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第1篇

【关键词】突发事件 地方政府 应对策略

2008年年初,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和西北地区遭遇了罕见的雨雪冰冻天气的侵袭。据官方统计,08年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107人死亡、8人失踪,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111亿元。2009年年末,中国北方部分省市接连遭遇暴雪天气,因降雪对城市安全、居民生活、公路运输、民航运营、农业设施的影响巨大。

近年来,自然灾害、食品安全、公共卫生、生产事故等相关的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地方政府应增强突发事件的应对意识,不断优化应对策略。

处理突发事件上的常见弊端

突发事件应对是政府形象管理的关键点,对政府形象起着正面或负面的放大作用,也为政府形象塑造创造了良好的机遇。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所表现出的状况不容乐观。

1、设置媒体报道障碍

改革开放后,地方政府的职能逐渐发生变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行政隶属关系,而是带有一定契约性的利益关系①。在突发事件中,尽管中央提倡各级地方政府要及时做到信息公开、透明,但是某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更多关注其地方利益和官员政绩,往往会选择性地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并控制媒体的活动范围,审查媒体的报道内容,甚至回避媒体,出现瞒报、缓报、谎报、漏报现象。黑龙江省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即为典型案例。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起先瞒报的行为给一些不良动机的境外媒体可乘之机,造成流言、谣言的肆意蔓延,导致当地政府公信力的下降。

2、宣传本位意识浓厚

一些地方政府误解了“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把新闻等同于宣传。什么是宣传?美国传播学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认为“宣传,从最广泛的涵义来说,就是操纵表述来影响人们行为的技巧。”什么是新闻?按对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显然宣传与新闻存在差异,即宣传重观点,新闻重事实;宣传重操控,新闻重沟通。②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要客观报道事实,不允许掺杂传播者个人喜好,或褒扬或贬低。地方政府能否及时提供事实、与媒体开展良好的互动沟通,成为考验政府应对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志。

3、信息传播技巧薄弱

信息时代,新技术的产生为政府处理突发事件,塑造良好形象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些地方政府面对新媒体(网络、手机)的介入惶恐不安。如何与新媒体打好交道一时之间让一些地方政府摸不到头脑。面对突发事件,一些地方政府采取“躲猫猫”、“避重就轻”、“封堵”的方式与媒体周旋;一些地方政府忽视网络、手机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现状,没有掌握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协同传播的技巧。

增强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策略

地方政府如何应对突发事件?迈克尔•里杰斯特曾提出著名的“3T”原则:Tell it your own(以我为主提供情况);Tell it fast(尽快提供情况);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况)。结合现状,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在“三畅通”――信息畅通、民意畅通、政策畅通的基础上更有效地应对突发事件。

1、信息畅通 公开透明

魏永征教授指出,在信息公开的社会,政府的公开信息并不是人们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人们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渠道,包括各种媒体多元地获取信息,以验证政府渠道的信息,甚至识别政府信息中主观片面的东西,使自己的认识更加全面。突发事件发生后,在相对有限的时间内如果政府的权威部门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媒体没有给予及时关注,公众很可能会选择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主动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2009年年末北方雪灾,受灾地区包括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等地。遭灾的各地政府积极部署应对,通过媒体及时公开大量信息,包括受灾地区、受灾人数、死亡人数、受灾面积、直接经济损失、灾后交通运输情况、灾后安全工作部署情况等,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避免了因信息的不确定性而造成的流言的产生。(见表一)

2、民意畅通 平等互动

民意指民众的意愿。信息时代,民众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提供的话语空间来实现意愿的表达。

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媒体的社会影响力”。总理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说“其实我每天几乎都上网,最长达到半小时到一小时。”“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政府工作做得好不好,方法是否得当,效果怎么样,民意自有评述。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尤为重要。

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发生后,通过华龙网、新华网重庆频道、人民网重庆视窗等各大网站,在线直播与出租车司机代表、出租车公司、市民代表、媒体面对面的交谈情况。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指出,“重庆市政府在解决罢运事件上确实为地方政府做出了示范。”③通过网上直播视频让网友参与到政府的突发事件处理中来,并认真听取网民的意见、建议,为事件的妥善解决提供了保障。

3、政策畅通 完善机制

近些年,突发事件发生频繁,如瓮安事件、重庆出租车罢运事件等。一些地方政府能够采取正确措施积极应对,随着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国家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对信息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同时,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包括预警机制、信息管理机制、协调联动机制、相关责任问责机制等。■

参考文献

①张宇,《集权、分权与市场化改革》,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

②展江,《新闻与宣传:貌合神离》,中国新闻研究中心

③《重庆出租车罢运处理:“黄金48小时”如何把握》,中国新闻网,2008年12月30日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高校 突发事件 新动向 机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llege Unexpected Event and Its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Age

JIANG Fan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1701)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depth of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emergencies in recent years more and more public and media attention. College inciden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college campus and stability. However, due to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lack of experience and coping mechanisms when dealing with emergencies, Information disclosure is not enough time, missed the best time to deal with events, passiv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university emergencies incentives, new trends and problems of college emergencies, put forward college emergency management improve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college; incident; trends; mechanism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伴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内突发事件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校园安全危机日益凸显,这给中国高校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应对校园突发事件,维护大学校园的和谐氛围,不仅要靠教育、靠管理,更要靠制度和机制,尤其是长效机制的保证。

1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类型及特征

1.1 高校突发事件的概念及类型

突发事件特指政府行政管理中所遭遇的紧急情况,是从公共管理角度研究危机的专门概念,主要指突然发生、导致或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是对社会应急、政府管理有很大影响,必须立即做出抉择,并要付出较大代价才能脱离困境的一些事件。①

高校是一个培养人才、增长知识、锻炼思维、提升技能的地方。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就应当清楚地把握相关概念,我们可以把高校突发事件定义为:学校里紧急发生的,对校园教育秩序造成混乱或较大干扰的,给校园师生生命财产造成威胁或实际伤亡的,给高校声誉造成不小损害的不确定性情况。②《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明确规定,依据突发事件的性质和发展演变过程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事故灾害、自然灾害、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四个类别。③

1.2 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

(1)突发性:发生突然,很难预计。突发事件作为事物的矛盾运动,是内在矛盾瞬间由量变向质变飞跃的过程。人们难以完全预测其发生的具体时间、相关态势、具体规模和实际影响,体现较大的突然性,难以提前防范。

(2)蔓延性:扩散迅速,关注广泛。目前,随着高校正逐步从整个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受到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发生在校园内的一些突发性事件很容易引起社会、媒体的广泛关注,加上网络的盛行,甚至可能在一小时时间里扩散到全世界。

(3)危害性:影响安危,破坏秩序。不管突发事件的规模和性质如何,都必然或多或少地给高校正常、稳定的教学、生活、管理秩序造成不确定的干扰,同时造成学校名誉、资产上的破坏,甚至造成政治影响。

2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

2.1 社会大环境冲击不断

改革开放30年让整个中国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大都是在改革开放30年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学生的父母也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既是的影响者,也是改革开放30年亲身经历者,他们对现今社会形式、改革开放的认识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自己的孩子。此外,《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价值观念和文化思潮的冲击,我们不可低估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随着不断扩大的对外开放和深入发展的市场经济,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缺乏、诚信意识淡薄、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在一些大学生群体和个体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

2.2 高校管理隐患丛丛

高校与学生之间缺乏认同感。近年来相关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证明,大学生对学校教育活动认同与否,对校方管理工作支持和理解与否,主要还是决定于大学生对高校教育、管理活动是否能够在利益层面产生共识。④当前,许多高校对大学生权利的关注普遍不够,在维护和保障学生基本权益上,也不能做到“三公”,不少学生的合法权益没能得到良好保障,导致学生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偏低。

2.3 学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

90后的大学生与70、80后不一样,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民主程度的提高,90后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表现出来的信心和理性远超过他们的前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日趋多样化,维权意识增加,而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并没有及时的调整和跟上学生的变化,导致学生中诸如罢餐、集会等群发性事件增多,为高校管理者提供了新的课题。

3 我国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问题分析

3.1 应急管理理念落后,突发事件管理流程缺乏

通常普通高校会把突发事件的处理看作仅仅是学校安保部门的职责, “大学校园安全意识” 尚未树立,也没有认识到校园内外多元主体协作治理网络才是高校应急管理的应有之义,这样工作必然要协同发挥各方面力量。⑤就目前情况而言, 国内的许多高校还没有建立系统的危机教育机制, 尤其是缺乏突发事件预防阶段的模拟演练,未能设计制定标准的应急工作程序,校自身现有的应急组织结构体系无法适应突发事件预警与快速反应的需要。

3.2 应急指挥中心协调联动能力薄弱,应对和整合能力大打折扣

第一,因为缺乏常设的工作机构,一些日常突发事件的预警预测、指挥评估等工作基础薄弱,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不能及时协调所需的人力和财力;第二,由于领导机构也多是临时设置的,完善的应急处理方案和科学的应急管理计划难以形成且不易付诸实施;第三,由于突发事件的处理往往需要学校内外多个层面和部门的合作,临时设置的应急管理机构每次都要在对外对内协调上花费大量时间和成本,导致错失应对良机,更是难避免出现权责不明、职能不份、相互推诿的问题。

4 应对我国高校突发事件的改进策略

4.1 提升预警预测观念,建立信息、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机制

预警预测是指事先发出警示信号,提示人们要对于系统运行中马上可能发生的不均衡的突况高度警惕,注意采取即时措施,维护系统的良好运行。⑥一般意义上讲,高校突发事件的发生总会有一个过程,包括开始酝酿、突然发生以及迅速蔓延,一些信息也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迹象凸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高校领导以及管理学生工作的同志应当养成较高的预警观念,加强信息、资源的交流、搜集和共享,为校园管理的科学决策提供信息层面的支持。

4.2 重视学生主体意识,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高校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他们追求平等、自由、互惠双赢和自负责任等行为准则。这些诉求对高校管理者是一种挑战,如果高校管理者不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和行为特征,无法适应学生的新发展,势必会引发学生不满情绪,产生隐患。同时,在新情况下,高校办学及管理理念应以学生为本,在平时给学生提供有效舒缓的空间和正确反应问题的途径,解决学生日常的“不顺心”,防止积压。

4.3 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应对突发事件

过去很多学校和老师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采用息事宁人的态度希望把突发事件压制,这种方法在新时期下愈发显得捉襟见肘。网络的普及使得信息变得不再可控,大学生自主意识的增强使他们不再满足以妥协的方式处理问题。所以只有采取更加积极的手段和主动的方式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方式,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应对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向媒体公布突发事件的真实信息,为新闻工作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苟欣文,李国军.试论应对突发事件的与提高执政能力[J].探索,2003(4):33.

② 张思佳,李晶.高等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及改进措施[J].陕西教育,2009(5):25.

③ 省略/yjgl/2005-08/07/content_21048.htm.

④ 朱新力.高等学校突发事件的诱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6):52.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辅导员;突发事件;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023-02

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直接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负责学生思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是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由于高校内外部环境的越来越复杂,高校各类突发事件发生频率明显升高。因此维护高校环境的稳定,保障学生的安全,构建和谐校园是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责和任务。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特点

高校突发事件是高校内突然发生的,其主体为学生,扩张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程度深的事件。它主要有自然灾害、政治类事件、公共卫生事件、治安类事件等[1]。这些高校突发事件都有着共同的特点:

(一)突发性

突发事件的发生原因是复杂的,有些是由不可抗力引起的,有些则是由大学生自身的原因引起的,有学校内部的管理失误的缘由,也有外部社会环境的入侵造成的。但归结起来,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有着极大地不确定行,且发生往往出乎人的意料,让人措手不及。

(二)扩散性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使信息通讯更为迅速与便利,加之高校是一个学生相当集中的地方,各种信息能迅速在学生之间传递,在这过程中,更易产生事实的扭曲或夸大,同时学生与家长之间也会传递信息。这就使得突发事件的发生呈现出扩散性的趋势。

(三)破坏性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的主题是大学生,且一旦发生,会给学校和学生以及学生的家庭带来各方面的影响,打破了学校的正常学习生活秩序和环境,严重的更对造成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对学校的形象和声誉也有一定影响,最关键的还是造成学生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恐慌。

(四)紧急性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破坏性大、影响力强的特点,因此它的处理越快越好,容不得半点迟疑和懈怠,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这就给工作在第一线的辅导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处理突发事件的技巧和方式上要有一定培训。

二、辅导员应对突发事件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辅导员应该具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高度的警觉性、临危不乱的沉稳心态、随机应变的灵活作风、大智大勇的机敏头脑。面对突发事件时,高度的警觉性能够帮助辅导员在事件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正确引导学生。只有思想上临危不乱,冷静沉稳,行动上才能机智果断,站在全局的角度不推上不责下,事分轻重缓急,有条不紊,抽吸脖间解决问题。但突发事件并不是不可预计的,通常都有一定征兆和暗示,因此辅导员要依靠本人的经验和以及正确的判断来提供有效信息,把握时机,采取有效果断的措施平息事件,将危害和影响降低到最小。若辅导员在紧急的情况下采取的措施,在事后呗认定为是最佳选择,则说明辅导员已具备了应有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二)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辅导员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大多辅导员具有文化水平和职业素质,但辅导员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与职业存在明显脱节,没有系统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欠缺,尤其是一些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因此要对辅导员进行心理素质和能力的培训,尤其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心理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心理健康调控技能。辅导员熟悉必备的心理学知识,能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这是由于,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工作的效率,就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方法实行改革;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辅导员要有良好的心理教育知识和技能,针对大学生的特点,展开政治教育工作。综上所述,辅导员除了要有渊博广泛的知识外,还要有坚强的心理素质,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生,把握工作方向,保障学生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较强的心理教育能力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安全稳定 突发事件 应对策略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含义与特征

高校突发事件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对学校和社会产生不良影响,并且要求学校管理者要紧急应对的事件。

与一般公共事件相比,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偶然性、迅速扩散性及危害性等特点。可以说,发生在高校的突发事件往往都是突然间爆发的,其何时何地、何种情况发生都是偶然的、无法确定的,而事件一旦发生,往往会迅速地蔓延扩散,破坏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对学校与社会造成一定的危害。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类型

本人依据专家学者的研究,认为高校突发事件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一般来说,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发生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地处内陆平原的高校容易遭受洪水、雷暴等自然灾害;而位置处在沿海及山岭地区的高校则容易遭受台风、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如2016年九月第14号台风“莫兰蒂”从厦门市翔安区登陆,厦门大学遭受重创,满目疮痍。因此,每个高校要针对自身所处情况做好不同自然类型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的预防、防控与应对,重点是要做好应急预案和日常演练工作。

(二)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

高校安全事故类突发事件是指校园内突然发生的直接伤害到教师、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或因学校设施设备的损坏,致使师生遭受意外、破坏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的事件。如校园内学校发生火灾导致学校和学生生命及财产遭受损失的事故、实验室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学生在校园内被打、被抢劫等事件。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学校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制度缺失等问题。

(三)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

高校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与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间频繁地接触,很容易感染并传播各种疾病,校园内极易爆发流行性、传染性等疾病疫情。此外,高校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还涉及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学校食堂、超市、直饮水等设备场所,一旦监管不到位会导致师生大面积的病毒传染和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如2012年如皋某职业技术学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高校公共卫生类事件发生初期不易查觉,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W校应高度重视对此类事件的预防与控制。

(四)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

利益诉求类突发事件可按照诉求的性质分为政治类诉求事件和其他类诉求事件。高校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充满激情,喜欢参与,具有从众心理。当国家利益受到损害、国内社会存在矛盾、敌对分子煽动破坏时,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参与没有通过合法途径取得相关手续的非法集会、游行时,都会导致政治类突发事件的发生。而当师生员工为自身的各项(非政治)利益通过某种方式进行诉求时,如教师对薪酬的不满,学生对学校环境及食堂饭菜的不满意等,这些都会引起突发事件的产生,对学校的安定造成不良影响。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应对策略

依据高校突发事件的内涵、类型与特点,可以将高校突发事件应对策略概论为: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三个过程。

(一)高校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

提高高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就必须要做好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工作。

首先,要完成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通过分析信息,判断所发生的突发事件是否为需要采取紧急应对的事件;其次,要依据信息分析制定出相符合的应对目标,根据目标设计出合理的处置方案;最后是应急处置方案的落实与实施。预警工作中要及时向师生员工可能发生突发事件的警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与途径。此外还要做好人员和物资的安置工作,以及各应急岗位人员分配与方案的具体实施工作。

(二)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

当突发事件的预警防控未能达到预期目的,面临事件爆发时要紧急实施应对处理方式。应急处理时要成立专门的事件指挥和处理小组,及时判断出该事件的严重程度,排除一切外界干扰,冷静地梳理出事件的处置思路,有效制定该事件的应对与解决措施,从而控制好突发事件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与负面效应,降低事件所造成的危害。

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决策者要把握全局,明确处置小组的人员分工,排除外界不实信息的干扰与阻碍,分清事件处理的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和提升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减少突发事件给师生带来的损害,降低学校的损失,增加师生员工对学校各项管理的理解与认同感。

(三)高校突发事件的善后处理

突发事件发生后,需要一段时间进行事件的善后与恢复工作。要针对事件所涉及人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帮扶与心理干预以及相关责任人的追究与处理等问题是突发事件善后工作的重点。首先,要做好相关人员所受损失的补偿与赔偿工作。要明确补偿与赔偿的具体明细,弥补受害人各项损失。其次,要制定和完善灾后心理心理干预体系,减轻师生员工因突发事件而引起的恐惧和烦躁,帮助他们将情绪调整到正常状态。在突发事件责任追究与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严格把握好相关处理政策,采取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处理原则,合理而恰当地进行处罚。

此外,要在协调安抚好事件相关人员的基础上,妥善做好突发事件的灾后重建工作。要及时修复重建事件中损坏的各类教育教学设施设及生活设施,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秩序,有效消除突发事件的残存隐患,减轻师生员工的心理顾虑,并有针对此次突发事件对师生员工开展有针对性地说服教育,提高他们对突发事件的理解与认识及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向良云.高校校园危机治理:构建和谐校园的现实课题[J].科技信息,2008,(30).

突发事件应对策略范文第5篇

一、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原因分析

公共卫生事业关系到的是一个区域内大众的健康、安全状况,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计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意义。一旦发生公共安全事件,影响面较广、危害也较深,比如SARS就影响了全国上下,对国家的各项事业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各项社会事业又都处于发展 阶段,社会状况也较为复杂,另外人口素质参差不齐、大众安全意识相对较弱,这些都为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造成了隐患。笔者总结出我国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原因如下几点:

1、卫生事件预防意识不强

大众公共卫生事件预防意识不强是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首要原因。不懂得预防就使得大众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显得无知、迷茫,从而导致公共卫生事件愈演愈烈,难以遏制。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由于群众的文化知识有限,见识面较窄,对于危险的防范意识较弱,对突发事件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同时在公共卫生管理中也容易出现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工作人员存在侥幸心理,忽视预防措施,使群众缺乏基本的自防自救能力,为公共安全事件造成隐患。

2、公共卫生投入相对较少

我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域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就导致各项设施配套上的不均衡,特别是在公共卫生上的投入,比如国内仍有管理薄弱的部分市(县)由于经济困难,财政吃紧而对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投入不足,甚至对卫生防病机构断粮断奶,导致基层网络不牢,队伍不稳,技术不精,管理乏力的现象。这就导致公共卫生管理部门没有一定的硬件支持去进行相关的公共卫生维护,容易造成安全事件的出现。

3、卫生宣传工作相对不足

由于地域间相关卫生配套设施或者地理状况、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差异,在进行卫生宣传的时候知识普及度也是有差异的。比如在我县,由于大部分地区是山区,地形较为复杂,公共卫生安全知识宣传很难落实到户,也就会造成群众的安全意识不足。

4、应急机制制定不够完善

公共卫生安全事件是一项重大社会事件,事件发生后需要多部门的全力配合,才能够有效的进行解决,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事件发生后大多是各部门分兵作战,缺乏有效的合作,这就导致救援工作效率低下,有些地方由于没有建立独立和常设的危机管理与协调机制,每当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上下之间不能一致,这在很大程度上耽误了最佳的救助时间。

二、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应对策略

作为公共卫生管理人员,在面对各项突发事件的时候,需要我们认清形势、做好防范,在做好本职工作之余也要探索更好的应对策略,以便能够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在日后的卫生事件处理中更加有效、快捷的进行处理,提升工作效率,实现工作的有效进行。

1、有效促进公共卫生教育

教育是提升民众公共卫生意识、预防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教育,就能够使民众对于公共卫生事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他们在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候能够认识到其影响,予以重视,同时也要科学对待,不能慌乱,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害。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乡村医疗合作社给民众渗透这样的卫生理念:在卫生事件未发生之前,要做好个人卫生工作,保持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强壮身体,抵御疾病。在卫生事件发生之后,我们应该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畏惧,努力让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情,不要让疾病等有可乘之机,从民众角度做好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

2、加大对于公共卫生投入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想要做好公共卫生事件预防工作,就需要申请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以及社会赞助,这样才能够配备更好的设施,为处理紧急状况、做好宣传教育打好基础。近些年来,我国疾病监测防控与医疗救助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都要有强大的经济支柱作为后盾。

3、重视公共卫生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