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古希腊;和谐;适度;优美

【中图分类号】[B835]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协调一致"。结合现在的美学理论,一般将上述的审美形态定义为"优美"。古希腊文明发端于爱琴海,以优美为其主要特征,时至今日,魅力不减。那是人类文明的一场过往盛宴,如今的我们只能从那依旧美丽的石雕中,从沉默无语的长柱孤墙中,从依旧清澈的碧海蓝天中,窥见那场曾经的辉煌。

一、古希腊艺术特征形成的社会背景

1、社会历史

古希腊文明从公园前12世纪到公元前30年,历时约1200年。经历了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和古典时代,鼎盛于古典时代。其时正处于奴隶制的城邦国家,城邦国家要求公民具有健壮的体格和完美的心灵,希腊艺术中往往调和了典雅宁静的气质和阳刚有力的体魄活力,这种审美标准使希腊艺术产生了古代世界理想美的典范,和谐适度而不过分。

2、自然环境

希腊群岛位于美丽的地中海,湛蓝的天空,洁白的沙石,和煦的阳光并温暖的气候都是诸神赐予希腊人的礼物。这等美景之下,人们思想清澈,心胸放达。因此,希腊文明以及希腊文明之下的人类生活都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悠闲和光辉。这当然也潜移默化了,如今著名的希腊文明和艺术。

3、哲学思想

优越的地理环境、繁荣的社会生活使古希腊的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现实与理想都处于一种和谐融洽的状态。于是,人们享受着神之宠儿的特权,有着足够的时间思考,理性的光芒就如爱琴海面的磷光,闪闪烁烁,灼灼其华。理性的哲学强调理想和法则,于是,和谐成为了古希腊的艺术特征。与古代中国不同,古希腊人并不需要面对很多贫瘠的土地和恶劣的环境。因此,他们对神只有崇敬而非谦卑,与神同在的思想从成了"人本主义",进而引发了古希腊人对自身形象的重视。

4、奴隶制的民主政治

古希腊是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城邦国家,这种国家制度在客观上大大削弱王权的力量,从而保护了平民,鼓励工商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推进了民主政治的繁荣。同时,这种制度也使古希腊宗教呈现出民主化的特点来。因此,古希腊艺术具备了民主、开放精神。在艺术风格上,朴素、简明、写实,逐渐形成一套成熟的古典主义思想。

二、古希腊艺术中"优美"的体现

18世纪德国艺术史家温克尔曼在评论古希腊艺术时说:"希腊艺术杰作的普遍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同是极富戏剧性的情景再现,巴洛克风格的《掠夺吕西普的女儿》浓墨重彩,人物动作充满动感,强烈的刺激着观者的视觉。于此同时,古希腊作品《拉奥孔》虽然也是充满了各种元素,可是人物的动作神情却并不狰狞。因为,在古希腊艺术家看来美是艺术家的最高法律,他们为了避免在表现痛苦时显示的丑态,有时往往完全回避激情或加以冲淡,以显示出"静穆的光辉"。

1、单纯的焦点

好比行赋,或字字矶珠落笔生花,或下笔生风快意洒然,但总有文眼主旨,否则那句句良言金玉便纠缠不清互相制肘,叫人无从把握了。

如古希腊的神庙建筑,与现今常见的房屋有很大不同,排列成行的圆柱取代了基本的窗户。可是,久久望之并不使人生厌。这是因为这些线条的组合并不是单调的笔直排列,它们与其他建筑构件一起完成了视觉的指向性。这些线条组合并不是正真的笔直,每一段阶梯,都有一点微微上掠的倾向,每一段都比领近那一段上扬少许。三角墙、屋脊、房边,都呈弧形,而每一条圆柱都有一点膨胀的外形,没有一条圆柱是正真垂直的,也没有任何两条圆柱,是正真等距的。

2、背景和前景间的透明关系

艺术品,都有其审美内涵和感性外观。成功的艺术又必须是能够为人所理解,使人产生共鸣的。因此,其审美对象所指向的内容和意蕴同它的感性外观必需相一致,前者对于后者不能显得深奥莫测,后者对前者也不能障蔽和模糊。

优美这一审美形态注重的是整体的和谐,背景和前景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对明朗的。古希腊的艺术家为美工作,其中并没有什么极为深刻的内涵。所以,人们在对客体进行观照时,感知觉对于对象感性外形的流连更甚于对其意蕴的参破。现在我们欣赏久远的古希腊艺术品时并不觉得陌生,也是因为如此。内涵和外形的一致使我们可以轻松的了解当时作者的心境目的,于是,我们可以再次品味它的感性外层,不用冥思苦想,从而保持一种始终如一的愉悦之情。

3、优美的普遍性和个别性

美之为物,莫衷一是,终口难调。以著名的断臂维纳斯而言,这个白石雕成的女子虽肢体不全,却极尽美丽之资,神态宛然动作闲适。维纳斯的面容总是娴静温柔,却也带着几分平易近人的熟悉,可以从中看到巴尔干半岛人种的特点。也正是这比例得当的计划,为她平添了几许永恒的魅力。那挺直的鼻梁,丰润的下颌,优美的唇角,吐气芬芳,每一条精心布置的衣纹,每一块隐隐绰绰的肌肉,真实而圣洁。千年前,她便是这样矗立于众人之前,不言不语,千年后,沧桑历尽,她还是这般,优雅动人落落大方。老去的是我们的血肉之躯,她却像是可以超脱红尘,从苍茫的过去一直等到的遥远的未来。

三、古希腊艺术的影响

最直接的影响莫过于古罗马。罗马在政治上击败了希腊,却在文化艺术上被希腊俘虏,他们掠夺并直接模仿了古希腊的作品。罗马人崇尚理性,因此他们的艺术品往往都带有明显的实用色彩。可是,至今我们无法将两者的艺术风格完全剥离,可以说,古罗马艺术就是古希腊艺术的延续。直至14世纪到15世纪,正值西欧和中欧国家的文艺复兴时期,其原义就是"在古典规范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的复兴"。文艺复兴时的艺术家们就是以恢复到希腊-罗马时期的风格为己任的,而这个"古典的规范"就是古希腊的艺术家们所推崇的优美法则。

其实,优美对人们的影响在心理层次。美之为美,不在希腊罗马的地域概念,不为古往今来的时空所限,而是人们与生俱来对于和谐适度感的爱好接受。现在,当然不能说如今艺术品的优美就是继承自古希腊的手段法则,可是,那远去背影和曾经的潇洒气度,永远值得现在人们珍惜追忆。

参考文献

[1] 万书元《艺术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2]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二版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本文在探讨希腊神话文学性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在各个方面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神话是关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远古人类用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和社会所作的拟人化的叙述和想象,是对于事物的起源、远古生物与神们的行为,以及他们和人类的关系的生动的叙述和记录。希腊神话则是古希腊人最初的意识活动的成果,是古希腊人关于神的故事英雄传说的总汇,它艺术地概括了他们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集中了他们的经验和理想。作为西方文学源头的希腊神话。表现出了难以估量的艺术性意义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学的星空。浸洗着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灵。

一、希腊神话的文学性特征

希腊神话作为一种初始性文学,有着独具的艺术魅力,在艺术表现、故事情节和审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学所无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腊艺术的前提是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这就是希腊艺术的题材。”

1、独具一格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表现的手法上,希腊神话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义元素,比如在奥林帕斯神系中,这些神的形象个性鲜明,甚至具有与人一样的爱、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们充满着善良友好,也充满着仇恨、容忍和斗争,这些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人间生活的共性。神话中所运用的夸张、想象、浪漫的艺术手法,将每个神都描绘成一个丰富而独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个残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罗米修斯是个反对专制、坚强不屈为人类谋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庄但是充满嫉妒心;阿伽门农勇猛十足但是刚愎自用;雅典娜则是个美丽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腊神话中的神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们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腊神话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贵族,他们爱享乐,很任性,嫉妒心、虚荣心和复仇心都很强,好争权夺利,甚至贪图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节

在故事情节上。希腊神话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这些故事包括了关于开天辟地、神的产生、神的谱系、人类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换代和神的日常活动甚至情感和伦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满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满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则充满了忍耐和退让,这些故事情节生动鲜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水平。动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将众神的巨大情感体验转变成栩栩如生的具体形象。

3、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在审美特征上,希腊人对美有着极大的热情,以美为重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热爱生活、追求艺术的美学观在神话文学中表露无疑。可以说,希腊神话兼具精神与物质、人与自然、世俗与神圣、感性与理性、幻想与现实的统一所实现的和谐之美。希腊神话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众神混乱、恐怖、凶暴、邪恶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庄严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希腊人不仅发现、孕育和创造了美,而且也创造了神。在希腊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腊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腊神话也因此而具备着独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境界,成为人类文化中最为值得珍视的遗产。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3篇

奥地利维伦多夫发现的大约3万年前的维纳斯雕像,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史前雕像之一。维纳斯丰硕的身体上生长着硕大而丰满的,宽大的臀部,圆润而饱满的腹部。原始人将四肢处理得非常短小,五官模糊,这样就更加突出了母性特征。变形、局部夸张和对比的表现使雕像的主题意味和功能指向非常明确。

原始社会女人能生育的事实满足了原始人对种群繁衍和壮大的渴求。但是他们解释不了人为什么能够再生人,以及母性个体所存在的生理差别。他们只好通过模仿具有最强生殖能力的母体形象,以此来感恩、敬畏自然和神灵的力量。“原始人在对女性形体的刻画中,生动地再现了原始人对生命的渴望,以及他们对生命的崇拜、疑惑、希冀、祈求,洋溢着极其强烈的生命激情。”①体现着对生命的渴望、对有生殖能力的母性的崇拜。这仅仅是停留在物的图腾崇拜,而非精神层面,更多地接近巫术。出现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体雕像既物化着人类祈求自身生命繁衍的生命意识,也凝聚着人类的自我关照与自我表现的精神,对生命存在的自我祈求与灵魂的呼唤。

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细致,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准确。人们从一个新的“美”的角度去观察和发现人体自身。崇尚“大美”的古希腊艺术时代诞生了。20世纪杰出的艺术史家英国人肯尼斯・克拉克在《艺术》一书中大量提及古希腊人对雕塑的狂热,并给出解释“表达了古希腊人对人的完整性的认识。”②古希腊艺术品中有相当多的裸像作品,并随着古希腊文明进步得到了充分发展。

在希腊式的美学价值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和谐提体,德谟克利特有句名言“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美的东西是整体的各个部分取得调和关系而产生的,而求得这种调和的美则直接来源于人体。古希腊人相信人体就是真、善、美的最好统一,体现了宇宙间所能发现的智慧和秩序,是一切美的本源。将数学的客观性质与美学的主观认识联系在一起,创造了理想的人体美,体现出古希腊人对人体的崇敬。他们相信完满的人体代表着完满的人格,完满人格的外在表现必然是完满的人体。人体作品是古希腊人表达宗教热情和爱的寄托。将神以人的形象特征展现出来,“膜拜他们是由于他们赋予生命之美而不是由于掌握死亡的权力。”③他们不断地追求人体的完美,并以人的裸像来表达神,将通过裸像所表达的对神的敬重之情延伸至精神领域,这是对人体的自信和信仰。希腊人体雕塑艺术因缺少和诱惑而显得虔诚、富有人文色彩。第一眼看到断臂的《米诺斯的维纳斯》感受到的是人体的高贵圣洁,而非肉体本身。人体艺术脱去尘俗而升华为圣洁之灵,没有污染,是纯粹的精神作品。它不仅仅是雕塑语言的杰作,更是精神品格的杰作,其中的内在思想性、美学观是希腊文化、历史乃至生活所造就的艺术精神。“无论是就姿势还是表情来说,希腊艺术杰作的一般优点在于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④

文艺复兴运动中,马萨乔、波提切利、文艺复兴三杰以及提香等艺术巨匠,都创作出过不朽的裸像艺术作品。裸像作品成为艺术家与传统约束思想相抗衡的手段,尽管裸像在文艺复兴运动中有充分的表现力,但文艺复兴运动只是借助了人体这种艺术表达形式,在目的与思想内涵方面已经和古希腊人体艺术大相径庭了。

波提切利、乔尔乔尼、提香都描绘过维纳斯的形象。威尼斯画家笔下的维纳斯更加充实、饱满且极富肉感,她的青春与美丽给人现世欢乐和感官享受。众多形象用无花果叶或者衣物遮挡住了身体的敏感部位,表现了因而产生的羞愧感。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姿势慵懒,带着珍珠耳环,精美的发饰、戒指盒手镯将毫无神情但却略带和期盼的眼神投向画外,表现出她对世俗生活的强烈欲望。作品在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性性方面有着越来越强的自我意识,作者的审美高度从对神的崇拜、敬仰变成了世俗的审美趣味。从对女神的精神美的歌颂变成了对身体的欣赏。文艺复兴的人体形象中,融入了更多的作者个人情感。但是已经缺少激情和自信。人体而引发的羞愧感说明裸像并非如古希腊般“对于人的完整性认识”而是夹杂着欲望和诱惑的成分。正如肯尼斯・克拉克评价米开朗琪罗的裸像成就时提到的,“他将裸像由一个表达理想的途径变成了表达感情的途径,将它由生存世界变成了生成世界。”

人类思想已经得到解放,艺术中的裸像形象都深深打上了作者的个性烙印。享乐主义取代了对宗教彼岸的追求。在雷诺阿的作品中,只是作者表现光线与色彩关系的一个载体。塞尚则是借用的形象表现画面的内在构成形式。人性彻底解放的20世纪,以毕加索、马蒂斯为代表的艺术大师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将形象与传统观念彻底决裂,女性人体越来越娱乐化,甚至成为装饰。裸像艺术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艺术中人体信仰已经不复存在,人已经变得肤浅,甚至已经完全不能理解古希腊人对裸像顶礼膜拜的激情。人的意识成为人体创作的追求。人体已经离我们的身体越来越远,人体艺术已经流于表面,肤浅化,甚至有些是的沉迷与享受。但是也有一部分艺术家在观念、手法、原则和精神方面彻底颠覆了传统审美观,将人体艺术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体艺术向着纯粹的艺术形式发展“为艺术而艺术”。丰富了人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开创了新的审美思想,为人体艺术发展开了新途径。

裸像并非简单地剥光了衣服,而是一种自我呈现的方式。从严严实实的衣服和沉重的道德约束中解放出来是对人自身的肯定和人文关怀,是内在精神的外在表现。

注释:

①孙振华.生命・神o・时空[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90:11.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古希腊;中庸;宗白华;美学散步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道德规范,是人类精神觉醒中最早领悟到的哲理之一。中国和古希腊,这两个文明古国,在哲学思想方面有很多共通之处,比如说中庸思想在古希腊精神中也有十分宽泛的表现,并且在亚里士多德时期发展成为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对希腊哲学家艺术理论的中庸思想和净化作用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这对于研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庸精神、比较古希腊的中庸精神与中国传统的中庸之道,以及将其运用于实践当中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

一、“中庸之美”是宇宙和人生的和谐与秩序

古希腊人民非常崇尚“中庸之美”,他们把“中庸”作为神谕篆刻在全希腊人民崇敬仰拜的核心──特尔斐神庙上,以达成自身“止于至善”的道德目标。当时古希腊所处的是奴隶主阶级统治的社会,亚里士多德在ι缁嶂贫冉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宇宙和人生美的基础是“执中”、“中庸”,这是内心对反抗社会阶级压迫呼唤的声音,在那个时期是极为罕见的,即便是在中国,也几乎没有人能对奴隶主阶级提出质疑。中庸思想融进了古希腊人民的生活之中,在音乐、舞蹈、戏剧、美术、雕塑、建筑等方面,甚至在政治演说中,都把中庸作为坚持真理和正义的美德标准。

宗白华先生在解释亚里士多德的“执中”时讲到:“中庸之道并不是庸俗一流,并不是依违两可、苟且的折中。”[1]可见,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思想和中国的中庸之道最基本的契合点就是:位于中间,不离两边,不走极端,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宗白华先生在《中庸与净化》一文中提到,“实现他的人格,则当以宇宙为模范,求生活中的秩序与和谐。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那么,为什么“和谐与秩序是宇宙的美、也是人生美的基础”呢?这就要提及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正义与社会秩序和和谐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公正自身是一种完全的德性,它不是未加划分的,而是对待他人的。正因为如此,在各种德性中,人们认为公正是最主要的。”如果社会充满了正义与公正,那么社会的秩序就将稳定,也必然实现和谐社会。这也是宇宙运行的规律所在,大及宇宙,小及国家、社会、人生更是如此。个人人生的和谐与秩序,体现在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物制宜,因循宇宙规律。如果每个人都能按照自我秩序达成和谐,那么社会国家的和谐是自然而然的结果。这种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崇尚的不偏不倚的毅力、综合的意志不谋而合。

二、中庸在古希腊崇尚的人格中的体现

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庸是‘善的极峰’。”很多人会有疑问:中庸和极峰相互矛盾。但我的理解中,人类的善是需要登峰造极的,《大学》中开篇便是教导人要止于至善,“至善”也就是“善的极峰”,而中庸即是这“至善”,不是善与恶的中间物。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就是美德。具体来说,他认为“德性处理情感和行动,处理得过度是错,处理得不及,要被谴责,惟有适中是对,并被称赞──那么,德性就必定是一种志在求适中的中道。”[2]“同时,我们必须注意,过度与不及,均足以败坏德性惟有适度可以产生、增进、保持体力和健康,节制、勇敢及其他的道性,也正是这样。”[3]在他看来,“适度则是美德的特征。”[4]

这里可以以亚里士多德提到的勇敢为例。勇敢是美德,也是中庸的表现,是狂暴与怯弱的折中。偏向狂暴则会导致鲁莽和残酷,太过怯弱则会引起退缩和恐惧,所以勇敢是古希腊人非常崇尚的品格。

希腊人崇尚的人格是在最强盛时期中最美的人格。不似人类历史进化和世界文明演进过程中反复地、受阻地、艰难地前行,也不似“戏本中的主角滚在生活的漩涡里”,希腊戏本中的主角是在伟大的时期中,明知一切,不矜不惧,为生与死而奋斗过。这种丰满的人生,不是激进,而是态度安详了然应对,超然生死。宗白华以“刚健清明”形容这种美的人格,他说,“在和谐的秩序里面是极度的紧张,回旋着力量,满而不溢。”[5]对比中国古代魏晋人格,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宗先生认为,他们的行为体现的是“超然生死祸福之外”的人生态度,也是不滞于物、自由的人格谨慎,还是晋宋时代人们的唯美的人生观。这种洒脱的情怀,不执着也不轻视,正是中庸人格的体现。

伊迪丝・汉密尔顿说过:“希腊所取得的全部成就都打上了这种平衡的烙印。”明白地说清楚了希腊人崇尚的中庸之道对古希腊文明发展的巨大作用。这种中庸人格的追求在古希腊的诗歌、建筑、雕像、神话中有很多体现。许多学者研究《荷马史诗》发现,正是从荷马社会开始,中庸观念开始出现,房屋的建筑从原来的单一房间向多房间过渡,男人更多的与房子比较明亮、开放的地方联系起来。古希腊人追求平衡,包括人类与大自然的平衡、权利的平衡、人的个性和特长的谐和发展等等;他们追求适度,包括思想自由的适度、有节制的生活、对环境的保护和对权利的适度。反过来,他们所信奉的人格中的中庸精神又制约着希腊城邦文明与城邦公民生活,正所谓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

综上所述,宗白华先生对西方美学思想造诣颇深,尤其是对希腊哲学家的艺术理论有着非常深刻独特的见解。他的风格和笔调也蕴藏着中庸之道,不偏不倚,风神萧朗,如果说美是调解矛盾以超入和谐,那么宗白华先生对美学的分析同样也是一门美学,对于人们的情感具有“净化”作用,养成个性的和谐,促成社会的和谐。

注释:

[1]宗白华撰《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99页。

[2]周辅成撰《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97页。

[3]周辅成撰《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95页。

[4]周辅成撰《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297页。

[5]宗白华撰《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0页。

参考文献:

[1]宗白华. 美学散步[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周辅成. 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3]晏绍祥. 荷马社会研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

[4]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5]史家亮. 论古希腊的中庸精神[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1):91-94.

[6]林柔香.试论宗白华《美学散步》中的庄子阐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06):148-149.

古希腊文学的艺术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字:西方;翻译史;评介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5-0070-01

一、西方翻译活动的发展脉络

翻译活动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间出现过6次,这里作者把它们划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肇始阶段。从广义上讲,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打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第二阶段:宗教翻译的大量涌现。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次出现在罗马帝国后期。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而基督教教会十分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 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这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第三阶段:宗教交流促进翻译活动发展向前。第三次出现在11-12世纪。此时,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西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持续了近一百年。第四阶段:欧洲翻译发展的高峰时期――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文艺复兴,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翻译活动的,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第五阶段:翻译活动继续向前发展。从17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二、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著名哲学家西赛罗(Cicero)。公元前55年,他首次提出整体意义应重于单个词的意义,并指出了修辞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从西赛罗之后,西方翻译界便围绕着相关问题不断地发展完善起来。公元400年基督教学者圣・哲罗姆(St.Jerome)也曾发表过重要的翻译理论论文,提出了“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的观点。1530年马丁・路德(Luther)提出了必须采用民众语言使译文通俗自然的重要观点。文艺复兴时期,但丁提出了“文学不可译”论;多雷提出了所谓“翻译五原则”,即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必须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取通俗形式和讲究译作风格。17-19世纪,巴托、德莱顿和泰特勒(Tytler) 等理论家也先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而其中最著名、对中国和世界译界影响最大的要数泰特勒。1790年,英国的泰特勒发表了世界翻译史上影响深远的专著《论翻译的原则》。在这部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翻译三原则,即:“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作相同;译文应和原文同样流畅自然”。他认为好的翻译应该“能够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使译入语国家的人能够清楚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就像原语国家的人所领悟和感受的一样。”90年代至今,西方翻译理论界主要有六大流派,他们分别是“多元系统”学派、“描写”或“常规”学派、文化学派、“综合”学派、“解构”学派或译者中心学派以及“后殖民主义”学派或政治学派。“多元系统”学派(Polysystem School)的主要代表人物包括霍姆斯、巴斯奈特、勒菲维尔(比)等荷兰、比利时“低地国家”以及以色列的埃文-佐哈尔和图里。这一学派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其中“多元系统”指的是社会中各种相关的系统――文学和非文学的――组成的网络。

相关期刊更多

世界电影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电影家协会

新疆有色金属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新疆有色金属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陶瓷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