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目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自查目的
全面了解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贯彻实施情况,总结推广贯彻实施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及时查找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改进工作和修改完善制度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应对法的各项规定得到全面贯彻实施。
二、自查内容
(一)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宣传培训情况。主要包括:利用各种形式对应对法的立法背景、立法宗旨、重大意义和主要制度进行宣传的情况;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城乡基层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以及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学习应对法的情况;各级行政机关在公务员培训中将应对法纳入学习内容的情况;普法主管部门将应对法纳入“五五”普法教育的实施情况。
(二)突发事件应对法各项规定的执行情况。主要包括:在处置突发事件工作中贯彻落实应对法要求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并落实相关责任情况;及时制定、修订和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情况;面向基层和群众,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情况;加强应急队伍建设情况;落实财政投入,保障突发事件应对工作所需经费情况;有效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及通信、医疗等各项保障体系建设情况;统筹城乡规划、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确定避难场所情况;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力度,建立健全公共安全管理制度情况;建立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预警、信息报告制度情况;《“十一五”期间全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的贯彻实施情况。
(三)有关配套制度和措施的研究制定情况。主要包括:完善社会动员机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开展应急救援志愿服务情况;建立完善应急财产征用补偿制度情况;研究制定促进应急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情况;鼓励培养应急管理专门人才的具体措施情况。
三、组织实施
(一)自查。各地、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始自行组织实施。自查结束后,各地、各部门要组织力量对自查情况进行全面分析总结,形成本地、本部门贯彻实施应对法情况的书面自查报告,连同有关情况自查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应急演练、应急队伍、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编制与实施、应急管理培训和科普宣教情况自查表)(见表1—5)和修订完善的各种应急预案一并于10月20日之前报县政府办公室。
(二)抽查。年10月22日开始,县政府办公室将组织联合检查组,实地抽查有关单位应对法的贯彻实施情况。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实施。各乡镇、开发区、街道办及编制了应急预案的县公安局、粮食局、安监局、电信局、卫生局、药监局、外侨办、水利局、农业局、气象局、科技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环保局、财政局、发改委、局、工商局、科技局、人劳局、旅游局、文广局、交通局、质监局、商贸局、红十字会、民宗局、体育局、水产局、教育局、建设局、地方海事处、经贸委等部门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深刻分析、科学把握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充分认识贯彻实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意义,及时修订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没有制订应急预案的单位要立即制定完善,高度重视自查和迎检准备工作。
关键词:校园突发事件;大学生;认知;应对
校园突发事可以定义为在校园内突然发生或事件虽发生在校园外,但与学生有着因果联系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影响学生安全和正常生活学习,危及学校师生员工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频发的
校园突发事件呈现三大特点:事故频发后果严重、类型多样原因复杂、威胁增大因素增多[1]。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大学生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制度环境、教育培养和安全能力都亟待改善和提升。因此加强高校对突发事件的重视力度,强化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和能力至关重要。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某市3所高校在校大学生,919名调查对象中男生359名,女生560名,其中本科生876人,硕士生19人,大专生24人
2.调查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调查的方法对3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人员(6人)进行当场填写问卷并回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19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了解程度
在被调查的919名在校大学生中,对校园突发事件非常了解的人占22.2%(204人),模糊认知的占71.7%(659人),而完全不了解的人占6.1%(56人);而分别就男女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了解情况中得知,非常了解的人数中男生占56.4%(115人),而女生占43.6%(89人),而模糊认知的人数中男生占33.8%(223人),女生占66.2%(436人);完全不了解校园突发事件的男生占44.6%(25人),女生为55.4%(31人)。
2.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了解途径的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表1在校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了解途径对比分析
比较项目频数(人)百分比(%)
通过电视网络 691 27.4
通过别人口中得知 534 21.2
通过学校宣传 522 20.7
通过书籍报刊 433 17.2
通过亲身经历 239 9.5
通过其他方式 993.9
经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电视网络、他人口中、学校宣传及书籍报刊,它们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27.4%、21.2%、20.7%及17.2%,最后仅9.5%的在校大学生是通过亲生经历了解突发事件,还有3.9%是通过其他方式了解的;
3.在校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反应及应对的调查
(1)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应分析
对于近年来频发的的校园突发事件,66.4%的在校大学生做出的反应是谨记校园突发事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边并适当关注相关方面的知识,18.5%的人开始慢慢关心了解周围突发事件,而15.1%的根本不关注校园突发事件,如表2所示。
表2在校大学生对高校突发事件的反应对比分析
比较项目频数(人)百分比(%)
事不关己,漠不关心13915.1
慢慢开始关心17018.5
非常关心61066.4
(2)在校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分析
在调查的如宿舍发生重大火灾事件中显示绝大多数会选择立刻撤离拨打119,其比例为76.5%(703人);在自己或身边人发生食物中毒时选择立即将患者送去医院者占74.6%(686人);当发现周围有人有明显的轻生倾向时59.6%(548人)的人会选择对其进行开导,28.7%(264人)的人回告知心理辅导员,但还有11.7%(107人)的人会选择置之不理。
三、讨论
近年来,我国校园突发事件频发,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其结果无论是对当事人还是对其他旁观者都造成了一定的身心影响。通过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了解程度总体上偏低,且存在性别的差异,并且大学生对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各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知识的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所以学校可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知识普及[2]
在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突发事件的途径总体上是多样的,见表1。相对较多的大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但是总体上不容乐观。比如在突然发生重大火灾事件中只有76.5%的人会选择立刻撤离并拨打119,而还有23.5%的人会做出错误选择。在自己或身边的人发生食物中毒时这类突发事件时居然还有25.4%的人不知到将患者送去医院。就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开展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的训练。例如加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体格训练[3],真正使大学生将应对突发事件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应对能力。在我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为“开放式”,这就为一些“社会人士”混入校园提供了方便也就增加了校园突发事件的发生机会;其次,则主要是由于在校学生的心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问题。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心理方面的辅导,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同时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高校对校园突发事件的关注度普遍不够。针对这一现象,当地政府应颁布相关规定,要求高校加快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的建设[4]。将预防突发事件提上日程。同时,政府也应配合学校开展一些应对突发事件的演练。例如最近发生的昆明砍伤事件,死伤者有很大一部分为在校学生。如果每位同学都有良好的应对能力,能够冷静、沉着的分析状况并迅速撤离保护好自己,那么情况也许就不会那么糟糕。所以,加强在校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应对能力已刻不容缓,各地高校和相关组织机构应加强重视,.
四、对策探讨
调查显示该市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理解片面,了解途径虽然多样但对其认知程度不够,主观应对能力不强。同样,大部分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上,缺乏相关专业知识以及自我保护能力, 各高校应重视校园突发事件的知识宣传教育以提高大学生对突发事件的认知和应对能力。所以,根据我们的结论,我们对学校及社会有关部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强化危机教育, 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学习生活中积极发挥辅导员在加强培养高校学生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方面的作用,包括在突发事件发生前的宣传、教育功能,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凝聚、协调、导向功能,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调节、激励功能。
2.演练仿真模拟,检视学生应急能力
高校可以根据个案形式进行专题演练,拟定可能发生的各类突发事件的模式,在真实的情境中安排学生演练各种角色,每次演练结束均进行总结, 让师生都明白每次演练的优点和不足,不定期地在实践中检验学生应付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3.培养高校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加强心理干预
平时注重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学生自身的心理调节。对群体的心理疏导可采取团体辅导的方式,即将具有共同心理问题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做一系列的心理游戏,使他们产生心理共鸣,消除心理恐惧和焦虑。
4.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工作,提升高校师生的法律意识
校方在教育过程中针对老师和学生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如开展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辩论等等,提高师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在真正遭遇一些突发事件时能利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益。
参考文献:
[1]王晨光,杨玉琴,张越.大学生对校园突发事件的问题与建议.
[2]耿依娜,大学生公共危机意识现状与政策建议,当代青年研究,2009,10,73-77
关键词:突发事件;过程管理;军队医院
Abstract:Military hospital emergency capaci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indexes which evaluate military hospital medical service capability. Strengthen emergency process management, construction of military hospital emergency disposal system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are conducive to the military hospital emergency treatment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improve and perfect the information feedback mechanism, enhance the emergency response information level and strengthen emergency disposal of“ integration” management degree.
key words:Emergencies; Process management; Military hospital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9-02
1 突发事件过程管理的内涵
1.1 突发事件的定义:突发事件指突然发生的事件,指组织或个人原定计划之外或者在其认知范围之外突然发生的,对其利益具有损伤性和潜在危害性的一切事件[1]。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可将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种,其程度分级也一般根据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种级别。
1.2 过程管理的含义及特点:过程管理是指为达到某种目的对组织所涉及的过程,进行设计、改进、监控、评估、控制等方面的工作[2],其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它具有以下几大特点:①从系统的观点出发,从横向视角把突发事件管理看作为一个包括医疗后送、卫生防疫防护、心理救援、卫生物资保障等各个子系统相互衔接组成的网络系统,对于其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来说,都必须紧密衔接,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个卫勤保障效率。②应用信息论方法,将突发事件管理内部的各过程视为一个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过程,应用信息网络技术解决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的传输和处理问题。③应用控制论方法,将突发事件管理过程视为可控过程,建立一体化控制指挥系统,运用反馈控制等控制方法解决突发事件行动过程中的管理问题。
1.3 军队医院应对突发事件过程管理的内涵:军队医院是实施平时和战时卫生勤务的主要力量,是自然灾害、各类应急事件的卫勤保障力量。突发事件发生后,军队医院主要承担两方面的任务,一方面是组织医疗队奔赴事件现场实施紧急救援,另一方面是组织力量进行院内急救和治疗。作者认为,军队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主要指从接受救援指令开始到整个院内救援行动结束的过程,其中应包括应急响应、组织指挥、信息管理、资源配置、医学救援等过程。因此,突发事件过程管理应指使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方法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进行策划、控制和改进的一系列活动。军队医院引入突发事件过程管理方法,对军队医院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具有重大现实和理论意义。
2 突发事件过程管理理论在军队医院中的应用
2.1 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的系统设计:军队医院应急行动是一个过程网络系统,而每一个过程又可以看成具有特定功能与目标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按科学的方式组合形成整个应急行动系统。①应急行动系统设计就是要根据医院卫勤任务的目标,按整体最优原则、精简原则和效益原则,围绕应急活动的关键过程设计其他过程,如突发事件应急活动应围绕实施医疗救援这个重点过程和关键过程,去设计组织指挥、资源配置等其他过程。其次,应急行动系统设计中,要尽量减少子过程的层次,把复杂的过程分解为若干较为简单的过程,如突发事件应急救援队伍组织指挥过程中应尽量减少指挥层次,避免多头指挥和多头领导。②应急行动过程要不断调整和改进,通过简化、合并、组合、替代和改变子过程间的联结等方式优化整个应急过程[3];要确定各子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及输出与输入关系,使各个过程相对独立,如要正确处理好信息管理和资源配置的逻辑关系,只有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灾害信息,如伤病员的数量分布、伤情分布等信息才能科学合理地配置人员、装备、药材等卫生资源。③通过对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的系统设计,可形成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系统结构模型,如图1。
2.2 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军队医院除开展日常医疗工作外, 还担负着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自然灾害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任务。医院信息系统、远程医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军队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基层部队卫生信息管理系统、电子伤票系统和网络医疗系统[4]等,在应急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中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突发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和突发性特点,要求军队医院必须不断提高突发事件信息处理能力,实现信息搜集精确化, 有效控制灾情、抢救生命提供信息保障,因此,建立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突发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指应用信息论方法,把军队医院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看做是一个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和加工处理的过程,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能描述突发事件各处理过程及过程之间的信息输出和输入及加工处理状况的信息模型, 从而解决应急过程信息的高效传输和处理问题。
2.3 突发事件反馈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是基于反馈原理建立的自动控制系统,由控制器、被控对象和反馈通路组成[5]。反馈控制系统中,控制器对被控对象施加的控制作用,取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来不断修正被控量的偏差,从而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这就是反馈控制原理。突发事件的应对过程可视为一个反馈控制系统,如图2所示。图中输入量是卫生资源,如医务人员、医疗装备、药品器材等;控制器是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如军队医院在接受突发事件发生救援任务后会成立由院领导任组长的应急指挥小组,负责应急救援活动的整体协调和控制;被控对象指突发事件的救援行动;干扰因素指外界不良因素对突发事件救援行动的影响,在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中,各医院应急救援分队就受到过持续大雨天气的影响,阻碍了救援行动的进行;输出量应指整个应急活动的效果;反馈环节应指对突发事件应急行动的评价和反馈,包括若干评价指标,如应急响应的时间长短、救援的成功率、伤员的伤残率和死亡率等。
【关键词】突发事件 512汶川地震 疾控人员 心理障碍 心理应对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6-271-02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著名的512汶川大地震,成都市区地震烈度为7度(见国家地震局《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相当本地发生5级以上地震。这是突然发生的,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可能对社会秩序产生严重破坏的重大自然灾害,符合突发事件定义。本文通过笔者对该突发事件的亲历过程,从侧面反映疾控人员对严重突发事件的心理应激活动,以及事件中的自我心理调适。
1 突发事件时的心理反应
事件当日,笔者正在单位上班,事件发生时目睹了单位同事对事件的反应全过程。当地震波传递到达,建筑物开始晃动,人们初始并未显得慌乱,言谈中还在对事件性质纷纷猜测,尚能总体保持情绪稳定。但随着后续能量升高,振动加速度G值加大,体感振幅强烈,特别是当出现室内家具移位、倾倒,建筑结构发生填充墙墙体开裂时,绝大多数当事人明显表现出恐惧与慌乱,具体行为趋向于躲避(隐伏于办公桌下),出逃(短时躲避后迅速奔出,向建筑物外疏散)。事后据笔者回顾,当事人当时均有脸色发白,呼吸频率增高表现,另据自述,都感到晕眩,乏力等等。
面对突发事件时个体的心理反应是个人在自身生命、财产受到巨大威胁时产生的情绪状态,突发事件的危险性和突发性要求个体立即做出某种反应,因而对个体心理造成巨大压力,迫使人体进入心理应激状态。因此,面对突发事件个人的心理反应其实质是心理应激反应,是突发事件情境与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这时,个体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仅取决于突发事件情境,即突发事件种类,等级,发生的时间,发展的速度,持续时间等因素,更取决于个体特质。面对一定的应激原,其后果的严重性通常有赖于个体对应激的耐受性。对于最为敏感的应激原,每个人有不同的反应,也就是说,每个人对应激原的敏感性是各不相同的,事态巨变,失意,或遭遇到其他的问题,某人可以处之泰然,而某人却可能束手无策。这就是当地震袭来时,有人会逃离单位,有人却会向单位奔来,有人会离开办公楼躲避,有人却走向实验室关闭电源――这诸多表象背后,很难用一个道德层面,法律责任的差异来笼统解释,究其根源,生理及心理的反应不同,才可能是主要原因。
2 突发事件时的心理问题应对
对突发事件心理承受能力的个体差异是很大的,对灾难的反应不同,造成的后果也相去甚远。个性特点,性别因素,训练水平,个人的经历和经验,突发事件的可预期性和可控制性,对突发事件的认知与评价,社会规范,社会支持系统以及个体的健康状况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一个人对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人们应对社会性突发事件时的心理承受能力,还取决于突发事件对自身生命,生存条件的影响程度,取决于对政府的公信度及媒体宣传的影响。比如在地震发生过后开展的抗灾应急活动中,这诸多的因素对笔者个人及同僚们心理素质的成熟和稳定,都发生过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有幸参与了震后彭州龙门山抗灾应急工作,通过这个进程,使笔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外界因素对个体心理波动的作用。
在向灾区现场开进的沿途,面对倒塌的建筑物废墟,暴露于外的遇难者遗体,折断的桥梁,崩塌的山体,阵阵袭来的余震,时时下落的飞石。如果说没有恐惧感,这是不可能的。但是,当大家看到先期到达灾区的各种救援力量,特别是人民的身影,使我们深刻感觉到,我们绝不是一个人在孤军奋战。我们看到:“战士们翻越山头的情景真像是时代宣传电影中的画面,他们非常及时地沿着崎岖山路向下冲去,脸上严肃的表情里充满了为人民服务的渴望,最前面的排长手举的红旗在微风中高高飘扬。(英国《每日电讯报》5月28日,原题:中国怎样动员力量。)”当我们进入回龙沟回龙山庄附近时,我们看到战士们正拿出铁铲,挖掘一条穿过山坡的道路。事实上,想不被感动是很难的。在此情此景感召之下,恐惧已被抛于脑后,一种神圣的参与激情洋溢于每个人的身心,大家都在忘我投入。
这实际上是当时的情境使我们自身处于一种心理危机干预模式之中,即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该模式认为,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将个体内部适当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充分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当事者有更多的问题解决方式。来自于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亲朋,同志,组织和团体等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都称为社会支持。社会支持和应激原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复杂,社会支持的性质会影响人们的应付能力。比如在地震救援展开后,我们身处其间,感受到那种举国动员的气势,以及动员后国家机器所展现的强大能力,无不心潮澎湃,增添无尽勇气,对于克服因地震造成的心理失衡,失控等心理反应,具有强烈正向刺激。通过认知调节和行为努力来对抗应激原的负面影响的过程称为应付,是人们对付内外环境要求及其有关的情绪困扰而采取的方法和策略。通常是通过改变自我,调整自身来摆脱应激事件造成的影响。比如在灾区工作中提供适当方式的娱乐,改善供应条件,组织团队活动(如向中心驻彭州白鹿镇卫生防病小组提供炊具,使其能够自行料理饮食)等均有利于自我心理调节。
3 突发事件心理危机预防
在和平稳定时期,人们往往缺乏危机意识,而事实上各种各样的潜在危机是时刻存在的,随时都可能以突发事件的形式爆发。居安思危是一个国家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保证,忧患意识的形成有赖于体制的健全和国民的整体素质。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是构成心理承受能力的认知因素,它能使个体对突发事件进行正确的认知和评价,从而使个体对突发事件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对于疾病控制人员而言,长期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预期。我们应当加强自我修养,养成坚强、稳定、积极的心理素质,来面对将来可能的心理应激事件。
参考文献
[1]王一牛,罗跃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心境障碍的特点与应对[J]心理科学进展,2003,4:387.
[2]胡凯 突发性危机引起的心理问题及应对[J].医学与哲学,2004,25(3):49.
[3]李权超 王应立 军人心理应激反应与心理危机干预[J]临床身心疾病杂志2006,1(12):14.
[4]凌力 陈新华 急救护士应激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 (5): 303.
以党的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按照“统一领导、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原则,以落实和完善应急预案为基础,以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能力为重点,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建立健全“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努力把全市应急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考核主要依据和目的
(一)考核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务院和省政府有关应急管理工作文件;《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市政府关于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等。
(二)考核目的:强化镇乡、园区、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工作中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理顺和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强化应急联动机制,促进应急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建设,不断提高有力有序有效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考核范围和对象
各镇乡、园区,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
四、考核主要内容
(一)体制机制建设。包括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专项工作机构建设情况,落实应急管理行政领导责任制等情况。
(二)值守应急和信息报送。值守应急包括值班人员配备、设备配置,值守工作规章制度、值班台账,领导批示流转和落实等情况;信息报送包括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动态信息和预警信息,各镇乡、园区,各有关部门应急管理工作的基本情况、主要做法、成功经验、实际成效、典型案例、工作建议,市应急办约稿要求报送的信息等。
(三)预案体系建设。包括总体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重大活动预案和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演练及动态管理等情况。
(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包括应急平台建设、应急物资储备等情况。
(五)突发事件防范与处置。包括风险源排查与数据库建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突发事件现场处置、事件善后处置以及建立信息与舆论引导机制等情况。
(六)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包括基层综合性救援队伍、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情况。
(七)基层应急管理。主要是深入推进基层应急管理“五个一”工程的情况。
(八)科普宣教。包括组织应急知识技能培训,开展应急管理科普宣教活动,在政府门户网站建立应急管理网页等情况。
五、考核办法
(一)应急管理工作目标考核实行年度百分制(考核评分细则详见附件2、附件3)。
(二)各镇乡、园区,各有关部门要对照目标考核评分办法做好自我考核工作,自我考核情况于年12月5日前报送市应急管理办公室。
(三)考核采取平时抽查考核与年度综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结果由市应急办负责汇总,报市政府审定后公布。
六、考核等级
各镇乡、园区,有关部门年终考核评分前五名为年度目标考核先进单位。考核结果折算计入年终综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