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舆情传播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 舆情治理 社交媒体 传统媒体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从边缘媒体的角色,已经发展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6.88亿网民,6.20亿手机网民,使网络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利益诉求的汇聚平台,成为最喧哗、最庞杂的舆论场。在互联网媒体化、社交化的态势下,网络空间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和互动也在日趋紧密,社会的运转方式以及政府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改变。准确掌握和及时研判舆情走势,可以有效地提高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

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新的社交媒体环境下,政府如何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舆情治理机制便成为重要的时代命题。

一、当前政府网络舆情治理中存在的难点

网络舆情治理是指政府机构在掌握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基础上,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网络舆情的发展、扩散和消解进行干预与引导,发挥舆情对于政府管理的积极作用,降低和消除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网络舆情由网民、政府、媒介等相关主体产生和推动。其发生过程是,与政府相关的舆情通过网络媒介产生、扩散,引发政府关注,政府根据舆情发展动态,借助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引导舆情,实现与网民的政治沟通。舆情治理需要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配合,作为社会管理者的政府、网络舆情产生的社交媒体平台以及党的宣传阵地的传统媒体从不同角度推动引领着舆情的走向。然而,各个相关主体对于舆情的认识和应对方式由于体制、机制、资源以及意识等问题,使政府的舆情治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部门:新媒体平台作用甚微,被动应对成常态

目前政府对舆情的治理主要依托各职能部门的宣传部门和信息监管部门进行,各级政府部门通过开通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方式建立专属的新媒体信息渠道。这类新媒体平台在日常运营中担任政策政绩宣传和规章制度公示的角色,信息以单向传播为主,未能对的热点及时回应,度较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尤其是市、县一级政府人员尚未正确认识网络民意对于政府工作以及对政府形象的影响,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及时了解群众诉求,及时化解社会负面情绪和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通常采取“事后救火”的方式被动应对,表明出政府部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也说明政府部门缺少对新媒体环境下传播规律和传播手段的科学认识。

(二)传统媒体:话语权消解,用户关注度有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有大量专业和经验丰富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内容生产方面有着绝对优势。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媒体精心打造的正面宣传话语在互联网中迅速被消解,网络的去中心化和扁平化特征加剧了受众对于传统媒体宣传话语的不信任和抗拒。在社会化媒体大行其道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受众流失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传统媒体的“受众”一跃成为新媒体的“用户”。受众流失,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下降,虽然传统媒体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已经做过多种努力,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其影响力十分有限。纵观传统媒体的媒介融合尝试,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移动新闻客户端成为众多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究其根本来讲,仍是乏善可陈,尚未出现平台级的新媒体应用产品,其影响力的实现依赖于商业型互联网企业搭建的超大规模用户平台。

(三)网络媒体平台:缺少行业自律,删帖行为推动舆情发酵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崛起,今日头条、网易新闻、腾讯新闻等移动新闻客户端强势发展,自媒体也随之迎来了新的巅峰。社交平台和移动新闻客户端的发展极大地释放了公众话语权,公众有了更多的发声渠道。“众声喧哗”成为民间舆论场的代名词,网络谣言泛滥,网络水军肆虐,加之社交网络去中心化、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性,各种新媒体平台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出口,极易出现舆论难以控制的局面。网络媒体平台在内容制作、、转载等环节较为随意、缺乏监管,在内容违规后采取删帖等简单的处理方式,使得舆情不断发酵,甚至出现难以挽回的后果。还有一些网络媒体平台视商业利益为唯一追逐点,放任甚至炒作渲染网络谣言等违法违规信息,缺乏行业自律,有的利用法律监管的空白,通过技术手段营销不法和不实的信息,将企业的社会责任置于不顾,给舆情的社会治理埋下各种隐患。

二、网络舆情治理的优化建议

(一)各级政府部门应建立常态化舆情预警机制

在技术和政策的双重推动作用下,各级政府部门基本建立了专属的信息渠道,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正有序推进。政府通过门户网站以及政务微博、微信平台的信息成为民众获取政务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舆情是民意的重要体现,舆论引导工作事关整个决策体系,不能单单依赖各级宣传部、网信办等主管部门,各个职能部门、各个岗位都应该具备舆情预警意识,将网络舆情作为政府日常工作以及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参考依据。现阶段从新媒体平台上进行舆情采集、监控、研判、预警等工作已经有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建立完善的分行业、分部门的舆情监督预警机制,需要各级政府部门的全员参与,并进行常态化运行。

此外,为了建立更有效的舆情治理机制,可以从信息源头着手,考虑把舆论引导工作纳入公务员培训科目,依托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等干部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行政机关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关舆情应对工作的培训,了解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规律,自觉树立舆论引导的意识,强化舆情预警思维。

(二)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应扩大对媒体的监管范围

新形势下,“媒体”这一概念的外延在不断扩大。之前报社、电视台、杂志社等传媒机构在传统媒体时代,享有绝对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进入“万众皆媒”的时代,微博、微信、今日头条等平台级应用崛起,自媒体野蛮生长,各类微信公众号、大V的传播力、影响力甚至超越了某些传媒组织。因此舆论监管范围应该延伸,凡是参与时政新闻和评论的各类组织及个人都应该纳入管理对象的范畴。

与传统媒体相比,商业性互联网公司搭建的新媒体平台起步早、发展快、用户基数大,网络新闻客户端随即也成为用户接受新闻信息的重要渠道。无论是门户网站搭建的Apps,如新浪、网易、腾讯等新闻客户端,还是具有媒体属性的技术公司,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都应该成为舆论监管的重点。

(三)传统媒体应利用技术手段和资本手段建立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机制

传统媒体一直承担着舆论引导工作的重任。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可以创新方式方法,继续加强舆论引导工作。舆情治理工作承载于新闻内容之中,而作为专业的新闻内容生产机构,传统媒体可以利用技术手段的革新,注重宣传方式的创新,当下流行的H5技术、VR技术、短视频等形式都可以成为借助的手段。传统媒体应一改长篇累牍的通稿式宣传模式,化繁为简,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碎片化、移动化、重社交、重互动的媒介消费习惯。在分众化传播的趋势下,传统媒体必须针对用户的不同属性,建立更具个性化、精准化的信息传播机制,宣传信息自然也不例外。

实际上,地方传媒集团运用资本手段收购一些有发展潜力的、具备一定用户规模的社交平台、游戏平台,不失为一条可行的路径。以浙报传媒收购游戏平台边锋浩方为例,交易完成后,浙报传媒可以直接获取大量用户,在自家的平台上进行宣传工作和舆论引导更游刃有余,同时又为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可谓一举两得。

(四)社交媒体平台强化自身社会责任意识

目前国内的社交应用市场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各类信息汇聚的综合类应用,如QQ空间、微博等;另一类是细分、专业、小众的垂直类社交应用,如职场社交、社区社交、视频社交等。现阶段这两类社交应用都聚集了大规模的用户。相比传统媒体,社交应用更易出现“失控”状态。因此,这类平台应该成为舆情治理的重点。因此,舆情治理需要将社交平台纳入管理体系,将其作为舆论引导和管理的主要途径,督促社交平台履行职能,自觉建立舆情采集、研判的机制,可以设置关键词,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并将之常态化、日常化;重视排查有害信息、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建立定期汇报机制,并报备主管部门;强化网络平台的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将网络信息安全和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纳入企业的考核指标体系,以期能间接加强对内容服务提供者的引导,确保互联网上的良性生态。

三、结束语

作为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政府以及舆情传播的媒介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舆情的走向,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网络舆情治理的无效化。为此,有必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研究媒介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网络舆情治理机制,破解网络舆情治理的难题,增加网络舆情治理的有效性、科学性和持续性,使网络舆情对政府管理以及社会的正常运转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佳慧.中国政府网络舆情治理政策研究:态势与走向[J].情报杂志,2015(5):20- 22.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策略

当前,网络已经触及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网络不仅是一种工具,更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在社会变革以及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利益的调整以及社会矛盾都会或多或少在高校中有所体现,这些问题也都会在网络上以一种虚拟的形态存在。一些危机事件如果处理不好,就会蔓延至网络,进而嬗变为一种高校网络舆情危机,不仅进一步影响事件本身的发展,还有可能引发次生危机,给事件的处置增加更多不可控和未知的影响。

一、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因其人群在年龄层次、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等方面的特殊性,其网络舆情危机具有主体的多元性、客体的多样性、传播的危害性等特点[1]。正因如此,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其带来的影响及后续处置的难度往往高于其他组织。

1.主体的多元性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数据统计,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7.1亿,上网普及率51.7%[2]。在大学生群体中,几乎人人都是自媒体。这使大学生更加容易获得相关信息,也更容易使信息得到爆炸式的扩散。由于大学生自身对事物认知、道德观念、价值观、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多元性和群聚性,以及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等因素,使大学生对同一个舆论事件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盲目从众心理、法不责众心理、社会泄愤心理、情绪感染心理、因果归因心理”[2],使一些主体丧失自觉的个性,进而在网络上表现出不同的舆论选择。

2.客体的多样性

在高校发生的舆情危机中,呈现出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传播内容的复杂性。高校舆情主体的特殊性,导致“社会网络舆情中心点、网络舆情焦点、网络舆情集中点、网络舆情热点、网络舆情兴奋点、网络舆情波动点”[3]等都有可能发展为高校舆情危机。在这些舆情中,有的诱因在社会中,在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从而进一步对主体产生消极的影响,致使舆情进一步无规则的发展,使舆情主体与客体之间不断交互,彼此进一步交叉影响。

3.传播的危害性

传播渠道的多元性、共生性、交互性,以及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复杂性,使高校无法掌握也不可能掌握所有传播渠道的控制权,这就导致一旦出现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主体对客体的响应会呈现出即时性与交互性,使高校管理者无法控制,后果无法预料。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互联网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了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更新速度,高校对于网络舆情的管理往往滞后于舆情本身的发展速度,而这也就成为网络危机发生的根源。

1.高校职能部门对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从高校领导干部的思维方式来看,绝大多还未真正意识到网络对管理的革命性影响,对网络舆情而言,还停留在如何“堵”的层面,对于如何疏导,如何有效应对的意识尚未确立。这就导致在网络舆情机构建设、机制建设、建章立制方面多数停留在文件表面,而并未付诸实施。

2.高校对网络舆情危机的应对缺乏相应的健全机制

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应是学校的一项系统性工程,绝大多是高校建立了新闻发言人,但是却很少主动新闻,对舆情的预警、监测无完善的机制建设。事情发生后,仍然停留在“应急”层面,缺乏常态化的处置预案;对校内媒体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校级、院系级、机构级的官方媒体缺乏统一监管和联盟建设,平时分散了用户,应急时发挥不了传话筒的作用;对人员的培训和训练不够,缺乏实战经验,削弱了应急能力。

3.高校对师生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中的行为引导不足

尽管国内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已经有很长时间,但仍停留在理论阶段。实践上,只有少数学生能通过有限的校园媒体资源去体验、参与媒介的运作,同时又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和培训,基本处于自发状态。学校也很少面向传媒类学生外的学生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有关课程或讲座,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虚拟空间的行为失范。

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建议

网络舆情是社会事件在虚拟世界中的一种传播,网络舆情危机更是民众对某一事件的一种看法和表达,正是因为网络舆情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高校从管理者高度重视,采取线上线下处理相结合,教育引导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的方式,掌握科学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以备一旦发生网络舆情危机能及时、科学、有效处理。

1.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意识,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

在自媒体时代,快速反应是解决舆论危机的基本前提。这里面的快速反应就包括涉事主体在内部早行动,涉事主体在社会舆论层面早回应。要做到这两个快速,高校职能部门需要加强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意识,建立新闻发言制度。目前,高校新闻发言人平时主动召开新闻的机会少,缺乏实战经验,一旦发生网络危机舆论,就很难快速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另一方面,新闻发言不应只是新闻发言人的工作,而应成为一种对外主动信息的制度。这种制度能确保学校在重大决策后,积极主动与师生、社会进行沟通,缩小各种信息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舆情危机发生后,又能及时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减少舆情危机的扩散和可能带来的影响。在现实网络危机舆论中,舆论走势因为受到“沉默螺旋”影响,往往出现一种声音独大的局面,进而愈加影响公众的理性思考,负面、消极影响也会加倍放大。在这种情况下,作为高校官方,就应敢于发声和主动发声,主动事实和事件的进展,与此同时,用好校内各种可用的传播途径,以及具有公信力的政府有关宣传报道途径,坚持真实性、贴近性、可读性、语言文字更加符合受众接受的原则,逐步扩大正面的、积极的消息传播,做好舆论动态实施跟踪,形成阶段性热点,合理推动舆情发展。

2.科学规范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第一,把握舆情节点,提升舆情回应有效性。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单学刚将网络舆情管理过程分为监测、预警、研判、回应、沟通、应对、处置、修复8个阶段。这就需要高校根据各个阶段不同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快速发现和预警阶段,各个高校可以借助网络监控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学生党员干部,及时发现一些倾向性、苗头性的网络舆情异常,畅通信息上报渠道,构建快速有效的汇商机制,依靠平时制订的应急预案,启动相应的预警工作。在多渠道全面了解信息方面,要建立分工协作的信息情报收集汇总机制,掌握第一手的详细资料。在舆情现状和发展研判上,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第一时间处置,尽可能减少舆论扩散的范围。第二,在舆情引导和应对上,要把握好“五个维度”。准度,即回应内容要对准舆情焦点和舆论痛点,直击“靶心”;精度,即精准解读决策事件原委,做出科学可信的结论;长度,即要重视回应的联系性;温度,即舆情回应要改变话语表达方式,要与舆论主体“共情”;尺度,即把握好舆情回应的分寸”[3]。第三,在舆情处置上,回应主体做到“五步到位”。即业务部门回应要“守位”;上级部门介入要“到位”;学校统筹不能“缺位”;部门协作不能“错位”;第三方调查有必要“补位”;在形象修复和公共建设上,需要高校及时对危机处理进行总结、反思、归档、整改,避免重蹈覆辙,同时,利用恰当时机,引导舆论关注点转向。

3.加强师生网络道德素养教育,引导网络行为自觉

一方面,要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净化和优化网络环境,尽可能减少负面消息对高校师生的消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育引导,不断提升师生的媒介素养,使人人都能遵守网络基本规范,合理理性表达意见。从内容上来看,要加强师生法制化教育和网络道德素养教育,突出强调虚拟空间绝不是法外之地,组织学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引导师生在网络表达中知法守法。从渠道建设上看,要不断建立健全高校自身网络宣传“阵地”建设,增强吸引力和“粘合度”,营造有利于高校发展的主流舆论;不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高雅文化,主流文化引领校园文化阵地建设,规避非主流意识形态甚至反主流意识形态对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消解和解构。

参考文献:

[1]陈少平.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究及处置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2]卢宁.勒庞“乌合之众”群体心理视域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策略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6(5).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媒体;涉税;网络舆情

中图分类号:D630.9 文I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前言

在新媒体时代的涉税网络舆情中,税务人员的税收执法向来是涉税网络舆情的焦点,这就使得我国税务机关在新媒体时代很容易受到涉税网络舆情的影响。为了避免涉税网络舆情引起的负面影响扩散,正是本文就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进行研究的原因所在。

一、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特点

1.载体多、传播快、范围广

对于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来说,涉税网络舆情的载体增多、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是其本身具备的特点,这一特点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我国网民数量的不断增多,更多的网民能够参与到涉税网络舆情的讨论、传播中所致,这自然就对我国当下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造成了较大的麻烦。炒热涉税网络舆情、传统媒体介入、事件不断关注度不断提高、税务机关公开表态已经成为我国当下涉税网络舆情发展的固有套路,而这自然就会对税务机关公信力与形象造成较为负面的影响[1]。

2.突发性强、关注度高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涉税网络舆情来说,突发性强、关注度高也是这一舆情具备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的涉税舆情,涉税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借助的网络平台数不胜数,而传播者也能够利用网络较好的隐藏身份,这就使得只要涉税网络舆情足够吸引眼球,我国网民就会为了自发的将其转载,使这一涉税网络舆情很快充满整个网络,这时想要进行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相关税务部门往往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

3.破坏力大

我国当下的网民总数已超7亿,而如此数目庞大的网络群体加上我国较为宽松的网络环境,使得我国网络监督可以称得上是无时无处不在,而由于我国民众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这就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很容易通过自身的引导,将网民的视线集中在涉税网络舆情中,这一引导过程往往伴随着虚假信息传播、蒙蔽民众的情况出现,这就很容易造成民众情绪失控,质疑国家税务机关的问题出现,由此可见涉税网络舆情的破坏力之大[2]。

4.存在联动效应

除了上述几方面特点外,我国当下的涉税网络舆情还存在着联动效益特点,这一特点主要表现为涉税网络舆情通过各种媒体报道、网民的争相传播,很快形成强大的舆论风暴,而如果相关国家税务机关不能在短时间内介入问题,这一舆论风暴就很有可能出现失控,最终在有心人的利用之下,对我国政府的形象与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3]。

二、应对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的策略

1.凝聚舆情共识

为了能够较好的应对新时代涉税网络舆情,我国税务机关必须凝聚关于涉税网络舆情的共识,将涉税网络舆情视作一把双刃剑,避免将涉税网络舆情与地衣划等号的情况出现,而税务机关的每一名执法人员都应具备大局观念、责任意识与风险意识,这样才能有效的防范涉税网络舆情于未然。为了实现这一涉税网络舆情共识的凝聚,税务机关需要在目标和绩效中加入涉税网络舆情的工作考核,并明确涉税网络舆情归口办公室,这样税务机关才能够较好的提高自身风险意识,解决各类利益纠纷,真正避免涉税网络舆情的出现。

2.完善危机管理机制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除了凝聚关于涉税网络舆情的公式外,税务机关还应完善自身的涉税网络舆情危机管理机制,这一危机管理机制的建设,需要保证税务机关具备新闻发言人、网络宣传员、税收评论员三支队伍,这样才能够有效对涉税网络舆情风险进行评判,在涉税网络舆情发展初期进行较好应对。此外,税务机关还可以通过组织局长接待日、开设公众开放日、主动公布舆情与处理结果的方式,加强与公众的沟通,这样就能够较好的降低涉税网络舆情的伤害力[4]。

3.讲究方式方法

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税务机关应对涉税网络舆情的能力,税务机关还必须掌握科学的涉税网络舆情处置方法,适当应用“冷处理”与“热处理”,这样才能够有效降低涉税网络舆情对税务机关公信力造成的威胁。具体来说,“冷处理”指的是设法降低涉税网络舆情的关注度,而“热处理”指的是是积极解决涉税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或是给予其有力的回应,“热处理”只有做到快速反应、本着实事求是原则、审慎信息、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亮明积极的应对态度,才能够将涉税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而如果能够较好的处理涉税网络舆情,税务机关的自身形象与知名度还能够得到一定提升,这是我国当下处理涉税网络舆情的最好方法之一。

三、结论

本文就新媒体时代的涉税网络舆情应对进行了研究,详细论述了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特点与应对新媒体时代涉税网络舆情的策略,希望这一内容能够为我国税务机关涉税网络舆情的应对带来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甘玉球,李育平,邓永泽,廖晨,杨洋.涉税舆情的发展特点及其应对策略[J].南方论刊,2013(2):63-65+32.

[2]顾恩,顾慧武,钟怡.网络时代涉税舆情的应对[J].群众,2013,11:53-54.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公民;影响;对策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人类进入了网络时代。据资料统计,中国网民人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位居世界第2位。由于网络具有成本低、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的特点,使得网民数量的大大增加,已经对公众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网络作为政府了解民意和传达民意的工具,它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民众的真实想法,政府利用网络舆情能够了解到公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能够迅速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从而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网络舆情是民众通过互联网对政府管理以及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情的充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了一个社会的民主程度,一个社会越民主,往往网络舆情越发达。

一、在网络环境下,分析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具体可以从政府和公民两个层面来考虑

(一)网络舆情有利于政府收集公众信息

网络媒体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空间,任何个人或组织都有权利在这个空间上进行自由讨论、参与政治或者表达利益诉求。网络舆情不仅暴露出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反映了公众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因此,网络舆情有利于政府收集民众的心声,这就为制定公共政策提供了研究平台。

(二)网络舆情有利于政府合理决策

作为公共政策的来源之一,多元化的网络舆情促进政府决策更加合理,通过完全开放的传播方式,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随时在网上自己的心声和行为。同时,政府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社会各方面的不同心声,从而促进了政府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三)网络舆情促进了公民参政

公众参与是民主政治的途径,也是实现自身权益的途径。政策制定者通过网络舆情能够了解公共政策的效果,为公共政策改进提供了方向和方案,是集思广益的渠道,是民主政治的良好途径。同时,公众参与了解公共政策的信息,可以使公众更加了解政府,既宣传了政策本身,也获得了更多人的支持与认同,因此减少了公共政策执行的阻力。

(四)网络舆情有利于公民监督

网络舆情对公共政策的执行具有有效的监督。网络舆情可以不断对公共政策执行的过程产生压力,提高公共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在公众的监督下,一旦公共政策执行者具有舞弊或不负责任的行为,都会遭到公众网络舆情的抨击,这对于公共政策的执行无疑是一个很有效的监督手段。

二、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舆情也存在一些弊端

(一)失真的网络舆情影响公共政策

失真的网络舆情干扰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由于当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某些网络媒体为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和点击量,往往不顾及舆论导向和真实情况,在网上随意编发一些道听途说或凭空捏造的消息,导致传播和报道的事件并不一定完全准确,可能会引起更加偏激的网络舆情,从而不利于政策制定者从网络中获取真实的信息,更不利于正确决策的制定。

(二)公众的综合素质有待于提高

网络舆情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公众的综合素质仍待提高。公众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水平、理解能力、道德水平等。由于公民辨别真伪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往往容易产生不合理、不真实的网络舆情,而这些信息在网络上无法过滤,容易使政府政策制定者对公众舆情产生偏差。

(三)网络舆情不易控制

由于网络舆情是对外开放的,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内,信息进入标准太过宽泛,把关人员很难进行全方位的把控,因此很难对不合理、失真的舆情进行把控。

规避网络公民参与缺陷, 维护和提供网络公民参与的良好平台,政府与公民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政府应该正确对待网络舆情,重视公民参与。政府作为政策制定的主体应该正确认识公民网络参与对于政策制定的重要作用,不能将网络舆情当做公众对政府的障碍,要将网络舆情作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智囊库,了解网络民意的重要渠道。

2. 政府应提升对网络舆情真伪的辨别力,不要让网络舆论影响判断力。 网络信情能否有利于正确政策的制定,主要还在于于政策制定主体。因此,政府应开展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对于真假信息的辨别能力,索取合理的信息,从而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合理化。

3. 政府应使网络系统法律化,保证网络舆情的规范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极大地削弱网络参与主体的责任,导致网络民意不能反映真实的民意,从而对公共政策的制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规范网络法律法规是政府目前工作的当务之急,只有使网络舆情在法律的引导下趋于规范,才能促进政府政策的规范化。

4. 提高公众在网络上的参政意识。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借助于网络这一渠道,激发了公民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参与政策制定的热情,以前一些想说却不敢说的话可以大胆地说出来,从而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正确制定与执行,也有利于公共政策的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潘燕华.试析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08(15).

[2] 万朝珠.网络环境下公民有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问题思考[J].探索,2008(02).

[3] 崔利利.公民网络参与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10(08).

网络舆情传播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舆情;新媒体;引导;高职高专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普及,网络这一新兴媒体已渗透到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就像一把双刃剑,既有前所未有的方便快捷、自由广泛等优势,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高职高专院校这一群体也无可避免地受到网络舆情的冲击。

2 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

(一)相关概念和内涵

“舆情”一词最早出现在《旧唐书》中,唐昭宗称:“朕采于群议,询彼舆情,有冀小康,遂登大用。”〔1〕到了汉代,“舆人”与“庶人”一样,成为普通百姓的代名词。舆情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被解释为“公众的意见和态度”。

舆情的内涵可以认为是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民众对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2〕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网络空间的映射。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成长于互联网这一复杂多元的环境,因此网络舆情也具有其独特鲜明的个性和特点:

1、自由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舆情传播更具有自由、即时和互动的特性,网民可以自由沟通并发表言论,还可以建立自己的个人网站,发表个人见解。

2、快速性。网络信息的传播简单迅速,只要通过复制和粘贴两个步骤就能完成。这种传播比以往任何一种媒体更为快速。

3、隐匿性。互联网是一个虚拟世界,在网络环境中,网民可以隐匿身份,甚至使用虚假的身份发表言论。

4、偏差性。在网络环境下网民缺乏自我约束,网络也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监督,网络热点话题常常围绕公众人物隐私、恐怖谣言、灾害谣言等展开,形成负面影响。

3 高职高专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对该群体的影响分析

(一)高职高专网络舆情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不断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高职高专学校网络舆情具备以下特点:

1、新媒体运用的普遍性

网络的普及使得绝大多数“90后”大学生能使用网络媒体在互联网上进行信息交流和交互。如网络聊天、交友、娱乐、购物、信息搜索等。

2、传播途径的多样性

网络舆情可以通过不同得途径表现和传播。下面是常见的一些途径:

(1)主流网站

国内主流网站,包括新闻、政府、文化教育类等网站,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体、民生、娱乐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即时通信软件

即时通信软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不断推陈出新,从最早的ICQ,到后来的MSN、UC、腾讯QQ、网易泡泡、淘宝旺旺、飞信、微信等,风靡于年轻人和学生群体。

(3)微博

微博,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简称,即一句话博客,微博相比博客,内容更加精简。微博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信息。

(4)电子邮件

电子邮件具有信息多样化、书写快速、发送便捷、成本低、环保等优势,同一封邮件可以选着多名接受者,采用群发的功能常常可以广泛、迅速地影响舆情的形成。

3、关注层面的广泛性。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经常访问的网站类型有:博客和微博、游戏类网站、论坛等,网络上最新的热点焦点、敏感事件、网络红人等最能吸引他们。

4、有强烈的意识自我表现性

很多在生活中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他们在网络中却表现得非常积极,可以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他们的自我表达的欲望非常强烈。

(二)网络舆情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影响分析

总体来看,网络舆情对高职高校学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媒体阅读及传播方式的影响

一条微博的最大容量是140字,属于典型的碎片化阅读方式。碎片化阅读让人易怒、易挑衅、易轻信,无法专注。

另外,通过微博粉丝的关注,微博信息的二次传播更为迅速和广泛。这种传播方式会使网络舆情在极短时间内凝聚共识,发酵情感,诱发行动,影响社会。

2、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价值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面对不同的价值观,他们中有的崇尚传统文化,有的崇尚西方文化,有的哈韩哈日等等。

3、个体权利意识的影响

高职高校专院校学生相比于本科院校学生而言,独立性更强、敢于尝试,但认知能力不足、交际面较窄,相对缺乏社会的关注度,他们更加依赖网络来表达情感、展示自我,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

4 高职高专学校网络舆情下的应对措施和引导策略

当前环境下,对于网络舆情,与其躲避,不如积极研究,主动使用新媒体,对学生正确引导,适时疏导,采取正确的措施和策略。

(一)坚持正确导向,加强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高校应通过开设课程、举办讲座、组织研讨、开展经常性的网络热点事件讨论等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增强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抵御不良信息,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坚定社会主义价值取向。

(二)加强对校园网络机制的建设

要建设一支思想水平觉悟过硬,网络管理技能较高的网络工作队伍,其成员应该包括多个层次,不但要有领导班子和网络技术人才,还要有青年教师、辅导员,还可以有学生干部,随时掌握了学生的思想动态,熟练掌握并运用网络技能,多层面了解学生思想,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三)创新教育,构建校园网络文化

创新教育,就要结合网络舆情的特点规律,寻找正确引导的途径。很多高校都开设了校园官方微信、微博、贴吧,设立了二维码等,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创立校园官方网站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很多教师也开通个人博客、QQ,用网友身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构建正面积极的校园网络文化,可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之间的相互协调,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四)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网络言论自由容易产生一些偏激、片面的言论,加强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可以组织一些生动的网络道德教育活动,加强自律性,让学生自觉树立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和辨别能力,客观正确对待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对于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影响程度越来越高,开展网络舆情的学习和分析,对学生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减少网络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这更是互联网时代赋予高职高专院校的责任和要求。

参考文献

[1]后晋・刘d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4585

[2]王来华.舆情研究概念――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32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