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一、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应急管理概述

1、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

本文结合《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认为:突发公共事件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影响、威胁局部区域或者全国经济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定的,需要政府及相关组织采取紧急措施予以积极应对的危机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概念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为了预防与应对突发公共事件,避免或减少突发公共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对突发公共事件事前、事中、事后和后危机的全过程进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动态管理活动。

3、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政府全面履行职能,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1)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当前,各种社会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社会矛盾相互交织,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一系列恶性连锁反应,影响了社会发展。因此,加强政府应急管工作,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减少影响社会和谐的不稳定因素,将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2)加强应急管理是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应急管理工作关系到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保障民生的重要体现。因此,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积极化解各类社会矛盾,有效预防和应对各类风险与危机。

(3)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增长,顺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应急管理工作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4)加强政府应急管理是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

应急管理作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方面,是政府职能的应有之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就要求我们在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预案体系操作性不强

应急预案是为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指导性文件,是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一些预案过于简单、笼统,实用性、操作性不强。究其原因一是有些部门在编制预案过程中,照搬照抄,没有深入调查研究实际情况,编制出的预案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对预案的评审和应急演练的检验。

2、应急管理体制不完善

城市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不够理顺,应急管理部门之间存在着权责不明、职责分割、管理脱节等现象,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

3、应急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城市政府尚未建立一个具备协商、决策与综合协调功能的常设机构,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大部分情况下仍然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应急管理模式,部门之间、县域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没有形成全市统一的应急联动和协调机制。

4、应急保障体系不完善

应急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应急物质缺乏统筹管理,应急物质储备制度不完善;应急处置资金缺乏,科技研发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对策

1、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科学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组织保证,对于有效预防或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城市要立足本市实际,优化整合现有资源,按照“目标统一、分工协作、统一指挥、责权对等原则、执行与监督部门分设原则”的原则,建立常设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专项指挥机构和应急管理保障机构,构建适合自身的组织健全、权责明确、功能齐全、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2、完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运行机制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涵盖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事后恢复与重建等应对环节,各个环节相互衔接,互为影响。因此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工作,就需要对每个环节实施有效管理,防止突发事件向更加严重的阶段发展,减少突发事件带来的损失,逐步建立起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社会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应急管理机制。

3、加强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城市应急保障体系是保证城市有效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支持,是城市应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门,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建设,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加强城市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城市应急管理各级队伍建设、加强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开展好公共安全宣传教育工作。

4、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法制体系

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政府应急管理的最有力的保障,是预防、调控、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有效法宝。各级政府要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和国家相关法律为依据,认真总结应急管理实践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积极探索应急管理的客观规律,根据本地实际和有关突发事件的特点,研究制定应急预案和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应急管理法制建设,实现应急管理的规范化、法制化和制度化。城市应急法制建设还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健全紧急状态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行政应急措施的适用范围、程序以及原则,应急管理部门、应急管理者的权责、公民的合法利益等内容;

(2)建立完善应急资源征用及补偿制度;

(3)制定有关应急社会动员的法律法规,明确应急管理参与者的权、责、利;

(4)研究建立应急管理“社会发展风险基金”预算制度,探索利用经济刺激、社会保险等市场手段防范、控制和分散风险;

(5)完善应急管理教育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应急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加强对应急管理人员和市民预防与应对意识的培养,提高全社会整体应急能力;

(6)完善监督、评估体系,保障政府在应急管理过程中,依法处置公共危机事件,依法查处各种失职和违法行为,保护各种主体的合法权益。

四、结束语

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国家现代行政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城市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对于提高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保障人们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深远而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范文第2篇

一、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重大生态环境影响甚至破坏教学、科研及各项管理工作,扰乱高校安全稳定的局面,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及时处置的危险、紧急事件。

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六类:

一是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如“非典”、食物中毒事件等。

二是政治类突发事件,如学生为表达良好的政治愿望和爱国热情, 但却没能采取正确的表达方式而参与非法集会、游行活动等, 有的还张贴不利于学校、社会、国家稳定的大小字报、标语以及游行、罢课、绝食、聚众冲击学校机关及政府机关等。

三是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四是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五是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 如罢餐、罢课、宿舍闹事、破坏公物、恶意匿名信和网络帖子等。

六是事故类突发事件,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等。

二、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原因

1.受我国已进入突发事件高危期的影响

我国目前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时期。而且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都将面临突发事件所带来的严峻挑战。

从自然的角度分析,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灾害发生频度高、灾害损失严重。由于受灾害影响的人口大体在2亿左右,占全国人口的1/7以上,自然灾害在中国有着较强的社会性。自然环境的恶化,都会相对降低人们的生产、生活的质量,造成生存困难,诱发群体性突发事件。

从社会的角度分析,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关键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人民内部矛盾出现一些值得重视的新问题,如果处置失当,有可能会出现社会危机。从1999年起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大规模扩招,造成相对紧缺的教育资源和日益增多的学生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已变成一个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此外,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最新变化也使得国际间的冲突和危机出现新的特点。

2.0缺少处理重大突发事件的基本法律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与处理突发事件有关的法律、法规,例如应对骚乱的《法》,应对自然灾害的《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应对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生产法》、应对公共卫生的《传染病防治法》、应付学生安全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各地方根据这些法律、法规,又颁布了适用于本行政区域的地方立法。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相对分散、不够统一,难免出现法律规范之间的冲突。而且各部门都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事项立法,“各扫门前雪”,缺乏沟通和协作。同时,受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立法“以邻为壑”,大大削弱了处理突发事件的协作与合力。

3.信息管理系统落后

信息管理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则为决策者提供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二则为民众传递适当的信息,避免民众情绪失控,促进民众沟通。目前,我国发生灾害及各类突发事件时,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量并不是不够大,也不一定不及时,最大的问题在于信息分散和部门垄断,无法在危难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很难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冲击

其一,对社会变动和市场经济波动起抗衡和缓冲作用的综合社会保障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社会保障覆盖面较低。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63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的人数为10584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人数为12386万人,而我国就业人员总数高达7亿多人。其二,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覆盖面还很低。据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国44.8%的城镇人口和79.1%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医疗保障,基本上靠自费看病。

此外,我国对公众的危机教育不足,防灾应急教育还没有纳入教学体系中。社会的警觉性较差,市民缺乏自救、救护的防灾意识和能力。在这一方面,也是应对高校突发公共事件不力的原因之一。

三、制定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原则

制定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必须规划得周密细致,不能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要易于实际操作。另外,应急预案应该能够全面覆盖整个高校,各单位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狠抓落实,从而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

1.应急预案应该包括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应急预案一般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按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特别重大(Ⅰ)、重大(Ⅱ)、较大(Ⅲ)和一般(Ⅳ)四级。应急预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置、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都要作明确规定,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

2.应急预案要强调预防为主

一般的预案主要是规定应急处置的流程、程序、原则。鉴于高等学校行政机构级别多、学生多、校园面积大等原因,必须要强调以预防为主和先期应急处置的重要性,要求各部门和各学院尽力预防突发公共事件和尽可能不要把一般事件扩大为严重的、特大的突发公共事件。

3.应急预案应把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等作为理念和原则放入预案中间

按照以人为本、保护师生、预防为主、教育在先、明确责任、教管结合、实事求是、妥善处理的原则,积极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性事件。

4.应急预案应具有超前性

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种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应急预案要能够弥补这些规章制度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今后各种规章制度的完善提供基础。

四、科学启动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程序

1.信息监测与报告

高等学校应该成立专门的值班室,开通统一报警电话,24小时接收事件信息报告。各院各部门应注意收集本单位范围内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有关突发公共事件信息以及其他领域可能对本范围造成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保证信息畅通,及时报告。

2.预警级别及

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性和紧急程度,预警等级分为四级。即:一般级(Ⅳ),较重级(Ⅲ),严重级(Ⅱ),特别严重级(Ⅰ),颜色依次为蓝色、黄色、橙色、红色。预警信息经校有关部门审定后统一。

3.应急预案启动

应急预案由校相关部门统一启动,根据预警级别,应急响应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特别严重(Ⅰ级)。一般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及社会秩序影响较小的突发事件;较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对人身安全、社会财富和社会秩序造成重大损害的突发事件;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影响全校稳定和师生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对社会财富及人身安全造成严重损害的突发事件;特别严重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遭受破坏性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或暴发疫情,事涉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突发事件。应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危害性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

启动本级预案和相应救援力量组织应急救援难以控制灾害事故时应迅速报请上级应急指挥部门请求增援或支援。

五、科学处理高等学校突发公共事件的步骤

1.指挥与协调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现场均应开设现场指挥部,先期到达现场的应急救援队伍首先负责现场指挥;多灾种应急救援管理机构参加救援时,由主要灾种指挥员负责现场指挥;各种资源由其统一调配指挥。

现场指挥部的组成:高等学校主要领导和各部门负责人;相关专家;救援组负责人;后勤保障组负责人;安全保卫负责人。

应急预案启动后,应迅速查明灾害事故状况,依据救援预案和灾情,快速形成救援方案;对灾害事故源进行紧急处理;组织人力抢救和护送危难人员;根据专家的建议,采取科学施救措施,消除灾害事故危害;抢救重要物资和机密文件;预测灾害事故发展趋势,果断决策、指挥人员撤离和转移物资;对灾害事故邻近危险源进行紧急处理,防止灾情蔓延;根据救灾需要,紧急调动增援力量;组织实施应急救援物资、设备设施保障;组织实施现场和交通管制,维持应急救援现场秩序;视情况开设现场急救所,对危重遇难人员进行紧急处置;果断指挥救援力量处置意外情况;当灾害事故危害完全解除、人员解救结束时,下达结束应急救援命令;善后处置工作移至相应的管理部门。

2.应急结束

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根据有关协调管理机构的报告和建议批准解除应急状态,由相关部门宣布转入正常工作。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机构负责组织事件调查。对严重级以上突发公共事件作出应急处置情况报告,上报上级指挥部门。

3.善后处置

一是突发公共事件和灾害发生后,各部门要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恢复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

二是要组织有关部门和专业机构对事件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损失额度和后果进行全面评估,经核实审查无误后报上级部门,经上级部门同意后向社会公布。

三是相关部门要做好事后安抚工作,紧急发放各种应急用品。

四是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职能部门要在对突发公共事件造成损失情况、重建能力以及可利用资源评估后,认真制定重建和恢复教学、生活的计划,迅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进行恢复、重建。

五是对参与应急处置工作的劳务人员应给予一定标准的经济报酬,对于因参与应急处置工作而伤、亡的人员,要给予相应的褒奖和抚恤。

六是调查和总结。事发高等学校和有关部门要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调查、总结、上报,要深刻认识到突发公共事件的严重危害性,吸取教训,认真总结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和处置的得与失,为切实提高高等学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基础。

六、提高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的措施

1.加强培训,努力提高高校教职工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素质

无论哪种行业,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素质过硬,才能精干高效。员工如果没有人性化的服务意识、优质的服务水平、精湛过硬的服务技术、正确安全的防护措施,担当起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要注重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学习观摩等多种形式,从服务意识、服务水平、服务技术等方面加强对教职工的培训,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职工尤其是新教职工的业务素质,努力使他们成为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真正担当起岗位赋予的职责,掌握应对危急时刻特别是大的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所需要的技能技术。同时,还要注重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采取一帮一、一帮二、以老带新、新老结合等方法,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提高新教职工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办法,切实提高教职工的业务技能。譬如,分批组织教职工到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学习参观,不断丰富和拓展教职工的视野,这些措施对提高他们的素质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联合攻关,集中解决高校突发公共事件难点问题

在下大力做好平时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搞好重点培训,集中攻关。从教职工中抽调部分服务意识强、文化素质好、业务水平高、专业技术精的骨干组成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小分队,集中力量解决难点问题,集中精力攻克业务难关。对校领导如何正常有序地安排整个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如何加强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领导;如何制订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方案、预案,组建应急机制;如何及时有效地应对情况急、任务重、要求高的突发公共事件都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3.注重积累,不断丰富实践经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很多东西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经验是反复实践的总结和结晶。只有注重积累,注重总结,才能出真知,出经验。在平时的实际工作中,要注重对历次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资料的原始积累,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而不断丰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践经验。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求各部门收集处理突发事件中最原始的资料,总结本次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譬如,就近几年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形成了重要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并准备整理汇编形成宝贵的资料保存下来,为以后应对类似的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借鉴和参考。同时,要注重收集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文件,作为指导我们工作的依据。

4.扩大交流,构建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网络

加强交流交往是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当今世界的一个主题。相互交流能使我们互通有无,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才干。高校不仅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往交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同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邻近地区的高等学校应该从理论上、技术上、人力资源上、物质资源上给予援助,协助事故地高等院校及时扑灭事故和成功进行自救,从而体现高校间精诚团结的合作精神,构造高等学校间的跨区域服务网络。

5.加强建设,完善高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设施设备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我们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没有优良过硬的设施设备,从容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便无从谈起。高校平时应该加强硬件设施设备的建设,充分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为我们所用,体现高校的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同时,要做好必要的物品储备工作,使我们在事故发生后,可以有充足的物质用品投入到服务中去,从而确保我们的服务快捷、方便、有序。

参考文献:

[1]李元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类的型及处理原则与预防对策[J].高教论坛,2004,(4):151-153.

[2]牟柏林.论高校治安管理中的道德教育[J].保卫学研究,1998,(1):14-17.

[3]韩连生.高校保卫工作与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演非常规突发事件;基元;能力分配;应急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3.16;C931 [文献标识码] A ?眼文章编号 1673-0461(2012)07-0024-05

一、引 言

非常规突发事件是指前兆不充分,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和潜在次生衍生危害,破坏性严重,采用常规管理方式难以应对处置的突发事件[1]。近年来,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频繁:2003年SARS蔓延;2005年禽流感发作;2008年发生震惊世界的特级“汶川”大地震; 2009年HINI流感遍布全球;2010年发生“玉树”地震及大连油管爆炸事故等等都严重威胁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正常生活。2007年1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突发公共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2]。根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概念可知,各类事件都具有发生突然、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大等特点,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处置。并且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发生并非单一,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的发生,如2005年吉林石化分公司的爆炸产生的事故发展成为污染松花江的环境污染事故,最后影响到俄罗斯,成为跨国环境污染事故[3];2008年5月12日汶川强烈地震使山体崩塌,形成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等。这些事件影响效果也不亚于源事件,也应密切关注。

近年来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研究越来越多,无论从理论角度还是从实践的角度都有了一些成果,Merle Jacob[4]研究表明,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机理的认知将极大地影响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理和控制效率,认识其次生、衍生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也将有助于我们构建有效的应急管理模式。文献[5]认为应急响应在连续时间线上由三个不同的阶段组成,分别是:事件发生前的准备阶段,包括为事件发生所做的计划、培训等;事件发生时的处置阶段,主要指经过响应对突发事件进行消减直至消灭;事件发生后的整理工作,包括整理文件资料、重建修复等工作。Rui Chen等人认为在每个阶段的生命周期都包含五个要素:工作流、资源、信息、决策和响应。在实施过程中,资源的有效合理的分配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处置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应急管理中经典的资源选址研究包括P-median、P-center问题[6]和覆盖问题[7],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救护车的选址或交通遇到困难时的路径选择问题,在此之后,又有很多学者将模型进行改善,使之能更有效的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国外学者Sheral,i H.D.[8]针对同一个服务区内可能会同时出现两起或多起突发事件从而造成应急设施不能满足救助需求的情况提出了“救助的机会成本”概念,并在此概念基础上建立了救助车辆布局模型以实现“机会成本最小”;Jamil[9]等人综合运用排队论建立了考虑时间分布的资源布局模型。在流程模型方面,Sunjae Lee[10]等人提出了一种状态驱动法(state-driven approach),将面向服务的业务流程与业务规则合并, 是对BPEL4WS(Business Process Execution Language for Web Services)流程的一种补充。Petia Wohed[11]等人研究了UML(Unified Modelling Language)控制流程的基本模式,并将其与YAWL (Yet Another Workflow Language)进行比较等。考虑到处置非常规突发事件的时效性和动态性,本文将基于能力的分配(Capability Based Allocation)模式[12]融入到多事件实施应对流程中,建立基于能力分配的多非常规突发事件实施流程模型,从而达到处置时间缩短、降低成本的目的。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对实施应对的活动基元进行描述,建立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模型并识别其关联关系;第二部分将基于能力分配的思想引入非常规突发事件应对活动中建立非常规突发事件基元实施流程模型;第三部分用实例对该流程进行分析,证明其可行性;第四部分对文章加以总结。

二、相关活动要素形式化描述

1. 人员分配过程涉及的活动要素

在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实施流程中包括几个关键活动要素:到达、分配、执行、完成、退出。见图1:

图1 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某种原因也可能导致行动的中止或失败,见图2:

图2 补充的突发事件应对过程图

2. 相关活动要素基元描述

基元[13]是指系统中不可再分的,最小的独立的实体。在应急管理领域中,活动基元用来表示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能够实现一定活动目标或达到一定目的,能够改变客观事物系统的状态,在管理范畴意义下不可再分、不变的最小活动单元。在非常规突发事件中经常伴有次生和衍生灾害,因此本文将分配活动基元用如下三元组表示为:

Kij=(Nij,Sij,Oij)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应急广播 文本冗余 碎片化 行进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应急广播有别于常态广播,这是应急广播的内容决定的,而应急广播的内容决定了其文本的独有特质。在论述应急广播文本特点前,需概要阐明应急广播与听众的关系。

应急广播为谁而建立?为谁而传播?答案是唯一的,即突发事件关涉人群。应急广播作用几何?对身处灾区的听众而言,应急广播不仅能提示防灾信息,有时甚至可以救命保命。如果说,听众在日常收听广播是惯性收听和随机收听,那么,危急时刻,听众对应急广播的收听则是实用性收听。应急广播是帮助他们了解、应对突发灾害,走出受灾阴影、恢复正常生活的一种指引,带有一种实用功能或说具有工具性质。既然说是工具,就要好用,因此,应急广播作为灾区民众的可使用工具,首先应具有可得性和易得性,而承载应急广播的文本也必须具有语义明确、表达清晰、必要重复、实时更新、贴近心灵等特点,方能切合灾区听众对工具的诉求,让听众对其使用更为有效。

文本(Text)的拉丁语词根为“textus”,原意是纺织品和编织物。文本的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符号学诞生后,文本的外延几乎等于符号学中“符号”的外延。现在的文本概念,不仅指书面和口头的语言作品,还包括其他一切可以产生意义的符号实体,如音乐、舞蹈、照片、建筑、广告、服饰等,甚至人的手势也被当作一个文本。

对于文本,传播学界亦有多种释义。本文所论文本,指涉实体讯息本身,如印刷文件、电影、广播电视节目等。电视节目称为视觉文本,广播节目称为听觉文本。本文研究主体为应急广播的听觉文本。

一、准确直白

应急广播启用的时刻就是灾难即将爆发或刚刚爆发之时,应急广播此时的职责就是告诉听众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了什么,提醒听众防灾避险。因此,应急广播的播报一定是简明的、准确的、不会产生歧义的。

应急广播要为大量受众所共享,因此它要适应一定程度的异质性,即让不同层面的受众都能听得清楚明白。因此,应急广播的文本必须通俗、大众化,用美国传播学者常说的“六年级水平的信息”,即小学文化程度的人都可以听懂的表达,更甚之,要用文盲都能听懂的大白话进行广播,最大限度地为听众扫除认知障碍。

传播中多使用肯定句式也是直白表达的重要方式。比如:“火灾时,请走楼梯”,比“火灾时,请不要使用电梯”更直接地告诉听众该怎么做,这在分秒必争的危机时刻是十分需要和必要的。

在节目中说最通俗的话语让听众能听懂,讲最简明的提醒让听众能记住,应急广播文本必须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二、解释充分

对突发公共事件中所涉专业信息尤其是专业术语给予充分解释,便于受众认识与理解。专业术语指特定领域对一些特定事物统一使用的业内称谓,对于不是本领域的人们来说具有陌生感。将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给听众,让普通听众明白,是实现信息有效传达的重要手段。例如:日本“3·11”大地震之后,福岛发生核泄漏,辐射量为每小时1015微西韦特。对于“辐射量为每小时1015微西韦特”这句话,非专业人士很难有清晰的概念,难以知晓这一数字的大小和危害程度。日本广播放送协会(NHK)在解读时特别指明“这相当于普通人一年可以承受的辐射量”,这里最好不用“影响大”“或影响不大”等模糊语言。①②

用比照的方法解释此种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或严重程度等,有利于受众用已知经验观照此时危害。如,“汶川地震的强度、烈度都超过了唐山大地震”,“3·11日本大地震的强烈程度是阪神大地震的10倍”等。

三、必要冗余

“冗余是讯息中可预测或者说常规的内容。冗余的对立物是熵。冗余具有高度可预测性,而熵的可预测性很低。”③美国传播学教授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在其《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一书中论述了香农和韦弗提出的冗余概念,以及冗余之于传播的重要性。他认为,冗余对传播不仅有用,而且绝对至关重要。“冗余有助于解码的准确”“冗余也可以用来检查,使我们辨别错误”“冗余有助于克服传递高熵值讯息的问题。一个完全预料不到的讯息……需要不止一次地并且经常地以不同的方式重复说明”,而且“对渠道的选择也会影响到讯息中对冗余的需要,演讲比写作需要更多冗余,因为听众无法像读者那样通过反复阅读来建立自己的冗余”。④应急广播对于某一突发公共事件的首次,对于在此前毫无察觉的受众而言,该信息是突然的、完全没有预料、缺乏联想依据的,也可以说是一个高熵值的信息。接下来,应急广播需要做的就是对此信息的反复解释、说明乃至原封不动地重复,此谓讯息的冗余。冗余信息的必要性对于应急广播而言,有四点重要作用:其一,重复、反复的告知可以让更多的人听到,扩大该信息的知晓率;其二,突发公共事件所影响的人群具有不同的认知水平,“如果想到达规模更大的、异质化的受众,就需要设计一个有高度冗余的讯息”⑤,让各色人等均能从应急广播中知晓明确的信息;其三,广播具有稍纵即逝的特点,需要冗余信息的助力强化,以便受众听得明白;其四,应急广播具有指导人们行动的实际作用,亦需要信息的冗余,让人们能够完全掌握信息,并依此信息的指引而采取行动。

不仅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期,在此后的生活安顿、讯息联络、恢复重建等一系列过程中,应急广播的信息冗余都是必要且重要的,其目的在于让受众听得清楚明白,以发挥应急广播信息最大的效力。

四、传情适度

在应急广播中,进行广播的是一个个人,呈现在广播里的是一个个人的声音。据专家研究,在人们表情达意的时候,言语的作用只占17%,语音语调占38%,其余的为表情和肢体语言。当人发声的时候,不可能不带有情绪情感,尤其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面临生死危机的时候。因此,应急广播声音文本具有情感化特点。尽管NHK主播在与地震相关播报中的冷静、理性深为我国业内专家称道,尽管应急广播的记者、主持人有所克制,但灾难造成损失的悲痛、救出生还者的喜悦,都不可能用一种完全理性、冷峻、“与我无关”的语气表达。据了解,一贯秉承理性、冷静理念的NHK在总结“3·11”海啸的预警信息时认为,也许用更急切的语气、甚至直接呼吁逃生的语言,更能引起人们的警觉,对民众意识到灾难的严重性、快速采取逃生手段更为有益。

因此,应急广播的情感表达必须适度,要视不同情境而定。传播者采用急切的或舒缓的、关切的或冷静的、深情的或轻松的语态要有依据,这个依据就是播报的内容和受众的心态。应急广播要做到的是让受众该急的时候急起来,该松缓的时候松缓下来。

此外,在某些应急广播中,辅之以恰当的音乐,也是广播人文情怀的外在表达,如“4·20”芦山地震抗震救援期间,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为灾区的百姓播出了大量温情的、励志的音乐和歌曲,让人们从阴霾的情绪中摆脱出来,使他们受伤的心灵得以安抚,对鼓舞他们树立重建家园的信心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碎片化与行进式

所谓碎片化,是指应急广播因为信息来源的多元、信息源所提供信息因即时性而导致的不完整性进而形成的信息碎片化。但是,多个碎片化信息在传播行进中可以集合成应急广播对该事件的完整描摹。

所谓行进式,是指应急广播每一次都是当前的最新消息,随着事件的发展变化,应急广播随时给予追踪关注,而形成对该事件的进展不断展现的序列。

以汶川大地震为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信息源包括相关部委、救灾部队、自派记者、海外媒体、灾区民众等数百个,所有信息源提供的都是各自当前在做什么、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信息以碎片化方式呈现;而每个信息源对其所提供信息的不断补充完善,如民政部连续数日持续提供救灾物资的分送情况等,行进式地展现了救灾工作的进展情况。

从时间维度上看,碎片化是指当前信息的繁多、杂乱;行进式是指整个应急信息过程的不断推进。碎片化与行进式共同造就了应急广播对某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全景观、全过程的传播。

据了解,NHK为了加强重大灾害事件报道的针对性,总结出了“灾害报道十条”,⑥其中包括:自始至终重视灾害信息的准确性;反复告知抗灾救灾机构的电话号码和联络方式;准确报道受灾地区范围、灾情规模以及灾后出行路线;充分体现对受灾民众的人文关怀,注意把握报道分寸;要选择适当的报道角度与方式等。

日本的“灾害报道十条”中对报道内容的要求从操作层面上反映了应急广播文本的特点。中国广播亦应总结自身经验、借鉴他人所长,制订出应急广播文本的可操作性规范。

注 释

①和静钧 《从地震报道看日本传媒的操守》,凤凰网, http: //news·ifeng·com /opinion/world/detail_ 2011_ 03 /14 /5133612_ 0·shtml。

②任金州 杨臻 任效松 《灾难报道中的媒体行为及其思考——以日本NHK地震报道为例》,载《现代传播》2011年第6期。

③④⑤约翰·费斯克(John Fiske)著 许静译 《传播研究导论:过程与符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9~10页。

突发公共事件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方法

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一种不可预知性的,能够严重危害或者可能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一种大规模传染病疫情(鼠疫、霍乱、非典、禽流感)以及其他事件。以下就对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1.不可预知性

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可知,诸如禽流感等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一种对于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态蔓延的状况无法做出科学、合理的判断。虽然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探索更多未知领域,但是由于病菌的形成以及传播是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对于不同年龄、性别所产生的感染程度、病毒毒力都存在差异,尤其是在最初的传播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来的危害程度以及严重性很小,使得人们无法对传播范围、发展速度以及传播后的结果进行有效预判,因此也增加了禽流感等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以及严重性。如果一旦出现此类事件,则很容易造成人们精神上和心理上的恐慌。

2.危害性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之所以备受人们关注,主要原因就是其具有非常严重的危害性。以禽流感为例,最早出现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是在1997年的香港,据统计一共有12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且造成6人死亡,中国大陆开始发现人类感染禽流感病毒的时间是在2003年,而且此次的危害性极大,据统计一共有31人感染禽流感病毒,并且导致21人直接死亡,给社会公众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害。

3.社会性

社会性是区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于普通疾病的关键因素。以禽流感为例,这种主要由甲型流感病毒亚型(H5N1)引发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具有高致病性以及较强的传播能力,可以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形式以空气为媒介进行传播。因此一旦某个人携带禽流感病毒,就很有可能感染不特定的群体,如果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就很有可能引发一连串极为严重的社会效应。

二、应对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

由于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如有不可预知性、危害性、社会性性等特点,因此危害性极大,所以必选要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防止此类事件进一步的扩散,并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以下就以如何有效的应对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进行具体分析:

1.迅速控制事态

面对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主要领导作为此类事件的现场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具有能够迅速控制事态蔓延的能力。主要领导作为现场的总指挥一定要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当机立断,对于疫情发展的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并且能够及时的采取应对措施,并且将疫情的信息及时的公布于众,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给广大的人民群众以足够的信心,稳定整个局势并且控制疫情的蔓延趋势,使下一步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治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展开。

2.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

根据以往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我国颁布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使之成为全国各地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指导性文件。在此次颁布的条例中强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工作方针,并且系统的制定了疫病出现时的应急准备以及应急处理等内容,并且赋予了行政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置权,充分提高了处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效率。当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卫生、视频药品监管部门要严格履行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对于在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渎职、违规人员有了更为严格的惩处措施,增强有关执行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因此要想有效地应对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必须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

3.疫情控制信息的透明度

要想有效的遏制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类以及社会造成的后果以及影响,除了需要采取新进的医疗技术以外,还应该加大疫情控制信息的透明度。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领导部门具备较强的责任性和积极的工作态度,能够认识到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严重性以及危害性,不仅要将疫情控制信息的公开看作是自己的义务,更应该将其视为是必须履行的责任。如果不能够在第一时间,将疫情控制信息公布于众,就很有可能造成社会公众的恐慌,不利于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严重情况下还有可能造成社会动荡。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将有关禽流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控制信息进行公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可预见性以及高致病性,会给人类以及社会造成非常严重的而后果以及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应对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华.乌鲁木齐市流行性感冒预防控制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2008-10-01.

[2]于贞杰.公共卫生体系研究[J].山东大学,2007-04-16.

[3]张瑛.广东省医疗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调查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2007-05-01.

[4]陈艳.北京市朝阳区公众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与技能调查研究[J].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