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互联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新媒体的应用也随之有所增加。在互联网新媒体的发展过程当中,计算机网络技术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改变消费的方式,同时还可以获取客户的一些信息,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产生的有利影响,促进互联网媒体健康发展成为了当前重要解决问题[1]。所以本文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媒体发展的影响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1 互联网媒体的概述

1.1 互联网媒体的内涵

互联网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络,可以利用多台计算机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络连接,从而组建了全球的互联网络。其自身不仅具有超媒体连接特征,同时还具有超文本连接特征,互联网的出现可以使得用户可以对系统进行远程登录操作,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达到信息资源检索的目的。除此之外,互联网还可以具有视频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功能。网络是互联网媒体的核心,利用网络就可以实现信息的传播,通过将互联网与一些移动设备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作用[2]。目前,互联网技术正面临着进一步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当中将新媒体与信息技术融合于一身,从而加快了改革的脚步。

1.2 互联网媒体的特征

(1)大众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其为大众带来了许多便利,目前互联网技术已经备受人们的关注。随着网络媒体的应用范围的拓宽,加快了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从而使得大众的信息需求得以有效满足。其发展趋势充分体现了大众化自身具有的特征。目前,相关产业技术得以完善,这就使得网络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吸引群众,他们开启了对部分产品进行价格调整的促销模式,使得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有所拓宽,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将朝向大众化的趋势继续发展[3]。

(2)多样化。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传输媒介,并为大众所使用。为了满足大众的相关需求,研发人员不断地对网络技术进行完善,使得其应用性有所提高,并且丰富其自身具有的功能。目前,网络技术已经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其与人们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网络技术可以得到普及应用的原因在于其自身的信息传播方式种类繁多。除此之外,通过网络技术进行完善,增添传播新闻以及搜索所需资料的功能,可以使得网络技术显得更加专业化[4]。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与更新,增加了网络媒体技术的种类,使其具有多样化。

(3)融合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目前网络媒体与宽带等其他媒介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融合趋势。由于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的追求不再停留在物质层面,而是由物质层面上升到了精神层面。一些网络用户或者手机用户开始利用网络媒体进行一些思想以及言论的发表,据相关调查统计,使用移动互联网的用户越来越多,其增长速率非常大,4G网络的出现,加快了网络的运行速度,吸引了更多用户,从而使得网络资源的使用效率有所提高。

2 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媒体发展的相关影响

2.1 互联网媒体信息传播的相关影响

(1)传播空间与传播时间的相关影响。传统媒体不管是在空间上的传播,还是在时间上的传播都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对于这个问题在互联网媒体当中就不存在,它可以弥补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打破了这种信息不对称的现状。通过将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使其不再受到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具有一定的时效性。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随之拓宽,不仅使得信息的传输效率有所提高,还使得信息的传输速率有所提高,创造了一个特定的传输平台,从而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

(2)大众互动性的影响。目前,网络媒体对信息资源进行了相关整合,并且将整合后的内容传播出去,该项内容可以满足大部分大众的相关信息需求,使得不同年龄段的大众都对网络媒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对一些网络信息进行关注,同时还可以将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传播出去,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提高了信息浏览量,同时加快了信息的传播速度。

(3)信息存储的影响。传统媒体在信息存储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而计算机网络技术自身具有独特的信息存储优势。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网络媒体可以很容易对信息进行存储,该项操作不仅不会受到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不会受到时间的限制,可以支持反复阅读以及搜索操作。

(4)信息传播成本的影响。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成本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有所降低,其传播方式非常简便,利用相关的传输平台即可。传统媒体的信息搜集与传播消耗了大量的物力和人力,因此其成本相对来说要高一些,无法满足大众对信息传播的相关需求。所以网络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必将占据主要发展空间。

2.2 互联网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

随着4G网络的研发成功,为通讯网络与互联网之间结合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对传播载体进行升级与更新,拓宽了网络媒体的覆盖范围,不仅如此,还增添了一种新信息的传输方式,那就是无线设备信息传输方式。据相关调查统计,智能手机已经得到了普及应用,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传统的手机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当中消失。在传统手机的功能基础上对其进行功能优化与升级处理,使得智能手机不仅具有无线连接互网功能,同时还可以利用自身独立的操作系统对信息的传播进行有效处理。目前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丰富,甚至可以与电脑的功能相提并论,大部分研究人员仍然对其终端进行创新,使得其传播载体功能更加完善。

2.3 互联网媒体产业的影响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计算机网络技术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互联网媒体产业也越来越壮大。多数商家媒体将互联网信息的传播作为主要的营销途径,加大了网络媒体广告的投资。除此之外,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较为迅速,其主要利用加密技术保证电子商务在交易的过程中不遭受不法分子的侵害。目前,人们对电子商务的喜爱程度有所增加,从而加快了互联网媒体产业的发展。因此,研究人员应该继续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完善,使其可以更好地为互联网媒体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平台。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首先从互联网媒体的内涵以及互联网媒体的特征两个方面对互联网媒体进行了先关概述,其中互联网主要有三个特征,分别是大众化、多样化以及融合化。在其基础上分析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对互联网媒体发展的相关影响,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其不仅受到互联网媒体信息传播的影响,同时还受到互联网媒体传播载体的影响以及互联网媒体产业的影响,为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同寒,艾中良.基于GIS的网络拓扑构建与展示技术方法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4(9):20-24.

[2]贾崇敏,沈苏彬.一种基于IPv6的流媒体传送方案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11):194-198.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公共危机传播

1.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公共危机传播特征

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危机传播的特征可以被总结为五大特点:自主互动性、民主平权性、即时高到达性、媒介融合性和国际扩散性。

自主互动性。传统传播方式将受众当作没有差异的“大众”,受众几乎没有发言权,只能接受经过大众媒体过滤和选择的信息与观点——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中甚至没有任何大众反馈。虽然后续研究中,“反馈”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研究对象,但是大部分研究依然只是将反馈作为大众传播的附属品。然而,在互联网和手机的时代,大众已不仅是“受众”,他们以某种“自组织”形式自行选择和传播信息——大众已经成为了泛媒介时代最重要的传播参与者。

民主平权性。泛媒介时代的平权性表现在任何人均可以平等地获取信息,也可以平等地传播信息。互联网给人类带来了海量、免费、可检索的信息,任何人只要想到要寻找信息,第一选择就是互联网络;同时,互联网也提供了博客、论坛、聊天室等各种公众信息并传播给其他公众的免费、便捷和快速的传播渠道。手机的平权性更是与生俱来的——任何人都能使用手机向其他人传播信息。被称为“数字时代麦克卢汉”的保罗·莱文森认为,手机最大限度地增进了人们说话的机会,因而为人们创造了民主的氛围,也使他们获得了实际民主的权利。

即时高到达性。即时高到达性是即时性特点与高到达性特点的综合描述,这两个特性一直是人际媒介(如电话、传真等)的主要特征,相对于电视等大众媒介,人际媒介使得信源传输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到达信宿且使得信宿接受并关注到这条信息。手机和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出现混淆了大众媒介和人际媒介的界限,它们既具备人际媒介的即时性和高到达特征,也具备大众媒介的大规模和高覆盖特征。

媒介融合性。互联网媒介依赖“超文本”(Hypertext)将包括文本、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媒介符号完美地结合了起来。网际信源通过超文本标记语言( HTML) 描述讯息,受众使用普通浏览器接受和读取(看、听)信息。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也将逐渐取代电脑成为首选终端——用户只需通过手机、无需借助电脑就可完成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获取和。可以认为,新兴媒介的出现加速了传统媒介的融合,新兴媒介可以承载传统媒介传播的所有讯息,这也进一步印证了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论。

国际扩散性。随着“全球化”从一种趋势逐渐成为一种既成的事实,公共危机已经成为了全球性话题。如2003年从我国爆发的SARS危机,最终造成了全球性影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SARS在全球范围内一共造成了29个国家8096个确诊病例,造成774人死亡。与此同时,超远距离实时地泛媒介信息传播能力和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外国媒体和外国民众对危机信息的渴求,使得公共危机传播呈现一种强烈的国际扩散形态。

2.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挑战

以上特征使得泛媒介传播特征明显地区分于传统媒介,也给公共危机传播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泛媒介时代的自主互动性和民主平权特征使得传统媒介时代政府通过控制大众传媒而隐瞒危机成为不可能——公共危机一旦爆发,各种危机信息很快地就会被“自主的”公众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媒介进行广泛传播。传统危机传播模式中,政府是绝对权威的“信源”,政府通过大众媒介这个“渠道”将危机相关的各类信息传播给大众“信宿”。而在泛媒介时代,任何人都可能是危机信源,通过各种新兴媒介将无法“把关”、未经选择的信息传播给所有大众。

其次,泛媒介的即时性、高到达性和媒介融合等特征,使得危机信息能够以更快的速度、更广的维度和更丰富的形态展现给处于危急之中和危机之外的所有公众。高速、广泛和丰富的信息固然使得处于真实危机或拟态危机中的人对于公共危机有更快速、更深刻地认识;然而同时这也可能加剧人们对危机的恐慌、使得拟态危机带来二次甚至更多次伤害。

最后,泛媒介的媒介融合与国际扩散特征,使得公共危机不再属于一个国家,而属于整个“地球村”。拥有不同文化背景、意识形态、政治倾向、的地球村公民、媒体、政府和国际组织都被发生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公共危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于是,政府对公共危机传播的治理,也不再局限于本国范围之内——政府的治理需要考虑其他国家民众、媒体的看法,需要承受来自其他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压力。泛媒介时代,政府公共危机治理的内涵已经从国家社会系统内部的控制,转变为社会系统内外部环境的协调。

综上所述,泛媒介时代的来临不但为政府的公共危机传播治理提供了新的武器和方法,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公共危机传播治理

为了应对移动互联网时代公共危机传播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也可以利用各种新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进行支持。

高性能协议分析技术。由于移动互联网通过3G、EDGE、GPRS、WLAN等各种传输协议进行数据传输,同时通过HTTP、POP3、SMTP、FTP等应用层协议进行各种应用数据的传输。因此,需要利用Map-Reduce、CORBA、Web Service等分布式计算技术,对各种协议进行数据分析,将在移动互联网上传输的二进制信息流还原为实际用户输入或者看到的文本、图片、视频信息。

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存储技术。由于移动互联网数据量非常大,为了有效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在完成协议分析之后,还需要将数据存储下来。而互联网上数据类型各种各样,且大部分数据是文本、图片、视频、音乐等非结构化数据,因此需要利用分布式数据库、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非结构化信息处理等技术,将这些数据存储下来。

数据挖掘和检索技术。同样因为数据量太大,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数据分析和查询,需要利用数据挖掘和检索技术。目前,常用的移动互联网数据挖掘技术包括:分类技术——首先从数据中选出已经分好类的训练集,在该训练集上运用数据挖掘分类的技术,建立分类模型,对于没有分类的数据进行分类。聚类技术——聚类和分类的区别是聚集不依赖于预先定义好的类,不需要训练集。关联规则和序列模式的发现技术——关联是某种事物发生时其他事物会发生的这样一种联系。预测技术——通过分类或估值得出模型,该模型用于对未知变量的预言。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斯文·温德尔著,祝建华译.大众传播模式论(第2版)[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16-17.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范文第3篇

现状

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拓展了城市形象宣传的领域。迄今为止,城市形象宣传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主要有两种形式。

建立WAP网站。建立WAP网站,是城市形象宣传与移动互联网结合的“传统”应用。目前,已有不少的城市在WAP网上建立以城市实名为域名的网站。这些网站多为城市的人民政府或其宣传部门主办,在形式上也较多延续了新闻网站和电子政务网站的风格。如以“中国上海”为名的上海市政府WAP门户网站,除了起到宣传上海的作用,就基本以电子政务为其主要功能。网站设置的“要闻动态”、“投资上海”可以视为新闻宣传的主要板块。而其他的几个板块——信息公开、网上办事、互动平台、查询平台——则多为电子政务与手机终端结合的产物。上线时间不长的“中国南昌”WAP网,也设置了“新闻中心”、“政务公开”、“在线服务”、“互动交流”等几个板块。从城市宣传的角度来讲,也是运用地方新闻作为城市宣传的主要手段,方式比较单一。WAP网站因为主要适用于智能手机终端,所以一般而言页面较小、内容不丰富,主要的宣传方式就是新闻。但这类网站更新快,互动性强。

开发App应用。随着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在中国的推广,以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开发出App应用,专门针对平板电脑使用人群进行国家形象宣传,一批城市形象宣传的App软件也相继亮相。相对于建立WAP网站来讲,由于流量的增大,App应用采用多媒体的手段,真正将城市宣传向“形象宣传”的方向推进。2012年1月5日,苏州工业园区的“非凡城市SIP”在苹果App store中上线。软件集合画册、文字、视频、多媒体等手段,采用中英文双语,通过“非凡城市形象”、“图片视频集”、“新闻中心”、“投资指南”的板块功能,使受众能够获得多媒体体验。同时,由于App store运用对象的特征,使得软件能够在国外获得关注和下载,据报道,上线后不久,就有美国、新加坡、香港、日本、法国等地的使用者采用软件。而苏州工业园区也因为一系列的行动而获得江苏省外宣创新优秀奖。更重要的动作则来自于北京。4月 10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创办的“北京城市App”上线,成为中国首个,也是继纽约之后第二个在移动互联网上综合性城市形象推广App的城市。App不仅包括北京概况、北京杂志、北京影像、北京展映、北京、北京地图、北京活动、北京服务等板块,而且北京官方外宣刊物《北京》,也将在App上亮相。iPad的模式和全球影响已经带来传播的变革,通过新手段和新渠道进行的城市形象宣传,无疑希望在平板电脑的传播中,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

原则

移动互联网上的城市形象宣传是一个新的领域,尤其是与iPad等平板电脑的结合,拓展出城市形象宣传的新空间。在平板电脑全球风靡的情况下,相关的应用可能带来更好的传播效果。然而,运用移动互联网进行城市形象宣传,应该把握一些基本原则。

充分体现多媒体特征。多媒体特征是在互联网上和移动互联网上可以充分体现的特征。在移动互联网突破智能手机的终端局限的前提之下,多媒体特征可以更好地在以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终端上得以呈现。现有的平板电脑中的媒体运用,例如默多克的《The Daily》,都将多媒体特征融合在传统的媒体形式中。如采用视频、音频、图片等各种手段,使受众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城市形象宣传首先是一个视觉呈现的过程,因此,应当充分发掘视觉效果在传播中的作用。从现有应用来看,无论是纽约还是北京的城市宣传App,都有大量的视觉呈现内容,如摄影图片、风光片、纪录短片等,可以全面展示城市形象,也能够较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

突出实用性。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最大的不同就是终端的可移动性。终端的可移动性造成了很多方面的变化,例如信息的随时获取,服务的贴身运用等。因此,城市宣传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就应该充分突出移动互联网的实用特点。例如资讯与微博功能的结合,可以使受众在最短时间内获取自己关心的资讯,可以开发出相关的功能模块,来对城市有关的新闻进行。同时,移动性也造就了移动媒体的服务功能。如在智能手机中广泛采用的地图功能、导航功能,可以与城市宣传的三维地图、动画结合起来,使受众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外观。再如其他一些软件的开发,也可以给城市形象宣传一些启示。如在iPhone和iPad应用中的导游软件Touch China,它实际上是将一些景点通用的电子导游,通过软件下载到智能终端中,从而实现导游功能。目前,这一应用可以使城市、著名景点实现即时介绍,帮助旅行者实现自助旅行。类似应用的开发都应该在城市形象宣传中予以包容和呈现,从而提高城市形象宣传软件的实用功能。以“北京城市App”为例,在后续开发过程中,就将推出“北京地图”的功能,以城区地图为蓝本,结合搜索功能向读者提供衣食住行的相关有效信息,从而提高实用。

提高受众关注度和使用量。当前在移动互联网上的很多与新闻宣传有关的应用,都存在一个点击量和下载量与预期设想有一定差距的问题。很多政府新闻办、报社办的站点,上传的软件,都或多或少面临用户数量的尴尬。究其原因,与移动互联网主要提供移动服务和新闻资讯有关,人们更多地利用移动终端在使用服务、进行娱乐,或者通过门户网站浏览信息,读电子报和看宣传片的需求并不是主要需求。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全范围竞争”的空间。以iPad为例,据统计,到2011年11月,中国区的App应用超过41万款,而其中大量的应用是游戏、图书和娱乐。类似“愤怒的小鸟”这样的游戏软件长时间在iPad应用中位于下载前列。因此,城市形象宣传选择了移动互联网还远远不够,还应当扩展其影响,提高关注度和使用量,使宣传能够取得实效。如采用多语种呈现,以利于外国受众接受;提高服务功能以增强实效性;增加参与的城市数量,以在移动互联网上形成集群和品牌效应;重视网民之间的病毒式传播和自媒体推广等,从而使城市形象宣传能够在移动互联网上真正产生影响和效果。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范文第4篇

带着这一问题,笔者于2015年在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专门针对党报应如何做才能更好地提升其传播力的大规模读者调查活动。本次调查的对象总体上界定为内蒙古地区18~65岁较为稳定的报纸读者,以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展开。调查共发放问卷5340份,回收有效问卷485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1%。

调查显示,在媒介环境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媒体和手机媒体以其便捷化、易携性的优势成为人们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主要媒介。在对《内蒙古日报》的读者媒介接触行为的调查中显示,62%的读者主要利用手机和网络获取新闻信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手机正日益成为信息社会的主要信息载体与传播媒介,手机媒体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本次调查显示,在《内蒙古日报》的读者中,41%的读者将手机作为第一新闻来源。

由此可见,手机正逐渐成为党报的传统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且在本次调查中,笔者还发现了比较明显的“互联网+”的特色。有22.4%的读者偏爱“互联网+手机”式的媒体组合,19.1%的读者偏爱“互联网+电视”的媒体组合,还有21.4%的读者偏爱“互联网+报纸”的媒体组合,三者相加所占百分比达到了62.9%。可见,当代大多数党报受众更喜欢“互联网+”式的媒体组合式传播。

那么,民族地区的党报如何才能做好“互联网+”的媒体组合式传播呢?根据此次调查的数据,笔者认为切实做好党报“互联网+”,是提升新时期其传播力的重中之重。

一、树立“互联网+”的理念融合之“心”

民族地区党报“互联网+”的核心是什么?实际上这就是我们的党报从业人员,从各级领导到具体的工作人员能不能真正领悟“互联网+”的核心所在。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互联网业已形成“突出的平等性”“超强的互动性”“海量的信息存储性”“传受双方身份的模糊性”等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色,而这些特色也恰恰是我们今天建立“互联网+”的传播方式时需要重点注意的核心所在。不过要想使这个核心能真正融入到党报的日常传播中,还需要我们的党报从业人员能多看一看网络媒体等新媒体,尤其是商业类新媒体的从业人员是如何工作的。特别是他们在进行选题策划、报道框架的搭建、写作风格的形成时的工作方法,更是需要重点学习的,甚至将党报工作人员适时输送到成功的商业化新媒体中去锻炼,也不失为一种能取得成效的好方法。

另外,树立“互联网+”的理念融合之“心”,还需要党报从业人员真正形成新媒体那种“网民”导向性的工作思路,在进行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时,多听听读者的心声,多借助新媒体的互动性工具和读者打成一片,多了解一下读者想通过你的报道知道哪些内容,以此作为开展相关报道的指导方针之一(另一个指导方针是党和政府的新闻工作要求),这样自然就会有效避免很多党报目前出现的谁办谁看的尴尬局面。

二、搭建“互联网+”的载体融合之“形”

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纸张的运用正变得越来越少,也可能再过若干年,纸张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即便纸张真的会有消亡的一天,作为向公众传递新闻资讯的“报”的这种媒体形态还会存在,只不过其称呼中可能会没有了“纸”字,因此从这点而论,很多人所预测的报纸将消亡其实也不完全正确,毕竟,即使纸消亡了,但报还会继续存在。

从目前的发展态势上我们也可以看见这样一种现象,即利用手机作为上网工具获取信息的人群正在快速上升。根据2016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在这6.68 亿网民中,主要利用网络看新闻的用户超过了5亿(这个数字在2013年12月还是4.91亿)。5亿多的人在利用互联网获取新闻资讯,这个数据除以全国的人口数量13.6亿,其比重也是比较惊人的,而这还只是没有计算人口年龄差异这一因素,在20~30岁的年轻人中,喜欢以互联网而非报纸获取资讯的人群比重就更高了。

笔者曾经选取100名大学生做过一个小范围关于新闻资讯获取途径的调查,结果发现经常看报纸的仅有3名同学,偶尔看报纸的有8名同学,基本不看报纸的有89名同学。可以说,年轻人中,报纸的潜在读者群正在日趋下滑。当然,这种下滑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年轻人不看新闻了,而是他们已经把获取新闻资讯的平台转移到了互联网上,大量地借助电脑、手机来上网看新闻。

在了解到读者接受新闻资讯习惯的这一变化后,作为报纸中重要组成的党报,就更有必要考虑载体的革新。为了更好地吸引有着不同阅读习惯的不同层面的读者,党报完全可以采用一种以多样化载体进行传播的方式,简言之即:一方面,建立起手机客户端、手机报、微信公共账号等多元化、多维度的信息传播平台;另一方面,在纸版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重要的新闻可以在标题后面附上二维码,同时在头版也要把手机客户端、微信公共账号的二维码登上,以方便读者“扫一扫”的需要。

在这方面,作为媒体融合的试点单位,内蒙古日报社的做法值得借鉴。在载体融合方面,内蒙古日报社以“制定规范――搭建框架――业务开发――系统集成”的模式搭建起了系统化的“中央厨房”,建立起了包括融媒体生产系统、“中央厨房”管理系统、蒙汉文出报系统、蒙汉文新媒体系统、融媒体中心运营平台、多内容管理系统、索伦嘎新蒙文和俄文媒体融合系统等具体平台在内的综合性融媒体平台,打通了报、网、端的信息生产流程,理顺采、遍、发各环节的协同机制,并且再造了采编流程,建立起了以多媒体数据库为核心,面向融媒体出版的数字复合平台,形成了统一的数据交换规范,从而实现了内容生产的多媒体化、内容传输的多介质化、对外传播的全方位化。

不过在这一多元化信息传播平台的建设中,切忌不要出现多张皮现象,即不要出现网站是网站、手机客户端是手机客户端,大家“各自为政”的现象。要知道“互联网+”不是两张皮式的单纯的叠加,而是一种水融式的媒体融合。而这种媒体融合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人的有机融合,特别是人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有机融合,如果没有实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的有机融合,那么即便报社的新媒体平台搭建的再多元、再豪华,恐怕还是难以实现真正的融合。

三、组建“互联网+”的全能化工作之“体”

伴随着融合化媒体的出现,为了更好地做好“互联网+”的相关工作,党报内部(包括融合后的各个新媒体平台)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采编人员也就自然而然地需要具备一种全能化的工作能力,而不应该再像传统的单一化报纸时期那样“一支笔走天下”了。

我们这里所说的全能化的工作能力的基本要求就是,采编人员不但要具备扎实的采访、写作功底,而且还能熟练掌握诸如照相机、摄像机的使用,图片的后期加工,音视频节目的后期剪辑制作,网络及移动平台专题的策划制作、页面的维护,甚至数据新闻的挖掘采写等。这样,一则新闻出现后,一个记者就可以提供多种形态的新闻表现形式,而这对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大有裨益的。

在这方面,内蒙古日报社在2016年初组建了媒体融合部等机构,强化了对熟悉新媒体业务的各类人才的挖掘和培训,逐步实现了从传统的采编和办报为主向兼具一流新闻素养和现代传播技能的转变,对引导传统党报工作人员的转型起到了引导性作用。

从这一角度讲,“互联网+”对党报从业人员特别是采编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如果不能具备全能化工作的能力,那么“互联网+”的实现程度就会大受影响。

四、建立“互联网+”的创新思路之“魂”

“互联网+”的核心互联网媒体在发展中有一个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注重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用户体验度的不断优化。为了适应这一特点,民族地区的党报在实施“互联网+”战略时也应该拿出网络媒体常变常新的发展特点,在媒体创新上多下功夫。

对党报的创新来说,首先需要创新的是选题要贴近大众需求、写作风格要符合大众口味、表现形式应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等方面,而这也就需要我们的党报从业人员能够多下下基层,多调研调研,广泛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能把这些意见和建议反映在“互联网+”的媒体传播策略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建立了“互联网+”后的党报更能发挥出单纯的一种媒体传播所不具有的“融合叠加式”效果。

此外,党报要想在“互联网+”上有所创新,还需要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党报所建立的各类新媒体平台都是报纸的附属品,都是二线产品,只有报纸才是一线产品的错误认识。要把办报和办新媒体放在同等重要的层面之上,甚至对新媒体还要“高看一眼”,在政策、资金上扶一扶、松一松。毕竟在今天这个新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新媒体要想发展好,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其难度已非十几年前可比。

基于此,对于初创时期和成长时期的以党报为依托的新媒体而言,作为其母体的党报更应该先扶植其成长壮大,这样才能使“互联网+”中的互联网的作用切实落在实处,也才能更好地为党和政府的政策传达、舆论引导服务。

五、铸造“互联网+”的内容多变之“魄”

“互联网+”所要建立的是“内容+形式”的复合型产品,而非单一的形式化产品。

“互联网+”复合型产品的特征之一就是内容应“因媒体制宜”,要按照不同媒体的特征和需要进行新闻生产,制作相应的报道内容,在统一到调度中实现符合不同媒体特色的全媒体式的传播,使原有的纸质媒介逐渐演变为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手机报和客户端的融合体。

“因媒体制宜”进行内容生产,一方面要符合当代读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种重实用性、服务性资讯的特点,加大诸如天气、交通、医疗、教育等内容在党报“互联网+”中所占的比重;另一方面还要摒弃长期以来形成的空话、套话连篇的弊端,树立起“民声、民气、民族范儿”的平易近人的报道风格,以此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提升读者的黏着度,实现留住读者的目的。

当然,“万变不离其宗”,内容再多变,其真实性、客观性等新闻之核是不会改变的。只有保证了内容的真实性,党报的“互联网+”在内容方面才不会“误入歧途”,才不会伤害党报媒体长期形成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互联网媒体的传播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视娱乐节目;网络传播;媒介融合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082-02

近年来,娱乐节目日益成为电视媒体重要的支撑。电视娱乐节目因其本身的娱乐性诉求,契合了互联网的娱乐功能,对于电视媒体的娱乐内容在互联网传播中,和新闻、电视剧等内容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当渴望娱乐的受众通过互联网观看电视娱乐节目的时候,电视娱乐节目的互联网传播已成燎原之势。本文通过对电视娱乐节目网络传播特点的全面分析,揭示了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媒体进军网络媒体的规律。

一、多渠道、多形式立体传播

(一)打破电视媒体的单一传播渠道,实现电视节目的线上直播

UUSee、PPTV等网络电视的出现,以及近两年电视台自办的如CNTV、芒果TV等网络电视台的逐渐兴起,让广大受众通过互联网来观看电视节目成为现实。这就为那些观看电视不方便但是上网方便,或者热衷于坐在电脑屏幕前遨游互联网的网民群体带来了极大的便利。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尤其手机和上网本的普及,使网民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网络遨游。当他们想收看所喜爱的电视节目时,就不必在那一刻老老实实呆在电视机前,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观看该节目的直播视频。

(二)打破电视媒体时间线性传播局限,实现视频的海量存储和随时点播

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具有线性传播这一局限性,节目内容因时间而改变,观众必须在固定的时间才能够收看相应的节目,所以经常出现观众因错过一些节目而感到遗憾和痛苦。互联网上遍布着难以计数的数据库服务器,这些网站服务器将电视节目录制并保存起来,且按照节目进行整理和归类。数据库服务器的存储空间几乎没有限制,存储所用的硬盘空间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扩展。网民则可以在这些提供视频服务的网站中根据各自需求,自主点播喜爱的电视台或节目,受众选择的主动权得到进一步提升。

此外,节目视频在互联网服务器上的海量存储,也使得那些过期的节目不再深藏在电视台的仓库中,使其在互联网上继续发挥价值,提供给有需要的受众观看。

(三)传播内容根据互联网特点得以扩增,满足受众多方位需求

通过电视播放的娱乐节目是以完整的节目视频为主,而在互联网上则扩大到完整节目视频、精彩视频片段、图片、互动等多方面。其中,互动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节目组及主持人等通过资讯、预告、爆料等形式向受众所传达的信息;二是受众通过各种互动途径所表达的观后感、意见、建议等,也影响着其他受众和栏目组。这些内容共同形成了电视节目在互联网上的立体化传播空间,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尤其是强大的观众意见反馈功能,是传统媒体所欠缺之处。

二、娱乐节目网络受众规模日益增大

(一)网络视频用户规模日益扩大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1年1月19日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2.84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2.1%,与2009年12月底相比,网络视频用户人数年增长4354万人,年增长率18.1%。[1]可见,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户通过互联网来观看视频。基于中国的人口基数,以及互联网在中国尚未达到发达国家的普及程度这一现实,因此可以很乐观的认为国内网民规模将会稳步增长,包括网络视频在内的各类互联网应用的人数规模也将进一步获得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通过互联网观看电视节目。

(二)网络视频和电视娱乐节目的目标观众重合度较大

与国外互联网的应用情况相比,我国互联网在娱乐方面的应用占有较大比例。究其原因在于,我国互联网用户具有普遍的年轻化特点,年轻的上班族、大中学生等占据重要份额,而电视娱乐节目在受众定位上也往往与这些年轻群体相吻合。CNNIC在2010年4月公布的《2009年中国网民网络视频应用研究报告》中指出,“青年是网络视频用户的主要群体。10~29岁的青年群体在整体用户群中比例最高,超过半数,占到61.5%的比例。网络视频用户在10~19岁、3~39岁年龄段的比例,要略高于全国网民。”[2]所以电视娱乐节目一旦搬到互联网上之后,就很容易在各种互联网内容中脱颖而出,得到网民的热爱。

三、网络互动日益深入

互动性是互联网区别于传统媒体的一个显著的特征。互联网兴盛之前,观众观看电视节目时,所产生的感受一般仅能够在固有的社交圈子内、小范围交流,对节目的意见和建议仅能通过栏目热线电话或者观众来信等手段传达给相关电视节目栏目组,电视节目整体上呈现单向传播的特征。互联网的互动特性为观众表达意见提供了极大便利,观众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可以直接进行点评,还可以到相关论坛、QQ群、微博等发表意见,这些反馈声音在和其他受众产生交流之后,形成一定的舆论,从而影响到相关节目制播人员的决策和行为。

对于电视娱乐节目,这个影响更为明显。娱乐节目越来越强调普通大众的参与,以此来争取更多的观众。不少像央视《星光大道》、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真人秀节目,则通过互联网提供网络报名、网络投票这样的功能,则是直接将互联网上与观众的互动变成节目的一部分。

四、网络平台将各娱乐节目集中展示

(一)网络平台将同类娱乐节目聚合在一个页面,受众点播更加方便

通过电视来观看电视节目,不同电视台的节目是各自隔离存在的,必须选定相应的电视频道才能收看相应的节目。而互联网则与此完全不同,无论是视频网站还是网络电视,均将同类内容归类在一个页面,以便用户点播。由此就出现了这种情况:点开各视频网站的“综艺”栏目之后,就可以看到几十个甚至上百个电视娱乐节目的名字整齐地排列在页面中,点击任一个节目名称就可以进入该节目视频的专题页面,其各期视频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地排列在页面中。这对于追求娱乐内容的网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可以很容易地找到自己所喜爱的节目进行点播观看。

(二)各电视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各电视节目聚合在网络平台上,给受众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加剧了娱乐节目之间的竞争。网络平台具有开放性,受众在点播某个节目的时候,随时可以关掉播放页面而转向选择其它的娱乐节目。而在电视机前,受众对某个节目产生厌倦时,不像互联网那样具有如此众多的选择性。

如果说之前的电视娱乐节目在和其它娱乐节目进行竞争中,还可以选择在播出时段上进行巧妙设置以避开对手的锋芒,那么在互联网上则失去了这样的保护。节目只有华山一条路。所以,娱乐节目只有靠提高节目质量,才能牢牢吸引住日益挑剔的观众,保证节目的收视率。

五、电视和网络的内容合作日趋紧密

(一)电视媒体和视频网站合作日趋紧密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在中国落地并迅速发展以来,尤其是近几年随着国内网络视频的推出及其服务水平的提高,网络视频已经发展成为人们获取影视剧、电视节目等视频内容的重要媒体。同时,从传统视频到高清视频、从草根内容扎堆到精英内容云集、从风险投资热捧到视频网站上市,网络视频的用户基础、技术水平、内容服务、行业发展都有了显著提高,其在互联网行业中的地位也不断凸显。

面对这样的发展态势,各级电视台都开始重视互联网这一新媒体阵地,纷纷建立电视台网站或者网络电视台,利用互联网传播自身丰富的视频资源。同时,很多电视台和视频网站及网络电视进行紧密合作,将视频提供给相关合作方,更加扩大了受众的观看渠道,为节目总受众数和影响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实相比于电视媒体对于互联网的重视,视频网站与电视媒体的合作的要求更为强烈。随着国内版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视频网站必须走上和电视台等视频内容的版权所有者进行合作的道路。目前,视频网站主要是和各省级卫视及部分质量较高的非卫视频道进行合作,而中央电视台视频网站则将其节目主要放到了中国网络电视台上播放。

(二)电视媒体内容通过互联网传播之后得到价值增值

通过视频网站和网络电视,受众可自主点播观看自己喜欢的节目。在电视节目成规模放到网上之前,那些已经播放过的电视节目录都堆放在电视台的库房中成为历史资料,观众很难再次接触到,节目内容犹如昙花一现,经过按照预计的首播和重播之后就束之高阁。而将往期节目通过互联网面向受众开放之后,这些节目视频又焕发了青春,使新老受众从观看节目中得到满足,其节目价值得以增值。

总之,以上的分析虽然所选取的研究切入角度是内地电视娱乐节目的网络传播,但是,对于整个电视媒体内容在互联网上的传播都具有普遍的参考价值。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进一步提速,以及中国内地电视媒体改革的日趋深入,再加上互联网本身就具有的创新性和多变性,电视节目的网络传播必然会随着相关的政策、传播技术和受众需求等因素的变化,呈现出扑朔迷离的前景,这也给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制定发展方向和策略制造了障碍。但无论如何,媒介融合的未来不容置疑,能够看清这一大势,并积极探索其中的规律,并主动地勇于改革探索和创新的媒体组织,才能够在未来的媒体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而那些固步自封者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