。这三者,一国只能三选其二,而不可能三者兼得。
表4:开放经济条件下两在政策的效果(资本自由流动下)
四、结论
从短期来看,扩张的财政政策提高计划产出,导致产出和利率的提高,而扩张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导致产出提高,利率下降。
从政策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内部时滞较长,而外部时滞较短。反之,货币政策内部时滞较短,外部时滞较长。因此,货币政策适合于对经济进行微调,财政政策在经济危机下往往比货币政策更有效。
在考虑总供给的情况下,两大政策都能扩大总需求,引起产出增长,价格上升。因此,当产出低于潜在产出时,两大政策都合适;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应当尽量少用两大政策。
在开放经济条件和固定汇率制度下,根据三元悖论,如果资本自由流动,财政政策完全有效,货币政策完全无效。
中国经济现在通货膨胀高,对外贸易失衡,根据本文的讨论,适合采用从紧的货币政策和从紧的财政政策,或者是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财政政策。前者会引起经济衰退,后者不会引起经济衰退。
参考文献:
[1]多恩布什,费希尔,斯塔兹.宏观经济学(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罗莫.高级宏观经济学(第二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3]崔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实施问题.中国商界,2010(9).
摘要:本文概括了货币政策规则思想的发展历程,着重分析了工具规则中的泰勒规则和目标规则中的通货膨胀目标制度,据此对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则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并给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规则;泰勒规则;通货膨胀目标制
一、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货币政策的实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西兰在1990年成为第一个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国家,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了此行列。通货膨胀目标制是一种货币政策规则,即货币当局设定货币政策工具的系统性的行为方式。与规则相对应的是相机抉择,弗里德曼(1948)认为滞后效应可能会令相机抉择的反周期政策导致经济出现不稳定的现象;巴罗和戈登(1983)则通过引入理性预期,认为实行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并不能使实际产出增高,反而会导致通货膨胀率的升高。
国内学者对于货币政策理论的发展也做了很多研究。卞志村、毛泽盛(2005)对货币政策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从金本位制时代的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直到近十几年来逐渐盛行的通货膨胀目标制都有所介绍。张勇、李政军等(2014)则从利率双轨制的角度对通货膨胀目标制在我国实施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显然,在分析我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及应用之前,首先要对货币政策理论尤其是通货膨胀目标制度做一个总结。
二、货币政策规则的回顾
在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货币当局通过控制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进而对产出和通货膨胀产生影响。利率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当价格高于目标水平时就提高利率,反之亦然。弗里德曼(1960)提出了固定货币增长率规则,是典型的货币主义观点。泰勒规则也是一种工具规则,即直接规定政策工具的货币政策制定方式。经典的泰勒规则可以表示为:
it=πt+i*+0.5(πt-π*)+0.5yt
其中,it是名义利率,πt是预期通货膨胀率,i*是均衡实际利率,π*是目标通货膨胀率,yt是实际产出偏离目标水平的百分比。这意味着货币当局应该根据均衡实际利率、当期的产出缺口以及当期通胀与目标水平的偏差三个变量来对利率进行调整。
尽管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联邦基金利率的变化趋势与泰勒规则有极高的拟合度,一些学者仍然提出了质疑,由于货币政策对产出的影响具有滞后性,因此根据当期的通胀和产出对利率进行调整并不恰当。之后,又有学者进一步扩展了泰勒规则。但是,他们仍假定货币当局的最终目标是把通胀和产出稳定在目标范围内,且短期利率仍是实现该目标的政策工具。因此并未能够真正解决对滞后性、产出缺口测算方式等的质疑。
三、通货膨胀目标制度
1990年11月,新西兰联邦储备银行提出通货膨胀目标,成为第一个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度的货币当局。直观上,通货膨胀的目标比较简单,而且公开透明,如果货币当局能够做到言行如一并充分说明其所做的决策,这一货币政策规则就能使中央银行与私人部门进行良好互动。因此,通货膨胀目标制很快就传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表1给出了部分国家实施该货币政策规则的效果。
斯文森(1999)假定货币当局进行政策操作的依据是损失函数的最小化,认为中央银行在稳定通货膨胀的同时也在尽力维护产出水平的稳定,是一种较为灵活的通货膨胀目标规则,而且它也可以选择以利率为工具。与泰勒规则相比,通货膨胀目标制具有更加坚实的微观基础,假定货币当局的行为与经济个体类似,都是追求最优化的行为;此外,其分析框架中还可以包含具体的冲击变量,更加符合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实践。
四、货币政策规则在我国的应用
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在初期,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具有明显的相机抉择的特点。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开始实行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着力提高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协调经济平稳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目标,从适度宽松平稳过渡到稳健的货币政策,并适时适度预调微调。
当前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期,这就决定了我们不能简单套用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而应该去分析这些理论对我们的货币政策实践的借鉴意义。面对当前国内外经济的复杂情况,货币当局需要选择合适的货币政策工具力争实现平稳过渡。
五、政策建议
首先,要敢于放权,进一步增强货币当局的独立性。这可以将短期内政治干预的影响降至最小,并有助于培养中央银行的责任感。
其次,确定具体、有效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由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滞一般比较长,货币当局应该根据对目标值的偏离情况及时地对货币政策工具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或减少短期冲击的影响。
最后,还要加大货币政策的透明度。货币当局在通货膨胀报告时,多倾听民意,允许公众参与讨论,并在报告中预先公布通货膨胀的目标区间,定期对通货膨胀进行预测。这样可以提高货币当局及货币政策的可信度,有助于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勇,李政军,龚六堂.利率双轨制、金融改革与最优货币政策[J].经济研究,2014.10
[2]张广现.最优货币政策规则: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2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