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突发事件 身心发展 防范应对
近些年,各级各类学校学生突发事件频频出现,由此而引发的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矛盾也成为一大焦点,教育部门对此积极采取种种措施来预防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并促进学校教育管理体制、校规校纪的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招收的对象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学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学校培养重技能轻理论等因素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在防范与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挑战。客观认识这些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建立有效的中等职校学生管理体制、及时防范与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的诱发因素
1.学生身心发展不完善、抗挫能力差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同年龄段的人员,年龄在15、16岁~18、19岁,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青春期,这一时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大转折期,处于青春期的个体面临着种种矛盾,既有儿童期对家庭、社会的依赖性,又有强烈的独立欲望,情绪波动大,看问题容易极端化,另外性意识的萌发也导致中职生的人际交往更加复杂,这一时期学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逆反情绪,很容易由于一时冲动做出不智之举。另外,此阶段学生盲目攀比心理严重,有的追崇高消费,拉帮结派,交友容易出现不慎,而对于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往往为了爱慕虚荣出现盗窃等不良行为。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另一大特点是心理负担重,这是受多重因素影响的。首先,中职生普遍存在对学习的倦怠感,许多学生在以往的初中学习中没有兴趣,升学无望,在学校颇不得老师的喜欢,但家长又不允许过早的放弃学业,结果“身在曹营心在汉”,一进校门晴转多云,一进教室浑身没劲,有一种想逃走的感觉。另外,当今社会就业形势严峻,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缺乏市场竞争力,这对学生来说是无形的压力,精神上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自尊心和积极性经常受到打击,严重的甚至会悲观厌世,选择极端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这些都是极易引起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2.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教育不到位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处于夹缝中求生存,办学难,资金投入不到位,造成在学校硬件设施上存在隐患,学校建筑的层高不够与通风不畅、楼梯栏杆高度不达标、没有围墙或围墙太低、实验室通风不规范、饮用水供应不标准、照明设施安装不牢固以及装修暗藏杀机等问题,都可能酿成校园突发事件。在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安全意识薄弱,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安全制度不落实,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这都为校园突发事件埋下了隐患。另外,与国内许多学校一样,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快速反应机制尚不完善。一旦有突发事件,学校领导没有准确及时的信息来源,职能部门没有较强的处突意识,没有在完善校园安全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强化快速反应机制,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提高应急应变能力,不能及时采取果断措施控制事态发展,会导致想不到的恶果。
除了设施、管理体制,中等职业学校在安全教育上的宣传力度不够。宣传安全教育,加强安全教育既是学校安全保卫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安全保卫部门加强预防各类突发事件的重要手段。但有的中等职业学校总认为突发事件与他们很远,在安全知识普及方面,有些学校不能有意识地经常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知识教育。同时,学校课程设置及教育内容方面也存在着严重的缺失:在多数学校课堂上,校内安全、校外活动安全、交通安全、自然灾害防范、犯防范等教育至今仍是空白。
二、中等职业学校突发事件的防范与应对
1.提升防患于未然的能力
应付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事件消除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学校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中等职业学校不但在硬件设施的安全性上要过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采取一定的举措,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使学生现在和将来融入社会时,对是非有一个明确的判断力,使他们的人生轨迹保持一个正确的方向,不致脱轨;调解好情绪和情感,可以对学生加强思想和品德教育,一旦学生出现了自己摆脱不了的焦虑、忧愁和恐惧时,学校要帮助学生驾驭、控制、宣泄、消除这些情绪,必要时请心理教师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强化意志品质训练;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挫折教育”,帮助学生在迎接挑战、战胜困难中得到最大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能从容、乐观、积极、勇敢地承受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风雨的洗礼;历练交往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能够达到与他人良好沟通的目的。
2.提升校园日常管理能力
就中等职业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不但要建立相应的预防突发事件的管理制度,更要把工作落到实处,大力培养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预防工作与教学活动统筹安排,捆在一起,共同部署、检查和落实。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维护校园稳定的工作职责,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真抓真管,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把安全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就学校安全管理工作而言,要重视细节,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发展变化的细节,从增强敏锐性和洞察力入手,及时掌握学生细微的思想变化和动态信息,在容易被忽视的时间段上,密切关注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或苗头,在容易出问题的时间段上,要善于发现、敏锐捕捉学生异样的生活细节,细致分析情绪波动的原因并找出带有规律性的认识,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主动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化解纠纷的苗头,排除不稳定因素,力争把各类矛盾和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数量控制在最低,范围控制到最小。如果出了问题要追究责任,并及时总结教训,对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要搞好重点整治。
3.提升应急和快速反应能力
汶川大地震的余痛还在,各种火灾等重大突发事件仍在人员聚集的学校发生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应针对自己的具体情况出台重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广泛开展应急宣传教育活动,发放防灾应急手册,普及基本的防灾减灾应急知识,公布报警电话,开设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课程,使师生掌握避险、互救、自救、减灾、逃生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定期组织学校的相关教职员工进行应急管理教育培训,并组织教职工和学生进行一定次数的逃生演练。建立信息报告员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对有关重大突发事件进行监测,平时进行常规信息监测与对重大突发事件易发处的信息监控。针对学校的情况变化要随时对预案进行修正与补充。建立一支抢救、应急小分队,每年进行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抢救、应急等处置重大突发事件的能力。
总之,随着当代社会社会思潮不断多元化,资源竞争不断加剧,中等职业学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着巨大变化,学校的稳定与健康和谐发展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面对偶然性大、危害校园的突发性事件,学校要时时关注,事事洞察,并建立密切的家校联系,还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和学校的应对机制、预防措施,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防护体系,开通一条绿色的生命通道,使学生在和谐、健康、文明的环境中成长。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危机管理探讨.职业教育研究,2008,(04).
[2]马桂荣.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及对策.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6).
[3]童建福等.应对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思考.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07,(02).
[4]苟欣文,李国军.试论应对突发事件的与提高执政能力.探索,2003,(04).
[5]林小星.职业学校管理工作改革思路初探.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8,(02).
关键词 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
地铁作为大容量公共交通工具,安全运营是其首要目标和基本原则。随着我国地铁建设的来临,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建设也要跟上。本文根据地铁发生突发事件的特点,建立了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框架,并对该框架的细节进行了思考和设计。
1 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原则
近几年来世界上多起地铁突发事件发生,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公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及逃生技能较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往往行动混乱,导致疏散困难及踩踏事件。②地铁的结构设计、相关标识的设置及列车材料的选择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考虑不周。如地铁通道复杂,使人们难以疏散;有些地铁列车装饰材料燃烧后产生有毒烟雾等。③已有的安全、消防设施难以对付突发事件。④专业的救援、消防系统不能与地铁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实现无缝衔接。
基于以上的所列举的原因,制定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体系时,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1.1 重视预防
谈及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体系,往往就会把重点放在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如何应对。但突发事件毕竟不是常态。如果预防工作做得好,其实也是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发生。因此要意识到“预防”在构建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并把预防突发事件纳入到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
1.2 以大系统的观点设计应对体系
以往地铁突发事件的防治工作往往只着眼于在地铁系统内部发生突发事件时的应对措施,多强调单独某个硬件设施的设置和完善,而没有从系统和全局上去认识。地铁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其正常运行涉及到多个环节。因此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的构建要从系统和全局上综合加以考虑。
1.3 加强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
面对无法预料的突发事件,地铁需要配备先进监控系统、报警系统、消防系统等各项硬件设施。这是应对地铁突发事件的物质基础。然而从近几年来国内外地铁发生事故的案例来看,一些先进的硬件设施不能够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还需要从软件方面的建设入手使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作用。
1.4 重视指挥协调的作用
一个完善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需要人来指挥、协调。一旦地铁发生突发事件,往往需要多个部门通力合作。因此建立一个高效的调度指挥机构是十分必要的,以便在紧急状态下充分的调动各种人力、物力等资源,沟通协调各个相关部门,将突发事件可能带来的危害降低。
2 应对体系与运营状态的对应关系
一般而言,地铁运营系统存在着三种运营状态:正常运营状态、紧急运营状态和非正常运营状态。而地铁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可划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即根据这三个不同阶 段进行配置,起到对不同阶段的突发事件预防和控制作用。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与三种运营模式存在着一定的对应关系,如图1所示。
在地铁正常运营状态下,启动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子系统,对地铁的各种情况进行监控,对公众进行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和自救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对地铁的各项软、硬件设施进行检查、完善、更新、维护。
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由监控系统通过报警系统来启动突发事件紧急反应子系统。突发事件一经确认,地铁进入紧急运营状态。紧急反应子系统包括疏导人群、自动灭火系统、联络其他相关部门等环节。
突发事件发生的事后,需要快速恢复地铁正常运营状态,然而这时由于突发事件的影响,由紧急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是需要过渡的。同时也要查找突发事件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突发事件事后恢复系统将协助完成这一步,使地铁重新正常运营。
3 应对体系的细节设计
3.1 地铁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子系统
目前进行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体系建设,往往把重点放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紧急应对方面。笔者认为,为了保证地铁运营的正常进行以及突发事件发生后减少各种损失,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更多的是从预防入手,努力控制危险源,将各种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事前降低至最低点。
3.1.1 完善地铁应对突发事件的硬件设施
在地铁的内部设施建设中,有些重要的设施易被忽视,而这些设施往往对于应对突发事件起着重要作用。
地铁要有救援专用通道。救援通道与地铁通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没有专门的救援通道,当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援人员及相关的救援设备就无法及时地进入地铁进行救援。救援专用通道也可对站内的乘客进行分流,使其能尽快地疏导到安全区域。
从地铁100多年的历史教训来看,地铁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造成损失最严重的是火灾,因此地铁的消防设施是十分重要的。地铁消防设施一般包括列车上的灭火器,站厅及站台上的消防栓、灭火器、自动水喷淋装置,车站和区间隧道内的排烟装置、防淹门等。特别是在车站的出入口附近应设有与外部消防车接口的消防栓,方便外部救援力量的支援。这些设施要经常检查是否可用并及时更新。另外,可以设置安全屏护门等,可在发生火灾时起到阻隔火焰、控制烟气流动的作用;还可及时排除烟气,为乘客撤离和消防人员进入提供足够的通风量,为灾情的控制和人员逃生创造条件,并可避免爆炸发生时人群因为拥挤而发生意外的情况。
其它硬件设施还有列车监控系统、列车报警按钮、紧急报警电话、车门紧急解锁手柄、司机室与车厢通道门的紧急拉手、列车头部紧急疏散门、车站紧急停车按钮、车站智能烟感探头、车内的紧急照明、通风系统、供电系统和诱导疏散系统等。
3.1.2 进行突发事件的预演以及对公众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宣传和教育
突发事件是难以预料和根本杜绝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应急预案的制定。应事先制定多套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增强突发性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力争把事故与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还需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和消防人员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模拟演练。
在公共场所加强宣传,唤起公众对突发事件的重视,让公众了解在紧急情况下如何逃生自救的方法,这对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危害也是一条有效途径。
3.1.3 社会支持体系
通过国家立法,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行业管理机构、地铁运营企业等,组织制定有关防灾安全的法规、方针、政策、规范、标准和条例等,以求共同遵守和规范系统地运作,形成全社会支持体系。这是地铁乃至其他公共交通安全运营的有力保证。通过学校和家庭教育,提高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个体的安全意识;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关怀社会弱势群体需求,化解民族和宗教矛盾等,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减少地铁突发事件的发生。
3.1.4 建立专门的地铁突发事件调度指挥机构
由政府部门成立专门的指挥机构,联合地铁运营公司、公安部门、消防部门、医疗单位、通讯部门、新闻媒体乃至民众,统一调度,进行地铁灾时人员疏散预案的制定和定期的突发事件演练,以及突发事件时的调度指挥;同时监督地铁运营公司内部的安全管理,定期对各种设施进行检测、更新,可以起到更加直接的突发事件的预防作用。
3.2 突发事件紧急反应子系统
整个紧急应对子系统涉及列车运营、人流疏导、启动防灾救援硬件设施和调度指挥等四个方面。
3.2.1 列车紧急运营状态
地铁列车可能会由于人为、自然灾害等原因进入紧急运营状态。这部分的预案已经比较成熟,在本文中不再详细叙述。
3.2.2 组织疏导人群
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工作人员必须据实报道灾情,拦截其他乘客进站,及时疏散站内人群;同时立即中止本区间的列车运行,相邻隧道也应立即停止正常行车。以下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地点的不同分别予以阐述。
1)站台或站厅发生突发事件:车站站台或站厅发生突发事件时,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通知车站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乘客可利用车站楼梯、出入口迅速撤至地面。相邻车站要对在该段区间隧道中行驶的列车下达停车或者返回的指令,以减少人员的伤亡。
2)列车在车站发生突发事件:列车在车站发生灾害时,司机、幸存乘客或车站工作人员应向控制中心报告,停止本站列车服务;车站工作人员通过广播系统对站台上滞留的乘客进行疏散,并及时拦截外部乘客进站;紧急调度指挥机构联系专业援助人员进行救援工作。
3)列车在站台附近发生突发事件:此时列车一般处于刚离站或即将到站的状态。一旦此时发生突发事件,司乘人员要及时向车站通报灾情,车站工作人员赶到站台做好组织疏散和救援准备工作。若事态不是很严重,司机可将车开至就近的站台,和车站工作人员一起组织乘客进行疏散。若列车烟雾较大,司机应立即断开外部电源,启用备用电源,维持车厢内的照明;同时,车站救援人员应立即开拖车将列车拖至站台,迅速开门疏散乘客。若灾情非常严重,则由车厢内幸存人员向车站通报。
4)列车在区间隧道中部发生突发事件:此时列车离两端站台的距离都较远,来不及将列车开往车站。车头发生灾害时,乘客在车停稳后从车尾下车后步行至后方车站;车尾发生灾害时,乘客从车头下车后步行至前方车站;列车中部发生灾害时,乘客从列车两端下车后步行至前、后方车站。此时,隧道通风系统迅速启动,排除烟气,并向乘客提供必要的新风,形成一定的迎面风速,帮助乘客安全撤离。
3.2.3 开启自动消防救援引导设施
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就是一项重要的硬件设施。在建立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中,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地铁火灾防治系统,而应纳入整个突发事件应对大系统。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的监控器、报警器,与突发事件应对系统整合。当监视器检测到发生意外时,报警器被激活。一并激活整合到大系统里的还有救援引导设施,同时灭火系统开始工作。以前独立的车站火灾自动防护系统反应过程将与整个突发事件应对系统完全同步。
3.2.4 联络相关部门进行协助
地铁突发事件的应对不能仅靠地铁运营部门的努力,而应构建一个从政府部门到各相关执行部门(包括地铁运营部门、公安、消防、医疗、通信、新闻媒体、环保单位乃至民众)的全面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进行联络的主要任务由地铁突发事件调度指挥机构来承担。
3.3 突发事件事后恢复子系统
尽管突发事件的预防、紧急应对十分重要,但事后恢复正常运营也不能忽视。地铁突发事件的事后恢复子系统包括:①突发事件的信息;②善后及重建;③突发事件事后评估及总结。
灾后重建和恢复通车是事后恢复子系统的主要任务。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和有关人员对车站、区间隧道、地铁列车等的受损情况进行详细的清查和评估,对受损区段的结构进行修复和重建,消除突发事件留下的安全隐患等工作,尽早恢复使用和通车。同时应立即调查突发事件的起因,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提出应吸取的教训和改进的措施,以对今后的地铁设计和防灾提供借鉴。
这里需要重点提出的是突发事件的信息。从近几年的经验看,突发事件给民众带来的心理恐慌超出了人们的预想。当发生突发事件后,地铁主管部门及运营部门要及时向社会公众相关信息,只有以这种管理意识和理念来指导应对突发事件,才能及时消除社会恐慌。如果一味地隐瞒,不仅仅侵犯了广大民众的知情权,也将不利于乘客的疏散、逃生和求援等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新闻媒体要多做公共安全宣传,发生突发事件时,客观如实地对情况进行报导,事后多做正面报导,和地铁运营部门一起努力重建公众对地铁安全度的信任感。
4 结语
中国争取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办权,这对我国来说是值得骄傲的,同时对我国的地铁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仍需在以下方面开展深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1)地铁车站的建筑布置应有利于突发事件时的逃生和救援。新建地铁的设计方案要考虑应对突发事件的需要。对既有地铁可采取相关的改善措施,并及时总结,为今后的建设积累更多的经验。
(2)结合在地铁进行突发事件的应急演练,收集相关的数据和资料,对在非开放空间里人们的疏散模型进行研究。
(3)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反应机制。地铁是城市大交通的组成部分,地铁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要纳入到城市大交通应对体系中去,这对建立高效的应急联动反应机制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铁民.地下工程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
[2]范文毅,殷锡金.城市轨道交通车站设备[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0.9:79-86.
[3]何文凯,刘剑,王金桃.基于危机事前管理的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管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6):14.
[4]蒋雅君,杨其新.对地铁火灾防治的新认识[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6(6):18.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6-0180-0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转型、高校改革、人们思想意识的转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诸多的不稳定、不和谐、不安定、不确定因素,高校各种突发事件层出不穷,其中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类事件如地震、台风等;公共卫生类事件如恶性传染病等;学校管理类事件如学生罢课、学生人身财产伤害等;社会安全类事件如学生参与非法游行、传销等。上述的典型事件都表明,大学生成为突发事件的高发群体,高校应急管理能力亟待提高,解决高校校园安全事故问题已刻不容缓。
当今社会,高校大学生的突发事件传播速度往往是很快的,通过网络媒体、新闻报道等途径进行传播,影响面大,波及的范围很广,也极其容易被社会大众所炒作和利用,给高校的健康发展、和谐建设带来阻力和负面影响。所以,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是当今高校立足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单位也已经逐渐认识到加强高校管理者应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提升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与功能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的内涵
机制的含义是同一个工作系统内部分组织相互作用的过程和调节,各种机制之间又往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在处理高校突发事件过程中,可以通过采取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来有效控制突发事件的发生。
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管理机制应该包括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阶段。事前阶段做好应对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预警机制;事中认真执行应对处置机制;事后认真执行善后处理机制。
(二)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功能
1.协调整合性。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所有利益集团通常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表达自己的利益,各种相关的利益矛盾出现了。建立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的机制,高校可以帮助处理管理过程的复杂性,在处理过程中,能够协调内部各方利益关系和内部因素之间关系,这样可以使事件向良性发展,事态发展得到控制。
2.规范功能性。高校应急管理是一个大的系统工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避免在处理事件的过程中出现复杂混乱的场面,有效地反映出高校突发事件事前、事中、事后的真实面貌和应对能力。同时,随着高校应急机制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应急管理机制更加成熟化、规范化和具有强大的功能性。
3.稳定实效性。高校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可以提高对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处理能力,提高事故处理效率,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确保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减缓大学生给社会带来的不好影响。
4.发展统一性。高等院校发展是建立在和谐校园的基础上,而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层出不穷,严重制约着高校快速发展,对高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工作以及学生的生活秩序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可见,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是各个高校有效减少不良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是建设快速发展校园的有效途径。
二、当前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一)滞后的应急管理理念
绝大多数高校没有树立整体统一的管理模式,往往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对应的部门在混乱的情况下仓促做出应急处理,缺乏学校内外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互动网络,只是把突发事件当做偶然,而没有形成常规的系统规范管理体系,而且,应急管理理念的相对滞后。首先,在突发事件发生前高校未能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处置和事后处理的管理机制。其次,高校非常重视突发事件的事后处理工作,习惯了“集中灭火”:处理的方式,缺乏科学的防范策略,处理事件时很被动,平时缺乏预警防范的演练。另外平时的应急管理的教育培训、应急演练等工作做得也很少,虽有培训计划,但在实施中有力度不大的现象。
(二)缺乏应急管理制度
应急管理制度并没有专门修订规章制度,而是高校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突发事件应对方案。方案的内容非常简单,有的高校并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应急方案体系;有的高校虽然提前做了应急预案,但是,预案内容上有一些漏洞,与突发事件处理不相符合,不适用。甚至,有的高校将应急管理等同为应急处理,不重视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机制的建设。应急管理制度的缺陷导致突发事件发生时,大多数高校往往缺乏“积极应对”层面的整体协调与干预,这就导致问题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效果不到位,容易造成二次事件的发生或存在遗留问题。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建设不足是诸多高校都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应急预案可操作性不强
当前,各高校都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各高校的应急预案内容基本雷同,都是互相抄袭,没有什么具体东西,大多是在短期内领导督催的情况下制订的应急预案,针对性不强,不能针对学校或者学生自身的特点制订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不仅缺乏日常的演练程序,而且学校各部门之间配合还不到位,如果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事前没有相应的演练,在实施中都不知道专门应用,这样严重阻碍了应急管理预案的实施,导致事件处置不当,带来反面效果。
(四)应急管理模式落后
当前,大多数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应急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在突发事件发生时都是集聚多数力量来“灭火”,处理事务的程序比较凌乱,没有固定的章法。
(五)心理干预机制薄弱
目前,大多数高校虽都建立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机制,但大学生危机心理干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很少。很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机构中的老师有的是教辅人员和辅导员兼任,专职做心理咨询得老师非常少。二是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专业化文化程度低,有些学校心理咨询老师没有经过专业知识的培训。三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起到的作用不大,只是针对一些心理疾病的学生辅导,只有部分学生能够受益,而且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都采取开公开课的形式进行,这与现在高校里学生的心理问题大、人数多不成正比。四是应急心理救助机制差。高校发生突发事件后,部分学生会在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学校应帮助心理上有阴影的学生做一些宽慰和安抚,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当前高校没有形成有效的、科学的应急心理救助机制。所以,高校建设应当以人为本,突发事件的本体是广大师生,所有相关人员的心理动态以及思想变化都应当引起重视。在处理突发事件过程中,更应该注重当事人内在思想层面的“创伤”。各个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师的帮扶作用,使其功能发挥到最大化。
三、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基本思路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是一个有机整体,建立健全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长效机制,对保障和促进学校各项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是有预兆的,也是可以预防的。应急预防机制的设立可以大大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概率,相关部门和人员应时刻提高警惕,不断创新高校应急管理理念。建立健全应急预防机制是每个高校应急管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一)创新应急管理理念
高校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应急管理中要从维护和保障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应急管理知识培训,提升他们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其应急管理水平。一是在日常工作中,时刻树立危机化意识。在当今形势下,高校的突发事件越来越普遍、越来越高发。其中诱发事件的原因有很多,所以要时刻居安思危。二是时刻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切以学生利益为重,树立一切以挽救生命为根本的宗旨。三是在高校的和谐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创新大学校园应对管理理念。四是树立预防管理理念。做好事发前的预防是应急管理的重点,它可以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几率,防范于未然。
(二)应急保障机制
应急保障机制的建立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很大的作用。一要成立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高校应组织校内师生力量,建立应急工作人员组织,更好地应急处理和日常的培训。应急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应由学校书记或校长任组长,分管安全或学生工作的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校办、组织、宣传、学生、教务、保卫、后勤、团委等部门负责人和各院(系)负责人组成。工作职责负责处理学校紧急或突发事件;制定不同时期的应急预案;及早做出预防;安排平时的预防演习等工作。二是增加资金支持。建立应急突发专项资金,使突发事件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控制。三是增加物质储备,如医疗卫生设备、应购买消防设备、抢险救灾物资等,以备不时之需。
(三)监测预警机制
预警机制是应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预警的目的是针对要发生的事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上报、早安排、早处理。所以说,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是处理和解决重大突发事件的前提。高校的预警机制是由寝室、班级、年级、学生工作办公室、院(系)、学校等层面的学生和老师组成的预警网络体系,建立一个垂直型的预警机制系统,从寝室长到班长再到班主任直至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预警网络体系,起到监控和预测各种不良情况的发生,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将预测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中。通过这样的预警系统,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时做出快速反应,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处置事件并做出科学的决策,并依据决策对整个事件处置进行统一的领导和指挥。
(四)应急处置机制
在日常的管理及不安定事件突发时,高校应第一时间启动应急管理机制,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尽全力保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五)善后处理机制
善后处理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发生后,针对事件做出的一系列应急举措和措施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反思、原因的分析和过程的总结。突发事件的危害性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和谐建设和发展。善后处理机制应包括恢复重建、调查评价、心理恢复三个方面。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群体突发事件的处理应具体化、及时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建立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高校的应对管理能力,进而有效地预防和妥善处理好突发事件,这是当前政府和高校所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高校突发事件应对机制要具有系统化、规范化、功能化、稳定性、时效性和发展统一性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韦庆辛.关于构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思考[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03).
[2]温云峰.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09(02).
[3]钱伟超.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04).
[4]刘峰.做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3(08).
第二条本预案适用于由省人事考试办公室(以下简称省人考办)预防和处理的各类人事考试突发事件。
本预案指导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及人事考试机构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工作。
第三条本预案所称的突发事件是指影响人事考试正常进行或对人事考试工作造成不良影响的突况。
第四条处理突发事件的组织体系
省人考办设立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组长由省人考办主任担任,副组长由省人考办副主任担任。处理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由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统一领导、整体协调。必要时,派出应急处理工作组指导有关工作。
省人考办综合科主要负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日常管理、具体部署并协调各市考点开展相关工作;负责接受和办理向厅领导和上级报送事项,督促落实领导决定事项;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和后勤保障等职能。
省人考办业务科室主要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事件预防、监测和应急响应;按应急预案制定应急处理方案并提供技术保障,指导、监督、落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是本地区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机构,负责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第五条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原则
(一)加强预防。高度重视人事考试安全工作,居安思危,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保障考生及考试工作人员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对人事考试工作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依法规范。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加强应急管理,合理把握应急措施的运用范围和实施力度,使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三)快速反应。建立健全应对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准确信息,跟踪预测,迅速处理,最大程度保障人事考试的保密和安全。
(四)分级负责。对特别重大、重大的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由省人考办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在省人事厅的领导和人事部考试中心的指导下,协调厅内有关业务处室统一指挥处理。其他突发事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主要由事发地突发事件应急机构负责处理。
第六条突发事件的分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程度、范围和可控性等因素,分为三级: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一般)。
(一)一级事件
1、考前试卷(题)及其标准答案失、泄密,丢失或在媒体及其他渠道发现考试内容的;
2、考试期间发生考生大规模集体作弊、集体罢考、围攻、冲击考点等导致考点秩序混乱、管理失控、正常考试被迫中止的;
3、试卷不能按时运抵考点或大量考生无法按时到达考点参加考试的;监考人员不能按时抵达考场致使考试无法按时开考的;
4、计算机考试机房损坏、题库光盘或载有题库的设备被盗、丢失,使考试无法正常进行的;
5、考后试卷运送中或阅卷中出现一个考场以上试卷丢失的;
6、由于出现突况,导致一个以上考点的考试不能照常进行;
7、由于地震、台风、火灾、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不可预测和抗拒因素致使考试无法进行的,或突发大范围治安混乱、恐怖事件或疫情爆发;
8、其它影响严重的突发事件。
(二)二级事件
1、因命(审)题发生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2、试卷保管期间遭受水、火灾致使试卷毁坏的;
3、试卷预订有误、试卷数量严重少于考场编排人数,或试卷有严重的缺页、漏印、损坏、试卷科目发生差错等重大失误的;
4、考试成绩公布存在严重错误,或大量考生集体上访及投诉的;
5、考点、考场或考号编排存在严重错误,造成严重后果的;
6、考后试卷运送中或评卷中出现考生试卷丢失的;
7、计算机考试因网络故障、供电故障、病毒发作等原因无法正常进行的;
8、由于出现突况,导致一个考点内的部分考场考试不能照常进行;
9、其它有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
(三)三级事件
1、网上报名期间,出现网络拥堵、瘫痪等情况;
2、其它突发事件。
(四)公共安全类事件
对人事考试造成影响的公共安全类事件,参照《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政发〔〕12号)相应类别、级别执行。
第七条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
预防处理突发事件的工作程序分为事先预警、预案启动、应急响应三个阶段。
(一)事先预警。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信息采集分析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预防预测。要定期组织开展各项保密安全制度的落实检查,特别对试卷库房、计算机房等重要部位;试卷的运送、交接、分发过程;命题、审题、评阅过程;计算机工作记录、存储盘的保管、传递过程中的各项保密制度的落实,消除事故隐患。
2、信息监测。加强各项人事考试工作动态、信息监测和反馈,建立健全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监测。在考前40天、考后30天内,进行通讯及其他信息监测并设立举报电话,发现可疑情况应在12小时内逐级上报。
3、信息报告。突发事件发生后,现场工作人员、省人考办有关科室或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如实向省人考办报告,不得迟报、瞒报、漏报。报告内容主要包括事件时间、地点、性质、影响范围、发展趋势及已经采取的措施。应急处理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并做好书面记录。
4、预警级别和。根据信息监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的人事考试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可根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划分为三级:一级(特别严重)、二级(严重)、三级(一般)。
应急处理工作小组接报人事考试突发事件后,应根据考试管理范围分别迅速报省人事厅和
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并按照突发事件的危害度和紧急程度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类别、预警级别、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拟采取措施。(二)预案启动。接到突发事件报告后,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领导和科室相关成员应立即就位,对所获信息进行全面分析,根据事件情况确定突发事件等级,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评估预案执行效果,必要时派出工作组指导工作。
由新闻宣传引发的突发事件或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涉及与媒体沟通的,应及时报厅机关业务处室并在其指导下开展应对工作。
(三)应急响应。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对接报的突发事件,应及时确定事件等级。
在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或直接危及人事考试、考生安全的事件时,事件发生地可根据事态的发展即时进行应急处理,并迅速向上级报告。除此以外,按以下方式响应:
1、一级响应。发生一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省人考办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厅分管领导,属于全国性考试的,在2小时内上报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经授权后对事件进行处理。
2、二级响应。发生二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省人考办领导接到报告后迅速上报厅分管领导,属于全国性考试的,在4小时内上报人事部人事考试中心,并根据情况对事态发展进行预测,划分事件等级,经授权后进行处理或提出指导性意见,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3、三级响应。发生三级事件,省人考办有关科室应立即将情况报告省人考办领导,相关工作人员到位,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对突发事件处置工作进行评估,如需进一步采取措施,应由应急处理工作小组统一协调,共同应对。三级事件须在12小时内将事件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报厅机关业务处室。
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应依据本级突发事件预案应急处理,及时、准确地向省人考办及当地政府人事行政主管部门报告人事考试突发事件,一级事件须在事发后1小时内报告,二级事件须在事发后2小时内报告,三级事件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应在12小时内将事件有关情况及处理结果以书面形式上报。
(四)后期处理。省人考办会同有关单位或事发地人事考试管理部门,积极稳妥地做好突发事件善后处理工作;对突发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和经验教训等进行全面的总结评估,并做出书面报告,进一步落实改进和完善措施。
第八条应急保障。应急处理工作小组针对突发事件,应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保障与措施,针对考试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类型,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做好相应的通讯、人员、技术和经费等保障,并与有关部门协调沟通,提供必要的治安、医疗卫生、物资、交通等保障,确保应急工作的需要和考试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九条省人考办及各市人事考试管理部门必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根据本应急预案规定和要求,落实人事考试的保密安全工作责任制,经常分析排查不安全、不稳定因素,检查落实预防和处理人事考试突发事件的工作措施,切实做好应急准备。也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组织相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关键词] 国外; 高校; 应急管理; 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7- 0105- 02
1 背景介绍
所谓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指高校及其主管部门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前、之中和之后,通过建立必要的应急管理机制,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应急措施,预防事件的发生或减轻事件的危害,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维护学校和社会的稳定[1]。
20世纪60年代,西方的危机管理理论开始发展,随后,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也逐步受到重视。国外(主要指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对校园危机产生和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其中,较有影响力和权威性的研究成果应属美国学者Lemer等的《校园危机反应实战指南》和专门分享交流高校突发事件信息的校园危机反应网站[2]。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关注校园危机的学者愈来愈多,并研究了校园危机的应对策略。值得一提的是,在2001年“9.11”事件之后,许多西方国家政府将高校突发事件作为重要公共事务之一,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以加强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2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2.1 美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美国高校已经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应急管理体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在应急预案方面,美国各高校根据联邦教育部的要求,制定了针对各级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预案中的方法和措施科学、具体,责任明确,针对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第二,在应急体制方面,美国已经建立了比较高效的“联邦—州—市(县)—高校” 的分级管理体制,并在高校应急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在应急机制方面,美国高校的应急机制遵循统一管理、分级响应、标准运行等原则,建立起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应急机制。第四,在应急法制方面,美国注重校园安全立法、注重制定学校应急管理政策、注重制定应急管理制度和办法,基本上形成了一整套具体、翔实、责任分明的应对法案,使高校应急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轨道。第五,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政府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程度地恢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美国有一套系统完善的校园危机恢复计划体系,这个体系主要包括危机评估、短期恢复、重建以及恢复管理等。
2.2 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校园环境的安全,日本高校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也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基础之上。1961年后,日本出台了多项应对灾害策略的基本法,在此基础上,各大高校纷纷制定防灾应急制度,确保应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日本校园的危机教育比较普及,2003年,千叶理科大学在日本首次设置了危机管理学系,此后,危机管理课程也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并积极地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据调查显示,76%的学校对学生进行突发性危机教育,67%的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学习如何防范和处理突发性事件。而在应急机构设置上,日本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采取公共安全管理委员会制度,学校通过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可以有效地对学校突发事件进行有序的应急管理,更好地保障学校师生的自身利益和生命安全[3]。值得注意的是,在日本,有一套完善的应对校园危机的预防系统。这套预防措施系统在经费、制度、设施等方面为校园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提供了保障。日本政府不仅仅对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与应对提供经费支持,还有专门的应对计划,应对计划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订和完善,并予以执行。此外,日本的校园有可作为避难所的指示牌,有助于高校学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安全的场所避难。
2.3 英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验
英国高校校园应急管理体系中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较为完善,但由于受判例法的影响太过深刻,立法数量远远不及美国,立法进程也较为缓慢。而比起日本在高校内专门设置的安全管理委员会,英国并无专门的大学生危机事件应对处理机构,英国高校一般是在危机发生后成立临时性的处理机构,比如“紧急内阁委员会”等,来处理相关事务。此外,英国高校均设有安全部门,由全职保安在各校区24小时执勤巡逻,确保高校校园的和谐稳定。且高校内所有辅导员都接受过专门的校园危机预警与应对机制方案训练,这对减少突发事件的伤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还有无政府组织的,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儿童、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此类慈善机构的设置有利于减少高校的自杀现象,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4]。
3 国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综上所述,美国、日本和英国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都非常重视,它们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当然,有成功的经验也会有失败的教训,所以,我国要积极借鉴它们的经验,并汲取它们在失败中的教训,不断地完善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通过对美国、日本和英国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方面的了解,可以得出对我国的启示,简单归纳如下:第一,它们都有比较完善的应急管理体系和法律保障,我国必须加强针对校园突发事件的立法,让校园应急管理有法可依。第二,高校可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一方面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另一方面有效应对、妥善处置高校突发事件,保障高校正常秩序。第三,加快相关学科建设,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良好的理论支撑,此方面可学习日本的做法,专门成立相关的学系和专业。第四,动员全校力量,积极调动师生、辅导员、全校员工的力量,众志成城,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贡献力量。第五,我国高校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行为一般是重视事后总结,忽视事前准备。所以,要做好事前预防,不仅要在高校内部建立心理咨询机构,还要成立专门负责加强精神健康教育并预防大学生自杀的慈善机构,保障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由于心理危机导致的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
4 结 论
创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部分,而鉴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频发及其破坏性,加强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刻不容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等国情与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其他国家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国内外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上也会存在不同之处。所以,我们应该从本国国情出发,不仅仅认真学习西方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理论与方法,推进我国高校应急管理工作的开展,维护高校的稳定与发展。此外,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赖于广大师生员工和各种社会力量今后的共同努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思佳,李晶.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9(5).
[2]王东.美国校园危机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教学与管理,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