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经济政策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薪酬 职业经理人 民营上市公司
一、引言
2005年我国证监会要求上市公司披露高管年度报酬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奖金、福利及住房津贴等。高管薪酬的透明化保障了股东利益,也为薪酬研究提供了数据;反之,薪酬方面的研究成果又可为激励实践提供指导。考虑到国有上市公司未能完全采用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本文以民营上市公司为例,对职业经理人薪酬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
(一)职业经理人范围界定
随着民营企业不断壮大,所有权与经营权逐渐分离,职业经理人应运而生。简单地说,职业经理人是受资本所有者委托,全面负责企业经营管理,承担法人财产的保值增值责任,并借此获得报酬和社会地位的企业管理专家。由于各公司职位设置有所不同,本文职业经理人专指上市公司的总经理、总裁、首席执行官。
(二)薪酬概念界定
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结构表现为:工资、奖金等现金薪酬所占比重高,构成激励的主要手段;股票所有权、股票期权所占比重很小,处于起步和试验阶段,但在薪酬激励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本文中“薪酬”指经理人的年度现金报酬。
二、假设与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根据国内外关于薪酬影响因素的研究结论,再结合我国民营上市公司实际,我们将影响经理人薪酬的因素分为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个人因素三大类。其中,内部因素包括绩效、规模、股权结构及公司治理结构等;外部因素包括行业、地区差异;个人特征主要为经理人学历、年龄等。本文有待验证的假设如下:
假设1:经理人薪酬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
假设2:经理人薪酬与公司规模呈正相关;
假设3:经理人薪酬与股权集中度呈负相关;
假设4:经理人薪酬与董事会独立性正相关;
假设5:经理人薪酬与两职合一正相关;
假设6:经理人薪酬与其持股比例正相关;
假设7:经理人薪酬与资本结构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8:经理人薪酬与公司所处行业存在相关关系;
假设9:经理人薪酬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
假设10:经理人薪酬与其学历正相关;
假设11:经理人薪酬与其年龄正相关。
(二)相关变量定义
本文共提出13个变量指标,其中:因变量为薪酬,自变量包括公司规模、股权集中度、董事会独立性等12个变量。各变量的名称及含义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根据假设及相关变量,分别建立以ROE和EPS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的多元线性模型:
模型1:
模型2:
采用两个模型分别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选用拟合度较好者,再进行逐步回归。
(注:行业分类参照中国证监会(CSRC)在1998年制订的行业分类方法,将上市公司分为13个大类,分别为:A 农、林、牧、渔业;B 采掘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交通运输、仓储业; G 信息技术业; H 批发和零售贸易;I金融保险业; J 房地产业;K 社会服务业;L 传播与文化产业; M 综合类。)
三、实证结果及讨论
根据逐步回归结果,得到方程:
具体来说,各因素对经理人薪酬的影响情况如下:
(一)经理人薪酬与公司业绩正相关
分别以ROE和EPS为公司业绩衡量指标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经理人薪酬与ROE在1%水平上呈显著正相关。采用EPS衡量公司业绩,既具有会计指标的优点,又吸收市场价值指标的优势,因此能够比较理想地反映公司业绩。但本文得出的经理人薪酬与EPS正相关关系不如ROE强,且得到的部分实证结果有悖于常识,因此这一指标并不适合用于衡量经理人薪酬。
(二)经理人薪酬与公司规模正相关
经理人薪酬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一方面,公司规模越大,工作复杂度越高,故经理人所获薪酬要比规模小的公司多;另一方面,规模越大的公司,实力往往越雄厚,故有能力支付给经理人更高的薪酬。不同于以往多数有关上市公司经理人薪酬的研究,本文发现民营上市公司经理人薪酬与公司规模的相关性强于其与公司经营绩效的相关性。
(三)经理人薪酬与股权结构的关系
采用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衡量股权集中度时,其与经理人薪酬呈显著负相关。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在股权高度分散的公司,经理人往往牺牲股东利益以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本文研究结果与其相吻合,说明股权集中度较低时,存在严重的内部人控制,导致经理人自加薪酬,当股权比较集中时,股东对经理人形成有效监督,薪酬水平较为合理。
(四)经理人薪酬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两职合一与经理人薪酬呈显著正相关,即兼任董事长的经理人,其薪酬高于未兼任者。卢锐(2008)以两职兼任来衡量管理层权力,发现管理层倾向于利用权力影响自身薪酬。两职合一的经理人,一方面其所承担的职责更大,理应获得更高的报酬;另一方面,总经理兼任董事长时,获得更大的权力,使其在薪酬制定过程中占据有利地位。
董事会独立性对经理人薪酬具有正面影响,但不显著。杜胜利和翟艳玲(2005)研究得出,总经理的薪酬水平与公司独立董事的比例呈现显著正相关。本文中董事会独立性与薪酬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独立董事的制度还未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经理持股与其薪酬水平不相关,说明股权激励与现金报酬之间并不存在相互促进或相互替代的关系,这是民营上市公司需重点考虑的问题。
资产负债率与经理人薪酬水平显著负相关。Harvey 和Shrievs(2001)研究发现薪酬与财务杠杆的使用呈负相关。民营上市公司必需保持一定比例的负债率方可维持资金链的运营,负债率过低可能无法正常运营,但过高则预示更高的风险,大多数人都是风险规避型的。当公司资产负债率增大时,现金流量减少使得其财务风险增大,公司面临困境,经理人薪酬水平降低。
(五)经理人薪酬与行业、地区的关系
关于行业对经理人薪酬的影响,学者们的结论不太一致。陈志广(2002)实证研究结果显示高管薪酬与部分行业正相关,与另一部分行业负相关。杜兴强(2007)研究发现行业对经理人薪酬影响不显著,只在几个特定的行业产生显著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多数行业对薪酬没有影响,但农业、采掘业、交通运输业等对经理人薪酬有负面影响,问题在于公司是否处于充分竞争行业,若行业因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充分竞争,那么经理人的能力也无法充分发挥,从而会降低经理人薪酬。
公司所在地区对经理人薪酬存在显著影响,东部地区经理人薪酬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究其原因,东部地区开放时间更长,企业竞争意识更强,更愿意通过高薪吸引并留住人才。此外,东部地区经济更发达,消费水平更高,故经理人薪酬水平相应地水涨船高。
(六)经理人薪酬与人力资本的关系
经理人学历与薪酬显著正相关。学历越高的人力资本,其形成成本也越高,相应的人力资本价值也就越高。因此,经理人薪酬与其受教育程度正相关。
经理人年龄与薪酬显著正相关。经理人能力是在不断地创新实践中获取和发挥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经理人的知识、经验、技能在不断增强。依照人力资本理论,此时经理人理应得到更高的薪酬。
四、政策建议
(一)完善绩效考评机制
民营上市公司还未建立完整有效的业绩评价机制,影响薪酬的主要业绩因素还是会计指标。基于EPS指标评价是传统公司业绩评价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对经理人的业绩进行快速定量评估,但存在严重不足:(1)实证结果显示EPS指标与公司业绩显著负相关,这一指标不适合用于经理人的业绩评价;(2)使用EPS指标对经理人进行考核,将导致经理人为了短期效益或盈利目标,直接操纵当期利润。因此,有必要加大对公司市场价值的重视,建立全面综合的业绩考核体系。
(二)增强长期激励
薪酬各组成要素的激励作用不尽相同,基本工资只起保健作用,不能产生长期激励效用,反而会导致经理人短期行为,不利于公司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应对长期激励在薪酬结构中的重要性给予重视,使薪酬结构多元化、合理化。可考虑将经理人持股数量和长期经营业绩相挂钩;对经理人实施股票期权,根据经营业绩和经理人努力程度分配一定数量的股票,同时赋予其一定的认股权证。
(三)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我国独立董事的形式化较为明显,大都来自经理人推荐,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制衡作用。因此,在董事会中设一定数量的外部独立董事,提升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可有效减少财务舞弊情况。此外,规模、两职合一、资产负债率等都构成经理人薪酬制定过程中考虑的主要因素。完善公司治理可阻止经理人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从而保护股东利益;同时,还可以降低成本。
(四)培育完善经理人市场
经理人市场是选择经理人的场所,其本身也构成一种激励机制。经理人市场竞争越激烈,经理人压力越大,相应的激励效果越好。相反,若经理人市场缺乏,不能对经理人形成压力,也达不到良好的激励效果。目前,我国经理人市场还不完善,政府需创造良好环境,为民营上市公司健康顺利发展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Jensen and Meckling.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Cost, and Ownership Srtuctuer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76(03).
[2]卢锐.管理层权力、薪酬与业绩敏感性分析――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当代财经,2008(07).
[3]杜胜利,翟艳玲.总经理年度报酬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以我国上市公司为例[J].管理世界,2005(08).
[4]Harvey,Shrievs.Board Relationships and CEO Compensation in Large US Corporations [J].Aee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eh,2001(13).
那么,2015年的投资市场和实体经济到底会怎么样?
在我看来,2015年中国经济会继续转型,有两个关键词:第一,实体经济继续转型;第二,资本市场将继续震荡。
原油是跟实体经济联系非常密切的,这次原油价格战带来的经济趋势很明显,第一,全球的实体经济长期走软,德国也是,只有美国是好的。第二,现金流非常非常重要,先考虑活命,这个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再考虑赚钱。
2015年实体经济继续转型有两个特点:第一,未来十年,传统的制造业将会出现大规模并购重组,政策会往这个方向倾斜;第二,中小企业在管理链、供应链和其他方式的创新上实现转型,这实际上是文化和服务的转型。
经济下行,市场趋于成熟,将会出现洗牌,就是大规模并购重组出现。比如钢铁行业有可能五家企业就够了。
做房地产的人都知道,中国真正做得好的旅游地产只有两个地方,就是“两南”,海南和云南。你以为它是做旅游地产,事实上它是在做文化和服务。我有一次在丽江的酒吧听歌手唱歌,然后买了五张唱片回来送人,当我把音乐在自己的唱片机里放出来的时候,却怎么也听不出在丽江那种浪漫的感觉。为什么?因为在那个情境当中文化氛围起了很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带火了一家服装企业,现在这家企业的产品要去预约,而且你根本就约不到。它一年就生产这么一点,不进行大规模的运作,这是饥饿营销。她所有的东西都是自己精工挑选,就像爱马仕的围巾一样,从上游的蚕茧都是自己挑选的,你觉得它就是在做一块围巾吗?错,它打造的是一种文化。很多人说我也想打造文化,但是我做广告没用。如果你还是传统的打造法,把你的广告弄一块牌子立在高速公路边上,这肯定是没用的,文化不是这么干的。未来五年是并购重组的高峰期,大企业可以并购有潜力的企业。而小企业则要尽量做到小而美,而且要有特点。这是转型的一个做法,将自己做到有价值,即使被收购,也是赢家。因为未来的趋势,很多小企业就是为了被收购而生的。
第二种做法是转型转金融公司,转到互联网金融、风投。但是这个时候要注意,要投资自己熟悉的行业,比如你是做服装的,投资做服装设计行业或者做服装的大数据分析行业,对你来说可能是最合适的。一定要做自己懂的东西,不要盲目投资。
面对未来这样的经济情况,政策会有什么样的变化?首先,政府将会继续大规模投资。从我国2020年的高速铁路网、轨道交通网规划图可以看到,到2020年以后中国的轨道交通(包括高铁、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将通过所有二十万人口以上的城镇。这幅轨道交通网图的背后是将近二十万亿以上的投资,这个投资就是拉动中国GDP的投资。还有就是要盘活民间资金。政府越来越多的项目将会公开招商,其目的是盘活现金流,保证经济的发展。而正是因为资金的开放流动,使得投资的风险会越来越大,企业家应该顺应新形势,合理配置资产。绿地这两年在做两件事情,其中一件就是全球布局。李嘉诚花了十五年的时间将自己的资产在全球(主要是欧美)进行配置,这是一个趋势,经济形势不好的情况下,怎么样更好地进行资源配置。
很多中小企业说银行贷款利率太高,其实中小企业天生就不是从银行拿钱的,你如果真的有很好的盈利模式,那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找天使基金融资。然后要么上市,要么你的现金流很好,就能持续运营。中国现在现金流最好的两家公司是华为和老干妈,它们就是不上市。
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创业项目激增,前11个月VC投资创新高,已经超过了“全民PE”时代。2015年,各种创新项目将不断出现,从这点可以看出,现在我们处于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传统的大型制造企业并购重组,有很多中小型的传统的制造企业会消失,但是与此同时在一片狼藉中有很多新生的力量将会出来。很多人说我年纪大了不想创业,那怎么办?那就找到本行业里最具有优势的、最活跃的年轻人、年轻的企业,跟他们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你可以分享他们的优势,保持自己的活力。
关键词:市场竞争规则 合作竞争 技术创新 人才兴业战略
中图分类号:F28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85-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迈入了城市化加速期、国际化提升期、市场化完善期,建筑业面对的市场竞争新变化和新挑战,要采取怎样的新策略、新措施加以应对,如何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笔者认为这是我们建筑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建筑业市场竞争的新变化
1.建筑市场竞争规则逐步统一。随着我国严格履行有关入世承诺的逐步兑现,必将冲击我国目前不规范的竞争环境,尤其是政策环境将有较大的改变。一些有碍公平竞争的地方保护、行业保护等地方法规、行业法规将被逐步清退和废止;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秩序将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逐步取代行政干预、暗箱操作等有失公平竞争的不良秩序。在公平竞争法则大潮的冲击下,一个公平的、规范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竞争平台,正在我国逐步建立,最终将会实现中国“经济生活规则化”的目标。随着我国建筑业正式纳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范围后,市场的开放会极大地提高我国建筑资源配置,并将推动我国建筑市场规范化进程。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实施了《建筑法》、《招标投标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建筑法律、法规,缓解了当前建筑市场中的矛盾,但还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往后我国将制定出符合国际通用规则的严密的法律制度,以使国外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得到法律的保障。这也将为国内建筑企业提供一个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
2.建筑市场竞争观念追求合作竞争。在国人的潜意识里,企业间竞争往往表现出你死我活的惨烈。然而实际情况是,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以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逐步形成,企业间竞争并不都表现为“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的悲壮,更多的则是通过形成战略联盟来追求一种合作共赢的境界。“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方向,不少企业家认为,企业间开展平等竞争固然重要,但开展合作更为重要,合作的空间要大于竞争的空间。在经济全球化和新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如果不能与其他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任何企业都难以获得成功”。面对这一变化对我们建筑业提出的新的要求之一就是在竞争观念上要变单一的“对抗性竞争”为互动的“合作性竞争”;变单一的企业间的战术联盟为多元的行业间的战略联盟。
3.跨国公司向国内转移。随着市场壁垒的逐步消除,一大批外资企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排名世界500强的跨国公司如潮水一样涌进中国,全力施展他们的身手与中国企业争夺市场,中国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据联合国贸发组织《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目前全世界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约有90%来华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目前,跨国公司向中国的转移不仅是数量上的增加,而且转移的系统性和关联性也大大增强。在中国的建筑市场中,对建筑企业而言,最大的竞争对手也许不仅仅是实力雄厚的国际承包商和发展迅速的民营建筑企业,而且还包括由大型跨国集团与国有企业或股份制企业所组成的经济实体,所以,在今后这种复合型企业,可能是我们大型建筑企业最有威胁的竞争对手。
4.竞争手段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必然冲击着传统的、效率低下的竞争手段,先进的、高效的竞争方法将渗透于竞争的各个方面。从独家投标到联合投标,从劳务分包、专业分包、联合分包到融投资带动总承包、设计咨询带动总承包,传统的总分包形式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同时,公共关系的高水平运用,服务质量的高水平体现,以及信息收集的高精确要求等,都将推动我们竞争手段的进一步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先进的竞争手段还将影响进而提升我们的竞争方式。
二、当前建筑业面对市场竞争新变化的应对策略
为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形势要求,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加快建筑业企业制度创新,重塑市场主体,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建筑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一是培育现代建筑市场体系。培育和发展建筑业生产要素市场,培育建筑业劳务市场,培育建筑机械设备租赁市场,提高建筑机械设备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培育工程技术咨询和中介服务市场,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先进适用的建筑新技术、新工艺;培育竞争有序的建筑材料流通市场。通过培育发展上述市场,降低交易费用,推进科技创新,提升产业层次。二是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交易规则,进一步完善招标投标制度,调整强制性招标的范围,逐步实现非政府投资项目在不影响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前提下,业主自主决定是否招标。三是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彻底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维护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建筑市场环境,加大建筑市场监管力度,严厉查处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和完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建筑市场信用体系。
2.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一是建立健全建筑业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工艺研发优势,高等院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建立和完善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开发系统,以建筑施工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系统,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企业、高校紧密结合的建筑技术创新体系。二是加强建筑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要引导、支持和鼓励建筑业企业面向工程实际,面向市场需求加大科技投入,要加快开发和推广应用能够促进我国建筑业结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配套技术,全面推动信息技术在建筑业中的应用,建筑业企业要积极发展成套技术,提高工程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同时要不断提高装备技术水平,改进施工工艺,减少手工作业,减轻操作人员劳动强度。
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建筑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在企业资质标准中,应进一步体现企业管理技术、科技创新、资源节约和企业效益等内容,引导企业加强管理,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企业以技术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核心竞争力。
3.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一是改革现行的设计施工生产组织管理方式。逐步改变设计与施工脱节的状况,实现设计与施工环节的互相渗透,提高工程建设整体效益和技术水平。大型工程设计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方案设计和扩初设计能力,大型施工企业要进一步强化施工图深化设计能力,发展各类专业施工详图的集成设计能力。大力发展各类兼具设计施工能力的专业承包企业,促进设计与施工技术的结合与发展。二是改革政府投资工程建设方式。要建立权责明确、制约有效,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并积极推行以优化设计为主要内容的设计咨询,提高投资效益。非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应当通过招标选择具有项目管理能力的企业负责组织实施,采用含施工图设计的工程总承包方式,竣工验收后移交使用单位。经营性政府投资工程要进一步健全项目法人责任制,积极采取工程总承包或工程项目管理等方式组织项目建设。三是通过组织结构和服务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推进企业经营服务创新,明确战略定位,重视价值链选择,及时调整转换赢利模式。大型工业设计、施工企业要通过兼并重组和自身功能再造等多种形式,拓展市场经营范围,完善项目管理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发展成为工程总承包企业。
4.发挥建筑业比较优势,实施“走出去”战略。一是提高建筑业企业国际竞争力。建筑业企业要加强“走出去”战略规划和管理,广纳适应国际化经营的优秀管理人才,提高在世界范围组合生产要素的能力,尽快使本企业的经营规模、技术、工程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和净资产收益率等达到国际同行先进水平。二是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筑业企业应发挥自身技术和管理优势,进一步加大开拓国际市场的力度。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快建立健全对外承包工程法规,积极推广我国工程建设标准,采取各种经济手段支持对外承包工程的发展,特别是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工程设计咨询企业和项目管理公司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并不断完善对外承包工程的监管体制和协调机制,切实加强行业自律,遏制恶性竞争。
5.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业战略。一是构筑建筑业人才体系。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造就一支以高素质的企业家为主体的高级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和以技师、高级技工为主体的技术精湛的技工队伍;要通过工作实践和有针对性的培养,形成由技术骨干和一般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人才梯队,加速培养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的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二是切实抓好农民工的培训和教育。要将农民工培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借鉴先进经验,加强组织协调,落实资金、师资力量,因地制宜切实抓好农民工培训,同时积极制定鼓励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政策,努力提高广大农民工的科学文化和职业技能水平。
总之,建筑企业管理者要坚持解放思想,从企业实际出发大力进行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提升综合竞争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实现由数量规模型到质量效益型转变,促进企业全面、健康、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阚常明.浅谈优化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J].建筑安全,2008(2)
2.谢韬,毛磊.新变化 新挑战 新策略 新措施.中国建筑业应对新的市场竞争.国际经济合作,2004(4)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信息披露;上市公司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政府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企业也在招股说明书、公司年报、社会责任报告中不同程度地披露了环保方面的工作情况。
耿建新、焦若静在2002年的《会计研究》上发表了《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一文,选择了化工、冶金、造纸、煤炭等属于重污染行业的30家企业,对1992-1999年各公司的招股说明书进行了整理分析,发现只有5家企业披露了具体的环保支出,大多数企业只是简单的文字表述,各企业对于企业的环境政策、环保目标、公司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环境奉献、环保支出等重要信息披露很少或基本上没有披露。总体来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高。那么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近10年来这些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状况如何呢?
1.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状况的变化
我们继续选取这30家企业在2006-2008连续3年上市公司年报数据,通过样本整理,剔除停牌下市及资料不全的上市公司,共得到23家上市公司69份年度报告以及其中7家企业披露的社会责任报告,针对环境问题及对策、环境风险以及环境治理费用支出、通过的环境保护质量认证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
1.1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
通过对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分析,发现大部分企业的环保意识在不断加强,环保支出信息披露有较大提高,大多数企业都披露了相关的环保支出、环境设备投融资、绿化费等内容,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山西兰花科技创业股份有限公司,其在1998年时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就较为详实,2008年则更为详尽,企业不仅有明确的环保政策、目标,而且环保支出披露也非常详细并获得了多项环保奖励。但仍有部分企业依旧缺乏明确的环境保护政策,企业对于环保制约因素、环保风险等环境信息披露不系统、不连贯。本文选取基本环境信息、环境损害信息、环境治理信息及环境业绩信息共四大类19项指标来分析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具体指标和环境信息披露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上市公司从2006-2008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2008年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显著提高。从各年环境信息披露项目的绝对数来看,相关企业在2006年披露了19项指标中的13项、2007年披露了14项、2008年披露了17项,说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内容不断丰富、逐渐完善。从各指标的各年披露率来看,除了资源税、过去的环保支出、环保投融资、环保类奖励这4项有少许波动外,其它各项指标披露率自2006-2008年都逐步上升,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总数在不断增加,企业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从各年的披露率可以看出不同指标的披露率有较大差距,如2008年企业环境信息在企业环境政策与方针、环保目标、三废排放、环保投融资、国家环保补贴这几项指标披露率在50%左右,披露率较高,而在环境保护部门、企业资源消耗情况、环境风险准备金这几项指标披露率较低。但从总体上看,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较1999年有了很大提高。
1.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载体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载体,一般选择在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报表附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有的甚至是交叉披露。具体披露载体情况如表2所示。
根据环境信息的不同内容,上市公司倾向于在董事会报告中主要披露企业的环境政策及方针、环保目标以及基本的环保支出等内容,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主要披露土地损失补偿费、资源税、环保设备投融资、绿化费、环保收益等内容。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内容较为详实,基本涵盖了环境信息披露的各主要方面。
1.3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得分情况
为了进一步探讨现阶段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本文采用打分法,对我国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进行量化打分。打分标准是:根据选取的基本环境信息、环境损害信息、环境治理信息及环境业绩信息共四大类19项指标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打分。具体如下。
根据设定的评价指标和打分方法,对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定量披露为2分,定性披露为1分,无披露0分,共19项指标满分38分,表3为23家上市公司在2006―2008年得分情况描述性统计。
从表3可以看出,2006-2008这三年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得分平均值分别为3.43、5.00、8.39,相对于总分38分来看,得分很低,说明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还不高,但这三年的平均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可见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在不断提高。这可能是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管,环境保护部和证监会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促使环境信息披露水平有所提高。另外,从表中还可以看到,环境信息披露指数得分的最小值三年都是0分,说明每年都有企业没有披露环境信息,而最大值和最小值相差悬殊,说明企业之间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同,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参差不齐。
2.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特征
从以上分析发现,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表现为如下特征:
2.1 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逐年提高
23家上市公司在2006-2008年度环境信息披露水平较1992-1999年度有所提高,环境信息披露由只有少数企业披露了部分信息到绝大部分企业都披露了具体的环境信息,但披露程度较低,披露水平参差不齐,披露较好的企业如山西兰花,2008年环境信息披露得分为22分,而较差的企业如北亚实业连续三年得分为0,在年度报告上基本没有披露环境信息,也可能与其连续几年亏损有关。但绝大部分企业2006-2008环境信息披露水平逐年稳步提高。
2.2 环境信息披露内容逐年增加
环境信息披露内容逐年增加,在选择的19项指标中,企业2008年比2007年多披露了“环保部门设置”一项;2009年比2008年多披露了“环保执行监督情况”、“自然资源消耗情况”和“环保设施运行费”三项。但总体来看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仍较为笼统,不详实、欠具体、不够直接。如企业环境政策一项,2008年披露率为47.8%,但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带过,没有明确的环境保护政策;企业披露的具体环境保护支出一项,一部分是以绿化费、排污费的形式公布,另一部分则是在在建工程项目中侧面反映。另外,企业披露中增加了较多的三废排放内容,这与国家日益严格的三废排放要求有关;对于企业增加披露了较多的环保补助信息,主要是国家对环境保护补助力度不断加大。从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来看,还有一个突出的变化是2008年较2007、2006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较为规范、系统。
2.3 定量信息披露不足
虽然环境信息披露2006-2008年无论从披露环境信息企业的绝对数还是从各环境指标的披露率来看都有显著提高,但披露信息大多还是以定性描述为主,反映披露质量的定量信息仍不足。企业披露的定量信息主要集中在“环境损害信息”中的“三废排放情况”、“资源税”、“土地损失补偿费”,“环境治理信息”中的“环保投融资”、“绿化费”以及“环境业绩信息”中的“国家环保补贴、减免税”项目上。定量信息总体披露水平较低,且大多数是通过财务报表中“在建工程”、“相关税费”等科目被动传达出来,而不是企业主动披露。企业环保责任履行情况,更重要的是从定量信息反映出来,企业只有以定量形式才能较好的披露环境损害信息和环境治理信息的相关内容,也才能让各方更好的了解企业环境保护情况。
2.4 环境信息披露载体多样化
环境信息披露载体由最初的只在招股说明书披露少量信息,发展到在年度报告中的董事会报告、财务报告附注、重要事项等进行披露,其中还有7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也披露了环境信息,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的动力增强。
2.5 环境信息披露行业性质显著
环境信息披露水平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披露较好的几家企业分别所属钢铁、煤炭、造纸行业,均属于重污染行业,这与我国对重污染行业的治理有关。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重污染行业的监管,颁布、制定了相关制度、政策,如国家经贸委1999年印发《关于关停小火电机组实施意见》,2005年8月国家发改委第50号公告,公布关停的第一批小火电机组名单,2007年6月国务院下达《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应加大造纸、炼钢、酒精等行业落后生产能力淘汰力度,2007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大大促进了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提高了相关行业环境保护力度,从而促进它们披露较多的环境信息。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特征明显,但从总体来看环境信息披露水平仍然偏低,披露载体不规范,多数企业缺乏环境信息披露意愿,而且披露内容简略,重污染行业的环境风险揭示不足,从而影响了环境信息的相关性。
3.几点政策建议
3.1 健全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提高环保标准
近年来我国相继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但相关法规体系仍不健全、完善,环境保护条文规定不够具体,环保标准制定较低,并没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行适当调整。如我国自1979年颁布《环境保护法》至今仍未修改,从1979年至今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环境保护法》已不能适应现阶段的环境保护要求,虽然国家相继出台或修改了大气、水、固体废物等单项环境保护法,但作为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环境保护法》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不相适应。现阶段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已远远超过了70年代,在国际社会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标准的同时,国家也应加快《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制定,进一步提高环境保护标准,为我国环境保护奠定更为坚实的法律基础。
3.2 强化政府部门的监督指导,逐步建立完善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
国家环保总局于2003年9月了《关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公告》,但相关规定过粗并没有具体规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具体披露形式、内容,而且只是要求企业自愿的披露环境信息,使之在具体执行中大打折扣。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出台了《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2008年5月开始执行)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内容等有了较明确的规定。对超标污染的企业采取强制披露的方式,对未超标企业采取鼓励自愿披露的方式。深交所和上交所也于2006年和2008年分别《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和《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承担工作暨的通知 》,要求部分企业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得分可以看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2008年较2006、2007年有显著的提高,说明《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等对企业披露环境有很大促进作用,国家应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指导,逐步完善我国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使企业对环境信息的披露更加规范、具体。
3.3 鼓励企业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
根据本文的统计,企业的环境信息主要选择在董事会报告、重要事项、财务报表附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有的甚至是在不同项下交叉披露。这种披露方式,过于分散,增加了信息使用者的使用难度。为了统一环境信息披露方式,应鼓励企业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
姚圣、侯晓红(2008)研究中发现,披露独立的环境报告是未来环境信息披露的一种发展趋势。1995年编制环境报告的跨国公司有100家,2000年全球最大的500家公司编制了环境报告,2001年为2000家,2003年为3744家,2004年为4000家,2005年超过了6000家。但在我国只有寥寥几家上市公司了独立环境报告,环境信息尚处于分散披露状态。企业通过编制独立的环境报告可有效降低信息使用者的使用难度,有利于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促进企业更好的履行环保责任。
3.4 加强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
促进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是手段而不是目的,通过加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使企业更好的履行环境保护责任。还需加强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实施,审查企业是否披露了真实的环境信息,环境信息披露是否促进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入,通过环境绩效评价让企业切实理解到环境保护带给企业的不仅是社会效益更有可观的经济效益。通过环境绩效评价遴选出环境保护优秀的企业,根据相关规定予以奖励。通过加强环境审计和环境绩效评价体系的建设,使企业更具体的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促进企业履行环境保护责任、披露更多的环境信息。
参考文献
[1]耿建新,焦若静.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J].会计研究,2002,1:43-47.
[2]王建明,汪薇,刘思华.上海市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J].商业研究,2007,12:17-21.
[3]张惠忠,冯歆.韩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及启示[J].东北亚论坛,2008,1:68-71.
[4]李永臣.企业环境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5-55.
关键词:卫生院 困境 政策建议
新农合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生存困境的原因
新农合制度下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困境来自其自身业务收入的大幅度降低。这种局面的形成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
卫生院通过“两公示”降低药价,药品收入大大降低:针对虚高药价给农民带来的恐惧、农民从怕医院到怕合作医疗的现象,县卫生局把降低虚高药价当作推进新农合工作进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其特点是卫生局以行政手段规定每种药品的最高限价,此举旨在保证公立医疗机构的药品与平价大药店的药品价格拉平。
政府限制了药品利润,也限制了药品价格。参合农民的医疗成本大大降低。但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乡卫生院却承受了药品降价之痛。受药品降价的冲击,某卫生院的门诊业务量大大降低。以妇产科为例。2003年该院妇产科门诊业务量为1万元,2005年降为6000元。这对于长期单一依赖药品收入生存的乡镇卫生院是个不小的冲击。
政府的卫生投入经费保障硬件建设,基层卫技人员工资没有保障:乡镇卫生院在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中处于枢纽地位。因而,自2004年开始,作为新农合的配套工程,各级政府加大了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力度。笔者调研的这家卫生院到目前为止已得到省、市、县三级政府的经费支持共120万元,并且专款专用支持硬件建设。此举旨在通过盖门诊楼、病房楼及为卫生院添置救护车、x线机、生化分析仪、B超、血细胞计数仪等基本的医疗设备改善就医环境、提高医疗质量来吸引患者就医,改变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困境。然而,与硬件建设不同步的是基层卫技人员工资还是像以前没有财政保障。该院医技人员的工资构成是:档案工资+绩效工资。档案工资的30%来自县财政拨款,仅仅够交三大保险的。其余70%来自本院收支结余部分。绩效工资更是与本人的业务量挂钩。乡镇卫生院近几年一直处于“大病看不了,小病没人找”的真空地带,院业务量的水平不足以支付工资全额。“一手硬、一手软”的制度设计不利于基层卫技人员工作积极性的发挥,仅仅靠硬件建设不能提高卫生院的业务量。
卫生院内部管理体制尤其是分配激励机制设计不当挫伤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笔者经过调研发现,许多卫生院为了配合新农合的惠民政策,在医院内部进行了保持公益性的管理体制改革。尤其是分配激励机制的设计更把“遏制开单提成收入”放在第一位考虑。据某卫生院长回顾,该院在改革前,档案工资与绩效工资比例是1:1,这样的设计把业务量不同的科室之间、卫技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得很大,保证了卫生院的优势科室和重点科室能够为乡卫生院提供较大的业务量。该卫生院于2006年进行了分配制度的改革,为了压缩医师绩效工资在其工资总量中的比重,卫生院把档案工资与绩效工资的比例调整为7:3。科室之间、卫技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小了,但是各科室的业务量也拉平了。这也成为卫生院业务收入降低的重要原因。
解决乡卫生院现阶段生存困境的政策建议
现阶段乡卫生院存在的问题表明,仅仅靠新农合的制度倾斜不能从根本上挽救现阶段乡卫生院的困境。新农合制度下的卫生院有了门诊楼、病房楼和高技术医疗设备,但是卫技人员没有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动力和能力,卫生院的服务质量与效率不能提高,使其不能发挥在新农合三级医疗机构的中枢作用。这种状况的根本改变必须依靠政府的财政投入来解决。用一位卫生院长的话说:我们在艰难的等政策。现阶段的困境是投入问题,而不是管理问题。
新农合的制度设计中增加对基层定点卫生院医疗服务项目的财政直补:新农合是一项通过政府向农村居民的医疗消费提供财政补贴提高其购买医疗服务能力和抵御疾病风险能力的“补需方”制度,2008年开始各级政府财政补贴将达到80元。作为基层医疗服务载体的定点卫生院通过降低药价从而降低了农民就医成本,这成为新农合吸引农民的一大亮点。然而,卫生院却因此再次走入困境。有些卫生院为了生存不得不重新提高药品价格,挫伤了参合农民在基层就医的积极性。卫生院的门诊人数大大减少。因而,能否保证卫生院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按成本收费成为新农合能否真正得到百姓认可的一大关键,也成为卫生院能否吸引病源、增大业务量的一大关键。笔者建议,政府在增加对农村居民医疗消费财政补贴的同时,必须兼顾基层医疗服务提供方的利益。政府要保证居民获得低价基本卫生服务,就必须通过专项经费的形式,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直接补偿耗费成本。县卫生行政部门应重新核算新农合制度下定点卫生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耗费,从中央、地方的各级筹资中拿出一定比例予以补偿,同时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保证各级政府补偿足额到位,避免出现以往卫生行政机构截留中央、地方财政对乡镇卫生院补偿资金的现象。这样既能挽救现阶段乡镇卫生院的生存危机,又保证其有能力提供廉价的基本医疗服务。农民在新农合中也会因此得到更多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