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

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

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 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传统的课堂教学虽然存在一些弊端,但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形成完整、有效的管理体制。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课堂教学仍会是学校中的主要教学形式。各种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为我们提供了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策略,课堂教学也因此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另外,职业学校面对更多的是专业课教学。根据课程特点的不同,可以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手段。比如计算机课程,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面向就业教学理念的提出,课堂教学就变得不同了。

我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设计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践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可视化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把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众多信息集于一体,能在视觉、听觉上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软驱常见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的时候,如果单单用语言来分析,学生很难理解,其结果既浪费口舌效果又不好。根据以往的教学来看,学生很难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尤其对软驱的内部结构更是很模糊,教学难度很大,针对以往教学效果不佳的特点,我用多媒体技术把该知识做成动画,并通过技术把软驱的内部结构完全呈现出来,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把整节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赋予软驱以灵魂,把软驱看成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把软驱出故障看成生病,通过软驱到医院看病的经过,来讲解软驱故障的维修,软驱到医院看病的过程就是故障排除的过程。精彩地讲解、立体地演示、学生动手实际操作,一个精彩的故事读完了,我们的课程也结束了,学生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其结果是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个性发展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计算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与工具来完成同一个任务。同时,为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以对同一个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并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协作完成任务。例如,在讲解画图这一节时,我让学生设计了昌图职专校徽,并把这一节课的教学安排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在多媒体网络教室讲授该课时,学生能够容易地观看到他人的作品。并通过学习和互相评价受到启发,进而完成自己的研究。这样把个性化发展和协作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以突出共性,发展个性,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教学目标。

三、重复重要知识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重复知识的训练,目的是通过练习,以反复运用为手段,将新知识的应用转变为自动化操作,形成习惯。当前在职业学校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用面临升学的压力,这部分学生学习没有动力,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很不牢靠,以至于在毕业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与其到时后悔,不如珍惜现在。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牢牢的掌握所学知识。那么重复知识的训练将是一个好的途径。但是在重复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例如,表格是网页设计时经常用到的元素,在图文混排时可以利用它来固定网页元素,在学习框架网页时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电子图书,在学习表单知识时可以利用它来美化表单。那么,在讲这些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反复的让学生重温表格的使用,重复表格操作的练习,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表格运用方面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加深,提高网页设计的能力。

四、不断关注和本专业相关的科技信息好和技术进步,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

每天关注科技信息和互联网信息,关注计算机方面世界性新闻,譬如中国探月等详细新闻信息,并以最好的方式讲给学生,让学生知道计算机知识已经很人类各方面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学好本专业对今后人类科技的发展将会有着深远的意义。这样极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

五、用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师生关系融洽与否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因此我们在重点强调课堂设计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与学生的关系。在课堂上不能轻易批评学生,更不能动辄就向学生发火,在职专教学中这是最不可取的。老师与学生的交往要做到适当、适度,而且还应坦诚相待,在教学过程中,偶尔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点小错,这时我们应该很自然地面对,不应有意回避。作为老师,关心学生是我们应有的职责和义务。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用心去教育学生,要用真诚的爱去感化他们。我们要留意那些与众不同的学生,他们或许经济条件不好,或许性格孤僻,或许是因为某事而受到了伤害。我们要用心去和他们交谈,让他们转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来。

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面向对象;封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信息化手段

1课程介绍

首先介绍本次课程的背景、主题、课时、先行后续章节,明确课程地位。1)图文结合,以手机为例阐述封装概念:隐藏对象的属性和实现细节,仅对外公开接口,控制在程序中属性的读取和修改的访问级别。2)本课主题是面向对象之封装,属于Java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一个章节,开设专业为计算机软件专业,安排课时为2课时理论课。3)本课时的先行章节有Java相关知识与运行环境搭建;Java基础语法与流程控制;面向对象初探———类和对象。后续章节有面向对象核心思想之继承与多态以及面向对象之接口。

2教学分析

2.1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教材内容的综合,还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的设计、信息化手段的支撑。我的设计思路如下:首先,进行市场调研,根据职业现状,确定专业岗位,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这是我们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归纳岗位中的典型任务,提出相应的专业能力要求,通过细化分析,确定教学目标;根据学情调查和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多种信息化手段,实行课堂教学实施;完成教学后,再进行评价反馈和完善。

2.2教学目标

本课的知识目标包括:什么是封装;为什么要封装;怎样实现封装。其中怎样实现封装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本课的能力目标要求学生体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思想,编写模块化程序。

2.3学情分析

本课程面向计算机软件专业大一下学期的学生,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可以总结如下:他们的专业学习热情尚处于培育期,要求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他们初具编程能力,喜欢模拟真实的工程项目;对动手操作有热情,借此强化实践,提高兴趣;理论知识方面欠佳,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教学。

2.4教学策略

基于以上情况,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项目导向型的教学策略。教学以项目为载体进行,具体的工作项目与任务使教学目标一目了然,比起传统章节式教学,更能引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信息化支撑的手段包括网站、软件平台、多媒体课件、试题库与多种与学生交互方式。

3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课前探索、课堂实践和课后拓展。其中90分钟的课堂安排如下:问题讨论(15分钟)、理论介绍(25分钟)、项目规划(5分钟)、项目实施(40分钟)、总结与讨论(15分钟)。1)课前探索:预习、思考、讨论提前布置预习任务,学生通过课本预习,初步了解面向对象特性。了解对象所具有的属性与行为。让学生试体会在程序中如何通过代码来设置或执行属性和行为。总结问题如下:如何理解属性和行为的权限;为什么说直接向属性赋值是不良的编程习惯,正确的方式又该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对象所能执行的行为。2)课堂实践理论介绍:本课内容属于教材的项目五———学生基本信息管理中的一个任务。通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现对学生基本信息的统计与显示。其中运用到的封装知识点用来构造学生对象。问题讨论:通过举例说明、现场编程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问题1:如何理解属性和行为的权限。通过对封装概念的介绍,学生对权限的定义有了初步了解。然后讲解具体的权限定义关键字:private、public、protected、friendly,每个关键字所能修饰的元素以及具体的范围如何理解。此时也运用到了上次课所讲过的继承相关知识。再通过现场编程,让学生实际了解权限定义。问题2:为什么说直接向属性赋值是不良的编程习惯,正确的方式又该是怎样的。属性是类的核心,而程序模块面向用户,属性应该属于内部结构,比如手机的内部电路。如果直接向属性赋值,则相当于对程序内部结构的破坏,所以说是不良的编程习惯。正确的方式是使用getter/setter方式对属性进行封装,提供接口以便于进一步操作。问题3:如何理解对象所能执行的行为。对象能执行的行为包括预定义方法和自定义方法。其中预定义方法需要从API引入,则涉及到包的组织、继承、封装等综合性知识。最后通过互联网等知识平台,补充封装在现实软件设计中所起到的作用。项目规划:理论知识介绍完毕之后,进行具体的项目规划,首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分析,明确项目内容,细化项目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完成项目结构与流程图(可通过互联网与教学资源网获取参考资料)。项目实施:根据项目结构图,以教师为主导,完成本课时的任务模块———实现访问控制。本任务将在上次课的基础上,重新定义学生类,对学生及其不同成员定义不同的访问权限,并封装学生个人的基本信息。另外,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实例变量和类变量,实例方法和类方法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总结与讨论:教师对本课时的知识点作逐一回顾,再次强化重难点———为什么要封装,如何实现封装。学生通过本课时学习,应掌握以上知识点并作答。学生需要完成的配套训练,将在相应2课时的上机课时中完成。教师布置上机项目,学生通过课后设计、编写,上机调试,进一步熟练掌握知识点的实际编程运用。3)课后拓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与教学场所,学生需通过动手编程、设计项目来巩固本课所学知识点,为上机课做好准备。4)考核与评价本课程考核分为三部分:理论掌握度50%+项目分析与规划能力30%+项目实施能力20%。5)特色与创新本课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现了教做学评为一体,以工作过程为指导,实施项目有应用价值,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课程的改革思路如下:(1)强化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加强项目的实用度建设。(2)建设精品课程与教学网站,打造优良的师资团队。(3)建立基于企业项目开发的学生技能实践达标的在线考核平台,实时反馈学生学习程度。

4结束语

计算机专业具有技术性强、知识更新快、就业分散的特点。高职院校重点是培养职业人才,其教学应与一般本科院校有所区别。就计算机教学而言,应该具有独特的职业计算机教学特色,要提高自身竞争能力,要求学生适应能力强,有创新精神,逐步提高职业素养,培养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除了掌握基础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外,更重要的应具有勤奋踏实、吃苦耐劳的精神,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在进行人才培养中应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途径,建立完整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以“精理论、重能力、多实践、求创新”的办学理论为指导思想。重视实践和应用,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过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提高动手能力,理论课教学之中要随时注意这一点。

【参考文献】

[1]薛贵军.Java语言程序设计教程{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7.

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具备熟练专业技术的中高级人才。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丰富的策略和手段。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顺势而为,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增加实践操作机会,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 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应用于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传授不是借助教师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教学氛围和情境,教师起到的是引导的作用。学习情境的设置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这一学习背景下,教师必须要对学习目的进行系统的探讨,同时还要注重学习情境的创设。将教学情境的设计作为整个教学方式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中心思想是将学生作为主体,改变学生以前被动学习的地位,防止出现强行灌输知识的情况,使其成为信息技术处理的主体,成为主动学习知识的建构者。教师由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导者和督促者。教师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组织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创造有利于课堂设计的教学情境,进而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2 在教学设计中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构建主义层面上的教学方式,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把握教学大纲,要求在学生认知能力的情况下,强调学习行为必须与一定的学习任务或者问题相联系,学生才能带着事先准备的任务投入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以问题为基础,进行不断的思考,探索新知。教师将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进行逐一分解,形成不同的“任务”。例如,在讲解PowerPoint 2003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自己在课前准备好的课件,并且重点地讲解课件中的背景、图片、文本、动画、链接等是如何插入和设计的,然后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自由地设计自己喜欢的演示文稿。这一方法的显著特征就是尊重学生,给他们以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中心,使动手能力得以提高,团队意识得以增强。

任务的设计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它将是直接影响计算机教学成败的关键。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前必须要对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个非常清晰、准确的认识。①是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②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准,先设定简单的任务操作,然后慢慢地增加难度,循序渐进;③把知识点分解成一个细小的部分,同时,教师做好准确的示范,让学生通过练习掌握教材的内容。

3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实现可视化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要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将文字、视频、图像等手段进行紧密结合。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力最强,也最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情感的共鸣,激发其学习热情,产生学习欲望,实现教学品质和效率的提升。例如,在讲解PPT中动画设置部分时,教师先让学生观看了有关地球环保的视频,从视觉和心灵上给他们一种震撼。此时自制的PPT环保动画先声夺人:一辆绿色的环保车呼啸着,自左向右开出,车体用艺术字“环保第一站”渲染,有声、有图、有文、有动画,立刻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在“环保车”戛然而止时,屏幕上开始出现小树苗逐渐萌发、长大、直至长成参天大树的动画;随着树苗的长大,鲜红的太阳也在由东向西移动,当太阳停留在最高树木的上方时,一群白色的和平鸽由低到高扇动着翅膀逐渐飞出我们的视线,从而本节课围绕“环保”主题的“PPT动画设置”拉开了帷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接下来便是水到渠成的动画分解和任务实施,学生个个兴趣盎然、热情高涨。

可视化技术是图形生成和图像理解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它既可理解为输入计算机的图像数据,也可从复杂的数据中产生图形,可以把科学计算过程中的数据及结果转换成几何图形及图像信息,从而使之可以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并进行交互处理。在计算机图形教学中引入可视化技术,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程中较为抽象的概念和难以理解的算法。

4 实现信息技术与技能课程的结合

信息技术与技能课程的结合就是将二者进行融合,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提高教学效率。二者的结合能够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意义与作用重大。信息技术与技能课程的整合充分体现了信息的发展对中等职业学校所做出的目标和要求,是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除了对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手段进行改变以外,还要从思想意识、观念和模式上进行提高。在整合的过程中,要运用系统论的理论,利用职业教育在心理、职业方面的理论作为指导,协调师生与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结合资源与各要素之间的特点,实现技能系统的协调与统一,发挥现有资源的潜力,实现教学的高品质和高效率。

当信息技术在计算机技能课程中的应用得到更系统、更科学的探讨和细化时,必然会促进技能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架构的改革,从而完成整个计算机教学的信息化发展,将信息技术无缝地融合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达到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课程的更高目标。

5 注意教学资源的建设,实现课程整合

如果缺乏高品质的教学资源,就无法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也就无法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进行学科探索的目标,也很难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仍为教师主动、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也就无法落实教学架构的变化,实现人才的创新。对于教学资源的开拓,不是要求教师进行一些课件的开发,而是要求他们进行本专业课程资料的收集,并及时的整理。另外,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鉴国外网站的先进资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登录互联网,将互联网上的文字、音频、视频、动画和网页,或者是网络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作为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这些教学资源一般通过资源库和网站等形式呈现,学生既可以选择在线学习,也可以通过下载资源实现离线学习。网络上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平等性,运用广泛,种类繁多。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库,按照教学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地组织资源,增减资料。尤其当前教育范围广泛,很多优秀教师的资源已共享到网络上,使不同地区的学生都能够享受优秀的教学资源,缓解地区教育的差异。在采用该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应选择恰当的课题,精选计算机教学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带着明确的学习目标来探究计算机专业知识。在注重网络资源数量增加的同时,加强对品质的提高。

6 结语

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目前,电大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一般可分三种类型,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后两种类型为主。其中,必修课和限选课的数量是:大专14门次,专科起点的本科12门次。 

任何课程的教材内容与该学科最新进展之间都有一定的时间差,这一点在计算机科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早期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内容是Dos操作系统,而社会上广泛应用的是新一代的Windows图形界面操作系统;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是Dos下的各种应用程序和软件,而社会上广泛使用的几乎全是Windows下的各种应用软件,学用严重脱节。目前,计算机科学的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学科发展的情况依然很突出。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因其办学规模大、数量多,对教材的可读性要求高、大规模更新困难,这种情况就更加突出。 

举例来说,专科14门次课程中,直接涉及编程语言的仅有一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且只涉及c一语言,而实现交互式动态网页所需的语言(如JAVA、VBscript、JAVAscript等和数据库管理语言SQL等)却很少涉及。又如“数据库系统概论”课程也只涉及其基本理论,而目前应用较多的为实现交互式动态网页所需的网络数据库操作技术却很少涉及。另外,教材对目前常用的三种主要方法,RDS方法、ASP和PHP方法基本不介绍。 

相比较而言,作为以面授为主的普通高校,由于是“作坊式”的教学方法,故比较灵活。但是作为远程开放教育的计算机专业,由于其特点是远程的、教学分离的,是“工厂化”的,采取这种机动的补充方式相对困难。 

二、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原则 

为解决教学大纲提出的培养目标与既定教学计划中课程设置的矛盾,填平“供需鸿沟”,远程开放教育中最易嵌入、最易见效的措施就是:改造毕业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力图在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同时,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最后一道加工工序中,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为此,毕业设计工作可确定以下指导原则。 

(1)及时适应原则根据电大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计算机技术更新快的特点,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思想,居首位的应是使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及时适应社会需求。 

(2)开放创新原则计算机专业领域中,创新是永恒的主题。鼓励学生突破旧的系统,尝试别人没有想或没有做过的事,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总的指导原则。 

(3)辅导加互助讨论原则计算机毕业论文辅导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现象。在分组学习模式中,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的情况是否充分,小组是否有事实上的学术带头人,是小组成员设计水平好否的关键。 

三、采取的综合措施 

(1)专家高水准的讲座领路毕业设计期间,学校应组织包括外单位的专家在内的高水准的教师,甚至分工负责,针对学生需补充的专业知识作若干次高水准的讲座。讲座采用启发式,高度浓缩,有讲义、有多媒体的具体实例演示,并开出参考书目由学生自学。 

(2)实用课题引导毕业设计指导教师提供的选题应是新颖的、实用的,能切合目前社会计算机应用的热点。指导教师如没有深入研究,没有好的选题,教务部门应不授权其向学生推荐。 

(3)小组学习模式为加强自学能力培养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课题相近学生应组成小组。指导教师应为每一小组安排几名活跃的“小老师”,同一小组的学生安排统一的讨论时间、统一的上机时间。 

(4)规范的教务管理高水平的毕业设计不会自然地产生与形成,需要严格的教务管理来实现。我校通过设计使用四个规范的表格,落实严格的教务管理。 

在筹备毕业设计工作的上一个学期末,对有关教师下发第一个表格——“毕业设计辅导工作申请表”,其内容包括毕业论文的选题、要实施的技术方案、已完成的研究工作、需配备的硬件、软件环境和指定的有关参考书等。 

开学后,教师将收到两个表格,一是“学生毕业设计成绩登记表”,登记开题报告成绩、期中检查成绩、小组讨论成绩、毕业论文成绩和论文答辩成绩,总的评分由以上诸项加权综合而成。另一个表格是“毕业设计工作进程安排表”。该表注明毕业设计过程中,各讲座的内容与举办时间,开题报告上交时间,中期检查时间,小组讨论时间,毕业论文初稿上交和举行毕业论文答辩的时间等,以让教师和学员尽早知道毕业设计总的进程和安排。 

最后一个表格是毕业论文登记表,这个表格由上级电大统一印制下发。除上,我校教务部门把历届的优秀毕业设计加以编辑,刻成光盘,本在校园网上推介。这对鼓励学生高标准要求自己也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计算机专业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程序设计

程序设计课程本身逻辑性和结构性比较强,而且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等能力要求相对较高。如果教学过程中不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看见冰冷的程序代码和头痛的算法,学生编写程序和调试就会觉得枯燥无味,失去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为程序设计教学赋予新的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程序设计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对程序设计发生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和编程,否则学习过程中被动学习程序设计就成为痛苦的事,学生很难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遇到问题和困难也不能想方设法去解决和克服。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教师需要重视精心设计导入课。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解释冷冰冰的程序代码,就会使学生一开始就产生厌倦的情绪,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别出心裁的程序设计导入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简单有趣的游戏作为课堂的开头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介绍逻辑运算符的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个“寻人启事”的小游戏,即让学生找出下面几种人:(1)“十六岁”并且“女生”并且“班干”,(2)早餐“吃鸡蛋”或“喝牛奶”或“吃面包”的同学,(3)早晨没有“迟到”的同学。通过描述上面几种人来引出逻辑运算符的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教学方法不应单一,教学组织形式也应该富于变化。对于事实性知识的教学,如程序设计语言的发展阶段,可以采用由教师提出课题,学生组成小组分工,搜集、整理信息,然后用演示文稿展示,在课内进行交流学习。这样不但避免了由教师讲述事实性知识时枯燥乏味的缺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对于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排序、查找等算法的学习,可以使用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完成一个示范性任务,在示范性任务中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然后教师提出一个开放性的任务,要求学生或小组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创造性地完成,最后进行学生的作品展示、交流和评价。

二、应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的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程序设计的方法,体验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把每一章设计成一个大任务,把大任务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实际小任务之中,如在循环语句的学习时,设计“九九乘法表”的学习任务,学习“冒泡排序”算法时,让学生设计一个成绩单的排序程序的学习任务。当学生在完成各个小任务,掌握任务中所隐藏程序设计的各个知识点后,教师可以设计综合性较强的任务。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个总任务,然后把它分解成若干个子任务,让小组去完成。例如,设计一个开发学生成绩处理系统,要求各个小组完成分工完成各个子任务,最后以供主程序调用。这样可以发挥集体的能量和智慧,既让学生体验程序设计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又可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三、培养上机实践能力和科学的态度

程序设计实践性很强,编写代码只能说是完成程序设计任务的一部分,更繁重的工作是调试程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调试程序的能力,向学生介绍常见的错误类型和调试方法。

程序中出现的错误通常可分为两类:“语法错误”和“逻辑错误”。“语法错误”指程序代码不符合语法要求,如缺少语句分隔符,括号不匹配,关键字错误、拼写错误等。程序调试出现错误时,一般都会在屏幕上提示出错信息,教师在教学初始阶段需要较多讲解如何看懂这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修改错误。对于“逻辑错误”,教师在讲解时需要综合运用多种调试手段,如查看程序结构、输出关键变量的值等。

在程序调试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这时教师要及时察觉到,并给予鼓励,让学生正确对待错误,让学生意识到程序设计调试出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如果教师没有给学生适当和适时的指导,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信心。所以,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不怕出现问题、认真、仔细、不急躁、不灰心、不怕困难的严谨的科学态度,要使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上机实践。

教师在上机实验课堂上,可以设计一些程序指导学生调试。程序设计时错误难免,所以教师就不能只演示正确无误的程序,或只是提供没有错误的程序让学生调试。教师可以精心选择反例并人为“制造”典型错误,并演示调试过程,不急躁、不气馁,检查、修改调试,直到成功。然后布置稍有难度而易出错的调试任务,让学生进行调试,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调试程序代码过程中的困惑、痛苦及成功的快乐,并能把这种体验升华为学习和生活中的一种态度和价值观。

另外,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编程风格,如规范的变量命名,加入适当的注释,锯齿形的缩进要求等,要在程序设计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总之,在学生进行程序设计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存在很多问题,但作为教师应该成为人本主义者,多关心他们的情感,多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精心开发设计多元辅助材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给予不同的支持和帮助,促进学生探究、合作、有意义建构知识,使学生在程序设计学习中认知得到发现,情感得到升华,增强其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豫颖.信息技术教学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