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营经济的政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湖南省;民营经济;竞争力;障碍;对策
民营经济的发展对湖南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湖南民营经济的增加值已占全省经济总量近50%,民营工业企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6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90%以上,吸纳近90%的下岗职工就业。
一、湖南省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
(一)民营经济是湖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湖南省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明显上升,成为湖南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2006年,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进一步加快。初步测算,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777.7亿元,同比增长11.8%,占全省GDP比重为67.2%,比重比2004年高1.9个百分点;小口径范围的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2685.64亿元,增长14.0%,增长速度超过了全省的平均增长速度,占GDP比重为47.9%,比2004年高2.7个百分点。
(二)民营经济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民营经济已成为带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创智、银河通信等湖南省民营企业的优秀代表,上市后表现良好;长沙力元公司研究开发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连续化带状泡沫镍生产企业。2006年,全省民营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1595家,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2.1%;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为709.17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产品总产值的74.2%;民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收入为740.31亿元,占当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销售总收入的75.3%。
(三)数量不断增加、规模逐步扩大
1988年私营企业仅178家,截至2004年猛增到69002家,16年间增长了387倍,私营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个体经济虽从1999年后户数有所下降,但从2005年又开始回升,个体经济发展态势趋于平稳,并且规模逐步扩大,从从业人员数量角度看,规模有所扩大。1997年私企户均从业人员1812人,截至2005年私企户均从业人员达到1913人。从注册资金角度看,特征很明显1997年私企户均注册资金43135万元,2005年私企户均注册资金达到122199万元。
(四)组织形式逐步规范
1995年以独资、合伙、有限责任公司登记的私营企业分别占私企总数的39%、34%、26%,而2005年私营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分别占私营总数的16.41%、8.55%、74.95%和0.09%,由此可见,民营企业组织化程度在提高,公司制成为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
(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私营企业在底第一、二、三次产业分布比重,2000年分别是1.45%、38.15%、57.22%,2005年分布比重分别是1.72%、30.86%、60.27%,随着市场准入政策的逐步放宽,民营经济开始涉足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社会事业的建设,投资和经营,正在促进湖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六)区块经济日趋明显
过去民营经济主要分布在城镇,规模小、分散化经营,近年来,在湖南省一些地方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集群,如浏阳鞭炮、望城食品、宁乡服饰、长沙县汽车配件,专业化的产业集群成为了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二、制约湖南省民营经济竞争力提高的障碍
(一)观念和认识仍然滞后
尽管湖南省数次出台了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决定,但这些并不意味着观念问题完全得到解决,所有制歧视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部门无视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现实,将其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补充”,置于“拾遗补缺”的位置;有的还认为,民营经济的发展会冲击国有经济的主体地位。
(二)市场准入待遇不公
市场准入制度是经济制度环境的重要内容,民营经济虽然被定位为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对外资企业继续实行超国民待遇的同时,对民营经济却实行非国民待遇。
(三)经营者素质相对较低
一是用人观念滞后。随着民企规模的扩大,业主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部分民营企业开始重视引进职业化经营管理者,但缺乏有效的长期激励机制,在许多民企中,出现企盼人才、重视人才,却留不住人才的现象。目前采用股份、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方式的民企比重很小,在民营科技企业中仅占5.7%。二是假冒伪劣产品多。许多民企以模仿他人产品作为谋取短期利益的主要手段,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四)金融部门信贷支持不够
2005年湖南省新增贷款额566145亿元,其中私营企业及个体新增贷款额仅为3179亿元,只占新增贷款总额的0.67%。即使银行愿意贷款给私营企业,由于受预算约束,必须支付更高的财务成本,手续也十分繁杂。
(五)民营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很难
现在湖南的上市公司或是国有企业,或是国有控股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没有一家能够直接上市,而全国其他省市直接上市的私营企业已为数不少。虽然湖南有“借壳”上市的私营企业,但无形中增加了其融资成本,不利于它今后发展。
(六)政府服务理念没有上下畅通
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政府职能的体现不再是单一的执法和行政干预,“服务意识”应与政府职能挂钩。但是,“政府服务企业”的理念在湖南还未上下畅通,“服务政府”的缺席,使民营企业的环境成本、制度成本过重。
(七)民企在研究与开发方面投入不足
据调查,2005年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开发经费投入额占总资产比重不到1.5%,其研发经费总支出仅占当年产品销售收入的0.43%左右,远低于国际公认1%的企业生存标准和2-3%的企业发展标准。这表明,着眼于同国外企业竞争和企业自身进一步发展,湖南省民企总体上的研发水平并不高。在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调查发现有38.2%的企业在购买设备和技术方面投入较多,而在新产品新技术试制费用方面投入不足,这种状况很难使企业实现持续的技术创新,最终影响到企业持久的竞争力。
(八)缺乏科学的战略决策机制
在企业决策过程中,缺乏对内外环境的综合分析,未能用科学的决策手段和方法,轻视集体的智慧与力量,往往是经营者凭经验进行判断,凭意志和愿望进行经营决策,凭个人威信进行内部管理,结果导致企业决策随意性大,从而使决策质量较低甚至出现失误。
三、全面提高湖南省民营经济的竞争力的对策
(一)放宽市场准入,扩大生存空间
建议政府尽快制订鼓励民营企业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提高准入政策的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减少前置审批项目,除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外,省里有关职能部门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各类前置审批要求和事项原则上取消,对不使用政府资金的民间投资项目实行规范的核准制和备案制;逐步放开尚未对民营经济开放的投资领域,鼓励民营经济对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进行投资、建设和经营,对已建成的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具备条件的可向民营经济转让产权和经营权;鼓励民营经济进入教育、科研、医疗、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领域,在准入条件、资质认定以及信贷、财税、土地使用等方面,与其他市场主体享有同等待遇。
(二)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鼓励民营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体系,主要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机构可免交营业税,对于政府主导型信用担保机构应建立后续补偿机制,有关部门应引导和协调担保机构加强与银行的沟通和磋商,促进担保公司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协作关系。
(三)鼓励各类银行增加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支持
通过税收支持、扩大利率浮动幅度以及再贷款、再贴现等方式,鼓励各类银行提高对中小民企的贷款比重,合理确定中小企业贷款期限和额度,切实发挥银行内设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鼓励开展金融创新。各类银行要改进对中小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开展授信业务,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信用贷款。放宽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条件,支持开办融资租赁业务。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试点。进一步发挥典当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
(四)优化法制环境
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执法,在法律上充分体现“私有财产与公有财产一体保护”的原则,进一步确认和保障私人资本与投资的合法权益;要进一步清理、调整和修订现行的规章规定,使我国的法律制度与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目前所出现的向民营业主勒索、侵犯私有财产行为进行严厉打击。要加强对个体私营企业经营者的法制教育,增强其法律意识,提高其遵法守法的自觉性和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企业与自身合法权利的能力。
(五)优化政务环境
对政府部门而言,要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各级政府要为民营经济提供优质服务,要把服务于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树立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开“绿灯”,适当减少审批环节,尽可能减少民营企业投资成本。
(六)发展社会服务体系
政府要组织社会力量,为中小企业和社会中介机构牵线搭桥,引导社会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服务;要总结设立“创业中心”、产业孵化器的经验,发展培训中心、技术市场、人才市场和信息服务等为民营中小企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体系。
(七)鼓励民企加大研究开发力度
不断提高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对加大研发投入的民企,在财税政策上给予相应支持,在资产折旧方面应允许企业实行加速折旧法。充分调动民企中科技人才的积极性。采用长效激励方法,引导民企采取效益工资、年薪制、股份、低价认购股权等分配方式相结合,使科技人员的无形资产有形化、有形资产货币化,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八)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正确选用人才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兴业,对于民营经济的发展至关重。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湖南省民营经济要做大、做强,尤其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广大民营企业要用科学的人才观指导人才建设,从战略高度制定企业人才发展规划,不断改进和完善引才、用才、聚才机制,形成强大的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
(九)树立品牌意识,注重品牌建设
知名品牌意味着市场占有率,意味着“回头客”,意味同样产品可卖更高价格。良好的信誉带来融资的方便,是壮大民营企业的必经之路。2005年,全国有国家名牌200-300多个,相邻的广东省有50多个,而整个湖南才只有4个,其中民企只有2个,湖南的国家级名牌产品相对于湖南GDP排在在全国第12位的态势来看,品牌建设是相当落后的。现在,湖南的民企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时期,在现阶段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加强品牌建设,要从品牌上寻找突破口。政府必须充分发挥作用,要在贷款、财政和政策上要给予民企更多的支持;要采取措施增强全省凝聚力和整体战略营销意识,构建湘品整体营销网络,并通过分类指导,发展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
参考文献:
1、王焕培.湖南民营经济发展的现状、障碍与对策[J].湖湘论坛,2005(6).
2、近年来湖南民营经济在深化改革中蓬勃发展[EB/OL].中国信息统计网,2005-04-06.
3、全省宏观经济景气指数[EB/OL].湖南统计信息网,2008-06-22.
4、湖南省工商业联合会.湖南民营经济发展报告[M].湖南科技出版社,2005.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汇率;宏观调控;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020-01
1 人民币汇率现状及趋势
自2000年以来,我国人民币汇率走势不断增强,这主要由三方面原因造成:首先,我国对外贸易顺差逐渐加大,带动了外汇储备超常规增长。其次,我国实体经济持续增长为人民币升值提供了基本支持。最后,次级债危机不断深化,使得美元指数持续下行,国际热钱涌入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进一步上升。
2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1 人民币升值的正面影响
第一,刺激进口增加,提高企业利润。我国石油、铁矿石等资源型原材料主要来自国外,且以美元进行结算,人民币汇率提高,减少采购成本,为在华企业增加利润。
第二,有利于改善投资环境。人民币汇率升值,可使在华投资的外资企业利润增加,从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促使进一步追加投资或者再投资,吸引大量外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
第三,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使企业采购成本降低,企业也就自然愿意降价保产量、保利润,这样既可以降低物价也可以避免经济硬着陆。
2.2 人民币升值的负面影响
第一,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升值意味着我国出口的产品价格在国际上提升,这将对我国出口商品在国际价格上的竞争力造成巨大伤害。
第二,影响就业。伴随着人民币的加速升值,我国出口型产业将会受到巨大冲击,尤其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型产业,效益减少,甚至面临破产,而这些产业是吸附内地出外打工人员最多的行业,一旦破产,我国的失业人口将会大量出现。
第三,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在我国金融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的情况下,人民币大幅升值,将触发大量热钱对金融体系的冲击,流入资本市场的热钱将加大我国房市、股市的泡沫,对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第四,人民币升值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大量缩水。早在2006年2月底,中国大陆外汇储备总额达8537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到2010年3月,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达到了24470.84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第一的地位。而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美元储备大量缩水。
3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宏观调控的对策建议
3.1 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
尽管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国际价格优势正在逐步减弱,但由于我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就业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我国GDP中占有绝对比重,所以我国不能因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而否认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
3.2 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水平,不仅有助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还有利于我们在人民币升值期内抵消升值给出口带来的负面影响。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知识密集型产业。这就要求我国必须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其增加国际竞争优势。
关键词:货币政策工具;宏观调控
一、引言
货币政策作为各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日益受到各国经济决策部门的重视。在拥有成熟市场经济条件的国家中,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在此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前的近二十年内,世界主要经济体呈现出经济稳步增长、通货膨胀保持较低水平的特点,这一期间被称作“大平稳”(Great Moderation)时代,对此研究者普遍认为,较为正确和成熟的货币政策是实现“大平稳”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美国次贷危机发生后,对全球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加深,对此,各国纷纷开展了各种版本的救市计划,努力使经济尽快走出衰退的泥潭。这其中货币政策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随着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政策的合理运用成为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这其中,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我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大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经济体系的运行和市场经济体系成熟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别,这也决定了我国在货币政策调控运用中需要考虑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特点,综合关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存在的多重性和调控机制的复杂性。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来看,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经济出现大的起落一直是我国经济工作中的首要任务。这实际上也对我国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一目标下,如何合理制定货币政策,综合利用利率调控、信贷规模管理等多种货币政策调控工具有效地实现调控目标成为货币政策制定部门需要关注的问题。
回顾近二十年来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历史实践,在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全国在之后的几年内出现了经济过热的局面,通货膨胀形势严峻,在这一时期我国相应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其他政策的协调配合下,我国经济过热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我国出口部门受到了较大冲击,国民经济增长受到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我国在1998年之后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为稳健,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防范通货紧缩趋势的出现起到积极的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外需求对我国经济增长巨大的推动作用随后几年开始逐渐显现,在以投资为主的国内需求和外部需求的双重作用下,我国从2003年开始经济又重新出现了偏热的趋势,货币政策对此又重新进行了微调予以应对,但总的来说,在次贷危机全面影响我国之前的近十年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平稳发展的特点,货币政策调控变化幅度不大,总体保持稳健的态势。然而,随着次贷危机后,全球主要经济体陷入了衰退,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在内外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压力下,我国货币政策近几年的调控出现了明显转变:首先在2008年底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实行了大规模信贷扩张,扭转了当时宏观经济下滑的不利局面,然而随后国内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过快上涨以及通货膨胀上行压力的出现,我国货币政策开始转向稳健,试图在通货膨胀治理、管理预期和稳定经济增长之间寻求合理有效政策空间。总的来看,近二十年我国货币政策是在不断学习和吸取相关货币政策理论和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时间经验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和国民经济形势变化,合理选择搭配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相应调控,其历史实践表明,我国货币政策在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起到了积极的正向推动作用。
就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中所使用的政策工具来看,可以大致分为数量型和价格型工具两种。其中,我国数量型工具主要包括了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信贷规模的控制,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了利率调控和人民币汇率政策。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当中,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最为频繁,效果最为明显,同时也兼顾了利率调控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手段。其中,随着我国基础货币供给越来越多受到外汇占款的影响,国内流动性增加存在一定的被动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中央银行将商业银行体系内超额存款准备金作为主要的操作对象,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来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处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和位置,从而实现货币信贷调控的目的。此外,中央银行还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对货币市场流动性进行调节。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方面,从我国利率政策来看,通过对存贷款等管制利率的调节来引导市场预期,进而影响市场利率走势。随着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建设的逐步推进,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为代表的利率市场化特征日益显著,微观主体对利率的敏感性逐渐加强,利率市场化的微观基础得到了一定改善。在这一背景下,人民银行利用利率这一重要的经济杠杆,进一步强化了利率政策调控工具的运用,利率调控方式和调控机制更为灵活,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中正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汇率政策来看,我国于2005年7月实行了人民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到2012年6月,人民币兑美元已累计升值超过30%,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对于调节我国外部失衡、缓解外汇占款对国内基础货币投放压力、保持货币政策独立调整的空间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看,随着我国经济领域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的持续推进。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时必然会综合运用数量型和价格型等多种政策工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因此,考察这些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宏观经济影响和作用的不同特征对于提高我国货币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分析和探讨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的研究中,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在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并逐渐为货币政策决策部门所接受,这一分析方法的一个显著优点在于能够避免以往经济模型中容易出现的卢卡斯批判和动态不一致,因此应用该方法可以提高模型在经济预测和政策评价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国内外研究中,Smets和Wouters(2007)、Chari et al(2008)、Blanchard(2009)、李春吉、孟晓宏(2006),许伟、陈斌开(2009)等分别采用此类分析方法对宏观经济波动和经济政策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这为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应提供了很好的帮助。鉴于该理论体系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和较好的实用价值,目前各国中央银行纷纷开发本国宏观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框架,其在政策效应分析、经济预测等领域的应用日趋广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可以预见,未来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模型在经济管理部门进行政策制定、政策效应分析和经济预测领域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事实上,随着能够反映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特征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逐步开发和不断完善,该方法在我国经济政策效应的量化分析、经济发展运行中重要参数界定与测度、对我国经济未来运行态势的预测方面无疑将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综上所述,本文将考察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别讨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政策效应。在具有微观基础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框架内,系统性、规范化地研究和分析货币政策不同调控工具对我国经济发展运行情况的影响和作用。
二、我国经济DSGE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本文旨在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对我国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经济运行情况的影响进行量化分析和探讨。本文建立了关于我国经济的多部门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该模型是基于新凯恩斯垄断竞争模型框架建立的,包括了多个经济部门:家庭、中间品生产者、零售商、政府等。目的在于考察我国金融宏观调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就金融调控政策而言,在这里主要集中分析货币政策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情况。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主要包括了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两个大类,其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重于直接调控货币供给量的工具;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是指侧重于间接调控的工具。
在具体分析中,以我国广义货币供给量来代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执行情况,以一年期贷款利率作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我国的执行情况。模型中所需要的其他经济数据包括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我国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所有数据均为季度数据,时间段为1998年第1季度到2010年第2季度。综上所述,本文将首先建立关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包括了我国家庭、本地企业(中间品生产商、零售商),资本品生产者、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和政府相关经济决策部门等,模型基本框架的建立如下。
本文模型中引入了两种货币政策工具,模型求解和估计时,分为两个线性系统分别进行。两个系统均包含技术冲击、货币政策冲击和理性预期冲击,两个系统的唯一差异体现在货币政策反应函数上。
三、模型参数估计、脉冲响应函数模拟
(一)模型参数的估计
1.部分参数的基本校准
2.部分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以上是基于数量型和价格性货币政策工具给出的关于我国国民经济情况的模型估计结果。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参数,这些参数对于我们理解我国经济结构特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和参考借鉴意义。此外,观察两个模型对同一参数的估计结果,可以发现,两者均较为接近,说明结论具有较好的稳健性。
(二)模型参数的脉冲曲线模拟分析
本文基于以上模型,考察了我国货币政策调控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情况。限于篇幅,本文所关注的我国经济的重点有两个方面: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和我国地区的通货膨胀(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情况。可以看到,当数量型货币政策(货币供给)扩张时,我国实际产出明显的上升趋势,通货膨胀也出现上升。1%正向货币供给波动会引起产出大约0.8%的波动,其政策效应显著的持续期大约可以达到将近10个季度左右;与此同时,货币供给增加还会引起通货膨胀的上升,1%正向货币供给波动可能会引起通货膨胀上升近2.5%,并可维持较长的政策效应期。同时,货币供给增加对消费者消费、企业投资都有着明显的正向推动作用。相对来看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可以发现,当价格型货币政策(利率)提高时,我国实际产出明显的下降趋势,通货膨胀显示出现下降而后上升。具体而言,1%正向利率冲击出现时,我国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出现一定的下降,而后逐渐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这说明利率政策对于我国通货膨胀的抑制作用有限,然而利率上升可以使得产出出现明显下降,但其作用力度明显小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产出的影响,1%的利率正向冲击仅仅可以引起产出不到0.5%的波动。在消费方面,利率提高的增加会相应减少居民消费,显示了价格型政策工具在消费调节中的产生负向作用,使得消费水平下降,更多的消费预算可能变为居民储蓄。同时,利率的上升对投资的抑制作用也较为明显。
总体来看,就调控效果而言,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无论在政策效应的力度还是持续期方面均优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此外,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通货膨胀的治理效应并不理想,可以看到,尽管在最初利率的提高使得通货膨胀出现明显下降,但在随后的时间内,通货膨胀逐步上升并依然维持在正向的态势。同样的情形出现在价格型工具对消费、投资的影响上,其作用力度也相对小于数量型政策工具。这说明,现阶段,在我国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当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相比于价格型工具能够发挥出更大的调控效力。
事实上,受限于我国经济结构特点和金融体系发展的相对滞后,我国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长期以来,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的局面,外汇占款连续快速增长,基础货币被动投放,造成我国国内货币供应量不断扩张,因此尽管从我国当前经济金融发展特点来看,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相对更为有效,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了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工具存在着一定的被动性。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近年来,受到我国人民币汇率调整逐渐趋向均衡汇率、经济危机导致外部需求减弱和外汇占款增长放缓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上有了较大的调整空间,独立性和主动性有了一定的加强,然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依然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就我国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来看,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我国微观市场主体仍然缺乏足够的市场化意识,事实上这正是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完善的一种体现。我国金融资源的价格体系长期存在管制现象,金融市场又缺乏足够的投资渠道,这造成了微观主体在进行决策时往往对金融市场价格变化不敏感,存在预算软约束、非理性投资等问题。在这种条件下,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必然要打上折扣,影响其政策效力的发挥。
四、本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基于本文的分析表明,从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经济的调控效果看,执行以货币供给总量调控为代表的数量型工具优于以存贷款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工具。事实上,我国经济近年来取得加快发展,其经济增长结构中投资拉动所占比重较大,这其中更多是以国有企业投资行为为主导。由于存在预算软约束等方面的原因,这类企业在融资、投资中对于资金成本(利率)并不敏感,对其影响最大的是贷款规模的大小。因此,当货币政策收紧,以信贷规模为代表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对这些经济主体的投资行为影响十分显著,相比之下,价格型工具作用受到了一定限制,事实上,这正体现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不完善,资本价格效应难以充分体现的现状。在当前金融宏观调控中,政策效应最为明显的依然是对信贷规模的管控。
需要指出的是,当前人民银行多次提出将综合采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经济调控。这说明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将会有更多施展的舞台,其前提条件必将是我国利率市场的不断推进和完善,这也正是我国“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事实上,近年来,随着各项金融市场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初步建立起以shibor为代表的短期利率体系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代表的长期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程度有显著提高,利率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对宏观经济影响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种种证据表明,中央银行采用利率调控的现实条件在逐渐完善,以利率为代表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在正逐步加强。
综上所述,金融宏观调控政策与我国经济发展与稳定息息相关。因此,密切关注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变化趋势、详细考察多种货币政策措施、工具的政策效应特征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处于较快发展时期,与之伴随的是我国经济结构转型、资产价格波动(特别是房地产价格)和一段时期内通货膨胀预期的不断增强,应当看到货币政策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这一背景下,充分理解和把握金融宏观调控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考察我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对于相关政策制定、保持区域经济发展与稳定无疑具有积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J].经济研究,2004,(1):45-53。
[2]郭涛,宋德勇.中国利率期限结构的货币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08,(3):39-47。
[3]江曙霞,江日初,吉鹏.麦克勒姆规则及中国货币政策检验[J].金融研究,2008,(5):35-47。
关键词:县域经济 民营经济
谋求“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大计,激发中国经济增长的活力,“县”给中国带来走向强盛的力量。古语有云:“郡县治,天下安”,县乃国之基,县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生活的地方,是国家最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社会生活单元,县域是连接城乡,沟通条块的纽带,县域兼有农业与非农业,是宏观和微观,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载体。县域的发展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决定在和中国现代化的未来。因此,我们要重视中国县域的经济发展。
同样,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点,是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交汇点,是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链接处,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只有县域经济现代化才会有全国经济的现代化,只有县域经济的稳定发展才会有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是增强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富民强县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中央都把县域经济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不断深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是十二五时期的重大任务,也是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的着力点。
民营经济是草根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现在已经涵盖各行各业,成为县域经济中最具有竞争力,最积极,最活跃的经济成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必须突出民营经济的主体地位,通过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的新跨越,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切入点和富民强县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引导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太和镇民营经济的现状
太和镇地处县城,具有得天独厚发展经济的优势,在九十年代初期,全镇城乡集体企业达到鼎盛时期,当时8万多人口的太和镇共有集体企业40余家,其中城镇集体企业13家,农村集体企业28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能力减弱,集体企业固有的规模小、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差、员工年龄大、文化素质低等矛盾日益突出,体制的弊端,产权不明晰,加之流动资金短缺,银行不注入资金,使全镇集体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了九十年代中期,集体企业85%以上处于严重亏损状态。1997年起,镇党委政府开始实施“腾笼换鸟”的办法,通过卖、并、破、租、转等形式,让集体资本退出,为民营经济腾出空间。从当时的天府人革厂实施“零价转让”到全市最大的乡镇企业——四川富士电机有限公司改制为民营,通过改制培养民营企业10家。截至2003年7月底,全镇已累计发展个体工商户9000余户、民营企业152家,从业人员13380人,民营经济总产值实现8.6亿,占全镇乡镇企业总产值的79.6%;销售收入完成10.3亿元,利润5899万元,国税、地税收入2000多万元,占全部税收总额的80.5%。
二、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因素
与发达地区相比,我县民营经济的发展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突出表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和经济规模上。
第一,观念陈旧滞后。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双重影响,思想观念保守,小农经济意识浓厚,冒险精神不够,怕投入了无产出、无回报,创业冲动不足。
第二、管理体制制约。政府职能部门对民营经济实施多头管理,缺乏对民营经济的整体布局和长期发展的引导和规划。有的工作人员仍有“管理就是开会,发展就是收费,协调就是喝醉”的思想。“三乱”现象屡禁不止,行政效率低下。
第三,市场环境制约。民营经济间的不正当竞争、制假、售假等问题还十分突出,社会监督力度、打击力度还不够。
第四,技术水平制约。在技术装备上,相当数量的民营企业依然是手工劳动或半机械化的操作。
第五,人才资源制约。人才市场不完善,使得科技人才资源严重缺乏。
第六,民营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突出表现在经营者整体素质较低,管理问题较为严重,产业结构趋同,对所办企业缺乏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有的法制观念淡薄,甚至违法违纪违规。民营企业呈现出小的多、大的少,经营型多、生产型少,租放型多、科技型少的“三多三少”格局,知名的大型民营企业不多。
第七,外部环境较差。各地出台的优惠政策,虽然推动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但是“纵向不到底,横向不到边、竞争不平等”。导致外地企业引不进来,本地企业又留不住,国有企业有的改制不彻底,民营企业又发展不起来。特别是项目审批、土地征用、电力分配、拆迁还房等方面与外来企业极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办理程序繁琐,中间环节太多,经营性的水、电、气价格太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本地民营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三、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
首先,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在发展民营经济上,我们过去曾错误地认为私营经济是“资本主义尾巴”,个体经营者是“新生的资产阶级”。改革开放后,认识逐步提高,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有益和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限制到发展,从允许到鼓励,政策逐步放宽。因此,我们必须抓住新的机遇,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内容来抓,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其次,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商重商”、“亲商护商”的发展环境,提倡勤劳致富光荣。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运用舆论工具,宣传发展民营经济中的好人好事,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给予民营经济优惠政策,在执行政策时,服务要周到,从各个方面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第三,要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发达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民营经济中,创造了许多精神财富,给我们以深刻的启发。我们要学习温州人“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不比消费比投资”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福建人的“永不满足,奋斗不止”的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自我加压,你追我赶,扬长避短,开拓前进。
四、创新思路,推动民营经济超常发展
要促进民营经济超常发展,各级各部门都必须强化创新意识,要敢想、敢说、敢做,凡是沿海已经实施的政策,我们都要学习;凡是内地成功的经验,我们都要借鉴;凡是其它地方采取的措施,我们也要敢于实施。当前,我们应当从以下七个方面来抓好民营经济的发展。
(一)抓思路创新,激活民营
大力倡导民营企业的发展,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强,真正把我镇的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二)抓产权改革,催生民营
要坚定不移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民有民营为取向,以产权卖断为主要手段,退集体进个体,以产权改革推动企业的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实现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抓招商引资,扩张民营
要把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成镇域经济的主体,仅依靠自身积累显然速度太慢,依靠改制转化毕竟潜力有限,还必须把好的机制同外来资本有机嫁接,才能更好地积累发展资本,更快地聚集发展能量,使民营经济呈现爆发式的扩张态势。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你投资我支持,你发财我发展,你创业我就业”的大开放意识,形成全镇上下人人参与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
(四)抓政策启动,扶持民营
省、市、县明文规定的给予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镇内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应该落实给民营经济的政策,都必须全面落实到位,坚决取缔对民营经济的各种歧视性规定,彻底打破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放心、放手、放胆促进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抓典型引路,带动民营
要大力鼓励机关干部离岗创办、领办民营企业,带动民营,让人力资源活起来。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树立一批既有品牌效益,又有行业特色的民营经济典型。要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报纸、会议等多种形式广泛宣扬在发展民营经济中涌现出的各方面的先进典型及其优秀事迹。年终,党委政府要将民营经济中表现突出的经营管理者及其员工纳入全镇经济工作统一表彰,让同行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六)抓优化环境,服务民营
民营经济的发展,企业是主体,而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政府却是主体。现代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区域生产要素聚集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环境的竞争。环境决定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严格按照县委、县府的要求,坚决做到“四不准”、“两逗硬”。即:不准任何部门、任何单位向民营企业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不准干预民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准对民营经济发展设立障碍和壁垒;不准侵吞、强占民营企业的资产。“两逗硬”是:在提高办事效率和优质服务上要逗硬;在查处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事件上要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