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服务实体经济的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已经进入转型期,短期通货膨胀一直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存在,虽然该风险一直存在,但是还不是很明显,但金融资本市场的问题尤其突出,“脱实向虚”问题已成为重点的关注对象,这样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不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挫伤,国内实体经济面临着很多的制约,尤其是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价格的下拉作用使经济增长缓慢,这样就会使其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费用增长速度持续增加、成本增加速度不断上升、资金链条脆弱,时常面临断裂等问题,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增加迹象,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问题,成缓慢或下降趋势,特别是一些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这类企业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整合,只能在发展中承受相应的问题,如资金紧缺、订单减少、原材料及人工成本高等问题。为何出现此类问题,深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体现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没有有效的融合,相互抵触,造成了金融产业相对来说发展速度很快,致使盈利增速,而实体经济的增长非常的缓慢,导致利润增长更是缓慢前行。
(二)生产要素减退而导致产业空心。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资源的支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面临着产业空心。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资源、劳动力、管理、技术等要素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受现在市场环境的影响,资产泡沫非常严重,再加上高通胀率的压力,两种因素双重挤压,大家都不愿面对的场景,即实体产业空心化。主要是由两种原因导致其出现的,一种原因是社会供给导致资源价格不断上升、劳动者也改变了以前的择业观,择业机会日益增多,这样导致企业投入成本发生不同以往了变化,成本逐年攀升,实体经济投资成本回落较明显。另一种原因是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出现了很多雷同的产品或产业,严重的挫伤了市场的积极性,再加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致使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多重要的问题,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呈现了下降态势。
(三)实体企业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近些年来,由于虚拟经济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它的高回报率、投资时限短等特点,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诱惑,这些企业在其诱导下,对虚拟经济的偏爱程度逐年上升,慢慢的离开了实体经济市场,开始转向虚拟经济领域,例如,金融市场的P2P以及房地产市场等,这时资金开始发生了流向的问题,资金开始由之前的流向转向了虚拟经济,大量的资金流入人们偏爱的房地产、贵金属及期货等虚拟市场。资金的流向并没有满足很多参与企业预期,它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投机、炒作的方式慢慢涌出水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挫伤,这使“脱实向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主导的,但是这样下去市场会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甚至是很难规避的。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正确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因此我要深刻认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个不变的理论。金融业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做坚实的后盾,只有根基稳定才能谈发展之事,也要认识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在哪,抓住金融工作的本质的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各金融机构不能在没有全局观的情况下,擅自做一些背离实体经济发展的事情,要认识金融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深入贯彻落实的紧迫性,原则性的坚持不能变,坚决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动摇,有选择的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脱实向虚的金融资源出现,防止虚拟经济膨胀,造成产业空心化现象发生,从而实现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顺利进行。
(二)确保总量,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采取系列措施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节奏。从宏观层面上要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最几年中央一直主张的政策。因此,各金融机构不仅要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在此政策的制约下合理节奏下把握信贷投放总量,信贷总量不是一个数,而是要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资源相匹配,只有做到相互相适应,保持经济发展需要的投放节奏,这个时候才能与实体经济运行规律相衔接。围绕这一实体经济主体开展系列主题推进政策,做到“信贷支持力度不减、方向不偏”。金融机构在争取资金方面积极地争取,保证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信贷政策倾斜。在符合信贷调控要求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强风险管控的能力,把政策使用好,利用足,促进其高效有活力。从而实现了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要。
(三)优化结构,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从优化结构出发,根据结构的合理调整进行重点建设支持和重点项目发展。各金融机构在重点建设和项目的支持和建设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发展重点,全面落实中央部委制定的各项文件,进一步促进落实各项金融扶持政策,推动大平台、大项目建设。有条件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带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拓展金融相关的形式,来满足大建设和大项目的需要,如并购贷款等形式,这种形式就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在大建设和大项目中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使信贷比例要逐年得到提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货币政策应该为经济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
金融制度的供给也是影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事实表明,过度宽松的货币环境是助长投机因素的温床。如果在资产价格异常波动的阶段,即使对企业发放贷款,这些资金也很有可能避实向虚,而不是真正应用于生产领域。
(二)货币政策调控不应使经济形成对货币的依赖
多年以来,中国的实体经济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一放就乱、一紧就死”,经济下行时刺激政策出台、经济好转时刺激政策退出。目前,我国M2/GDP比率已经很高,意味着资金的产出效率明显下降,也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杠杆率较高。在此货币环境下,金融机构面临两难抉择。
(三)货币政策要关注融资成本,运用相关工具进行调节
这一方面要求货币政策从数量型向价格型转化,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资金价格改革,从而充分发挥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四)要进一步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准入制度,推动金融机构良性竞争,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加快资本市场发展,通过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提高金融动员资金的能力。大力鼓励社会创业,使资本、科技与企业家精神充分结合。从宏观审慎管理的角度,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确保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加快金融领域的简政放权,是引导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
二、监管政策层面
(一)从监管上杜绝层层加水、体内循环的问题
201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出台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即是很好的范例。在此之前,金融机构通过一系列产品和交易结构的复杂创新,银行信贷资产化身为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券商资产管理计划等,旨在规避监管。企业通过资金池等非信贷渠道获取资金,导致融资成本提高。此类问题必须从监管层面加以杜绝。
(二)信贷资金的监管
应严格按照《流动资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个人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的规定,坚持受托支付,避免挪用,坚决打击挪用信贷资金进行投机炒作的行为。
(三)注重高频交易的监管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金融市场上出现了利用高频交易套利的行为。高频交易对于市场具有强烈的影响,对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利也有弊,需要结合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健全相应的管理机制。
(四)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导
金融产品的设计和金融业务的延伸应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前提导向,禁入产能过剩行业,对于新兴产业中的中小微企业应定向投放,降低其融资成本。对于金融领域的创新产品,特别是交易结构复杂的创新产品,应要求金融机构充分披露信息,监管者要充分掌握产品功能、设计原理及其风控措施,以正确作出引导、加强监管。
(五)探讨建立全国性资金流向监控系统
及时掌握信贷资金、银行表外业务、类信贷业务等各类金融工具融入资金的流向,以保证监管实效。
三、金融机构层面
金融机构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经济周期中始终保持稳健。一要不断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增强市场反应能力,抓住市场机遇,在支持经济实体的发展同时,提高壮大自身实力。二要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控经营过程中的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类风险,健全审慎经营机制,运用风险抵补措施缓冲经济周期带来的影响。三要不断开发金融技术,努力控制成本,延伸服务范围。四要坚持金融创新。创新始终是金融机构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机构要加强对经济形势的解读,由此找准支持的对象、产业和企业。金融机构应当创新金融工具、设计出新型的融资方案,为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企业转型,促进产业升级,推动整体经济形成内生增长动力。
四、金融基础设施、金融生态及金融技术的层面
(一)加强金融基础建设
尽快建立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完善登记、托管、支付、清算等金融基础设施,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提供便利。
(二)从金融基础设施的源头根绝监管漏洞
很多看似监管的问题实际上与金融基础设施有着很强的关联。比如,如果企业账户管理规范、绝大多数交易以及全部大额交易都通过电子渠道结算,资金流向清晰且有迹可循,则资金监控就较容易,防范信贷资金挪用的成本就会降低。又如,如果合同管理、发票管理规范,那么利用假合同、假票据骗取金融机构融资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
(三)优化金融生态是吸引资金的重要手段
在不同经济阶段、不同地区,由于地区经济水平、金融生态状况存在差异,因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也不一,持续优化金融生态是提高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重要途经。
(四)推动金融技术的进步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适应经济形势新变化的必然要求。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低速增长阶段,国际市场需求减少,不利于外需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世界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在推动经济结构加速转型,提出“再工业化”口号,对中国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及其在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政策目标的重要作用。
在实行中国实体经济的回归和转型中,对实业经营的困难和作用也更加关注。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是增加社会财富、增强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应对外部冲击的保障。实体经济增长是稳增长的突破点,加快发展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垄断性产业存在准入壁垒,实体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要鼓励企业创新,政府必须要打破行业壁垒,进一步优化市场秩序,理顺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范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逐渐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为民间实体经济营造更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要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要更加注重发展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证就业总量规模的稳定。
金融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实体经济是金融繁荣的重要基础。要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大信贷投放总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确保社会融资量服务于实体经济,多措并举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实现银企对接常态化和制度化,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对接。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资本要逐步从金融市场,逐渐渗透到实体经济,要把税收降下来鼓励创业鼓励生产。要加强投资环境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抵扣、贷款贴息、加速折旧等多种优惠形式,优化投资结构,提升实体经济利润回报率,鼓励其扩大就业、技术创新、优化结构和节能减排。要给企业转型升级压力,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能力,提高企业捕捉新技术、整合人才和市场等资源的能力。
推进实体经济发展,必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加强对土地、资金、用工等要素的科学组织调配,把有限的资源优先向实体经济倾斜,重点支持符合产业政策、有助于吸纳就业和科技创新的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政策支持体系,坚决清理整顿涉及企业的不合理负担,清理、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清除各种乱收费,杜绝寻租腐败,净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
一、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表现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型金融企业发展中出现了大规模的企业兼并,出现了经济发展过于集中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容易引发金融机构发展的道德风险,表现在这些大规模的企业认为当自己发展规模给过大,甚至出现风险的时候有政府进行承担,从而放松了自己对风险的防范,为了经济效益的实现做出一些危险性的风险经营行为。第二,金融经济领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交易活动。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活动频繁,会将原有单纯的投机行为转变为更多的关联性活动,导致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发展的弱化。第三,金融市场的价格指数失去了原有国民经济发展“晴雨表”的作用。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影响下,一些社会资本从原来的实体经济领域转移到回报较大的金融领域,金融发展逐渐被虚假繁荣经济覆盖,不能如实地反映出实体经济发展情况。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原因
实体经济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其产品价值需要在生产、交换、消费和分配的环节中来体现,一旦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无法保证实体经济发展效益的实现。而金融经济发展本质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具有高收益、高风险、投资周期短的特点,基于这些特点也吸引力大量的闲散资金。在金融高回报的影响下,很多实体经济转向金融市场发展。在金融部门逐渐增多的同时,金融发展规模样也得到了扩展,由此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无论是在数量下,还是在规模上都发生了变化。实体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受到了金融经济的冲击,金融经济从原来的辅助地位转变成现在的主导地位,并逐渐脱离实体经济的影响,成为一种发展的主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影响
(一)积极影响
伴随金融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逐渐突出,由此导致很多社会资源发展向金融经济的范围内倾斜。在我国整体经济发展中,金融经济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在社会资源配置和资源调度方面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消极影响
在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发展逐渐失衡的影响下, 导致金融经济本身的社会约束力逐渐减弱,甚至出现了阻碍实体经济发展的局面,对实体经济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较为严重的不利影响。从本质上看,金融经济的发展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但是当今的形势是二者之间的关系逐渐分离,实体经济发展本身受到了破坏,需要建立一种二者制衡机制来保证两种经济的协调发展。
四、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失衡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发展实体经济,为金融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支持
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是金融经济发展和风险防范的关键。为此,需要有关人员加快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需要做好以下几点内容:第一,优化实体经济结构,充分发挥出实体经济发展中利于金融经济发展的因素。第二,实体经济发展要实现不断的创新和升级,提升本身对金融经济发展的吸引力。
(二)金融经济发展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主
金融经济的发展要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进行,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需求而进行发展。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演进在本质上是对实体经济发展能力提升和改进的过程。由此可见,金融经济的发展要能够服务实体经济,不管是在信贷市场发展和证券市场,还是在金融衍生品发展领域,都需要根据实际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来进行相关的发展创新。另外,有关人员还需要认识到实体经济本身发展的局限,采取措施对实体经济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经济发展的更好融合。
(三)加强对金融经济发展的监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
加强对金融经济发展的监管,防范各种金融风险需要建立严谨的金融市场监控发展机构和体系,通过技术支持掌握最新的金融监管手段,建立金融经济发展预警系统,加强对经济运行中各种情况的了解,通过完善金融监管披露制度严格控制金融经济发展和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偏离。
关键词:“互联网+”;实体经济;国家安全
一、我国国家经济安全现状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人—自然—社会”活动的有机整体,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共生的有机整体。而经济作为政治和文化的基础,发挥基础性作用是无可厚非的。国家安全更是如此,在构成国家安全的众多子系统中,国家经济安全是其核心和基础。国家经济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经济过程中,合理获取经济利益并有效得到保护而不受侵害或威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战略和环境具有保障而不受破坏和潜在危害,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并能够实现维护和巩固。国家经济的独立、健康和持续发展会使人们对国家的主流文化充满自信,有利于国家文化安全,有利于人们对政治道路的自信、制度的自信,从而实现国家的政治安全。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是安全的,经济结构比较合理,生产发展稳中有进,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深入,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单独完成。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外来经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也不断加深,就像一只大网,错综复杂,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在这张大网中,由于经济发展程度强弱有别,我国并非可以独揽一切,因此难以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影响和冲击,特别是受到一些来自于外来的较为发达的虚拟经济的冲击。加之国内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处理过程也不尽恰当,虚拟经济有可能已经偏离了实体经济的轨道,甚至当虚拟经济绑架了实体经济的时候,就极有可能导致经济不稳定,甚至是爆发经济危机。
二、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第一,深化供给侧改革需要发展实体经济。2017年是供给侧改革的深化之年,不断提升供给侧改革水平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正确道路和选择,供给侧改革中更需要的是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供给改革,而这样的改革就需要靠发展实体经济来实现。实体经济提供大量物质和精神产品的生产、经营、运输等工作,只有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推进供给侧改革。第二,扩大内需需要发展实体经济。世界经济依旧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靠外部刺激是行不通的,发展我国经济需要靠不断扩大内需来实现。随着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老百姓对物质产品的需要,特别是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有许多代购应运而生,且生意越做越火。甚至有许多中国游客趁着旅游的机会,大肆采购自认为优质的产品回国。然而这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可以生产出属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高精端产品,来满足国民需求,又何必如此劳心劳神地去国外采购。第三,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需要发展实体经济。2020年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那时人民的生活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将更加殷实、更加富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使百姓真正获益,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做强实体经济的路径措施
做强本国实体经济,首先要保证本国实体经济能有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那么就需要采取有效措施,监测所有可能对本国经济体构成威胁的各类因素,并进行及时的预警。同时,还要不断提升我国实体经济的水平,做强实体经济。
(一)建立预警模式
经济发展预警体系要能够全面充分地对经济发展环境进行检测,对可能的威胁进行预警,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应该从简单的整体预警改变为更为细致全面的预警我们应改变外来经济体直接作用于本国经济体的经济模式,在外来经济体对本国经济体发生作用前,建立我们自己的监测、识别和预警系统平台,从各方面识别外来经济体有可能对本国经济体的冲击、控制甚或是颠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适时地“反击”。具体的检测预警系统平台的构建。运用计算机分布式系统模型建立的识别和预警系统平台应该包括多个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形成联动机制,分工合作,由专门组织进行统一管理和调控,以达到总揽全局的效果。在总系统平台及各子系统的工作人员应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确保国家经济安全。
(二)建议措施
1.国家层面重视实体经济的作用。实体经济乃国之根本,做强实体经济才能铸造国家经济的钢铁长城。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对于确保实体经济的地位,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起着决定和指导性的作用。2017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总理再次明确指出:“要做强实体经济,抓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国家层面对实体经济的这种重视,认为:“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这将会更加坚定实体经济从业者的信心和勇气,必将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更好地发展实体经济。2.加大支持力度。国家层面的重视下,应进一步加大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各方面支持及支持的广度和深度。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包括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要求金融行业向实体经济倾斜,同时允许和鼓励民间投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等,来保障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规范市场营商环境,加强引进外资工作,更好发挥外资企业对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3.实体从业者要改变思路,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有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各项政策的大力支持之外,更重要的便是要发挥实体经济从业者的积极作用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实体经济发展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实体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但是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深化模式下,实体企业需改变思路:不仅在于产品本身的物质性供给改革,即供给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服务作为这个产品本身的供给改革,即供给能力和水平的提高。4.要发扬“工匠精神”,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的复苏在于服务,需要服务理念的提升,那么就要求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商品也是如此,必须体现对人的尊重与关注。商业本质正在从“买卖关系”过渡到“服务关系”,这是一个非常让人惊喜的变化,实体店复苏的机会到了!未来,商业争夺的是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消费群,这群人生下来就不缺物质、不缺产品,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关怀”,这种关怀更需要面对面的交流与触觉才能体现。企业要形成自己独有的比较优势,加强品牌建设,增强产品竞争力。
参考文献:
[1].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中国网,2017-03-06.
[2].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EB/OL].新华网,2014-04-15.
[3].研究部署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的讲话[EB/OL].人民网,201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