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智能制造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压加氢;搬迁检修改造;扩能;效益
前言
按抚顺石化公司“十一五”规划,石油一厂新区装置搬迁至石油二厂,石油二厂石蜡生产流程不匹配,两套石蜡加氢精制装置对三套酮苯装置,年处理量有7万吨缺口,为避免高附加值产品减产,需将高压加氢装置处理能力由20万吨/年提高到28万吨/年;另一方面从完成抚顺公司节能减排目标出发,也需对全厂生产流程进行优化调整,以完成股份公司下达给抚顺公司节能减排指标。
一、石油二厂高压加氢装置检修改造后(800吨/天处理量)标定结果
2012年10月份高压加氢装置经搬迁检修改造扩能后生产更加合理,各控制手段更加完备,安全、环保符合规范,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检修改造后的装置按预期提量目标,进行了一次实际标定,实现了28万吨/年的扩能目标。
1.装置物料平衡及能耗情况
2.装置经检修扩能改造后标定结论
(1)经过装置改造后标定计算,如将系统压力降到16.0Mpa以下,装置年加工能力将达23.5万吨/年,负荷率为设计的118%。
(2)通过产品质量分析,装置产品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与国外协议标准要求。
(3)通过标定计算,装置最大处理量下综合能耗比设计能耗低12.82KgEo/t,降幅达40%以上;因此建议装置处理量应尽满负荷运行。
(4)通过对产品质量及反应器压降、温降的考查,说明该催化剂的活性、稳定性、机械强度等指标完全符合要求。
(5)通过对氢压机、高压泵及反应器等主要设备的工艺核算及运行分析,装置主要设备都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能满足优质、高效、安全、平稳生产的需要。
二、装置这次搬迁检修改造,具体问题得到改善的措施
1.高压泵排量改造:
将高压泵叶轮、垫片、口环等进行改造,改造后泵的设计流量为49m3/h(合35t/h),设计扬程为2160m,满足装置满负荷800吨/天的生产需要。
2.原料入脱气塔温度得到提升
这次检修增加一台原料与产品换热器,从而使原料入脱气塔温度由150℃提高到170℃。
3.更换高分到低分液控阀
这次检修改造在B路液控阀前安装一台3”紧急切断阀,同时对DCS组态调整,实现两路控制。
4.高压泵部位更换9台内漏高压阀门
通过与厂家沟通,更换部分部件后,在线修复9台内漏高压阀门。
5.高压泵气蚀余量偏低,这次检修增加一套系统
新上两台低压泵(流量50m3/h,扬程50-100m),有一台配备调频电机(厂内调配);利旧一台缓冲罐(容积20-25m3,压力1.0Mpa);新上一套液位控制系统及压力控制系统,以及与之配套管线、阀门。
三、项目投资及效益
1.项目投资
(1)工程费:395万元
①设备费:321万元;②材料费:20万元;③安装费:46万元;④土建费用:8万元
(2)设计费(工程费×4.5%):18万元
(3)不可预见费(工程费×10%):40万元
总投资为453万元。
2.效益估算
主要消耗在蒸汽、电耗以及燃料消耗上。
(1)节汽量
高压石蜡加氢装置汽耗主要用在管线伴热上,不随加工量上升而增加,工艺用汽为汽提塔吹汽,仅占总用汽量8%。
(2)节电量
电耗一方面与加工量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系统压力关系较大。结合前期大处理量标定以及厂家提供改造后泵效率曲线(厂家计算改造后泵效率点可由32%提高到51%,高压泵耗电占装置总耗电量46%),高压加氢装置通过这次搬迁改造,电单耗将降低到26kwh/t。
(3)节约燃料气量
高压加氢装置加热炉有空气预热系统,这次改造新增一台原料与产品换热器,预计燃料单耗将低于4.0kg/t。
(4)效益计算
蒸汽单价按96.41元/吨计算,电单价按0.49元/吨计算,燃气单价按380元/吨计算:
关键词:德国“工业4.0”;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改革措施
2011年,德国联邦教育局和研究部推出德国“工业4.0”,与美国倡导的“工业互联网”和我国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相似,核心是智能制造,,主要是为了提高德国制造工业的智能化水平和竞争力[1]。“工业4.0”是德国政府对整个工业发展过程重新划分而提出的一个新颖概念。提出这个概念的德国产业界和学术界人士认为,技术不断精进的情况下,工业发展历经机械化的“工业1.0”、电气化的“工业2.0”和自动化的“工业3.0”三个时代后必然会步入智能化的“工业4.0”阶段。智能化时代,核心技术特征是“虚拟—实体系统”。“虚拟—实体系统”是指工业发展会以原有的互联网和信息系统为基石,融入服务网和物联网的新血液,紧密衔接实体世界与虚拟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智能整体[2-3]。在工业范畴中,“虚拟—实体系统”可演变为以智能代替人控的“智能工厂”。在“智能工厂”中,可进行交互控制的智能机器提供生产,保证生产信息可以实时监控和传输;大数据存储系统保障核心控制系统,串联起生产原料采购入库、产品制造检测、成品物流输送等整个完整的流水线,同时可收集各环节传来的信息,以人工智能对其分析判断,决定具体的生产方案,并自动完成加工制造。这样就形成了精准按需生产、高度个性化制造的模式,达到降低成本、提高附加值的目的。德国“工业4.0”的出现无疑会撼动传统加工制造的机械产业部分,并迫使其产生重大变革,所以从事该行业的相关人员必须紧跟产业改革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做到改革与发展一致前进。同时,机械行业相关的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因此必须改革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教学模式,从教育源头抓起,逐步提高人员的专业素养,最终变革产业模式。
1建立绿色智能化制造的新理念
“工业4.0”概念的核心为智能制造,希望工业生产全面使用智能系统指导生产过程,做到人机互动,甚至可以将3D技术融入工业生产中。因此,培养储备力量的教学环境必须主动适应这一工业变革,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打破传统粗放生产的旧观念,形成创新的智能制造新思想。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学生,尤其是机械、电子等相关专业的学生,需要在高校学习中形成符合“工业4.0”要求的智能化生产新思想,这也要求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出与智能化制造相关的引导。
2教学内容多样化和具体化
虽然德国“工业4.0”的技术涵盖的领域较为广泛,但核心基础均为机械。因此,要求未来的机械工程师不仅要在自己的机械专业做到高精尖,还需要对相关电子、信息等专业知识有足够的储备,而学校机械专业在其培养计划中都应意识到学科的交叉学习,并做出相应改动。全面改革的德国“工业4.0”是希望智能化的工厂和生产系统能够代替传统方式。因此,机械专业学生的课程计划应涵盖与此智能化相关的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器、通信系统等课程。因为课时无法兼顾的学校,也应尽量利用课外实践课、选修课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学,并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尽可能挤出时间为学生解答疑问,帮助学生弥补相关知识,从而拓展机械专业学生的眼界和知识面。
3引导学生向着知识多元化发展
“工业4.0”的实现要求其从业人员掌握了解自身专业和相关领域的知识。因此,作为未来生力军的学生,在储备知识的阶段需要涉猎多方面知识,多元化发展,做到本专业高精尖,相关专业全了解,以成长为全能人才。但是,现在的高校教育制度仍旧是学分制,造成了学生学习十分局限的现状。学生很少主动与其他专业学生交流,学习知识面狭窄。所以,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当为学生安排与其发展相关的系列专题讲座,定期举办跨专业学习交流会,激发学生相互交流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身知识素养,鼓励和引导学生成长为适应时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4基于学科竞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德国“工业4.0”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创新,但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因此,积极参与专业学科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素养
“工业4.0”采取新的协作工作方式使工作可以脱离工作场地,直接利用虚拟网络和移动遥控的方式指导生产,员工管理自更高,大大提高了生产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在配套的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转变学生对行业工作环境的旧观念,以培养未来的优质机械工程师为目的,不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提前适应智能化生产的工作氛围。“工业4.0”是德国提出的工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我国也同样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其中提高高校机械专业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素养是重要的基础工作。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应做出相应的教学改革来适应机械行业的发展,致力于培育专业突出、综合能力强的全能型人才。
作者:程婧璠 陈帆 付娟娟 毕立彩 刘小宁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晏越.“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综述[J].科技风,2016,(16):185-186.
“工业4.0”的概念源于2011年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其初衷是通过应用物联网、“务(服务)联网”等新技术提高德国制造业水平。它通过信息物理系统(CPS)将资源、信息、物体和人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智能生产网络,从而实现纵向(企业内部)、横向(企业之间)和端对端(整个价值链)的高度集成,将实体物理世界和虚拟网络世界相融合。德国是雄冠全球的制造业强国,期望借助“工业4.0” 进一步提高制造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水平,继续领跑全球制造业。
位于德国安贝格的西门子电子制造厂被认为是最接近“工业4.0”概念的工厂,实现了75%的生产作业自动化,产品可追溯性高达100%。安贝格工厂将微型化处理器、存储装置、传感器和发送器等装置嵌入几乎所有机器、半成品和材料,以及用于组织数据流的职能工具和新型软件中,使产品和机器之间能够相互通信并交换命令,采集和分析与设计、开发、生产有关的所有数据,形成自组织、超柔性、可自律的智能生产系统。
“工业互联网”的概念最早由通用电气于2012年提出,随后AT&T、思科、通用电气、IBM和英特尔等美国五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以期打破技术壁垒,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相比德国“工业4.0”的“硬”,美国工业互联网更加注重软件、网络、大数据等“软”对于工业生产与服务领域的颠覆。“工业互联网”是美国重塑其制造业全球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部署,依托GE、苹果等制造业巨头和Google、IBM等IT明星,借助互联网带动制造业的重构。
通用电气通过设备与IT的深度融合,逐渐由设备制造商向智能设备、智能分析、智能决策三位一体的智能服务商转型。在航空领域,通用电气通过在飞机发动机上安装各种传感器,实时采集发动机的运转情况、温度和耗油量等许多数据,利用智能软件系统分析后,可以精确监控发动机运行状况,提前预测故障等,实现航空发动机的在线维护;在风力发电领域,通用电气通过安装在风机上的传感器,不仅能预测风场的风况,而且能对风机关键部件的疲劳载荷进行分析,可使风机发电量提高5%,相当于每个风机的利润增加20%。
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协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根据《意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就是把制造业、“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打造制造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推动互联网企业构建制造业“双创”服务体系、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跨界融合、培育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新模式、强化融合发展基础支撑、提升融合发展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高工业信息系统安全水平等七项主要任务。
尽管互联网造车如今已不再是个新鲜的概念,但公众仍然对此褒贬不一,其备受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喊了这么久,鲜有成绩。无论是半路出家的互联网企业,还是汽车行业的“老和尚”—传统汽车厂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太多可拿得出手的干货,只放出一些PPT来博眼球。最典型的就是2015年7月,仅仅成立一年、团队不到50个人的游侠汽车在北京召开了一场会,并展示了一款游侠电动车样品,但车型样品只是一个壳子并没有实车,而展示出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性能数据,基本都停留在PPT演讲稿上。除此之外还有打情怀牌、玩概念的,如智车优行宣称要打造“懂你的智能电动车”,要成为“汽车界的小米”;蔚来汽车要成为车主的“避风港”,更多的是在讲故事,玩噱头、作秀。
他们如此费尽心思的主要目的便是获得投资人关注,但却陷入了骗取投资人钱财的漩涡。比如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在2015年4月注册的车和家,初期注册资金仅为10万元人民币,而就在刚刚过去的5月,李想在微博宣布,车和家完成7.8亿元人民币A轮融资,估值29.8亿元人民币。之前乐视汽车在会上把汽车开上台来也被指是为吸引投资人的视线。如今互联网造车应验了互联网经济就是想象力经济的说法。加入到互联网造车大军的互联网公司都希望榜上互联网造车的概念,为自己寻求新的资本故事。
雪上加霜,智能汽车被曝出严重问题
除了被质疑是“PPT造车”,智能汽车本身的问题更是给智能汽车厂商当头一棒,比如谷歌汽车迟迟不能上路的重要原因就是上路测试遭遇多次事故,根据谷歌2016年1月向加州政府提交的最新无人自驾车测试报告,341次的安全事件中,共有272个次属于技术性故障,包含电线断裂和GPS不准确等等。同样的事特斯拉也未能幸免,4月19日,美国《消费者报告》率先报道了Model X出现的一系列故障,其中之一就是鹰翼式车门的问题。这一事件也让互联网车企的制造能力备受质疑。
问题背后,是互联网造车自身的不足
这所有问题的出现都在暴露同一个事实:互联网造车仍有诸多不足,尽管从逻辑上来说,如果特斯拉、谷歌和苹果能造车,那么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也有可能成功。但事实上,海外互联网公司、科技公司背后拥有强大的技术优势以及美国高效、高端的制造业实力,大多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在这方面望尘莫及,而且汽车行业的核心技术没有实现共享,即便有钱也买不到,再加上车联网的研发涉及比如联网、云计算和交互等上万个信息零件,绝非造手机、电视那样简单。对于技术积累几乎为零的互联网公司单靠招募几位传统汽车领域的高管是解决不了技术短板的。更何况造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业内人士分析,汽车的基础研发周期为3~5年,汽车电子系统需要3年,软件部分和操作系统需要2~3年,也就是说一辆靠谱的概念车至少需要3年的研发周期。于是更多的互联网公司开始把注意力放在设计上,比如前文说到的LESEE,在外形上”天马行空”,而智车优行之前的奇点概念车,在外形上也十分炫酷,但却引发网友吐糟,其原因就是太过超前,并不完全符合大众审美。
更为关键的是互联网造车缺少核心科技,多是停留概念上,比如无人驾驶、智能车载系统、安全和搭载各种高科技产品等。正如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所言,互联网汽车不是简单地把手机功能集成到汽车上,更不是搞电子商务。
互联网造车,对传统车企有何影响?
就在各类智能汽车大行其道之时,传统车企的态度和应对方式也变得颇为敏感,那他们具体又是如何处理的呢?一部分是自己开始研发智能汽车。据媒体报道,奔驰、奥迪和沃尔沃的智能汽车都已经亮相。其中宝马公司与Karma汽车公司达成重要合作伙伴关系,Karma将结合宝马技术资源推出一系列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豪华汽车。
另一部分则选择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比如上汽与阿里巴巴合作。除此之外,还有奇瑞汽车与博泰,以及前文提到的长安汽车与百度。
当然也有个别传统车企直接沦为了代工厂。这一方面是因为制造工厂和地盘结构等部分本身就是传统汽车厂商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中国每年有大量产能过剩,传统车企从事代工也能获得不错利润,江淮汽车就是一例。今年4月7日,江淮公告,证实与蔚来汽车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全面推进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合作,预计整体合作规模约100亿元人民币。这也意味着在蔚来汽车第二款量产车“落地”之前,江淮是它唯一的汽车制造合作企业。
当智能汽车之潮滚滚而来时,传统车企无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得加快脚步,否则下一个掉队的就可能是自己。
未来,我们期待第四次“工业革命”
说了这么多,最后我们不妨来畅想下互联网造车的未来。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未来的汽车将不再只是一个交通工具,而是一个智能互联的终端,但它首先还是交通工具,智能汽车依然是汽车,必须要像传统汽车一样可靠和安全,所以对于一款智能汽车的制造,研发、设计、制造、测试和量产等各个环节,一个都不能少,同时还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消耗、大量的人员协作,以及各个环节上极强的技术研发能力。这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单纯招募车企高管与技术人员仍旧解决不了技术的短板,尤其是汽车行业的核心专利仍旧集中在传统汽车企业手中的当下。这就使得无论是BAT还是乐视、蔚来汽车先从操作系统等软件方面入手,再与整车企业深度合作,同时拓展汽车行业上下游资源,丰富自己的技术积累和供应链,来实现汽车智能化、信息化。 其次即便越来越多的互联网汽车已经从PPT中走了出来,但造车仍然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除了成品外,安全测试还要面临很多的考验,因此理论上两三年造不出来,甚至三四年都不一定能投入生产,各互联网汽车厂商和消费者都应该沉得住气,耐心等待。
而对于未来的智能汽车,在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汽车自然会顺势向电动化、智能化与共享化发展。而且汽车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将会从硬件模式向服务模式转变,智能汽车一定是车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大融合,是信息技术、智能化技术、车辆高科技技术以及全新商业模式等方方面面的大融合,这就需要具备两个能力,“上半身”和“下半身”。“上半身”是应用的能力,“下半身”则是数据的能力,这看起来更像是第四次“工业革命”。 结束语
互联网造车最终是否会颠覆传统汽车制造业,谁会成为潮流,目前下结论或许还为时过早。但可以确定的是,智能汽车一定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想象不到的改变,会让我们更安全、更舒适、更智能、更环保的用车。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一起期待这一天早点到来。
深圳一家名为“RICI”的智能家居整体方案解决商,对行业的火爆程度有着切身体会。从2012年团队成立到现在的三年间,不断有投资机构找上门来商谈投资事宜,而不具备智能家居系统整体解决方案能力的家电厂商也频频抛出合作的绣球,至于善于玩“互联网思维”打造极致单品的互联网企业则通过不断整合产业链资源以期打造未来智能家居“生态”。
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整体规模将达1240亿元,到2020年这一数字将上升至3500亿元。市场向好,资本追捧,让智能家居市场迅速升温,但在从概念到落地的过程中,智能家居市场的表现似乎并不那么乐观。那么,智能家居落地难究竟难在哪儿呢?
为什么智能家居概念热落地难?
过去一年,传统家电厂商如海尔、美的、格力都在紧锣密鼓的加快智能化的转型,海尔不厌其烦地向业界和大众阐述“U+”智慧生活平台计划,美的和小米联姻推出多款智能家电,格力为了布局未来智能家居生态甚至被迫进入智能手机市场,企图以此占领智慧生活的入口。但是整个市场的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似乎处于“花钱买未来”的阶段。
问题出在哪儿?我们不妨从智能家居产业链里的玩家之一“房地产商”谈起,它既是产业的推动者也是受益者。房地产商将智能家居的消费群体锁定在高端人群,既别墅群体以及高端住宅群体,这个群体具备较高的消费能力,能够支付起智能家居高昂的工程造价费用,但这里面有个问题,既这部分人多为中年群体,对“智能”的概念并没有太大兴趣。而“智能家居”最精准的消费群体——80后、90后甚至00后却因为消费能力偏弱而被排除在智能家居的目标人群之外。
在童辉看来,整个市场的逻辑完全错了。首先,房子是智能家居的落地载体,而商品房的刚需人群是年轻人,同时年轻人又是智能家居的精准人群,家电厂商和房地产商如果把消费人群锁定在年轻人之外,等于是把对的产品卖给不对的人。在他看来,智能家居的出路有两个,要么降低整体工程造价,让一部分有经济能力的年轻人先实现家居智能化。要么将系统化的工程模块化,后者要求用户具备一定的DIY能力。以RICI的产品为例,用户可以不必接受整体的智能结局解决方案,而是选择性的购买其中某些产品。
RICI给自己的定位是高端智能家居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智能家居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大,但初期进入市场的切入口一定要小,从最精准的年轻消费群体入手,以一个比国际品牌更低的价格进入市场,再逐步向全人群扩展。好比前景同样广阔的跨境电商行业,也经历了从母婴向全品类拓展的过程。RICI认为智能家居应该先让具备一定经济能力的年轻人接受,这个接受的过程可以是渐进式的,可以从其六个系列中选择性的去体验,比如先实现照明系统的智能化,再实现卫浴系统的智能化,最终实现整体家居智能化。
智能家居难落地的原因除了消费人群的错位之外,还有许多来自行业内部的原因。智能家居厂商各自为战,谁都想做标准,不愿作出妥协,像海尔U+已经做好了完善的平台,并提供标准接口,但某些厂商的不配合却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这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家庭中的所谓智能家电都采用不同的标准,之间无法互通互联,那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家居,而是“伪智能”。
伪智能大行其道,谁赚走了快钱?
什么样的产品是伪智能?所有仅内置无线网络模块便声称智能家电的产品都是伪智能。比如,市场上大多数智能电视都是伪智能,或者说它的智能化程度还处在非常低的阶段。只不过通过互联网实现了手机操控、内容共享,把原来的传统遥控换成了手机遥控,在真正的体验上并没有太多智能化的改变。
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空调、空气净化器上,以空调为例,包括市面上新推出的智能空调,它只是在传统空调技术升级的基础上添加了智能模块,而这个所谓“智能”的最大卖点也只不过是实现了智能手机的远程操控,即便是语音操控也只是非常基础的智能操控技术。但是你会看到这类单品在市场上依然有较大的消费人群。因为在智能家居发展初期,智能的噱头的确能够迷惑不少消费者。
此外,还有一种伪智能叫为了智能而智能,产品设计与用户需求完全不对称。比如现在一些做“智能门锁”的厂商,在锁内置入wifi模块,用手机控制门的开关。试想一下,在你出门时或者回家时,人已经走到门前了,何必再掏出手机来开门,钥匙或者指纹不是更方便吗?所以说手机操控门锁基本上是个伪需求,所以才出现伪智能的产品。但是消费者对智能家居的概念还一知半解,很容易被这些概念绕进去。
互联网企业走的是资本路线,靠概念和股市吸引风投,靠低廉价格战略市场,而非靠产品本身赚取利润。以包装出的概念打造单品,很容易便能够赚走消费者的钱。但对智能家居行业来说,这些钱都是“快钱”,长远来看并不利于行业发展。“如果我们为了赚钱,同样可以根据市场热销的产品推出相应的产品,但是我们没有,而是踏踏实实做自己想做的产品。”RICI的创始人童辉如此说道。
如今,智能家居领域的参与者众多,若想从中分一杯羹首先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自己在这条产业链中该扮演何种角色。RICI这样的以产品核心的企业如果跟资本运作的互联网企业展开竞争,难免会陷入价格战的陷阱,完全没有胜出机会。而随着智能家居市场的升温,以软件服务和数据为优势的互联网巨头们也相继加快布局。那么,目前智能家居市场都有哪些玩家?
都有谁盯上了智能家居这个市场?
首先以家电制造为主的传统家电企业是这个市场的最大玩家,它们的玩法是以生产销售白电获取硬件利润为主,他们的优势在于家电制造技术和成熟的供应链,抓住传统家电向智能家电转型这个契机对它们而言十分重要。他们的劣势在于缺少白电之外的智能家居模块支撑,包括灯光、环境、安防、应用系统,因为仅靠相互独立的家电无法支撑起一个完整的智能家居生态系统。
所以对于传统家电企业而言,比产品的智能化更为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家电通过系统化的模块设置整合到智能家居互通互联的生态中。方案有二:一、自主研发生产。海尔在推U+计划的同时也推出过一套名为Smartcare的智能家居套装,包括红外传感器、门窗磁感器,配合其家电使用。二、收购或者与RICI这样的智能家居方案解决商合作。两种方案各有利弊,但是个二选一的必选题。
其次,以大数据和软件服务能力为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包括百度、腾讯、阿里,当然也包括小米。它们的优势在于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用户背后的大数据,以及云服务能力。其劣势在于缺乏研发生产硬件的能力,比如小米,它自己不可能去独立研发一台空调,而是也只能是与美的合作的方式。
互联网企业玩的是生态,想做的是标准。包括微信提出的智慧生活平台,它本身没有任何服务能力,只提供一个接口和平台,用户基数在那儿,标准制定好了,具备服务能力的商家自然会被吸引进来,之后在服务和交易中产生的数据,又可以被用在精准信息推送等增值服务上。比如它监测到用户的灯泡亮度有问题,可以提醒用户更换并推送相关产品信息。但在智能家居领域,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具备制定标准的能力,由于缺乏硬件支撑,互联网企业的所谓智能家居布局也还停留在构想上。