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有效性;经济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2日
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汇率环境复杂的背景下,本着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目的,我国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是渐进式的货币市场利率、银行贷款利率、国债发行利率、中央银行存贷款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银行存款利率的依次配合调节,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可以加快金融机构的升级,增加其收益能力;另一方面还便于相关部门在金融监管方面采取更加强有力的举措。然而,利率市场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利用其所带来正面作用的同时,也要理性地思考由此所产生的一些负面作用,所以在实际应用中要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适度流动性,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的合理化增长。同时,还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努力处理好其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经济结构调整的关系。
一、利率市场化概况
我国并非是出现利率市场化最早的国家,这一现象的出现往往伴随着经济发展呈上行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往来也逐渐增多,经济学领域对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路径也逐渐趋于多元化,研究资源也更加丰富,成为后续进行理论研究的重要保障。研究表明利率市场化对我国财政政策的影响主要侧重于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增长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货币政策框架也正处于由数量型向价格型逐步演进的过程中,所以利率市场化可谓是应运而生,同时与利率双轨制相比较而言,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存在趋避性的,很难进行有效的抑制。
利率市场化的出现与经济发展模式有紧密联系,随着现行应用机制的变化,在每一阶段的经济政策实施过程中都要适时变更应用模式,从而实现当前经济结构与货币政策的最优效应。不仅如此,在随后的实施过程中但凡出现有关银行同领域内的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表征,在接下来的实施阶段务必要在第一时间对政策模式实施变更,如此才能确保政策落实的科学性和规范化。
二、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鉴于利率在发展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在之后的干预环节务必要尽快对干预路径加以审视,下面是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有效性影响的简要分析。
(一)改善现有的利率结构。利率结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利率在发展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在之后的干预环节务必要认真领会利率市场发展模式的硬性规则,尽快对干预路径加以审视,找准结构发展动态,从而进一步提高利率的应用准则。在当前的存款流程里,依然会出现存款利率小于1甚至为负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出现严重制约了货币政策的应用模式,所以为了对此加以修正与完善,针对利率市场发展路径的合理转变要强调高效和高质量,这样才能尽可能地避免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体现出传统应用模式的优势。不仅如此,利率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信贷金的制约,这在无形中为日后的发展路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完善金融市场。在货币政策的最后处理环节,货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着经济发展指挥棒的角色。鉴于利率在发展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务必要在第一时间对货币的种类、资本的使用和拆借市场实行合理的研讨,实现当前控制模式的最优化状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模式的最优化状态。另外,在价格数据全范围处理环节,拆借市场的主要力量尚不能确定,交易数额较低的现象也时有出现,银行也显得力不从心,这无疑对市场发展的大环境产生了负面的作用。健全的金融体系对商业银行资金把控而言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所以务必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传导模式的实践方面,如此才能显现出日后一系列设计模式的作用。
(三)利率市场化推迟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周期。鉴于利率在发展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务必要在第一时间对控制模式实施D变,从而适应现行发展模式的需要,如此才能显现出日后一系列设计模式的作用。然而,在实际的设计操作中利率市场化的发生对货币传统的效力周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鉴于利率在发展过程中多样性的变化,一旦发生推迟货币政策的现象,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对应用模式实施变更,从而显现出日后干扰模式的优势。不仅如此,利率市场化以后,相关的利率决策流程更为复杂,这无疑延长了货币政策的周期,从而也制约了货币政策落实效率的提高。
三、利率市场化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
与1990年代之前物质短缺时期由需求推动引发的通胀不同,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物价上涨更多表现出成本推动特征。2006年以来的通货膨胀就是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和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出现的。与此同时,国内工资也出现大幅上涨且部分地区开始劳动力短缺。与需求型通胀不同,在成本冲击下,紧缩性政策可能造成有效供给不足,从而加剧经济收缩压力,成本推动型通胀治理难度更大。虽然应主要采取促进产出效率的供给政策,但这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毫无作用的空间。
伍戈博士和李斌博士的新作《成本冲击、通胀容忍度与宏观政策》(中国金融出版社,2013年出版)就是这方面研究的出色成果。作者并没有仅仅针对成本冲击来分析通胀,而是通过对日韩台湾等典型经济体和历次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的考察,发现如果同时考虑货币供给因素,成本冲击对通货膨胀的边际解释力几乎为零,这实际上强有力地支持了货币主义观点。
虽然劳动力价格和国际大宗商品都属于成本冲击,但对总供给曲线和宏观经济影响不同。前者对总供给曲线斜率产生影响并在短期产生不可逆的中长期冲击,而后者仅体现在斜率的变化。面对劳动力成本冲击,应适当降低经济增长预期并更多地改善效率提高供给,这对于正处于刘易斯拐点和人口红利逐步消失,已经历长达三十年约10%高速增长并将逐步回归中低速度常态经济增长的中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大宗商品价格冲击是短暂且可逆的,因而决策者一般不需要考虑修正其既定的中长期经济增长及通胀目标,但可以适当提高短期通胀容忍度。这种做法其实与1990年代以来很多国家采用的事实上的弹性通胀目标制策略是一致的。虽然不同国家策略不同,但Svensson(2002)认为只要是遵循跨期通胀和产出缺口模式,都是弹性通胀目标制,几乎所有独立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都可归为此类(Mishkin,2011),这对中国货币政策转型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作者还对日益全面融入全球经济情况下的成本冲击和中国通胀新形势,以及如何以成本冲击的观点看待货币数量论的现实背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虽然研究的题目是成本冲击,但该书具有非常强烈的货币主义色彩,这可能与作者身份有关。考虑到中央银行家对通胀都持有高度警惕的职业心态,这对中国来说无疑是件大幸事。更难得的是,该书无论在理论模型、计量检验,还是在国际经验比较等方面,都遵循了严格的学术规范,并且结合大量专栏案例深入浅出进行说明,逻辑严密结论可靠。通过该书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宏观经济和货币政策,也可从中观察未来货币政策当局的决策方向。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注:
Friedman, M., 1963, Inflatio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New York: Asia Publishing House.
Mishkin, F., 2011, “Monetary Policy Strategy: Lessons from the Crisis”, NBER Working Papers, No.16755.
一、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因素分析
(一)、基层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的传导功能弱化,银行信贷扩张受到限制。一是基层金融机构缺乏贷款积极性。集约经营、集中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目前采用的信贷经营方针,在这种方针的指导下,普遍实行了集权式的信贷管理模式,信贷决策权重点是省行和市地行,县市支行的信贷经营基本被被剥夺。由于基层行只有贷款的推荐权,却要承担收贷收息的责任,在经济环境欠佳、信贷风险加剧的情况下,基层信贷人员无心扩大信贷投入。二是外部环境不利于银行增加信贷投入。从社会来看,由于社会平均利润率走低,人们对经济前景信心不足,使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下降,贷款的有效需求不足。从企业来看,一些好的企业融资渠道增加,减少了对银行贷款的需求;效益不好的企业,信用低,不符合贷款条件。从政府部门看,地方政府及法院的一些做法,也助长了不良信用风气。在清理破产企业剩余资产时,首先顾及职工安置费、社会集资款等,而将银行债权置于末位。当涉及担保人偿还债务时,政府、法院都尽力保护担保人的利益。在依法收贷中,尽管银行胜诉率很高,但执行效果却不尽人意。
(二)、居民消费倾向弱化,消费需求疲软。国家一些涉及利益再分配的改革与货币政策对居民心理存在反向调节的矛盾。当前国家货币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刺激城乡居民消费,但就城镇而言,国家推行的住房、医疗保险、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改革,一方面弱化了人们对现实收入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以上改革根本内容之一就是增加个人支付水平,[文章来源于ˇ文秘站 -解决您的燃眉之需注:]这无疑加重了人们对未来支出的预期,从而导致居民的储蓄倾向增加和消费倾向下降,潜在的购买力不能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由于种种原因,消费信贷在基层地区并没有大规模开展起来,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消费市场难以启动。
(三)、基层人民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乏力,对商业银行指导、监督作用不强。为贯彻落实货币政策,基层人民银行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基层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缺乏实质性约束,难以真正起到引导信贷投入的作用。尽管国家实施了再贷款、再贴现等措施,但就地处偏远的基层地区而言,由于经济欠发达,企业收到银行承兑汇票相当少,有的地区再贴现业务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地方政府的干预直接影响到金融部门的操作。改革开放后,为调动地方积极性,同时下放行政、经济权力,各行政区域自求发展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诸侯经济”。当地方发展重点与国家支柱产业出现矛盾时,地方政府则以各种理由,向金融部门提出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面对强大的政策压力、人情压力、地缘压力,金融机构不得不投入大量信贷资金,而国家的货币政策却很难真正落到实处。
二、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策建议
要使货币政策在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
(一)应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整力度,增加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在货币政策的执行过程中,中央银行既要坚持信贷原则,保证信贷质量,又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保持必要的基础货币投放,适当增加货币供应量,避免出现通货紧缩,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拉力。要适度扩大基层人民银行监管权利,对辖内商业信贷投入情况进行监督,对于信贷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差较大的商业银行,人民银行有权加以指导。
1.1经济政策的概念和内容
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和政府为了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国际的收支平衡、市场价格的稳定和人民的充分就业等宏观经济政策和目标,保证经济福利的增长和经济问题的顺利解决而制定的市场和企业运行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包括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两部分。宏观经济政策包括收入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内。微观经济政策指的是政府为了市场的稳定运行而进行的立法或者环保政策等。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如果经济政策出现摇摆不定的情况会给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严重的破坏。同时,经济政策的运行应具有一定的弹性,为了防止市场的经济运行中具有意外情况的发生或者出现问题,必须及时的调整经济政策以适应市场的健康稳定的发展。经济政策的制定会对市场的运行产生重要的影响。正确的经济政策会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市场的发展,而错误的经济政策会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碍市场的发展,有时甚至会给市场带来严重的损失。国家和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包括:为了控制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收支平衡以及调整和规划产业的布局而制定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战略方针和产业政策;为了调整消费和累积之间比例关系,实现社会财力总供给和供需求之间的平衡,控制货币的发行和抑制通货膨胀而制定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财政与信贷综合平衡的政策;最后还有为了引导消费需求的方向,优化消费的结构,保持消费基金和积累基金之间的适当比例关系,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而制定收入分配策略。
1.2经济政策的分类
经济政策分为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其中宏观经济政策指的是,国家和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而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运用的政策工具,已调整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宏观的经济政策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失灵并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而进行的一种经济活动。宏观经济政策是政府公共财政的一项基本职责。充分就业、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市场的收支平衡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其中充分就业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概念。其中广义的充分就业指的是包括劳动资源在内的一切资源被充分利用的状态;狭义的充分就业指的是包括摩擦性失业在内的只存在自然失业的就业情况。经济的增长同样具有两层含义: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物价的稳定指的是包括消费价格指数(CPI)、国内生产总值缩减指数(消除价格增减指数的便于比较GDP的指数)、和批发物价指数(PPI)在内的消费价格指数。在实际中价格的稳定性常用价格指数和服务价格的加权平均值来衡量,比较的常识相对的价格。国际的收支平衡指的是在适当的官方储备资产下的国际收支平衡,也就是国际收支的盈余或者赤字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微观的经济政策指的是政府为了调节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的关系和提高资源配套效率而进行的有关政策。微观经济政策包括价格政策、就业政策和消费政策等。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价格理论曾分析表明,在完全的市场竞争下,社会运用已有的资源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如果完全的竞争条件遭到破坏,那么市场的调节就可能出现失灵的情况。通常在垄断、公共物品和外部经济效果及信息的不完善将会导致信息的失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微观的经济政策在已经在很多方面逐渐弱化,所以本文主要考虑宏观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
2.经济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2.1财政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宽松的财政政策也就是扩张的财政政策,是指在市场运行处于偏冷的阶段时,政府为了刺激经济的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增加国民收入而采用的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的经济政策。一般宽松的财政性政策是在市场的产出出现负缺口的时候被政府所实施的,所反映的是市场需求大于供给的情况。政府作为总需求的一部分,在其他情况都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增加购买和转移支付的活动将使社会总需求增加。同时,减少税收也会增加消费的需求、投资的需求和净出口的需求,这样也会使总需求增加,其实,这也就是对企业产品的需求。所以,企业应实时关注经济政策的变化,当经济政策为宽松的经济政策时,应审时度势,及时的做出相应的决策。通常这时的企业决策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完成:首先,应保证产品在扩大市场上的客观需求,应具有灵活的管理体系,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开始,到生产元素的到位、产品质量的监管、财务配套供给和物资管理以及薪酬的分配直到产品的最终销售,企业应具有良好的扩充能力。此外,在供求关系的限制下,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总量是有限的,企业应在市场政策的背景下,慎重度量市场的总需求量,及时调整企业生产产品的总量和质量,在满足市场需求的条件下,获取最大的利益。最后,企业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和战略规划,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宽松的经济政策不是永远实行的,企业应正确的把握市场的经济规律,对消费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升级或者更新换代,使产品能够适应市场的变化的需求,例如可以使产品增加一些新的功能例如环保、节能等。紧缩的财政政策是指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国家和政府通过使用缩减政府财政支出或者增加税收的方式来抑制通货膨胀或者经济增长过快的情况。在其他的情况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的紧缩性财政政策会达到抑制市场总需求的目的。总需求减少的情况下,会导致国民收入成倍的减少,从而达到抑制经济过快增长的目的。而紧缩的财政政策对于企业的作用与扩充性财政政策完全相反。对此,企业要进行有步骤的调整,保证能够在紧缩性财政政策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首先,应有计划地减少市场上已经充斥着的类似品质的产品的产量,此外,还应做好新概念产品的引导和产品的升级,最后,应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适时将产品投入市场。
2.2货币政策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
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降低率和增加货币供给的方法达到增加总需求和私人投资的目的。通常在有效需求不足、GDP出现负缺口和失业增加的情况下政府会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于企业来说,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意味着资本成本的降低,所以,如果生产要素只有资本和劳动力两种,那么,应提高资本的比例而降低劳动力的比例。此外,企业还可以适当的吸收资本进行储蓄。在紧缩的货币政策下,政府会减少货币的供给,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情况下,会抑制总产出。这时,企业应迅速调整产品的生产,有计划地降低资本的比重,此外适当地吸收劳动力并进行产品更新。
3总结
由于在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在经济结构、经济目标、经济政策上的相互依存,而且外在性的政策溢出效应,使得通过国际货币政策协调达到帕累托效率成为必要。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经济学家运用各种方法对各国间货币政策的冲突与协作进行了分析,产生了运用博弈分析的战略决策方法,从而为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在分析方法上提供了有力手段。而Hamada(1976)、Rogoff(1985)都将两国的目标即福利函数设为相同形式,即各国关心的是相同的经济变量。事实上,各个国家间差异较大,根据不同的情况,货币政策的目标可能不同。本文将从不同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角度,对此进行探讨。
二、货币政策操作规则的设定
为方便分析,我们考虑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政策协调,A国以麦卡勒姆规则进行货币操作,B国则实行通货膨胀定标规则。
我们假设A国遵循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麦卡勒姆规则,t期名义GDP为t-1期货币供给量,汇率,另一国家收入的反应函数。
假设基础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具有一期的时滞,由于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之间存在稳定关系,因而货币供应量(M)、货币流通速度(v)、基础货币(b)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假设中央银行的目标是使预期的名义GDP的对数达到目标水平■,其中q表示名义GDP的季度增长率。则有
■表示变量取对数的一阶差分。
假设B国货币政策操作规则为通货膨胀定标规则,即央行以
■
作为操作规则,其中■为参数。
三、货币政策协调的博弈分析
根据上述分析,A国以(1)确定每期增加的基础货币供给。B国以(2)确定每期的利率,将(1)、(2)联立,得
(3)
在(3)中,我们假设B国在t期估计的A国名义GDP ■与实际上的■,即t+1期用于A国决策基础货币供给增量■的■相同,而A国在t期估计的B国真实GDP增量 E(■)时,也与实际的B国情况一致。(3)式右边■均为参数,而两国需要对■做出估计。
每个国家对自己国内的状况更加了解,具有信息优势,如果外国只能通过本国的报告作出估计,而两国之间没有进行合作,则很有可能作出错误判断并危害经济。对此,我们作如下分析。
当B国对A国■的估计增大,大于实际值,由(2)式,则会增大对利率的提高,以防止通货膨胀,但■it过大而xt小于估计值,会导致■减小,B国有通货紧缩的可能。而如果A对本国和B国的指标估计正常,A国基础货币增量由(1)决定,并不会对B国误判做出反应。B国有通缩压力,国民收入下降,会导致A国■减小,不利于A国经济稳定。
而当B国对A国■估计增小,由(2)式,则会减小对利率的提高,以防止通货紧缩。■it过小而xt大于估计值,会导致■增大,B国有通货膨胀的可能,并向A国输出通货膨胀。
同样,A国也有可能出现同样的错误并最终导致两国的经济不稳定。
当两国彼此合作,互相公布信息以制定货币政策,则两国不会因为误判而酿成错误,引起经济的不稳定。由此可得得益矩阵。在t期,两国选择公布与不公布。根据得益矩阵,我们发现A、B两国(公布,公布)与(不公布,不公布)为两个纳什均衡解,而(公布,公布)明显比(不公布,不公布)帕累托有效,则我们得出结论,在A、B两国间,应采取互信机制,公布本国经济数据,为别国作出正确货币规则营造条件。
四、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