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旅游发展;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1)-0073-04

云南作为全国重要的旅游大省,旅游产业成为云南省的支柱性产业,对整个云南省经济发展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旅游业作为全省经济的重要支柱,成为推动云南社会经济快速成长的主要引擎。但从长期角度来看,其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因果关系? 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到底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些问题仍有待实证检验。云南省正处于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转型的重要阶段,其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不仅对其旅游与经济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而且能够为云南旅游强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一、文献简述

目前,我国已有众多关于旅游与经济增长长期动态的关系的研究。从研究结果来看,和红、柳思维等人研究我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显示我国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杨勇对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从研究区域范围来看,和红、罗文斌、吴忠才对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贾天理对四川省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朱葛则通过建立模型对大连市的经济增长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多数研究落脚在经济增长与旅游发展二者关系上,而对旅游发展、第三产业增长、整体经济增长三者之间动态关系的研究较为缺乏。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和模型主要是向量自回归模型、脉冲响应函数、预测方差分解、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1990―2013年的数据作为样本,采用ADF 检验、E-G 两步法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检验方法对云南省旅游发展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为旅游强省建设政策制定的提供科学依据。

二、变量选取、数据处理及模型建立

(一)变量、数据选取及处理说明。本文选择实际旅游总收入( RTRT)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RGDP) 和实际第三产业总值( RDSC) 作为旅游发展、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的变量。选择1990―2013 年的序列数据为样本,样本变量涉及旅游收入、名义汇率、名义第三产业总值、名义GDP、GDP 价格指数等,原始数据均来自《云南统计年鉴 2009》。RTRT(实际旅游收入)、RDSC(实际第三产业收入)、与RGDP(实际GDP)均以 1990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折算而来,详细过程见参考文献。另外,对 3 个变量(RTRT\RDSC\RGDP)做自然对数处理,以消除时间序列的异方差。最后得到计量研究的基础数据:LNRTRT、LNRDSC 和 LNRGDP 3组新序列,对新序列做回归分析可用来解释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弹性。

(二)计量模型。本文主要应用 ADF 检验、E-G 两步法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对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在实证检验和计量建模之前先对LNRTRT、LNRGDP 和 LNRDSC等3个序列数据应用 ADF 检验法进行单位根检验,具体模型见参考文献。

为确定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应用 E-G 两步法进行协整检验,具体模型见参考文献。

为深入分析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方向,分别构建 LNRTRT、LNRGDP 和 LNRDSC 等 3 个序列的 Granger 因果检验模型。

三、实证结果

(一)变量序列的单位根检验结果。通过对 LNRTRT、LNRGDP 和 LNRDSC 3 个序列进行描述统计分析,绘制时序图和差分序列图,如图 1 和图 2 所示。

图 1 显示,1990~2013年间,LNRTRT、LNRGDP和 LNRDSC 等 3 个变量数据具有非平稳特性。图 2显示,3 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呈现出平稳性,从而可以进行单位根检验。

选择最通常的ADF 单位根检验法,采用AIC法则确定滞后阶数并根据时序图来确定时间趋势和常数项的选择。设D2LNRTRT、D2LNRGDP 和D2LNRDSC分别为 LNRTRT、LNRGDP 和 LNRDSC 的二阶差分,利用 Eviews 6. 0 计量软件对数据进行运算,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 1。

表1显示,LNRTRT、LNRGDP 和 LNRDSC 等 3个序列的水平检验均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二阶差分后,3个变量均转换为平稳序列,说明 LNRTRT、LNRGDP 和LNRDSC 均存在单位根,可进行变量数据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分析。

(二)E―G协整检验结果。根据 E-G 两步协整模型,首先,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 OLS) 对协整方程的回归系数进行估计,Eviews6. 0 计量软件对数据进行运算,结果如下:

LNRTRTt= - 10.0046 + 1.9121LNRGDPt ( 1 )

( - 9.9329) (15.4035)

R2= 0. 9151 R2adjust= 0. 9113

DW = 0. 3302 F = 237.2684

LNRTRTt = - 4.6719 + 1.4073LNRDSCt ( 2 )

( - 5.0385) ( 11.02276)

R2= 0.8468 R2adjust= 0. 8398

DW = 0.2457 F =121.6068

然后,分别对两个方程的残差序列进行 ADF 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 2。

表 2 结果显示,在 5% 和 10% 的显著性水平上,回归方程的设立比较合理,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分别存在协整关系,即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回归估计系数显示,两个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有很强的解释力。回归系数确定了旅游总收入与GDP和第三产业总值之间的弹性,即云南省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将提高1.9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将提高1.407个百分点,这反映第三产业增长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没有GDP增长影响大。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旅游发展与第三产业增长和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要确定到底是GDP增长导致旅游增长还是旅游增长导致GDP增长,是旅游发展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还是第三产业刺激旅游发展,需要对三个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本文按照AIC和SC最小准则,通过Eviews6.0计量软件中双变量的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确定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以及旅游发展与第三产业增长两个变量之间的最佳滞后期都为1,检验的结果见表3。

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存在LNRGDP到LNRTRT单向因果关系,说明经济增长是旅游发展的格兰杰原因,揭示了经济发展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不存在LNRTRT到LNRGDP的单向因果关系,表明旅游发展对整个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够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 云南省正处于旅游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迈进的阶段,初步具备了建设旅游强省的基础和条件。但按照建设旅游强省的要求,旅游产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从旅游产业自身发展的情况看,旅游产品的供给还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科技应用和管理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影响力和竞争力还有待增强,产业功能的释放程度和作用空间还需扩大。因此,在5%显著水平下,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刺激作用还不够明显。

另外,检验还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下,存在LNRDSC和LNRTRT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说明旅游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又刺激旅游发展,旅游发展和第三产业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主要结论。协整检验结论表明,从长期来看,云南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系数估计表明,云南省GDP每增加 1 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将提高1.9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总值每增加 1 个百分点,旅游总收入将提高1.407个百分点,比较来看,整个经济增长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比第三产业增长的影响更明显。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论表明,在5%置信水平下,云南省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刺激并没有以往认为的那么明显。这表明:一方面, 云南省并未完全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脱变,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尚未达到旅游强省水平,仍处于旅游强省建设初期;另一方面,说明云南省旅游产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联动性较强,旅游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间接刺激经济增长。

(二)政策启示。加快建设旅游强省,发挥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旅游发展的刺激作用。在政府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和第三产业增长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充分利用旅游发展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增强发展规划的长远性、政策的前瞻性,密切关注旅游发展与第三产业之间的联动。

虽然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不存在旅游发展到经济增长单向因果关系,但这并不能掩盖旅游业在云南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从而否定其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地位。国外的研究结论表明,旅游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随着发展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旅游导致经济增长的假设是成立的。政府部门在制定推进旅游强省建设进程中,决不能忽视经济增长对旅游发展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Engle R F,Granger C W J .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Representation, estimation and testing[J].Econo-metrica,

1987,55: 257-276.

[2]和红,叶民强.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的动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6,(2):134-138。

[3]贾天理.四川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动态相关性的统计分析[J].中国市场,2011,(14):99-102。

[4]柳思维,吴忠才.中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07,(9):60-64。

[5]罗文斌,徐飞雄,贺小荣.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动态关系―基于中国1978~2008数据的实证检验[J].

旅游学刊,2012,(10):20-26。

[6]吴忠才.中国入境旅游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定量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版),2007,(9):30-33。

[7]杨勇.旅游业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06,(2):40-46。

[8]朱葛,李悦铮,江海旭.大连市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资源开发与场,2012,(9):806-809。

The Study on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Tertiary Industry

LI Meiting LI Fan

(School of Tourism and Geographical Science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500)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危机 新贸易保护主义 贸易政策

中图分类号:F75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10-073-02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对外贸易年均增长超过18%,比同期GDP 增长快了近一倍。加入WTO以来,外贸出口更是以年均27%左右的速度增长,出口总额已经上升至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

当前,全球经济因“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而陷入大幅减速和深入调整。该轮危机造成信贷的突然收紧或中断,其负面影响逐步蔓延到实体经济领域进而对国际贸易增长造成冲击。中国不可能置身其外,2007 年以来,中国对外贸易出现增长放慢的势头,到2008年,这种势头表现得更为明显(见表1)。

中国作为一个高度依赖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大国, 面对国际经济, 特别是国际贸易的下滑, 需要作出明确的判断, 积极采取贸易政策措施以正确应对危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

一、经济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

(一)新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由贸易渐陷“囚徒困境”

由于各国和地区经济步入衰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国际贸易萎缩,这将加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风险,各国将采取更为保守的贸易政策和措施以照顾本国的产业。如果各国在经济下滑的趋势下,都寻求收紧对外贸易甚至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那么自由贸易将有陷入“囚徒困境”之虞,如果有几个主要国家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照顾本国产业,那么其他国家也会以牙还牙,从而引发一轮又一轮的贸易报复。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当前,金融危机恶化为经济危机,根据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的历史经验,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在美国乃至全球抬头并且呈现如下新特点:

第一,知识产权。美国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主要是通过提高关税、影响他国货币汇率等手段来设置进口壁垒,本轮危机下,美国将更加倾向通过知识产权保护谈判等手段,积极地推动美国本国的出口,采取这些措施的力度,取决于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

第二,标准限制。金融风暴后,一些隐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悄然兴起。比如美国就试图依照碳排放标准对中国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以环保的名义支持这种措施,现实中这就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金融开放。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中国主要会涉及到一些知识产权保护的争端,发达国希望中国进一步开放金融等领域的市场,贸易保护主义可能会表现为对中国的市场开放提出越来越多的要求。

二、经济危机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外需下滑,出口增幅将降至两位数以下

经济危机导致我国外部需求减少,出口增速放缓,贸易顺差下降,使中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2008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2.5%,比2007 年同期下降8.9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1.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2009年净出口对GDP的贡献或将出现负值。

从国别看,剔除价格因素后,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对美国出口增长11.2%,比上年同期回落4.6个百分点;对以转口贸易为主的我国香港地区出口仅增长8.9%,回落12.7个百分点;8、9月份对欧盟出口增速也由前7个月累计27.1%分别回落到22%和20.8%。

从产品看,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其中服装前三季度出口增长1.8%,玩具增长3.7%,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21.2和16.3个百分点。

(二)经济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一方面,作为中国商品最重要的出口国之一,美国经济下滑和消费萎缩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订单减少。同时,国际订单转移的风险正在加大。由于中国出口退税下调以及加工贸易政策变化等因素,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正在退去,采购商不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开始培养印度、越南等其他地区的供应商。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在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国出口的同时,还通过对欧盟、日本以及世界经济贸易产生影响,进一步减弱中国企业对欧盟、日本的出口增长。

从行业来看,最先受到冲击的是玩具行业,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2008年前三季度,一般贸易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6.9%,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5.6%,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从出口企业的性质来看,2008年前三季度,国有企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8.9%,仅回落0.6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9.9%,回落4.4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同比增长30.7%,回落达10.7个百分点。

(三)经济危机加大中国国际贸易结算风险

我国的国际贸易一般采用信用证、托收和T/T三种结算方式。对于出口商来说,在经济危机的形势下,收款风险会加大不少。

首先,在经济危机发生、市场萎缩的情况下,很多进口商由于本身的资金链问题、订单量缩小等问题,会出于自保把损失和风险转嫁给出口商,拒绝提取信用证项下的货物。这时候有的开证行为了自保,会配合进口商在单据中提出无理的约束从而达到拒付的目的。

另外,在危机到来的时候,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价格走势难以捉摸,需求量难以预测,进口商(开证申请人)也会受其影响,让一些开证银行在信用证中添加限制性的、不确定性的、不合理的约束性条款,给以后拒付或者免除付款责任打下伏笔。

三、当前我国贸易政策措施的变化

(一)中国贸易政策措施新变化

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已先后3次调高纺织、服装、轻工和部分机电产品的出口退税率,综合退税率上调1.6个百分点;完善加工贸易政策。中国还对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进行了调整,新增了36个条目,意味着这36种投资类进口商品被取消了免税待遇,是提升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2009年1月24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提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的七大政策措施。

此外,在对外贸易遭受冲击的情况下,2009年中国(下转第75页)(上接第73页)还将在以往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的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和关税优惠协定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比最惠国税率更加优惠的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扩大对外经贸合作。

(二)中国再调进出口关税税则

中国财政部2008年12月17日宣布从2009年1月1日起再度对进出口关税税则进行调整,内容涉及到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及税则税目等方面。

此外,为进一步落实有关税收和产业政策,适应科学技术进步和加强进出口管理的需要,中国还对2009年进出口税则中的税目进行了适当增减,也删除了个别产品的税目。调整之后中国2009年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由2008年的7758个增至7868个。

四、对我国今后贸易政策措施的建议

(一)应对当前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策略

1.利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加强经济政策协调。作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美国的经济表现和经济政策调整对中国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和中美经贸关系稳定发展。中美双方可以利用战略经济对话机会,就利率、汇率、贸易保护主义等问题深入沟通与协调,共同应对危机,保持对外贸易稳定与经济增长。

2.加快自由贸易区(FTA)谈判进程。自由贸易区已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对外开放的新形式、新起点。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丁美洲、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由贸易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1/4。

通过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加快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中国规避金融危机和各种外贸壁垒的能力会日益增强,从而促进对外贸易健康、有序发展,打开新的国际市场空间。

(二)保持对外贸易增长的政策建议

1.分析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出口干预的政策方向。基于上文分析,在当前经济危机背景下如何扩大出口,保持对外贸易增长提出如下政策建议:调整中国出口干预的政策方向,重要的是正确分析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分别采取不同类型的鼓励政策;与世界贸易组织、国际金融机构一道尽快促成贸易信贷系统的恢复,甚至在风险相对可控的情况下,向外国的贸易伙伴提供一定的出口信贷;在外国企业或政府确实缺乏资金的情况下,尝试易货贸易形式,以便解决短期流动性短缺问题。

2.扩大产品进口,避免贸易环境恶化。在保持和扩大出口的同时, 要扩大产品的进口。采取这种政策不仅可以获取基础设施建设、引进高新技术等方面所需要的产品,还可以适时减少贸易收支顺差,并且以进口促进外国需求的恢复和上升,进而有利于扩大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使贸易环境不致恶化。

另外,在注重扩大内需的同时,还应注重原材料和生产资料等产品的进口,缓解因国内需求扩展过快可能带来的通胀压力。

(三)出口企业应对经济危机的对策建议

1.出口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虽然金融危机蔓延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和贸易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就中国出口企业而言,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扩大出口仍具有可能性,原因如下:

第一,人民币在过去几年对美元升值,但对欧元、加元、澳元等是贬值的,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扩大对这些地区的出口。

第二,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虽然也会受到经济危机影响,但是仍有增长,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

第三,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低档商品。收入减少时,需求下降的首先是高档商品,其次是低档商品,因此在各国企业都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致力于市场多元化,加速产业升级以保证出口量的增长。

因此,中国出口企业需要主动提高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把外部的压力转换成出口产品升级的动力,积极开拓美国以外的出口新渠道,提升海外目标市场的多元化程度。

2.加强出口企业信用风险、保险意识。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出口风险,国际贸易结算风险大大增加。2008年1~4月,美国买家出险案件132宗,较2007年同期增长10.9%;报损金额9301.76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260%;美国买家案件赔款金额689.72万美元,较2007年同期增长144%。

当前,信用风险还在进一步向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将严重影响我国出口企业收汇安全,中国出口企业必须引起足够关注,信用风险,保险意识需进一步加强,提高通过保险转嫁信用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健.金融危机下中国外贸发展的中长期思考[J].国际贸易,2009(1)

2.钱军.出口企业如何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J].中国经济周刊,2008(43)

3.林密.华尔街观察:自由贸易渐陷“囚徒困境”.投资者报,2009.2.6

4.佟家栋,彭支伟,刘程.世界贸易回顾与展望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和对策[J].国际贸易,2008(12)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第3篇

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一方面,金融对区域经济的主动性作用越来越明显;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差异直接形成了区域金融活动的差异。在经济货币化金融化的进程中,金融的增长常常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在货币化金融化发展较早的地区,该区域的经济增长就能够获得更大的金融支持,从而发展就更快。因此,在许多情况下,金融相对地处于支配性的地位。区域经济的差异,常常与区域金融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以下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

资本积累机制

资本的积累源于储蓄,形成于投资。区域经济发展能否动员足够的储蓄是资本积累的关键。金融体系通过部门扩张降低交易成本,使其能够动员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提高边际储蓄总量;其次,通过金融创新提供流动性强、安全性高、收益稳定的金融工具,改善储蓄结构,提高储蓄倾向,这是另一层次的动员储蓄;最后,金融部门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降低流动性资产持有量,增加生产投资的比例。通过金融功能的发挥,将资金有效转化为投资,这一点对促进经济增长起着关键作用。

资金流导向机制

对区域经济增长,除要增加储蓄及投资总量外,还必须保证储蓄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投资结构的协调。投资质量在某种程度上比投资数量更重要,减少低效率的投资和增加新投资在本质上一样重要。金融体系将分散的资金市场融为一体,使资金在整个社会实现重组和分配,同时金融体系利用自身信息优势及监督优势将资金引导向那些预期收益好、发展潜力大的区域、行业和企业,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从而起到以金融资源来实现区域经济资源优化配置。

区域一体化机制

金融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组织形式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金融发展意味着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它可以为信用扩张提供完备手段。金融发展促进资本的转移和集中,推动企业集团化、产业区域化发展,加速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区域组织演化,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和转型;金融发展还为企业集团提供内部控制手段,推动企业向跨地区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企业发展领域的拓宽和活动领域扩大促进区域融合。

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机制

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方式的转变,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是关键。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它不仅与科学研究状况有关,还与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有关。金融体系的存在和发展在满足融资能力的同时,通过风险分散管理影响资金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供给,推动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我国区域金融的非均衡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基于市场基础、原始积累和区位优势等因素的不同,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等经济带,不同经济带之间的金融发展也存在很大差距。如不采取灵活的区域化金融调控措施消除这种逐渐扩大化的差距,将不利于宏观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也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非均衡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金融发展水平不平衡

据统计,基于不平衡的经济格局,我国目前不同省区货币资金量的分布东、中、西部差异十分明显。根据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5月的《2004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提供的数据,2004年末,东、中、西部外币存款余额占本外币存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2.2%和1.4%,这突出反映了各地区外向型经济程度的差异。2004年金融机构贷款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分别为61.6%、19.1%和16.0%。总体看,中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本外币余额存贷比明显高于东部。

固定资产投资也呈现明显的地区分布。2004年,我国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东部地区的投资总量超过了中西部的总和。从1990年到2003年,东部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万亿元,占全国比例为61.4%,中部和西部分别占全国比例为22%和16.6%。投资的差距对各地经济金融的非均衡发展将产生非常大的直接影响。

区域金融机构发展不均衡

西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相对较为单纯,主要是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交通、民生、光大、华夏等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仅在少数中心城市设有分支机构,除此之外便是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商业银行及城乡信用社。与之相比,东部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明显丰富,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大部分新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东部地区,由此构成东部地区多样化的金融机构体系。

区域间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

金融市场作为货币政策传导的载体,已经成为发达市场经济条件下投放货币、传导货币政策的重要渠道,但我国区域间金融市场的发展差距极为悬殊。就货币市场来看,东部地区发展很快,中西部地区在市场规模、交易工具、市场主体等方面都较落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地域性特征。2004年末,东部地区上市公司数约占全国的60%,中西部分别约占20%。东、中、西部地区股票当年筹资额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1%、26%和13%。从保险业的发展来看,2004年东、中、西部保费收入分别占62%、22%和16%。各地区保险密度总体上呈东、中、西递减之势,北京、上海、天津分别以2490元、1763元和791元的保险密度位列全国前3位。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非均衡的原因分析

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区域差异

率先改革的东部地区从市场化之初就努力构造金融活动与运行的市场经济基础,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较快,市场发育程度较高,拥有相当程度的创新金融工具,金融机构和企业有很强的拓展融资渠道的意识与能力,加上其自身利用金融资源的成本消化能力不断增强,效率不断提高,从而使该地区形成了较强的资本积聚能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市场化程度和投资主体对融资成本的承受能力都比较弱,对金融资源潜在的需求未能转化为现实的需求,金融资源只能产生较低的利用效率。由于东部与中西部区域间存在风险和收益的梯度差距,金融资源为获取较高的收益回报通过各种渠道从中西部市场转移到东部地区。而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所、法人股市场和各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东部地区的积聚分布,也为金融资源的流动提供了强大的信息和技术上的支持。

一元化和二元化金融政策环境的矛盾

我国金融体制和政策呈现出明显的金融制度运行环境二元化的特征。其基本格局是:东部地区的金融发展依靠市场的成分较多,地区制定的发展战略往往是开拓型、创新型和开放型的;中西部地区的金融计划成分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程度低,区域政策制订的发展战略往往是平衡型、保守型和封闭型的,其目的在于满足静态的平均化的边际收益。但金融调控则不是根据区域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而是更多以区域金融运行一体化为前提,强调金融政策的统一性。这种金融政策造成了事实上的政策不公,等同于对中西部这样不发达地区的政策歧视,进而容易诱发地区金融经济利益的摩擦,造成“抽瘦补肥”局面的出现。

金融市场化差异对微观金融主体的刺激不同

新兴商业银行和其他商业性非银行机构遵循经济理性原则,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在配置分支机构时过多积聚在东部地区,一方面促使东部地区的国有商业银行体系受到冲击,被迫尽快转换经营机制、完善同业竞争机制和行业协作机制,并且较早建立的金融市场又形成了金融资产流动的极化效应,凭借这一效应引致大量区域外资金流入;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金融组织结构单一,大量存在的国有商业银行支持的重点对象往往是效益低下的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而且银行无论是在资金计划,还是信贷方向上都受到上级行政的过多干预,很难切实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上级行政的宏观调控政策致使其在松与紧的狭小空间内顾此失彼,无法达到应有的经济效果。

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建议

建立统一金融市场构建区域金融体系

针对目前金融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有必要建立规范运行、健康发展、统一开放的区域金融市场,消除货币政策传导在各经济区域的阶段性差异,使利率机制在我国东西部地区都能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东部相对发达地区,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比较高,应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体系。而在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应大力发展规模不大的中小金融企业,并利用政策性金融手段,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传导。同时,要积极努力实现区域金融市场的联合,增加开放性,力争早日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大市场。

促进区域金融组织机构发展

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为契机,以市场化原则构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和风险管理制度。改变以行政区划编设机构的做法,根据不同地区业务量的多少、地区的大小来确定机构网点的设置。要集中优势在大中城市和发达地区发展壮大势力,提高市场竞争能力。鼓励新兴商业银行到中西部大中城市设置分支机构。在引进资金的同时,也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先进的管理经验。

建立相适应的区域性商业银行

中西部落后地区银行机构较少、金融工具单调,应实行有差别的金融机构设置条件,适当降低在资本金、营运规模等方面的要求,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发展,提高金融机构密度与金融效率。

加快区域资本市场建设

调整目前的资本市场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格局,在稳步发展东部资本市场的同时,立足为中西部建设、开发筹资而积极培育中西部资本市场。为此,注重中西部地区产权交易市场的建设,推动国有资本的流动与重组,加快资本经营步伐;推进中西部地区股份制改革进程,以推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积极筹建和完善不同层级的区域性、地方性的证券交易中心。在股票和债券发行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对发行者在区域分布上适当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逐步扩大中西部地区每年的股票、债券发行量。大力扶持资源型企业上市。积极发展区域性的开发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中外合资基金等。允许商业银行以不超过一定比例的资产入资基金,拓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投入渠道,增加基金的资金来源。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第4篇

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简述

进入21世纪,文化创意产业在全球得到深化发展,然而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有着不完全相同的命名与内涵。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英国、美国、日韩等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之一。英国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鼻祖,注重创新的内核,使用“创意产业”的概念;美国更加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着完备的法律体系和市场运作体系,因此美国倾向于“版权产业”的说法;日本将文化类的产业称为“内容产业”;法国、韩国等国家使用“文化产业”的概念。北京市结合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由北京市统计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分类标准》,明确使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说法。

自2006年北京市政府制定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的战略规划以来,文化创意产业已经成为支柱产业,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北京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自2004年起步,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到2014年,增加值从613.6亿元跃至2794.3亿元,实现大跨度发展。至2014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规模持续扩大,支柱地位进一步加强,全年实现增加值279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3.1%;规模以上文化创意产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为109.7万人,同比增长2.2%。

数据来源:北京市统计局网站历年年鉴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以集聚式发展为特点,由北京市政府分四批认定了30个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些集聚区是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30个集聚区分布在北京市16个区县,其中朝阳区以8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居于榜首,海淀区有3个,其余各区1-2个不等,从地理分布上来看,集聚区主要集中分布于主要城区,远郊区县大部分只有1个集聚区。而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政府在原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基础上,提出了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发展的新规划。北京市政府在2014年5月印发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年)》,之后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在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国家级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基础上,统筹整合资源,着力优化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这标志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步入了“功能区”引领的新时代。

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政策演变

2004年以前,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属于无统筹时代,由于没有明确的概念定义,政府并没有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明确的政策定位和政策支持。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品日益成为人们生活需求的一部分,文化、科技、艺术等多种业态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新生,北京市对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始进行规划。2004年以后,文化创意产业进入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目录》,国家对于文化产业开始重视和发展,北京市也加强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关注与支持,先后成立了中关村文化创意产业先导基地等园区,政策扶持也以原有的园区为对象。至2006年,北京市政府开始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统筹的规划,开始进行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认定,截至2013年,北京市分四个批次共认定了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这一阶段是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大规模发展的结算,政府的政策从原有的园区支持演变为主动规划、引导发展、集聚引领,对集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重点的扶植,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从2014年开始,北京市进入了“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时代。原有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划定,局限与某个区县内,而功能区打破了区县的界限,有些功能区呈现了跨区分布的特点,以业态的发展方向和功能的共性为界定。新的政策是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北京首创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为全市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各集聚区纷纷进入发展瓶颈,园区容量受限、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愈演愈烈。为了打破现有的格局的局限,北京市政府提高了站位,从全市的角度,重新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整合,在原有基础上形成20个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以“文化+科技”融合与“文化+金融”融合为两条主线,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的多种业态发展。

三、新常态给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14年5月,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此后,“新常态”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代名词。“新常态”是经济学范式转换、经济模式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全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转为低速,经济结构在不断优化升级,同时,原有的粗放型增长出现了明显的要素性转变,从资源、投资等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阶段,是一个深刻变化、持久维持的状态,是整个经济结构进行优化、转型、升级的过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同样存在着“新常态”的挑战。“调结构”、“产业升级”等说法已有数年,在“新常态”的定义下,经济发展的新模式的重点是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内核是“创新驱动”。作为高附加值、创新驱动的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新的背景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进入“新常态”背景,传统产业已经呈现相对饱和的状态,新产品、新业态大量涌现和融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概念引领“创新”成为新经济环境中的发展内核,“双创”将改变过去缺少创新、以模仿为主的发展方式,将创造力提升为当下最重要的发展引擎之一。而文化创意产业正切合了这种新常态发展的需求,文化创意产业的创造力和活力正是其发展的优势,因此,文化创意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以政府规划和引领为主,其发展的政策环境在不断的优化,而政策环境的支撑也是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北京市认定的30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只有三个集聚区是自发形成,分别是北京798艺术区、宋庄原创艺术与卡通产业集聚区和北京CBD国家传媒产业集聚区,其余的27个集聚区中,政府主导建设的有17个,包括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北京数字娱乐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怀柔)影视基地、北京时尚设计广场等,剩下10个集聚区是在原有资源和产业的基础上进行升级而来,包括前门传统文化产业集聚区、北京(房山)历史文化旅游集聚区规划建聚区、北京古北口国际旅游休闲谷产业集聚区等。在政府的主导规划和引导升级政策之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动全市的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而在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除了政策引导,更需要不断强化内功,使其增长的内在动力成为发展的主要推手,在市场需求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中,更加适应新常态下的市场发展态势,在既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下,发现新的创新点和增长点,能够不断升级或是转型,充分利用新常态下的新思路,如互联网+、创客时代等新概念,为应对新常态下的市场冲击与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

四、“新常态”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对策建议

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须立足当下,放眼未来,以多种融合为基础,实现新的跨越。

(一)把握市场动向,适当“去政府化”

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政府的确功不可没,但任何产业的发展要经得住市场的考验。文化创意产业更多应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应当以公共秩序维护者、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身份,引导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完善市场秩序,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良性发展的大市场环境。

(二)加强业态融合,注重“互联网+”

互联网全面渗透人们的生活已是不争的事实。无论是发展相对成熟还是初期建设的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互联网+”式的发展是大趋势。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18年,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深化,基于互联网的新业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协同互动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加强融合力度,在现有的与科技和金融融合的发展主线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特点,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多业态模式。

(三)优化集聚发展,完善产业链

新常态下,已成集聚发展态势的文化创意产业要不断优化现有发展模式,在产业内部进行深度结构调整,使集聚发展的效应更加凸显。从集聚区到功能区的转变,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突破了行政区划界限,目的就是让集聚区能够打破现有固态竞争格局,形成外部互动,使现有集聚的产业能够更好的融合多种业态,完善产业链,通过龙头企业或行业的带动,促进其上下游关联产业共同发展,提升功能区的整体活力。优化集聚发展,还要注重品牌打造,形成品牌效应,让集聚效应实现最大化。

(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北京圈

当前新常态下,国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快于天津市与河北省,而其辐射力度也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得到长足发展,力求打造出以北京为核心的“北京圈”文化创意产业格局。从市场上,实现三地融合,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输出能够拥有更广阔市场;从合作上,三地可形成“比较优势”,各有侧重,避免扎堆发展形成恶意竞争;从发展上,拓展融资渠道,为企业发展注入更多资金支持,同时拓展交流渠道,使三地的文化创意产业形成组合优势,向全国进行辐射。(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炜,姚海棠.试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因素[J].北京市社会科学2011,(3):20-25.

[2]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Z],2016.

[3] 管怡舒.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从集聚到功能的转变[J].城市文化2015,(4):127-128.

简述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范文第5篇

1 单独二胎政策简述

1.1 “单独二胎”政策

2015年10月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正式宣布全年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相关内容与核心是:为了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并且要坚持以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的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1.2 “单独二胎”政策开放历程

二胎政策从刚开始的设想到现在的正式颁布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一项国家政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经过不断的设想、试点、商议、审批通过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1.3 “单独二胎”政策开放背景

1.3.1 人口红利见顶。我国的人口结构目前已经呈现不均衡的发展态势,由于计划生育的限制条件,我国的生育率在逐年下降,人口增长率也在逐年递减,因此我国的劳动人口也在减少,造成了劳动力严重短缺的问题,并且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我国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大,生育政策需要得到调整已经成为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必要手段。

1.3.2 人口老龄化。由于生育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且目前结婚成本的提高导致结婚率偏低,由此青少年比例在我国的人口所占比例减少,而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导致我国的人口老龄化也在逐年加速。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这一社会现象加快我国开始逐渐进入了老龄年社会的速度和步伐。

1.3.3 调整生育结构。男女比例失调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一个限制性因素,并且伴随着人口结构严重恶化的问题,我国目前的低生育率已经阻碍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人口的减少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劳动生产效率,人口结构的不协调发展作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

1.3.4 家庭规模。目前我国以三口之家的家庭规模为主,家庭观念意识比较弱,养育老人所要背负的家庭责任重担也越来越重,经济社会的压力全部都重重压在青壮年的身上,我国急需用新生命来注入全新的社会活力,由此来增加我国的家庭规模,缓解社会和经济所产生的压力。

2 影响房地产发展的因素

2.1 国家政策

国家颁布的有关房地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性的政策文件会大大地影响房地产市场的需求。城市土地的产权、城市税收、住房等制度的改革以及银行抵押贷款政策的出台也会促进房地产市场的需求。比如,国家对个人拥有房地产的权利的保护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对房地产的需求;如果国家政策对购房增加税收,则会抑制房地产的有效需求。

2.2 城市经济发展

城市的经济建设以及城市的相关方面的配套设施建设能为房地产带来巨大的商机。一个城市的发展不仅需要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外部的经济环境以及经济形势,还需要城区改造建设。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到城市务工,相应的城市的基础建设,旧城区的改造增加了人们对住宅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房地产城市的市场份额。

2.3 土地供求量

土地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资源,房地产的开发与土地息息相关。国家通过政府来将国有土地转换成为使用者的市场,是由国家垄断的市场。土地供求量的增加有利于房地产的投资,间接地促进了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的供应和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发展。

2.4 人口的数量

房地产的需求量与人口的数量的增加密切相关。人口增长得越快,相应的对房地产的需求也就越来越大。对房地产业来说,不同的性别、收入、工作、年龄对房地产的需求也是不同的。而且家庭人口的多少和需要居住面积的大小也同样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2.5 消费者的购买能力

目前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人民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带动了消费水平,从而促进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显著提高。高收入的群体越来越多,大大提高了对房屋的购买力,间接性对住宅的需求也会相应的提高。经济能力的提高相应对物质层面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所以注重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潮流。

3 “单独二胎”政策对房地产的影响

3.1 经济角度

我国施行的二胎政策,随之而来的是增加的出生率,出生率的提高能够带来大量的劳动力,间接地提高经济的增长率。从根本上来说,能带动相关企业的发展,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婴儿所需要的奶粉、奶瓶、纸尿裤、玩具、动漫等产品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加,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而且能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对改善我国目前的就业压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衣食住行是我们在社会上生存发展的必需条件。人这一生不仅存在于这个社会,更重要的是为这个社会创造财富。二胎政策的出台,伴随的是人口增多,将能大大增加我国的劳动人口和提高我国的劳动效率,从而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2 社会的角度

3.2.1 人口数量。二胎政策的全面开放不仅增加了农村的生育能力,而且对之前城市实行的独生子女政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城市人口的数量。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目前处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通过放开生育政策,有利于缓解城市化带来的问题,增加我国的人口数量。

3.2.2 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结构不均衡,劳动量的减少带来的是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增快的问题严重凸显。如何“养老”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个人、政府乃至社会普遍越来越关心的问题。二胎政策的开放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年轻人口,改善劳动力结构,也能使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得到解决,缓解养老问题。

3.2.3 养老问题。一直以来,由于实行计划生育为基本国策,我国一直持续低生育的状态,低水平的出生率导致了劳动力的短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人口老龄化。二胎政策的出台,有利于劳动力进入市场,能够缓解劳动力短缺的问题,只有劳动人口增加才能改善人口老龄化这样的社会背景,从而减少养老压力,提高老年人养老的条件和生活水平。

3.2.4 教育问题。中国式家长最为重视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二胎政策能增强父母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渴望,教育从小要从娃娃抓起,作为父母则会从孩子教育角度出发,为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为21世纪的发展培养人才,也有利于提高中国人民的整体素质。

3.3 房地产业的角度

3.3.1 住房结构。二胎政策的出台,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房地产市场的份额,增加对住宅的需求,新增的人口已经不满足于现在市场上的三居室,四居室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改善家庭的住房情况也成为了重中之重。房地产开发设计也有可能将把保姆房作为开发范畴,家庭为了更好地照顾婴儿,相信这种户型结构也能得到现代父母的青睐。而且为了能够享受更大的生活范围,相信在某些程度上对住宅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对房地产的需求,加快房地产业更加繁荣的发展的脚步。

3.3.2 居民购买力。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在不断进行调整,从而激发了市场潜在需求。一些家庭为了生育二胎,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购房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扩大对购房的需求,由于经济带来的高收益和高收入,为增强居民购买力和购房意愿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保障和后盾。

3.3.3 学区房。对于一些已经有生育二胎想法的家庭,购房者一定会首先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学区房将会作为新的市场需求开始快速蔓延,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由此,教育资源密集、丰富优质地段和楼盘一定能受到家长的青睐。学区房所受到的关注度的不断增高,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房地产业的繁荣发展,从而提高物业价格。

3.3.4 需求市场。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依靠于居民的对房地产业的投资,而投资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二胎政策伴随着对房地产业的需求量增加,特别是对于第二、三线城市来说,购房成本相比较于第一线城市来说要低得多,而且银行出台的贷款政策的条件比较宽泛,刺激房地产业消费和投资。为了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指数的满意度,将能大大刺激需求市场。

4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