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教育和智慧教育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联网;智慧校园;智能;RFID
中图分类号:TP393.18
物联网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又一新型成果,它的不断应用与发展对校园建设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它使我们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了原有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校园建设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智慧校园的建设。如何智慧高效地利用物联网技术来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学习环境的优化、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校园管理的科学高效、校园安全的有效保障,挖掘出物联网在智慧校园建设中更多更强大的潜能,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1 物联网的内涵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又称传感网,是指将射频识别(RFID)装置、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红外感应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通讯和交换,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形式[1]。
2 智慧校园的概念及意义
2.1 智慧校园的概念
智慧校园是基于物联网技术,以各种应用服务系统为载体而构建的集教学、管理、科研、校园生活为一体的智慧化和智能化教育、学习和生活环境[2]。
智慧校园的核心特征主要表现有三方面:一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服务引入到校园的各应用和服务领域;二是给校园师生提供一个综合化的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三是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和智能感知环境,建立一个与外部环境相互感知和交流的接口[3]。
2.2 意义
智慧校园为师生提供了高效智能的新型学习教育方式,实现校园生活的智能便捷,提供给师生智能化、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促进了学生的交流协作,有效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提高了校园管理水平,保障了校园师生安全。
3 建设智慧校园的必要性
3.1 实现学习教育方式的转变及教学环境优化
基于物联网的现代智慧教学方式更为多样化,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协作互动的灵活学习方式;满足师生更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充分考虑师生的健康;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
3.2 校园生活丰富化、智慧化、高效化
传统的校园生活比较单一,怎样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实现校园生活更加便捷智能已成为迫切的需求。另外,随着各个校园规模不断扩大,必定加大藏书量,因此传统的图书条码的查询方式已无法满足现在需要,图书归架错误等问题也席卷而来。
3.3 校园管理科学、高效、智慧化
基于物联网的校园管理在设备管理、校园安防及学生考勤安全管理方面有了更有效的手段和技术水平。对设备的监测和管理更加高效便捷;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有效保证校园安全,实现校园安防智慧化;教师对于学生的动态状况更为掌握了解,有效维护学生的在校安全。
4 物联网下智慧校园的建设前景
4.1 智慧校园教育
4.1.1 实现高效便捷的教学方式、协作灵活的学习方式
首先,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教学让我们的教育方式、教学手段有了新的运用。智能化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的教学设备“无痕化”,教师不用花大量时间准备教案,只需要在课堂上用语言和相应指令实现对物联网技术控制下的任何设备的操作,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
其次,移动学习是指利用移动计算设备,学生能无论何时何地进行学习。它的特点是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能高效地呈现出与学习有关的全部内容。移动学习设备有移动通信功能,通过开发数据处理模块来实现各传感器数据的读取。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增强了面对面学生之间信息传输效率,加大信息传送的灵活性和移动性。因此,通过物联网的连接点、基站和RFID等相关技术,可以构建理想的移动学习环境,将学习资料连接到移动学习设备并且与其他同学交流学习,实现没有时间地点限制的协作互动的学习方式[4]。
再次,泛在学习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要的任何信息的一种灵活的学习方式。它与移动学习的区别在于学习的终端设备种类多,能由数码设备、多媒体设备等各类智能设备充当,从而为学生学习提供更为全面化、智能化的服务。在泛在学习的环境下,学习支持服务将更加人性化,通过对学生学习的相关记录进行综合分析,提供个性化的支持服务,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4]。
在物联网时代,任何设备只要能接入网络都能实现智能化操作。它的的思想与物联网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而物联网能更好地支持泛在学习的实现。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终端设备与网络连接,实现任何时间、地点以及人与资源的连接。泛在学习系统为学生提供智能化的学习服务,通过传感器自动操控电子教材等学习辅助工具,利用智能化、尖端化设备来构建智能化无纸教室,利用传感器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学[4],让我们的学习更加地丰富、智能、灵活。
最后,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课外教学拓展活动有较强的可行性。将物联网中的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教学理念相互融合,通过课外教学拓展活动,学生能得到最直接的视觉冲击和心理感受,拓宽了知识视野,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将实践与理论做更好的结合,使学生能更深层次地理解学习内容,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5]。
4.1.2 优化教学环境
(1)光线的自动调节
在教室安置光线传感器,利用光线传感器并且根据学生的位置变化来改变光线的亮度。实时监控光线亮度进而自动调节教室灯光亮度和多媒体设备的亮度,利用传感器和多媒体设备,根据室外的光线强度自动调节窗帘的高度。
(2)噪音的实时监测
对于噪音的监测则是放置一些传感器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并进行实时监测,若检测值超过预定值则会以警报形式告知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所以,物联网的技术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更为人性化和舒适的学习教学环境,保护了学生和老师的健康,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老师更好地教学。
4.1.3 实现跨区域交流与资源共享
物联网技术为资源共享和跨区域交流提供了有力地支持,各校之间的远距离实验和实践性活动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区域内的各校可以实现优秀教学资源的共享。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可以构建“校校联盟”、“校企联盟”,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交流连通、学生互动、资源互补等,极大地促进了优质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接触不同的社会环境。
4.2 智慧校园生活
4.2.1 智能化生活
主要包括校园一卡通、食堂管理、浴室水控管理等方面。校园一卡通作为智能化生活的核心,使用此卡实现食堂就餐、用水用电、借阅图书、体育馆及复印社等校内消费等功能。
基于RFID技术的食堂管理主要有三部分:
(1)含RFID电子标签的饭卡:学生老师都有一张这样的饭卡,卡内包含用户的相关信息;
(2)RFID阅读器:在各食堂售饭窗口放置一个RFID阅读器,将读取的信息转到后台数据库查询,读取卡上金额并扣除相应消费金额;
(3)后台数据库管理系统:将用户的注册信息存储在数据库中,方便管理员对食堂消费业务的查询[6]。
基于RFID技术的浴室水控管理,能够实现用水自动化管理,有如下主要功能:
(1)信息数据实时显示:当RFID卡位于阅读器感应区时,阅读器显示卡上余额,然后立即进入用水计费状态;
(2)消费模式:采用实时计费模式,即读卡就出水,并且根据实际用水量进行实时扣费;
(3)计费方式:按所使用的流量计费,即外接脉冲流量表,可根据计算产生的流量进行计费。[7]
4.2.2 智慧图书馆
(1)图书定位能有效解决查找和归架错误等问题。图书智能定位即在图书上贴有RFID标签,在馆内安置多个阅读器,由阅读器坐标确定图书的方位信息然后传送给定位服务器,管理员和读者使用手机等设备登录定位服务器查询图书信息,方便了新书上架、图书归架的整理工作,寻找丢失书籍和盘点文献资料的效率也有所提高。
(2)自助还书机设备是对粘贴有RFID标签的图书进行扫描、识别和归还处理的设备系统,有效地帮助读者自助归还、续借图书,节省了排队时间。
由此可见,智慧图书馆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的管理效率,降低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强度,简化了图书的管理流程,实现了更为快捷便利的图书借还和查询服务。
4.2.3 智慧校园管理
(1)设备管理和智慧安防
1)设备管理智慧化:给物资、设备安装含有型号、数量、类别等信息的RFID标签,方便和提高了物资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将RFID标签嵌入所用仪器设备,出现设备使用不当或发生故障时,它会自动发出警报,相关人员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做出相应处理。RFID标签可以检测设备的使用状态和跟踪设备所处的位置,从而有效地防止了设备的丢失。
2)校园智慧安防:在校园的一些重要区域(特别是相对比较隐蔽和容易忽视的区域)安置摄像头和感应点,利用RFID、图像识别无线传导网络等技术,全面感知监测校园环境,跟踪监控进入这些相关区域的人员,有效地解决人员消耗大、监控盲区等问题,保证了校园安全。
(2)学生出勤及安全管理
利用物联网的RFID技术对学生出勤安全的管理,主要有学生考勤管理服务、在校学生跟踪通知服务、危险区管理服务。教师能利用物联网掌握学生的实际出勤情况和所处的位置,有效帮助教师及时掌握了解学生的动向,保障了学生的在校安全。如果学生进入学校顶楼、施工现场、停车场等有安全隐患的区域内,物联网系统能改变RFID的感测范围,感测学生所在区域的危险度并发出警报,告知相关人员做出相应处理。
5 智慧校园建设中仍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智慧校园给我们的校园教育、生活、管理等带来了智慧化的变革,但智慧校园建设主要基于物联网技术,而物联网技术仍在不断地发展进步中,因此也面临着如下一些主要问题:
第一,相较于国外而言,物联网在国内分布的IP地址范围还相当具有局限性,分布范围还有待扩张;
第二,物联网技术仍没有统一标准,虽然物联网技术已经逐渐在不同领域得以发展应用,但当不同领域相互融合时就会出现相应的问题;
第三,物联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未能得到有效保证,信息资源和师生隐私安全如何得到有效保护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仍需深入探索研究;
第四,物联网技术运行成本比较高,投入资金大,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实际而又重要的问题;
第五,管理机制仍不完善,物联网的维护、管理、使用也都是问题。
6 结束语
物联网下的智慧校园让校园更为智能化、人性化、科学化。智慧校园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优化了校园教学环境,加强了校园管理,保障了校园安全。虽然在智慧校园的建设道路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仍在不断摸索当中,但物联网的应用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我们相信随着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所受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智慧校园建设这条路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多的可能。
参考文献:
[1]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37-39.
[2]雷光临,李俊.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应用与实践[J].物流技术,2012.
[3]宗平.智慧校园设计方法的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4):15-18.
[4]王洪艳.物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教育改革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5]张久菊.教育教学中物联网的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4.
[6]何印,刘施羽.浅谈RFID技术在高校食堂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09(26):212-213.
[7]王斌.基于RFID的水控管理系统[J].中国电子商务,2009(12):28.
作者简介:王洪艳(1978.12-),女,讲师,辽宁大连人,东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方向:管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严王莎(1994.05-),女,浙江诸暨人,本科在读,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关键词]远程教育;程序设计;资源建设;评价机制;身份认证
一、工程型远程教育的特点
成人(继续)教育的对象是社会上各行各业的成人,其参与工程型远程教育旨在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5],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晋升任务,具有很强的学习目的性。(1)突出实践性,专注技能提升。工程型远程教育不同于常规远程教育,实践性环境对配合理论学习、提升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具有重要意义,所有学习者都是为了增强岗位竞争力这一核心目标。(2)职业阶段不同,水平参差不齐。远程教育的参与者来自不同行业和不同岗位,其职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知识储备差距较大,专业技能提升目标也不尽相同,“同质化、普教化”教学模式及平台无法满足需求[6]。
二、平台的整体规划
(一)系统架构
基于远程教育的智慧化程序设计实验实训平台立足工程型远程教育特点,围绕智慧身份认证、教学资源重构和评价机制建设三个核心问题,将人脸识别技术[7]引入远程教育过程监控,实现智慧身份认证,保证远程教育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重构远程教育程序类课程,以知识块为建设单元,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依托OJ系统,建设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多样化专业技能提升,切实改善远程教育智慧学习环境[8]。
(二)功能分析
1.智慧身份认证。该模块包括人脸样本特征库管理、人脸图像自动采集和上传、人脸识别、预警控制等功能。系统接轨校园信息化建设,构建所有学生的人脸图像特征信息库,通过人脸自动采集和上传、特征提取和人脸识别等技术,根据系统配置在平台登录环节和其他实验环节中实时进行身份验证[9],防止中途离开、代替学习等不良情况发生,实现远程的过程监控,保证整个学习过程都是由学生本人进行,确保教学效果的真实有效。2.教学资源重构。该模块包括程序设计知识点库管理、课程实验项目库管理、课程考试题库管理、科研孵化项目库管理、企业实训项目库管理、程序测试数据库管理等功能。围绕专业技能提升目标,重构程序设计类课程,凝练基本语法、顺序结构、选择结构、队列、图等程序设计核心知识块,再以知识块为建设单元,融合行业主流应用,校企、校校合作成果,构建各类实验教学项目库。在开展实验实训教学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提升需求个性化选择知识块,重构个性化课程,满足个性化学习[10]。3.多元评价机制。该模块包括编译器智能选择、程序智能测评、分布式并发处理等功能。融合行业主流开发语言编译器,实现程序代码统一托管,引入OJ测评系统,融入代码抄袭检测[11]、代码等功能,针对编译、运行、数据测试等各个环节给出细致合理的评判标准,推行多元评价机制,帮助学生快速了解程序运行过程,并能根据不同的评判结果进行快速有效的修改,加深对程序语言设计的理解。同时,针对大规模远程教育特点,实现多服务器的分布式系统部署[12],确保测评服务的快速响应。4.系统管理。该模块包括系统日志管理、预警控制配置管理、数据库管理等功能。系统详细记录教师和学生的相关操作,形成系统操作日志,针对系统运行的关键节点和各类故障情况,形成系统运行日志,保证对系统的整体运行情况完全掌握。实现与智慧身份认证模块、多元评价模块的无缝连接,管理人脸识别参数、程序智能测评参数等配置信息。同时,实现对数据库的定点备份、指定还原等功能。5.用户管理。该模块包括学生信息管理和教师信息管理等功能。实现对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的批量添加、指定删除、定时备份等功能。6.统计分析。该模块包括成绩管理、图形统计分析、统计报表导出打印、综合查询等功能。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整个教与学的相关信息,包括学生每次实验成绩、教师班级总体实验情况等,能够实现多条件的复杂数据查询,并针对各类对比性数据能形成直观的对比数据图表,同时还提供了相应数据的报表导出和打印功能。
三、平台的关键实现
(一)智慧身份认证
智慧身份认证的核心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确保参与远程教育的是本人,防止代替学习、中途离开等情况。智慧身份认证适用于远程教育的各类网络教学平台,将其开发成功能独立的模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net作为开发平台,采用C++和HTML5等开发技术[13],接轨校园信息化建设,将学生注册时的电子照片作为人脸识别训练库,运用OpenCV构建平均人脸、特征脸和特征值(比率)等指标,创建学生人脸样本特征库,实现客户端自动人脸采集、上传和在线识别。同时,与平台学生信息进行共享,实时更新学生人脸识别训练图片库,保证人脸样本特征库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学生登录平台进行学习或测试时,系统自动驱动客户端摄像头进行用户人脸图像获取,并自动上传到识别服务器,在识别服务器中通过特征脸(PCA)方法与样本特征库中的对应学生信息进行比对。如果比对值在允许范围内,则身份认证通过,继续学习或测试。否则,身份认证失败,给出提示信息。
(二)教学资源重构
教学资源是指课程视频、实验项目库、考试试题库、实训项目库等。传统远程教育只注重单一理论课程资源建设,同时存在“同质化、普教化”等问题。本文从成人教育特点出发,区别全日制高等教育,遵循OBE教育理念[14],以行业专业技能提升为目标,重构程序设计课程群,凝练核心概念、经典算法和关键技术等,以知识块作为教学资源构建单元,形成树形知识点库,创建MOOC、微课、虚拟项目等多样化教学资源库[15],实现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具体建设中,重构C语言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课程,凝练出基础语法、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队列、堆栈、图等一级知识点,再对选择结构构建if语句和switch语句,对循环结构构建for、while、dowhile等二级知识点,以此类推,构建完善的程序设计知识点库。同时,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位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要求建设相应的实验项目库、工程实训库和考试试题库等。技术实现上,本文采用B/S三层体系结构,以.NET+SQLServer2016作为开发平台,以Ajax方式进行数据请求,以JSON方式组织数据传输,既保证开发的高效性,又保证系统部署和维护的便利性,确保信息管理的高效性和使用操作的友好性。
(三)多元评价建设
多元评价突出体现不同行业、不同职位对程序设计能力的不同要求,与重构后的教学资源实现匹配考核。通过分析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数据库工程师、软件测评师、程序员和测试员等职位的岗位履职能力要求,平台实现了完全拷贝、修改注释、重命名变量、重排代码块、常量替换、修改操作符或操作数顺序、修改数据类型、增加冗余语句或变量、拆分表达式、替换控制结构等代码抄袭或检测方法,创建了代码抄袭或、编译、链接、运行、测试数据验证、消耗时间和消耗内存等智能测评点,设计了CE(编译错误)、SE(系统错误)、RE(运行时错误)、PE(输出格式错误)、WA(答案错误)和AC(答案正确)、TLE(运行超时)和MLE(内存空间超出)等评价指标库。在进行远程教育时,根据学生的不同职位和提升目标,组合不同的方法、智能测评点及评价指标,形成个性化考核评价体系,开展达成式考核评价[16],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专业技能。多元考核评价的核心是智能测评,面对多用户、高并发的程序测评请求,本平台采用多服务器分布式系统架构,测评服务请求通过WebService方式进行通信,模拟数据库连接池构建程序测评请求池,通过负载均衡服务器中的任务分发控制器进行负载平衡[17],将测评请求分发到相应的测评服务器上,实现快速高效的程序测评服务响应。
论文摘要:现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职教育不仅要强调技能的培养,也要重视智能的培养,这样才能全面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重视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智能培养,是我国服装产业发展、行业结构升级及地区性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培养优秀服装艺术设计人才的必然途径。智能培养作为服装专业的重要课题,无论从教学思路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进行积极的探寻和摸索,智能培养必将为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挑战。
我国的服装行业发展很快,以成为我国主要的经济支柱性产业之一,现在正处于从加工型向创造型转型的关键时期。许多的拥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都是强调如何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于人才的智能培养却提及甚少。其实在我国服装行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中,目前处于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就业结构要和行业结构的调整相适应。因此在目前形势下,既要加强对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强调人才的智能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服装产业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持,智能培养也必将成为服装专业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的内涵
关于智能的内涵有过诸多的阐述。亚里士多德就曾在《形而上学》中提到过知识、技术和智慧的分类问题。他认为知识注重的是解决思想问题,为统治者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和来源;技术则侧重动手操作,是劳动者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手段;在知识与技术之间,还有一种,是通过思维的分析和判断,利用头脑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智慧,这里的智慧一词和我们提的智能的作用很接近。
事实也是如此,在服装专业中,一个服装款式的设计与结构设计需要的能力,完全来源于人脑的思维分析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最后通过服装效果图和服装样板表现出来,人的视觉观察到的是效果图和样板的绘制技术的表现,而往往忽略了它们内容呈现的依据,现实工作中,基本上没有在学习中学过的现成款式,解决服装设计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是智能,总的说来,服装设计的能力,应属于智能范畴。
智能,它是与技能相对的一个概念。简单的说智能,是将各方面的知识及所积累的各种经验综合运用的能力和可以把这种综合能力转化为实践规划及实践行为的能力。动手做某事的技能,则是智能实践化的具体操作。
能力又分为两种,一种是训练人身体的肌肉协调来完成某种任务的能力;一种是训练人的意识控制,依靠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来完成任务实现目的的能力。前者通过反复的演练可以形成行为模式,达到自动操作的效果,甚至不需要意识控制即可完成;而后者的培养则不同,它离不开人的智慧,人的思维运作,这种能力也需要反复的演练,但即使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所操作的每一步也必须是在意识的监控之下,不可能产生自动化的效果。如:创意、设计等,它是通过特定的意识规则或操作程序的训练而形成的,它的成果是在智慧运作中实现的。
二、智能培养的必要性
现阶段加强服装设计专业高职教育的智能培养,是服装产业发展,服装行业结构的升级及其所带来的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要求。
1、智能培养是服装行业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
经济越发展,生活越富足,人们消费需求的层次就越高,服装产业发展的结构层次也就越高,而服装行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必然带来岗位分工和就业结构的转换。目前我国服装行业已经进入加工阶段的中后期并向创造阶段转移,岗位分工与就业结构的转换的必然带来对智能型人才的需求。
第一品牌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需要更多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企业载体特征是由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资源资本依赖型企业再向技术知识密集型企业逐渐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越往后,对技术知识的依赖程度就越高,产品和工艺中的智能成分就越高。之所以是智能而不是技能,是因为在工业化后期,产品要迎合人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和心理满足,需要更富于个性化的创新意识,要通过精彩的创意、设计和精心的策划、包装才能实现。而技能是靠规范、重复的设备或仪器操作来生产模式化的产品,用来满足人们较低层次的需要,所对应的只能是工业化中前期阶段的产品,因此随着品牌化进程的推进,设计化程度越高,就越需要智能型人才。这一点在目前的国际竞争中也得到了验证,即一方面我国的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显示出越来越强的竞争力,而另一方面我国的产品档次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没有个性,没有思想,产品的附加值低,产品的劳动生产率低下等表现也越来越突出,其矛盾的根源也正是产品的智能成分不高所造成的。
第二现代服装文化的不断发展,需要大量智能型人才。现代服装已经成为了文化的一种载体,服装在社会上的表现都是以社会文化和个体文化为背景的,作为服务主体的人就必然成为这种文化的载体,而智能运作的服装产品是为了满足更高层次的享受型、发展型的需求而设计的,是更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社会越发展,经济越发展,人的需求就会越发展和提升,就越需要以现代服装业为主的时尚业发展,那么智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就会越有发展。因此说服装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智能型人才。
2、智能培养是实现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课教学的必然途径。
第一、区别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是实现转化的前提。长期以来,服装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学与美术专业的基础课教学没有太大的区别,学生是为了画而画,在美术基础训练的过程中,由于脱离了本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没有培养学生通过训练达到一定专业课所要求的效果。只有通过教师在素描等基础课上的引导,而改变学生的训练意识,才能达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
第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是智能培养的基础。事实证明,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的设计水平的强弱。文化课的学习可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的能力,并可以增强人对事物的情感体会。更可以将文化课的学习融入在专业课的教学当中。
三、智能培养的可操作性及思路分析
从知识、能力和行为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来考虑。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和依据,行为是能力实现的目的和归宿。在知识理论指导下的行为才是正确的行为,而正确行为实现的关键是要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能力是知识向行为转化的桥梁。高职的智能教育也是依据其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相应行为改变的目的,那么如何落实智能的培养就是问题的关键。
无庸置疑,智能通过培养可以提高。智能可以通过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而提高,关键是要为智能提高找到合于规律的培养手段与载体。服装行业当中任何一种智能工作或岗位都有其内在的要求和相应独特的规定性,依据其各自的要求和规定性会形成相应的模式化的工作规则和操作程序。这种内在的独特的规定性实质上是专业知识的规定性,这种模式化的操作规则和程序实质上是实现这个要求和规定性目的的技术载体或手段。智能的本质正是创造性地运用专业知识按照行业规范或特定程序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能力,即在行业的规定性中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这是智能培养的根据。因此正是服装岗位特定的技术规范或操作程序为智能培养提供了具体的可以操作的现实载体。
以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为例。
美国早教以释放潜能、提供自由开放式的氛围为主,在内容上特别强调了五个方面,即社会、情感、审美、智力和语言发展。
德国早教重在益智开发,从小让孩子“绘制地图”,注重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字类游戏、下棋、走迷宫、玩魔方等益智活动是德国早教课程培养孩子抽象思维能力的主要形式。
加拿大早教以动手为尚,不提前教授写字和计数。宝宝稍大一点时可以送其到“play school”,参加那里的美术、劳作、音乐以及唱游等活动。
日本早教表现了其浓重的民族特色,着重培养独立人格,学会不给别人添麻烦,加强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培训。
法国的早教也与民族气质息息相关,十分重视于孩子的艺术教育。
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需求、生理特点各有差异,因此,其对于早教理念的开发也有相应的差异。对于中国早教而言,寻求适合中国宝宝的早教方式及理念,才是着力于中国婴幼儿成长教育事业中的实在举措。
2006年,倍优天地携同自己的科研团队和国内十余位儿童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等领域专家团队进军早教领域。在考查了各国早教特色后,最终定位于走中国特色、适合中国宝宝的教育路线,自主研发了一套为中国宝宝量身定做的“婴幼儿拓展式教育体系”。
倍优天地“婴幼儿拓展式教育体系”以其科学性和适应性在四个方面区别于其他早教。
一、物质基础
本土早教依然注重于静态的学习传统,注意孩子知识性和感情的培养。国外则以双语教学和开放式的教育为主。双方各有优势,但也有相对的不足。前者疏于对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的开发,后者则过于放开,以至于孩子在适应社会规则上存在弱项。
倍优天地的研发理念是以0-3岁孩子的成长规律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显示,新生儿的脑重只有370克。1岁时,婴儿脑重就已经接近成人脑重的60%;2岁时这一比例达到75%;到3岁时已接近成人脑重,以后发育速度就变慢了。因此,对0-3岁宝宝脑神经的刺激发展教育尤为重要。人类的大脑最初一级为运动脑,其次发展为情感脑,第三层发展为思维脑。倍优天地遵循大脑发展规律,以对运动脑的刺激,发展孩子强健的体质和智能,最终构建丰富细密的大脑神经,完善孩子的情感脑和思维脑。如果越过基础的运动脑,而生硬训练情感脑和思维脑,则是本末倒置,违背了人类大脑的自然发展规律。
二、理论基础
倍优天地“婴幼儿拓展式教育”体系是以全脑42项功能为理论基础,在遵循婴幼儿生长发育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孩子全脑功能的系统开发。以全脑42项功能为基础进行脑功能的开发,相比五大领域、智能的划分更加细化、更加多元化。倍优天地突破性地将全脑42项功能应用于早教领域,更早的、有针对性地刺激相关脑神经的发育,以真正达到开发全脑功能的目的。
三、教育体系
“婴幼儿拓展式教育”体系由一系列科学完善的运动拓展课程、思维拓展课程、全脑跟踪测评系统、家庭指导支持方案等组成。通过多元化、立体化的教育模式,以运动和游戏形式为主,以多种形式刺激开发左右脑的知识智慧、经验智慧、创造智慧和感知智慧,全面拓展婴幼儿的各项智能,使宝宝在健康领域、思维领域及社会性领域得到均衡发展,逐步培养宝宝勇敢、开朗、自信、乐观的优秀品质,塑造综合能力高、竞争力强的新时代儿童!
四、环境创设
倍优天地在教学中着重于环境的创设及方式的多元化。以婴儿游泳拓展课为例,宝宝在上课过程中视力范围所及、身体所感受的室内环境均与众不同。其它课程如爬行、轮滑、音乐、创意、全脑等课程均采用多种形式的丰富教学用具,在不同的课程环境中对宝宝进行全方位的拓展式训练,在提高运动智能的同时,全面开发大脑,以达到婴幼儿身体、智慧能力全面而发展的目的。
“我当初之所以选择在倍优给宝宝上课,打动我的有几点:首先,这里的接待流程很流畅,服务规范,老师回答问题也很专业。其次,硬件细节上有品质,比如宝宝使用的玩具、教具、清洁之类的物品档次高。这里的卫生让我很满意。我也去过其它的机构,对比之下,倍优的游泳课程很专业,性价比高,我宝宝在这里上游泳拓展课,不像有些机构,只是单纯的在水中的游玩,这里有我能亲眼看到的水环境中的认知、音乐等细节教育。我家宝宝是不足月剖宫产,开始特别胆小,认生。但是现在胆子大了很多,很少生病,是我特别欣慰的地方。”Lisa(外企销售经理)
加盟――先是受益者,后是投资者
语文教学文本是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人类智慧的展现。语文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增进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语文教学中有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有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这是语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本质区别。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积极探究和尝试互动教学策略,归纳有如下几种。
1.自主阅读,与文本互动
在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这三种互动形式,其中学生与文本互动是诸种互动形式的主体,也是阅读教学的中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此审视阅读过程,最首要的就是要让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互动,搜集处理信息,建构意义。惟有如此,课堂互动才能有效。
阅读教学应该提供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读课文,让文本开口讲话,有利于学生熟悉文本,把握课文的内涵,同时,朗读、默读等多种自主阅读方式有利于形成语感,帮助学生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实践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与文本互动,其实就是与作者互动,与编者互动。语文教材大多是文质兼美的精品,内蕴着作者与编者的丰富情感、对世界的深刻认识和对理想人生的热烈追求。故事情节、语言文字、写作方法值得推敲、揣摩和欣赏。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解读课文的语言文字,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一道神游、交谈,不仅有助于深化课文理解,而且能发展语言,培养思维,丰富情感,提高审美能力。
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多么需要别人给他信心和力量!这便是课文《掌声》揭示的意义。笔者在教学《掌声》一文时,就十分重视学生与文本的互动。首先让学生一边认真读课文一边划出写小姑娘的语句,体会小姑娘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前后变化,再让学生划出写掌声的语句,体会同学们的鼓励给了小姑娘战胜自卑的勇气;接着细细品读描写小姑娘心理状态的细节部分,适当加以合理想象;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进一步把握了课文的内涵,体验了人物的情感: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多么需要别人给他信心和力量!我们需要掌声,更应该把掌声送给需要它的人。
2.共同讨论,与师生互动
师生共同讨论,是指师生借助教学媒体(自然也包括教材),通过彼此质疑问难,释疑解惑去寻求知识、接近真理的过程。 提问被看成是激发学生思维,开展师生互动,进行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一项调查显示:小学阶段教师提出的问题只有10%包含着未知性与矛盾性,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80%的问题是针对学生记忆的。这说明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启迪智慧,而是限于死记硬背。再从提问的方式看,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很少有“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很明显,学生只是在被动地做出反应,没有调动自己的思维。
讲授式或者其另一种表现形式――问答式的教学,师生之间没有实质互动,没有实质交流。而互动式的教学,课堂应呈现出生动、积极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过程。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古诗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月落”了不就是早晨了吗?诗中怎么讲“夜半”钟声到客船呢?这个问题提得很有质量,备课时笔者也没有注意到。但笔者建议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可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毕竟有限,也没能得出一个比较合理的解释。于是,布置他们课后或查找资料,或请教父母,或访问行家。两天后,继续讨论这个问题时,气氛很热烈,见解很深刻,收到了极佳的教学效果。如果笔者当时只是简单地给个现成的说法,不让他们活动、讨论,学生怕是得不到思维的碰撞,决不可能获得这么深刻的理解的。
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自由,意味着解放。“所谓解放,指的是要求学校教学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使学生通过教育达到成熟,最终能够摆脱教育,从受教育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具有独立的人格以及独立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分享,意味着专业成长。通过互动,教师能够体会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能够体会到学生作为主体的存在。
3.情境表演,与角色互动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9种基本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这些智能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么聪明,而在于怎样变得聪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学生和文本的互动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不同的互动方式,角色表演也就是一种很有效的互动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发展多元智能创造机会和条件,才有可能使每位学生的潜能都能获得开发,使每个个体生命的活力都能获得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