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政政策规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任何一个国家都未能幸免。本次经济危机让我们看到,世界经济与国内经济紧密相连,世界主要经济大国经济出现重大波动,其危害都会波及到其他国家。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埋下了不稳定因素,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型城市数量增加了两倍多,占建制市数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目前,一批中小型城市创造的GDP已达数百亿,创造的财政税收已达数十亿。中小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我国城市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环节。中小型城市经济的良好发展状况是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和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的前提下,如何选择最优的财政政策规则,保证我国中小型城市经济平稳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J城市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全市土地面积约5256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约422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约72.84平方公里,2008年全市人口约156.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约62.64万人。国民生产总值约321.98亿元。J城市的主要产业包括化工、陶瓷汽车、旅游、农业等,且已被国务院确定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该城市的发展现状,在我国中部中小型城市中很具有代表性。本文将以J城市为例,分析不确定经济环境下我国中部地区欠发达中小型城市最优财政政策规则选择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二、经济理论中不确定性的概述
经济理论中的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经济主体对于未来的经济状况(尤其是收益和损失)的分布范围和状态不能确知。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在经济理论中,对不确定性的分析和认识是各经济学学科的基本内容之一。根据不确定性的性质,可以分为主观的不确定性和客观的不确定性。根据经济行为主体的不确定性,又可以分为偏离完全理性假设行为的不确定性和由经济行为主体所处环境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经济理论的创始人凯恩斯认为在很多情况下我们对事物的未来状态是一无所知的,存在一定风险性。因而,通常也可以简单的认为“不确定性”的实质就是风险。“不确定性”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既存风险”,如银行坏账、通货紧缩、不适宜的财政与货币政策等。二是“突发危机”,如重大政治与经济事件、地震、洪灾、疫病、等。三是“既存”与“突发”同时存在,相互转变,“既存风险”经过一定的量变积累后发生质变,则演化为“突发危机”。但两者也是有区别的,奈特和凯恩斯首先提出:“不确定性是无法知道未来会有什么变化,从而也无法知道其发生的概率。风险是指可以计算其概率的未来变化,指的是我们不仅知道会发生各种可能性结果,而且知道各种结果发生的概率”。它们无疑存在于社会经济和自然界等各领域,但我们这里仅仅讨论与人们的经济选择行为相关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经济行为所可能带来的变化。
处理不确定性和风险是经济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消除风险(或者说得到确定的结果)一直是人们努力实现的目标,社会通过构建各种组织与制度来力图做到这一点,如:政府通过选择最优化的财政政策规避经济风险。在经济学领域中,研究者一般通过研究人的经济行为来分析社会的经济现象,将人的行为过程描述为决策过程。这种经济决策的原则或方式是理性条件下的最优化选择。确定条件下的理性决策是很容易理解和说明的。但是,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应该如何决策,是我们需要更加重视的问题。决策者在不确定经济环境下对行动的选择,主要体现在通过合理的经济政策的选择,来消除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的风险。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及其不同地域而言,置身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复杂经济环境,甚至面对经济危机时,是否能采用有效的经济策略搭配来抵御本国经济大幅度动荡,并最终能够化险为夷,促使各地方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各种经济策略中,财政政策是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对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活动,实现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三、J城市近几年宏观经济现状及财政政策的实证分析
最近几年,由于受到国内外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重大事件的影响,中国经济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特别是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尽管经过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世界经济整体向着平稳方向发展,但是未来的中国经济,仍然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制定最优的财政政策能够帮助我国中小型城市抵御由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此外,中国中小型城市在城市化、产业转移、人口转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正在进行产业升级,部分粗放型、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很可能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该地区中小型城市在这个历史时期必须抓住历史机遇,努力接受和消化这些由于产业转移带来的投资,并保证其能够持续和谐发展。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当前这种不确定的经济环境下,良好的财政政策选择,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J城市就是上述中小型城市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本文将对该市的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进行分析,探讨类似中小型城市在不确定经济环境下,如何选择最优的财政政策来规避风险,获得稳步发展。
(注:数据资料来源于J城市统计局)
根据上述资料,本文按照OLS回归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如下:
Y=1.67G+0.041XM+1.7I+05C (公式1)
通过模型发现,在J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构成中,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支出的相关性最大,而进出口总值的相关性最小。其中财政支出与生产总值的相关性为1.67,即增加1单位财政支出,会增加1.67单位生产总值,而由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情况主要与财政政策的方向,如果是宽松的财政政策,则固定资产投资会增加,从而带动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加,而如果是实施紧缩的财政政策,则固定资产投资会相应减少,从而降低地区生产总值。由于J城市的城市特点,企业较少,外贸企业更是少之又少,因而进出口总额相对来讲较低,对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的力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记。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07年3季度金融危机爆发后,地方政府虽然响应了国家实施积极宏观政策的方案,但是政策的力度不明显。其中,危机爆发后,可以看到,财政支出并没有明显的增加,说明政府在实施财政政策的力度是不足的,当然这和地区的财政收入也有一定的相关性。而固定资产投资在积极财政政策方案的刺激下有小幅增长,但是幅度依然不明显,由于这两大主要支出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没有明显的增长,因而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是明显低于国家目标。因此为了实现国家今年保八的GDP增长目标,地方政府还需加大财政政策的力度,继续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支出,鼓励企业加大投资,从而才能带动地方经济走出危机,增加城市就业率和地方生产总值。
通过表1、表2的数据,根据0LS-多线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
LM曲线方程:R=0.005+0.009417T-0.081614XM-0.005439I+0.102919C-0.012829Y(公式3)
IS曲线方程:
R=0.002232Y-0.021002M(公式4)
通过公式,可以发现J城市的投资弹性系数较小,即利率的变化对投资的影响不大。因而IS曲线较为平缓。而货币需求的弹性系数则更小,因而LM曲线表现的更为平缓。通过对数据分析,可以画出上述图1,由于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因而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J城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只带来了一定改善。
四、结论
通过对J城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该市在2007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过程中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外部经济动荡的影响相对较小。这表明此类城市经济发展相对保守和封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外部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但是这在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此类城市与外界,特别是国外经济的联系比较少,说明其经济发展情况相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要滞后很多。在J城市的财政支出方面,近年持续增加的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是其中的重点。这表明该市比较重视社会保障与就业工作,但是也反映出此类中小城市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可能存在持续上升的趋势,这对地方财政是一种压力,也关系到地方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地方政府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
对于类似于J城市这样的内地中小型城市,要解决上述问题,在财政政策的搭配选择方面,应该借助不确定性的外部经济环境带来的政策优惠,合理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和适度扩张货币政策的搭配,更好更快的发展自身经济。在财政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关注:首先,在保持中长期财政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根据短期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和波动,应对不确定环境下的不同经济问题,相机抉择最优化的政策。其次,增强财政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调节货币流向,保持信贷投放增长、优化结构、抓住重点、合理使用。第三,相机调整,不断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引导,完成产业结构优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进程,保证经济持续增长和财政收支平衡。第四,关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民生问题。平抑房价,积极进行短期良性的物价干预。保证地方充分就业。
其中保持稳定持续的中长期财政货币政策是宏观指导思想;相机抉择的灵活财政货币措施是现实调节手段;经济总量稳定较快增长和经济结构转型是主要目标;解决民生问题,建设和谐社会是根本宗旨。为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完成经济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发展。在具体财政货币政策选择时应该按照“远近协调、规划合理、重点突出、特色明显”的原则。主要涉及到以下措施:
(一) 增加财政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在现有条件下,努力争取上级财政部门的投入和支持,同时充分发挥既有财政资金作用,做强做大重要企业,壮大支柱产业,扶持重大项目。通过财政贴息、结构性减税、创新能力建设等,促进有利于城市软实力提升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投资-消费-出口的联动机制,健全出口退税制度,帮助企业节本增效,提高产品品质,建立行业规范和拓宽产品出口渠道;注重知识积累与高端人力资本的引进。
(二) 调整投资结构,突出投资重点、规范投资行为
要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就必须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减少盲目无效投资,优化政府投融资运作,防范潜在的财政金融风险,建立合理的项目评估指标体系。进行自身资源的最大化挖掘和产业的自主创新、增强经济增长活力和动力,选择合适的投资项目,形成驱动经济增长的新的动力源泉,提高经济潜在增长能力和水平,为新一轮经济发展提供坚实平台。
注重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完善产业链条,加大投资健全产业链中的欠缺薄弱环节,做大做强具有地方特色、带动力强的行业;在特色产业建设过程中,引进高新技术和相关专业人才,促进高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品、成规模生产产品的投资,实现产业结构的现代化和高端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科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升旅游、金融等服务业在经济中的比重,优化投资理念、调整投资结构、实行投资准入等,在生产、流通和消费循环中导入“两型”观,提倡绿色投资、文明消费。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刺激环保投资,改变资源消耗型生产模式。减少土地浪费,加强土地管理,根据供求需要进行土地规划,防止房地产过度开发造成经济泡沫。
(三)推进民生工程全面实施,保证城乡共同发展
针对各项民生政策的要求,做好所需负担资金的测算,优先将这部分资金足额列入预算。切实从扩大就业、提高养老金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强医疗保障、积极发展教育文化事业、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增加廉租房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可持续的社会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化的再分配调节,实现收入财富分配的相对公正,保证城乡之间的经济更为均衡地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中的显著差异。促进城乡消费水平的同步提高。推进扶贫开发、家电下乡,改善农村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1] “J城市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市级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J城市日报》,2009.3.11。
[2] “关于J城市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J城市日报》,2009.3.9。
[3] 江晓薇: “宏观经济运行中的财政政策”,《经济研究》[J],1996(10)
[4] 戴园晨:“'投资乘数失灵'带来的困惑与思索”,《经济研究》[J],1999(8)
[5]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寻求更有效的财政政策――中国宏观经济分析”,《经济研究》[J],2003(3)。
[6] 刘溶沧,马栓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 《经济研究》[J],2001(2)。
[7] 胡琨,陈伟珂:“中国财政政策有效性实证研究”,《中国软科学》[J],2004(5)。
[8] 从树海:《财政支出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9] 何乘材:“积极财政政策的回顾与评价” ,《经济研究参考》,2003(81)。
[10] Feldstein.M:“Social Security,Induced Retirement and Aggregate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al of Political Economy,(82):905-926,1974.
[11] Feldstein,Martin.S: “Distributional Equity and the Optimal Structure of Public Price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2, No. 1/2, pp. 32-36,1972.
关键词 欧元区 财政政策 协调模式 财政约束
在一个拥有独立的国家里,当受到某种外部冲击时,中央银行可以通过降低利率或汇率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同时,政府也可以利用转移支付和减税等财政政策来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以减轻冲击造成的失业率上升和收入下降的负面影响。然而在欧洲货币联盟内部,应对非对称冲击的主要手段就只有财政政策协调了,即独立财政政策的趋同化,因此协调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欧盟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一、财政政策成功协调共同的政策目标及信誉保证
在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联盟(EMU)发展中,存在统一货币政策与多个分散的财政政策相搭配的矛盾,使财政政策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政策协调主要强调各国政策之间适当的调整,在宏观领域涉及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运作。这就使得政策协调成功与否,不仅涉及各国经济目标的差异程度,而且也与经济的预测、预算周期等因素密切相关。财政政策的协调与货币政策相比更为重要。为了使EMU下各国财政政策协调取得成功,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各国政府有共同的协调意愿及共同可靠的经济预测与分析
为使协调财政顺利实现,区内各成员国首先必须有协调的意愿,这才有可能使各国政策制订者坐在一起进行谈判,否则协调无从谈起。这种协调意愿的产生,一方面在于协调能够给参与国带来利益,另一方面必须基于对未来经济状况有共同的经济预测和分析。
财政政策协调的产生,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首先根据本国经济状况提出协调的意向,经过谈判达成一致。而且,由于政策时滞,财政政策协调具体产生效果的时间至少在6个月甚至12个月之后。为了切实保重财政政策协调的效果,必须在进行财政政策协调时,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有一个可靠的预测。在这个预测的基础上,政策制订者确定具体的协调手段和方式,弥补财政政策时滞效应较大的缺点,这也是财政政策协调与货币政策协调的不同点。货币政策调整相对比较方便,对经济产生影响的传导速度比较快,财政政策则不然。当然,对未来的经济状况有一个可靠的预测,与各国进行预测时依赖的经济模型有关。如果各国政府对经济模型的选择不同,其预测结果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辨别经济模型的适合与否是十分必要的。否则势必会影响各国政府协调的愿望及对协调方式的选择,所以政府决策依靠的模型是未来预测的结果对财政政策协调成功与否有很大的影响。
(二)财政政策目标的趋同性
众所周知,一国的经济政策目标是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但各国政策目标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一般根据本国的经济状况,会对这四个目标进行排序,因为这四个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此,政策目标上的协调包括两方面,即国家之上的政策目标协调,对于欧盟来说,各国必须在超国家层次,也就是各国必须在超国家层次对政策目标达到共识。首先要保证欧元的稳定,在这个共同的目标前提下,才有可能实现财政政策协调。此外,国家之间的政策目标要协调一致。欧洲一体化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其间经济政策的协调从行业协调深化到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使各国有更高程度的趋同。目前,欧元区各国经济目标大大接近,但由于历史、文化及经济结构的差异,使各国政府的目标偏好仍然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也会导致在协调谈判过程中出现冗长未果的现象。所以,有必要进行各种改革来使本国经济状况与其他国家更加接近,这样国内政策目标就易于一致,财政政策的协调也就易于达成。
(三)财政政策协调中各国的信誉是重要保证
在经济政策协调中,信誉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可以保证协议始终贯彻执行,达到协调的目标,为下次各国政府之间的协调奠定基础。这种信誉的保证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各国政府在协定的执行过程中遵守诺言,就可以达到帕累托效率,否则,如果一方违约而另一方以回到纳什均衡点来威胁,将使对方损失惨重。这就对参与国家有一种潜在的约束。
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协调之所以能够不断深化,主要在于各国政府在多次合作中已经拥有了很强的信誉积累。虽然在一些政策协调的谈判中,可能由于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使协调颇费周折,但一旦签订了协议,彼此就能信守,不会出现违约、失信的现象。共同农业政策的协调成功就是很好的例证。欧洲货币体系等协定都是制订后被坚决执行,若出现经济危机,就对体系进行调整。所以,信誉为协调的深化提供了保证。很显然,在EMU机制下,财政政策协调的成功也有赖于信誉的保证。信誉可以使欧洲中央银行保持较高的独立性,使货币政策保持动态的一致性,使私人预期具有理性,工资物价比较稳定,这就有利于财政政策协调时采取的一些措施更加有效,而且也增加了对未来经济预测可靠性的程度。所以,信誉是协调协调成功的重要保证。
二、协调的可能性分析
欧元区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已经经历了一段时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的不断深入,需要在欧元区范围内采取共同的财政政策,并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同时协调各国的财政政策。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调乃欧元区的必然趋势。
(一)集中财政政策协调可能性分析
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成员国越多,集中政策协调的难度会越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现代国家调控宏观经济发展的两个主要工具,两者往往需要相互配合,才能发挥作用。
随着经济与货币联盟建设的不断深入,欧元区内,以价格稳定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由独立的欧洲中央银行执行,需要一种相对集中的财政协调机制来应对不对称冲击。但现实情况却是,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部门,财政政策基本分散在成员国国内。财政领先下的斯塔尔伯格均衡是不大可能实现的,中央银行也不会对单一财政主体的行为进行反应,且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欧元区各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进一步的政策协调可谓难上加难,建立一种相对集中的协调机制比较困难;在欧洲货币联盟的设计上,《马约》也没有对集中财政做出任何制度安排,而欧盟财政预算仅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1.27%,离真正统一财政政策的目标还相去甚远。因此建立集中的财政政策协调将非常的困难。
(二)分散的财政政策协调可能性分析
在经货联盟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统一货币政策与多个分散的财政政策相搭配的矛盾,这使各成员国之间的财政政策协调显得尤为重要。欧元区各成员国间实施财政协调,就是运用财政政策对本国国民经济施加影响,以实现特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欧元区成员国之间实现财政协调成功与否的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经济目标的差异程度、经济预测、预算周期等因素。
(三)共同的协调意愿
欧元区内各国首先必须有协调的意愿,才有可能进行谈判。否则协调无从谈起。欧元区各个参与国的基本经济情况并不一样,经济周期也不尽相同,对未来经济状况的预测肯定也不一致。各成员国加入欧元区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因此,各成员国在财政协调过程中,收益的不均衡成为一个突出障碍。只有认识到协调能够给参与国带来利益,对未来经济状况有共同可靠的经济预测时,协调意愿才可能产生。
三、财政政策协调路径的探讨
(一)短期财政约束
由于欧元区分散的财政制度与统一的货币制度并不匹配,也远非最佳的制度选择,但成员国财政趋同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加强财政约束以替代相对集中的财政政策协调对确保欧洲央行单一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以及最终实现欧元区内物价稳定的首要目标却是十分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加强财政约束有要求成员国严格恪守欧元区的相关财政纪律之意外,还有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正财政约束或财政规则,加强财政规则与现实的适应性之意。通过实施财政约束,最终促使欧元区各国财政结构趋同,为在欧元区内实现统一的财政政策,建立统一的财政体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在欧元区成功推行财政约束,有几点是不可忽视的:
1.把握好财政约束的弹性,保持好平衡
既不能采取过于宽松的财政规则,导致欧元区的成员国恣意使用财政政策,使约束形同虚设。也不能实施有悖于现实的、过于严苛的财政规则,致使成员国大范围触及规则的警戒线。
欧元区内应设立专门独立的委员会,客观评判财政约束的适应性,在不影响财政约束稳定性的情形下,根据实情进行相应修改。这是保持财政约束弹性的一个良方。一旦财政规则被确定下来,那就用铁的纪律来保障其实施。随意地破坏财政纪律,会导致欧元区信誉下降,不利于各成员国的财政趋同,还会降低公众对货币联盟的信心。
2.将“赤字许可证”引入《稳定与增长公约》,正向激励财政约束
根据科斯定理,只要产权界定明确,行为人之间的交易就能导致外部效应的有效配置。也就是说,如果产权界定明确,各种机制能允许人们进行适当的谈判的话,那么人们就能以他们交换生产和消费一般商品的权利的方式,交换他们产生外部效应的权利。如果在财政约束当中引入“可转让的赤字许可证”,每一个成员国都分配到了数量相当的若干财政赤字许可证,这些许可证可以自由转让。如果某一成员国的赤字超过了它所分配到的赤字配额,那么它必须购买额外的赤字许可证。这与《稳定与增长公约》中的规定有所不同,超过财政赤字限额的额外支出不是固定的,也就是罚金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市场决定的。如果其他成员国拥有足够的许可证,其价格就会很低廉,若是没有足够的许可证,其价格就会很昂贵。当许可证价格低廉时,一个成员国受到非对称冲击时,它可以只花相当低的成本运用财政政策抵消冲击的影响。不突破财政赤字规定的国家也可以为其稳健的行为得到回报,因为成员国可将用不上的许可证卖掉。
(二) 长期协调路径
从长期来看,欧元区必将出现单一财政体制的格局。不仅财政当局间要进行必要的协调,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要进行相应的协调,建立相对集中的财政政策体系,这样才会提高整个货币联盟的福利水平。目前欧元区各成员国经济情况的许多差异决定了财政协调一体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欧元区的财政协调向更高层次迈进应遵循持续渐进的原则:先从总量进行控制,在结构上容许各国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调节,逐渐过渡到对各成员国的总体财政政策予以控制和指导;先从加强各国财政政策协调入手,逐步过渡到财政一体化。
从加强各成员国财政政策协调开始,积极建立各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协调机制,以切实保证财政政策协调的效果:在进行财政政策协调时,对未来的经济状况要有一个可靠的预测,政策制订者根据预测来确定各国具体的协调手段及方式,弥补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进行各种改革促使国家间政策目标的一致,保证各成员国之间财政政策协调的成功。
在向更高层次的财政政策协调递进时要注意:在欧元区范围内采取联合行动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同时,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要给予相应的配合;当欧洲中央银行的利率处于很低的水平,货币政策面临失效的情况下,需要在欧元区,乃至欧盟范围内采取联合行动,促进经济增长;出现经济衰退,物价上升时,共同财政政策需配合货币政策稳定物价;经济出现过热时,为避免利率急剧上升,在欧元区范围内共同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在一部分国家经济过热和财政大量赢余的同时,另有部分国家可能出现经济衰退和严重财政赤字,为防止经济过热国家实行顺周期财政政策,也需要在欧元区内进行政策协调。争取在欧元区率先实现统一的财政政策,通过财政转移,重新配置资源,帮助成员国吸收不对称冲击的影响,从而缩小成员国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三、财政政策协调可供选择的模式
(一)财政联邦制是较为理想的政府组织形式
分散化的财政决策体系必将导致公共产品生产数量的不足分散化的决策体系下,每个地区在进行边际单位的公共产品生产决策时,往往仅仅考虑区内居民将从这一边际单位产品中获得收益如何,而不考虑这种公共产品编辑单位增加的整体社会收益。这就是说,欧盟的个体成员都有一种在尚未达到帕累托最优之前停止公共产品生产的动机。因此分散化的决策体系必将导致公共产品生产数量的不足。相对而言,在统一的财政政策体系下,公共决策者追求区内全体居民的福利最大化,整体区域内公共产品的边际价值就会得以实现。然而,分散化的财政也有其自身优点:可以实现公共产品多样性。地方政府可以针对本地区居民公共产品消费的特殊提供相应的地区性公共产品,以此适应各个地区居民的消费偏好。公共产品生产者的多样性还能够形成公共产品生产的创新动力和竞争压力,提供更大的技术进步的可能性,驱使生产者采取最有效率的生产方式。
因此,统一的中央财政与分散化的地方财政两种方式都有着各自显著的优点与不足,从财政联邦制和次中央政府,中央政府旅行稳定经济,实现最适收入再分配及提供特定公共产品的三大基础职能,次中央政府提供满足各自管辖区居民偏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避免了公共产品消费方面的福利损失和技术浪费。所以,联邦财政制度从经济层面上来看,是理想的组织形式。
(二)统一管理与分散自主相结合财政体系
在财政政策协调的实际操作中,采取财政纪律、财政自治与财政合作相均衡的财政模式不失为一种基本思路,其中:财政纪律的核心是保持公共部门预算赤字及公债水平在长期内处于一种可持续的水平,以免对联盟整体的货币目标造成负面影响;财政自治是为了各国应付可能的非对称冲击,缓解因这种冲击造成的失业并进行经济与国民收入结构性调整预留必要的政策工具;财政合作则是统一大市场建设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在更广阔的领域为各成员国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此外,区域成员国之间、成员国与超国家机构之间必须畅通沟通渠道,运用正式和非正式方式多方位保证成员国的财政当局和央行保持紧密的联系,特别是注重为成员国财政部门了解区域货币政策搭建一个多层次、高效的沟通平台。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采取的是一种史无前例的宏观经济政策结构,即中央集权的货币政策和分权的财政政策。经济上的趋同使得执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权的财政政策成为了可能。因此,在区域层面上应形成统一的财政规则,确保区域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性,在制度设计上体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和。
(三)财政的一体化模式
在这种财政协调形式下,各成员国财政政策目标的制定和手段的管理,都是财政一体化所形成的财政共同体当局的事物,并要求各成员国统一财政制度,表现为一种超国家的财政干预。这种方式很显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有效地对付非对称冲击,而且可以与货币政策协调搭配,实现欧盟的经济目标,消除单一货币政策与12种分散财政政策协调不一致的矛盾。这种方式是最佳的选择。但如果变为现实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一方面由于欧盟仅仅实现了经济一体化,还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国家仍然存在,民族利益与整体利益冲突的矛盾依然存在,为了维护本国利益,各国必须拥有一定的,否则国家名存实亡。而且,就目前从国际经济秩序及谱盟本身的发展状况来看,实现财政一体化无异于纸上谈兵。另一方面,如果实现财政一体化,就必须在欧盟内部效仿美国的财政联邦制,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最优分工,既实现了财政效率,又兼顾了社会的公平。而目前在一个12国的欧元区内,建立如此复杂、完备的一套财政体制,并非易事。不仅需要做大量的工作,还要使各国从政府官员到社会民众在心理上完全认可这套制度,所以,财政一体化模式从经济效果角度也许是最有的选择,但实践中实施起来则有些难度。
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推进,欧元区各国财政政策在配合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必然走向规范化、对称化,单一的货币政策和逐步统一的财政政策所产生的溢出效应将会继续带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由货币政策的统一到共同财政政策,这是欧盟国家和欧元区市场深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欧元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成新轩:《欧盟经济政策协调制度的变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0月。
傅丽:欧元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分析,《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3年04期。
范宏伟 、迈夫 :析欧盟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博弈,《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02期。
黄立新:欧元与欧盟的财政政策协调,《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
李平、佟家栋:《欧洲联盟的财政货币政策》,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年。
邱兆祥:《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路径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
祝宝良:《欧盟经济概况》,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10月。
Report on the European Economy 2003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dvisory Group (EEAG), CESifo Institute, 2002.
摘要:1998年我国开始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风险也逐渐凸现出来。在发挥积极财政政策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有效地防范财政政策的风险:一是在积极财政政策目标上要从片面追求年度经济增长转移到确保国民经济可持续上来;二是对财政政策工具的运用必须注意协调配合,同时要注意财政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及经济制度的密切配合,并处理好财政政策与市场机制作用的关系。
一、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深层次原因分析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严重打击和损害了亚洲各国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也造成了严重的外部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采取了对内启动内需、对外扩大出口的宏观政策组合,消除外部冲击可能带来的各种连锁反应,积极财政政策是其中最重要并且最有效的政策手段之一。
但是,从当时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看,这些政策的出台还有着更深层次的背景。首先,我国宏观经济的态势已由供给短缺转化为生产的全面过剩;由通胀转变为通缩。其次。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已由实现传统的工业化转换为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双重目标;由追求以人均GDP增长为主要标志的经济增长转变到追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由强调效率优先的市场化改革转变为同样重视社会保障和公平。再次,我国已经进入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重视法治和规则,提升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改善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是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客观上就要求我国的财政体制和收支结构进行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和更有效率的改革,以实现经济体制和增长方式的转变。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简单看作是一项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它更是一项结构性的财政政策。
二、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
积极财政政策首先是一项应急措施,是为了化解外部冲击,扩大内需和支持出口,确保经济增长的短期扩张性措施:但是,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从一开始,就不仅是一项短期扩张性措施,而是包括了更多和更重要的中长期内容;它不仅是一项总量政策,同时又是一项结构性政策。
(一)积极财政政策是扩张性政策和结构性政策的组合
在规范的经济理论中,有几点是既定的:一是给定了比较完善规范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结构和技术问题只在中长期才发生变化。在这些条件下,以解决总有效需求不足为目标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或减税等,来刺激需求并带动整个经济增长。
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来界定积极财政政策的内涵,就不能把它简单看作是规范济理论中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其作用也不是简单地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通过扩张或紧缩性财政政策来刺激有效需求。要真正使财政政策有效,就必须有结构性政策的配合。
(二)积极财政政策包含公共财政的体制改革
在一般意义上,财政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对宏观经济调节的职能。即反周期政策。这种政策只能在短期内使用,而且受财政纪律和政策规则的约束。二是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能,即提供市场不能提供或提供数量不足的公共品和准公共品。三是社会公平职能。通过财政转移性支付、收入再分配等政策手段来调节地区和个人的收入差距。四是激励和引导职能。通过财政支出和税制激励调节微观主体(企业)的行为,从而引导经济资源配置的方向及效率。
三、积极财政政策的性质和特点
(一)政策的阶段性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在当前我国出现了需求不足,投资、出口和经济增长乏力。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剧等特殊情况下,在政策环境允许的限度内,所采取的一种阶段性或暂时性的适度扩张政策。
(二)政策的定向性
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在政府职能转变尚未完全到位,企业机制转换也尚未完成。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等情况下,不宜也不能实行全面扩张的财政政策,而只能实施既有利于增加投资、开拓市场、扩大内需,又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体制改革深化的财政政策,即应该实行定向性的财政政策。
(三)政策的复合性
扩大内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就其自身而言,没有局限于扩大财政对基础设施投资这一个方面,而是以扩大需求为主旨,注重多项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体现了政策复合性。
四、积极财政政策的财政风险
(一)几年来积极财政政策导致赤字率和债务率不断增加。我国几年来连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导致各项反映财政状况指标呈现逐渐恶化的趋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GDP比重)已经由1997年的1.18%上升到2002年的3.03%:债务率(国债余额占GDP比重)由1997年的8.16%上升到2002年的18.2%。
(二)欧盟《马约》确定的赤字率和债务率标准不是公认的国际警戒线。赤字率和债务率并不是判断财政风险的唯一标准,要结合具体国情主要是经济增长和利息支出进行综合考虑。
科学理财,是指通过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财政预算以及财政管理,全方位地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财政资金。科学理财是提高公共经济效能、有效发挥财政资金改善人民公共福利作用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理财对科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要实现科学发展,就必须做到科学理财。
建立健全制度是实现科学理财的根本。通过科学理财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直接通过公共部门的职能活动,向居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满足居民公共需要,改善居民公共福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二是通过财政政策引导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经济行为,优化经济结构和地区布局,激励企业及其他组织更有效率地提供私人物品或参与提供公共物品。这两个渠道作用的充分发挥,都有赖于完善的制度。一是财政体制。它是界定公共经济各方面、各层次主体之间财政责任与权力划分的规则体系,包括财政供给范围的界定、财政责权横向和纵向的划分。财政体制科学与否,即财政供给范围界定得是否适中、财政责权横向和纵向划分得当不得当,不仅从根本上影响公共资源的配置和运行效率,而且影响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发挥和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劣,进而影响科学发展。二是财政政策。它是国家运用财税手段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施政对策,其直接调节对象是公共经济,间接调节对象则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生活。财政政策的调节目标、手段运用、支点选择、力度设置和出台时机等,都有是否科学的问题。如果缺乏科学性,财政政策就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就会影响科学发展。三是财政预算。它是国家配置公共资源的基本计划,也是落实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财政预算科学与否,对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必须高度重视预算编制与执行,不断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四是财政管理机制。它是财政收入、支出、预算、监督各个环节管理方式、手段、措施的通称,与财政资金筹集、分配、运转和使用效率、效果的关系极大,直接影响公共经济效率,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科学发展。必须高度重视财政管理体制和制度创新,保证以科学的体制和制度规范公共理财行为;必须认真实行财政管理责任制,并切实强化监督。
提高人的素质是实现科学理财的关键。实现科学理财的目标,对公共财政管理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财政管理者在处理财政问题时或在具体财政管理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行科学决策和完成各项事务,综合运用各个领域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动态地设计制定财政体制、财政政策和财政管理机制,科学编制和有效执行财政预算,不断检视财政体制、财政政策、财政预算和财政管理机制对科学发展的效应,从而不断创新财政体制和财政管理机制,不断调适财政政策,不断改进和完善财政预算,进而使公共理财始终对科学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作用。实现科学理财,尤其需要大力提高公共财政管理者特别是财政部门工作人员的素质。应通过考试、考察和民主选拔,让素质高的人掌管财权、从事财政工作;通过在职教育培训以及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公共财政管理者的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
利用财政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学原理
1.西方国家治理通货膨胀的经验启示
西方经济学家尝试了多种方法治理通胀问题。凯恩斯学派在治理通胀过程中采取降低有效需求的理论,认为可以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减少投资和消费,降低需求对经济产出的影响,控制通胀压力。新古典学派认为要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配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保证经济平稳发展。
西方国家在治理通胀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上世纪经济波动时期普遍采用压缩总需求的方法来治理通胀,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抑制总需求,取得了较为积极的效果。其中运行效果较好的是美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灵活的“松紧”搭配的政策取得较为有效的成果,特别是在滞涨时期,美国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控制政府支出、消减赤字等,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抑制通胀。
2.我国采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我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来应对通胀压力,对缓解国内通胀压力导致的经济下滑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为维持经济的平稳发展,适当合理的运用财政政策对解决当前的经济问题具有相当大的优势。
(1)财政政策的运用有利于在短期内调整我国经济结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改变对国内商品的需求状态来调节经济发展效果。对于国内出现的较高通胀压力,政府可以采用加快产业结构转型的结构性调整,在短期内有效的改变商品市场供应,淘汰一部分落后产业,积极推动前沿产业的发展,对加快经济合理化调整和持续稳定长期发展具有较高的影响作用。
(2)综合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和适度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既可以抵御通胀压力,又可以拉动经济的增长,有利于政府实现在新形势下的双赢目标。一方面紧缩货币政策可以有效降低国内需求水平,另一方面扩张财政政策可以适度的提高国内居民的社会需求,当两方面的力量相平衡的时候既可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可以达到抑制通胀的目标。
(3)财政政策可以对货币政策实行过程中出现的负面影响进行弥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出现资金流通困难,更加促进经济的萧条,损害经济运行的动力。然而如果实行适度扩张的财政政策,例如对企业进行税收上的优惠和补贴,则可以有效的对其产生的不利方面进行弥补,帮助企业降低损失。
更多利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理论分析
(一)西方国家治理通胀经验的启示与借鉴
西方经济学对通货膨胀的治理问题进行了长期的理论探索。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在治理通货膨胀时,要采用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控制过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降低经济增长率,减轻通胀压力。新剑桥学派则反对用紧缩政策、压低就业的办法来治理通胀,主张更多地注重财政手段治理通货膨胀。新古典综合派认为,抑制通货膨胀需要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进行适当的松紧搭配运用,配合实施收入政策和劳动政策。现代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减少通货增长率就是医治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政府采取“单一规则”控制货币供给量,就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供给学派认为,要在抑制总需求的同时增加供给,运用减税、减少对企业活动的限制等刺激生产力的方法同时解决通货膨胀与失业问题。
西方国家反通胀的实践中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凯恩斯主义经济思想在西方国家占有明显统治地位的上世纪70年代之前,各国基本都采用压缩总需求的方法来治理通货膨胀,其中货币政策包括提高利率、控制信贷、控制货币供应量和流通速度等,财政政策包括减少政府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削减财政赤字和增加税收等。上世纪70年代之后,西方国家在高失业率和高通胀率并存的“滞涨”局面中逐步放弃了单纯依靠抑制需求治理通胀的政策,开始采用主动遏制通货膨胀的手段,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也不再是一味从紧,两者的组合也更加灵活。80年代美国政府就以供给学派的理论为指导,采取了紧缩性货币政策与宽松的财政政策“松紧”搭配的政策,一方面减少货币供应量,另一方面实施减税措施,当经济走出滞涨后再实施削减财政赤字的政策。这一系列措施帮助美国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基本摆脱滞涨。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则高度重视物价的稳定,变治理通胀为积极预防通胀,治理通胀同样采用了紧缩性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上控制公共支出、削减赤字,重视通过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供给抑制通胀。
西方国家治理通胀的实践经验主要有:一是治理通胀要重视采用更加主动的政策措施,既要尽力减轻通胀的负面影响,也要积极从源头化解通胀压力、遏制通胀蔓延,在一些情况下,相对宽松的财政政策是实现这些调控目标的重要工具;二是在保持各种政策协调配合打出“组合拳”的同时,也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加大某些调控政策的实施力度;三是政策的制定也要注意着眼长远,着眼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而不应仅仅是应急之策,注意在治理通胀同时优化经济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在治理通胀和保持经济持续增长之间寻找平衡点。
(二)我国利用财政政策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我国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应对通胀压力。从紧的货币政策是世界各国治理通胀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缓解当前通胀压力的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结合当前通胀压力形成的原因和特点分析,从紧货币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难以有效解决供给总量不足的问题,更是难以在短期内有针对性地调整供给结构;二是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较长[3],在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传导阻滞,政策效果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显现;三是抑制输入型通胀压力效果不明显,通胀压力在全球不断蔓延的今天,一国的货币紧缩政策难以完全抵御输入型通货膨胀;四是过度紧缩可能削弱实体经济的活力,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失业率攀升,经济下滑;五是在经过多次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这些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和余地已显狭小。相比之下,财政政策在应对当前通胀压力中则应具有一定的优势:
第一,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利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结构的外部时滞短、指向性强,在强势政府主导的宏观调控中效果更加明显。在治理供给不足引发的通胀压力时,财政政策可以在短期内直接、有效地改善短缺商品的市场供给,抑制过快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同时也可为其他调控政策充分发挥作用,争取更多的时间。
第二,财政政策可以在抵御通胀压力的同时,拉动经济增长,有利于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实现“压通胀”和“抓增长”之间的平衡。受全球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的影响,今年我国净出口的增速可能会大幅下滑。在外需受到抑制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扩大内需弥补外需求不旺对经济增长的拖累。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可以稳定并刺激社会需求,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第三,财政政策可以有效弥补货币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从紧的货币政策可能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更大困难,“误伤”经济实体,损害经济运行效率。实施财政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的政策,最大限度消除从紧货币政策产生的负面影响,帮助因实施从紧货币政策而受到影响的企业渡过难关。
近年来,中国财政收入一直保持高速增长,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增长再次达到3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政府具有相当强的实力和较大的政策回旋余地应对可能会持续时间较长的通胀压力。因此,短期内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依然有待观察的情况下,更多利用财政政策应对通胀压力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看了“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的作用”的人还看了:
1.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2.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
3.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作用
4.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5.财政政策的功能
6.财政政策的功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