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成因;特点;法制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013-02
doi: 10. 3969/j.issn.1671-5918.2015.05-007
[本刊网址]http://
一、前言
高校一直是一个相对封闭与平和的教书育人场所,对于一些学生突发性事件缺乏较好的防范与应对措施。这是因为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是由一些不可预知或不可控因素引发的,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或危害。这些与高校整体教学氛围非常不相称的突发性事件,已经日益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与高校的重视。很多高校都在分析这些突发性事件的成因,并努力提高自身的预防与处置能力,对其进行法制化管理,为这些突发性事件提供一个法律框架,让高校实现依法治校的管理目标。
二、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相关概述
(一)基本概念。在高校内部,由于一些自然、人为或社会政治等各种因素引发的不可预知或不可控事件,都可以称之为突发性事件。它们一般不以高校管理者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会对学生、学校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往往具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本质特征,即突发性、普遍性、危害性、规律性等。造成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诱因主要有这么几个方面:社会转型期的负面影响,教育资源的匮乏和管理方式的滞后,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等。
(二)几种类型。根据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诱因与危害结果以及学生具体行为,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这么几种类型。第一种就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第二种就是政治类突发事件。第三种就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第四种就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第五种就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其中,第二和第四类属于公共性突发事件,往往需要政府行政强制干预,第五类则属于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问题,应该由学校通过强化自身的行政管理工作来解决。第一及第三类突发事件,则属于法律的研究范畴,在此,我们针对这类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法制化管理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法制对策。
三、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具有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必要性。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管理工作中有不少突出的问题存在。这就使得强化法制化管理工作有了一定的必要性。具体来说,我国高校的学生突发事件协调机构不够集中,缺乏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协调部门,一旦发生学生突发性事件,很难有较高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一些高校根本就没有设立专门的学生突发性事件领导或协调小组或机构,有些也只是临时性质的管理机构,无法有一个综合性的决策能力。有时还因为相关的行政领导做出的主观决策带有一定的地方保护主义,从而让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情况走人更为恶化的地步。同时,高校还缺乏统一的学生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一旦发生了较为复杂的突发性事件,各个单位无法很好的协调和配合,指挥工作很容易出现疏漏或配合不紧密的情况。因此,高校必须通过法制化的管理手段来强化对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应急指挥协调功能。此外,还有些高校的保障体制不够健全,虽然制定了相关的危情应急预案,但是,在学生突发性事件处理之后又会被闲置在一边,并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进一步的修订与完善。加之一些高校的应急救护设备设施还不够齐全,整体的学生突发性事件救援能力严重不足。
(二)紧迫性。现行法律法规还不够规范与完善,这也充分体现了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进行法制化管理的紧迫性。我国当前的法制建设时间较短,整体的法治化程度并不高。一些法律法规看似内容丰富,实则较为零散,无法发挥出整体效能,也无法应对学生突发性事件的各个方面。一些诸如突发性事件的处理原则与标准等都没有明确的提及。当高校发生了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高校往往根据一些现行的学校规章制度进行处理,无法很好的起到危机前期预警功能。因此,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相关法律建设还处于空白状态,很多突发事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还有些高校对于学生的突发性事件处理方式较为落后,无法适应越来越复杂化的突发性问题。
四、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法制化管理的具体对策
鉴于以上的一些现行法律缺位,高校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法制化应对措施,从而在发生一些学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可以通过法制化管理来提高高校的应急能力,让这些学生突发性事件有一个更为可靠的法律依据与法律保障。
(一)高校应该进一步强化法制教育工作。为了积极应对各类学生突发性事件,高校就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消除此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这就需要高校在校园内积极开展各种突发性事件的法律宣传教育工作,编写一些突发事件预防处理手册,并引导师生树立起高度的法律意识。高校还可以制定一个可操作的学生突发性事件预防预警、控制处理到补救恢复阶段的突发事件管理策略,提高高校全体人员的突发性事件应急能力。
(二)高校应该加大日常教育管理力度。高校是教育实施的主体,它应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这就需要他们以学生为本,围绕着学生进行日常教育教学管理。因此,各个高校就应该依法管理,尤其是在制定一些规章制度的时候,充分尊重学生的各项权利并进行细化与完善,引导学生行使自己的权利,让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处于一种法制化的框架之下。高校应该对学生进行耐心的法律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的时候,学生可以有一个高度责任感,从法律的角度来约束自己的行为,真正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
关键词:突发事件;铁路行车;组织
中图分类号:U292.4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各种铁路事故的发生率居高不下,对于铁路系统的安全运行与行车组织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做好常见的铁路突发事件的分析工作,在此基础上做好相关的行车组织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
一、铁路突发事件的类型
铁路突发事件主要是指所有导致铁路行车组织策略变化或者是相关的行车组织计划更改的时间,通常情况下,在对其类型进行划分时,依据其对于铁路运行的影响程度来进行划分,主要表现为这样几种类型:(1)一般的铁路突发事件,这主要是指通过对铁路运行图进行适当调整,就可以消除其对于铁路运输秩序的影响的事件,这种事件所导致的铁路能力损失是比较少的,其所带来的客流波动程度是比较小的,并且其持续时间通常是比较短的;(2)严重的铁路突发事件,这类事件主要是指其对于铁路运输秩序的影响,难以通过运行图的调整来得到有效的消除,这类突发事件的持续时间通常比较长,并且其所导致的特例线路能力损失比较大,但是其对于客流波动程度的影响是比较小的;(3)恶性铁路突发事件,通常情况下,这类事件对于铁路运输秩序的影响必须要通过行车组织策略的重大调整以及行车组织的相关的计划变更、跨行业应急联动机制才能应对,如:公共安全事件、铁路交通事故、持续时间比较长的自然灾害等,其持续时间比较长,并且所造成的铁路能力损失大,所导致的铁客流波动也大。
二、铁路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
1、突发事件条件下行车组织的概念
铁路行车组织主要是指综合的应用信号、通信、车站、线路、车辆、机车等一些铁路运输设备以及统筹的协调好电务、工务、车辆、机务等一些相关的铁路运输专业部门,来保证铁路能够经济、快速、准确、安全的完成好人与物的转移,在实际的行车组织中主要包含了乘务计划、车底运用计划、运行计划、开行方案、运输趾模式等方面的内容,在能够保证铁路运力资源的情况下,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主要集中在开行方案与运行计划两个层面上,
2、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
首先对一般性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进行简单分析,对于一般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主要是进行运行计划的调整,并实施相关计划,目前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是比较多的,相对其他类型的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一般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已经发展比较成熟。
其次是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这主要是指持续时间比较长、客流波动程度比较小、局部线路能力损失比较大,其行车组织主要几种在开行方案调整及相关运行计划调整两个方面,这与传统的列车运行计划的调整具有较大差别,在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过程中,其开行方案的调整坚持下列基本原则:(1)在同一个车站中,低等级的列车可以最多被三列高等级的列车越行;(2)为了减少路线能力占用,可以将货运列车进行停运;(3)要重点考虑大型枢纽站中的重要站点的正点率;(4)所有列车可以提前到站,但是不能出现提前发车的情况;(5)跨线列车的优先等级低于本线列车,并且正点列车的等级要高于严重晚点的列车,客运列车的优先等级要高于货运列车;对于具有特殊要求的列车可以将其优先等级适当提前;(6)在制定调度策略时,要对各种策略对于旅客出行的影响予以全面的考虑,并要综合的考虑相关技术条件、设备条件等;(7)对于迂回列车要尽可能的选择跨铁路线数量比较少的径路;(8)迂回至其他径路上的列车可以提前到站,但是不能提前发车;(9)尽可能的将高等级、长途、晚点时间少的列车维持在原路径上运行。在开展严重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时,在其开行方案与运行计划的调整过程中,实现运输任务、提升旅客满意度、实现社会效益等使其优化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的宏观目标,并要在此基础上对其列车的正点率、晚点时间等微观层面予以综合的考虑,并要在开展运行计划调整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已经被严重晚点的列车的数量及大型枢纽站的晚点时间,可以采用列车停运、列车重联、折返、迂回等一些组织策略来进行开行方案的调整,所以除了列车追踪间隔、车站作业时分、列车区间运行时分等运行计划调整层面的相关约束之外,还包括设备约束、列车重联技术约束、列车
迂回径路能力约束等方面的约束条件,
对于恶性突发事件条件下的行车组织,其最主要的目标是进行客流的疏散与应急救援,在开展其行车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下列基本原则:(1)不能考虑经济成本,最主要的目标是快速疏散旅客;(2)在开展能力计算的过程中,应该对救援列车开行耗费的线路能力予以充分的考虑;(3)列车的优先等级依次为:救援列车、救援物资列车、其他列车;(4)在制定行车组织计划的过程中,需要在应急机构统一的指挥下开展。一旦出现突发事件,要对铁路线路的通畅性进行判断,然后依据应急救援实施要求以及相关的限速条件设置维修天窗,并对其是否需要可行救援列车进行判断,并要对路网的能力进行计算,对于一些大型的枢纽站点来说,很有可能有大量的旅客滞留,这时需要开展突发事件下的客流的疏散与预测,并要对具有迫切出行需求的OD客流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生成相关的列车径路,并要对停战方案、列车开行频次等进行计算,然后进行客流的分配,并要结合相关的开行方案重新编制出列车运行计划、乘务计划及车组运用计划。
结束语
本文主要是在对铁路运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特点进行了简单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条件下的铁路行车组织,对于实际的铁路行车组织规划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机械制图;学习兴趣;空间想象力
一、学校工厂,对比反思
以前工人进厂之前没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更不懂得机械制图,进入工厂以后也没有专门的人来教机械制图,但是经过半年以后,都具有基本的识图能力。他们每一天都在接触零件和图纸,有很多东西他们不知道基本概念,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画,但是却知道图纸上每一条线所表达的含义。而当今的学生无论是大学生还是中专生,经过一年的专业学习以后还是不会识图,两下对比反思,我总结出了机械制图实践型教学教法。
二、深入工厂,变废为宝
零部件加工厂每天都会有不合格产品被检验出来,对于工厂而言,它们就是废品,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却是绝佳的教学道具。不合格产品尺寸不对,但是形状是对的,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极大的帮助。同时每生产出一个零部件都涉及安排加工工艺和操作各种加工设备以及与其他零部件的配合。我们现在很多学校根据教材自己制作教学道具,虽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没有在教机械制图的过程中把车工、钳工、焊工等专业知识串联起来。
三、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的学生喜欢动手却不喜欢动脑,学习缺乏主动性。机械制图又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当学到点的投影分析时,就要求学生在头脑里建起立体的三维投影面体系,这对很多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绝大多数学生在这个时候就放弃了机械制图。枯燥的课本,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面对各种形状的零件时,学生感觉到既具体又实在,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四、由实践到理论
让学生看着简单的轴类零部件根据企业提供的图纸自己描绘出图纸,再根据自己描绘出来的图纸加工零部件。这样就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识图能力,同时还能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进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训练以后,加强理论教学,让学生知道:“制图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投影作图的基本原理,轴测图的画法、组合体视图的画法。剖视图、断面图、局部放大视图的基本概念、画法以及作用。螺纹、销键、齿轮、弹簧、滚动轴承的表示方法。”当学生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和画图方法以后,收回企业提供的图纸,让学生根据自己测绘所得到的数据画出图纸。要求做到视图选择配置正确,尺寸标注完整,线条清晰,字迹工整,线性规范,合理标注公差及表面粗糙度符号。
五、由简到难
学生掌握轴类、套类、盘类零件视图的画法和读图的基本方法以后,要增加较复杂的箱体类零件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绘图和识图能力。最后培养学生能分解装配图和绘制装配图的能力,根据装配图了解各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形状、装配关系和技术要求,用以指导机器的装配、检验、调试、安装维修等。
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开设应该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整体优化。机械制图正是课程与生产的结合点,也是课程整体优化的切入点。机械制图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绘图和读图的能力、空间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等,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教学工作者应该明确机械制图课程应该由单一的课程教学向实践教学转型,丰富教学方式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机械类专业学生实习时间比较充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采用边实习边教学的方式,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可以巩固理论知识,还能增强学生之间团结协助的能力,达到机械制图教学的目标。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如进行准确的课程定位、重视课堂教学环节设计,促进我国机械制图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回弹法;非破损检测法;建筑混凝土;质量检测;检测结果评定
Abstract: Building concrete detection is a key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new and existing building concrete structures or members carrying capac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tensity detection technology of concrete building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engineering structure detection, divided into non destructive inspection and local damage detection.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urface hardness, is one relat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oncrete strength of various factors, the rebound method as a means of detecting silicon compressive strength, because of its detection instrument light, flexible, high precision, unified detection method, representative high extraction samples, obtained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in engineering detection in. The concrete building detection is commonly used i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method -- the rebound method is analyzed.
Key words: rebound method; nondestructive testing; concrete construction; quality inspection; evaluation of test results
中图分类号:TJ765.4
一、检测目的与方法
检测依据根据《回弹法检测建筑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回弹法是通过回弹仪器测定建筑混凝土表面硬度继而推定其抗压强度。
按批检测:在相同的生产条件、相同的建筑混凝土强度等级,原材料、配合比、成型工艺、养护:条件基本一致,且龄期相近的同类构件,不得少于该批构件总数的30%,且测区数量不得少于l00个。按单个构件检测:对长度不小于3m的构件,其测区不少于10个,对长度小于3m,且高度小于0.6m的构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个。需钻取建筑混凝土芯样对回弹值进行修正时,芯样试件数量不少于3个。
必须使用有检定合格证书的回弹仪。在检测前,需在20±5℃的室温条件下对回弹仪按标准方法在钢砧上进行率定。其率定平均值应符合80±2的要求。回弹仪使用时的环境温度为- 4℃~+40℃。
检测前应检查建筑混凝土表面是否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浮浆、油垢以及蜂窝、麻面,必要时可用砂轮清除疏松层和杂物,且不应有残留的粉末或粉屑。检测面应为原状建筑混凝土面。当检测条件与测强曲线的适用条件有较大差异时,可采用同条件试块或钻取建筑混凝土芯样进行修正。
回弹测点宜在测区范围内均匀分布,相邻两测点的净距一般不小于20mm,测点距构件边缘或外露钢筋、预埋件的距离一般不小于30mm。测点不应在气孔或外露石子上,同一测点只允许弹击一次,每一测区应记取16个回弹值,每一测点的回弹值读数精确至1。规范对相邻测区的间距,测区的面积、回弹仪的使用方向、施压方法、碳化深度值的测量等均作了明确规定。
二、检测结果评定
计算测区平均回弹值时,应从该测区的16个回弹值中剔除3个最大值和3个最小值,再将余下的10个回弹值按相关公式计算。
采用全国统一测强曲线计算建筑混凝土强度换算值时,被测建筑混凝土应符合下列条件:(1)符合普通建筑混凝土用材料、拌和用水的质量标准,粗骨料敞径<60mm;(2)不掺外加剂或仅掺非引气型外加剂;(3)采用普通成型工艺(加压、离心等不适用);(4)采用符合标准的模板;(5)龄期为14~1000d;(6)自然养护或蒸汽养护出池后,经自然养护7d以上,且建筑混凝土表层为干燥状态;(7)设计建筑混凝土抗压强度为10~50MPa。对统一曲线,其强度误差值为平均相对误差δ≤土15.0%;相对标准差Δy≤l8.0%。
经查表求得的建筑混凝土强度换算值,通过计算可得出结构或构件建筑混凝土的强度平均值。当测区数不少于10个时,还应计算强度标准差(按公式),当按单个构件检测时,以最小值作为该构件的建筑混凝土强度推定值,当按批量检测时,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取以上二个公式中较大值为该构件的建筑混凝土强度推定值。
当该批构件建筑混凝土强度标准差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则该批构件应全部按单个构件检测:
当该批构件建筑混凝土强度平均值小于25MPa时:Sfcuc>4.5MPa;
当该批构件建筑混凝土强度平均值不小于25MPa时:Sfcuc>5.5MPa。
另外,国家标准虽给出了全国通用回弹法检测的测强曲线并由此得到测定建筑混凝土强度值换算表,但全国统一曲线仅综合考虑到全国各地的原材料使用情况,没有把碎、卵石普通建筑混凝土区分开来,而实际上回弹法检测碎、卵石普通建筑混凝土强度是有很大差异的。而地区测强曲线正是充分考虑本地区的建筑混凝土原材料、气候条件和成型养护工艺,通过试验、校核、修正所建立的曲线,与通用测强曲线相比较,该曲线比通用测强曲线更接近实验数据,能更好的推算本地区建筑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因此,建立本地区的专用测强曲线,能有效地提高回弹法的检测精度。
三、报告审核
应按规范要求审核报告的基本格式,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审阅平均强度值、标准差、最小测区强度值(必要时需要求列出构件测区布置示意图及其强度值),以及强度推定值。
结构或构件建筑混凝土强度的检测报告,应按规范要求审核报告的基本格式,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审阅平均强度包括下列主要内容:建设单位;委托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工程名称和结构或构件名称;施工日期;检测原因;检测环境;检测依据(所用标准名称及编号);回弹仪生产厂家、型号、出厂编号及检定证号;结构或构件的平均强度值、标准差、最小测区强度值(必要时列出构件测区布置示意图及其强度值)及强度推定值;出具报告的单位名称(盖建筑混凝土非破损检测报告专用章)、审核人、检测负责人、试验员的姓名及资质;)检测及出具报告的日期;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对于无法用文字表达清楚的内容,应附简图。
回弹法检测的结果是强度推定值,规范规定不允许用回弹检测取代建筑混凝土试件的制作,只是在对构件建筑混凝土强度有怀疑时使用。正常情况下建筑混凝土强度检测应以国家标准《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及《建筑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执行。
回弹法检测建筑混凝土强度的前提,是要求被测结构或构件的建筑混凝土内外质量基本一致,如果发现现场建筑混凝土表层与内部质量有明显差异,如遭受化学腐蚀、火灾、冻伤或内部存在缺陷时;建筑混凝土硬化期间遭受冻伤等内部存在缺陷时,不允许使用此方法。
四、检测注意事项
在实际检测中,检测人员应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检测操作,提高回弹法的检测精度。仪器使用完毕后,要及时对回弹仪进行必要和细心的养护。
回弹仪的质量及测试性能直接影响建筑混凝土强度推定的准确性,只有性能良好的回弹仪才能保证测试结果的可靠性。用于回弹检测的建筑混凝土构件,表面应清洁、平整,不应有疏松层、浮浆、油垢、蜂窝、麻面。在检测时经常遇到麻面或有浮浆的构件,回弹前必须用砂轮磨平,否则结果偏低。
回弹法测强得到的建筑混凝土强度推定值,不能参加强度评定。《建筑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 2002)(2010年版)第7.1.4条规定:当建筑混凝土试件强度评定不合格时,可采用非破损或局部破损的检测方法,按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对结构构件中的建筑混凝土强度进行推定,并作为处理的依据。同时该规范要求评定结构构件的建筑混凝土强度应采用标准试件的建筑混凝土强度,即按标准方法制作的边长为150mm的标准尺寸的立方体试件,在温度为20±3℃,相对湿度为90%以上的环境或水中的标准条件下,养护至28d龄期时按标准试验方法测得的建筑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
所以,用回弹法测得的建筑混凝土强度换算值、平均值、标准差及强度推定值不能参加建筑混凝土抗压强度的评定。只能作为是否应进行处理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邓建刚,卢华.预拌混凝土所用砂质量的控制[J]. 西北水力发电. 2005(S2)
[2] 高祖光.商品混凝土的质量现状与施工过程检测的重要性[J]. 科学之友(B版). 2007(01)
中央型腰间盘突出症传统的手术方法有全椎板切除术和保留部分椎板的改良全椎板切除,传统手术切除往往需要切除大部分后部结构,包括棘上韧带、棘问韧带、棘突及全部或大部分椎板、部分小关节,虽然减压彻底,但术后腰椎的稳定性遭受破坏,易出现顽固性腰痛及腰椎不稳。我院采用保留棘突韧带复合体,“桥洞”式双侧开窗法治疗中央型腰间盘突出症30例,临床效果满意,经2年以上随访,未发现继发性腰椎滑脱。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病历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32-54岁,病程1i10年。中央型腰间盘突出患者均有腰痛,腰部活动受限,伴下肢的放散痛,伴有感觉运动的减退和反射减弱或消失。直腿抬高试验均为阳性。仅1例伴马尾神经综合症急症手术。
2、手术方法
采用硬膜外麻醉,俯卧位,腹部悬空以减少出血,以病变椎间隙为中心,后正中切口,保护棘上韧带、棘问韧带,骨膜下剥离两侧骶棘肌并牵向外侧,上自动拉钩暴露病变间隙及上、下各一节椎板、小关节。以病变椎节段为中心,用口宽3mm的微弯尖嘴咬骨钳,左右斜行进入咬断上位棘突根部的下1/2和下位棘突根部的上1/3,椎板咬骨钳咬除上位椎板的下1/2和下位椎板的上1/3(尽量保留小关节的完整性),去除椎间黄韧带,暴露硬膜,使棘突、棘间韧带和硬膜之间形成“桥洞”。松解两侧侧隐窝,神经拉钩自左侧在“桥洞”下伸向右侧,拉开右侧神经根摘除部分髓核;在将神经拉钩自右侧在“桥洞”下伸向左侧,拉开左侧神经根,摘除剩余部分髓核。神经根压迫彻底被解除即达手术目的,庆大盐水冲洗,硬膜表面覆盖明胶海绵以减少粘连,置引流管1枚,逐层缝合皮肤。
3、术后处理
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及减轻神经根水肿的药物,24-48小时拔引流,14天拆线,术后卧床1个月。
二、结果
术后全部经过2年以上的临床随访,其中24例,术前症状、体征消失,恢复正常工作、生活。良5例,术前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偶在劳累后有轻微症状,但不影响日常工作。可1例为合并马尾神经综合症病人,腰痛、腿痛症状消失,仍旧尿失禁。
三、讨论:
根据Denis的脊柱三柱理论,脊柱的前、中、后柱在脊柱的稳定作用中均占有重要的地位,后部结构对于维持腰椎的稳定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一但被破坏,既有椎体发生倾斜,导致失稳的可能性。以腰椎的前屈为例,当腰椎在生理情况下,前屈至最大程度时,小关节的关节囊、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均受到牵拉,从而使屈曲活动受限,而一旦后柱被破坏,则可导致腰椎的过度屈曲和向前异常位移。因此,手术中应在有效的减压基础上,尽量减少对腰椎稳定结构的破坏。本术式保留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桥洞”式双侧开窗的方法,使腰椎后部结构的破坏减少至最小。
中央型腰间盘突出症传统的手术方式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在操作上存在一定的缺点,全椎板切除损伤大,术后可能发生腰椎不稳,甚至滑脱。增生的疤痕组织将渐渐疝入椎板缺损区,形成致密性疤痕,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桥洞”式双侧开窗法,术野暴露充分,视野清晰,神经根减压彻底,对腰椎后柱的损伤最小,保留了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的连续性,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责任审校:王敏)
酒醉脑外伤患者急症手术的麻醉处理
陈小汉
【中图分类号】R651.1+1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4-026-02
颅脑外伤是常见的意外事故的严重创伤,预后不良和死亡率很高,而酒醉后导致的脑外伤有其饱胃、紧急、呼吸抑制等特殊性。现将我院于2004年3月-2007年5月共收治酒醉后脑外伤72例需立即手术患者的麻醉处理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72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7-53岁。创伤原因:酒醉后车祸52例,高层建筑摔伤10例,打架斗殴致伤8例,电击摔伤2例,合并四肢外伤骨折22例,颌面外伤8例。诊断:脑内血肿伴颅底挫伤10例,硬膜外血肿56例,多发性血肿伴颅底骨折6例。术前用Glasgow监测标准评分3-5分者12例,5-8分者40例,9-10分者20例。
麻醉前处理清除口胃内容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导尿,呼吸不畅者给予辅助呼吸,麻醉前插入粗号胃管充分抽吸胃内容物及保留,胃复安10mg静注,特别防范呕吐和误吸。术前半小时阿托品0.5mg和苯巴比妥钠0.1g肌注。
2 麻醉方法与管理
在咪唑安定、芬太尼、丙泊酚、氯化琥珀胆碱诱导下行气管内插管。66例中以丙泊酚、芬太尼和阿曲库胺静脉微泵持续给药控制呼吸。6例患者深昏迷高危患者插管后直接或加少量局麻药浸润手术。术中应根据CVP、BP、P和尿量监测情况调整输血、胶体和乳酸林格氏液。对于防止颅内高压、脑水肿、脑疝的发生,需要及时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等脱水治疗。
本例有4例深昏迷高危患者在术中死亡,术毕68例带管进ICU。
3 讨论
患者都为饮酒过量和饱胃,轻者兴奋多语、烦躁不安、动作不能自制,重者中枢抑制,可致昏迷,呕吐,呼吸抑制及大脑缺氧。本组术前采取清除口咽部胃内容物及胃肠减压、胃复安静脉给药和常规给氧,可以保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呕吐误吸的发生及大脑缺氧。术中静脉复合控制呼吸,供氧充分,镇痛完全。而丙泊酚可降低颅内压,改善脑供氧及脑血流量,对大脑有保护作用。脑外伤患者避免输入糖制品,以免导致脑部缺血而加重神经损伤,而醉酒患者未清醒的或深昏迷病人给予纳洛酮0.4mg加入少量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持续静滴,即可治疗酒醉后的低血糖,又可作为静脉复合麻醉及酒精中毒后的催醒。术毕阶段,停药不宜过早,以免血压剧烈波动,颅内压增高、气管内吸引出现呛咳,憋气等,手术结束常规回ICU拔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