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政策法规

数字经济政策法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政策法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经济政策法规

数字经济政策法规范文第1篇

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冲击,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忧虑。国家总理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记者招待会表示,要正确地处理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关系。作为国民经济的监督部门,我认为审计部门要在金融部门监管方面有所作为。

第一,要加大对金融部门实体经济的监管力度。这次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金融部门监管有效性缺失,促使金融创新无限夸张和扩大,储蓄和消费比例严重失衡,触发了一系列信贷危机。作为经济监管机关,审计应充分发挥监管作用,全程介入对金融部门如银行、证监会等涉及金融部门的监管,将金融部门的实体经济发展纳入监管视野,确保金融部门健康安全运行。一是要重点加强对金融部门资产、负债等的质量审计。金融部门资产质量好坏是衡量金融风险指标最重要的标准。要突出资产质量审计这一重点,结合常规审计和效益审计,不仅要注意审核反映资产、负债质量数字的真实性,还要注重分析资产质量低下的原因,提出对改善资产质量有价值的建议。二是要加大对金融部门内控制度审计。金融部门内控制度是防范金融风险与危机的基础性、根本性制度,是金融机构稳健经营的前提。要将对金融部门内控制度的审计单独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对金融部门内控制度进行全面描述和客观评价,并对其存在的漏洞提出改进的建议。三是要加大对金融部门经济责任审计。特别是要注重对金融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监管职能的真实性、合规性和效益性进行检查,监督金融部门是否履行了应当履行的所有监管职能;履行职能是否遵守有关政策法规;履行职能的效果如何等进行审计。四是要积极进行对金融部门信用审计。要建立健全金融部门信用指标,将金融部门信用情况作为审计一个重要方面,正确评估金融部门的信用度,有效规避金融风险。

第二,要加大对金融部门虚拟经济的监管力度。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业、房地产业不断发展,虚拟经济部分日趋加大,经济虚拟化进程加快,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对国家经济安全的稳定作用越来越大。合理健康的虚拟经济发展会对实体经济产生有利的影响,起到“剂”的作用,但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又会引致泡沫经济,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触发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导火索。作为经济运行监管部门,审计在金融部门虚拟经济发展的监管上责无旁贷。一是要加强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在制定刺激虚拟经济政策以及控制性政策,防止出现政策过松或过紧。二是要加强对金融部门虚拟经济市场的监管力度,这里主要是股票市场。要建立监管长效机制,定期了解金融市场虚拟经济的运行状态,促使国家正确引导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三,要加大对金融部门准确信息披露力度。高质量的信息及其充分披露是有效金融监管的基础和前提,而目前我国虚假信息泛滥,信息屏蔽严重。作为审计机关,有责任要将金融部门包括涉及金融企业的准确信息予以披露,供金融主管部门以及相关信息使用者服务,供国家宏观政策服务,使其准确判断金融市场运行态势,及时出台政策和具体措施,对金融市场进行有必要的干预,促使金融市场健康稳定。一是高质量的信息是审计部门有效监管的前提。审计部门要提高对金融部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审计质量,通过综合分析,正确把握国家宏观政策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准确提供高质量、有建设性的审计报告,供其科学决策。二是规范的信息披露是审计监管的必要内容。信息对外披露的最大成本在于信息披露所带来的外部效应,特别在经济转轨时期,准确及时披露金融部门的信息,有助于市场的稳定,从而使得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达到发展的平衡。故此,审计部门要在一定的范围内,真实地披露金融部门资产状况,彻底改变金融信息披露报喜不报忧的现象。通过审计,正确揭示金融的不良贷款率,使得市场参与者能获得金融部门资本水平和风险状况方面的准确信息、监管者有准确判断金融部门抵御风险的能力。

数字经济政策法规范文第2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成效 问题 启示

[中图分类号]G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0-0066-0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但也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全面分析和把握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有利于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建立

一是加强基础性文化设施建设。城乡各地建设和改扩建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社区文化中心等基础文化设施,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二是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三是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全面开展。2012年年底之前各级美术馆将全部免费,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二)公共文化产品取得丰硕成果

近几年来,文艺界不断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对创作体制进行了完善,创作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江苏“幸福蓝海”作为文化产业的名牌企业以品牌闯市场,打造出《建党伟业》《建国大业》《让子弹飞》《中国远征军》等风靡全国的影视剧。《江苏手机报》作为江苏手机版的品牌,拥有各类订阅用户已达220万,用户规模不仅在江苏省内名列第一,在全国省级党报集团创办的手机媒体中也名列前茅。广东精品力作不断,产生了诸如电视剧《亮剑》《潜伏》,音乐剧《蝶》《爱上邓丽君》,流行歌曲《一万个理由》《月亮之上》,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等一大批优秀作品。安徽推出了电视剧《三国》、电影《第一书记》、动画片《黑脸大包公》、话剧《万事根本》等一大批引领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又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

(三)公共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多年来,文化部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推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以“群星奖”“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为龙头推出一批优秀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品牌。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均等化任务艰巨

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偏少、偏低,多年在0.3%~0.4%之间徘徊,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总计323.04亿元,仅约相当于教育事业费的1/30,卫生事业费的1/13,科技事业费的1/9。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的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2010年各级财政对农村文化的投入仅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36%;对西部地区的投入仅占全国的24%。中央财政需要进一步加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强对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投入。当前,如何保障农民工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亟待破题。我国目前有大约2亿农民工进入城市,他们在为城市建设和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需要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城待遇”,有必要将农民工的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状况堪忧,管理和服务水平不高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专业素质低等问题多年来仍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广大基层文化单位普遍存在人员年龄偏大,观念相对落后,知识结构陈旧,能力和素质偏低的状况。乡镇文化站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等现象依然严重。如何建立培训机制,保障培训经费,特别是如何引导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进入基层文化单位,补充新鲜血液,值得认真研究。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展不利,管理和服务尚处于较低层次和水平。县乡两级的文化设施和设备投入由于配套资金和措施不到位,很多项目不能如期完成,速成的设施难以正常运行。一些政府部门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往往因缺乏调查研究而脱离群众需求,农村基层和老少边穷地区的文化设施普遍落后,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远远不足。

(三)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缺乏刚性的支撑体系

当前,现行的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法规,很多都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任务做了宏观上的规定。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诸如经费保障、经济政策、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缺乏具体的、具有可行性的政策和法规,这对于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不利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特别是基层政府和综合部门仍未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缺乏文化自觉。文化建设在地方党委政府考核指标体系中所占的比重过低,缺乏刚性的约束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

(一)坚持政府主导是事业发展的关键

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要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通过文化服务事业的建立,从而更好地教育人民群众,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和文明素质,引导社会和谐健康的发展。二是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各项管理制度,从而真正地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全面发挥公共文化服务的功能,保证人民群众更好地享用公共文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财政作用,同时加强宣传,拓宽财政渠道,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建立全面的资金保障体系,为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真正地将公共文化服务系统的建设问题提到政府的行政之中,作为政府行政能力的重要考察指标,在思想上要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要求各级政府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纳入到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二)创新运作手段是事业发展的动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必须把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渗透到每一个领域,不断为公共文化服务注入新的理念、内涵和方式。文化部以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三大数字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打造基于新媒体的服务新业态为目标,努力构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如山东努力为百姓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开展“阅读改变人生”全面阅读活动,开通网络图书馆,积极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图书系统“一卡通”工程。广东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流动服务网络,盘活了现有文化资源。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事业发展的保障

在理论政策层面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深入研究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理论政策体系和制度框架,推进文化投资融资管理体制、人事和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推动公共文化立法,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尽快走上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

【参考文献】

[1]张都爱.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保定学院学报,2012(5).

数字经济政策法规范文第3篇

2006年也是中国车市由过渡到全面发展的一道分水岭,市场的变化主宰着厂家在市场上的一切行为,而汽车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关说、油价等因素又会左右车市,与消费者利益息息相关。一年来,国家和地方的相关法律法规竞相出台,犹如一双无形的巨手,为汽车市场划定了边界,消费者也在这些政策的变化中受益。

还有些政策虽酝酿已久,可能由于各种翻益关系一时无法平衡,今年已不能如期。希望这些政策能够早日出台,发力在2007年!

已出台的政策法规

限小解禁

实施时间:2006年1月4日

1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监察部、环保总局六部委联合《关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意见》,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取消一切针对节能环保型小排量汽车在行驶线路和出租汽车运营等方面的限制,并要求该工作必须在2006年3月底前完成。

经销商资质评估

实施时间:2006年7月1日

1月12日,商务部《汽车总经销商和品牌经销商资质条件评估实施细则》。该细则明确规定,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指导并委托汽车行业协会,组建汽车品牌销售专家库,对全国的汽车总经销商和品牌经销商进行评估。根据《实施细则》设立的专家库将拥有40~50人,专家库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对全国各地经销商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防止汽车经销商越权经营。

双碰标准考验厂家

实施时间:2006年7月1日

1月18日,国家标准委员会《汽车侧面碰撞的乘员保护》及《乘用车后碰撞燃油系统安全要求》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标准明确规定,所有9座(以下)4轮(以上)载客机动车辆和最大设计总质量≤3.5吨的4轮(以上)载货机动车辆都必须满足侧碰强制性规定。而在后碰撞标准中则规定,所有9座(以下)4轮(以上)载客机动车辆都必须满足后碰撞的强制性规定。从2006年7月1日起国内汽车厂家新上车型必须达到强制性标准,才能列入国家发改委汽车产品公告,在产在销车型如果满足不了侧碰和后碰标准,则必须在2009年1月18日之前的缓冲期内达到标准,否则到时也不得入市销售。

中文车标不再羞答答

实施时间:2006年2月1日

2月1日,由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汽车外部标识管理办法》正式开始实施,根据《办法》规定,凡在中国境内生产的面向国内市场销售的汽车,其外部标识中的车企名称均必须采用中文汉字标注。自2006年2月1日起,申报《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的新产品必须符合《汽车产品外部标识管理办法》的规定,不符合要求的,将不予登录《公告》;5月1日起,《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内所有车型均需符合该办法的要求,否则将暂停有关车型《公告》。

汽车产品回收利用

实施时间:2010年起

2月14日,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政策》。提出,2010年起,所有国产及进口的M2类和M3类、N2类和N3类车辆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85%左右,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80%;所有国产及进口的M1类N1类车辆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80%,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75%;同时,除含铅合金、蓄电池、镀铅、镀铬、添加剂(稳定剂)、灯用水银外,限制使用铅、汞、镉及六价铬。而到2012年起,所有国产及进口汽车的可回收利用率要达到90%左右,其中材料的再利用率不低于80%。

汽车召回范围扩大

实施时间:2006年8月1日

2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联合公告,自2006年8月1日起,将实施范围扩大到M2、M3类车辆(包括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超过9个的载客车辆)。至此,《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实施范围已扩大到M类全部车辆。

新汽车消费税

实施时间:2006年4月1日

3月21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和完善消费税政策的通知》,从2006年4月1日起,汽车行业执行新的消费税率。乘用车消费税分为5档,即排气量小于1.0升的税率为3%排气量1.0升(含)~2.2升的税率为5‰排气量2.2升(含)~3.0升的税率为9‰排气量3.0升(含)~4.0升的税率为14%;排气量4.0升(含)以上征收20%消费税。同时对24座以下的客车,排气量小于2.0升的,仍适用现行的3%税率,对排气量2.0升(含)~3.0升的适用5%税率,对排气量在3.0升(含)以上的增设8%的税率。

交强险统一征收

实施时间:2006年7月1日

3月28日,国务院颁布《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自2006年7月1日起,全国所有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辆,包括汽车、摩托车和拖拉机,都应当在3个月内前往保监会指定的保险公司上“交强险”,并在车上贴一个保险标志。原有商业三者险尚未到期的,保单继续有效,期满后及时续保“交强险”。

二手车交易出规范

实施时间:2006年4月4日

4月4日,商务部公布《二手车交易规范》。规定二手车可进行直接交易;规定二手车交易市场经营者在直接交易过程中承担有关义务,明确直接交易的有关操作程序;规定无论在任何交易方式下都应签订交易合同,明确交易双方的权利义务,以便约束交易者行为,有利于政府部门对二手车交易过程实施监管。

进口车关税触底

实施时间:2006年7月1日

6月21日,财政部公布汽车进口关税调整表,其中小轿车、越野车、小客车整车的进口税率由之前的28%降至25%,车身、底盘、中低排量汽油发动机等汽车零部件的进口税率由13.8%~16.4%降至10%。至此,我国加入WTO时关于降低整车和零部件关税的承诺将履行完毕。

授牌出口基地

时间:2006年8月17日

8月17日,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向长春、上海、芜湖等8个首批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授牌,并授予一汽集团、奇瑞汽车公司等160家企业“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称号。此外亦会借鉴国外经验,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在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基地城市和基地企业必要的支持,以培育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的重点企业,力争成为世界汽车零部件重要供应基地。

非实名购买汽车叫停

实施时间:2006年8月22日

8月22日,北京市交通管理局《关于加强机动车登记管理的公告》,规定凡租用、借用他人身份证明办理机动车登记的车辆所有人,自公告之日起3个月内与车辆登记所有人联系,并到北京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车辆管理所办理转移登记。逾期不办理的,经查证属租用、借用他人身份证明办理机动车登记的,市交管局将依据《行政许可法》第六十九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一百零三条的规定撤销机动车登记。

汽车涂装定清洁生产标准

实施时间:2006年12月1日

8月1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清洁生产标准汽车制造业(涂装)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该标准为汽车涂装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导向,以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进一步推动中国的清洁生产,防止生态破坏。

确定车辆购置税计税依据

实施时间:2006年12月1日

11月30日,国家税务总局《关于确定车辆购置税计税依据的通知》。明确了纳税人销售货物不含增值税的销售额的计算公式为:销售额=含税销售额÷(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主管税务机关在计征车辆购置税确定计税依据时,计算车辆不含增值税价格的计算方法与增值税相同,即:不含税价=(全部价款+价外费用)÷(1+增值税税率或征收率)。

节能环保型汽车认证实施规则

实施时间:2006年9月1日

7月21日,国家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节能环保型汽车认证实施规则――轻型汽车产品》。推行由企业自愿性认证的节能环保型汽车认证。该规则要求:获得证书的产品,方可加贴国家认监委颁发的国家节能环保型汽车标志,通过该标志,消费者可以查阅到认证机构名称、汽车噪声及排放量等相关信息。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实施时间:2006年12月1日

12月1日,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提出以下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若干经济政策:1、加大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2、建立低票价的补贴机制;3、认真落实燃油补助及其他各项补贴4、规范专项经济补偿。

强制OBD加装

实施时间:2006年12月1日

12月1日,北京地区正式实施了关于没有装配OBD的车型不能销售的环保政策,今后北京市机动车的环保标志将按照尾气达标排放标准分为3个星级,并作为今后车辆限行的主要依据。未加载OBD的国Ⅲ车只能拿到两星绿标。

已出台征求意见稿的政策法规

《中国汽车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讨论稿)

首次明确提出“自主乘用车品牌”要在2010年达到百分之六十以上市场份额的指导性目标。

规范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

5月10日,商务部将《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调查和处罚规定(暂行)》(修订草案)公布在其网站上并公开征求意见。新《规定》对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调查申请程序、处罚等都有了更明确的规定。明确了不正当低价出口行为;引入了危害对外贸易秩序概念;违规者将面临双重处罚;强调了出口商会作用。

调整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

9月30日,商务部在其官方网站公布了《机动车强制报废标准规定(征求意见稿)》。

《征求意见稿》中对机动车报废标准做出重大调整:小、微型非营运载客汽车取消使用年限的强制报废限制。将私家车行驶里程限制由50万公里增至60万公里,并延长微型、小型和大型出租车行驶里程限制,由50万公里增加到60万公里;使用年限方面除微型和小型出租车仍维持在8年外,其他车辆的使用年限都有不同程度增加。

限制排气污染物

11月8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关于征求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重型车用汽油发动机与汽车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Ⅲ、Ⅳ阶段)(征求意见稿)》”。该方法要求,自2007年7月1日起,凡不满足国m相应阶段要求的新型发动机和新型汽车均不得予以上公告,第Ⅳ阶段则从2010年7月1日起,车载诊断(OBD)系统试验则在2008年7月1日起实施,相应标准新车的注册登记、销售和使用的实施日期顺延一年。

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措施

据悉,国家发改委《汽车产业结构调整细则》已经通过高层审批。“细则”将结构调整作为核心内容,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主要措施有:一、为推动自主品牌的建设,对新建企业、跨类生产企业提出了自有商标的要求。二、鼓励发展大型集团,提倡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三、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汽车,缓解社会性突出矛盾。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为企业自主开发创造条件。五、严控新上项目,提高企业生产准入门槛。六、对产能严重过剩的厢式车、自卸车等改装车,两年内不再批新项目。“细则”还根据当前汽车产业发展的需要,对《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数字经济政策法规范文第4篇

国家战略贸易政策实质是将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竞争主体和利益主体由企业扩展到国家,将企业竞争力提升到国家竞争力,将企业竞争策略上升到国家经济政策,借助政府的力量和国家公共财力来应对国际化经营中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效应。根据Brander&Spencer的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这种“增进本国福利”的主要来源是它把寡头行业利润从外国企业转移到本国企业,即贸易政策的利润转移效应(Profit-ShiftingEffects)。

目前,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在借鉴和运用战略贸易政策。笔者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对战略贸易政策的理解和运用上存在误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和原发性自主创新能力决定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战略贸易政策形成的基础和定位的基点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具有强大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合作创新和模仿创新是发展中国家科技进步的主要方式。因此,发达国家的战略贸易政策对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并不适用。以下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战略贸易政策进行研究和对比分析。

一、国家战略贸易政策的导向

发达国家的战略贸易政策导向是:通过国家支持和政府介入,综合运用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帮助企业率先进入和开发新产业,构筑先发优势和规模经济,通过成本领先优势抢占市场份额,扼杀潜在的和成长中的竞争对手,形成国家资助下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优势,借助国家竞争力确立本国大企业在新兴产业开发方面的国际领先和主导地位,抢占世界高科技领域的制高点。例如,美国自90年代初就开始制定和推出“国家出口发展战略”,其内容包括财政和金融措施、产业部门支持、特定市场准入、技术性支持等各个方面,而确定为优先支持的领域均为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其目的正如美国贸易代表佐立克所说:“是保持美国在世界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领导地位”。

发展中国家应采取的战略贸易政策导向是: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产业实施“空心化”战略(研发机构在本国,生产向海外劳动力价廉的地区转移)带来的有利发展机遇,通过政府介入和国家财政支持,形成最有利于国际加工业集聚和发展的战略“凹地”,吸引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流入“凹地”,融入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环节,通过国际化生产的外溢效应,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分享当代科技创新的成果和扩散效应。

这种政策目标的确定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在新产业开发和技术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不对称竞争”的地位:由于缺乏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很少,产业发展主要沿袭产业技术梯度转移的模式,技术发展也是以跟踪、引进、模仿为主,无论在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还是在新产业开发研究领域都滞后于发达国家十几年到几十年,本国独立完整的高新技术产品开发体系尚未形成。在这种非对称竞争的情况下,即使发展中国家仿效发达国家资助本国企业进行R&D投资,也很难从创新能力和新产业开发能力上击败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因此,只能将战略贸易政策的目标定位由“竞争”转向“合作”,借助跨国公司的力量,进入全球配套市场,在较短的时间内,缩小在高新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往的国际经验证明:大量引进国际资本是发展中国家实现产业技术升级最迅速、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情况为例实证分析:据外经贸部统计,2000年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98.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9%,占全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6%攀升到80.51%.这说明我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自主开发能力相当薄弱,外商投资企业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力量,而且从其增长轨迹看,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高于全国外贸出口平均增幅的发展态势。2001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464.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4%,高于全国平均出口增幅18.6个百分点,在全国新增出口总量中,高新技术产品占55.5%.如果离开“外资”,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不足现有规模的1/5而技术贸易逆差将高达500亿美元。从企业的创新能力来看,据外经贸部调查统计,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企业申请的专利数占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申请数的2/3以上。再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构成分析,2001年,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类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约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0%,而这类产品绝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由此可见,我国的战略贸易政策导向(尤其在高新技术产品贸易领域)只能是“合作”。经济的“融合度”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度”,只有不断提升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度”才能逐步缩小与世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二、战略贸易政策的实施

从发达国家情况分析,在生产力诸要素构成中,资本要素相对充裕,因此发达国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低于发展中国家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在资本可以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存在输出资本,使资本的边际生产力趋向均等化的倾向。根据联合国贸发组织的估计,2000年发展中国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金额高达2400亿美元,2001年,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9.11”事件对投资者信心打击的影响,降至2250亿美元,但仍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25%.例如,美国的国家贸易政策中非常注重“全球资源的置换效应”,即用美国的投资、知识产权、技术装备与世界其他地区的生产要素进行置换和组合,以实现美国经济从“后工业化经济”向“智能和创造型”经济演进。这种以全球资源置换为内核的对外投资方式绩效十分显著,1998年,美国海外分支机构的销售额高达2.4万亿美元,是美国同期外贸出口的25倍。

发展中国家战略贸易政策实施的关键是通过国家财力和政府的经贸政策,改善本国的投资软硬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国际生产要素流人的战略“凹地”,吸引发达国家处于成熟期的加工业或高新技术产业链中劳动密集度相对较高的“环节”,形成国际化生产加工基地。并通过不断改善加工贸易条件,拓展加工贸易业务,最终成为跨国公司国际化生产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加工链”。据《商业周刊》最近统计,全球5.3万家跨国公司内部和相互贸易占世界贸易总额的60%以上。因此,融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体系,大力发展产业内加工贸易应成为我国对外贸易今后发展的基本取向。从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方式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着年均8%的增长速度,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上吸收国际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平均每年都有4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资金流入。作为“世界工厂”,加工贸易逐步成长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方式。2001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1474.5亿美元,占外贸出口总额的55.4%,加工贸易进口939.8亿美元,占外贸进口总额的38.6%,其中高新技术产品的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约占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额的90%.这表明我国出口产品的生产方式仍以加工装配为主,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程度和自身的加工水平,加工贸易是现阶段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要方式。我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达、人才集中、劳动力素质较高、技资环境较好,如何构建和形成这样一个战略“凹地”,主动吸纳国际生产要素的流入,应成为我国制定和实施战略贸易政策的切入点。

发展中国家战略贸易政策实施的首要前提是如何构建对国际加工业最具吸引力的战略“凹地”,而战略“凹地”的构成要素取决于外国公司选择海外投资的标准和主要促成因素,以及各国在吸引国际投资方面的相对优势。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近年来经济政策的导向看,各国日益意识到吸引外国直接投资对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性,在吸引外资的政策取向上更加趋向促进投资、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放宽对投资领域的限制以及放松外汇管制,各国都在致力于为投资者创造更加有利、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环境。因此,作为国际化的加工贸易战略“凹地”一定要具备国际大环境中的政策优势和环境优势,要为吸引国际直接投资创造优越的政策条件和投资环境。各国的实践表明,只有当一个国家致力于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教育体系,提供透明的、可预见性的政策、法律环境,并且中央政府与地方当局之间能够政令畅通、协调一致、高效运作,才能对国际投资形成强大的集聚效应。

三、对策措施

外商选择来华投资的最主要决定因素首先是成本,其次是市场,第三是环境。以下就这三个核心因素以及我国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应采取的对策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1.成本因素

在产品成本构成要素中,我国最具竞争力(也是外商最看中)的是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竞争优势包括三层含义:

一是,在可用性基础上的劳动力资源充裕和价格低廉,即较容易雇佣到大批熟练的产业工人;

二是,具备一大批比较优秀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其薪水与国际同类人员相比又非常低;

三是,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的可塑性很强,表现在文化基础知识较好,渴望学习、刻苦钻研,而且吃苦耐劳、便于管理。

但另一方面,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而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人力资源要素将逐步取代自然资源要素的主导地位,成为构成贸易条件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绝不能仅仅建立在价廉的基础上,因为劳动力的绝对成本优势终将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丧失,而劳动力的相对成本优势(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与其成本的比较)是我国可以长期依托的支点。我国应加快普及高等教育的步伐,加大教育投资的力度,为现代加工贸易的运作提供厚实的智力支撑,主动迎合国际跨国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推行的人才本土化战略。同时要加强人力资源的国际合作,通过国外高技术劳务的引进,与国内低成本的劳动力相结合,形成人力资源方面的组合效应和互补优势。

2.市场因素

市场是构成外商来华投资的第二大要素。目前,外商最大的不满在于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不完善:

一是,在某些市场的准入方面存在明显的经济成分歧视,限制和排斥外资企业,即使对外商部分开放的领域,还存在地域、企业数量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

二是,市场约束机制不完善,外商普遍感到中国法律的聚焦点是大公司、大企业,而对小企业缺乏约束力。如对小企业侵犯知识产权、盗用国际名牌商标、偷税漏税等行为很少有人问津,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公平的地位;

三是,市场供给体系不完善,外资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零部件进口受高关税的约束,影响了产品成本和在世界市场的竞争力;

四是,资本市场的发育很不成熟。风险投资的发展依赖于证券市场的发展,高科技与风险投资是一对“孪生子”,缺少风险投资的孵化,高科技产业就很难成长和扩张。从我国情况看,由于受各项政策法规的限制,一方面我国风险投资尚未完全对外资开放,尤其是国内二板市场尚末启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国内上市很困难,运用证券市场资本运作实现高科技企业战略扩张的策略难以实施,再加上风险投资成功后的退出机制很不流畅等因素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国际风险资本的进入;另一方面,国内私人资本市场一直处于“地下运作”。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报告显示,仅北京、上海、深圳三市就有3600多家公司从事私人资金运作,这类公司控制的资金高达7000多亿元,其主要功能是从事股票市场的投机。如何清除金融限制方面的政策法规障碍,使庞大的私人资本合法地“浮出水面”,同时,加快出台和完善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运作的法律法规,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风险投资管理体系,加快二板市场的出台,吸引国外风险资本,清除影响风险投资进入和退出的体制障碍,引导国际资本投向我国高科技产业,对培育资本市场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将会产生巨大影响。

3.环境因素

在投资硬环境方面,外商认为我国东部地区在硬件设施(运输、通讯、电力等)方面已有重大改善,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工业整体配套能力很差,上下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配套能力均很弱,缺乏支撑现代加工业发展的完善的工业整体环境,即使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跨国公司在当地的平均采购水平仅20%左右。从目前吸引外资的新动态分析,外商在投资地区的选择上越来越注重产品价值链的衔接和增值,即投资区的整体工业配套水平,包括加工配套、人力资源配套,以及同行企业和相关企业的集聚效应,在我国沿海部分工业整体配套水平较高的地区已出现大规模的区域性外资集聚现象。例如,紧邻上海的苏州市吸引外资约占江苏全省利用外资总量的一半。

因此,在改善投资硬环境方面不仅要具有能承载现代化加工业的一流的基础设施,还要具备高速便捷、立体化的大交通网络,覆盖面广的数字化、宽带化、智能化的信息高速传输平台。在国家建设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更应加大基础设施领域与国际跨国公司的战略性合作,扩大BOT、项目融资、基础设施经营权转让等方式的利用外资,加快出台相应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同时,要注重不断提高加工水平,增强配套能力,支持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配套产业,在较小的协作半径内形成很强的产品乃至产业配套功能。此外,要创建高品位的文化生活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在吸引外资过程中许多地方重视生产环境建设,忽视生活环境建设,这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个表现:东方人强调“艰苦创业”,而西方人非常注重生活环境和质量。例如,在长江三角洲利用外资较多的地方,经常会出现外企白领阶层“江浙上班,回沪住宿”这种东方人很难理解的现象。因此,在构建国际化加工贸易战略“凹地”过程中要注重生活和生态环境建设,如休闲娱乐设施的建设,国际学校和国际医院的建设,注重防治污染,加强水资源、山体资源的保护,扩大绿化覆盖面,提高生活环境的质量和品位。

国际投资对软环境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国有稳定的政治、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或快速、持续的经济增长条件)、完善的法律体系以及没有地理文化上的进入障碍。外商对中国的投资软环境总体评价较好,认为我国在投资软环境方面的国际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经济高增长、低通货膨胀、人民币币值稳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所得税减免、进口技术设备减免税、境内技术转让免征营业税和所得税等等);投资成本低,特别是土地使用费低和建设费用低;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政治经济环境的相对稳定。在投资软环境方面外商反映的突出问题:一是,法制不健全,经济纠纷的执法难度很大;二是,经济贸易政策方面存在随意性、复杂性,尤其是不可预见性,使外商很难了解和把握;三是,我国税收政策与国际不接轨,仍存在较大差异和一些不合理因素。如我国企业所得税率和个人所得税率与国际相比都很高,出口退税不到位,依然采用国际上仅少数落后国家采用的生产型增值税(购进的固定资产不能抵扣税,制约投资),以及在税收政策上重税率、轻税基等等;四是,政府部门办事程序复杂,环节多、效率低。

在改善投资软环境方面,要注意创造以下条件:

1.具备完善的与国际接轨的法律框架和经济贸易管理体制

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外贸管理体制变化的最主要特征是从政策性管理转向法律框架下的规范化和可预见性管理。加入世贸组织就要求政府在管理经济贸易的法律制度方面符合WTO的各项规则,从自主制定各项规则向逐步采取世贸规则转变,使涉外经济贸易政策和法规简洁、统一、连贯和透明。只有在稳定的、与国际一致的法律框架下才有可能吸引国际跨国公司的中长期战略性投资。

在经济和贸易管理体制上与国际接轨,一是,要更新行政管理的观念和方式,逐步转向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二是,调整行政管理的职能,减少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上下之间的职能重叠,压缩政府对经济领域的管理面和干预面;三是,调整和压缩行政管理权限,减化繁琐的管理程序和制约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各类审批手续,积极推进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

2.建立国际化的高速物流通道

国际加工贸易区的三个基本要广素是加工水平、通关速度和货物集散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跨国公司越来越注重选择全球最有利的地区进行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和产品销售。随着加工贸易供应链的拉长,对货物在国际间穿梭的时间限制将更趋严格,以适应制造业向零库存生产演进。只有具备高速、便捷、流畅的物流通道和覆盖面广的供应链体系,才能为构筑国际化的生产加工基地创造基本条件。因此,要大力发展与大交通、大流通、电子商务有效结合的现代物流业和开放型的物流网络体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物流企业,建设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化、智能化的物流基地,开发BtoB(企业到企业)和BtoC(企业到消费者)的第三方物流,以集装箱等“组合包装”、“门到门”的多式联运,以及以EDI为先导的现代交易方式。海关、商检、外管、税务、银行等单位要简化办事程序,加强彼此间的协作、协调和配合,构筑现代化的物流交易平台。

数字经济政策法规范文第5篇

Abstract: Shaanxi cultural industry has done a lot of useful explorations on the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but it still has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funding of the development, poor access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s and so on. The main causes are small-scale of cultural enterprises, lack of innovation in the existing financial system, lack of communication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financial indust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strengthen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reform and financial innovation, need to make cultural enterprise itself stronger and larger, and it requires government departments to actively build a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ervice platform for cultural industry, and requires the support of entire economic polic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关键词: 文化产业;投融资;金融创新;服务平台

Key words: cultural industries;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financial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001-02

0引言

2009年8月,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标志着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2010年3月,文化部等九部门联手出台《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并在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突出作用得到了再次明确。陕西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且规模小,对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明显落后,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投融资的不足,而资金链的丰裕则得力于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业的有效对接。

1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发展现状

陕西是一个文化资源大省,传统产业与创意产业文化资源蕴藏丰富。陕西也是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全国第三大科技、教育中心,拥有全国排名第四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同时拥有100余所高校(含民办),各类科研和技术创新机构4000多个,有着强大的科技优势。然而陕西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国内排名靠后,与文化资源大省身份极不相称,探其原因是多样的,主要是因为投融资服务模式比较陈旧引起投资不足或者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同时由于陕西文化优势和科技优势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企业自身有待提高、配套政策尚不完善等,使得文化产业发展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难以获得发展资金、投融资渠道不畅是现阶段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问题。截至2008年末,陕西金融机构对文化娱乐业的贷款仅占全部贷款总额的0.33%。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固定资产投资或者城镇投资中文化娱乐业比重小,而陕西相对于北京、江苏、山东、湖北对文化产业的投资比较小,这些数字无疑表露了陕西文化产业在投融资方面的弱势地位。

2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文化产业发展规模特点不利于企业融资。目前陕西省文化市场还处于培育期,文化产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产业集中度不高;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市场化程度较低,此外,部分中小文化企业由于存在经营风险高、财务制度不健全、信用状况低、盈利模式不清、经营管理不规范、信息透明化程度低等问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同时受规模限制,也难以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融资。②现有金融体制不完全适用于文化产业。现有金融产品基本是服务于传统产业,重视有形资产,而文化企业有形资产小,其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等无形资产,对商誉、声望和知名度等无形资产没有评估体系。如果金融机构要求其提供能够覆盖贷款风险的固定资产抵押,则文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将很难获得金融支持。而在其他合作方式中又面临无形资产难以估价和入股困境。同时金融机构在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还存在贷款审批手续多、程序复杂、周期过长等问题,很难满足文化企业对融资的时效性要求。③文化产业与金融业之间缺少交流合作渠道。以往陕西大多数文化企业都是靠自身积累来发展,并不了解资本市场运作模式。而且尽管陕西省是文化大省,但长期以来缺少文化产业主要统计数据,2009年才正式开始对文化产业进行全面统计监测,对外公布有关文化产业3个层次、9大类、80个行业小类的相关信息,以至于金融业对文化产业不够了解,对投资文化产业有顾虑,没有开展过相应的业务,双方长期缺乏相互了解信息沟通渠道,不利于文化产业和金融业开展广泛的合作。④文化产业投融资政策不够完善,尽管十六大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但是2009年之前没有专门促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的文件出台,政策措施不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业务缺乏足够的政策环境支撑和保障,发展面临不少困难。

3加强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对接的措施

①完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做大做强优势行业。鼓励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和投资准入区别化的多元投资机制,适当放宽准入条件,鼓励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风险偏好型投资者积极进入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文化业态,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构成文化产业主要投资主体。陕西在这方面的尝试:例如2010年将8个西安市属文化企业西安歌舞剧院、话剧院、儿童艺术剧院等进行体制改革,建立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从而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文化企业集团,促进文化企业投融资。再如2010年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与西部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西影航天影视动漫公司”,力争通过大文化影视产业的多元开发和卓有成效的市场运作,带动陕西影视文化产业、新动漫产业投融资。②鼓励金融创新和保险创新。开发适合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金融机构从债权和股权两个方面深入探索,推出信贷、债券、信托、基金、保险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各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衔接。进一步推动保险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创新,发挥保险资金融资功能,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引导符合条件的保险公司参与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陕西在这方面的尝试:例如2009年,曲江文化产业投资担保公司担保额3.1亿元,涉及影视、会展、文化商业、旅游等板块。曲江新区设立曲江新区文化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特别是新兴文化产业、外向型文化产品的生产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助。③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文化部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目的是促进文化产业和金融业结合发展,不断完善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立健全服务于文化产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陕西在这方面的尝试:例如2010年陕西文化产业网开通,主要功能是突出对相关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的和解读,注重对陕西省文化产业项目的整理和,为产业项目投融资搭建平台。再例如2009年注册资金22亿元的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立,公司为中小企业搭建融资担保、版权抵押、授权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投融资平台,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平台最新资讯、政策法规、项目及产品、行业资料等信息,在线受理信贷申请、产权交易、补贴申报等业务,开展项目推介、上市推荐、产品、业务咨询等服务。总之,陕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各种问题,陕西为了改变现状作了一些积极努力,但仍然需要进一步促进文化产业与金融业对接,改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

参考文献:

[1]张伟,周鲁柱.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J].现代传播,2006(04).

[2]常晔.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